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天津

天津市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09-12-29 20:52:41 來源:天津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2357次

天津市統計局

2004年2月20日

2003年是我市實施“三步走”戰略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市委八屆三次全會精神,全面啟動五大戰略舉措,扎實苦干,開拓創新,積極應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在取得抗擊非典階段性重大勝利的同時,經濟發展上了一個新臺階,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創近年最好水平,人均生產總值突破3000美元,“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目標勝利實現。

一、經濟發展

經濟總量

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全年實現全市生產總值2386.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5%,增速比上年加快2個百分點,創1996年以來最高增幅,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前列。全市人均生產總值由上年的22380元增加到25874元,按當年匯率折算,折合3126美元,比上年增長13.8%。

三次產業全面發展。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89.7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是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1212.34億元,增長17.8%,比上年加快3.5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2.8%。第三產業積極化解非典負面影響,完成增加值1084.9億元,增長11.5%。三次產業的比重分別為3.7%、50.8%和45.5%。

財政收入大幅增長。轄區內財政收入718.3億元,比上年增長22.8%,其中全市財政收入完成451.74億元,增長20.2%,增幅較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分別增長16.7%、32.7%、24.5%、13.6%和18.7%。全年財政支出350.01億元,比上年增長16.6%。其中基本建設支出增長34.7%;科教文衛支出增長17.7%。

勞動就業

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取得新進展。2003年全市新增就業崗位18.1萬個,比上年增加4.1萬個,增長29.3%。安置下崗失業人員12.1萬人,比上年增加3.1萬人,增長34.4%,首次實現新增就業人員數量大于新增下崗失業人員。全市社會從業人員510.9萬人,比上年增長3.7%,其中第一產業83.19萬人,第二產業219.43萬人,第三產業208.28萬人;城鎮社會從業人員299.95萬人,比上年增長1.4%。全年人才和勞務市場共接待292.26萬人次進場擇業洽談,61.22萬人次達成初步意向。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

價  格

消費價格總體保持平穩。全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升1.0%。其中食品類價格受四季度糧油等商品價格上揚的拉動上升3.3%,衣著類價格下降11.9%,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下降3.5%,交通和通訊類價格下降3.0%。全年城市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2.6%。

生產和投資領域價格上升明顯。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比上年上升2.5%,原材料、燃料及動力購進價格比上年上升8.7%,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升2.6%。

土地和房屋價格普遍上升,全年土地交易價格上升3.0%,房屋銷售價格上升4.1%,其中商品房銷售價格上漲4.0%,私房交易價格上漲5.0%,房屋租賃價格上升0.9%。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總量上了一個新臺階。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46.72億元,比上年增長29.0%,增幅比上年提高13.9個百分點,為1995來以來最高水平。投資呈現多元化。國有投資528.60億元,比上年增長28.2%;民間投資314.00億元,增長33.8%;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204.12億元,增長24.3%;民間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到30%,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地方單位投資892.14億元,增長31.6%;中央單位投資154.58億元,增長15.5%。從產業投向看,第一產業投資9.38億元,增長26.8%;第二產業投資402.3億元,增長24.1%,其中工業投入382.5億元,增長23.5%;第三產業投資635.04億元,增長32.3%。第三產業投資占全市的比重為60.7%,交通運輸郵電業、房地產業、文教衛生等社會事業和城市建設投資分別增長42.5%、32.2%、76.5%和75.4%。

農  業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年農業總產值193.50億元,比上年增長6.2%。其中種植業產值88.80億元,增長2.2%;畜牧業產值77.00億元,增長11.0%;漁業產值26.10億元,增長5.1%;林業產值1.60億元,增長2.4%。

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養殖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3.3%,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經濟作物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達到58.0%,比上年提高6.7個百分點。

農業產業化經營成效顯著。至年末,全市已有龍頭企業396個,資產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120個。其中被列為國家級龍頭企業7個,市級龍頭企業36個。全市進入農業產業化體系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60%。全市無公害蔬菜基地、畜禽基地、牛奶基地和水產基地分別達到552個、98個、112個和68個。

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增加。全年棉花產量9.47萬噸,比上年增長51.8%;蔬菜產量602.78萬噸,增長3.2%;肉類總產量52.41萬噸,增長16.8%;禽蛋產量24.25萬噸,下降0.9%;奶類產量43.23萬噸,增長28.7%;水產品產量29.83萬噸,增長4.4%。受播種面積減少及氣候條件影響,全年糧食總產量119.29萬噸,比上年減產18.53萬噸;平均畝產308.1公斤,比上年增產12.9公斤。

工  業

工業生產增勢強勁。全市工業完成增加值110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完成總產值4370.76億元,增長24.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027.79億元,增長20.1%;完成總產值4049.61億元,增長26.1%。

重工業增速和比重繼續提高。規模以上工業完成輕工業增加值242.19億元,比上年增長16.0%,完成總產值1095.39億元,增長20.8%;完成重工業增加值785.60億元,增長22.1%,完成總產值2954.22億元,增長28.7%。輕重工業產值比例為27:73。

優勢產業帶動作用明顯。電子信息、汽車、醫藥、冶金、化工以及新能源等六大優勢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775.04億元,增長28.9%,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8.5%,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9.2%。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高新技術企業完成總產值1235.87億元,比上年增長22.6%,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為30.5%。新產品開發和產品出口規模擴大。全年新產品產值971.51億元,增長22.6%;全市工業完成出口交貨值983.91億元,增長20.6%。

全年主要產品產量如下:

單位 2003年 比上年增長(%)

原油 萬噸 1316.30 8.3

天然氣 億立方米 8.49 -4.4

原鹽 萬噸 220.48 -8.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發電量 億千瓦時 319.95 18.9

生鐵 萬噸 342.65 20.3

鋼 萬噸 565.95 17.4

成品鋼材 萬噸 1031.47 42.6

無縫鋼管 萬噸 91.67 9.2

水泥 萬噸 449.31 17.7

乙烯    萬噸 23.00 8.1

純堿    萬噸 82.01 3.2

燒堿    萬噸 79.89 25.2

化學纖維    萬噸 29.76 30.7

移動電話機   萬部 3139.72  10.0

轎車    萬輛 17.25 82.7

摩托車    萬輛 114.80 37.7

內燃機    萬千瓦 973.91 81.7

紗    萬噸 7.45 -8.1

布    億米 2.51 1.2

食用植物油    萬噸 17.35 -12.6

方便主食品    萬噸 14.47 32.0

葡萄酒    萬噸 3.05 10.5

房間空氣調節器  萬臺  241.83  99.0

微波爐  萬臺  969.87  68.2

彩色顯象管    萬只 268.41 21.0

電子元件    億只 840.77 13.2

顯示器    萬部 677.83 24.8

工業產銷銜接較好。規模以上工業完成銷售產值4004.37億元,比上年增長21.6%。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8.88%,其中重工業為99.43%,輕工業為97.41%;國有企業為100.34%,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為99.59%,股份制企業為98.58%。

工業經濟效益繼續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47.6,比上年提高14.5點。企業利潤大幅增長,全年實現利稅總額391.06億元,增長24.6%。其中實現利潤231.88億元,增長30.2%;實現稅金159.18億元,增長17.3%。

建筑業

投資規模擴張拉動建筑業增長。全年建筑業完成增加值108.97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完成總產值498.66億元,增長46.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348.22萬平方米,增長35.3%;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601.05萬平方米,增長54.3%。全市建筑施工企業共承接施工項目22863個。按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達15.25萬元,增長29.8%。

交通運輸郵電倉儲業

交通郵電業綜合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全市交通運輸郵電倉儲業完成增加值256.03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增幅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

以港口為中心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進一步發展。天津港15萬噸級航道一期及北大防波堤項目竣工。天津港已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建立業務聯系,港口貨物吞吐量16181.6萬噸,比上年增長25.4%,其中進口5270萬噸,增長28.4%,出口10911.6萬噸,增長24.0%。集裝箱吞吐量301.5萬國際標準箱,增長25.2%。綜合運輸能力進一步加強。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總量39532.66萬噸,比上年增長13.6%。其中,鐵路運輸10082.1萬噸,增長11.8%;公路運輸20114萬噸,增長6.8%;水路運輸8762.75萬噸,增長36.8%。全年客運量4668.1萬人,增長0.7%。機場旅客吞吐量110.1萬人次,增長0.8%;機場貨郵吞吐量5.66萬噸,增長13.9%。

電信和郵政業務大幅上升。全年郵電業務總量完成111.97億元,比上年增長24.2%。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03億元,增長26.1%,實現電信業務收入66.2億元,增長12.2%。年末長途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2704.08公里,增長42.2%。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403.35萬門。全市公網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用戶達到737.7萬戶,增長22.3%。公網固定電話用戶達到354.3萬戶,凈增58.3萬戶,增長19.7%。移動電話用戶達到383.4萬戶,凈增76.3萬戶,增長24.8%。全市公網電話本地通話量達到140億次,增長11.1%,短信業務總量達到14.69億條。全年郵政業務總量8.97億元,增長5.7%,發送函件22033.93萬件,增長8.5%,特快專遞321.5萬件,增長11.8%。

國內商業

商業流通規模繼續擴大。全市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完成增加值211.92億元,比上年增長10.8%。

市場的積聚作用明顯。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類市場760個,其中生產資料市場123個,消費品市場608個,生產要素市場29個。各類市場成交額712.79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年成交額超億元商品市場全年成交額498.39億元,占市場總成交額的69.9%。

零售餐飲市場經歷了4、5月份的短期波動后迅速回升。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74.05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727.1億元,增長12.5%;餐飲業零售額109.91億元,增長7.2%。家居用品及裝修裝飾、通信器材、文體用品、汽車等新的消費熱點逐漸升溫。限額以上批零貿易業全年通訊器材零售額增長1.1倍,家具類增長18.4%,汽車增長1倍,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49.9%。

流通業招商引資取得新成果。年內又有易初蓮花、歐倍德、沃爾瑪、百盛、燦坤等知名集團在津投資建店。截至年末,外資零售業店場達120多家,世界500強中已有22家跨國商貿集團在津設場建店。北京物美、溫州麥購等國內知名連鎖集團紛紛來津投資建店。商業設施建設增勢迅猛。全年開工面積129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08.7萬平方米。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服務力度顯著加大。全市金融保險業實現增加值91.81億元,比上年增長24.7%。年末全市各類金融機構達2837家,其中銀行類機構1594家,非銀行類機構1243家。渤海銀行獲國家批準籌建。年末金融機構從業人員達4.7萬人。

金融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花旗銀行在津設立分行,截至年末,在津外資銀行分行15家,外資銀行代表處4家,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有8家,其中6家已經開展業務。總部設在天津的外資保險公司2家,外資保險駐津代表處3家。

當年新增存貸款創歷史最高水平。截止2003年末,全市中外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到4362.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9.9%,凈增額為1003.77億元,比上年凈增額多增503.74億元;本外幣貸款余額達到3791.22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2.1%,凈增額為920.31億元,比上年凈增額多增537.63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余額1573.9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64.3%。個人消費貸款增長加快,年末余額達到261.42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9.8%,其中住房貸款余額218.84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8.6%。

證券市場平穩。截止2003年末,本市共有境內上市股票23只,其中當年上市1只。各類證券成交額1322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其中股票交易額1123億元,增長8.8%。全年調劑外匯總額1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1.9%。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保險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全年保費收入75.31億元,比上年增長16.0%,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5.56億元,增長8.0%,人身險保費收入59.75億元,增長18.0%,。支付各項賠款給付17.36億元,比上年增長51.0%,其中財產險賠款10.11億元,增長48.0%;人身險給付7.25億元,增長56.0%。年內太平保險天津分公司和恒安標準人壽保險公司相繼開業。至年末,全市有各類保險公司14家,其中財產保險公司7家,人身險保險公司7家。保險中介機構17家,其中保險代理公司12家,保險經紀公司2家,保險公估公司3家。

房地產業

需求擴大拉動了房地產業的大發展。全市房地產業增加值為119.87億元,增長17.4%,增幅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受海河開發和路橋建設帶動,房地產開發投資大幅增長,全年完成211.39億元,增長20.2%。商品房銷售創歷史最高紀錄。全年實現商品房現房銷售面積786.5萬平方米,銷售收入202.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9.5%和43.4%。存量房交易688.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94.8%;成交金額86.3億元,增長1.2倍。其中私房成交面積504.6萬平方米,增長1.2倍;成交金額71.4億元,增長1.3倍。公房置換面積183.7萬平方米,增長49%;置換金額14.9億元,增長55.2%。

二、改革開放

所有制結構

所有制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非公有制經濟比重繼續提高。全市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302.33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6%;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084.61億元,比重為45.4%,比上年提高3.5個百分點。其中外商及港澳臺商經濟增加值530.83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22.2%,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私營個體經濟增加值539.45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22.6%,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

各種所有制工業企業共同發展。全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456.51億元,比上年增長28.6%。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股份制工業企業總產值1172.56億元,比上年增長29.4%;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工業企業總產值1896.06億元,增長30.3%。股份制和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工業企業總產值合計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5.8%。

私營個體經濟發展壯大。全市私營個體經濟年末注冊資金969.45億元,比年初增加401億元,增長70.5%;私營和個體經營戶達到24.78萬戶,比年初增加1.44萬戶;從業人員92.09萬人,比年初增加15.14萬人;全年實現稅收34.97億元,增長41.4%。《關于進一步加快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意見》及相關配套政策的實施,為私營個體經濟向公交、供水、燃氣、供熱、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行業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

國有資產管理與國有企業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新的財政體制和稅收體制改革方案出臺實施。農村稅費改革試點順利進行。整頓規范土地市場秩序,制定和實施了國有土地有償使用管理辦法。產權交易中心完成交易額151億元,并與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產權交易機構組建了中國北方產權交易共同市場。

國有企業改革邁出重要步伐。工業加大了大集團重組和中小企業改制力度。完成了鋼管公司48.5億元股權回購,實現了醫藥、紡織、工程機械行業的重組整合。全年有106戶工業中小企業完成了股權改制,已分塊搞活58戶,累計有364戶競爭力差的企業退出市場,提高了中小企業整體素質。天津港股份制改造取得重要突破。商業重組改革力度繼續加大。全年有12家大中型商業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7家集團實現內部資源優勢整合,組建了津食集團和百貨大樓集團,勸華集團整合重組進入實施階段,采取多種方式退出國有資本的小企業超過500家。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2003年對原有的審批事項進行了第三輪清理,取消審批事項121項,轉變管理方式事項55項,經過三輪清理,累計精簡審批事項達到666項。進行了企業工商登記并聯審批改革試點。

社會保障

企業養老保險擴面征繳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年末參保繳費企業職工人數達到168.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85萬人。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繳收入為62.28億元,增加10.34億元。由養老保險統籌基金支付的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月人均水平達到707元,比上年增長19%。年末全市參保繳費的職工達到175.8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為97.61萬人。

醫療保險改革進一步深化。制定了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10項政策措施。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242.9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4.42萬人。其中:職工165.17萬人、退休人員77.75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25.97萬人和8.45萬人。按企事業劃分來看,企業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192.4萬人,機關和事業單位為50.52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27.48萬人和6.94萬人。

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增加,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下降。年末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93.4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9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的失業人員9.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9萬人。

國內合作

內聯招商引資實現高增長,區域經濟合作取得新進展。全年吸引外地在津投資協議額172.2億元,增長80.5%,實際利用內資112.2億元,增長83.7%。外地企業在津投資超過500萬元的項目有273個,主要投向房地產開發和商貿物流業。我市與“三北”地區的經貿往來進一步加強,簽定合作項目35個,合作金額達25.9億元。加強了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京津兩市商定增建京津高速公路南北兩個通道,加強京津兩市經濟發展重點區域的聯系,加強天津港為北京的服務,實現京津兩大機場共同發展。

天津對甘肅省、西藏昌都地區、重慶龍寶移民開發區的對口支援和幫扶工作進一步加強,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對外貿易

對外貿易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293.7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7%。其中進口149.97億美元,增長33.5%;出口143.74億美元,增長24%。加工貿易出口仍占主體,一般貿易出口增長加快。全年加工貿易出口91.47億美元,增長17.4%,占全市外貿出口的比重為63.6%。一般貿易出口48.36億美元,增長35.1%,增幅比上年提高28.1個百分點。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出口增長幅度高。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出口114.27億美元,增長25.4%,占全市出口比重為79.5%;個體私營企業出口增長2.1倍。對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和東盟等五個主要出口市場的出口額分別增長8.9%~43.6%,合計占全市出口的比重達到78.9%。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出口商品結構繼續優化,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高速增長。機電產品出口91.8億美元,增長24%,占全市出口比重為63.9%,機電產品中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8.1億美元,增長48%。

口岸輻射作用不斷增強。全年天津口岸進出口總值461.6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4%,其中進口202.1億美元,增長23.2%;出口259.57億美元,增長28.9%。在天津口岸進出口總值中,外省市的比重達到51.7%,北京、河北、山西進出口貨值居前三位,分別占20.3%、10.7%和3.6%。

吸收外資

利用外資步伐加快。全年新批三資企業941家,比上年增長15.3%;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額35.13億美元,增長74.3%;實際到位16.33億美元,增長62.9%。全年新批投資額在5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198個,增長60.9%。來自日本、意大利、新加坡、德國、英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額分別增長1~4.5倍。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98家來津投資。企業增資踴躍,全年增資企業達到382家,增資總額10.95億美元,其中外方增資額9.23億美元。制造業招商引資占主導地位,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額21.54億美元,增長94.7%,占全市的61.3%,電子通信、交通運輸設備、化學原料、機械設備、醫藥制造業等行業引資均超過1.5億美元。服務業利用外資也保持較快增長,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額13.28億美元,增長48.6%。

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

對外經濟合作發展迅速。全年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設計咨詢業務共實現營業額4.0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1.0%。全市具有對外經濟合作經營資格的企業59家,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業務遍及8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工業、農業、建筑業、服務業等領域,年末在國外勞務人員1.13萬人。全年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成交合同381項,合同金額9.67億美元。新批境外機構51個,其中在境外投資生產企業38家,總投資4250.74萬美元,在總投資額中中方投資3796.42萬美元。

旅  游

受非典影響,國際旅游略有下降,國內旅游小幅增長。全市共有星級賓館85家,旅行社233家,其中國際旅行社19家,國內旅行社214家。全年共接待國際旅游人數48.9萬人次,比上年下降3.4%,其中外國人45.6萬人次。國際旅游外匯收入3.29億美元,下降3.8%。全年接待國內旅游者3751.1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1%;國內旅游收入395.02億元,增長1.3%。全市共有5.31萬人次出國旅游,旅游花費7.83億元。旅游資源開發力度加大。當年建成玉龍滑雪場和天津熱帶植物觀光園,天津國際游樂港、“東方公主”號游輪等一批在建旅游項目和設施進展順利。

濱海新區

濱海新區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明顯提高。濱海新區實現生產總值970億元,比上年增長20.0%。新區地方財政收入57.73億元,增長21.0%;實現工業總產值2133.21億元,增長30.3%;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64.08億元,增長65.2%;外貿出口89.87億美元,增長24.8%,占全市外貿出口的62.5%;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額24.46億美元,增長58.2%,占全市的69.6%。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生產總值445.23億元,比上年增長25.1%,主要經濟指標在國家級開發區中繼續保持領先。第二產業增加值354.90億元,增長28.3%,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9.7%。工業總產值超億元的企業達到108家,比上年增加20家,產值合計占全區的91.8%。電子通訊、機械制造、醫藥化工、食品飲料等四大支柱行業完成工業產值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91.4%。

天津港保稅區實現生產總值83億元,比上年增長38.2%。國際物流中心建設邁上新臺階。保稅及非保稅貨物進出區總值92.30億美元,增長42.0%。保稅區已成為汽車、汽車零部件、電子產品及電子元器件、鋼材、機械設備等商品的物流分撥配送基地,其中自保稅區分撥、銷售的進口汽車達4.9萬輛,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海港保稅區、空港物流加工區、空港國際物流區已開工建設。

三、城市建設和管理

海河兩岸綜合開發

海河兩岸綜合開發改造全面啟動。海河清淤216萬立方米,堤岸改造完成8.9公里。海河東路、海河西路等4條道路基本建成,慈海橋、大沽橋開工建設,獅子林橋成功頂升。六大節點規劃編制完成,古文化街海河樓商貿區、運河經濟文化商貿區、大悲院商貿區開工建設。全年海河兩岸綜合開發完成投資56億元。

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綠化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進展順利。全年城市基礎設施投資263.67億元,比上年增長34.2%,占全市的比重達到25.2%,主要投向地鐵、輕軌、港口、公路等重要基礎設施項目。津薊、唐津高速公路竣工通車。津濱輕軌開始試運行。地鐵一號線進入主體施工階段。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79公里。完成了海河東路、金鐘河大街、衛國道等一批主干道路的擴建,四化河、北塘排水河、月牙河二期3條河道改造全面完成。拓寬和打通了西湖道、復康路等一批卡口道路。城市燈光夜景建設初具規模。完成了207幢高層建筑、510幢多層建筑、158幢特色風貌建筑整體燈光裝飾,156幢大中型公共建筑實施了里光外透,安裝了76處綠地小品燈光。

新建銀河公園、海河外灘公園等一批綠地廣場和社區公園,全市新增城市綠化面積2500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1%,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6.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

公用事業

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年內新開公交線路15條,開通10條校車線,延長60條公交線路,至年末,全市公交運營線路達到351條,公交運營車輛6158輛,運營出租車31939輛。全年公交客運達6.22億人次。進一步改善運營環境,年內更新車輛800余部,新建公交樞紐站3處。

公用事業取得新進展。全市自來水綜合生產能力368萬立方米,全年自來水售水量6.3億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3.05億立方米。家庭燃氣用戶208萬戶,年末城市居民家庭燃氣氣化率97%。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77.2%,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舊樓區環境改造治理取得突破,65處舊住宅區納入物業管理。

環境保護和治理

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新成效。年末全市有環境監測站20個,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六大工程進展順利。天津市危險廢物處理處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西青區楊柳青鎮被國家命名為全國首批環境優美鎮。開展了"百萬市民環境大清整"活動,有效地促進了環境衛生、城市管理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大氣環境質量繼續改善,可吸入顆粒物均值較上年下降3.6%。全年空氣質量達二級良好水平以上天數為264天,占全年總天數的72.3%。煙塵控制區60個,煙塵控制面積557.3平方公里。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聲環境質量處于較好水平。其中城市區域環境噪音平均聲級為55分貝,與上年持平;道路交通噪音平均聲級為68.2分貝,比上年下降0.2分貝。環境噪聲達標區總面積539.1平方公里,覆蓋率為78%,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

水環境治理狀況良好。加強了對于橋水庫庫區和引灤、引黃河道水質巡查和監測,引灤和引黃天津段總體水質較好,飲用水源地各月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大。全市生態示范區6個,自然保護區8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5.33萬公頃。建成了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質自然保護區為核心的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信息化建設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進一步提升。寬帶城域網建設完成,光纜總長度達到1.9萬千米,寬帶無線微波已覆蓋市區,核心交換能力達到2000G,城市出口帶寬達到21.2G。天津電信通信樞紐工程、互聯網數據中心等重大信息基礎功能平臺相繼投入使用,提升了面向社會和公眾的信息服務能力。新聞瀏覽、視頻點播、信息查詢、遠程教育、遠程醫療、視頻會議、網絡游戲等被廣泛使用。

信息技術應用繼續擴大。2003年全市38個委辦局的248項審批項目實現了網上受理,受理范圍占市級行政審批總數的40%。口岸信息平臺、工商并聯審批、企業信用、知識產權、民政管理、網上納稅、網上政府采購等重點工程的實施,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城市管理、市場監督和為民服務的能力。互聯網撥號上網用戶達到206萬戶,比上年增加56萬戶;互聯網專線用戶達到1949戶,新增631戶;互聯網寬帶用戶達到18.9萬戶,新增16.9萬戶。醫保聯網順利起步,聯網醫院達到101家。以“校校通”、校園通和遠程教育為主的教育信息化發展迅速。今晚報呼叫中心和津工超市合作,開通了電話銷售和網上銷售服務。自來水遠程抄表已在市內一些大型住宅區實現。網上房屋交易市場集中了995個樓盤、879個開發企業的信息。全市13家金融機構共發行銀行卡1823萬張,清算交易金額66.6億元,比上年增長2.2倍。發放公務卡1.6萬張。城市公共汽車一卡通進一步普及。

四、社會事業

科  技

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年取得市級科技成果1203項,其中屬于國際領先水平59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311項。全年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4項。全市累計實施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66項,科技成果應用率80%以上。為神舟五號飛船提供了高效電源和導航設備。全市專利申請量達到6812件,比上年增長27.1%,其中發明專利申請比上年增長60.8%,占全市專利申請量的48.9%,授權專利2505件。科技隊伍繼續擴大,市屬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32.3萬人。當年新增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5位,在津兩院院士共計28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15位。成功舉辦了“第三屆PECC投資博覽會暨2003中國(天津)計算機軟件網絡與通信產品展覽會”和“信息化與新型工業化道路論壇”。

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得到加強。IC設計與數字產品、動力電池等一批科技專項啟動實施,生物技術、海水淡化等領域的科技攻關取得新進展。華苑軟件產業園被確定為國家級軟件出口基地。至年末,全市共有國家級和市級企業技術中心90家。技術市場成交活躍。全年技術交易市場共簽訂技術合同7278項,合同成交額42億元,比上年增長15.6%。

新技術產業園區實力不斷增強。全年園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668.95億元,比上年增長35.3%;技工貿總產值561.97億元,增長35%;利潤總額25.73億元,增長34%;稅金總額28.84億元,增長31.9%;出口銷售收入13.63億美元,增長30.3%。

教  育

高等教育規模繼續擴大。全市普通高校和高等職業技術學院37所,當年招生8.6萬人,比上年增長24.1%,年末共有在校學生24.5萬人,畢業4萬人;全年招收研究生0.85萬人,比上年增長29.4%,在學研究生2.1萬人,畢業研究生0.33萬人;中等職業學校當年招生4.4萬人,比上年增長9.2%,在校學生13.5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9%,比上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

中小學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全市在校初中學生40.6萬人,畢業生14萬人;普通高中當年招生7萬人,比上年增長18.7%,在校高中學生18.3萬人,畢業生4.5萬人;高中階段入學率93.1%。小學當年招生8.5萬人,在校學生61萬人,畢業生13.2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0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97%,小學生升學率98.97%。全市各區縣小學全部進入實施新課程的實驗。

教育布局進一步得到有效調整。首批31所示范高中學校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醫大“211”工程和一批模范小學開工建設。

文  化

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圖書、檔案事業成績斐然。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5個,文化館、科技館19個,博物館16個,公共圖書館31個。天津博物館、泰達會展中心和圖書館相繼建成,進一步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全年共出版各類報紙82386.51萬份,雜志4609.72萬冊,圖書6772.39萬冊。全市現有廣播節目7套,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市級電視節目7套,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9%,全市有線電視用戶達到180萬戶。成功地舉辦了“中國民族戲曲優秀劇目大匯演”、首屆老年文化藝術節、第二屆家庭文化藝術節、第四屆濱海藝術節、毛主席詩詞音樂會等大型文化活動。推出了京劇《華子良》、芭蕾舞劇《精衛》、話劇《為你喝彩》等藝術精品。創作演出了《我們必勝》特別文藝節目和“我們攜手同行”系列文藝節目。

衛  生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671個,其中醫院500個,衛生防疫機構25個,婦幼保健所(站)11個。年末衛生機構擁有床位4.27萬張,比上年增長0.9%,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4.16萬張,增長0.8%。全市擁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6.1萬人,比上年增加0.4萬人,其中醫生2.59萬人。每萬人擁有醫生27.8人,擁有醫院床位44.6張。衛生資源調整進展順利。改造了海河醫院和一中心醫院,完成傳染病醫院一期工程和人民醫院主體工程。社區衛生服務和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形成。

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出現非典疫情后,全市及時封鎖疫點疫區,切斷傳染源,制定了各項防控措施,建成一批發熱門診和留觀所,建立了非典醫療救治體系,僅用28天就控制了疫情。

體 育

競技體育碩果累累。我市運動員在全國高水平比賽中共獲金牌16枚,銀牌13枚,銅牌19枚;在亞洲三大賽中獲得金牌9枚,銀牌1枚,銅牌2枚。在世界三大賽上獲得金牌5枚,銀牌3枚,銅牌1枚。天津女排獲全國聯賽和錦標賽冠軍。網球、武術、女子佩劍、男子吊環等項目進一步確立了在全國的優勢地位。成功舉辦了第十二屆亞洲男排錦標賽、國際室內田徑邀請賽、豐田杯國際乒乓球邀請賽等十多項國內外賽事。天津奧林匹克中心體育場開工建設。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群眾體育蓬勃開展。全面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二期工程,在全市18個區縣配建了23套全民健身工程,在267片居民小區配建了364處健身設施。在全市開展了“陽光健身活動”,舉辦了首屆國際山野運動大會,創編了第一套市民廣播體操。

社會福利與救助

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4547人,全市低保對象26.74萬人,其中城鎮低保對象24.13萬人,與上年相比減少了近6萬人。各種福利院床位16478張,收養10910人。全市有救助站7個,全年救助58857人天。全市社區服務設施1901處,社區服務中心102個。農村社會保障網絡覆蓋率達到74.3%。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06億元,籌集福利資金0.39億元。

五、人口與人民生活

人  口

人口增長繼續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11.3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12萬人;年末戶籍人口926.00萬人,比上年增加6.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6.26萬人,比上年減少1.65萬人,非農業人口549.74萬人,增加8.60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為7.14‰,比上年下降0.35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為6.04‰,與上年持平;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0‰,比上年下降0.35個千分點。

居民收入與儲蓄

城鄉居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全年城鎮單位從業人員人均勞動報酬18628元,比上年增長14.8%。據抽樣調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新口徑計算)10313元,增長10.5%;農民人均純收入5861元,增長10.3%。居民儲蓄增量高于上年。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991.76億元,比年初增加332.27億元,比上年凈增額多增114.66億元。

居民消費

城鄉居民消費同步增長。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7868元,增長9.4%。其中居住、交通通訊和醫療保健三項支出分別增長了17.5%、26.5%和11.7%。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015元,增長8.5%,其中居住、交通通訊支出分別增長20.1%和10.8%。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綠色健康家電、現代通訊工具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年末城市居民每百戶家庭擁有影碟機49.6部,空調器90.9臺,移動電話77.8部,電腦34.1臺,吸塵器24.3臺,飲水機31.3臺,淋浴熱水器82.7臺。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彩電110臺,洗衣機90臺,空調器32臺,影碟機31部,電腦7臺。

居  住

城鄉居民居住條件和環境繼續改善。全年房屋拆遷總量突破450萬平方米,綜合整修舊樓區324片,近百萬居民受益。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3.10平方米,使用面積17.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4.4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平方米。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第三產業發展還不夠快;部分國有中小企業尚未擺脫困境;就業和再就業壓力仍比較大;城鄉居民整體收入水平還不夠高,部分群眾的生活還比較困難;部分商品及原材料價格出現上漲過快苗頭。

注:1.2003年各項統計數據為快報數。

2.按國家統計局規定,各地區GDP中文名稱由“國內生產總值”改為“地區生產總值”,本公報中“全市生產總值”即為原“國內生產總值”。

3.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和總產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包括全部國有企業和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及以上的其他各類型工業企業。

5.利用外資的相關指標口徑與上年有所調整,增長速度按可比口徑計算。

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標新口徑與原口徑相比,扣除了個人繳納的養老保險基金、失業保險基金、醫療保險基金、住房公積金和出售財物收入。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一级似看大片中文字母 | 亚洲综合日韩精品国产A∨ 嫩草研究所久久久精品 | 亚洲最新网站在线 | 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亚洲欧美一二三区 | 在线精品视频A免费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