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宏觀調控政策措施,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求優,積極推進轉型發展,加快建設美麗天津,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成績,社會和諧穩定,民生持續改善。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4370.1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5%。分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88.45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7276.68億元,增長12.7%;第三產業增加值6905.03億元,增長12.5%。三次產業結構為1.3:50.6:48.1。
圖1:2009-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
財政收入較快增長。全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078.30億元,增長18.1%。地方稅收收入1309.91億元,增長18.5%。其中,增值稅225.88億元,增長50.7%;營業稅424.83億元,增長6.0%;企業所得稅203.98億元,增長8.7%;個人所得稅58.31億元,增長17.6%。“營改增”改革試點范圍進一步擴大,全市試點企業5.3萬戶,減負面達到96%,全年減輕企業負擔34.7億元。全面落實小微企業減免稅政策,惠及13萬戶企業。
圖2:2009-2013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
財政支出繼續向民生領域傾斜。全年地方一般預算支出2506.25億元,增長18.7%。其中,教育支出增長21.0%,醫療衛生支出增長21.6%,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9.1%,農林水事務支出增長24.7%,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增長21.3%。
民營經濟活力增強。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年新注冊民營企業3.03萬戶。全年民間投資5103.52億元,增長23.5%,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為50.4%。民營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長25.0%,快于規模以上工業12.0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出口93.31億美元,增長16.4%,快于全市出口14.9個百分點。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首次突破萬億。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121.20億元,增長14.1%。其中,城鎮投資9528.09億元,增長14.2%;農村投資593.11億元,增長11.7%。在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63.56億元,增長15.2%;第二產業投資4208.74億元,增長14.1%,其中,工業投資4178.17億元,增長14.2%;第三產業投資5255.79億元,增長14.3%。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為0.6:44.2:55.2。推出新一批170項重大項目,總投資超過2200億元。
圖3:2009-201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消費價格同比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3.1%,其中,新漲價因素拉動2.5個百分點,滯后因素拉動0.6個百分點。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5.8%。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3.0%,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2.6%。
表1: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漲跌幅度
指標
比上年±%
居民消費價格
3.1
其中:食品
5.8
煙酒及制品
0.9
衣著
1.1
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2.0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0.6
交通和通信
-1.4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2.5
居住
4.4
二、農業
都市型農業穩步發展。全年農業總產值412.36億元,增長3.8%。其中,種植業產值217.16億元,增長4.4%;林業產值3.09億元,增長2.8%;畜牧業產值108.63億元,增長2.4%;漁業產值73.20億元,增長5.4%;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0.28億元,增長0.4%。全年糧食總產量174.71萬噸,增長8.0%;蔬菜產量455.06萬噸,增長1.6%。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2136家,總數達到5136家;國家級和市級龍頭企業達到222個。
表2:主要農副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糧食
萬噸
174.71
8.0
棉花
萬噸
4.85
-15.8
肉類
萬噸
46.48
1.5
蔬菜
萬噸
455.06
1.6
禽蛋
萬噸
18.89
1.2
牛奶
萬噸
68.24
0.5
水產品
萬噸
39.86
9.2
水果
萬噸
54.17
-6.9
新農村建設取得新進展。示范小城鎮建設有序推進,新開工建設農民住房1000萬平方米,竣工600萬平方米,累計55萬農民遷入新居;第二批“三改一化”試點進展良好,美麗鄉村建設和“四清一綠”工程扎實推進。31個示范工業園區拓展區建設加快,投資強度和產出效益進一步提高,成為區縣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1個,養殖示范園區27個。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6678.60億元,增長12.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0%。全部工業總產值27169.14億元,增長13.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400.37億元,增長13.1%。
表3: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天然氣
億立方米
18.73
持平
汽油
萬噸
211.31
15.1
乙烯
萬噸
130.85
15.6
成品鋼材
萬噸
6640.93
15.4
汽車
萬輛
55.68
-12.8
移動通信手持機
萬部
10336.33
12.4
電子元件
億只
6290.85
11.1
家具
萬件
940.50
9.7
精制食用植物油
萬噸
613.12
31.0
工業結構調整呈現積極變化。全年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輕紡和國防等八大優勢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3578.60億元,增長12.7%,占規模以上工業的89.3%。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136.02億元,增長16.5%,占規模以上工業的30.8%,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與健康、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產業聚集效應進一步顯現,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達到8家。
企業效益繼續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7011.12億元,增長13.1%;實現利稅總額3170.05億元,增長6.4%,其中,利潤總額1992.76億元,增長2.2%。在39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有37個行業實現盈利。
建筑業發展保持穩定。全年建筑業增加值598.08億元,增長11.4%;總產值3670.53億元,增長12.6%。當年新簽合同額4041.82億元,增長14.7%。年末全市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資質的建筑企業1756家。
四、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
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902.52億元,增長11.2%;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241.34億元,增長3.8%。
商貿流通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31932.26億元,增長20.5%。其中,金屬材料、石油及制品、汽車、煤炭及制品四大支柱類商品合計實現銷售額2.09萬億元,占限額以上銷售額的77.6%。全市億元以上批發市場60家,主要集中在金屬材料、農副產品、建筑裝飾材料、汽車、五金機電五大行業,成交額達到3009億元,增長10.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470.43億元,增長14.0%。其中,當當網、唯品會、蘇寧易購、亞馬遜等互聯網銷售企業實現零售額70.48億元,增長79.8%。
大眾餐飲消費增勢良好。全年住宿餐飲業營業額661.76億元,增長13.5%。其中,限額以下住宿餐飲業營業額519.83億元,增長20.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6個百分點,占全市的78.6%;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營業額141.93億元,下降5.5%。
五、交通、郵電和旅游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增加值725.05億元,增長10.0%。
交通運輸平穩增長。全年貨運量51602.54萬噸,其中,公路31985.00萬噸,增長15.3%;鐵路8445.95萬噸,增長6.8%;水運9884.42萬噸。貨物周轉量5390.47億噸公里,其中,公路368.46億噸公里,增長15.8%;鐵路273.47億噸公里,下降4.6%;水運4741.83億噸公里。全年客運量29518.36萬人,增長3.7%;旅客周轉量472.89億人公里,增長9.3%。港口貨物吞吐量5.01億噸,增長5.0%;集裝箱吞吐量1301.20萬標準箱,增長5.8%。機場旅客吞吐量1003.58萬人次,增長23.3%;貨郵吞吐量21.44萬噸,增長10.4%。
公共交通出行量持續增長。全年公共交通客運量16.08億人次,其中軌道交通客運量2.43億人次,增長1.2倍;公共汽電車客運量13.65億人次,增長0.5%。年內新辟公交線路25條,累計公交線路達566條;年末公交運營車輛9670輛,運營出租車31940輛。
汽車擁有量快速增長。截至年末,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273.31萬輛,增長16.8%,其中私人汽車224.42萬輛,增長14.4%;民用轎車擁有量174.38萬輛,增長19.7%,其中私人轎車157.46萬輛,增長21.9%。當年新注冊民用汽車42.65萬輛,增長22.9%,其中民用轎車28.88萬輛,增長24.6%。
郵電業務量持續擴大。全年郵電業務總量220.53億元,增長7.8%。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73.79億元,增長7.0%;郵政業務總量46.74億元,增長10.9%。全年發送郵政函件17751.50萬件,其中,快遞1418.50萬件。年末公網固定電話用戶352.82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323.15萬戶。互聯網用戶930.89萬戶,增長11.6%;其中,寬帶接入用戶271.88萬戶,增長12.0%,光纖接入用戶92.68萬戶,增長44.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旅游市場繁榮活躍。全年接待國際旅游人數264.54萬人次,增長13.0%;其中,外國人242.03萬人次,增長13.3%。國際旅游外匯收入25.91億美元,增長16.4%。接待外省市游客人數比上年增長13.4%,國內旅游收入增長19.3%。全市30.26萬人次出國出境旅游,增長9.3%;出國旅游人均支出17768.59元,增長6.6%。華僑城天津歡樂谷、歡樂海魔方、米立方水世界等旅游項目建成開放。年末全市有星級賓館106家;旅行社390家,其中有出境資質的36家;A級及以上景區94個;國家和市級工農業旅游示范點59個。
六、金融
全年金融業增加值1202.04億元,增長18.3%。截至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含外資)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3316.56億元,增長14.9%。全年新增存款2976.68億元,比上年多增251.08億元;其中,新增單位存款1918.19億元,新增個人存款914.3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0857.80億元,增長13.4%。全年新增貸款2427.27億元,比上年少增39.03億元;其中,新增短期貸款1096.55億元,新增中長期貸款911.74億元,新增融資租賃469.74億元。
金融改革創新穩步推進。全年新增12家法人金融機構,累計達到56家,天津成為擁有金融全牌照的城市之一。新型金融服務業態集聚發展,新增融資租賃公司81家,累計達到197家;新增商業保理公司47家,累計達到96家;新開業小額貸款公司29家,累計達到156家;村鎮銀行累計達到13家,實現涉農區縣全覆蓋。股權投資基金、創新型交易市場規范發展,意愿結匯試點取得成效。
證券交易規模大幅增長。年末全市境內上市股票38只。全年各類證券交易額16696.40億元,增長55.4%。其中,股票交易額10373.49億元,增長33.8%;債券交易額464.55億元,增長4.1倍;基金交易額417.82億元,增長1.4倍。年末證券帳戶開戶286.35萬戶,增長0.8%。全年期貨市場成交量6234.20萬手,增長46.5%;成交額68628.24億元,增長48.1%。
保險市場平穩運行。年末全市共有保險總公司5家,當年新成立資產管理類公司1家。年末共有各類保險分公司49家,各類保險支公司、營業部、營銷服務部和專屬機構551家,保險專業中介機構102家。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276.80億元,增長16.2%。其中,財產險收入102.28億元,增長12.7%;人身險收入174.52億元,增長18.4%。全年賠款和給付102.00億元,增長25.9%。其中,財產險賠付58.98億元,增長31.8%;人身險賠付43.03億元,增長18.6%。
七、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規模擴大。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1285.28億美元,增長11.2%。其中,進口795.03億美元,增長18.1%;出口490.25億美元,增長1.5%。在出口額中,一般貿易出口206.39億美元,增長11.0%;加工貿易出口250.42億美元,下降2.3%。全年機電產品出口341.78億美元,占全市出口額的69.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92.89億美元,占全市出口額的39.3%。對非洲、巴西、東盟等新興市場出口分別增長32.3%、28.1%和15.0%。
內引外聯取得積極成效。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564家,合同外資額207.33億美元,增長11.6%;實際直接利用外資168.29億美元,增長12.1%。其中,服務業實際直接利用外資94.73億美元,增長31.3%,占全市的比重達到56.3%;制造業實際直接利用外資72.04億美元,下降5.5%。全年實際利用內資3120.82億元,增長20.0%。
服務外包增勢強勁。全年服務外包接包合同額23.5億美元,增長53.8%;執行額19.3億美元,增長57.2%,其中,離岸執行額10.6億美元,增長41.8%。
對外合作交流進展順利。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27.13億美元,增長74.4%,全年完成營業額31.29億美元,增長0.9%。全年對外承包工程派出8649人,年末在外合計10881人。全年對外勞務合作派出6515人,年末在外合計6669人。
對口支援工作扎實推進。援疆、援藏、援青、援助甘肅等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全年撥付對口援助新疆資金8.70億元,開工實施100個援助項目。
八、濱海新區
綜合配套改革進一步深化。順利完成第二個綜合配套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建立了股權、碳排放、金融資產等10個創新型交易市場,成為全國非上市公司場外交易市場首批擴容試點區。東疆建設北方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方案獲國務院批復,船舶登記制度、國際航運稅收、離岸金融、租賃業務和商業保理等改革措施先行先試。成為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區、全國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綜合試驗區。口岸通關效率明顯提高,口岸進出口總額達到2148.15億美元。
功能區建設繼續加快。開發區加快推進產業升級,長城汽車二期等項目竣工投產,大眾汽車變速箱等項目加快推進。保稅區空港商務園建成運營。濱海高新區渤龍湖總部基地基本建成,未來科技城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東疆港區第二港島工程啟動,國際郵輪碼頭二期建成。中新生態城開發建設全面推進,五年形成宜居社區目標如期實現。臨港經濟區完成造陸120平方公里,雙向10萬噸級航道竣工通航。中心商務區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加大,鐵獅門金融廣場、羅斯洛克金融中心等一批樓宇加快推進,濱海商業中心開工建設。
九、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
綜合交通網絡體系日趨完善。全年基礎設施投資2113.43億元,增長10.9%。天津港30萬噸級航道二期、濱海國際機場二期加快建設。津秦客運專線建成通車,南港鐵路開工建設。京秦高速公路等工程快速推進,國道112線東段延長線具備通車條件。地鐵2號線全線通車,機場延伸線盾構貫通,3號線南站配套工程試運營,5、6號線建設順利推進。年末城市鋪裝道路長度6840公里,新增378公里;鋪裝道路面積12457萬平方米,新增846萬平方米。
公用事業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全社會用電量774.49億千瓦時,增長7.2%。全市自來水綜合生產能力439.60萬立方米/日。全年新增供熱面積1700萬平方米。新建、改造一批公交場站,拓寬改造一批卡口,在城市主干道增設安全島,進一步方便群眾出行。
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房地產市場保持平穩增長。全年房地產業增加值519.37億元,增長11.9%。房地產開發投資1480.82億元,增長17.5%。商品房銷售面積1847.11萬平方米,增長11.2%;銷售額1615.47億元,增長18.3%。存量房交易面積962.70萬平方米,交易金額822.80億元,分別增長43.5%和55.8%。
十、教育和科學技術
年末全市各級各類學校1523所,其中,普通高校55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12所,普通中學518所,小學838所。
全年招收研究生1.71萬人,在學研究生5.06萬人,畢業生1.50萬人。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14.37萬人,在校生48.99萬人,畢業生12.1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4.27萬人,在校生11.83萬人,畢業生4.66萬人。普通中學招生14.09萬人,在校生43.59萬人,畢業生14.08萬人。小學招生10.74萬人,在校生55.21萬人,畢業生8.61萬人。成人高校招生3.28萬人,在校生7.36萬人,畢業生2.56萬人。特殊教育學校20所,在校生2980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3.32萬人。成功舉辦2013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海河教育園區二期工程加快建設。
科學技術成果豐碩。全市15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技術發明獎4項,科技進步獎11項,涉及裝備制造、水利水電、電氣工程、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全年完成市級科技成果2385項,增長17.5%。其中,基礎理論成果171項,應用技術成果2190項,軟科學成果24項;屬于國際領先水平63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336項。全年簽訂技術合同15817項,合同成交額300.68億元,增長19.7%。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8%。建成全國首家863產業化促進中心、國家鋰離子動力電池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電動汽車、3D打印等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加快推進。實施新一輪科技小巨人發展計劃,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45萬家,累計達到4.92萬家;其中,新增小巨人企業636家,累計達到2435家。年末全市專利擁有量達到6.85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9件,比上年增加1.5件。截至年末,全市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9個,國家部委級重點實驗室45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5個,國家級科技產業化基地26個。
科技人才隊伍進一步壯大。年末在津兩院院士37名,引進聚集國家“千人計劃”人才97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3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33名,國家級優秀創新群體和團隊30個。引進外地人才3537人,新建博士后工作站26個,年末博士后流動站74個和工作站180個,在站博士后850人。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公共文化服務不斷拓展。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43個,文化館18個,博物館21個,公共圖書館31個。天津文化中心服務示范作用進一步體現,全年共舉辦展覽66個、演出179場、公益講座550余場,外借圖書130萬余冊次,接待觀眾200余萬人次。全年攝制電影故事片12部。全市264個電影放映單位放映電影59.90萬場次,觀影人數1772萬人次,票房收入3.28億元。全市廣播節目11個頻率,市級電視節目16個頻道。全年出版圖書5122萬冊,報紙8.33億份,雜志3827萬冊。
醫療衛生資源加快調整。胸科醫院、天津醫院、中醫一附院新建工程完工,第二兒童醫院主體建成,天津和睦家醫院、天津新世紀兒童醫院等一批社會辦醫機構投入運營。年末全市有各類衛生機構4696個,其中,醫院、衛生院48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8個,衛生防疫防治機構24個,婦幼保健機構23個,村衛生室2248個。衛生機構床位5.77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5.31萬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141張。衛生技術人員8.10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3.21萬人,注冊護士2.97萬人。
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天津體育健兒在第十二屆全運會共獲得20枚金牌、14枚銀牌和11枚銅牌。承辦國際性綜合賽事第六屆東亞運動會取得圓滿成功。成功舉辦2013中國·海河龍舟節、天津市第四屆全民健身運動會等群眾性體育活動。
十二、人口和就業
外來人口成為全市人口增量主體。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72.2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9.06萬人;其中,外來人口440.91萬人,增加47.95萬人,占常住人口增量的81.2%。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003.9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1.74萬人,非農業人口632.23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8.28‰,死亡率6.00‰,自然增長率2.28‰。
就業結構繼續優化。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實施百萬技能人才培訓計劃,出臺大學生就業幫扶政策。截至年末,全市社會從業人員847.4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4.32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663.88萬人,鄉村從業人員183.58萬人。從就業結構看,第一產業68.99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24萬人;第二產業353.85萬人,增加22.96萬人;第三產業424.62萬人,增加23.60萬人,占全市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50.1%。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居民收入保持兩位數增長。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58元,增長10.2%,其中,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分別增長10.5%、6.2%、9.9%和15.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05元,增長13.5%,其中,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分別增長14.8%、9.3%、13.3%和21.6%。
社會保障范圍繼續擴大。截至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627.1萬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520.7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06.4萬人。參加醫療保險1001.5萬人,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493.1萬人,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508.4萬人。新建保障性住房8萬套,新增住房補貼1萬戶。
表4:社會保險參保人數
指標
參保人數(萬人)
比上年增長(%)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
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493.1
2.9
城鄉居民醫療保險
508.4
1.2
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520.7
6.2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106.4
3.8
城鎮職工失業保險
278.7
3.7
城鎮職工工傷保險
335.1
1.5
城鎮職工生育保險
249.1
2.6
社會福利與救助不斷加強。截至年末,城鄉低保對象26.88萬人,其中城市16.04萬人,農村10.84萬人。全市設救助站11個,全年救助人數達12818人。新增各類福利院床位4514張,總量達38402張;年末在院收養2.39萬人。新建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103個,總量達到498個;老年日間照料服務站405個。全年城鎮殘疾人新增就業2501人。
十四、環境保護
加快建設美麗天津。啟動實施“美麗天津·一號工程”,全面推進“四清一綠”行動。全年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2.15萬噸,比上年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21.68萬噸,下降3.4%。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繼續保持100%。道路交通噪聲平均聲級67.6分貝,中心城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聲級54分貝,比上年有所下降。全市共有環境監測站21個,國家生態示范區1個,自然保護區8個,自然保護區面積9.06萬公頃。
十五、安全生產和口岸檢疫
安全生產形勢保持穩定。全年各類安全事故共死亡977人,比上年下降1.3%;其中,道路交通事故死亡836人,工礦商貿安全生產事故死亡81人。全市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071人,比上年下降12.2%。
全年天津口岸截獲植物有害生物260種、11388種次,其中,截獲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41種、614種次;截獲動物疫病7種13批次。
注:1、2013年各項統計數據為快報數。
2、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郵電業務總量按2010年不變價格計算。
4、中等職業教育包括中等專業學校、成人中等教育、職業中學和技工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