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開放創新、全民創業、特色創優、富民強市”總思路,緊緊圍繞“抓住發展機遇、轉變發展方式、夯實發展基礎、提升發展水平”工作主題,不斷創新發展思路,深入調整結構。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攻堅克難、開拓進取,使全市國民經濟總體保持了平穩較快增長的發展態勢,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健康發展。
一、綜合
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966.1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14.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1.38億元,同比增長15.0%;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16.45億元,同比增長15.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98.29億元,同比增長12.2%。人均生產總值達22770元,約合3438美元,同比增長13.6%。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5.7%、43.1%和41.2%。
民營經濟健康發展。2010年,全市民營經濟單位總數18.26萬個,比上年增長1.7%。從業人員達到78.68萬人,比上年增長5.3%,新增就業人員達3.96萬人。擁有固定資產原值526.57億元,比上年增長26.7%。全年民營經濟增加值532.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16.6%,增長速度較全市GDP增速快2.5個百分點,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5.09%,比上年同期提高1.49個百分點。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334.94億元,比上年增長32.1%,實繳稅金67.67億元,比上年增長40.9%,實現利潤173.02億元,比上年增長40.3%。
物價水平平穩上漲。2010年,我市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3.4%。其中,城市上漲3.3%,農村上漲3.4%。涉及調查的八大類商品及服務呈“五升三降”態勢。其中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食品、居住、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衣著類價格分別累計上漲7.3%、7.1%、3.9%、0.5%、和0.2%;煙酒及用品、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交通和通信價格累計下降0.3%、0.7%、2.7%。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指 標 2009年 2010年
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年=100) 100.6 103.4
城市 100.0 103.3
農村 101.3 103.4
食品 100.8 107.1
糧食 104.7 107.7
肉禽及其制品 89.7 102.9
蛋類 101.6 105.1
水產品 92.6 109.7
鮮菜 120.5 114.3
煙酒及用品 100.0 99.7
衣著 97.3 100.2
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98.6 99.3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102.7 107.3
交通和通訊工具 98.2 97.3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99.4 100.5
居住 105.8 103.9
就業形勢趨好。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85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2.19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1%,控制在全年預定目標內。
二、農業
農業生產大幅增長,糧食、蔬菜生產取得較好收成。2010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272.33億元,比上年增長15.0%。其中,農業產值127.38億元,增長22.6%;林業5.88億元,下降19.6%;畜牧業129.61億元,增長9.7%;漁業1.28億元,增長16.8%;農林牧漁服務業8.19億元,增長16.1%。2010年,全市糧食總產量達135.27萬噸,比上年增加53.95萬噸,增長66.4%。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雙提高, 種植面積為131.2萬畝,比上年增長6.0%,蔬菜總產量533.66萬噸,比上年增長11.7%。水果總產量64.79萬噸,比上年增長9.4%,其中園林水果總產量48.72萬噸,比上年增長5.5%。
肉類、牛奶、禽蛋總產量分別達到32.61萬噸、116.66萬噸、19.69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5.6%、6.8%、10.3%。牛、豬、羊、家禽出欄分別達到32.14萬頭、239.12萬頭、297.66萬只、2734.03萬只,同比分別增長16.0%、10.8%、8.6%、 22.6%。
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377.99萬畝,農業機械總動力289.85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8%。實際機耕面積達740.17萬畝;當年機械播種面積540.00萬畝,比上年下降3.9%;機械收獲面積281.86萬畝,比上年增長4.9%。農村用電量達到9.05億千瓦小時。
三、工業
工業生產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經濟效益穩步提高。2010年,全市549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01.96億元,同比增長16.1%。其中新型能源、食品加工、裝備制造、礦產品及精深加工業,全年分別完成增加值50.24億元、62.34億元、39.67億元、135.29億元,增長23.4%、10.2%、26.2%、13.2%。
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實現增長。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實現產品銷售收入817.53億元,同比增長35.1%;累計實現利稅108.29億元,同比增長38.2%,其中實現利潤45.44億元,同比增長92.7%。
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2010年 比上年±%
原煤 萬噸 1367.83 21.8
生鐵 萬噸 576.73 -4.1
粗鋼 萬噸 570.71 0.1
鋼材 萬噸 541.33 0.5
水泥 萬噸 401.61 72.9
飲料酒 萬升 15860.16 -10.5
卷煙 億支 420 3.7
農用化肥(折純) 萬噸 3.12 -50.5
化學農藥原藥 噸 4348 -13.1
挖掘、鏟土運輸機械 臺 1478 27.2
發電量 億千瓦時 261 26.4
建筑業生產快速增長。2010年,全社會建筑業完成增加值62.02億元,比上年增長20.5%。年末擁有資質等級以上建筑業企業129家,從業人員達8.48萬人。全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筑企業實現總產值199.95億元,比上年增長63.0%。資質等級以上建筑業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644.0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5.2%;房屋建筑竣工面積806.9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8.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2010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903.67億元,同比增長37.4%。從投資地域分布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0.83億元,同比增長37.9%;農村非農戶、農村農戶分別完成84.33億元和18.5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3%和44.1%。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31.08億元,增長62.3%;第二產業投資284.73億元,增長19.0%;第三產業投資485.01億元,增長50.4%。按投資管理渠道分,建設項目和房地產投資分別完成627.78億元和173.0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9.5%和79.7%。按投資行業分,采礦業、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教育分別完成投資21.47 億元、90.30 億元、123.66 億元、11.8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7 %、49.6%、67.9 %、112.5%。
項目建設成效顯著。2010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在建項目總數達到1845個,同比減少212個,其中新開工項目1409個,同比減少332個。在建的億元項目個數為280個,同比增加了54個,當年累計投資額達到556.3億元,同比增長45.8%。億元項目完成投資占總投資的61.6%。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2010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共計實現320.14億元,同比增長18.4%。其中城鎮零售額實現248.10億元,同比增長19.8%,占全市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7.5%;農村零售額實現72.04億元,同比增長14.1%。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45.99億元,增長21.9%;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24.25億元,同比增長17.7%;住宿業實現零售額4.56億元,同比增長28.1%;餐飲業實現零售額45.34 億元,同比增長17.6%。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銷售額中,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10.1%,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1.4%,汽車類增長50.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40.4%,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46.2%,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64.0%,日用品類增長21.3%。
六、對外經濟
利用外資領域不斷拓展,全市利用外資創歷史新高。2010年,全市利用外資共實現10890萬美元,同比增長31.4%,漲幅與去年相比提高了1.3個百分點,超額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0045萬美元,同比增長24.7%;對外借款實現845萬美元,同比增長2.6倍。全市正在實施的外資項目中,幾乎涵蓋了全市4+3主要產業,4個做強的產業成為外商投資的熱點。投資旅游、能源、食品加工和機械制造的企業分別為5家、2家、8家和2家,分別到位外資1783萬美元、1973萬美元、2913萬美元和1414萬美元,占到全市直接利用外資的80.5%。在2010年簽約的29個外資項目中,4+3主要產業項目和投資總額占到總簽約項目和總額的80%以上。
七、交通運輸、郵電業和旅游業
公路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交通運輸業健康發展。2010年,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9234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628公里,比上年增加115公里;全市公路貨運量4422萬噸,同比增長19%;貨物周轉量125.5億噸公里,同比增長19%;公路客運量3535萬人,同比增長37.3%;客運周轉量23.4億人公里,同比增長40.9%。
郵政、通訊能力不斷提高。2010年,全市郵政業務總量達2.18億元,同比增長10.1%。全年郵遞函件633萬件,發送特快專遞108.31萬件。報紙發行量5358.31萬份,雜志發行量213.23萬份。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9.79萬戶,移動電話用戶達326.23萬戶,互聯網用戶達55.57萬戶。
旅游業繁榮發展。2010年,全市游客接待人數首次突破千萬人次大關,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040萬人次,完成旅游收入5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7.2%和46.9%。其中,接待境外游客5.3萬人次,創匯864.05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9.7%和13.8%。
八、財政收入、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較快增長,對全市經濟的貢獻進一步增強。2010年,全市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44.82億元,同比增長18.7%,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62.45億元,同比增長32.9%。
金融運行平穩,保障有力。2010年末,全市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300.29億元,比年初增長14.8%。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848.15億元,比年初增長17.1%;各項貸款余額918.31億元,比年初增長17.3%。
保險業快速發展。2010年,營業性保險公司達到20家,比上年增加1家。全市保費收入34.83億元,比上年增長22.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1.26億元,比上年增長68.1%;壽險保費收入23.56億元,比上年增長9.12%。給付賠款7.46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其中:財產險給付賠款4.51億元,比上年增長32.6%;壽險給付賠款2.94億元,比上年下降5.2%。
九、社會各項事業
科技事業取得新突破。2010年,我市鑒定、登記省級科技成果165項, 其中國際領先水平27項,國內先進水平138項。2010年,我市共有9個項目獲河北省科技獎勵。其中,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科技進步三等獎8項。2010年,我市科學技術獎授獎項目98項(人)。其中,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1人;技術發明獎1項(二等);科技進步獎96項(一等24項、二等33項、三等39項)。
教育事業快速發展。2010年,全市有幼兒園345所,在校生7.94萬人;小學552所,在校生28.6萬人;中學235所,初中在校生16.00萬人,普通高中6.51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6.14萬人。辦學條件不斷改善。2010年,小學、初中、高中百名學生計算機擁有量分別達到2臺、7臺、16臺;人均擁有健康圖書分別達到23.95冊、22.63冊、23.01冊。初中畢業生升學率85.94%(不含技工學校招生數)。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2010年,全市共有影劇院4個,藝術表演團體10個,公共圖書館14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6個,文化站233個。今年4月結束的河北省第八屆戲劇節上,我市參賽的《合符釜山》、《魅力家園》等五臺劇目共獲得各類獎項64個,并全部獲得優秀劇目獎,在全省名列第一,為我市贏得了榮譽。大型廣場音舞詩畫《大好河山》在今年的冀臺交流會上成功首演,獲得臺商和觀眾的一致好評,成為我市的又一文化名片。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2010年,全市擁有各類衛生機構 1979個,衛生技術人員1.6萬人。衛生機構實有床位數1.54萬張。全市擁有醫院71個,床位10012張,衛生技術人員9472人。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參賽成績喜人。2010年,我市成功舉辦了2010年中國?張家口馬拉松比賽、 2010年全國公路自行車冠軍賽暨第16屆亞運會選拔賽;承辦了中國女子乒乓球俱樂部超級聯賽河北?八一隊主場比賽。2010年,在河北省第十三屆省運會上,我市共派出領隊、教練員、運動員共計400多人,參加了15個項目的比賽,共獲得金牌17枚、銀牌29枚、銅牌49枚。獎牌數比上屆有所提高。在第十六屆廣州亞運會上,我市籍運動員侯玉琢在跆拳道57公斤級比賽中,奪得銀牌;高敏獲女子公路自行車個人賽第17名;女足運動員張娜獲團體第4名。
十、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10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465.9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3.8萬人,非農業人口152.16萬人。
積極落實惠民政策,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據城鄉居民住戶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49元,同比增長10.6%,其中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分別達到8661元、310元、302元、638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19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現金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將分別達到1767元、1803元、103元、446元。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7%,與去年持平。城鄉居民住房條件逐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6.2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2平方米;農民人均住房面積為21.6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
社會保障力度加大,社會福利事業健康發展。2010年,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67.20萬人,同比增長6.0%。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12.95萬人,同比增長6.3%。年末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51萬人,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3.13萬人。年末全市收養類社會福利單位153個,床位數1.55萬張,在院人數13639人。
注:1、本公報2010年數據均為快報數。
2、公報中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值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