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推進科學發展,致力跨越趕超,實現綠色崛起,打造強市名城”主題,同心協力,開拓奮進,克服影響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全市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健康發展,實現了“十二五”的良好開局。
一、綜合
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GDP首超千億元。2011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24.87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80.51億元,同比增長8.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500.40億元,同比增長14.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443.96億元,同比增長9.5%。人均生產總值達25793元,跨上4000美元臺階。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6.0%、44.5%和39.5%。
2011年,我市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全年累計為105.2,同比增長5.2%。涉及調查的八大類商品及服務呈“五升三降”態勢。其中居住、食品、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煙酒及用品、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分別累計上漲15.3%、8.8%、3.5%、3.2%、和1.9%;衣著、交通和通信、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分別累計下降0.9%、2.0%和3.6%。
就業再就業工作進一步加強。年末全市從業人員37.3萬人,同比增長10.7%。其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0.46萬人,比上年減少0.09萬人;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3.51萬人,比上年增加1.58萬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3.3萬人,比上年增加2.06萬人。全市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9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5%,控制在全年預定目標內。
二、農業
農業生產豐產豐收,設施蔬菜和畜牧業發展勢頭良好。2011年,全市糧食作物種植面積718.7萬畝,同比增長3.0%;糧食總產量154.7萬噸,同比增長14.4%;糧食單產215公斤/畝,同比增長11.0%。糧食單產創歷史最好水平。油料總產量4.9萬噸,同比增長18.6%;油料單產64.9公斤/畝,同比增長33.5%。
2011年,全市蔬菜總播種面積134.2萬畝,同比下降0.4%,總產量576.6萬噸,同比增長8.0%。2011年,全市畜牧業生產平穩增長。豬、牛、羊出欄分別達到251.08萬頭、32.46萬頭、309.57萬只,同比分別增長5.0%、1.0%、4.0%。肉類總產量達到34.22萬噸,同比增長4.9%,牛奶產量達到122.50萬噸,同比增長5.0%。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年末,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393.65萬畝,比上年增長4.1%;農業機械總動力298.6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0%。實際機耕面積達802.19萬畝;當年機械播種面積572.28萬畝,比上年增長0.5%;機械收獲面積304.23萬畝,比上年增長4.5%。農村用電量達到9.8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8.3%。
三、工業
工業生產繼續保持平穩上升態勢。2011年,全市39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呈現平穩上升態勢,在全市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62.38億元,同比增長16.6%。分企業類型看,大型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72.92億元,同比增長7.6%;中型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66.97億元,增長21.4%;小型企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22.49億元,增長30.7%。分產業看,新型能源產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69.57億元,同比增長20.5%;礦產品及精深加工產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66.89億元,同比增長15.8%;食品加工產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69.45億元,同比增長12.2%;裝備制造產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37.13億元,同比增長15.9%。
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實現增長。2011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25.26億元,同比增長27.8%;累計實現利稅137.59億元,同比增長27.6%,其中實現利潤65.93億元,同比增長42.8%。
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2011年 比上年±%
原煤 萬噸 1382.71 6.2
生鐵 萬噸 617.98 7.2
粗鋼 萬噸 582.23 2.0
鋼材 萬噸 581.47 7.4
水泥 萬噸 440.56 15.3
飲料酒 萬升 16270 4.7
卷煙 億支 435.0 3.6
農用化肥(折純) 萬噸 2.95 -5.5
化學農藥原藥 噸 7230.0 66.3
挖掘、鏟土運輸機械 臺 1170 -20.8
發電量 億千瓦時 343.29 32.6
建筑業生產穩步增長。2011年末,擁有資質等級以上建筑業企業138家,從業人員達6.44萬人。全年資質等級以上建筑企業實現總產值233.3億元,比上年增長16.68%。資質等級以上建筑業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250.0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6.86%;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035.2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8.30%。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平穩較快增長。2011年,在城市基礎設施投資減少的情況下,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了較高增幅。增速在全省名列前茅,且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及工業技改投資實現快速增長。全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67.09億元,同比增長29%。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16.49億元,同比增長50.9%。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工業技改投資完成221.86億元,同比增長1.0倍。從固定資產投資三次產業分布看,第一產業投資47.93億元,增長14.2%;第二產業投資418.18億元,增長50.7%;第三產業投資500.98億元,增長16.5%。
項目建設投資成效顯著。2011年,全市城鄉建設項目投資完成758.53億元,同比增長31.6%。全市在建城鄉建設項目個數達到1522個,同比增加404個,增長36.1%。其中本年新開工項目1098個,同比增加316個,增長40.4%。受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2011年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放緩。全年完成投資208.56億元,同比增長20.5%,低于去年59.2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額占固定資產投資的21.6%,較上年同期下降0.3個百分點。
五、國內貿易
2011年,全市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市場繁榮活躍。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2.0億元,同比增長17.8%。其中城鎮零售額實現299.7億元,同比增長18.7%;農村零售額實現82.3億元,同比增長14.2%。分行業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52.48億元,同比增長14.1%;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63.64億元,同比增長17.6%;住宿業實現零售額5.93億元,同比增長18.1%;餐飲業實現零售額54.70億元,同比增長20.0%。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銷售額中,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29.1%,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9.0%,汽車類增長10.0%,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17倍,體育娛樂用品類增長21.2%,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7.5%,日用品類增長19.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六、對外經濟
利用外資領域不斷拓展,全市利用外資創歷史最好水平。2011年,在三道溝旅游勝地、凱丹水務水業、中法葡萄莊園等大項目的拉動下,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8681萬美元,增長71.5%,超額完成省下達的目標任務。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3681萬美元,同比增長36.2%。2011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10個,比上年下降16.7%。合同外資額達到41557萬美元,同比增長1.9倍。當年新注冊外商投資企業9個,注冊資本33785萬美元,同比增長76.7%,投資總額達50252萬美元,同比增長27.5%。
對外貿易較快增長。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3124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9.7%。其中出口額實現24992萬美元,同比增長36.6%。
七、交通運輸、郵電業和旅游業
公路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交通運輸業健康發展。2011年,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19366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728公里,比上年增加98公里;全市公路貨運量5146萬噸,貨物周轉量146.54億噸公里,公路客運量3889萬人,客運周轉量26.28億人公里。
2011年,全市郵電業務總量達27.69億元。全年郵遞函件257.8萬件,發送特快專遞40.3萬件。報紙發行量5827.9萬份,雜志發行量264.79萬份。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56.6萬戶,移動電話用戶達360.2萬戶,互聯網用戶達40.8萬戶。
2011年,全市不斷加強旅游重點項目建設力度,不斷改善旅游接待條件,并繼續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大力進行旅游宣傳活動,開拓旅游客源市場,進一步提升葡萄(酒)品游、滑雪溫泉、草原風情、民俗精品和歷史文化五個大區的知名度,有力地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全年全市游客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均大幅增長。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502.68萬人次,旅游收入86.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4.5%和47.0%。其中,接待國際游客7.5萬人次,創匯1187.69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1.6%和37.5%。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較快增長,對全市經濟的貢獻進一步增強。2011年,全市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79.34億元,同比增長23.8%,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82.99億元,同比增長32.9%。
金融運行平穩。2011年末,全市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459.2億元,比年初增長12.3%。其中個人存款余額966.2億元,比年初增長13.9%;各項貸款余額1063.0億元,比年初增長16.3%。
保險業快速發展。2011年,營業性保險公司達到24家,比上年增加4家。全市保費收入達到35.10億元,比上年增長0.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2.91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壽險保費收入22.19億元,比上年下降6.1%。給付賠款9.26億元,比上年增長24.3%。其中:財產險給付賠款5.57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壽險給付賠款3.70億元,比上年增長25.9%。
九、社會各項事業
科技事業穩步推進。2011年,全市17項參評省科技獎勵的項目有13項科技成果獲獎,并取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0項;獲省山區創業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均創歷史最好水平。宣化區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懷安縣科技服務推廣中心被授予“十一五”國家星火計劃工作先進集體。“張家口市科技企業孵化器”項目被省政府列入全省40個最有影響的項目參加了“5.18廊坊河北省重點項目簽約會”,為該次活動中唯一一個成功簽約的孵化器項目;“張雜谷9號”列入了省科技廳農作物新品種選育獎勵項目;“葡萄酒莊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及示范”納入河北省自主創新重大項目。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全市70%的縣區實現了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初步實現了由“有學上”到“上好學”的重大轉變;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教育質量顯著提升;職業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處于全國先進水平。
文化事業繁榮興旺。2011年,全市共有影劇院4個,藝術表演團體10個,公共圖書館14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6個,文化站229個。全年,共有15個縣區完成數字影院建設任務,建成縣級圖書館、文化館15個,建成縣級博物館5家,建成鄉鎮文化站209家,建成農家書屋2230個。康保二人臺小戲《真情真愛》,對口快板《二尺八》,笛子、手風琴與鼓《古道鄉音》在河北省第三屆少數民族文藝調演榮獲一等獎;男聲獨唱《跟你走》獲得二等獎,獲一等獎總數列全省第一。2011年共組織公益性演出1142場,觀眾人數達224萬人次,送圖書5萬余冊。舉辦公益性展覽11個,接待觀眾近20萬人次。組織開展萬場紅色電影展映活動,觀眾達1500余萬人次。
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完善。2011年,全市擁有各類衛生機構5941個(其中包括村衛生室4155個),床位16531張,衛生技術人員1.62萬人。全市擁有醫院69個,床位10970張,衛生技術人員9518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展順利。全市公辦基層醫療機構全面實行了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市第二醫院、建國醫院和中醫院新建門診病房樓竣工使用。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參賽成績明顯提高。2011年,全市成功舉辦了2011中國?張家口“體育彩票杯”馬拉松比賽,2011年中國?張家口體育舞蹈公開賽,2011年河北省老年人健身球操交流活動,2011年361°乒乓球俱樂部超級聯賽宣化賽區的比賽,全省武術錦標賽,陜汽杯全國超級卡車大賽(張北站),2011中國長城徒步走大會(張北站),下花園第四屆全國群眾性雞鳴山登山節和2011河北下花園健身步道登山露營大會等賽事。2011年,全市組隊參加河北省年度比賽33項次,在7個項目中取得了金牌,11個項目中取得了獎牌,共獲得金牌20枚,銀牌19枚,銅牌37枚。其中,河北省第七屆農運會,張家口市派出57人的代表團,獲得金牌7枚。取得金牌總數第四名、獎牌總數第七名、團體總分第八名的好成績。特別是傳統優勢項目武術,共獲得5枚金牌。
十、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11年全市戶籍總人口467.4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2.50萬人,非農業人口154.50萬人;男性人口241.29萬人,女性人口226.1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5.23萬人,人口出生率11.20‰,死亡人口3.35萬人,死亡率7.18‰,人口自然增長率4.02‰。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437.37萬人。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加,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據城鄉居民住戶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1元,同比增長12.0%,其中工資性收入8833元,同比增長2.0%。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0855元,同比增長9.9%。農民人均純收入4854元,比上年增長17.9%。其中: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現金收入分別達到2026元和2236元。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8.0%。城鄉居民住房條件逐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7.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4平方米;農民人均住房面積為22.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2011年,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71.15萬人,同比增長5.0%。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14.2萬人,同比增長1.2%。年末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33萬人,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40.77萬人,比上年增加7.64萬人。
注釋:
1、本公報2011年數據均為快報數。
2、公報中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值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從2011年開始,納入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的工業企業起點標準從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提高到2000萬元。
4、從2011年開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的起點標準從計劃總投資5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因此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絕對數與2010年不可比,但比上年增速是按可比口徑計算的。與此同時,月度投資統計制度將統計范圍從城鎮擴大到城鎮和農村企事業組織,并定義為“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