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統計局
(2012年3月12日)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線,銳意進取,攻堅克難,積極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全面實施“從大運河走向渤海灣”發展戰略,強力推進沿海強市建設,整體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實現了“十二五”良好開局。
全市十一項主要經濟指標中,七項指標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地區生產總值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一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全年經濟指標實現了五個新突破:一是全部財政收入突破300億元,達到328.5億元;二是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0億元,達到116.5億元;三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達到1041.3億元。四是糧食總產量突破百億斤,達到501萬噸;五是港口吞吐量突破一億噸,達到1.16億噸,跨入億噸大港行列。
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提升,全部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達到12.6%,比2010年提高0.3個百分點。
一、綜合
全年全市生產總值(GDP)完成2600億元,同比增長12.3%,比全省增速高1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295.8億元,增長5.3%;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358.66億元,增長13.4%;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945.5億元,增長12.8%。三次產業結構為11.4:52.3:36.3。
從整體經濟構成看,投資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61.4%,比去年降低7.2個百分點,消費貢獻率37.4%,比去年同期提高7.3個百分點,凈流出貢獻率1.2%,比去年降低0.1個百分點。
全年消費價格趨勢上漲。全市消費價格(CPI)累計上漲5.3%,其中,城市上漲5.7%,農村上漲4.9%。從結構看,八大類呈現出“四升兩降兩平”的格局,八大類中食品、煙酒及用品、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居住類累計上漲14.2%、4.5%、2.4%和5.9%;交通和通信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分別下降1.8%和0.4%,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持平。
二、農業
隨著各項惠農政策逐步落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535.31億元,同比增長5.31%。其中,種植業產值289.98億元,增長6.56%;畜牧業產值155.53億元,增長4.49%;林業產值3.57億元,增長4.35%;漁業產值23.31億元,增長1.22%。
全年糧食總產量501萬噸,比上年增長5.3%;油料總產量9.73萬噸,下降0.25%;棉花總產量13.81萬噸,增長3.8%;蔬菜總產量500.4萬噸,增長7.1%;肉類產量45.6萬噸,增長5.9%;禽蛋產量33.5萬噸,增長0.4%;水產品產量12.2萬噸,增長1%;牛奶產量11.2萬噸,下降8.9%。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持續增長,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041.3億元,同比增長16.8%。
重工業增長快于輕工業,輕工業完成增加值132.74億元,增長13.1%;重工業完成增加值908.55億元,增長17.4%。重工業比輕工業快4.3個百分點;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完成增加值108.7億元,增長42.7%;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601.67億元,增長18.0%。
石油化工、管道裝備及冶金、機械制造、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主導行業支撐作用顯著。石油化工業完成增加值473.60億元,增長7.5%;管道裝備及冶金業完成190.78億元,增長31.8%;機械制造業完成183.55億元,增長24.7%;紡織服裝業完成49.77億元,增長5.2%;食品加工業完成29.80億元,增長20.9%。各產業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共計達到89.1%,分別為45.5%、18.3%、17.6%、4.8%和2.9%。
在生產增長的同時,經濟效益大幅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3787.79億元,同比增長43.82%;利潤總額254.97億元,增長37.84%;利稅總額448.03億元,增長22.97%。
建筑業保持較快發展。全市建筑業完成增加值129.1億元,增長9.6%。資質等級以上建筑業224家,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54.6億元,增長34.6%,房屋施工面積2168.2萬平方米,增長37.4%,房屋竣工面積854.8萬平方米,增長26.1%;實現利稅16.7億元,增長14.3%。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97.8億元,同比增長26.2%。其中,城鎮投資完成1193.4億元,增長29.90%;農村投資完成404.3億元,增長16.44%。
在城鎮投資中,第二產業投資完成745億元,占62.4%,同比增長28.86%。其中,化工行業投資完成139.16億元,同比增長28.06%。房地產投資大幅增長,全市房產開發投資完成152.8億元,同比增長35.67%。
五、國內貿易
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4.4億元,同比增長17.7%。城鄉市場穩定較快增長,城鎮發展快于鄉村。城鎮實現零售額480.7億元,同比增長18.2%;鄉村實現零售額193.7億元,同比增長16.6%,城鎮快于鄉村1.6個百分點。基本生活類商品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6.5%,其中,糧油食品類增長32.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零售額增長36.1%;日用品類增長25.4%。與消費升級相關的商品保持旺銷。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享受型、保健型和投資型消費熱點不斷升溫,金銀珠寶類、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類、家用電器和音響器材類等商品銷售持續旺銷,商品零售額分別同比增長71.6%、27%、29.9%。
六、對外經濟
全市直接利用外資28934萬美元,同比增長24.4%。新批“三資”企業合同總金額51957萬美元,同比增長3.8%,新批“三資”企業合同外資額22070萬美元,同比增長20.6%。
外貿進出口總值21.48億美元,同比增長27.97%。其中,出口總值18.82億美元,增長35.24%;進口總值2.66億美元,增長-7.34%。
七、財政、金融
全部財政收入完成328.5億元,同比增長21.1%。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16.5億元,增長27.6%。全市國稅收入218.58億元,同比增長15.20%;地稅收入101.14億元,增長28.35%。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2300.09億元,比年初增加272.49億元,其中個人存款1551.38億元,增加198.02億元。金融機構貸款余額1088.42億元,比年初增加190.77億元。貸款額占存款額的47.32%,存貸差1211.67億元。
八、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2011年我市取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98項,有6項科研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申報各項專利980項,授權730項;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3家,總數達到40家;爭取國家、省科技項目資金4273.5萬元,較上年增長68.5%,實現了歷史新突破。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我市今年的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了70%,比2010年提高了2.5個百分點。本科教育資源進一步擴大。滄州師院新增本科專業5個,使該校本科專業達到11個。泊頭職業學院積極探索實現高校體制轉型,建立“五系一部”,已報省教育廳批復。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13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并為4761個行政村配送了黨員遠程教育設備。完成農家書屋建設3011個。市群藝館、圖書館、博物館實現全面免費開放。三館全年共組織各類活動300余場次,接待群眾50000余人次。農村電影放映惠民工程推進,全市目前共累計完成公益電影場次68796場,觀眾達到1300多萬人次。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完善。新農合覆蓋面繼續擴大,人均籌資標準繼續提高。我市566.73萬農民,共參合532.89萬人,參合率達到94.03%;五保戶、貧困戶參合率達到100%。農民個人繳資由每人每年20元提高到30元,中央及各級財政增加補助資金80元,人均籌資總額達到230元。補償方案不斷完善,參合農民受益程度不斷提高。修訂完善了《新農合補償方案》,重點調整了縣外就醫報免起付線,市級為1000-1200元,下降了200-300元;省及省外為1500-2500元,下降了1000元左右;報銷比例市級及以上提高了5-10個百分點,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6萬元。
九、人口和居民生活
據公安戶籍統計,2011年全市總戶數230.36萬戶,年末總人口734.82萬人,比上年增加3.93萬人。其中,男性376.57萬人,女性358.25萬人。全年出生12.51萬人,死亡7.82萬人。
2011年,隨著“惠民生”政策的落實,以及各類補貼發放到位,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75元,比上年增加2259元,同比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6540元,比上年增加1012元,同比增長18.3%。
在居民收入較快增長的同時,消費保持同步增長。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207元,增長9%;農村居民人均生活費支出4996元,增長42%。
說明:1、公報中數據為統計快報數。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為當年價格,增長速度為可比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