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22日
2006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省七次黨代會和市八次黨代會精神,緊緊圍繞實現更好更快發展、構建“和諧石家莊”兩大任務,凝心聚力求突破,全力以赴抓落實,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都取得了新成績新進步,圓滿完成了“十一五”開局之年的各項目標任務。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提高。
一、綜 合
全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地區生產總值邁上2000億臺階。2006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6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3.2%,第一產業平穩增長,實現增加值255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速較快,實現增加值1025億元,增長14.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784億元,增長14.2%。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39.50萬人,比上年增長1.3%,其中市區231.3萬人,增長3.2%。全市人口出生率13.96‰,死亡率5.75‰,自然增長率8.22‰。(注1)
年末全市城鎮單位從業人員87.1萬人,比上年減少0.4%,其中在崗職工85.5萬人,比上年減少1.0%,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6792元,比上年增長10.2%。年末市區單位從業人員為56.1萬人,其中在崗職工54.8萬人,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9573元,比上年增長9.3%。
社會保險覆蓋范圍不斷擴大,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年末全市各類企業在職職工及個體工商戶共有72.3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比上年增加5.1萬人;22.7萬名離退休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比上年增加0.8萬人;年末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共有13.2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3萬名離退休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人數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城鎮職工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86.0萬人, 失業保險覆蓋率為95%。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59.0萬人。年末全市101.8萬人參加了醫療保險,比上年增加5.4萬人,增長5.6%,醫療保險覆蓋率達88.4%,比上年提高了4.7個百分點。城鄉困難家庭、特困群體得到有效救助,年末全市共有73838人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2006年,我市認真落實各項配套政策措施,不斷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拓展發展空間,全市民營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成為經濟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全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170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56.7%;上繳稅金87.4億元,比上年增長23.7%,占全市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46%。
二、農 業
各項惠農政策全面落實,農業生產保持了穩步發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提高。2006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68億元,比上年增長4.2%,其中農業產值215億元,增長3.7%,牧業產值230億元,增長4.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4億元,增長8.5%。糧食生產獲得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達到485.2萬噸,比上年增加了2.8萬噸,糧食畝產439公斤與上年持平。

農業產業結構得到優化,產業化經營率逐年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59%,在上年增加一個百分點的基礎上,又提高了1個百分點。主要農產品產量如下:
產品名稱
單位
2006年
比上年±%
糧食
油料
棉花
蔬菜
水果
肉類總產量
其中:豬肉
禽蛋
奶類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485.2
23.1
1.8
1308.9
259.1
110.8
68.2
108.8
86.0
0.6
-3.3
1.2
3.5
9.7
3.3
3.6
5.3
16.2
農業機械化基本普及,農業用電有較大增長。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867.9萬千瓦, 比上年增長3.5%。農用運輸車43.6萬輛,增長0.8%;大中型拖拉機1.9萬臺,增長8.9%。當年機耕面積47.7萬公頃,比上年下降1.8%,機播面積59.3萬公頃,下降0.7%,機收面積33.1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3%。農村用電量56.4億千瓦時,增長9.5%。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48.0萬噸,下降1.2%。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06年全市工業生產與效益保持了快速增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710.0億元,比上年增長19.8%,增速比上年略有回落,其中國有控股工業完成增加值196.0億元,增長6.3%。工業產銷銜接良好,經濟效益穩步增長,但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達98.0%,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258.9億元,增長21.3%,增速和上年持平,虧損企業虧損額增長77.2%。“五大基地”建設全面啟動,主導產業支撐作用增強。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
產品名稱
單位
2006年
比上年±%
發電量
原煤
焦炭
原油加工量
合成氨
水泥
生鐵
鋼材
機制紙及紙版
化學原料藥
服裝
紗
棉布
乳制品
卷煙
交流電動機
泵
人造板
合成洗滌劑
億千瓦時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件
萬噸
萬米
萬噸
億支
萬千瓦
萬臺
萬立方米
萬噸
241.6
101.3
331.9
392.6
120.0
2505.5
538.9
459.2
72.3
30.8
8841.6
23.9
103873
100.3
178.5
436.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0.6
284.9
12.0
-1.7
-5.3
31.1
8.3
15.5
9.7
19.2
46.0
44.2
11.7
28.7
19.1
28.9
29.5
1.3
3.8
-17.1
-35.2
-5.4
年末全市建筑企業個數233個,全年完成總產值212億元,比上年下降24.7%,其中建筑工程完成產值158億元,比上年下降3.7%,竣工產值117億元,下降17.3%。竣工面積1110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6.8%。
四、固定資產投資
2006年,全市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積極推動重大項目建設,主導產業得到健康發展。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循環經濟化工示范基地等 “五大基地”建設取得進展,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呈現較快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000億元,達到1096億元,比上年增長18.0%,其中城鎮投資完成997億元,增長26.3%。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7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完成投資447億元,增長25.9%,第三產業完成投資533億元,增長27.5%。
建設項目投資完成866億元,增長29.7 %;施工項目個數3423個,增長2.8%,新開工項目2992個,增長9.0%;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31.5億元,增長8.0 %,施工面積和竣工面積達到940萬平方米和244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長34.8%和125.8%。

五、國內貿易和物價
消費品市場呈現出供需兩旺,繁榮穩定的良好態勢。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8.8億元,比上年增長15.3%。消費品市場保持較快增長,增速為近幾年來較高水平。
在消費市場中,汽車消費成為熱點,銷售額25.0億元,增長75%;糧油類銷售額7.8億元,增長28.8%;金銀珠寶類銷售額3.9億元,增長33.8%;通訊器材類銷售額18.9億元,增長30.7%。餐飲市場零售額達到64億元,增長19.9%。
我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場716個,其中消費品市場651個,生產資料市場65個,全年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達1237億元,比上年增長7.3%。南三條小商品市場和新華商貿中心成交額分別達到307.0億元和303.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1%和11.6%。

2006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穩中有升,漲幅同比回落0.1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漲幅同比回落3.6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同比回落1.8個百分點。各類價格指數(以上年為100)如下:
指標
全 市
市 區
農 村
1.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101.8
101.8
101.6
其中:食品
102.8
103.5
101.3
煙酒及用品
100.9
99.7
102.0
衣著
102.9
104.3
100.1
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100.0
99.4
101.6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99.2
98.7
100.4
交通和通訊
99.6
99.4
100.2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98.6
97.9
99.9
居住
105.8
105.5
106.3
2.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
100.6
3.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
104.0
4.房地產價格指數
104.2
六、對外開放和旅游
2006年外貿進口增加,出口有所下降。全年外貿進口7.8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1%;但出口34.01億美元,下降8.6%;受出口下降影響,全年外貿進出口總值41.8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5.4%。在出口中,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9.29億美元,增長7.7%,國有企業出口9.10億美元,下降21.8%,集體企業出口1.92億美元,下降23.7%。

努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利用外資保持平穩增長。年內新批準設立外商投資企業56個,新增合同總金額6.52億美元,合同外資額2.55億美元。年末實有三資企業個數632家。全市實際利用外資4.94億美元,增長12.4%,其中直接利用外資4.35億美元,增長13.5%。全年引進市外資金180億元,比上年增加33億元,增長22.4%。
旅游業進入良好發展時期,旅游人數和收入快速增長。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人數8.97萬人次,其中外國人8.10萬人次,分別比上年增長20.5%和18.7%。國際旅游創匯收入278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3%;全年接待國內游客人數175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1%,國內旅游收入80.8億元,比上年增長13%。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83億元,比上年增長13.6%。
七、財政、金融
抓項目,培財源,促增收,加大財源監控力度,財政收入保持了持續穩定增長。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90.1億元,增長14.7%,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完成77.4億元,增長17.4%。全年免農業稅6573萬元。在全部稅收中,增值稅完成75.5億元,增長10.9%;營業稅完成29.0億元,增長21.0%;企業所得稅完成25.3億元,增長18.4%;個人所得稅完成16.1億元,增長9.3%。全市一般預算支出127.1億元,增長17.6%,其中基本建設支出8.5億元,增長22.0%;科技三項費用支出1.8億元,增長4.9%;城市維護費支出8.6億元,增長34.6%;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支出5.1億元,增長21.0%。全市向低保人員發放補助9400萬元,其中向農村低保人員發放補助1440萬元。向企業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24.6億元,保障了特殊社會群體的資金需要,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金融秩序穩定,存、貸款余額繼續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幣存款余額2968億元,比年初增加390億元,增長15.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繼續增加,年末城鄉居民本幣儲蓄存款余額1553億元,比年初增加198億元,增長14.6%。金融機構本幣貸款余額1732億元,比年初增加171億元,增長10.9%。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全年取得科技成果274項,比上年增加64項,其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3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51項,國際領先和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比上年增加了17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174項,國內先進水平38項,分別比上年增加了38項和14 項;全年獲省級科技進步獎33項,市級科技進步獎80項。全年申請專利1494項,授權909項,分別比上年增加36項和53項。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29億元,比上年增長25%;完成營業總收入507億元,增長29.8%;出口創匯2.7億美元,增長28.6%;實現利稅42億元,增長17.6%;財政收入11.6億元,增長15.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5億元,增長26.2%;實際利用外資2300萬美元。
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發展較快,義務教育質量提高。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39所,招生9.6萬人,在校生27.3萬人,畢業生6.9萬人,均比上年增加。全市普通中學619所,招生23.1萬人,在校生71.5萬人,招生和在校生分別減少1.7萬人和4.6萬人,畢業生26.5萬人,減少0.5萬人。中等職業學校169所,增加24所,招生8.3萬人,在校生20.4萬人,畢業生6.2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1.5萬人、3.1萬人和1.4萬人。小學2402所,招生10.6萬人,在校生69.0萬人,畢業生15.2萬人,在校生和畢業生都有所減少。全市幼兒園660所,比上年增加39所,在園人數15.1萬人,比上年增加0.2萬人。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推進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文化事業繁榮活躍。年末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9個,藝術表演場所19個。文化館、群藝館24個,公共圖書館21個。廣播綜合覆蓋率99.3%,電視綜合覆蓋率99.2%。
衛生事業建設取得新成績,民營醫院發展迅速,醫生、床位數繼續增加。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含診所)2019個,其中醫院137個,比上年增加20家,均為民營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2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25個。年末衛生機構實有床位2.74萬張,其中醫院擁有床位2.13萬張,均比上年增加。全市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64萬人,其中執業醫師1.71萬人,增加0.4萬人。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全市舉辦、承辦市級以上運動會25項,參加運動會的運動員9677人次。我市選手在省級以上比賽中共獲金牌165枚,銀牌122枚,銅牌103枚。年末全市擁有健身路徑900余條,比上年增加140多條。
十、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綜合交通體系進一步健全。全年繼續新建、續建和大修城市道路,整修小街巷,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建設大街改造、體育北大街高架橋等建成通車,使城市道路交通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市政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年末城市道路總長度877公里,比上年增加96公里;道路面積127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8萬平方米;排水管道長度達1167公里,增加186公里。我市有水廠8座,日產水能力65萬立方米,管線總長度1196公里,全年供水量1.47億立方米。
城市公用事業快速發展。年內發展天然氣用戶1.6萬戶,煤氣用戶1.8萬戶。供熱管道總長度570公里,比上年增加20公里,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5080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了500萬平方米。城市公共汽車營運線路達100條,營運車輛2100輛,營運線路長度1238公里,年客運總量3.02億人次,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環境保護效果顯著,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市區綠化美化工作再上新臺階。全年組織環保執法專項行動,加大大氣污染綜合整治力度,市區空氣綜合污染指數為2.56。二級以上優、良天氣達287天,比上年增加4天。年末全市有環境監測站14個,煙塵控制區6個,煙塵控制達標面積418平方公里。全市工業煙塵排放達標率99.6%,工業企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9.0%,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92.9%。全市以創建園林城市,改善人居環境為主題,強力推進建園擴綠,為城市增景添美。園林綠化成績斐然,年末城市公園37個,公園面積603公頃;城市園林綠地面積5414公頃,園林綠化覆蓋面積5988公頃,分別增加515公頃和544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平方米。各項綠化指標達到國家園林城市標準。
十一、人民生活
2006年,城市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民收入穩步增長,居民生活質量提高,消費支出增長較快。市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95元,增長14.5%,增速雖比上年略有降低,但仍保持在較高水平,人均消費支出8287元,增長14.1%,增速比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居民用于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與通訊方面的支出比上年增長較多,分別為26%、21%和25%。農民人均純收入為4486元,增長8.9%。

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家庭耐用品擁有量繼續增加。居民住戶抽樣調查顯示,截止2006年末,市區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彩電126臺,電冰箱、冰柜117臺,洗衣機101臺,空調器124臺,家用汽車3輛,鋼琴2架,移動電話131部,家用電腦45臺,彩電、洗衣機、空調器、移動電話、家用電腦均比上年有所增加;農村居民百戶擁有彩電106臺,洗衣機83臺,移動電話68部,電腦5臺,空調18臺,電冰箱39臺,都比上年有較大增加。
城鄉居民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1.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農民人均住房面積37.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平方米。
注:1.本統計公報公布的人口數據是公安部門以“戶籍在本市轄區內即為本市人口”的原則統計的數據。統計部門以抽樣調查方式取得的新口徑人口統計數據等省統計局核定后,另行公布。
2.本統計公報使用的2006年數據都是2006年年快報數據。
統計名詞解釋:
新口徑人口統計:國家統計局人口統計的新口徑為:①戶籍在統計轄區、人也居住在該統計轄區的人員,統計為本統計轄區人口;②戶籍不在統計轄區,但人在該統計轄區居住六個月以上的人員,統計為本統計轄區人口;③統計轄區新出生未報戶口人員和已轉業到該統計轄區的軍人等,統計為本統計轄區人口;④在統計轄區雖居住不到六個月,但已不在原戶籍地居住六個月以上的人員,統計為本統計轄區人口。
城鎮登記失業人員: 指有非農業戶口,在一定的勞動年齡內(16周歲至退休年齡),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并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人員。
城鎮登記失業率: 城鎮登記失業人員與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扣除使用的農村勞動力、聘用的離退休人員、港澳臺及外方人員)、城鎮單位中的不在崗職工、城鎮私營業主、個體戶主、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就業人員、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之和的比。計算公式為:
城鎮登記失業人數
城鎮登記失業率= ×10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使用的農村
勞動力-聘用的離退休人員-聘用
的港澳臺及外方人員)+不在崗職
工+城鎮私營業主+城鎮個體戶主
+城鎮私營企業及個體就業人員
+城鎮登記失業人數
能源消費總量: 指一定時期內,全國物質生產部門、非物質生產部門和生活消費的各種能源的總和。該指標是觀察能源消費水平、構成和增長速度的總量指標。能源消費總量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氣、電力,不包括低熱值燃料、生物質能和太陽能等的利用。能源消費總量分為終端能源消費量、能源加工轉換損失量和能源損失量三部分。
(1)終端能源消費量:指一定時期內,全國生產和生活消費的各種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轉換二次能源消費量和損失量以后的數量。
(2)能源加工轉換損失量:指一定時期內,全國投入加工轉換的各種能源數量之和與產出各種能源產品之和的差額。該指標是觀察能源在加工轉換過程中損失量變化的指標。
(3)能源損失量:指一定時期內,能源在輸送、分配、儲存過程中發生的損失和由客觀原因造成的各種損失量,不包括各種氣體能源放空、放散量。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 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每生產一個單位的生產總值所消耗的能源。計算公式為:
能源消費總量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
生產總值
基尼系數: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根據洛倫茨曲線找出了判斷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標(如下圖),設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和收入分配絕對平等曲線之間的面積為A,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右下方的面積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這個數值被稱為基尼系數或稱洛倫茨系數。如果A為0,基尼系數為0,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為0則系數為1,收入分配絕對不平等。該系數可在0和1之間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趨向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數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趨向不平等,洛倫茨曲線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數也越大。如果個人所得稅能使收入均等化,那么,基尼系數即會變小。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

洛倫茲曲線: 通過絡倫茲曲線,可以直觀地看到一個國家收入分配平等或不平等的狀況。整個的洛倫茲曲線是一個正方形,正方形的底邊即橫軸代表收入獲得者在總人口中的百分比,正方形的左邊即縱軸顯示的是各個百分比人口所獲得的收入的百分比。從坐標原點到正方形相應另一個頂點的對角線為均等線,即收入分配絕對平等線,這一般是不存在的。實際收入分配曲線即洛倫茲曲線都在均等線的右下方(如基尼系數解釋中的圖)。洛倫茲曲線就是,在一個總體(國家、地區)內,以“最貧窮的人口計算起一直到最富有人口”的人口百分比對應各個人口百分比的收入百分比的點組成的曲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