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統計局
2003年3月17日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緊緊圍繞發展主題和結構調整主線,全力打好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企業改革調整、重點項目建設、城鎮建設與管理四個攻堅戰,確保了全市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一、綜合經濟
經濟實力:全市經濟保持快速健康增長。據初步統計,2002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53.29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實現了預期增長目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712元,比上年增長9.3%。
產業結構:全市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04.5億元,比上年增長4.0%;第二產業316.68億元,增長11.7%;第三產業232.11億元,增長10.5%。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16.0%、48.5%和35.5%。
三大需求:三大需求共同正向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繼續增強。
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17.87億元,比上年增長2.7%。投資重點集中于住宅和基礎設施兩個方面。全年完成住宅投資40.3億元,增長5.2%;住宅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18.5%。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42.0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9.3%,從投資主體看,國有單位投資是帶動全市投資快速增長的主要力量。全年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完成投資116.72億元,增長3.8%,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53.6%,多元化投資格局初步形成。
消費市場熱點比較突出。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10.69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居民消費傾向有所提高,消費結構升級步伐逐步加快,消費熱點主要集中于醫療保健、娛樂文教服務和交通通訊等領域。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4985元,增長6.8%,其中,用于醫療保健支出663元,增長70.0%,用于娛樂文教服務支出549元,增長33.3%;用于交通通訊方面的消費支出464元,增長27.1%。
出口增幅較高。在加入WTO的新形勢下,我市積極推進產品出口工作,狠抓產品出口增長點,不斷增強外貿企業市場競爭力,出口大幅增長。全年出口總值達到1092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6.9%,增幅比上年提高53.3個百分點,扭轉了上年出口下降的局面。
市場價格:全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2%,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99.4%,原材料、燃料及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為97.3%。
財政收支: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全部財政收入53.8億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12.7%,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4.28億元,增長18.7%。在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中,增值稅、營業稅分別為3.6億元和3.5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2%和13.3%;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分別為1.95億元和1.6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1%和10.5%。財政一般預算支出42.0億元,增長16.8%。
二、城市建設
道路建設:道路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年內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和城區路網加快建設進度,市內滏河大街南延、叢臺路、聯紡路東延、邯鋼路、幸福路、渚河路、廣泰路、新興大街、前進大街、陵西大街、浴新大街等翻新改造進展順利。全年道路建設總投資14.2億元,比上年增長2.9%,占基礎設施投資的比重達到33.8%。年末,全市交通運輸線路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6325公里,高速公路達到72公里。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龍頭、干線路為骨干、路網為聯絡線、縣鄉路為支脈的放射形交通網絡。
危舊房改造:全年城區完成危舊房改造投資8.9億元,拆除房屋16萬平方米,其中危房9.6萬平方米,動遷居民2000余戶,截止到年底,全市危舊房改造工程開復工總面積達到93萬平方米,其中本年新開工48萬平方米,竣工34萬平方米。
環境保護和治理:大氣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從2000年開始,全市先后分7個階段實施了數十項控制大氣污染的緊急措施,使主要大氣污染物濃度顯著下降,空氣質量明顯好轉。2002年,全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198天,占全年總天數的54%,超過年初確定的160天的目標。全年城市近郊區共有358臺燃煤鍋爐得到治理。機動車尾氣路檢達標率已達80%。積極治理工業污染,已關停所有耗能高、污染重的五小企業。
城市綠化取得新進展:繼續推進園林城市建設,2002年市區共完成植樹258.1萬株,綠地建設911萬平方米,改造、擴建了5個公園,新建了29個小游園。截止2002年底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2.25%,其中市區綠化覆蓋率41.41%;全市建成區綠地率18.01%,其中市區綠地率31.22%;全市公共綠地面積1333.09公頃,新增299.22公頃,比上年增長29%。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繼續加強:沁河清淤、垃圾填埋場完成,西污水處理廠正加緊施工。目前,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20萬噸。垃圾衛生填埋廠一期工程日處理垃圾1200噸,市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1.58%。
公共交通:城市公交體系進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公共交通運營車輛1533輛,運營線路網長度977公里,新增205公里,比上年增長26%;客運出租車營運車輛6288輛。全年城市公共交通共運送乘客9275.9萬人次(不含出租車),比上年增長13%。
公用事業:城市供水、供氣、供熱能力大幅度提高。全年供水總量28862萬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9087萬立方米,供水管道長度2370公里,供水能力達185.34萬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100%;供氣管道長度656.49公里,用氣戶數345778戶,用氣人口143.88萬人,燃氣普及率58.02%;城市熱力管網集中供熱面積達1443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積988.5萬平方米。
三、主要行業
農業:2002年,為適應加入世貿組織對農業的新要求,全市繼續穩定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不斷深化農村改革,農業生產克服了嚴重的干旱及蟲害等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進一步調整和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確保了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了平穩發展的態勢。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5.4%,增加值增長4.0%。農村經濟的主要特點:一是畜牧養殖業穩中有增。全年豬、羊出欄分別為415.34萬頭和276.71萬只,分別增長6.3%和5.0%;豬牛羊肉產量39.5萬噸,增長5.8%;禽蛋產量84.8萬噸,增長5.7%;牛奶產量4.1萬噸,增長18.5%。二是結構調整和產業化進程加快。今年全市進一步強化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使種植業內部傳統大宗農作物糧、棉播種面積繼續減少,蔬菜、果品、油料等高效作物種植面積繼續擴大;產業化總量擴大、經營率提高。2002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為1152萬畝和373萬噸,播種面積比上年減少22.8萬畝,總產量下降3.2%;棉花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為118.2萬畝和7.98萬噸,播種面積減少2.6萬畝,總產量下降2.5%;油料播種面積100.9萬畝,總產量19.6萬噸,下降3.0%;蔬菜播種面積180.1萬畝,總產量510.6萬噸,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增長5.7%和11.4%。產業化總量達到81.9億元,增長9.8%,產業化經營率35.0%,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三是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通過增加農業的投入,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2002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積52.9萬公頃,年末擁有機電井9.8萬眼。全年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794.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3%。四是鄉鎮企業快速發展。2002年,全市鄉鎮企業以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和提高“農”字頭鄉鎮企業;發揮傳統優勢,構筑新的產品產業結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突破口,大力調整結構和推進私營經濟發展。據鄉鎮企業局資料顯示,全市鄉鎮企業完成增加值300.9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實交稅金13.1億元,增長14.2%;凈利潤86.7億元,增長15.0%;出口產品交貨值完成10.9億元,增長19.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工業:工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新進展,實現了工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全市工業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一是工業生產快速增長。2002年,全市47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417.2億元,比上年增長17.0%。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完成306.9億元,增長16.0%;國有控股企業完成320.8億元,增長17.7%;重工業完成349.8億元,增長19.4%;19個縣(市)、區中有11個增幅超過全市平均水平。二是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全市工業系統加大挖潛改造力度,經濟效益明顯提升。200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40.6億元,比上年增長15.4%,在19個縣(市)、區中有11個增幅超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54.0億元,增長32.2%,居全省第3位;實現利潤26.8億元,增長61.8%,居全省第3位;虧損企業虧損額為1.7億元,同比減虧47.3%。產品銷售率達到99.6%,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三是主要產品產量增長較快。2002年,全市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增長較快。鑄鐵管、配混合飼料、發電量、機制紙、印染布、鋼分別達到52.7萬噸、6.3萬噸、211.3億千瓦時、9.0萬噸、8557萬米和668.1萬噸,分別增長58.2%、31.5%、27.5%、28.0%、28.6%和24.7%。四是主要工業企業拉動力強。傳統優勢產業如發電、紡織、冶金、煤炭等行業改造步伐加快,龍型效應逐漸顯現,邯鋼集團、新興鑄管、峰峰礦務局、邯峰發電廠等主要骨干企業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其中,邯峰發電有限責任公司工業總產值完成21.7億元,增長1.1倍,邯鋼集團工業總產值完成99.7億元,增長17.0%。
建筑業:建筑業生產持續增長。在固定資產投資特別是住宅建設的帶動下,全市建筑業總產值達到83.3億元,比上年增長6.2%。實現增加值26.5億元,增長2.3%。建筑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1%。建筑企業勞動生產率繼續提高,全員勞動生產率64801元/人,增長2.3%。建筑業實現利潤1.1億元,增長16.0%,人均利潤854.13元,增長11.8%。
郵電通信業:郵電通信業穩步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3.5億元,比上年增長28.2%。新興通信業務如數據通信、多媒體、互聯網、電話信息服務、手機短信等迅速擴展。
交通運輸業:交通運輸平穩增長。全年貨運總量10379萬噸,比上年增長3.8%,其中,鐵路運輸2259萬噸,增長13.5%,公路運輸8138萬噸,增長1.3%;全年旅客運輸量11319.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0.8%,其中,鐵路396.4萬人次,增長11.2%,公路10923萬人次,增長0.4%。
商業:多元化業態促進商業繁榮。全年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實現增加值54.3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0.69億元,增長11.2%,其中,吃70.9億元,增長8.1%;穿13.8億元,下降10.4%;用125.99億元,增長16.1%。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實現商品銷售總值59.5億元,下降4.4%;購進總值52.0億元,下降8.0%。肯德基、上海聯華落戶邯鄲,新型商業業態發展迅速。
金融保險業:金融保險業和證券市場穩步發展。全年金融保險業完成增加值18.3億元,比上年增長5.8%。
金融業務進一步擴大。年末,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628.0億元,比年初增加57.4億元。其中企業存款余額111.2億元,比年初增加6.5億元;城鄉儲蓄余額472.9億元,比年初增加48.2億元。金融機構貸款余額522.3億元,比年初增加54.4億元,其中消費貸款余額20億元,比年初增加4.9億元。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298.6億元,現金支出1317.9億元,收支相抵投放現金19.3億元。
保險市場快速發展。全年保險保費收入10.31億元,比上年增長48.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35億元,增長17.5%;人身險保費收入7.96億元,增長61.1%。
證券市場相對穩定。全年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52.59億元,比上年下降30.8%;其中股票成交額44.82億元,比上年減少18.4%。全市發行A股上市企業4家,其中當年上市企業1家,4家上市企業通過證券市場融資51.3億元。
房地產業: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全年實現增加值14.3億元,比上年增長6.1%,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6.2%。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6.5億元,增長28.9%,房地產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到7.6%。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積達255.7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04.1萬平方米,銷售72.4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長28.6%、33.6%和2.5%。全年實現商品房銷售額9.6億元,增長9.1%。房地產開發熱點是商品住宅。全年商品住宅投資11.6億元,增長22.1%,占房地產投資的比重達到70.3%。商品住宅施工面積212.1萬平方米,增長15.6%;竣工面積80.1萬平方米,增長7.4%。
四、對外開放
外貿進出口: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據海關統計,全市海關進出口貿易總值3.1億美元,增長40.9%。其中進口總值2.0億美元,出口總值1.1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3.2%和36.9%。從進出口結構看,進口增長快于出口增長,貿易逆差有所加大。
旅游:來邯游客繼續增長。全年接待海外游客5000人次,比上年增長24.1%。旅游創匯收入162.6萬美元,增長23.0%。國內旅游發展良好,全年接待國內旅游者640萬人次,增長4.1%;旅游收入28.35億元,增長4.5%。旅游業總收入28.48億元人民幣,為國內生產總值的4.6%。年末,全市共有星級飯店18家,客房2300間,客房出租率年平均45%。旅行社42家,其中,國際社1家。組接游客7.9萬人次,年收入3636萬元。叢臺公園和黃梁夢呂仙祠晉升為國家AAA級景區。
利用外資:利用外資保持一定規模。全市新批外資項目39項,實際利用外資7328萬美元,其中客商直接投資6328萬美元。
五、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科技體制改革成效顯著。13家市屬獨立科研機構已有8家實現了企業化轉制。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8.37萬人,其中具有中高級職稱或者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者4.56萬人,占科技活動人員總數的24.8%。
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年內,新建區域特色專業孵化基地3個,總數達到12家,累計孵化科技型中小企業37家。鞏固和加強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全市技術貿易機構發展到766家,全年技術合同登記306項,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1.9億元。
教育: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教育投入穩定增加,全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10.4億元,增長27.1%,高于全市經濟增長速度17.1個百分點。
2002年,全市小學招生10.4萬人,初中招生21.3萬人,高中招生4.3萬人。現有幼兒園243所,在園幼兒8.0萬人,專任教師1515人;小學3974所,在校生98.4萬人,專任教師3.8萬人;普通中學594所,在校生71.99萬人,專任教師3.1萬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6%,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達到98.12%,萬人平均高中在校生達到122人。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高考省定專科上線人數達到23224人,比上年增加5836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邁出新步伐。2002年,全市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積極推進開放辦學、多層次辦學,有8所學校舉辦了五年制大專班,開辟了升學與就業新渠道;全年全市中等職業學校招生15549人,招生規模連續第3年穩步增長;全市對口升入高等院校2123人,位居全省前列。
文化:2002年末,全市擁有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書33.9萬冊;群眾文化藝術館1個,舉辦展覽16次,組織文藝活動36次。在省以上藝術大賽和文藝創作評比中,獲各種獎勵196項。文物保護、開發、利用有了新進展。全市擁有文物機構7個,文物藏品7395件,趙王城、趙王陵、磁山文化、磁州窯、北響堂石窟等五大文物保護利用工程進展順利。
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加快。截止2002年末,全市擁有廣播電臺1座,發射臺和轉播臺18座,廣播人口覆蓋率為99.95%;電視臺1座,電視發射臺18座,其中1千瓦以上的有5座,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8.29%,比上年提高了0.51個百分點;電視衛星地面接收站1511座。全年共在省級以上新聞單位發稿615篇(件),其中獲省級以上獎勵78篇(件)。“村村通”工程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完善。
衛生: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醫療衛生力量不斷增強。全市衛生技術人員保持相對穩定,年末,醫院床位19738張,執業醫師6608人,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擁有醫院床位2.32張,每千人擁有執業醫師0.78人。
體育:體育運動蓬勃開展。2002年,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達到330萬人。全年組織1100余名運動員參加了河北省各項比賽,共獲得金牌65枚、銀牌78枚和銅牌86枚。全年共向省級以上優秀隊輸送9人,省體校12人,中國足校3人,各大專院校27人。
六、人口、就業、人民生活
人口:人口總量得到控制,常住人口緩慢增長。全市年末總人口849.9萬人,比上年增加5.6萬人,增長0.7%。全市人口出生率為9.97‰,比上年增加1.87個千分點;死亡率4.33‰,比上年下降0.07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5.64‰,比上年增加1.95個千分點。
就業和社會保障:全市積極開辟就業渠道,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據勞動部門統計,2002年末,全市實有城鎮登記失業人員3.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控制在4.5%的預定目標以內。全市初步建立了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的基本生活保障體系。
居民收入: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14元,比上年增長10.4%,人均消費性支出4985元,增長6.8%,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35.5%,比上年降低2.7個百分點,逐步靠近全面小康社會標準。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761元,比上年增長3.6%,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1264元,增長6.2%。
居民住房:2002年,全市住宅竣工531.2萬平方米,其中經濟適用住房竣工51.0萬平方米。全市城鎮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積達到22.0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生活住房面積26.0平方米。
注:1、本公報部分數據為統計年快報數。
2、本公報中增加值、產值為現價,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