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省委六屆八次全會和市委六屆九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全黨抓經濟、突出抓項目、強力抓環境”的總體要求,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應對經濟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開拓進取,搶抓機遇,促進了全市經濟健康發展。整體經濟達到近年來較好水平,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圓滿完成了全年及“十五”計劃各項目標任務,為“十一五”規劃開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綜 合
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680.75億元,比上年增長13.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4.33億元,增長5.6%;第二產業增加值390.07億元,增長15.9%,其中全部工業增加值355.91億元,增長16.1%;第三產業增加值166.35億元,增長11.6%。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業增長12%、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增長13.2%,金融保險業增長8.2%、房地產業增長7.1%、其它服務業增長8.8%。人均生產總值10041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8.3:57.3:24.4。
物價漲幅溫和回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8%,漲幅同比回落2.4個百分點。價格上漲的結構性特征明顯。在統計的八大類消費品價格中,呈現“五升三降”。食品、煙酒及用品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類價格比上年分別上漲2.9%、0.9%、0.2%、4.0%、5.1%,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交通和通訊類價格分別下降2.6%、2.2%、1.7%。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3.8%,其中輕工業上漲1.3%,重工業上張5.8%。
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成效。年末全市就業人員331.0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43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70萬人,增加2.78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比上年末提高0.1個百分點。
經濟發展活力增強。引導民營經濟參與公平競爭,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438.94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4.3%;實繳稅金26.67億元,比上年增長51.1%,占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44.4%。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工業生產、效益持續較快增長的動力不足、投資導向作用偏弱、第三產業發展滯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就業再就業壓力較大等因素制約著全市經濟發展的后勁。
二、農 業
農業生產平穩發展。糧食產量再獲豐收。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041.6萬畝,比上年增長10.2%;總產量363.36萬噸,是5年來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長12.1%。棉花播種面積240.3萬畝,比上年減少11.2萬畝;總產量16.77萬噸,比上年下降7.8%;油料播種面積78.2萬畝,比上年減少5萬畝;總產量13.06萬噸,比上年增長1.2%。蔬菜播種面積86.58萬畝,比上年下降0.1%;總產量277.75萬噸,比上年增長3.1%。畜牧業較快增長。肉類、禽蛋和牛奶產量分別達到41.1萬噸、54.3萬噸和18.1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2.8%、3.4%和38.4%。漁業發展較快,水產品產量5035噸,增長0.1%。
農業結構調整取得成效。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26.66億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121.16億元,增長4.3%;林業產值2.28億元,增長20.9%;牧業產值86.61億元,增長4.0%;漁業產值0.37億元,下降2.9%。畜牧、蔬菜、果品三大支柱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9.7%。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產業化經營率達到58.9%,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50.7萬公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萬公頃,有效灌溉率達78.3%,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農業機械總動力780.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8%;農村用電量20.9億千瓦,比上年增長4.2%。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5萬公頃,年末實有林面積21.3萬公頃,比上年增長3.7%。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全部工業增加值355.91億元,比上年增長16.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7.06億元,增長21.1%。產銷銜接較好,產品銷售率為97.9%。
經濟效益穩步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78.96億元,比上年增長14.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實現利稅19.22億元,增長11.2%;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實現利稅11.77億元,增長0.1%;私營企業實現利稅21.07億元,增長8.9%。虧損企業79個,虧損企業虧損額1.97億元,比上年增加0.76億元。
主產產品產量較快增長。布33323.17萬米,比上年增長1.5倍,乳制品8.4萬噸,比上年增長484.7%;原煤1332.69萬噸,比上年下降22.3%;發電量107.47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2.4%;鋼429.26萬噸,比上年增長8.9%;成品鋼材469.35萬噸,比上年增長27.5%;生鐵429.26萬噸,比上年增長7.8%;化肥7.39萬噸,比上年增長7.8%;水泥558.78萬噸,比上年增長8.0%;平板玻璃5001.35萬重量箱,比上年增加1.9倍;機制紙及紙板33.69萬噸,比上年增長10.2%;紗12.0萬噸,比上年增長80.2%;方便面41.93萬噸,比上年增長15.1%。
建筑業發展較快。全社會建筑業完成增加值33.34億元,比上年增長13.5%。資質等級以上建筑業房屋施工面積645.3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8%;房屋竣工面積321.24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9%。商品房銷售面積57.64萬平方米,其中住宅銷售面積55.13萬平方米;商品房空置面積13.86萬平方米,其中住宅空置面積13.25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48.79億元,比上年增長33.0%。其中城鎮投資196.96億元,增長42.4%;農村投資151.83億元,增長22.6%。
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投資快速增長。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79億元,比上年增長87.1%;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25.74億元,比上年增長63.8%;第三產業完成投資69.43億元,比上年增長67.1%。教育、交通運輸、水利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均保持了快速增長。企業自主投資能力增強。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自籌資金130.92億元,增長43.7%;利用外資6.66億元,增長11.4%。
重大項目建設取得明顯進展。10億元以上在建項目5個,與上年持平,投資31.04億元,比上年增長104.1%。邢臨高速、國泰發電和中煤旭陽等項目共完成投資25.08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201.3億元,比上年增長15.0%。其中,城市零售額56.6億元,增長10.5%;農村零售額144.7億元,增長16.9%。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76.8億元,增長14.6%;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2.26億元,增長18.8%。
在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商品零售額中,食品、飲料和煙酒類增長31.3%;五金電料類增長46.2%;石油及制品類增長34.5%。
各類商品市場較快發展。年末全市各類商品市場達115個,其中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14個;實現市場成交額87.3億元,增長13.1%。
六、對外經濟
出口規模實現突破。全年進出口總值72873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9.6%。其中進口總值19011萬美元,增長43.5%;出口總值達53862萬美元,增長25.3%。
利用外資保持較快增長。全市實際利用外資1417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2.1%,其中外商直接投資 1417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7.6%。大項目帶動作用明顯,總投資500萬美元以上項目到位1188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9.4%,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資比重達83.9%。新批合同項目32個,合同外資額9507萬美元,比上年下降31.0%。
七、交通、郵電業和旅游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全年貨物周轉量342011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2%;旅游周轉量318656萬人公里,增長2.8%。全市公路通車里程6269公里,增長11.5%,其中高速公路305公里。村村通工程通達村數4820個,完成93%。郵電通信業保持較快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收入17.16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其中,郵政業務總收入1.23億元,增長8.8%;電信業務總收入15.93億元,增長14.6%。年末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262.98萬門,比上年末增加40萬門;全市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277.68萬戶,比上年末增加42.81萬戶,增長18.2%。其中,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07.42萬戶,新增2.42萬戶。
旅游業蓬勃發展。全年接待國際旅游者3416人次,增長95.2%;實現旅游總收入107.79萬美元,增長163.3%。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支增長較快。全部財政收入達60.06億元,比上年增長29.3%。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1.85億元,增長21.4%。財政支出51.88億元,增長26.0%。
金融機構存貸款平穩增長。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698.29億元,增長12.3%;各項貸款余額373.09億元,降低3.4%。現金收支相抵凈投放貨幣86.05億元。
保險事業穩步發展。保費收入10.55億元,比上年增長7.7%。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07億元,增長7.5%;壽險保費收入7.49億元,增長7%。各項賠款和給付3.15億元,比上年增長55.2%。其中,財產險賠款1.64億元,增長26.2%。壽險賠付1.49億元,與上年持平。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普通高等學校4 所,招生1.09萬人,比上年下降2.9%,在校學生3.55萬人,增長20.0%。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7.55萬人,普通中學在校生56.51萬人,小學在校學生55.45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5%,幼兒園在園幼兒11.8萬人。
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95項,專利申請量429件,授權量270件。簽訂技術合同190份,技術合同成交金額3300萬元。
十、文化、衛生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3個,文化館18個,公共圖書館18個。有線電視用戶27.35萬戶,增加1.85萬戶。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9.11%,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99.06%。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304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59個;衛生技術人員14791人,其中醫生7309人,護師、護士3234人;床位14014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13618張。擁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20個,衛生技術人員766人;鄉鎮衛生院173個,床位3547張,衛生技術人員3161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7671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市總人口達到679.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8.89萬人,出生率為13.12‰;死亡人口4.57萬人,死亡率為6.74‰;凈增人口4.32萬人,自然增長率為6.38‰。
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752元,比上年增長15.8%;農民人均純收入3280元,增長9.2%。在居民收入較快增長的同時,消費保持同步增長。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854元,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811元,增長21.6%。城市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7.0%,下降3.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8.8%,下降1.2個百分點。居住條件逐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2.95平方米,增長22.9%;農民人均居住面積29.43平方米,增長2.8%。全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3546元。
社會保障工作不斷提高。年末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2.8萬人,比上年增加3.6萬人。其中參保職工25.9萬人,參保退休6.9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達31.5萬人,比上年減少0.9萬人,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25.15萬人,其中參保職工達16.47萬人,參保離退休人員達8.68萬人。企業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達到100%。全市享受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2.3萬人,其中農村5.6萬人。
社會福利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床位達3746張,收養各類人員2324人。城鎮建立社會區服務設施達849個,其中綜合性社會區服務中心4個。全年籌集社會福利資金677.5萬元,直接接收社會捐贈款64.8萬元。
十二、資源和環境
耕地總資源略有增加。年末實有耕地總資源64.8萬公頃,比上年增加5公頃。建設占用耕318傾,減少220公頃。
環境保護工作有所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穩步推進,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4.7千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為24%。環境治理力度加強。全面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全市完成環境老污染治理項目31個,投資額6700萬元。工業重復用水率93.15%,工業廢水達標排放率94.92%,工業煙塵排放去除率97.7%,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66.14%。“三廢”處理的同時增加了社會財富,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為2.23億元。
城市空氣質量不斷改善,二級和好于二級天數達到265天,比上年增加24天。綜合污染指數達到4.11,較上年有所好轉。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全市所有過境河流水質出市口均低于入市口。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市創建了69個環境優美村。
注:1、本公報部分數據為快報數
2、公報中全市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值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3、公報中人口取自1%人口抽樣調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