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團結拼搏,扎實苦干,在宏觀調控中抓機遇,在克服困難中求發展,中心城市、臨港區域、縣域經濟三大板塊協調推進,經濟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實現了“十一五”開好局、起好步的目標,為實現滄州大發展、快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
一、綜合
全市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初步核算,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281.67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2.02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699.49億元,增長15.9%;第三產業增加值440.16億元,增長17.6%。三次產業結構為11.1:54.6:34.3。全市人均生產總值18658元,比上年增長14.3%。
物價穩中趨升。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0.5%,其中城市下降0.1%,農村上漲0.9%。在各種消費品中,食品類和居住類價格上漲幅度較大,漲幅分別為0.9%和4.1%,是拉動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6.2%,漲幅比上年回落2.3個百分點。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9%。
表1 2006年居民消費價格情況(%)
指標 全市 城市 農村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 100.5 99.9 100.9
一、食品 100.9 99.1 102.8
糧食 102.3 102.2 102.4
肉禽及其制品 92.3 102.0 89.7
蛋類 99.6 94.8 104.3
水產品 97.8 96.4 99.4
鮮菜 96.4 85.0 107.9
二、煙酒及用品 99.8 100.3 99.5
三、衣著 96.8 96.5 97.1
四、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100.2 101.4 98.7
五、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 100.7 99.7 101.6
六、交通和通訊 98.7 98.7 98.6
七、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99.0 98.8 99.1
八、居住 104.1 106.3 102.9
就業人員增加。年末城鎮就業人員77.1萬人,比上年增加1.5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58%。
民營經濟發展加快,實力不斷增加。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727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6.7%;實繳稅金29.6億元,增長29.3%,占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為29.4%。
二、農業
農業形勢穩定,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265.98億元,比上年增長5.8%。其中,農業產值150.81億元,增長4.9%;牧業產值86.31億元,增長5.5%。農業現代化經營取得進展,產業化經營率達到47.5%,比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263萬畝,比上年增加24.4萬畝;棉花種植面積216.7萬畝,增加13.4萬畝;油料種植面積61.8萬畝,增加0.4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41.5萬畝,增加2.7萬畝。
糧食和油料總產、單產都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全年糧食總產385.8萬噸,比上年增產22.6萬噸,增長6.2%。單產305.5公斤/畝,增產12.3公斤,增長4.2%;油料總產10.45萬噸,增產0.57萬噸;單產169.2公斤/畝,增產8.6公斤;棉花總產13.8萬噸,增產0.1萬噸;單產63.7公斤/畝,減產3.6公斤。
全市肉類總產量47.47萬噸,同比增長5.25%;禽蛋產量34.18萬噸,增長1.8%;奶類產量9.68萬噸,增長9.87%;蔬菜產量422.2萬噸,增長5.2%。
表2 2006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指標 產量(萬噸) 比上年增長(%)
糧食 385.80 6.20
其中:夏糧 152.90 3.00
#小麥 152.90 3.0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秋糧 232.90 18.90
#玉米 205.70 8.40
棉花 13.80 0.70
油料 10.45 6.00
水果 178.54 2.10
其中:小棗 45.28 6.86
梨 58.02 0.27
蘋果 14.04 0.27
蔬菜 422.20 5.21
肉類總產量 47.47 5.25
其中:豬肉 16.33 5.60
牛肉 10.15 6.86
羊肉 3.87 3.64
奶類產量 9.68 9.87
禽蛋產量 34.18 1.80
水產品產量 13.06 9.15
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050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28%。農村用電量45億千瓦,比上年增長20.17%。
年末全市耕地面積709890公頃,比上年下降4.6%。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速度加快,效益有所提高。國有及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含華油)1031家,完成增加值445.32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其中,國有企業74.06億元,增長16.2%;集體企業12.5億元,增長19%;股份制企業304.15億元,增長12%;外商及港澳臺企業29.23億元,增長44%。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輕工業增加值68.66億元,增長34.8%;重工業增加值382.96億元,增長13.4%。
表3 2006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指標 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樹脂 萬噸 21.74 -38.82
合成氨 萬噸 65.69 17.49
化肥(折純) 萬噸 43.33 19.51
電力電纜 公里 214618 -12.44
塑料制品 萬噸 8.911 6.54
水泥 萬噸 50.58 1.51
服裝 萬件 959 5.20
火柴 萬件 79.95 -5.08
乳制品 萬噸 13.46 -1.90
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有所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46.3%,比上年提高7.6個百分點;工業產品銷售率97.2%;資產負債率53.6%上升5.1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19.2%,下降3個百分點。主營業務收入1286.85億元,
增長27.1%;實現利稅179.78億元;增長28.7%;利潤總額123.2億元,增長32.7%;虧損企業虧損額28.89億元,比上年增虧25.9%。
建筑業保持較快發展。全市資質等級以上建筑企業235家,比上年增加5家;完成增加值23.1億元,比上年增長4.5%。房屋施工面積971萬平方米,增長6.2%;房屋竣工面積590平方米,增長1.2%;實現利稅5.9億元,增長5.1%。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經濟發展后勁增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58.2億元,同比增長49.8%。其中,城鎮投資完成308.12億元,增長62.9%;農村投資完成150.08億元,增長28.7%。
表4 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情況(億元)
名稱 絕對值 比上年增長(%)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458.24 9.8
#城鎮投資 308.12 62.9
#建設項目投資 286.05 67.6
房地產投資 22.07 19.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農村投資 150.08 28.7
#農戶投資 26.79 28.2
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在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完成4.63億元,同比增長49.5%;第二產業投資完成186.66億元,增長121.1%;第三產業投資完成116.84億元,增長15%。
五、內外貿易和外資
內貿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88.35億元,增長15.3%。其中,城市零售額139.73億元,增長16.5%;縣的零售額42.26億元,增長14.4%;縣以下零售額106.36億元,增長1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完成零售額245.22億元,增長15%;住宿和餐飲業完成38.82億元,增長16.6%;其它行業完成4.32億元,增長19.9%。商品市場發展較快。年末全市各類商品市場517個,其中成交額超億元市場29個;市場成交額達306.4億元,同比增長10%。
對外貿易增長較快。全年進出總額10.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0.2%。其中出口總額88679.86萬美元,增長40.9%;進口總額17607.99萬美元,下降5.95%。
利用外資有新進展。全年新批三資企業合同項目69個,合同總金額34816萬美元,合同外資額16138萬美元。全市直接利用外資1.36億美元,比上年下降5.6%。
六、財政金融
財政保持增收態勢。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00.15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7.27億元,增長19.6%;一般預算支出78.91億元,增長26.7%。
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中,增值稅完成75927萬元,比上年增長23.3%;營業稅完成91458萬元,增長29.2%;企業所得稅完成17651萬元,增長43.6%;個人所得稅完成1727萬元,增長9.1%;行政收費22207萬元,增長16.3%;罰沒收入29584萬元,增長7.8%。
表5 一般預算支出主要分項情況
指標 絕對數(億元) 比上年增長(%)
支出總計 789091 26.7
#基建支出 30186 15.3
科技三費 25903 9.9
農業支出 33372 21.9
文體廣播事業費 27374 20.1
教育事業費 179833 12.0
衛生醫療支出 40314 26.4
撫恤和社會救濟費 25584 19.1
社會保障補助支出 14856 -20.1
行政管理費 97657 13.4
公檢法支出 54287 13.8
其他支出 1040861 12.0
金融運行平穩。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在余額1008.67億元,比年初增加113.48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740.13億元,占全部銀行存款的73.4%;金融機構貸款余額459.61億元,比年初增加10.34億元。銀行貸款占存款的45.6%,存貸差549.06億元。
七、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年財政科技三項費支出2590萬元,比上年增長39.9%;科學事業費17.96億元,增長12%。有55項科研成果獲市級科技進步獎,11項獲省科技進一步獎。各項專利申請415項,授權255項。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1家,高新技術產品27個,民辦研究所9家。爭取國家、省科技項目22項,資金578萬元。
優先發展各級各類教育。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所,招生6747人,在校生1.27萬人,畢業生3431人。普通中學464所,招生17.04萬人,在校生45.42萬人,畢業17.04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5.21萬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45.8%,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4.9%,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1%。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以打造文強市為目標,一批文化重點項目相繼建成或開工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市共有公共文化建設設施40個,公共圖書館總藏量786千冊。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和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有線電視用戶50.17萬戶,比上年增長6.9%,有線電視入戶率25.5%。
衛生事業發展較快。年末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991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43個;衛生機構病位數1.43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病床1.37萬張;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89萬人,其中醫生8504人,注冊護士4816人。進一步加大對農村衛生的扶持力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覆蓋人口133.03萬人。
體育事業進一步發展。競技體育取得好成績,在參加的43項省級賽事中,獲得金牌41面,銀牌63面,銅牌67面;群眾體育蓬勃開展,成功舉辦了市第六屆全民健身運動會和“希望之星”武術比賽,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建成使用。
環境保護工作力度加大。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7221萬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9.97%,煙塵控制區面積40平方公里,環境噪聲達標區面積30平方公里。
八、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據公安戶籍統計,2006年全市總戶數200.14萬戶;年末總人口690.85萬人,比上年增加6.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87.32萬人,非農業人口203.53萬人;男性351.94萬人,女性338.92萬人。全年出生8.75萬人,死亡2.11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9.65‰,比上年提高2個千分點。
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85.6元,比上年增長15%,考慮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4.5%;人均消費性支出6452.3元,增長9%,其中食品支出占人生支出的比重為34.3%。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652元,比上年增長10.3%;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970元,增長10.9%,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29.3%。
城鄉民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30.2平方米,農村民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25.4平方米。
全市在崗職工人均工資16967元,比上年增長17.1%。
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企業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分別增加2.25萬人、2.16萬人、0.76萬人和0.38萬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9萬人。爭取上級優撫、低保、救災、安置等各種專項資金1.6億元,福利彩票總銷售2.3億元。滄州市區城鎮低保標準由160元提高到190元。全市共有農村低保戶2.3萬戶、4.7萬人。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達到71.5%。
說明:1、公報中部分數據為統計快報數,待年報數據定案后以年報為準。
2、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總產值均為當年價格,增長速度為可比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