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運城調查隊
(2021年3月26日)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落實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以“五抓一優一促”為工作主抓手,逆勢突圍、勇毅前行,實施了疫情防控和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一攬子硬核舉措,全市經濟持續恢復、穩定回升,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十三五”實現圓滿收官,為“十四五”轉型出雛型、打造“三個強市”、構建“三個高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綜合
經濟增長: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643.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7.9億元,增長4.1%;第二產業增加值561億元,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814.7億元,增長4.1%。三次產業構成由上年的15.3:34.7:50.0,調整為16.3:34.1:49.6。
就業:全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2379人,轉移農村勞動力71833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2522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745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13%。
價格:全年中心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3.6%。其中,食品煙酒價格上漲8.1%,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0.7%。商品零售價格比上年上漲1.7%。
新動能加快發展。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4.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9.4%;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8%,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11.6%。全年限額以上單位網絡商品零售額6.8億元,比上年增長79.2%。
脫貧攻堅實現決戰決勝。截至2020年末,全市34.1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二、農業
農業產值:全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532.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1%。其中,農業405.4億元,增長4.6%;林業7.3億元,增長0.6%;牧業81.6億元,增長1.9%;漁業2.9億元,增長4.2%;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35.7億元,增長3.7%。全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完成286.5億元,增長4.1%。
農作物種植面積: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636.7千公頃,比上年增長1.3%。糧食種植面積535.7千公頃,增長0.6%。其中,夏糧280.5千公頃,下降2.2%;秋糧255.2千公頃,增長3.8%(玉米232.6千公頃,增長10.1%);棉花種植面積1.0千公頃,下降54.6%;油料種植面積16.4千公頃,與去年同期持平;蔬菜及食用菌種植面積46.3千公頃,增長2.7%;果園面積198.6千公頃,增長2.0%,其中,蘋果園面積88.1千公頃,下降2.8%。
農產品產量:全年糧食總產量28.2億公斤,比上年增加1.7億公斤,增長6.3%。其中,小麥13.3億公斤,增加0.6億公斤,增長4.6%;秋糧14.9億公斤,增加1.1億公斤,增長7.8%;水果685.1萬噸,增長5.7%。
農業機械: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316.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4%。機械耕地面積40.2萬公頃,機械播種面積48.1萬公頃,機械收獲面積46.4萬公頃。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468.4億元,比上年增長7.1%。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5%。規模以上工業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4.7%。其中,高端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21.3%,新能源產業下降5.4%,新材料產業增長14.3%,節能環保產業下降7.3%,生物產業下降0.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4%。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中,傳統行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4%,非傳統行業增加值增長5.5%。分三大門類看,全年全市采礦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2%,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18.7%;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7%,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75.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長0.3%,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5.6%。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39.3%,集體企業下降97.2%,股份制企業增長9.4%,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下降4.6%。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工業增加值增長0.7%,中型企業增長8.1%,小型企業增長5.2%,微型企業增長103.2%。
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037.2億元,比上年下降0.3%;實現利稅總額133.2億元,下降12.9%;實現利潤總額87.6億元,下降17.2%。分門類看,采礦業實現利潤總額11.8億元,下降6.8%;制造業73.4億元,下降18.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2.4億元,下降18.0%。分行業看,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實現利潤31.1億元,下降35.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28.9億元,增長69.2%;煤炭開采和洗選業10.6億元,下降15.1%;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0.6億元,下降41.7%。
建筑業:全年全市建筑業實現增加值92.5億元,比上年增長9.7%。資質以上建筑企業總產值208.8億元,增長22.5%,共簽訂合同額309.8億元,增長13.8%。資質以上建筑企業共260家,其中,一級企業14家。
四、能源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2517.15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8.4%。原煤消費增長15.8%,洗精煤消費增長17.6%,焦炭消費增長9.9%,電力消費下降5.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增長1.0%。
全年全社會用電總量295.29億千瓦時。其中,第一產業用電4.01億千瓦時,占全部用電量1.36%;第二產業用電219.90億千瓦時,占全部用電量74.47%,其中,工業用電217.82億千瓦時;第三產業用電35.26億千瓦時,占全部用電量11.94%;城鄉居民用電36.11億千瓦時,占全部用電量12.23%。
五、服務業
全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814.7億元,增長4.1%。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38億元,比上年增長10.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00.9億元,增長3.2%;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3.5億元,下降4.6%;金融業101.8億元,增長6.5%;房地產業79.6億元,增長7.6%;其他服務業362.4億元,增長1.1%。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1.0%,利潤總額增長16.4%。
年末全市公路通車里程16096公里,其中,國道1236公里,省道708公里,縣道2721公里,鄉、村道及專用道11432公里;高速公路603公里。全市公路密度113.5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公路客運量468.5萬人,比上年下降72.5%;公路貨運量13595.2萬噸,比上年下降38.8%。公路旅客運輸周轉量4.4億人公里,比上年下降61.1%;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421.4億噸公里,比上年下降15.4%。
截至年末運城機場共開通了運城—北京、廣州、成都、杭州、烏魯木齊、重慶、沈陽、貴陽、深圳、哈爾濱、三亞、南寧、南昌、無錫、南京、珠海、長沙、泉州、武漢、麗江、上海、寧波、濟南、青島、昆明、福州、合肥、廈門、天津、海口、大連、長春、溫州、呼和浩特等34個城市,共30條航線。全年民航旅客運輸量163.8萬人,比上年下降34%;貨運量0.5萬噸,比上年下降17%。全年飛機起降總架次為26094架次,下降31%;有航線架次為18338架次,下降20%。
年末全市民用車輛擁有量120.7萬輛,比上年末下降0.6%。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98.5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382輛),比上年末增長7.8%。其中,私人汽車89.6萬輛,增長7.6%。本年新注冊汽車10.1萬輛,比上年增長23.2%。年末摩托車保有量19.1萬輛,比上年末下降2.1%。
郵電:全年全市郵電業務總量351.1億元,比上年增長33.2%。其中,郵政行業業務總量22.1億元,增長20.2%;電信業務總量329億元,增長34.2%。郵政業全年完成郵政函件業務30.3萬件,包裹業務1.4萬件,快遞業務量8071.1萬件。年末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482.3萬戶。其中,固定電話18.7萬戶,移動電話463.5萬戶。全市寬帶接入用戶達到158.5萬戶,增長6.1%。
六、國內貿易
全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0.8億元,比上年下降2.0%。按規模統計,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232.4億元,增長0.7%;限額以下單位消費品零售額478.4億元,下降4.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44.1億元,下降1.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66.7億元,下降2.6%。
在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5.7%,煙酒類下降14.0%,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5%,化妝品類增長13.6%,金銀珠寶類下降1.4%,日用品類增長71.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3.8%,中西藥品類增長12.7%,家具類下降25.5%,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24.0%,石油及制品類增長2.2%,汽車類增長3.7%。
七、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全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38.1億元,比上年增長11.0%。其中,民間投資增長11.6%,占全市投資比重71.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39.2%,占全市投資比重10.1%;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8.6%,占全市投資比重39.8%;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7%,占全市投資比重50.1%,其中基礎設施投資下降3.4%。社會領域投資中,文化體育娛樂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7.4%,教育投資增長10.6%,衛生和社會工作投資增長7.9%。
房地產開發:全年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162.9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住宅投資133.5億元,增長4.3%。
八、對外經濟
進出口貿易:全年全市進出口總額59.5億元,比上年下降19.2%(以美元計價為8.6億美元,下降19%)。其中,進口35億元,下降23.4%(以美元計價為5.1億美元,下降23%);出口24.5億元,下降12.2%(以美元計價為3.6億美元,下降12.3%)。
全年進口錳礦砂10.2億元,下降3.6%;進口銅礦砂20億元,下降27.5%;進口鉻礦砂2.9億元,增長16.1%。全年出口鎂及鎂制品6.0億元,增長0.7%;出口機電產品5.3億元,下降11.6%;出口果蔬汁1.3億元,增長11.8%;出口紡織物3.8億元,下降19.7%。
從進出口國別和地區看,對智利實現進出口總額8.5億元,下降30.8%;南非9.2億元,下降0.3%;加拿大7.7億元,增長6.5%;東盟組織8.5億元,增長13.1%;金磚國家12.2億元,下降22.4%;一帶一路沿線國家19.6億元,下降1.4%。
利用外資:全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資總額5469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390.6萬美元。當年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10家。
九、財政金融
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全年全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68.7億元,比上年下降3.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90億元,增長3.9%。其中,稅收收入完成64.3億元,下降0.3%。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17.7億元,增長11.6%。全年減稅降費54.4億元,其中,落實新增減稅降費政策共減免稅費11億元。
金融:年末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847.1億元,比年初增長14.4%,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2842億元,比年初增長14.4%。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450.7億元,比年初增長14.1%,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450.1億元,比年初增長14.2%。
年末農村金融機構(農商銀行、村鎮銀行)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645.1億元,比年初增長20.6%。
證券:全年全市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1383.9億元,比上年增長39.1%。其中股票成交額1241億元,基金成交額51.8億元,債券成交額29.1億元。年末投資者資金賬戶開戶總數25.7萬戶。
保險:年末全市共有保險公司44家,全年保費收入119.8億元,比上年增長5.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6.8億元,增長7.8%;人身險保費收入93億元,增長5%。全年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金額36億元,增長4.5%。
十、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全年全市普通高等院校招生23414人,在校生62681人,畢業生17154人。各類中等職業學校招生15324人,在校生44338人,畢業生14083人。普通高中招生30100人,在校生90194人,畢業生32048人。初中招生41417人,在校生143123人,畢業生49960人。普通小學招生59807人,在校生324994人,畢業生40071人。特殊教育招生303人,在校生1479人,畢業生123人。在園幼兒數171748人。
科學技術:全年全市受理專利申請3676件,比上年增長16.1%。其中,受理發明專利申請674件,比上年增長5.5%。全市授予專利權2555件,增長81.1%。其中,授予發明專利權121件。全年有7個項目列入國家、省各類科技計劃,獲得項目研究資金1560萬元。
年末全市共有綜合檢驗檢測中心1個,省授權行業建立檢測所1個。全年共監督抽查了755家企業12類、29種、1175批次的產品和商品。完成強制檢定計量器具56197臺件。
全市有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3個,國家一般氣象觀測站10個。氣象咨詢服務12121電話線路120路。全市氣象系統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單位13個,防雹、增雨受益覆蓋面積0.7萬平方公里,增雨量2.55億立方米。全市有衛星云圖接收設備1個。全年全市平均氣溫14.1℃,平均年降水量559.1毫米,平均總日照時數2264.4小時。
全市有專業綜合地震臺(站)1個,市級地震臺網中心1個,數字測震臺網1個,數字測震子臺4個,縣級地震監測臺(站)13個。全年全市最大震級2級。
十一、文化旅游、衛生健康和體育
文化: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00個,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3個。公共圖書館13個,館藏圖書167.4萬冊。博物館24個,國家綜合類檔案館14個,城市建設檔案館1個。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2處,其中國家級102處,省級67處,市級103處。擁有廣播電視臺13座,有線電視用戶44.4萬戶。廣播人口覆蓋率99%,電視人口覆蓋率99.4%。全年送戲下鄉演出2580場。先后承辦了山西省鄉村春晚和第九屆農民工歌手大賽,舉辦了“我有拿手戲”群文風采大展賽等群眾文化活動;成功承辦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開幕式文藝演出和黃河流域鄉村藝術作品及非遺產品展,承辦了歷年來規格最高的第31屆關公文化旅游節,舉辦美麗鄉村百花節、“莘莘學子游運城”等活動。
旅游:全年接待國內游客2634.3萬人次,下降73.3%。接待入境游客1942人次,下降94.8%。其中,外國人570人次,下降94.7%;香港同胞503人次,下降94.8%;澳門同胞326人次,下降94.9%;臺灣同胞543人次,下降94.9%。全年旅游總收入231.8億元,下降72.1%。其中,國內旅游收入231.8億元,下降72.1%;旅游外匯收入48.7萬美元,下降95.6%。
衛生: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610個。其中醫院275個,衛生院18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98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1412個,村衛生室3543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4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4個。衛生技術人員33282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3594人,注冊護士13862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33246張,其中醫院24106張,衛生院7543張。
體育:全年全市運動員在省級重大比賽項目中獲得金牌5枚、銀牌4枚、銅牌12枚。全年銷售中國體育彩票3.1億元,比上年下降30.5%。
十二、居民收入消費和社會保障
人民生活: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80元,比上年增長6.2%。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573元,比上年增長1.7%。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28元,增長4.8%;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859元,增長0.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47元,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076元,增長2.3%。城鎮占調查總戶數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1188元,增長6.4%;農村占調查總戶數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4482元,增長10.3%。
社會保障:年末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74.5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286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49.7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410.6萬人,參加失業保險36.8萬人,參加工傷保險69.5萬人,參加生育保險32.5萬人。
社會服務:年末全市共有各類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179個,床位17310張。其中,老年人服務機構176個,床位17094張。年末共有社區服務中心120個,社區服務站95個,社區服務設施和機構1187個。年末共有1.3萬人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發放城市低保資金8738萬元;7.8萬人納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發放農村低保資金3.5億元。9259人享受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2.9億元。
十三、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資源:全年全市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量1263.7公頃。其中,工礦倉儲用地537.4公頃,房地產用地239.5公頃,商業服務用地61.7公頃,基礎設施等其他用地425.2公頃。
全年總用水量16.2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0.6%,其中,農業用水12.8億立方米,工業用水1.2億立方米,生活用水2.3億立方米。
林業:全市當年造林面積21400公頃,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積7120公頃。
全市擁有省級自然保護區1個,自然保護區面積達8.7萬公頃。
環境:黃河、汾河流域運城段共監測11個斷面。其中,達到Ⅲ類以上水質標準的斷面6個。
全年中心城市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含二級)天數為242天。
年末全市中心城市公園面積491.3公頃;綠地面積2570.6公頃,比上年增長9.6%。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
安全生產:全年全市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32起,比上年下降8.6%;死亡36人,比上年下降18.2%。其中,生產運營性道路交通事故21起,死亡22人。
注釋:
1.本公報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部分數據由相關部門提供。
3.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4.除注明外,所有增長或下降速度均為同上年相比較。
5.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6.農業糧食數據采用國家統計局運城調查隊數據。
7.2020年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相關數據正在匯總審核,本公報暫不涉及人口相關數據及人均指標。
8.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對部分指標歷史數據進行了修訂,2020年增速按可比口徑計算。
資料來源:
本公報中城鎮新增就業、登記失業率、社會保障數據來自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財政數據來自財政局;減稅降費數據來自稅務局;林業、自然保護區耕地、國有建設用地供應數據來自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水產品產量、水資源數據來自水務局;農業機械數據來自農機發展中心;公路建設、公路運輸數據來自交通運輸局;民用車輛數據來自交警支隊;郵政業務數據來自郵政管理局;電信業務數據來自聯通、電信和移動;對外經濟數據來自商務局;民航數據來自運城民航機場有限公司;旅游、文物、文化數據來自文化和旅游局;金融數據來自人民銀行;保險業數據來自運城銀保監分局;證券業數據來自山西證券、大同證券、西南證券、銀河證券、中泰證券、中原證券和中金財富;高等院校教育數據來自運城學院、運城職業技術大學、運城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運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運城護理職業學院和運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其它教育數據來自教育局;科技項目研究資金數據來自科學技術局;科技專利數據來自市場監督管理局;質量檢驗數據來自綜合檢驗檢測中心;氣象數據來自氣象局;地震數據來自防震減災中心;檔案館數據來自檔案局;體育數據來自體育局;衛生數據來自衛生健康委員會;社會服務、低保和特困供養數據來自民政局;脫貧數據來自扶貧開發辦公室;環境數據來自生態環境局;安全生產數據來自應急管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