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山西調查總隊
(2006年2月22日)
2005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適應宏觀調控的新形勢,緊緊圍繞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的戰略目標,深入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新成就,年初確定的各項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圓滿完成,“十五”計劃順利實現,為“十一五”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綜 合
國民經濟高位平穩運行,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產總值突破4000億元,達到4121.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7.9億元,因糧食減產下降5.4%,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6%;第二產業增加值2307.9億元,增長15.9%,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7.4%;第三產業增加值1555.4億元,增長11.6%,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6.2%。第三產業中,金融保險業增加值121.2億元,增長3.9%;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增加值343.8億元,增長14.8%;房地產業增加值106.5億元,增長16%。全省人均生產總值12320元,按現行匯率計算達到1530美元,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十五”時期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1%,高出計劃目標5個百分點。生產總值總量在全國的排位由2000年的第21位前移至第16位;人均生產總值排位由2000年的第20位前移至第15位。
圖1:“十五”時期全省生產總值及增長速度
增長速度(%)
絕對量(億元)

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7.4:53.7:38.9,調整為6.3:56:37.7。與上年相比,第二產業比重提高2.3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50.3%,提高2.4個百分點。
市場物價總水平保持平穩。全省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3%,其中城市上漲1.7%,農村上漲3.7%;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0.3%;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上漲10.2%;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上漲13.3%;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上漲8.2%;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上漲3.0%;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上漲3.5%,其中,谷物上漲2.2%,棉花下降0.3%,油料上漲6.9%,畜產品上漲2.6%。
表1:2005年全省居民消費價格分類指數
上年價格=100
指 標
全 省
(%)
城 市
農 村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食 品
其中:糧食
煙酒及用品
衣 著
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交通和通信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居 住
102.3
102.7
103.7
100.8
97.8
100.4
99.9
98.8
108.1
104.5
101.7
102.9
104.1
100.3
97.5
100.1
99.6
98.0
104.6
104.8
103.7
102.2
103.1
101.4
98.4
100.8
100.6
100.9
115.5
103.9
就業狀況進一步好轉。年末全省全社會從業人員1475.1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439.4萬人;農村從業人員1035.7萬人。全年全省新增就業人員40.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35萬人)的 116.3%。全省下崗再就業人數達到16.1萬人,完成全年目標(13.8萬人)的116.7%,其中“4050”人員4.6萬人。全省登記失業率3.1%,控制在了4.5%的目標范圍之內。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和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等長期性和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工業利潤增幅回落,“兩金”占用增加,工業經濟運行風險加大;投資總量不足以及結構性矛盾并存的現象加劇;重特大安全生產事故時有發生;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問題還比較嚴重;農民增收基礎還不穩固;部分居民生活仍較困難。
二、農 業
農村經濟穩定發展。2005年,全省上下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一中心任務,大力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狠抓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農村經濟呈現穩步發展的局面。
農業生產大災之年保持了平穩發展。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農作物播種面積增加,種植結構進一步得到調整。根據抽樣調查資料推算,2005年全省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693萬畝,比上年增加80.8萬畝,增長1.4%。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為4550.4萬畝,增長3.7%,在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中,高產作物玉米的種植面積達到1775.6萬畝,增長5.2%,成為我省歷史上種植玉米面積最多的一年。由于種植面積的增加、種植結構的調整以及農民投入的增加,全年全省種植業生產雖然遭受嚴重旱災的侵襲,但仍然獲得了較好收成。全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97.8億公斤,比上年減產7.9%,但仍為較好收成的年景,總產為我省歷史上的第五個高產年。其中,夏糧總產20.6億公斤,減產14.5%;秋糧總產77.2億公斤,減產6.0%。
表2:主要農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產 量
(萬噸)
比上年增
長(%)
糧 食
夏 糧
秋 糧
油 料
棉 花
甜 菜
蔬 菜
水 果
978.0
205.5
772.5
21.3
10.3
4.0
901.5
245.5
-7.9
-14.5
-6.0
-24.6
-14.4
-17.5
-1.6
-9.8
林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積210.4萬畝。
畜牧業生產整體狀況良好。全年生豬出欄805.2萬頭,增長9.3%;牛出欄73.5萬頭,增長6.5%;羊出欄673.5萬只,增長4.5%;家禽出欄5501.7萬只,增長13.3%。全年肉類總產量90.6萬噸,增長9.3%;牛奶產量71.3萬噸,增長16.6%;鮮蛋產量56.9萬噸,增長9.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漁業生產繼續發展。全年水產品產量3.8萬噸,增長6.2%。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全省上下以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為目標,緊緊抓住經濟結構調整這條主線,不斷推進傳統產業新型化和新興產業規模化。全年全省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2073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712.0億元,比上年增長19.3%,“十五”時期年均增長18.4%。產銷銜接狀況保持良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產值4619.3億元,增長30.5%,產銷率96.97%。
表3:工業增加值主要分類情況
指 標
增加值
(億元)
比上年增
長(%)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1.輕工業
重工業
2.中央企業
地方企業
省屬企業
省屬以下企業
1712.0
125.3
1586.7
294.3
1417.7
478.4
939.3
19.3
24.0
19.0
22.2
18.8
12.3
22.2
各種經濟類型工業企業均保持較快增長。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79.4億元,增長15.6%;集體企業完成124.8億元,增長12.6%;股份合作企業完成16.7億元,增長24.9%;股份制企業完成1044.6億元,增長20.4%;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完成73.8億元,增長24.4%;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完成72.7億元,增長29.5%。全年全省大中型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298.9億元,增長16.8%。
主導產品產量多數較快增長。全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原煤產量4.4億噸,增長9.6% (全社會產量5.54億噸,增長10.1%);洗煤1.7億噸,增長19.6%;焦炭7151萬噸,增長21.8%,其中機焦6796萬噸,增長22.2%;生鐵2447萬噸,增長29.0%;粗鋼1654萬噸,增長24.2%;鋼材1341萬噸,增長18.7%;鋁37.8萬噸,增長18.0%;氧化鋁151萬噸,增長7.3%;發電量1273億千瓦時,增長20.0%。
表4: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規模以上)
產品名稱
單 位
產 量
比上年增
長(%)
原 煤
洗 煤
白 酒
軟 飲 料
液 體 乳
紗
布
機 制 紙
機 焦
硫 酸
化 肥
水 泥
平板玻璃
生 鐵
粗 鋼
鋼 材
鋁
發 電 量
萬噸
萬噸
千升
噸
噸
噸
萬米
噸
萬噸
噸
萬噸
萬噸
萬重量箱
萬噸
萬噸
萬噸
萬噸
億千瓦時
43963
17396
77199
190668
423545
103948
31377
254947
6796
756653
283
1921
328
2447
1654
1341
37.8
1273
9.6
19.6
-8.1
10.1
12.1
4.7
5.5
49.9
22.2
31.2
23.8
-1.8
-20.4
29.0
24.2
18.7
18.0
20.0
工業企業效益進一步提高。全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626.1億元,比上年增長29.1%;實現利稅628.1億元,增長22.6%;實現利潤264.9億元,增長19.3%,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167.2億元,增長32.0%。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51.7%,比上年提高9.0個百分點;
建筑業健康發展。全年全省建筑業增加值234.9億元,其中具有建筑業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7億元,比上年降低1.9%;實現利稅32.4億元,增長2.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802.0萬平方米,比上年降低3.2%。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適度增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859.3億元,增長25.8%。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99.2 億元,增長26.0%;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0.1億元,增長24.4%。“十五”時期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2.6%,高出計劃目標12.6個百分點。
圖2:“十五”時期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完成情況
(億元)

投資結構得到優化,農業、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等行業投資得到加強。全年第一產業投資45.7億元,比上年增長25.8%;第二產業投資1122.5億元,增長29.0%;第三產業投資691.2億元,增長20.9%。在第二產業投資中,工業投資繼續快速增長,全年完成投資1117.9億元,增長29.1%。其中,煤炭、電力等能源工業投資636.9億元,增長28.2%;原材料工業投資339.3億元,增長55.7%。在第三產業投資中,房地產開發投資174.6億元,增長20.4%;交通運輸、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等基礎設施投資656.9億元,增長22.1%。
固定資產投資成果顯著。全年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建成投產項目2896個,項目建成投產率為55.5%;新增固定資產800.2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為47.1%;新增主要生產能力有:新增發電機組容量320萬千瓦,11萬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度596公里,11萬伏及以上變電設備能力251萬千伏安;新增焦炭產能2080萬噸,煉鋼340萬噸;新建高速公路335公里,年底實現了省會到11個地級市“三小時高速通達”。
五、能 源
一、二次能源投資、生產繼續大幅度增加。全年全省能源工業投資共完成636.9億元,比上年增長28.2%。其中全社會投資中用于煤炭工業的投資283.4億元,增長75.1%;用于電力工業的投資261.1億元,增長23.3%。全年全省一次能源生產折標準煤4.72億噸,比上年增長10.1%;二次能源生產折標準煤2.2億噸,增長14.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能源外輸量繼續大幅度增長。全年全省共外輸煤炭4.3億噸,比上年增長21.4%;共向省外輸送電力369.3億千瓦小時,增長55.1%,外輸電量占發電量的比重為28.2%;外輸焦炭5474萬噸,比上年增長34.6%。
六、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保持穩步增長勢頭。全年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01.2億元,增長14.9%,增幅居全國前列。其中城市的消費品零售額902.8億元,增長16.3%,縣的消費品零售額 262.3億元,增長12.7%,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236.1億元,增長12.4%。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1187.3億元,增長13.3%,其中批發業實現零售額246.3億元,下降17.2%,零售業實現941.1億元,增長25.3%,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63.3億元,增長28.9%。“十五”時期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4.2%,高出計劃目標6.2個百分點。
圖3:“十五”時期全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情況
(億元)

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全年全省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通訊器材類零售額4.0億元,增長41.6%,建筑及裝潢材料類零售額1.7億元,增長36.1%,金銀珠寶、電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服裝和化妝品零售額分別增長23.3%、20.4%、17.2%和30.9%。
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銷售繼續增長,規模效應顯現。全年全省限額以上貿易企業實現零售額367.6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增幅比限額以下貿易企業高4.2個百分點。限額以上貿易企業零售額在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所占比重為26.2%,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現代流通業態加快發展。超市、連鎖店等新興流通業態發展強勁,消費市場的規模效應進一步顯現。年末全省共有限額以上連鎖零售、住宿和餐飲企業39個,全年限額以上連鎖企業營業收入64.7億元,增長23.7%。
七、對外經濟貿易
對外貿易平穩增長。全年全省累計完成海關進出口總額55.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0%。其中出口35.3億美元,下降12.5%,進口20.2億美元,增長49.6%。累計實現貿易順差15.1億美元。在出口中,一般貿易30.4億美元,下降20.6%;加工貿易4.9億美元,增長138.8%。在進口中,一般貿易15.7億美元,增長43.1%;加工貿易2.8億美元,增長35.2%。
資源型產品出口趨緩,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高速增長。全年全省出口焦炭1107萬噸,出口額20.3億美元,下降48.6%;出口煤炭3252萬噸,出口額19.0億美元,增長4.0%;出口鎂18.5萬噸,出口額3.1億美元,下降20.6%。機電產品出口5.9億美元,增長44.9%;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1億美元,增長2.7倍。
市場多元化取得新進展。2005年與我省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達到166個,比上年增加18個。上億元的貿易伙伴達到了11個,依次為歐盟、美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東盟、巴西、臺灣、加拿大和俄羅斯,雙邊貿易分別達到13.0億美元、6.1億美元、6.0億美元、5.7億美元、4.2億美元、4.1億美元、2.3億美元、2.2億美元、1.7億美元、1.4億美元和1.1億美元,分別增長10.1%、5.8%、-29.3%、9.2%、1.4%、1.1%、26.0%、42.7%、51.2%、19.2%和23.1%。八大出口市場為歐盟、韓國、美國、日本、東盟、巴西、印度和臺灣,出口額分別為7.9億美元、5.3億美元、4.9億美元、4.7億美元、2.0億美元、1.7億美元、1.4億美元和1.1億美元,分別增長-19.8%、5.1%、0.04%、-39.9%、21.9%、47.6%、16.4%和49.3%。五大進口市場是歐盟、澳大利亞、印度、日本和美國,進口額分別為5.2億美元、3.7億美元、2.9億美元、1.3億美元和1.2億美元,分別增長155.5%、0.7%、12.8%、100.4%和37.1%。
外商在晉投資穩步增長。全年全省共新批外商投資項目85個,其中合資項目35個,合作項目21個,獨資項目28個,外資股份項目1個。全省利用外資項目總投資24.4億美元,增長80%,合同利用外資金額11億美元,增長173%,實際利用外資金額 2.8億美元,增長205%。
國際經濟合作平穩發展。全年全省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完成合同金額2.2億美元,增長46.7%,完成營業額2.0億美元,下降33.3%;全年派出人數1195人次,增長55.4%,年末全省在外人數2263人,增長23.4%。
八、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事業快速發展。全年全省各種運輸方式完成客貨運輸周轉量1480.3億噸公里,比上年增長7.3%。其中,鐵路完成1065.6億噸公里,增長7.3%;公路完成410.9億噸公里,增長6.7%;民航完成0.6億噸公里,增長2倍。全年全省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發送量12.5億噸,比上年增長10.4%。其中,鐵路貨物發送量4.8億噸,增長20.4%;公路運送貨物7.6億噸,增長4.9%;水運完成貨運量95萬噸,增長14.5%;民航貨物發送量3.8萬噸,增長23.5%。全年全省各種運輸方式完成旅客運輸4.0億人,比上年增長2.1%。其中,鐵路運送433萬人,比上年增長0.7%;公路運送旅客3.7億人,比上年增長2.2%;水運完成客運量108萬人,與上年持平;民航發送旅客212.3萬人,增長24.6%。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117.5萬輛,其中,本年新注冊汽車18.4萬輛,其中轎車8.9萬輛。年末私人汽車保有量68.6萬輛,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23.9萬輛。
郵電通信事業繼續較快發展。全年全省郵電業務總量完成280.6億元,增長13.1%,其中電信263.0億元,增長29.3%;郵政17.7億元,增長24.6%。年末全省局用交換機總容量達到633.9萬門,增長7.8%。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710.8萬戶,增長16%。其中固定電話用戶804.6萬戶,增長11.6%;移動電話用戶906.2萬戶,增長20.2%。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普及率分別達到24部/百人和 27部/百人。全省寬帶接入用戶達到100.5萬戶,增長65.8%,成為2005年電信業務最強的增長點。
旅游業迅速發展。在平遙國際攝影節、大同云岡恒山國際旅游節、五臺山佛教文化節和運城關公國際旅游節等一系列活動的帶動下,全省國際、國內旅游市場快速增長。全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42.1萬人次,接待國內旅游者6545萬人次,分別增長42.5%和17.3%;累計旅游外匯收入1.16億美元,國內旅游收入281.9億元,旅游總收入292億元,分別增長43.1%、41.1%和41.4%。
九、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入高速增長。全省財政總收入在上年突破400億元與500億元兩個大關的基礎上,2005年又連破600億元與700億元兩個大關。全年全省完成財政總收入757.9億元,同比增長4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300億元大關,達到368.2億元,增長40.8%,增速比上年加快3.1個百分點,增幅居全國前列。增值稅、營業稅、資源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等主體稅種強勢增長,拉動力顯著提高。全年全省五大稅種共計完成稅收613.6億元,分別增長36.7%、25.6%、1.1倍、71.4%和31.5%,增收177.7億元,占到財政總收入增量的82.1%,充分顯示了宏觀調控和經濟發展的積極成果。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圖4 :“十五”時期全省財政總收入
(億元)

財政支出在重點支持生產、建設的同時,確保了工資、社會保障等重點公共預算支出的需要,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全省一般預算支出執行668.7億元,比上年增長28.8%,執行進度是近5年來最好的一年。其中基本建設支出增長18.1%,水利和氣象支出增長20.1%,科學支出增長10.2%,教育事業費支出增長27.2%,醫療衛生支出增長25.6%,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支出增長25.4%,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增長6.9%,公檢法司支出增長22.1%,文體廣播事業費增長21.0%。
金融存貸款適度增長。年末全省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7151.2億元,比年初增加1188.6億元,與上年相比,多增57.1億元。其中企事業單位存款余額1756.0億元,增長11.7%;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168.4億元,增長22.8%。年末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4328.9億元,比年初增加426.3億元,比上年少增134.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2132.3億元,增長4.3%。全年累計現金收入17137.8億元,累計現金支出17169.6億元,貨幣凈投放31.9億元,比上年多投放2.0億元。
保險事業平穩健康發展。全年全省保費收入121.8億元,比上年增長17.2%。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1.9億元,增長9.7%;人身險保費收入90.2億元,增長20.1%。在財產險保費收入中,機動車輛保險實現保費收入26.0億元,增長8.5%。在人身險保費收入中,壽險保費收入82.4億元,比上年增長19.4%;健康險保費收入4.9億元,增長25.8%;意外傷害險保費收入2.9億元,增長30.4%。保險深度為3%;保險密度為363.1元。全年全省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20.1億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財產險賠款14.2億元,增長17.9%;人身險賠款及給付5.8億元,下降7.3%。
十、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繼續穩步發展。年末全省高等院校達到75所。全年全省高等院校(包括部委所屬院校)共招收研究生4929人,比上年增加783人,增長18.9%;在校研究生12059人,增加2831人,增長30.7%。普通高等學校招收本、專科學生12.8萬人,增長18.6%;在校學生40.7萬人,增加6.2萬人,增長17.9%。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繼續進行布局結構調整,2005年共計在校學生46.6萬人(含技工學校在校生9.4萬人),占高中階段在校學生總數118.4萬人的39.3%。全省119個縣(市、區)全部達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要求,“普九”人口覆蓋率100%。全省初中(含職業初中)在校學生192.5萬人,初中入學率99.6%;小學在校學生350.3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4%,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9.3%。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繼續發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進一步深入。全省獨立設置的成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1932人,學歷教育招生9620人,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1.7萬人,成人技術培訓學校共培訓結業的職工、農民153.7萬人次。全年掃盲班結業2.0萬人。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績。科技成果不斷涌現,全年全省共受理各項專利申請1985件,授權專利1220件,分別比上年增長1.9%和2.6%。全省技術市場共簽訂技術合同556份,成交金額4.8億元。通過技術市場向各類企業共轉讓科技成果461項,比上年增加141項,增長44.1%。認定國家級企業(集團)技術中心11家,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的總量和強度不斷增加,達到30.4億元。其中,基礎研究經費1.3億元。
開發區建設穩步發展。2005年全省16個省級以上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共完成科工貿總收入917億元,增長43.0%;實現生產總值306億元,增長47.0%;完成稅收收入20.5億元,增長49.0%。其中太原和長治高新技術開發區入區企業就達2647家,比上年末增加187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503家。太原和長治高新技術開發區全年實現科工貿總收入506億元,比上年增長24.2%;實現利稅47.5億元,增長58.9%;創匯12280萬美元,增長19.2%。
質量檢測、標準化建設和天氣預報等項服務得到加強。2005年末,全省共有省、市、縣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85個,國家檢測中心2個,省授權行業建立的檢驗所(站)36個,監督抽查了552家企業34類779種產品和商品。全省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121個,全年完成強制檢定計量器具38萬臺件。全省有氣象臺站121個,開展121電話天氣自動答詢的臺站108個。全省有地震臺站10個,專業遙測臺網7個,數字遙測臺網子臺22個,年度內全省境內未發生五級以上地震。全省氣象系統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的單位83個,防雹、增雨受益覆蓋面積12萬平方公里,增雨量10億立方米。全年全省查處測繪違法案件51件,編制專題地圖35幅(冊)、地圖集6冊,航空攝影成果150張,提供專題圖集387冊,軟件系統開發12項。
十一、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市場在規范中健康發展。全省文化事業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動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壯大經營性文化產業,創造了一大批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產品。“華夏文明看山西”經濟文化藝術周活動在北京、廣東和上海成功舉辦,在長三角洲地區掀起了山西文化熱,話劇《立秋》、舞劇《一把酸棗》、民族交響樂《華夏之根》、兒童劇《劉胡蘭》、晉劇《范進中舉》等眾多優秀劇目,在這一年里交相輝映、廣受好評。
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是山西與新世紀同行、連續5年精心打造的一張享有國際盛譽的文化名片。蘊涵華夏文明底蘊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與現代攝影藝術珠聯璧合。大展始終保持其鮮明個性和高水準,在國內外眾多攝影展中獨樹一幟。平遙已成為山西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山西的窗口。
在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名單中,山西4個鎮(村)上榜。其中臨縣磧口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3個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年末全省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56個,文化館119個,公共圖書館122個,博物館88個,國家綜合檔案館131個,廣播電臺10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15座,電視臺12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1.8%,電視人口覆蓋率95.8%,有線電視用戶348.9萬戶。全年生產故事影片18部,動畫片1部,電視電影1部。其中,動畫片《紅孩兒大話火焰山》(合拍片)獲第11屆華表獎“優秀動畫片獎”和臺灣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篇獎”。全年生產電視劇19部389集,山西廣播電視總臺拍攝的戲曲電視劇《哥哥走西口》獲全國飛天獎“優秀戲曲電視劇獎”、“創新獎”。全省報紙共出版34.7億份,各類雜志出版202種、4641萬冊,各類圖書出版1604種、10026.9萬冊。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醫療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加強城鄉公共衛生設施建設,初步建立了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重大疫情信息網絡體系和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初步統計,年末全省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9430個,床位10.8萬張;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57個,婦幼保健機構131個。年末全省衛生機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4.67萬人。其中醫院、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11.55萬人;防疫、防治與婦幼保健衛生技術人員1.16萬人;農村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2.56萬人。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2005年,山西體育代表團在十運會上共獲10金5銀5銅,總分506分,創造了五屆全運會以來的最好成績。
十二、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2005年全省11個重點城市環境空氣質量不斷改善,空氣質量Ⅱ級以上天數總計達到了2491天,比上年增加33.7%。其中,太原、長治超過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其余9個城市超過空氣質量三級標準。全省共建成煙塵控制區184個,煙塵控制區總面積688.8平方公里;建成噪聲達標區95個,噪聲達標區面積439.4平方公里。
生態環境建設穩步推進。全年全省新增自然保護區6個,自然保護區總數達到45個,其中國家級4個,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114.4萬公頃,占全省國土面積的7.35%;已建設汾河源頭、沁河源頭兩個生態功能保護區,面積達21.1萬公頃;共建設生態示范區26個,總面積達359.3萬公頃,其中國家級生態示范區7個。
黃河、海河流域山西段的污染形勢依然嚴峻。兩流域共監測103個斷面,達Ⅲ類水質標準的斷面占11.6%,比上年提高4.1個百分點;超過Ⅲ類達到Ⅴ類水質標準的斷面占27.2%,比上年降低2.1個百分點;超過Ⅴ類水質標準的斷面占61.2%,比上年降低2.0個百分點。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控制取得積極成效。據2005年人口抽樣調查,全年全省出生人口40.21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2.02‰;死亡人口20.07萬人,死亡率為6.00‰;全年凈增人口20.14萬人,自然增長率為6.02‰。
表5:人口主要構成情況
指 標
年末數
(萬人)
比重(%)
全省總人口
其中:城鎮
鄉村
其中:男性
女性
3355.21
1412.81
1942.40
1719.33
1635.88
42.11
57.89
51.24
48.76
鄉居民收入快速增加。經濟的較快增長給城鄉居民帶來了較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913.9元,比上年增長12.8%;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5637元,增長19.6%;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6342.6元,增長12.2%。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890.7元,比上年增長11.6%;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877.7元,增長14.7%。城市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32.4%,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44.2%。
城鄉居住條件繼續改善。年末全省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19.64平方米(城鎮居民生活抽樣調查數),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4.15平方米(農村住戶抽樣調查數)。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強化。年末全省城鎮有各種社區服務設施1817個,社區服務中心168個,各類福利院床位數18157張,福利院收養人數11555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4.3萬人。全年籌集社會福利資金29379萬元,接受社會捐贈2867萬元,銷售福利彩票83939萬元,得到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的人數達84.9萬人,全年共發放低保資金69069萬元,城鎮最低保障對象全年人均每月補差額為68元。
注:1、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產值指標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2、本公報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