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海市統計局
2023年3月28日
2022年,面對疫情沖擊和多重困難疊加的局面,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市經濟保持穩步向好的發展態勢。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03.3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92億元,增長6.2%;第二產業增加值586.64億元,增長2.5%;第三產業增加值208.76億元,增長1.4%。三次產業結構為1.0:73.0:26.0。第一、二、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1%、75.3%和21.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43450元,比上年增長2.2%。


年末常住總人口56.02萬人,比上年增加0.2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53.75萬人,鄉村人口2.27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95.94%,比上年提高0.06個百分點。男性人口29.20萬人,女性人口26.82萬人。全年出生人口0.38萬人,人口出生率6.76‰,死亡人口0.39萬人,人口死亡率6.97‰。

主城區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2%。其中:食品煙酒類價格上漲2.0%,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上漲5.5%,醫療保健類價格上漲1.5%,衣著類價格上漲0.7%,居住類價格下降4.6%,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上漲0.5%,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價格上漲1.6%,其他用品和服務類價格上漲3.8%。

全年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9.27億元,比上年增長36.3%(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8.24億元,比上年增長4.3%。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0.79億元,增長1.6%;教育支出14.84億元,增長11.3%;科學技術支出1.74億元,增長1.7%;衛生健康支出15.04億元,增長28.0%;農林水支出6.09億元,下降15.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4.64億元,增長5.0%。
二、農業
全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103.76公頃,比上年增長7.3%。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785公頃,增長3.3%;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318.76公頃,增長24.9%。 糧食總產量3.75萬噸,增長6.2%;油料產量88.9噸,下降35.0%;蔬菜及食用菌產量3.98萬噸,增長0.6%;瓜果類產量0.54萬噸,增長109.9%;園林水果產量1.76萬噸,增長6.2%。

初步統計,2022年末全市農牧業機械總動力72142千瓦,比上年同口徑增長3.8%。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9%。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5.7%,股份制企業增加值增長2.8%,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加值增長18.7%。分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增長3.6%,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下降3.0%。分行業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加值增長3.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增加值增長4.2%,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加值下降0.5%,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加值增長9.6%,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51.5%,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下降3.0%。

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看,原煤產量4962.27萬噸,增長5.2%;洗精煤產量2400.26萬噸,下降8.8%;鋼材產量256.69萬噸,增長21.5%;電石產量244.55萬噸,增長7.1%;水泥產量252.72萬噸,增長12.8%;平板玻璃產量488.62萬重量箱,下降1.5%;焦炭產量1505.23萬噸,下降1.0%;發電量208.04億千瓦時,下降3.6%。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1922.44億元,比上年增長5.3%;營業收入利潤率為8.5%,下降5.9個百分點;利潤總額163.85億元,下降37.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費用為89.7元,較上年增加2.2元。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4.8%,比上年末下降0.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96.2%,比上年回落4.1個百分點。
全年資質以上建筑施工企業49家,建筑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4%。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上年增長38.7%。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92.6%,第二產業投資增長68.9%,第三產業投資下降9.2%。三次產業投資比重為0.1:74.6:25.3。

從投資主體看,國有及控股單位和民營單位完成投資分別占投資比重的14.7%和85.2%,民營單位投資是全市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從項目隸屬關系看,地方項目增長45.6%,中央項目下降24.2%。民間投資增長74.2%,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2.4%。
本年施工項目189個(不含房地產)。本年投產項目35個,新增固定資產37.60億元,比上年下降33.1%。

全年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9.51億元,比上年下降3.3%。房屋施工面積438.58萬平方米,下降21.0%;其中住宅施工面積288.53萬平方米,下降19.6%。房屋竣工面積67.74萬平方米,增長11.0%。商品房銷售面積28.66萬平方米,下降47.5%;商品房銷售額19.73億元,下降38.3%。

五、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下降0.9%。在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下降0.2%,煙酒類增長78.0%,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55.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12.2%,中西藥品類增長18.4%,通訊器材類增長4.2%,石油及制品類增長29.9%,汽車類下降6.3%。

六、對外經濟
全年進出口總額20.81億元,比上年增長37.4%。其中,出口額20.68億元,增長37.2%;進口額0.13億元,增長67.8%。

全年參加年檢的外商投資企業共14家。引進國內到位資金204.83億元,比上年增長114.7%。
七、交通、郵電和通信
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總量8039.16萬噸,比上年下降3.9%。其中,鐵路貨物運輸1772.6萬噸,下降6.0%;公路貨運量6172.7萬噸,增長4.7%;民航貨郵吞吐量完成0.0398萬噸,下降30.4%。
旅客運輸總量354.06萬人次,比上年下降19.8%。其中,鐵路客運51.58萬人次,下降49.6%;公路客運273.9萬人次,下降6.9 %;民航旅客吞吐量28.80萬人次,下降36.2%。鐵路、公路、民航三種運輸方式客運量比重分別為14.5%、77.4%、8.1%。
年末公交汽車線路達到51條,全市共有公交汽車營運車輛345輛。全年城市公共交通共運送乘客1183.20萬人次(不含出租車),比上年下降37.8 %。營運出租客運汽車1126 輛(出租車)。
年末全市機動車保有量達到26.34萬輛。汽車保有量24.73萬輛,其中,營運汽車2.52萬輛。私人汽車保有量達到22.20萬輛,其中,私人小型載客汽車保有量19.34萬輛。
全年固網用戶達24.8萬戶,比上年增長19.8%;年末移動電話在網用戶達到91.69萬戶,比上年增長12.3%,其中4G移動電話用戶40.87萬戶,下降18.2%;5G移動電話用戶40.92萬戶,增長31.5%;寬帶用戶達到26.68萬戶,增長6.7%。
全年郵政行業業務收入(不包括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累計完成20858.84萬元,比上年增長2.9%;業務總量累計完成15855.12萬元,增長3.0%。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2380.34萬元,增長6.1%;業務量累計完成429.31萬件,增長22.5%。郵政寄遞服務業務收入累計完成573.59萬元,下降38.2%;業務量累計完成652.56萬件,增長0.2%。報紙業務累計完成556.81萬份,下降1.1%;雜志業務累計完成32.42萬份,同比下降9.1%。
八、金融、證券和保險
全年金融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比重13.4%。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165.54億元,比上年增長21.2%,其中,住戶存款余額788.03億元,增長21.4%。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477.40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其中,住戶貸款余額96.54億元,下降0.3%;企(事)業單位貸款余額380.86億元,增長1.3%。

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629.89億元,比上年下降2.0%。年末股民開戶數為84192戶,比上年增加2260戶。
年末共有各類保險行業機構73家。全年財壽險保費收入26.06億元,比上年增長3.1%。其中,財險保費收入5.25億元,下降3.6%;壽險保費收入20.81億元,增長5.0%。全年財壽險賠款給付支出7.10億元,賠付率為27.3%。其中,財險賠付3.04億元,賠付率為57.8%;壽險賠付4.07億元,賠付率為19.5%。
九、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鄉常住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283元,比上年增長4.1%。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36元,比上年增長3.7%;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24元,比上年增長6.0%。

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1093元,比上年下降3.6%;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162元,比上年下降2.3%。城鎮常住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5%,農村牧區常住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7%。

年末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22.67萬人,比上年增長10.5%;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8.21萬人,比上年增長0.4%;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22.40萬人,比上年增長3.8%;失業保險參保10.34萬人,比上年增長10.5%;工傷保險參保12.22萬人,比上年增長25.2%。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512人。社會保障最低生活標準由上年810元提高到860元,截至2022年底,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4461戶,惠及居民6736人。
十、教育、科學技術和文化旅游
2022年底,全市共有高等職業技術學院1所,高職在校生5188人,比上年減少963人,專任教師264人。
全市共有中等職業技術培訓學校1所,在校生4866人,比上年增加59人,專任教師158人。普通高級中學7所,在校生9914人,比上年增加763人,專任教師1024人。
全市共有普通初級中學14所,在校生13345人,比上年減少434人,專任教師1337人。小學21所,在校生30303人,比上年減少1人,專任教師2066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131人,比上年減少17人,專任教師55人。幼兒園67所,在園幼兒17004人,比上年增加666人,專任教師1365人。

年取得授權專利840件,比上年增長13.8%。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88件,比上年增長13.9%。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3.4件,比上年增加0.4件。全市共有38家檢驗檢測機構。
全市共有市級公共圖書館(含分館)9家、區縣級公共圖書館(含分館)22家。總藏書110.2萬冊。市屬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舉辦線上線下演出323場。擁有文物保護中心、博物館8個,文物藏品8489件。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9.83%和99.85%。《烏海日報》年發行量2.35萬份。
年末體育健身場地共1459個,室內體育設施351個,室外體育設施1108個。體育用地面積165.76萬平方米,體育場地面積131.11萬平方米。全市共有城市社區全民健身活動點75個。三個行政轄區共建綜合性全民健身活動中心7個,其中海勃灣區4個、烏達區2個、海南區1個;全市14個行政村都建有文體活動室和健身廣場。公共體育場館全年開放時間達到330天以上。全年體彩銷售額為22918.91萬元,比上年增長29.5%。
全年接待國內游客337.79萬人次,實現國內旅游收入33.49億元。
十一、衛生和社會服務
全年末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15個。其中,醫院2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9個,衛生院3個,村衛生室13個,門診部13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227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4個,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個,健康教育機構1個,婦幼保健院(所、站)4個,采供血機構1個,衛生監督所(中心)4個。
醫療衛生機構實有床位3357張。其中,醫院3052張,

衛生院88張,婦幼保健院(所、站)217張。全市衛生技術人員5535人,其中執業醫師1713人,注冊護士2436人。
公建公營養老機構2家,床位255張;公建民營養老機構1家,床位128張;民建民營養老機構6家,床位1605張。
全市83個社區(村)已建成街道養老綜合服務中心、養老服務站等養老服務設施共85個,床位1010張;農區互助養老幸福院2個,床位37張。已達成全市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100%。
全年累計銷售福利彩票13473.9萬元,比上年增長11.13%。
十二、資源與環境和應急管理
年降水量為258.8毫米,比常年均值多100.2毫米。總用水量27489.6萬立方米,其中,工業用水8819.5萬立方米,農業用水4665.7萬立方米,生態環境用水10556.2萬立方米,生活用水3448.2萬立方米。
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3.2%。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2%。
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5.09%。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0%,與上年持平。人均公園綠地16.69平方米。
全年組織實施大氣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完成51個。全市共完成造林綠化面積189畝(自發性人工造林189畝)。全民義務植樹完成99.25萬株(包含折算株數)。全市現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面積為13907公頃。
全市發生生產經營性死亡事故19起,比去年下降29.6%,死亡20人,比去年下降16.7%。其中工礦商貿企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9人,比去年增長12.5%;道路運輸業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11人,比去年下降31.3%。
公報注釋: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可能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居住類價格包括租賃房房租、住房保養維修及管理、水電燃料等價格。
[4]民間固定資產投資是指具有集體、私營、個人性質的內資企(事)業單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企業單位建造或購置固定資產的投資。
[5] 房地產業投資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外,還包括建設單位自建房屋以及物業管理、中介服務和其他房地產投資。
[6] 恩格爾系數是指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
資料來源:
本公報中城鎮新增就業、社會保障數據來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價格指數、居民收入和消費、恩格爾系數、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糧食產量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烏海調查隊;進出口數據來自呼市海關網;參加年檢的外商投資企業數據來自商務局;引進國內到位資金數據來自區域經濟合作局;公交線路、營運車輛、客貨運量數據來自交通運輸局、經信委、鐵路部門和民航部門;機動車保有量數據來自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車輛管理所;電話數、移動互聯網數據來自工業和信息化局;郵政業務量、快遞業務量數據來自郵政管理局;文化、體育、旅游數據來自文體旅游廣電局;財政數據來自財政局;金融數據來自人民銀行烏海市中心支行;保險數據來自保險行業協會;醫療保障數據來自醫療保障局;教育數據來自教育局;日報發行數據來自烏海日報社;專利數據來自市場監督管理局;醫療衛生數據來自衛生健康委員會;養老機構、社區服務設施數、福利彩票、最低生活保障數據來自民政局;降水量數據來自氣象局;用水量數據來自水務局;污水處理率數據來自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大氣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數據來自生態環境局;林業數據、自然保護區個數及面積數據來自自然資源局;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數據來自公用事業發展中心;生產經營性死亡事故及死亡人數來自應急管理局;其他數據均來自統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