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市統計局
2004年3月15日
2003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以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為主線,統一思想,扎實工作,奮力拚搏,克服了“非典”疫情和干旱等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困難和影響,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一轉三超兩提高”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38.2億元,同比增長18.8%,增幅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超過預期目標1.8個百分點,為20年來最高增長幅度。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5.5億元,增長16.5%;第二產業增加值81.4億元,增長23.2%;第三產業增加值81.3億元,增長16.8%。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31.7:34.2:34.1,第二產業比重超過第一產業比重2.5個百分點,實現我市第二產業超第一產業目標。
經濟效益穩步提高,財政狀況進一步改善。全市財政總收入實際完成13.3億元,同比增長20.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9.5億元,同比增長25.2%,人均財政收入430元,比上年增加了50元。
市場物價回升。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升了1.9%。其中城市上升2.3%,農村牧區上升1.6%。分項目來看,食品、衣著、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類別價格水平分別比上年同期上漲3.5%、0.1%、0.5%、4.8%、1.8%;煙酒及用品、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交通和通訊等類別價格水平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2.5%、1.1%、0.8%。
勞動就業工作進一步加強,年末全市從業人員131.9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35.2萬人。年內有9千多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其中“4050”和夫妻雙下崗人員4千多人。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9%,比全國平均水平低0.4個百分點。
二、農業
結構調整力度加大。由于加快退耕還林還草,年末全市實有耕地面積86.0萬公頃,比上年減少2.0萬公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84.3萬公頃,比上年減少2.5萬公頃,減少2.9%。在農作物播種面積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4.7萬公頃,比上年減少1.3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76.7%,比上年上升0.7個百分點;油料作物播種面積6.4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3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7.6%,比上年下降2.5個百分點;蔬菜播種面積5.8萬公頃,比上年減少2.5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6.9%,比上年下降5.7個百分點。
糧食產量較上年增加,農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優質高效率進一步提高。全年糧食產量341.7萬噸(68.34億斤),比上年增產8.3億斤,增長13.8%。其中:玉米276.1萬噸(55.22億斤);水稻15.7萬噸(3.13億斤);小麥7.9萬噸(1.58億斤)。
主要經濟作物中,油料增產,甜菜產量比上年減少。油料產量10.3萬噸,比上年增產4.2萬噸,增長68.8%;綠豆9.9萬噸,增產1.2萬噸,增長14.3%;甜菜產量1.4萬噸,較上年減產1.3萬噸。
蔬菜生產品種進一步優化,新特、精細品種增加,單產效益明顯提高。蔬菜總產量216.7萬噸,增產31.3%,蔬菜產值達到20.0億元,比上年增加3.5億元。
畜牧業生產穩步增長。牧業年度牲畜實有頭數699.6萬頭(只),比上年增加19.1萬頭(只)。年末全市家畜實有頭數535.2萬頭(只),比上年末增加80.8萬頭(只),增長17.8%,其中大小牲畜378.1萬頭(只),比上年末增加62.7萬頭(只),增長19.9%;豬157.1萬頭,增加18.2萬頭,增長13.1%。全年肉類總產量達到31.0萬噸,比上年增長21.6%,其中:牛肉8.4萬噸,比上年增長40.0%;羊肉2.0萬噸,比上年增長25.0%。
受氣候條件的影響漁業生產繼續下滑,全年水產品產量4600噸,比上年減產5000噸。
退耕還林還草力度加大,林業生產呈現較快的發展勢頭。全年造林合格面積11.1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4萬公頃,增長3.7%。退耕還林還草4.0萬公頃。年末實有草原面積達334.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7.3萬公頃。
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加強,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5萬公頃,年末實有有效灌溉面積57.7萬公頃;年內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8萬公頃,年末實有節水灌溉面積21.9萬公頃。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51.9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其中,全部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41.9億元,增長30.2%。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32.7億元,增長35.1%。
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14.3億元,增長38.7%。分經濟類型來看,國有企業增加值10.0億元,增長41.3%;集體企業增加值0.7億元,增長26.7%;股份合作企業增加值3.2億元,增長37.4%;股份制企業11.6億元,增長50.8%;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加值4.4億元,增長15.3%。分輕重工業來看,全年輕工業增加值16.1億元,增長36.1%;重工業增加值16.6億元,增長34.0%。
工業產銷銜接良好,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全部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97.9%,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29.6,比上年提高3.9點。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6.8億元,比上年增長24.1%;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實現利稅8.9億元,比上年增長35.3%。
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醫藥化工工業、能源工業、建材工業、農畜產品加工業成為我市工業四大支柱產業。全年醫藥化工工業增加值3.5億元,增長48.0%;能源工業增加值10.2億元,增長40.3%;建材工業增加值3.3億元,增長29.9%;農畜產品加工業增加值13.2億元,增長36.5%。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92.4%,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
建筑業生產穩步增長,企業經濟效益進一步好轉。全市38戶資質等級建筑企業,實現建筑業總產值10.6億元;單位工程施工個數為277個,其中新開工工程245個,占全部施工工程個數的88.4%,比上年提高11.9個百分點;房屋建筑施工面積91.2萬平方米,其中新開工面積75.4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65.2萬平方米,竣工率達到71.5%;房屋竣工面積中的一次交驗合格面積64.6萬平方米,占竣工面積的99.1%,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在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以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優惠政策的支持下,我市通過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增加工業生產技術改造投資。200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00億元,達到107.6億元,同比增長77.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鎮以上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2.0億元,同比增長92.6%,增幅高于上年65.3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單位投資完成55.9億元,占60.8%。按投資用途分,基本建設投資完成51.4億元,同比增長78.5%;更新改造投資完成32.3億元,同比增長2.1倍;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7.4億元,同比增長5.2%;其它投資完成0.9億元,同比下降35.7%。
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工業技改投資力度繼續加大。農林牧漁業完成投資7.6億元;水利管理業完成投資4.4億元;道路運輸業完成投資12.3億元;電信及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完成投資2.0億元;公共設施管理業完成投資3.6億元;教育業完成投資2.9億元;制造業、電力、煤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完成投資13.3億元。
企業更新改造投資增長加快。全年更新改造投資32.3億元,占投資完成額的比重由上年的22.0%提高到35.1%,提高了13.1個百分點。其中:50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完成31.3億元;外商投資300萬元。在更新改造投資中,用于制造業的投資完成額達到21.5億元,同比增長1.4倍;占66.6%。
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新增生產能力:電解鋁5萬噸/年;加工肉制品6.3萬噸/年;原煤開采170萬噸/年;城市自來水管道長度237公里;新增中小學建筑面積13.1萬平方米,學生席位7.8萬個;新建一級公路266公里,二級公路253公里,改建公路1185公里。
五、交通、郵電
交通運輸業受“非典”的影響,客運量有所下降,但郵電通信業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
全年鐵路完成貨運周轉量30611百萬噸公里,比上年增加2222百萬噸公里,增長7.8%;客運周轉量2336百萬人公里,減少220百萬人公里,下降8.6%;公路貨運周轉量1995百萬噸公里,比上年增加16百萬噸公里,客運周轉量1266百萬人公里,比上年增加19百萬人公里。民航旅客發運量5838人,發運行李26575公斤,發運貨物和郵政1536公斤;旅客吞吐量1591人,貨物、郵政和行李吞吐量58155公斤。
郵電通信業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7.6億元,比上年增加2.8億元。郵政機構147個,郵路總長度3841公里,農村投遞路線18407公里。年末全市移動電話用戶超過30萬戶,固定電話用戶已超過40萬戶,其中65%左右是市內電話用戶,35%左右為鄉村電話用戶。據城鄉住戶調查資料顯示,百戶城鎮居民擁有固定電話88部,移動電話65.8部;百戶農牧居民擁有固定電話39.0部,移動電話19部。
六、國內貿易
2003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66.5億元,比上年增長11.2%。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29.1億元,增長12.1%;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37.4億元,增長10.5%。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56.8億元,增長11.7%;餐飲業6.8億元,增長10.0%;其它行業2.9億元,增長5.6%。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經濟效益狀況繼續改善。全年商品銷售總額8.4億元,其中:批發企業6.4億元,零售企業2.0億元;
國有企業7.0億元,其它企業1.4億元。企業商品銷售成本11.0億元,企業主營利潤1.1億元;利潤總額0.6億元。
七、對外經濟
2003年全市對外貿易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3346萬美元,同比增加417萬美元,增長19.6%。其中進口總額925萬美元,同比增長26.0%;出口總額2421萬美元,同比增長17.3%。進出口相抵,實現貿易順差1496萬美元,同比增長12.5%。對外貿易伙伴增加,香港、韓國、日本仍是我市的主要出口市場。
在出口中,一般貿易出口保持大幅增長,加工貿易出口呈現下降。全年一般貿易出口1658萬美元,同比增長37.4%;加工貿易出口763萬美元,同比下降了11.0%。
從出口商品種類來看,食品、飲料、煙酒類出口109萬美元,增長1.6倍;植物產品類出口744萬美元,同比增長45.2%;礦物材料制品類出口271萬美元,同比增長43.8%;化工及相關產品類出口165萬美元,同比增長28.2%。出口下降的種類有:活動物及產品類出口113萬美元,下降17.9%;木及制品類出口57萬美元,下降68.7%。
利用外資形勢繼續看好。全市共實施國內橫聯項目800項,引進外資40億元,新批“三資”企業10家,實際利用外資2224.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3.4%。其中直接利用外資1352.7萬美元,間接利用外資871.7萬美元。
八、金融、保險業
全市金融機構存貸款穩定增長。年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2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80.0億元,增長11.0%。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69.2億元,增長8.4%。其中短期貸款130.3億元,同比增長4.2%;中長期貸款34.4億元,同比增長20.7%。
保險業不斷發展壯大。全年保費收入28821萬元,比上年增長20.2%。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7862萬元;壽險保費收入20959萬元。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5252萬元,其中財產險賠款4370萬元;壽險賠款及給付882萬元。
九、文化、教育和衛生
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8個,文化館9個,群眾藝術館1個,公共圖書館9個,博物館3個。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36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88.6%,比上年增加2.1個百分點,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188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87.0%,比上年增加1.9個百分點。有線電視覆蓋面不斷擴大,包括農村MMDS網用戶在內,全市有線電視用戶已達8.56萬戶,比上年增長16.0%。
2003年我市教育事業穩步發展,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進一步提高,學生輟學率明顯下降。全市普通高等學校1所,在校生13780人;普通高中30所,專任教師2472人,招生19097人,在校生45353人;初中221所,專任教師9515人,招生49511人,在校生144294人;普通小學1363所,專任教師19506人,招生42577人,在校生249586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招生77人,在校生505人;幼兒園21所,招生25503人,在校生27913人。學齡人口受教育程度進一步改善。小學入學率99.9%,比上年度提高0.5個百分點,升學率98.0%,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初中入學率98.4%,比上年度提高4.1個百分點,升學率47.9%,比上年提高了7.5個百分點。
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不包括診所)223個,在全市衛生機構中,醫院34個;衛生院147個;采供血機構1個;婦幼保健機構9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10個。醫療床位5058張,其中標準床位4591張,占90.8%;醫院、衛生院床位4792張,占94.7%。衛生技術人員9557人,其中執業醫師4066人,占42.5%,注冊護士2133人,占22.3%。
十、環境保護
環保事業發展加快,全民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年末全市環保系統職工共有253人,環保機構22個。環境監測站9個,環境監測人員112人。自然保護區55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4848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8.1%。生態示范區3個,其中國家級3個(其中兩個試點),自治區級2個。建成環境噪聲達標區2個,達標區面積9.12平方公里,年內設立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率達100%,環境法制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年末,本年施工的污染治理項目12個,本年完成工業污染治理投資1162.4萬元,其中廢氣治理項目完成911.0萬元;廢水治理項目完成3.0萬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一、人口
年末全市總人口309.30萬人。年出生人口2.50萬人,出生率為8.1‰,年死亡人口0.97萬人,死亡率為3.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0‰,比上年低0.8個千分點;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234.79萬人,非農業人口74.52萬人;鄉村人口221.92萬人,占71.7%,城鎮人口87.38萬人,占28.3%;蒙古族人口139.26萬人,占45.0%;男性人口157.39萬人,女性人口151.92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3:1。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隨著各項增加居民收入措施的落實、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農畜產品價格上漲以及農村牧區稅費改革的全面推進,城鄉居民收入明顯增加。
全市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9581元,比上年增加1945元,增長25.5%。其中:國有單位人均9578元;集體單位人均7762元;其他單位人均10685元。
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60元,比上年增長15.3%;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412元,增長11.6%。農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70元,增長14.3%,人均純收入2483元,增長14.7%;人均消費支出1505元,下降10.0%。
居民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17.1平方米,比上年略有增加;農牧民人均居住面積18.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高于城鎮居民1.5平方米。
社會保障事業進一步鞏固提高。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達到18.7萬人,同比增長2.9%,離退休人員3.4萬人(不含財政開資人員),與上年基本持平。年末全市所有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及部分企業參加了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的職工及離退休人員達17.5萬人,比上年增長33.6%,參保率大幅提高。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全市擁有各類社會福利機構299個,其中,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113個,社會福利院2個,光榮院3個,農村敬老院107個。擁有床位2883張,年末在院人數1996人。全市社會保障機制進一步健全,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數由上年的4.0萬人增加到7.3萬人。全年發放城鎮低生活保障資金達4000多萬元,有2.9萬戶低收入家庭得到救助;農村有1.4萬人得到定期救濟,有4.3萬人次得到臨時救濟。
注: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據。
2、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