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盟各級政府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宏觀調控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推進和深化各項改革,努力調整經濟結構,推進“三化”進程,積極應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使全盟經濟繼續保持穩步增長態勢。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0.42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完成年計劃的96.2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33.9:27.3:38.8調整為33.7:28.4:37.9。
一、全年地區經濟分產業具體完成情況如下:
1、第一產業生產形勢喜人
2005年我盟由于繼續實施“農業穩盟”發展戰略,把加強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和推行農牧業產業化作為農村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使第一產業繼續保持平穩增長,全年完成增加值40.56億元,比上年增長22.4%。
農業喜獲豐收。年初以來隨著黨中央、國務院[1]號文件《關于促進農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見》和農產品收購價格上漲等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加強種植結構調整,提高科技含量,狠抓了農業適用技術培訓推廣,積極籌措和投放農貸資金,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尤其是人人三畝水澆地建設的作用得以顯現,加上多年未遇的風調雨順有利氣象條件,使農業獲得了特大豐收。農民收入增幅不但高于去年同期,而且快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今年全盟農作物總播種面積980.9萬畝,比上年增加35.3萬畝,增長3.7%。糧食總產量達到210.09萬噸,比去年增加71.99萬噸,增長52.13%,創歷史最好水平。其中:玉米產量136.67萬噸,比去年增加43.65萬噸,增長46.93%;小麥產量7.22萬噸,比去年增加3.95萬噸,增長1.2倍;大豆產量16.00萬噸,比去年增加7.21萬噸,增長82.13%,油料作物產量7.03萬噸,比去年增加3.48萬噸,增長98.3%。農業生產能夠獲得這樣的收成,主要得益于近幾年我盟狠抓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全年種植業增加值完成21.54億元,增長25.7%。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53.1%。
畜牧業得到快速發展,比重進一步提高。根據盟委行署提出的要求,提升畜牧業在第一產業中的比重,各級黨委政府非常重視畜牧業生產,為做大做強畜牧業,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加之蒙牛等龍頭企業的帶動,活躍了畜產品市場。使今年畜牧業生產呈現出總增頭數高、繁殖成活率高、出欄率高的可喜局面。據牧業普查,截止6月末全盟共繁殖仔畜398.09萬頭只,同比增加33.54萬頭只。家畜成活率95.4%,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傇鲱^數363.78萬頭只,同比增加61.28萬頭只。6月末全盟家畜存欄達820.77萬頭只,其中:大小畜存欄748.09萬頭只。截止2005年末全盟奶牛小區發展到69個,其中:新建奶牛小區8個。奶牛專業村87個,其中:新增奶牛專業村6個。機械化擠奶站271個,其中:新增機械化擠奶站93個。當年新增奶牛6.09萬頭,奶牛養殖戶發展到2.9萬戶,2005年戶均奶業年收入達1.00萬元,奶牛養殖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80%以上。奶牛總頭數達到了17.28萬頭,全年牛奶產量達28萬噸,比上年增加6.01萬噸。奶牛產業的快速發展,拉動相關產業增加效益15億元以上。全年大小畜出欄436.2萬頭只,比上年增長30.7%,出欄率達到73.35%。全年肉類總產量15.87萬噸,比上年增長17.73%,出售家禽686.54萬只,比上年增加47.88萬只,出售牛奶36.94萬噸,比上年增加14.95萬噸。畜牧業增加值完成15.87億元,比上年增長23.2%,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9.1%。
2、第二產業增勢強勁,對全盟地區經濟增長起主要支撐作用
2005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34.18億元,比上年增長32.3%,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貢獻9.2個百分點。
(一)、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今年以來全盟各級黨委政府繼續將發展工業作為立盟之本,把加快推進工業化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根據興安盟的資源優勢,把今年確定為“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年”,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狠抓招商引資,擴大融資渠道,強化內引外聯、企業改造重組和提質增效工作,使工業經濟一直保持快速增長。據統計,全年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27.61億元,比上年增長40.4%,對第二產業增長貢獻32.0個百分點,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貢獻9.2個百分點,完成計劃的83.6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2.11億元,比上年增長40.1%。重點骨干企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貢獻作用明顯增強,蒙牛、烏鋼、煙廠、中蒙制藥、突泉恒泰糧油分別實現利潤0.5億元、0.3億元、0.1億元、0.06億元、0.0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3倍、5.49倍、88.8%、4.39倍、12.05倍。全年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實現52.15億元,比上年增長45.26%,實現利稅5.54億元,比上年增長45.35%,其中:實現利潤總額1.45億元,盈利企業盈利1.80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倍。規模以上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達到182.24,比上年提高29.6個百分點。產銷率93.85%,實現銷售產值57.47億元,同比增長43.5%。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同步增長,其中:原煤增長49.43%,乳制品增長47.1%,精制食用植物油增長1.21倍,啤酒增長16.29%,白酒增長34.22%,卷煙增長30.77%,油漆增長49.6%,磚同比增長50.2%,鋼材增長13.71%。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生產均保持快速增長,其增加值分別增長38.4%、74.8%、43.9%、40.1%和39.4%。造成全部工業增加值沒有完成年初計劃的主要原因,根據2004年經濟普查結果,分析我盟限額以下工業企業運行情況:一是歷年來各旗縣市鄉鎮企業發展比較快,只增不減,企業關停不注銷。二是鄉及鄉以下工業企業規模小、季節性生產企業多,經濟效益差,增加值率低,通過普查對全盟各旗縣市工業企業進行清理,徹底摸清情況,截止2004年底其增加值率僅為23.4%,比全區低12.2個百分點。從而導致2005年全部工業增加值比計劃少完成5.39億元。
(二)、固定資產投資進展緩慢
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61.7億元,同比增長16.4%,完成年計劃的77.12%。其中:城鎮以上投資(基本建設、更新改造投資及其他投資)完成55.32億元,同比增長51.6%;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4.26億元,同比增長7.6%。分地區來看,烏蘭浩特市完成27.37億元,同比增長0.2%;阿爾山市完成5.51億元,同比增長22.5%;科右前旗完成7.62億元,同比增長35.1%;科右中旗完成6.50億元,同比增長28.6%;扎賚特旗完成7.13億元,同比增長34.6%;突泉縣完成7.55億元,同比增長45.9%。主要原因是:一開工項目規模小,不能形成有效的拉動力,全年新建和續建項目共計254個,其中全年完成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僅有20個,完成投資27.06億元,其余234個項目僅完成投資28.26億元。二重點項目進展緩慢。開工建設的上億元重點項目中除交通重點項目外,其他項目進展緩慢,致使增幅較低。全年完成投資上億元的項目僅有:省際通道完成投資14.1億元、通達工程完成投資1.21億元、突泉可利普風電公司突泉縣忙牛海風電廠完成投資1.0億元、興安電業局第二熱電廠完成投資1.04億元。由于固定資產投資少完成年計劃18.3億元,影響了建筑業增加值計劃的完成。全年建筑業增加值完成6.57億元(按新的核算方法即在地現有建筑企業增加值率乘以固定資產投資中建筑安裝工程投資額計算),比上年增長1.4%,完成年計劃的43.67%。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3、第三產業穩步發展
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45.7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完成全年計劃的111.41%。其中: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增加值5.9億元,比上年增長13.0%;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增加值11.4億元,比上年增長14.1%;金融保險業增加值2.0億元,比上年增長4.7%;房地產業增加值3.9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他服務業增加值22.5億元,比上年增長12.0%。我盟消費品市場逐漸活躍。據統計,200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96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完成年計劃的100%。分行業來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實現39.64億元,比上年增長16.2%,餐飲業零售額實現6.26億元,比上年增長19.5%。
據統計,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679萬美元,增長15.5%。其中:外貿出口總額完成50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8.3%,外貿進口總額完成174萬美元,比上年減少22.0%。
4、財政收入穩步增長,財政支出得到有效控制,金融形勢平穩,物價指數繼續攀升
2005年我盟進一步加強財源培育,強化稅收征繳和增收節支工作,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各項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全年全部財政收入完成10.33億元,比上年增長18.07%,完成年初計劃的102.4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6.34億元,比上年增長11.49%,完成計劃的103.76%;上繳中央稅收完成3.99億元,比上年增長30.3%。財政支出25.88億元,比上年增長15.91%。
全盟金融形勢平穩。截止2005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9.0億元,比上年末增長20.72%,其中:居民儲蓄53.62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7.14%。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89.03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7.79%,其中:工業貸款4.64億元,比上年末減少40.98%;商業貸款38.9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6.83%;農業貸款8.4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0.39%。
市場物價繼續攀升,對居民生活產生了一定影響。據調查,全盟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全年累計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漲1.7%。主要受居住類價格上漲影響,全年居住類價格累均上漲7.0%。
5、城鄉居民收入平穩增長
據統計,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159元,比上年增長10.72%,增幅比上年同期減少0.06個百分點,完成年計劃的100.13%。工薪性收入仍然是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全年人均工薪性收入為4583.0元,比上年增長7.89%,占可支配收入的64.02%。2005年由于出售農產品數量增多,實施政策性補貼等因素促進了農牧民收入的增加。全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75元,比上年增長16.4%。其中:工薪性收入280.0元,比上年增長43.6%;家庭經營純收入1870元,比上年增長15.4%,在家庭經營純收入中,農產品收入2125元,比上年增長32.4%;其中:出售糧食收入1814元,比上年增長38.3%;牧業純收入819元,比上年減少7.35%。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招商引資難度增大,項目履約率低。近年來,我盟在招商引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區位條件、自然資源限制,投資環境不夠理想,實際引資的效果仍不理想,缺乏產業聚集優勢和對投資商的吸引力。雖然盟委、行署在招商引資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但政策在具體操作層面上還沒有全部得到落實,造成一些項目啟而不動。確定的一些重點投資項目(如魯能中旗電廠、阿爾山機場等)沒有如期開工建設;本年在建計劃上億元的一些重點投資項目工程施工進度遲緩,如:內蒙古綽勒水利樞紐工程項目完成本年計劃總投資1.4億元的25.4%;烏蘭浩特第二熱電廠2×5萬千瓦熱電聯產項目完成本年計劃總投資2.5億元的41.7%;前旗新建中蒙獸醫廠項目完成本年計劃總投資1.0億元的7%等等,直接影響了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和建筑業增加值的完成。
2、農業基礎設施仍然相當薄弱,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不高,導致大部分農田基本建設低標準,農牧業科技普及不夠快。經營觀念陳舊,生產方式落后,粗放經營,缺乏精耕細作,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種植業的優勢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糧食產量仍然處于不穩定狀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走高不降,2005年同比上升1.8個百分點,糧食價格下跌回升緩慢,與黨的惠民政策形成了強烈反差,由此看來,只靠政策性減免農業稅因素還不能解決農業比較效益提高和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等問題。
3、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與經濟增長不同步,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嚴重滯后。全年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21.0%,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比上年增長10.7%,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僅比上年增長16.4%,分別滯后10.3和4.6個百分點,兩項收入仍處于全區后兩位的狀態,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4、工業企業發展后勁不足。主要體現在:我盟的工業企業大部分是傳統產業,主要產品大多屬于資源性初級產品,附加值低,產業鏈短,缺少高科技產品、名牌產品,缺少大型的龍頭企業和高科技支柱產業。
三、2006年加快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2006年是“十一五”計劃的第一年,能否保持全盟經濟快速發展,關系到“十一五”計劃能否順利實現至關重要。因此,綜合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加快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供參考。
1、在繼續抓好現有在建重點項目推進的同時,盡全力搞好中旗2×13.5萬千瓦電廠、烏蘭浩特2×30萬千瓦電廠、突泉2×5萬千瓦電廠、阿爾山機場、兩伊鐵路、霍烏鐵路和白阿鐵路改造等一批重點項目的規劃和實施工作,盡快開工建設,盡早達產增效,為全盟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要進一步研究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根據我盟現有的資源條件,尋找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投資開發項目,充分發揮我盟后發優勢。著力改善投資環境,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來我盟落戶,我們必須下決心徹底整治投資環境,努力創造良好的行政、政策、法制、市場環境,特別是誠信環境,最大程度地降低外來投資者的成本和風險。
2、著力解決好“三農”問題,各級政府要加大農牧業資金投入傾斜力度,加強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農牧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進一步控制生產資料價格,特別是化肥價格的再度上揚。加大退耕還林還草力度,搞好生態環境建設,繼續完善農牧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引導農民精耕細作、集約經營,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牧業產業化,拓寬農牧民增產增收空間。
3、繼續加大對工業經濟的領導力度,搞好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和重組,狠抓內引外聯,吸引盟內外社會資本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扶持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充分發揮已有的生產能力。同時,抓好電力能源項目建設工作,培育支柱產業,增強工業經濟發展后勁。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4、要高度重視非公有制經濟(服務業)的發展。努力提高其在地區經濟中的比重,要把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來抓,進一步創造更加寬松的外部環境,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按照建設大市場,發展大商貿,搞活大流通的思路,積極發展商貿流通、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大力發展金融、信息、社區服務等現代化服務業;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注意培養個體私營經濟大戶,使之涌現出一批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旅游業,要充分利用我盟現有的當地蒙元文化和阿爾山原始森林、冰雪、溫泉等旅游資源,采取積極措施,以政府投資重點景區建設來引導和鼓勵民間、海外投資進入旅游業,搞好旅游業自身的人力資源開發、市場培育、旅游景點、旅游項目的開發和設施配套建設,創造旅游品牌,使之形成產業體系,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5、隨著經濟的發展,要逐步提高職工的收入水平,在財力和政策允許的情況下,盡快出臺新的增資政策,狠抓落實,增加居民收入,進一步縮小與全國、全區的收入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