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統計局
2021年5月8日
2020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大連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大連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經濟運行穩步回升,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一、綜 合
經遼寧省統計局統一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2]7030.4億元,比上年增長0.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9.2億元,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2815.2億元,增長4.3%;第三產業增加值3756.0億元,下降2.5%。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02.7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其中稅收收入471.5億元,下降5.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02.0億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教育支出119.3億元,增長2.9%;衛生健康支出72.9億元,增長9.0%;住房保障支出34.0億元,增長3.8%。
年末全市戶籍人口601.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9萬人。全年出生人口4.1萬人,出生率為6.80‰;死亡人口5.9萬人,死亡率為9.76‰;自然增長率為-2.96‰。
全年新登記市場主體9.2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4.0萬戶,新登記個體工商戶5.1萬戶,新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276戶。年末全市市場主體總數78.8萬戶。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6萬人。扶持創業帶頭人1624人,帶動就業954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1%,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2.9%,服務價格上漲0.7%。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下降2.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比上年下降5.2%。
表1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指標
指數(以上年價格為100)
居民消費價格
102.1
其中:消費品
102.9
服務
100.7
按類別分
一、食品煙酒
106.7
二、衣著
100.0
三、居住
100.5
四、生活用品及服務
100.8
五、交通和通信
95.8
六、教育文化和娛樂
100.6
七、醫療保健
102.3
八、其他用品和服務
105.0
二、農 業
全年農林牧漁及服務業總產值916.6億元,比上年增長2.8%。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6.8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5萬公頃。地方水產品產量226.5萬噸,增長2.4%。糧食總產量128.5萬噸,蔬菜及食用菌總產量174.6萬噸,水果總產量180.4萬噸。豬牛羊禽肉產量84.4萬噸,禽蛋產量26.6萬噸,奶產量5.6萬噸。
年末全市累計建成都市型現代農業園區95個,擁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9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02家、示范家庭農場145家,“三品一標”[3]有效認證(登記)總數456個。農業機械總動力240.5萬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2.1%。全年11個品牌入選2020年遼寧省百強農產品品牌。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2327.2億元,比上年增長3.7%。規模以上工業[4]增加值增長3.8%。規模以上工業中,分控股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下降5.4%;民營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19.6%;外商控股企業增加值下降4.1%。分門類看,采礦業增加值下降21.2%,制造業增加值增長4.7%,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下降5.3%。石化工業增加值增長12.4%。裝備制造業[5]增加值增長2.7%。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下降3.3%。
表2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6]
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原油加工量
萬噸
4598.5
12.4
汽油
萬噸
694.9
-4.7
生鐵
萬噸
128.4
3.2
粗鋼
萬噸
157.6
-3.9
鋼材
萬噸
128.0
4.8
水泥
萬噸
1188.9
16.7
汽車
輛
412
-1.0
滾動軸承
萬套
7429.9
3.6
民用鋼質船舶
萬載重噸
147.4
5.1
發動機
萬千瓦
1395.8
35.0
城市軌道車輛
輛
564
26.5
數控機床
臺
7985
22.9
集成電路
億塊
7.2
50.5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8.2%。其中,國有控股企業產品銷售率98.79%;民營控股企業產品銷售率98.58%;外商控股企業產品銷售率97.03%。
全年資質以上建筑業總產值821.9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其中,公有制企業267.3億元,增長12.7%;非公有制企業554.6億元,增長11.1%。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本年新簽訂工程合同額1064.8億元,比上年增長31.7%。
四、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28.0億元,比上年下降11.5%。
分消費類型看,商品零售1713.7億元,下降10.2%;餐飲收入114.3億元,下降26.3%。
全年限額以上[7]單位商品零售額中,汽車類比上年增長0.2%,石油及制品類下降26.9%,糧油、食品類下降8.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29.8%,中西藥品類下降1.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29.7%,日用品類下降0.1%,通訊器材類增長44.4%,化妝品類增長5.0%,金銀珠寶類下降25.4%,煙酒類下降0.3%,飲料類下降10.8%,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7.4%,家具類下降33.5%,書報雜志類下降4.8%,體育、娛樂用品類下降36.3%,五金、電料類下降1.9%,建筑及裝潢材料類增長88.2%。全年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零售額47.6億元,比上年增長2.4%。
五、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8](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0.1%。其中,建設項目投資下降5.4%,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5.9%。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與上年持平,第二產業投資下降18.2%,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0.9%。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投資比上年增長1.2%,民間投資[9]下降2.3%,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增長16.5%。全年高技術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31.0%。
全年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3711.9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7%;竣工面積167.3萬平方米,下降42.9%。商品房銷售面積714.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8.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629.1萬平方米,增長4.4%;商品房銷售額950.9億元,增長20.6%,其中住宅銷售額849.3億元,增長17%。
六、對外經濟貿易
全年新增外商投資企業247家,新增合同外資額20.3億美元。新批投資總額1000萬美元以上的外資項目18個,其中投資超億美元的項目2個。實際利用外資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其中,第一產業實際利用外資0.0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73.4%;第二產業實際利用外資1.52億美元,增長64.4%;第三產業實際利用外資5.05億美元,下降6.9%。中國香港、日本、德國、英屬維爾京群島、新加坡分列實際利用外資來源地的前五位。
全年進出口總額3854.2億元,比上年下降11.7%。其中,進口2181.6億元,下降10%;出口1672.6億元,下降13.8%。分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下降1.4%;加工貿易進出口下降20%。從企業性質看,國有企業進出口下降26.3%;民營企業增長9.8%;外商投資企業下降24.5%。全年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1287億元,下降3.3%。前五大貿易伙伴分別是日本、歐盟(不含英國)、沙特阿拉伯、美國和東盟。
全年備案境外投資項目38個,協議投資總額1.9億美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下降86.2%。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1.8億美元,比上年下降50.1%。對外勞務合作人員實際收入總額2.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5%。
七、交通運輸和郵電
全年公路貨物周轉量262.3億噸公里,水運貨物周轉量1507.4億噸公里,民航貨物周轉量0.7億噸公里。公路旅客周轉量25.5億人公里,水運旅客周轉量1.5億人公里,民航旅客周轉量60.9億人公里。全年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3.3億噸,比上年下降8.8%;集裝箱吞吐量511萬標箱,下降41.7%。擁有集裝箱班輪航線99條,其中外貿航線86條,內貿航線13條。全年空港旅客吞吐量858.8萬人次,比上年下降57.2%;純貨郵吞吐量12.3萬噸,下降29.2%。大連國際機場全年航班起降8.3萬架次;航線總數達到255條,其中國內航線233條,國際和地區航線22條,與123個國內外城市通航。
全年郵政業務總量[10]52.3億元,比上年增長20.6%。郵政業全年完成函件495.4萬件,快遞2.1億件;快遞業務收入33.9億元,增長14.8%。全年電信業務總量[11]686.9億元,比上年增長19.4%。年末電話用戶1012.2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126.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885.4萬戶。年末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224.7萬戶,比上年末增長12.1%,其中固定互聯網光纖寬帶接入用戶214.1萬戶,增長16.7%。年末移動互聯網用戶760萬戶,其中手機上網用戶754.2萬戶。全年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8.4億G,比上年增長26.9%。
八、金 融
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6003.8億元,比年初增加1370.1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15512.5億元,增加1348.7億元。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2952.4億元,比年初增加426.1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2628.5億元,增加631.0億元。全年跨境人民幣結算884.9億元。
全年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12]368.7億元,比上年下降0.7%。其中,財產險86.4億元,下降1.4%;人壽保險220.7億元,下降4.1%;意外傷害保險7.6億元,增長12.4%;健康保險54.1億元,增長15.4%。支付各類保險賠款及給付104.1億元,增長9.1%。其中,財產險55.0億元,增長17.6%;人壽保險33.4億元,增長0.8%;意外傷害保險1.3億元,下降1.7%;健康保險14.4億元,增長1.3%。
轄區證券經營機構全年有價證券交易額34711.9億元,比上年增長36.4%。其中,A股交易額20140.4億元,增長54.2%;債券現貨及回購交易額13490.8億元,增長12.7%;基金交易額721.9億元,增長106.8%。
全年期貨(期權)成交量22.1億手(單邊),比上年增長62.8%,占全國期貨(期權)市場的36.0%;成交額109.2萬億元(單邊),增長58.4%,占全國期貨(期權)市場的25.0%。全年交割量30.3萬手,下降13.3%。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年末全市共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35個、技術創新中心79個;市級重點實驗室138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2個。共有科技企業孵化器47個,備案眾創空間91家。全年專利申請26043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7410件;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4.3件。專利授權17643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975件。全年技術交易合同額261.6億元,比上年增長24.3%。
年末全市共有檢驗檢測機構230個,其中國家級質檢中心8個;獲得管理體系認證證書12500張。共有法定計量技術機構11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46.7萬臺件。全年制定、修訂地方標準26項。
截至2020年9月1日,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學校31所,本、專科在校生32.5萬人;成人高等院校7所,在校生1.1萬人;中等職業學校[13]70所,在校生5.6萬人;普通高中77所,在校生8.7萬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624所,在校生51.8萬人;幼兒園1307所,在園幼兒15萬人。學前三年幼兒毛入園率為90.4%,小學入學率為99.9%,初中入學率為99.9%,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為100%。
十、文化旅游、衛生健康和體育
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14個,文化藝術館12個,國有博物館11個,紀念館2個,美術館1個,市直專業藝術表演團體4個。全年專業藝術院團演出190場。年末共有報紙3種,期刊56種,出版社(含音像出版社)6家。全年放映電影33.1萬場(次),比上年下降59.2%;觀眾428.7萬人次,下降72.1%;電影票房1.4億元,下降73.7%。
全年接待游客3997.3萬人次,比上年下降61.5%。其中,接待國內游客3985.2萬人次,下降61.2%;接待海外過夜游客12.1萬人次,下降89.4%。旅游總收入610.3億元,下降63.2%。其中,國內旅游收入605.9億元,下降62.5%;旅游外匯收入6290.7萬美元,下降89.3%。年末全市共有旅游星級飯店(賓館)103家,旅行社483家,國家A級旅游景區56個。全年舉辦展會35個,展出面積42.0萬平方米,參觀人數140.1萬人次。
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不含村衛生室)3516個,其中醫院21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57個,衛生院93個。全市醫療機構實有床位49068張。衛生從業人員72034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59080人。每千戶籍人口醫療機構床位數8.12張、執業(助理)醫師3.88人、注冊護士4.70人。全年總診療量[14]2770.4萬人次。醫療機構平均床位使用率為56.55%。人均期望壽命81.33歲。孕產婦死亡率為7.16/10萬,嬰兒死亡率為2.43‰。
全年舉辦全民健身活動1748場,參加人數167.9萬人次。大連籍運動員27人8項14次獲得全國比賽金牌,126人20項110次獲得遼寧省年度比賽金牌。銷售體育彩票13.1億元,比上年下降35.5%。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880元,比上年增長2.6%。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380元,增長2.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58元,增長7.9%。全年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168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0158元,下降4.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423元,下降1.1%。
年末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在職職工參保人數219.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128.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7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66.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6.4萬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251.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2.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620.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3萬人。參加生育保險人數177.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9.8萬人。
全年歸集住房公積金232.0億元,比上年增長6.6%。運用住房公積金301.5億元,其中發放住房公積金貸款2.8萬戶、101.1億元,提取使用住房公積金62.3萬人、200.3億元。
年末全市共有城鄉社區養老服務中心385個。共有各類收養性社會服務機構353個,提供收養服務床位5.3萬張,全年收養各類人員2.6萬人。全年共有2.2萬城鎮居民和3.2萬農村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全年投入臨時救助等專項救助資金5.1億元,保障各類困難群眾136.5萬人次。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0.2億元,籌集福彩公益金3.2億元。
十二、資源和環境
全年人工造林面積2萬畝,其中荒山造林1.5萬畝,人工更新0.1萬畝,退化林分修復0.4萬畝;完成農村“四旁”植樹203萬株;森林撫育5萬畝;育苗面積2172.7公頃,生產苗木1.6億株。森林覆蓋率41.5%,林木綠化率50%。
全年新建各類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14項,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5萬畝,治理河道長度14公里,除險加固小型水庫9座。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4006.9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40.8%。能源加工轉換效率90.3%,比上年提高3.7個百分點。重點耗能工業企業原油加工單位綜合能耗比上年提高1.2%,電廠火力發電標準煤耗提高0.5%,噸鋼綜合能耗下降2.3%,噸水泥綜合能耗下降0.8%。規模以上工業發電量581.1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8%,其中核能發電量327.0億千瓦時,下降0.1%。
全年市區空氣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和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分別為10微克/立方米、25微克/立方米、50微克/立方米、30微克/立方米,均符合國家二級標準(GB3095-2012)。空氣質量指數(AQI)二級以上(優良)天數332天,其中一級(優)天數137天。
在用地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水水源地碧流河水庫、英那河水庫各評價指標均值均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各斷面水質均符合相應考核目標要求。全年優良海水水質占比99.1%。區域聲環境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53.2分貝,功能區聲環境監測點次達標率晝間為95.1%、夜間為77.4%。
注釋: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指標數據在年報時可能還有調整。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等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
3.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統稱“三品一標”。
4.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范圍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
5.裝備制造業包括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
6.由于統計制度規定的口徑調整、統計執法、剔除重復數據、企業改革剝離等因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增速及變化按可比口徑計算。
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中限額以上單位: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企業(單位)、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單位)、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單位)。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對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進行了修訂,2020年增速按可比口徑計算。
8.固定資產投資統計的建設項目起點為500萬元及以上項目。
9.民間投資是指具有集體、私營、個人性質的內資企事業單位以及由其控股(包括絕對控股和相對控股)的企業(單位)建造或購置固定資產的投資。
10.郵政業務總量按2010年價格計算。
11.電信業務總量按2015年價格計算。
12.原保險保費收入是指保險企業確認的原保險合同保費收入。
13.中等職業學校包括普通中專、成人中專、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
14.總診療量指所有診療工作的總人次數,包括門診、急診、出診、預約診療、單項健康檢查、健康咨詢指導(不含健康講座)等。
資料來源:
本公報中財政數據來自市財政局;戶籍人口數據來自市公安局;衛生健康等數據來自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城鎮就業、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數據來自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醫療保險、生育保險等數據來自市醫療保障局;企業注冊登記、質量檢驗、專利等數據來自市市場監管局;物價、城鄉居民收入、糧食產量、畜牧業產量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大連調查隊;林業數據來自市自然資源局;水產品數據、現代農業、“三品一標”等數據來自市農業農村局;水土流失治理面積等數據來自市水務局;對外經濟貿易數據來自市商務局;公路、水運、海港等數據來自市交通運輸局;民航數據來自市政府口岸辦;空港數據來自大連國際機場;郵政、快遞等數據來自市郵政管理局;電信、移動電話、互聯網寬帶數據來自市通信管理局;銀行數據來自人民銀行大連市中心支行;保險數據來自銀保監會大連監管局;證券數據來自證監會大連監管局;期貨數據來自大連商品交易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眾創空間、技術合同等數據來自市科學技術局;教育數據來自市教育局;文化場館、電視、旅游數據來自市文化和旅游局;報紙、電影數據來自市委宣傳部;會展數據來自市貿促會;體育數據來自市體育局;住房公積金數據來自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社會服務、城鄉低保、福利救助等數據來自市民政局;空氣質量、水質達標等環境監測數據來自市生態環境局;其他數據來自市統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