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遼寧

沈陽市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02 18:30:55 來源:沈陽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2294次

2003年,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央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決策的鼓舞下,在市委的正確領導、市人大的依法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下,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合力拼搏,開拓進取,真抓實干,奪取了抗擊“非典”斗爭的偉大勝利,取得了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驕人業績。

一、經濟發展

經濟總量

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國民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初步核算,2003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02.0億元,比上年增長14.2%。

產業結構在調整中不斷優化,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第二、第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格局進一步鞏固。全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88.1億元,增長7.2%;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758.5億元,增長21.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755.4億元,增長8.9%。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5:47.3:47.2。第二產業比重繼續提高,并自“九五”以來首次超過第三產業而居三次產業中的首位。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2003年,全市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03.5億元(調整后口徑,下同。原口徑125.6億元,增長30.0%),比上年增長32.3%,其中各項稅收63.5億元,增長17.7%。地方財政支出156.6億元,增長21.6%。地方財政支出中,農業支出5.9億元,增長15.7%;科技支出3.5億元,增長15.5%;教育支出18.6億元,增長15.6%;社會保障支出25.5億元,增長36.5%;城市維護費支出17.4億元,增長13.1%。

農業

農業在結構調整中加快增長,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糧食、蔬菜、肉類、林果、花卉等十大主導產業格局基本形成。2003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1.6億元,比上年增長7.0%。其中,種植業總產值67.2億元,增長0.7%;林牧漁業總產值94.4億元,增長11.9%。

種植業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主要產品保持增長。2003年,我市戰勝特大春旱,糧食總產量達到283.2萬噸,比上年增產1.8%;水果產量9.1萬噸,增長6.1%;蔬菜產量255.9萬噸,減少9.9%。

主要農產品產量   產量(萬噸)  增長(%)

糧食及大豆 283.2

#水稻 66.8 -22.3

玉米 187.1 13.9

小麥 0.5 -67.8

大豆 12.4 30.5

油料 8.4 -2.3

蔬菜 255.9 -9.9

植樹造林實現歷史性突破,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取得明顯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積8.7萬公頃,是2002年的2.4倍,植樹總株數近8000萬株。到2003年末,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25.6%,比上年提高6.4個百分點。

優化養殖結構,畜牧業調整步伐加快。全市牧業總產值73.9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45.7%,成為我市農村主導產業。全年肉類總產量47.2萬噸,增長13.8%;禽蛋產量30.0萬噸,增長2.7%;牛奶產量12.5萬噸,增長54.4%。

主要畜禽產品產量、存、出欄數和水產品產量

單位 2003年 增長(%)

肉類總產量 萬噸 47.2 13.8

#豬牛羊肉 萬噸 27.8 19.2

牛奶產量 萬噸 12.5 54.4

禽蛋產量 萬噸 30.0 2.7

生豬出欄數 萬頭 262.8 9.8

牛出欄數 萬頭 17.2 41.5

羊出欄數 萬頭 33.4 67.8

豬年末存欄數 萬頭  188.9  0.7

牛年末存欄數  萬頭  28.1  31.9

羊年末存欄數  萬頭  40.1  41.6

水產品  萬噸  13.5  8.0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2003年,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212.0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5%。機耕地面積51.9萬公頃,增加3.5%。地膜覆蓋面積達到3.5萬公頃。全年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16.3萬噸。農村用電量26.3億千瓦小時,增長9.9%。農田基本建設效果顯著,設施農業較快發展。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6.1萬公頃,增加5.5%;節水灌溉面積8.8萬公頃,增加5.5%。

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建設取得新進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1009個。新發展富民經濟小區613個,增長1.1倍;冷暖棚15萬個,增長40.0%。千元高效田面積14.7萬公頃,增長14.8%。重點強化農業產業化項目實施工作,農業生產向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邁進。到2003年末,全市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270個。通過環境質量檢測面積38.1萬公頃,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面積21.4萬公頃,增長4.3倍,是近年來標準化生產發展最快的一年。

工業

緊緊圍繞“工業立市”經濟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工業健康快速發展。2003年,我市工業發展勢頭強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強化。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681.5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00.4億元,增長33.5%。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990年不變價)1252.2億元,增長33.3%。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完成產值765.1億元,增長39.8%;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工業企業完成產值372.2億元,增長26.2%。輕工業完成產值297.4億元,增長19.0%;重工業完成產值954.8億元,增長38.5%。

新產品開發力度增強,工業產品出口交貨值增長加快。2003年, 全市有市級以上名牌產品135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新產品產值206.9億元,增長79.2%,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19.5%;實施更新改造(限額以上)項目236項,投入資金40.5億元,比上年下降19.2%。工業產品出口規模擴大,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出口產品交貨值120.6億元,增長42.8%。

工業運行質量明顯改善,經濟效益總體水平提高。2003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12.46%,比上年提高15.07個百分點。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1.1億元,增長44.4%;實現利稅總額75.5億元,增長18.5%。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6.5%。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增長(%)

汽車  輛  124890  44.2

#中華轎車  輛  26841  185.5

金屬切削機床  臺  32157  112.5

#數控機床  臺  2770  54.1

礦山設備  噸  30431.2  32.5

水泥設備  噸  9526.9  6.0

交流電動機  萬千瓦  205.5  31.0

蓄電池  萬千伏安時  146.8  11.2

輸送帶  萬平方米  409.5  31.8

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微型電子計算機  萬部  178.2  105.9

顯示器  萬部  16.9  38.1

打印機  萬部  4.6  9.5

彩色電視機  萬部  240  33.8

化學原料藥  萬噸  2.4  11.9

輪胎外胎  萬條  271.3  30.1

燒堿  萬噸  15.1  7.4

鋁材  噸  18843  34.9

啤酒  萬噸  42.4  3.5

液體乳  萬噸  12.2  90.0

味精  萬噸  4.3  17.1

服裝  萬件  904.9  15.7

建筑業

建筑業增速加快。2003年,全市建筑業實現增加值77.0億元,比上年增長6.7%。建筑企業完成施工總產值246.9億元,增長21.0%,增幅比上年提高10.4個百分點。建筑業全員勞動生產率9.0萬元/人,增長18.8%。

建筑市場管理更加規范,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資問題得到有效解決。2003年,全市重點開展了“解決拖欠工程款及民工工資問題”專項整治。到年末,共受理民工投訴252件,處理完結187件。六部委電視電話會議后,已償付民工工資2.6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

“項目年”工作成效卓著,固定資產投資再創歷史新高。2003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82.6億元,比上年增長44.8%。增幅比上年提高11.9個百分點,為“九五”以來最高增長水平。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多元投資格局進一步形成。全年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556.9億元,比上年增長46.6%。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04.2億元,增長31.7%;更新改造投資125.6億元,增長32.0%;房地產開發投資177.3億元,增長52.8%。從投資主體看,國有經濟投資192.8億元,增長15.7%,增幅下降16.6個百分點;外商及港澳臺經濟投資78.7億元,增長21.5%,增幅提高2.3個百分點;民間投資285.4億元,增長92.1%,增幅提高48.1個百分點。從產業投向看,第一產業投資9.2億元,增長1.1倍;第二產業投資153.0億元,增長54.2%;第三產業投資394.7億元,增長42.7%。三次產業投資比例1:16.6:42.9。

大項目、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全年開(復)工建設的3000萬元以上項目668個,完成投資424.2億元,占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76.2%;其中億元以上項目319個,完成投資325.8億元。全年建成投產的3000萬元以上項目266個,其中包括仙女河污水處理廠項目、中順汽車產業有限公司生產線改造項目、金石豆業食用油項目等。

全年新增固定資產451.3億元,比上年增長60.0%。在建大中型及限額以上項目35個,完成投資25.9億元。當年新增生產能力主要有:鍛壓鋼材27萬噸,銅加工5000噸,墻地磚412萬平方米,合成氨12.9萬噸,輪胎外胎49萬條,化學原料藥410噸、化學藥片劑600萬片、膠囊劑8億粒,醫藥中間體7005噸,軟飲料300.26萬噸,程控交換機16.2萬線。

房地產業健康發展,房地產開發與銷售同步快速增長。2003年,全市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77.3億元,比上年增長52.8%。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1738.8萬平方米,增長40.4%;商品房竣工面積585.9萬平方米,增長61.1%;商品房銷售面積324.8萬平方米,增長57.6%,其中商品住宅銷售291.6萬平方米,增長58.4%。

交通運輸、郵政業和信息傳輸業

交通運輸業平穩發展,綜合運輸能力不斷提高。2003年,全市公路總長度556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9.2公里;航線開通實現新進展,到2003年末,沈陽與國際12個城市、國內43個城市(地區)實現通航,成為東北地區開通國際航線最多的城市,民航運輸起降達到3.16萬架次。2003年全市貨運總量14999萬噸,比上年增長1.2%。其中,鐵路844萬噸,下降6.7%;公路14150萬噸,增長2.0%;民用航空運輸4.7萬噸,增長35.0%。全市客運總量6544萬人次,下降5.4%。其中,鐵路2502 萬人次,下降11.2%;公路3819萬人次,下降2.4%;民航223萬人次,增長18.0%。

郵政事業繼續較快發展。全市已開辦郵政業務23種,郵路總長度(含農村投遞)1.7萬公里。全年郵電業務總量99.0億元,比上年增長25.0%,其中函件(含機要)3841萬件,增長4.1%;郵政特快專遞完成186.3萬件,增長20.7%。

信息傳輸業快速發展,電信和互聯網信息服務水平日益提高。2003年末,全市固定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03.9萬門,比上年末新增加15.5萬門。城鄉固定電話用戶273.6萬戶,增長17.4%,其中城鄉住宅電話用戶187萬戶,增長5.1%。國內長途電話70895萬分鐘,增長2.8%;國際及港澳臺電話業務量1425萬分鐘,下降3.5%。移動電信業務迅速發展。年末移動電話用戶274萬戶,比上年新增加62萬戶。國際互聯網絡登記注冊用戶93萬戶,其中寬帶接入用戶14萬戶。到2003年末,全市每百人擁有固定電話39.7 部,每百戶擁有住宅電話82.4 部,每百人擁有移動電話40部。

國內貿易

拓展中心城市功能,商業區街改造建設全面啟動,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銷售穩步增長。2003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1.5億元(調整后口徑,下同。原口徑776.3億元,增長11.7%),比上年增長11.7%。其中,國有經濟實現96.9億元,增長5.9%;集體經濟實現57.4億元,增長4.9%;私營和個體經濟實現466.7億元,增長9.6%;股份制經濟實現64.8億元,增長43.6%;港澳臺經濟實現13.3億元,增長28.0%;外商經濟實現18.7億元,增長25.7%。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推動市場銷售的主要動力。

商品交易市場交易活躍。成功承辦2003年秋季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商品成交額高達132.6億元;參會人數近20萬人,創歷屆糖酒會最高紀錄。到2003年末,全市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497個, 全年商品成交額689.2億元。

市場物價

市場價格穩步增長。2003年,全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0.9%。其中,服務項目價格指數100.8%,消費品價格指數100.9%。分類別看,食品類指數105.2%,煙酒及用品類指數97.1%,衣著類指數98.8%,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指數95.4%,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指數99.1%,交通和通訊類指數96.5%,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指數99.5%,居住類指數101.2%。 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總指數99.5%, 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總指數105.5%,房屋銷售價格指數107.6%,房屋租賃價格指數101.4%。

對外經濟貿易及國際旅游

充分發揮東北經濟中心城市的綜合優勢,進一步推進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吸收外資成效顯著,實際利用外資、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2003年,全市新簽利用外資項目合同743個,比上年增長12.4%;新簽合同外資額22.5億美元,增長9.7%。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額22.7億美元,增長37.7%,其中外商直接投資22.4億美元,增長59.2%。外商直接投資超千萬美元的大項目48個,其中超億美元的大項目3個,包括遼寧移動通信有限責任公司項目、沈陽興遠東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項目和華晨金杯客車有限公司項目。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進出口規模擴大,出口產品結構調整加快。全年進出口總額42.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9.2%。其中,進口總額22.6億美元,增長55.0%;出口總額20.0億美元,增長43.1%。在出口總額中,機電產品出口大幅增長,實現出口額13.1億美元,增長52.0%。2003年全市完成出口商品供貨值137.3億元,增長34.9%。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健康發展。全年新簽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合同金額2565萬美元,實現營業額7162萬美元;派出人員1.2萬人次,增長18.3%。對外經濟合作區域已擴展到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世界上10個國家的11個城市締結為友好城市。2003年,有32個國家和地區的803批、7700人次的重要外商和政要來沈訪問,其中包括愛爾蘭總統、喀麥隆總統、韓國和新西蘭總理等政要和23家世界知名企業的代表。市政府與大韓民國駐沈陽總領事館共同主辦的“2003年中國沈陽韓國周” 獲得圓滿成功。期間26個議會和政府代表團,806家企業代表團,17個文化、教育、體育代表團,9家韓國媒體,4家演出團體,12個旅游團組,共6025人來沈。簽約項目187項,外資額12.1億美元。

2003年,新開通和恢復了沈陽·日本福岡、沈陽?新加坡等國際航線,國際旅游者來沈更加便捷。由于受“非典”影響,海外來沈旅游人數有所減少,全年共接待來自148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旅游者18.4萬人次,比上年減少22.5%。全市旅游外匯收入1.1億美元,減少19.0%。

金融、保險業

金融業運行穩定,存貸款規模擴大。2003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2691.7億元,比年初增長18.4%,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423.0億元,增長17.2%;金融機構貸款余額2172.2億元,增長17.0%。銀行現金收入6262.4億元,現金支出6030.6億元,分別增長15.0%和16.4%。收支相抵,貨幣回籠231.9億元。資本市場平穩發展。全年證券市場成交額1453.6億元,比上年增長29.6%。其中,國家債券成交額276.5億元,減少6.8%;股票成交額1059.3億元,增長33.5%。

保險事業不斷發展,保險業收入大幅增加。到2003年末,全市共有保險機構及網點59家,比上年增加6家。保險機構累計承保金額4782.6億元,增長9.3%。實現保費收入47.4億元,增長10.5%。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0.2億元,增長7.4%;人身險保費收入37.0億元,增長11.8%。全年支付各類保險賠款總額9.3億元,增長5.7%。其中,財產險賠款金額5.1億元,減少7.3%;人身險賠付金額4.2億元,增長31.3%。

二、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城市改造步伐加快,形成城市建設新格局。2003年是沈陽歷史上城市建設大投入、高效率、大變化、大發展的一年。以長江街、東陵路、東北大馬路、沈南大道等10條標準街路改造為重點,修建以“金廊工程”為標志的橫貫南北的標準化道路。全年共完成城市建設投資78.4億元,比上年增長40.3%。其中投資17.0億元,整修改造道路284條,新建和改造道路長度213公里,面積717萬平方米。到2003年末,全市市區道路總長度1707公里,總面積3128萬平方米。區域通行能力增強,桃仙機場道路改造等工程完工,高標準建設了富民橋、渾河橋新橋等3個橋梁項目,全市現有永久性橋梁180座。

渾南新區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經濟總量持續增長,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2003年完成新建成區面積3.5平方公里,新增綠地252萬平方米,植樹77萬株。修建各類道路35公里,形成“一橫三縱”的渾南交通骨架。新區已形成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汽車配套、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其中科希芯片、芯源半導體、MCT軟性集成電路、貝爾可視電話等4個項目的成功引進,確立了沈陽IC產業在東北的戰略領先地位。2003年全區實際利用外資4.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5.2%。

鐵西老工業區調整改造,生機勃勃。2003年,圍繞打造鐵西工業帶、建設中國制造業之都的目標,全區新上工業項目534個,新增工業企業261個。其中搬遷改造企業112個,63個企業通過合資、重組在開發區建立新企業,49個劣勢企業退出市場。基礎設施建設、舊區改造步伐加快。共改造舊區63片140萬平方米,完成道路改造66條,總長度61.8公里。實施“一街一林”、“一區一園”建設,植樹129.2萬株,綠化覆蓋面積1167萬平方米,被確定為“省級環保生態工業園”建設示范區。

公用事業

優化線網布局,城市交通綜合能力得到提高。2003年末,全市公交運營車輛線路159條,其中新開通線路17條,調整線路9條。運營線路網長度1634公里。公交車輛升級換代加快,年內新進車輛564輛,公交運營車輛增至3742臺。全市出租汽車達到1.7萬輛。

城市公用設施繼續改善,供水、供熱、供電、供氣等設施功能加強,服務質量不斷提高。2003年,全市新鋪設供水管網7.2公里,供水管網改造28.5公里,綜合日供水能力161.6萬立方米。全市供熱面積10200萬平方米。全年實際用電量131.2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10.8%。其中,工業用電71.6億千瓦小時,增長11.7%;居民生活用電24.7億千瓦小時,增長7.4%。年末全市人工煤氣、天然氣及液化氣家庭用戶144萬戶,增長4.6%。煤氣供氣管道總長度2160公里。全年共解決6800戶居民的煤氣拖期開栓問題。

城市環境保護和治理

城市整體環境進一步改善,環境質量實現歷史性突破。全年共完成環境污染治理項目百余個,先后建設了東部滿堂河、南部凌空、西部攬軍等污水處理廠,完善了原有的北部污水處理廠。整治和恢復了渾河生態環境,城區段河水水質達到四類標準。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95萬噸,污水處理率達到70.4%。改造和新建了老虎沖、大辛兩個垃圾填埋場,全市日處理垃圾4484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全年共拆除煙囪1113根、鍋爐房403座,推廣民用型煤4.5萬戶,并采取揚塵覆蓋工程、機動車尾氣污染防治等措施,煙塵控制區達標覆蓋率達到100%,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已達到298天,比上年增加95天,達到創模標準,為歷年最高水平。全市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到70%,自然保護區覆蓋率達到13.52%,建成生態環保模范住宅小區35個。

城市綠化

實施森林城市戰略,全面推進城市綠化建設。2003年新增公共綠地面積482公頃,建成大東廣場、德勝公園、方家欄公園、高官臺生態園等一批綠地精品,改造了和平廣場和中山廣場。全年新建居住區綠地341公頃。繼續開展環沈陽生態森林圈建設工程,東北楔、西北楔綠化帶建設穩步進行。全年植樹428萬株,鋪草坪98.8公頃,新增綠地18.26平方公里。到2003年末,全市綠化覆蓋率達33.16%,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8384.6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平方米。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三、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以科技進步和創新推進科技事業發展。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渾南新區創業創新體系建設。

成功舉辦以裝備制造與高新技術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進一步提高了沈陽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本屆“制博會”共設展位1853個,其中特裝展位918個,比上屆多233個。234個境外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參展,其中包括美國通用電氣、德國西門子、韓國大宇等世界500強企業23家;參展的國內企業達到498個。展會期間的專業觀眾超過7萬人次。共實現國內交易126項,交易總額31.58億元;外貿出口37項,合同總額5.16億美元;合資合作項目簽約230項,投資總額40.81億美元,其中外資額32.31億美元。

成功承辦中國科協2003年學術年會和中國民營企業家論壇。邀請142名院士精英、80位民營企業家相聚沈城,共商沈陽振興大計。科協年會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為主題,開展科技論壇、國際學術交流、百名專家作百場報告等活動,普及科學知識,提高民眾科學素養;開展重大技術攻關23項,實現科技成果轉化8項;聘請124名院士為市政府科技顧問,建立10個院士工作站。通過全市人民的努力和實踐,“沈陽市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裝備制造業示范工程”順利通過國家科技部驗收。

到2003年末,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值756.8億元,比上年增長22.0%。渾南新區創業中心、海外學子園在孵企業256家,在孵高科技項目350個;863軟件園、先進制造技術產業園等6個高新技術產業園已初具規模。全市民營科技企業達到3560家。市及市以上獨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124個。全年共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237項。科技成果中,達到國際水平86項,其中國際領先13項,國際先進73項;達到國內水平151項,其中國內領先115項,國內先進36項。強化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有182項科技成果得到推廣和應用。技術交易規模擴大,技術市場呈現持續穩定發展的局面。2003年,全市新增技術貿易交易機構406個。各類技貿機構全年技術貿易成交額30.4億元,增長20%。全年專利申請5696件,專利授權2017件。

教育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教育改革成效顯著。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基礎教育水平提高。

積極推進高校布局結構調整,各級各類學校整體辦學質量全面提高,渾南大學城首批2所院校進駐。到2003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7所,其中高等職業技術學院7所;招收本、專科學生7.4萬人,比上年增長10.0%;在校生23.0萬人,增長13.8%;本、專科畢業生4.3萬人,增長30.3%。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共招收研究生6890人,增長35.7%;在校研究生16729人,增長32.5%;畢業研究生2646人,增長38.8%。

提高中小學教育水平,基礎教育改革步伐加快。2003年,我市對22所薄弱初中重新配備了師資力量和教學設施,校長、教師的交流機制正在形成;對小學升入民辦公助初中采取了電腦派位等改革措施,得到廣大家長的好評。年末,全市有小學校1247所,在校生43.2萬人,比上年下降4.6%。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升學率99.9%。中等教育健康發展。2003年全市有中等學校401所。其中,普通中學362所,在校生38.9萬人,增長1.0%;中等專業學校40所,在校生6.4萬人,增長3%;職業中學89所,在校生5.7萬人,增長3%;技工學校31所,在校生1.3萬人,增長21.0%。全市初中升學率99%,高中階段升學率79%。

文化

文藝創作精品疊出,藝術事業絢麗多姿。成功舉辦第五屆沈陽藝術節,推出大型舞劇《天祭》、現代京劇《法官媽媽》、評劇《鬧牛記》、話劇《大漠可以作證》、大型雜技晚會《龍幻》等10臺優秀劇(節)目,集中展示了我市近年來藝術創作成果和演出水平,受到省市領導和來自全國藝術界專家及廣大觀眾的充分肯定。沈陽雜技團《空中皮條》節目在法國第十一屆瑪希國際馬戲節上奪得唯一金獎??第一水晶馬戲棚獎;評劇院小演員在“第七屆全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大賽中獲得兩金一銀的好成績。

群眾文化豐富多彩。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蓬勃發展。全年開展特色廣場文化活動2000余場;全市組織開展了首屆新春廟會、“春滿家園”百姓風采展示大賽、全民讀書系列活動等6項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參與群眾達800多萬人次;在文化下鄉活動中為農民送戲100多場、送電影387場、送圖書1.5萬冊。

圓滿完成“一宮兩陵”世界文化遺產申報迎檢工作。市委、市政府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作出沈陽故宮、福陵、昭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大決策。2003年對“一宮兩陵”實施了建國以來最全面、最大規模的內部修繕和外部環境清理工程,恢復歷史遺產原始風貌,其中沈陽故宮維修整治項目40項,福陵36項,昭陵32項。組織專業考古人員對兩陵建筑遺址進行發掘,豐富兩陵的歷史內涵,圓滿完成申報迎檢工作。

2003年末,全市有市級群眾藝術館2個,博物館4個,公共圖書館2個,藝術表演團體5個。市級廣播電臺1 座,市級電視臺1 座,沈陽電視臺已開播5 套電視節目。

衛生

醫療衛生環境進一步優化,居民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取得了抗擊“非典”的全面勝利,公共防疫、重大疾病應急快速反應機制初步形成。2003年末,全市有衛生機構684個(不含門診所、衛生室、醫務室及村級衛生組織)。其中,醫院211個,衛生院120個,疾病防治控制中心(防疫站)16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17個,專科疾病防治機構26個,衛生監督所6個。年末實有病床3.4萬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4.4萬人,其中,執業醫師1.6萬人,執業助理醫師2083人,注冊護士1.6萬人。

體育

群眾體育蓬勃發展。2003年全市體育人口320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的比重達到44.4%。大、中、小學生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率為97.29%,優秀率為31.47%。全民健身活動場所266個,在128個社區安裝了健身器材。發售體育彩票1.98億元,公益性投入508萬元。

競技體育水平穩步提高。到2003年末,有專業試訓、在訓運動員198人,教練員110人。在第五屆全國城市運動會上,取得21金、18銀、19銅和團體第3名的好成績。

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網絡化管理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到2003年末,全市失業保險參保人數127.6 萬人,全年征收失業保險費3.6億元,年末有17.2萬人領取失業保險金。155.6萬人參加醫療保險。129.8萬人參加企業基本養老保險,為64.6萬離退休人員支付了養老金,企業離退休人員和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發放率達到100%。全年共有8.2萬戶、17.3萬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累計發放保障金1.4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社會福利事業持續發展。年末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機構134個,床位6350張,收養各類人員4762人。城鎮社區服務設施達到2137個。全年通過發售福利彩票籌集社會福利資金2280萬元,接受社會捐款1222萬元。

四、人民生活

人口

2003年末,全市戶籍人口689.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2萬人。在總人口中,市區人口488.4萬人,縣(市)人口200.7萬人;農業人口248.5萬人,非農業人口440.6萬人。人口出生率5.3‰,比上年下降1.3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6.1‰,上升0.4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0.9‰,下降1.7個千分點。

就業

到2003年末,全市城鎮單位從業人員101.0萬人,比上年減少8.6%。在崗職工96.2萬人,減少9.0%。其中,國有經濟單位58.3萬人,減少7.0萬人;集體經濟單位9.1萬人,減少3.1萬人;其他經濟單位28.8萬人,增加0.6萬人。從在崗職工產業構成看,第一產業1.0萬人,減少14.7%;第二產業39.6萬人,減少14.9%;第三產業55.6萬人,減少4.1%。年末全市離崗職工29.8萬人。

據勞動部門統計,2003年全市實現就業和再就業21.4萬人,其中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9.9萬人,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11.5萬人。全年開發就業崗位12.2萬個,安置大齡困難群體3.9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7.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6%。

居民收支、工資及人均儲蓄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儲蓄穩步增長。2003年,全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4965元,比上年增長15.1%。城鄉居民人均儲蓄存款余額20652元,增長17.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61.0 元,比上年增長12.9%;人均消費支出6690.3元,增長10.1%;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6.6%,下降0.7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3818.4元,增長9.1%;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109.6元,增長6.6%;恩格爾系數為41.7%,下降3.6個百分點。

居住水平

住宅建設、舊區改造加快發展,居民居住質量不斷提高。2003年,完成住宅建設投資143.7億元,比上年增長46.3%。城鎮新建住宅566.7萬平方米,增長23.1%;人均住宅建筑面積20.12平方米,增加1.0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3.92平方米,增加0.9平方米。

注:1.本公報各項統計數據均為年度快報或初步核算數。

2.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總產值等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財政收入為2003年7月省財政體制調整后口徑。

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統計口徑調整,將制造業零售額及農業生產者零售額剔除。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性久久久影院 | 在线免费农村A网站 | 亚洲综合网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亚洲欧美不卡视频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网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欧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