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針,積極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理論,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開拓進取,與時俱進,促進了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在世紀初年實現了“十五”計劃的高起點開局,為新一輪經濟發展和加入世界經貿組織后參與一體化經濟競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綜合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預計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實現184.0億元(現價,下同),按可比價格(下同)比上年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7億元,增長10.0%,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16.6%;第二產業增加值83.5億元,增長14.0%,比重為45.4%;第三產業增加值69.8億元,增長10.5%,比重為38.0%。消費品市場趨于活躍,市場物價穩中有降。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98.3%,下降1.7%。勞動就業工作有所加強。年末全市城鎮在崗職工24.3萬人,比上年減少1.8萬人,城鎮失業登記率為4.6%左右。再就業工程取得較大進展,35900名就業人員中有14257名下崗職工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再就業。全市個體私營經濟迅速發展,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國企改革進一步深化。全市已有10戶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另有3戶企業進入破產程序。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機構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邁出新步伐。市級黨政機關機構改革工作基本完成,精簡機構和行政編制分別為21.6%和23.0%;全市955項審批事項保留629項,減少幅度34.1%。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總量不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較低;經濟結構不盡合理,非公有制經濟比重較小;經濟運行質量不高,部分企業長期效益低下;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比重相對偏低,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亟待提升;下崗職工增加,就業、再就業壓力較大,社會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
二、農業
農業持續發展,糧食生產恢復較快。年中各級政府采取了增加農業投入、調整農業結構、推廣農業科學技術(百村千戶高效農業示范工程及農作物新品種開發等)抗災自救等措施,增強了農業行業內部互補性,在連續第三年遭受旱災的情況下,全市糧豆總產量達92.5萬噸,比上年增長155.5%,基本恢復到了正常年景水平。主要經濟作物、畜牧和漁業繼續保持發展勢頭。棉花、花生產量分別為1878噸和50381噸,分別比上年增長2.7倍和1.2倍;水果總產量66.5萬噸,比上年增長25.7%;蔬菜總產量151.5萬噸,比上年增長61.3%;肉蛋奶總產量33.8萬噸,比上年增長8.8%;水產品總產量27.9萬噸,比上年增長9.4%。全市農業總產值實現58.0億元,比上年增長20.8%。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按照“穩糧、興水、抓菜、發展林木”的總體方針,面向產業化、科學化、現代化,大力發展“兩高一優”農業,農業種植業結構進行了“四增、三減、一優化”:小麥、薯類、棉花和花生種植面積增加,玉米、水稻和大豆種植面積減少,農作物品種構成得到優化。共計有28.9萬畝低效糧豆作物田改種為高效作物,增加棚室蔬菜面積7萬畝,農業結構更加趨于科學合理。同時,針對市場需求,依據“入世”需要,積極發展規模農業和訂單農業。以地方產業為優勢,龍頭企業發展到23個,產業化基地26萬畝,其中工廠化養殖面積2.8萬平方米,帶動農戶6萬個;全年農業合同金額達4.7億元。集貿市場一年四季均有新鮮果品和蔬菜滿足供應,居民的“菜藍子”更加豐富。造林綠化穩步發展。全年開展了大規模群眾義務植樹活動,完成人工造林面積共44.7萬畝、7682萬株,完成中幼齡林撫育面積1.2萬畝,重點完成了高速公路兩側綠化帶建設。林業資源管理、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新封山育林面積65萬畝,封山育林總面積達到1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4.9%。農田水利蓬勃發展。全年完成“庫塘井窖”等水源工程968項,增加調蓄能力2.5萬立方米;完成了“3655”節水灌溉工程面積13萬畝;在年初為緩解春旱進行了5次有效的人工降雨,并及時撲滅了逐漸漫延的蝗災。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現代化手段的普遍應用,使農業基礎地位更加鞏固,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所加強。全面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積極改變貧困地區落后面貌。實行扶貧、減負、開發三項并舉,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大對偏遠山區的扶貧開發攻堅力度,使貧困地區落后面貌有較大改觀。土地承包期延長30年工作基本完成,切實履行“一定三年不變”政策減輕農民負擔,有97%的行政村實行財務公開。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產銷兩旺,增勢居省前列。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57.6億元,比上年增長17.2%。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244.7億元,比上年增長21.3%;產銷銜接較好,產品銷售率達98.3%。產值與銷售產值增幅與產銷率一直高居全省前列。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快。我市國家級專利技術園區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批準,成為全國3個國家級專利技術園區之一。目前已與國內外35家高科技企業簽訂了進區創辦高新產業協議,有22個擁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進入創業中心正常運轉。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30.1億元,比上年增長28.1%。產品結構有所調整,骨干企業的主導產品增長較快。主要產品產量原煤、原油加工、發電量、燒堿(100%)、水泥、鋼材分別完成359.7萬噸、519.4萬噸、68.3億千瓦小時、20.8萬噸、186.5萬噸、14.8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8.4%、5.1%、、9.5倍、22.1%、7.3%和26.6%;鋅、化肥產量有所減少。工業經濟效益有所下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6.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5%;其中實現利潤0.7億元,比上年下降76.8%;企業資產負債率達64.8%,比上年下降2個百分點。工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取得較快進展,一些重點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或開工建設,使生產能力有較大提高。楊家杖子10萬噸電解鋅一期工程、渤船重工技術保障工程竣工投產;南票礦務局20萬千瓦坑口電廠、錦西煉化總廠熱電廣二期工程開工建設;中石化錦西分公司100萬噸柴油加氫改質和60萬噸連續重整進展順利。建筑業全年實現總產值22.6億元,施工個數為746個,房屋竣工面積137.8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同期有較大幅度增長。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總量下降。受國家調整生產力布局因素影響,全年列入國家重點項目有所減少,盡管年中及時啟動了住房消費市場,增加地方及民間投資,但因份額比重較小,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下降幅度仍然較大。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1.6億元,比上年下降30.7%。其中,基本建設投資18.0億元,比上年下降56.4%;更新改造投資13.4億元,比上年下降12.8%;房地產投資12.9億元,比上年增長41.9%。一批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除上述工業重點項目外,渤海水泥集團135萬噸窖外分解、葫蘆島鋅廠密閉鼓風爐煉鋅項目已獲得國家經貿委正式立項;錦化集團與兵器總公司合資建設10萬噸TDI項目已通過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評估并上報國家計委。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公路網絡初具規模。全年共完成公路交通建設項目71項,總投資1.9億元,新鋪黑色路面154公里,新建橋梁60座。全市公路里程達2813公里,其中公路晴雨通車里程達2515公里。通油路鄉鎮已占鄉鎮總數的95.6%。全市公路平均好路率上升到73.8%。全社會公路貨運量完成1624萬噸,客運量完成3580萬人,分別比上年多增長3%以上;港口吞吐量達到60.3萬噸,其中葫蘆島港吞吐量比上年同期增長27.7%。郵電通訊業再上新臺階。全市郵電系統業務總量逐年上升。程控交換機容量和中繼光纜線路長度分別有不同幅度增長。手機與無線尋呼業務量有較大幅度增長。互聯網用戶明顯增加,數字數據業務、電子數據交換業務在各機關、企事業單位之間初步形成網絡化,使辦公效率得到極大提高。
六、國內、國外貿易業
商品市場趨于活躍。國家持續擴大國內需求的舉措,使消費需求的增長趨勢逐步顯現。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8億元,比上年增長12.0%。其中,國有經濟零售額6.2億元,增長13.7%,集體經濟零售額1.4億元,下降18.5%,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個體和私營經濟零售額達到50.5億元,增長15.8%。商業業態整體升級:輕工市場改造完成;百萬平方米的玉皇商城一期工程完成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小商品城和裝飾材料城竣工并試營業;遼西最大的萬米水產品市場建成并投入使用。商業企業經重組改制后,流通領域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有、集體和個體私營經濟所占比重分別為9.6%、2.2%和77.9%,形成了多種經濟成份并存、有序競爭的新格局。對外貿易躍上了新臺階。全年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招商引資活動,先后組團赴南昌、香港、日本、南韓、新疆、深圳等地開展活動,年內還成功舉辦了葫蘆島市鄉鎮企業國際經貿洽談會。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額達2972.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6%,其中外商直接投資2240.0萬美元,實現了倍增計劃。外貿出口一直保持較快增長,出口總額達2.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2.9%。旅游業有新發展,實施了興城古城、菊花島、龍灣浴場等景點改造,全市共接待國內游客216萬人次,旅游收入8.7億元;接待國外游客5500人次,創匯250萬美元。
七、財稅、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支狀況良好,地方稅收穩定增長。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內收入完成11.0億元,比上年增長25.2%;地方財政一預算內支出完成20.5億元,比上年增長19.9%。金融體制改革繼續深化,金融形勢保持穩定。全市金融部門各項存款余額達240.4億元,比年初增長15.2%,其中:居民儲蓄存款169.9億元,比年初增長6.2%。各項貸款余額達191.5億元,比年初增長12.2%。貸款結構進一步改善,不良貸款減少,貼現、拆借業務擴大,股票債券市場活躍,居民投資趨于多元化、理性化。保險事業發展迅速。全年保費收入達4.9億元,比上年增長1.2倍,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增加1.7倍,人身險保費收入增長29.5%。處理保險賠付額0.9億元,比上年下降22.4%,其中:財產險賠付額下降50.0%,人身險賠付增長1.4倍。
八、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
積極實施科技興市戰略。在全市范圍內,以市場為導向,以重點項目為龍頭,全年共投入科技經費2000多萬元,已完成或按進度正在進行的科技計劃項目55項,其中已完成市級科研計劃28項,已鑒訂成果4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當年投產項目27項,6111萬元,新增利稅814萬元,農業增收1.4億元。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學校布局進一步合理,市屬高等教育起步后運轉良好,渤海船舶職業學院的成立結束了我市沒有市屬高想的歷史,“普九”成果進鞏固,農村中小學輟學率下降4個多百分點。全市擁有各級各類學校1282所,在校生40.3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8%。教育投入有所增加,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有8971人升入普通高、中等學校,比上年增加1200多人。全市希望小學經改擴建后達60所,新增3所。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繼續發展。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文化館6個,圖書館7個,電影院5個,一些多種形式的小電影院、錄像廳、歌廳和書報亭等文化娛樂場所不斷增多;一年一度的大型文化廣場活動以及送文化下鄉活動質量逐步提高,活躍了城鄉群眾文化生活。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全市現有廣播、電視臺(站)8座,廣播、電視節目質量明顯提高,廣播人口有效覆蓋率達96.2%,電視人口有效覆蓋率達95.1%。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04個,擁有衛生事業人員14542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0506人;醫院床位15281張。農村初級醫療保健達標和機關事業單位醫療保險改革工作進展順利。城鄉各地診病、治病、預防和保健條件得到改善。體育競技水平不斷提高,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全年參加省級競賽11項次,獲獎牌12枚,其中,銀牌4枚。年度內積極承辦了國內一些重要體育賽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美國筑夢者、北京首鋼--遼寧獵人蘭球對抗賽和體育彩票杯女子足球俱樂部聯賽。全市范圍內體育場館與健身廣場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加多種形式的體育鍛煉,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
九、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整體功能進一步配套,市容市貌進一步改善。從建設三位一體大城區格局出發,舊城區改造和新區建設同步發展。1、大規模清理排除違章建筑。有9150戶共計1.7萬平方米的違章建筑和269戶窗改門違章門市全部拆封,老城區擴大了公共活動空間,市容市貌顯著改觀。2、棚戶區改造進展順利。化機、郝家屯、毛屯全面進入拆遷改造,新增住宅面積30.4萬平方米。3、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東城區、教育園區、玉皇商城、港口工業園區、國家專利技術園區各按規劃如期建設,興工大街改造、龍程廣場建設、龍灣大街南延、龍潭商業步行街和錦葫路改造等工程,增添了城市美化亮點。4、實施綠化工程。舉全市之力,綠化城市,完成市區植樹107.1萬株,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51.9%,比上年增長11.9%,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0.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平方米,成為全省第一個省級園林城市。環境保護事業快速發展,環保意識進一步強化。按照可持續發展原則,“以治理污染為重點,努力建設環境優美、生活便利的現代化沿海開放名城”的指導思想得到較好貫徹。全市共有各級環境保護監測站7個,全年獲得監測數據1萬多個,環保系統用于保護環境投資1929萬元,以工業企業污染源達標排放為重點,加強了對污水、煙氣、廢渣的“三廢”處理,市本級企業全部實現達標排放,“一控雙達標”成果得到鞏固。城區內水、大氣環境和近海海域得到保護;農業生態環境通過小流域治理、植樹造林等工程有較大改觀。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人口與人民生活、社會保障
人口數量穩中有升。全市年末總人口269.8萬人,比上年增長4.4‰;人口出生率為7.9‰,死亡率為5.1‰,自然增長率為2.8‰,計劃生育率為99.7%。城鄉居民生活質量有所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263.0元,比上年增長6.6%;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9079元,比上年增長11.9%;農民人均純收入2276.9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1%。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養老失業保險、下崗職工基本生活、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三條保障線和下崗職工再就業機制運轉正常。全市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覆蓋面達到100%,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基本做到按時足額發放。城市醫療保險參保進度與質量居全省第二位。全年重點解決了農業受災地區和工業資源枯竭破產礦區生產轉型和貧困群眾生產生活問題。以楊家杖子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八家子鉛鋅礦為典型的資源枯竭地區的經濟經轉型后得以恢復和發展,貧困地區人民的生活逐步好轉。
注:本公報指標均為統計快報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