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面對錯綜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以及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等不利因素,白山市委、市政府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各項決策部署,全面啟動“一谷一城”建設,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全市經濟穩中有進、社會事業同步發展,邁出白山綠色轉型全面振興高質量發展新步伐。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3.8%。其中,第一產業增長3.0%;第二產業增長18.3%;第三產業下降1.7%。三次產業結構為10.8:27.7:61.5%。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8%,漲幅比上年擴大0.7個百分點。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務類上漲4.4%;醫療保健類上漲1.6%;教育文化和娛樂類上漲2.4%;生活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2%;衣著類上漲2.5%;食品煙酒類上漲6.3%;居住類上漲2.6%;交通和通信類下降3.6%。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上漲1.1%,低于上年4.6個百分點。生產資料出廠價格上漲0.8%,其中,采掘、原材料價格分別上漲5.4%、0.6%,加工業價格下降3.2%。生活資料出廠價格上漲2.5%。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IPI)下降1.5%,低于上年2.4個百分點,其中燃料、動力類下降2.1%;木材及紙漿類下降1.1%;農副產品類上漲3.5%;建筑材料及非金屬類上漲3.7%;黑色金屬材料類持平。
表12019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上年=100
指標
全市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
102.8
食品煙酒
106.3
衣著
102.5
居住
102.6
生活用品及服務
101.2
交通和通信
96.2
教育文化和娛樂
102.4
醫療保健
101.6
其他用品和服務
104.4
全市完成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45.58億元,同比下降9.0%。其中,市本級完成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18.34億元,下降4.5%。全年完成地方級財政收入23.75億元,增長4.5%。全年完成稅收收入13.78億元,下降10.7%。全市完成財政支出200.63億元,增長4.7%。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6.18億元,增長22.4%;衛生健康支出13.19億元,增長3.4%;農林水事務支出25.68億元,增長3.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7.79億元,下降0.3%;城鄉社區支出15.46億元,下降17.7%。
二、農業
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6.15億元,比上年增長3.0%。全年糧食種植面積65964公頃,比上年增加7085公頃。其中,稻谷720公頃,減少67公頃;玉米種植面積39322公頃,增加927公頃;豆類種植面積24942公頃,增加6151公頃。油料種植面積3208.5公頃,增加1245.5公頃。
全市糧食總產量31.38萬噸,比上年增產15.5%。其中,玉米產量25萬噸,增產11.3%,單產6358.71公斤/公頃,增長8.6%;水稻產量0.51萬噸,減少2.9%,單產7122.22公斤/公頃,增長6.1%。
全市豬牛羊禽肉類總產量2.38萬噸。其中,豬肉產量1.2萬噸,比上年下降24.1%;牛肉產量0.82萬噸,增長1.2%;羊肉產量0.05萬噸,下降22.6%;禽肉產量0.32萬噸,增長30.2%。禽蛋產量1.1萬噸,增長14.7%。生牛奶產量0.1噸,下降16.8%。年末生豬存欄11.6萬頭,增長2.5%;全年生豬出欄15.2頭,下降19.3%。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市188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6.4%;主營業務收入同比下降1.5%。
從輕重工業看,全市輕重工業比例為55.4:44.6,輕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7.4%;重工業增加值增長8.8%。
從企業規�?矗笾行推髽I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4%,占比重66.8%;小型企業工業增加值下降7.2%,占比重31.3%。
分行業看,三大門類中采礦業同比增長25.7%;制造業下降6.0%;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下降2.0%。部分主要行業的增加值增速為:醫藥制造業下降5.5%,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5%;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增長83.5%,占比重11.6%;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下降1.7%,占比重10.0%;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增長8.0%,占比重8.8%;橡膠和塑料制品業下降3.8%,占比重6.0%。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扭虧為盈。全市盈利的行業有:醫藥制造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5倍,橡膠和塑料制品業增長98.6%,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7.3%,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增長13.0%,農副食品加工業增長8.0%。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較同期下降5.4元。
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上升3.0%。
全市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2%。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完成總產值35.23億元,增長15.2%。當年資質內建筑企業房屋施工面積108.46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9%。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市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2.2%。其中,第一產業投資下降64.2%,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7%,第三產業投資增長9.9%�;A設施投資增長57.7%,民間投資增長2.5%。
表22019年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速度
行業
比上年增長(%)
農、林、牧、漁業
-63.4
采礦業
37.4
制造業
-2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42.9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32.8
住宿和餐飲業
-32.9
房地產業
54.9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74.7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
21.4
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
64.7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85.7
教育
-28.9
衛生和社會工作
21.6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69.5
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76.1
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增長67.8%,其中:住宅投資增長87.3%,商業營業用房投資增長104.6%。
表32019年房地產開發和銷售主要指標增長速度
指標
比上年增長(%)
房地產開發投資
67.8
其中:住宅
87.3
商業營業用房
104.6
房屋施工面積
17.8
其中:住宅
18
房屋新開工面積
211.1
其中:住宅
187.2
商品房竣工面積
37.0
其中:住宅
25.3
商品房銷售面積
-59.6
其中:住宅
-60.4
本年實際到位資金
2.1
其中:國內貸款
417.7
個人按揭貸款
41.6
五、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26.59億元,比上年增長2.2%。全年完成公路貨運量958萬噸,下降20.9%;完成公路客運量1474萬人次,下降2.2%。完成貨運周轉量32.54億噸公里,增長8.1%;客運周轉量9.06億人公里,下降3.3%。
全市公路總里程6512.282公里(不含高速),其中國道4條,共計953.358公里;省道13條,共計316.356公里;縣道18條,共計1146.371公里;鄉道222條,共計1596.991公里;專用公路21條,共計188.84公里;村道699條,共計2310.366公里。全市高速公路總里程229.44公里,其中長長高速77公里,鶴大高速137.44公里,輝臨高速15公里。
完成郵政業務收入2.34億元,增長0.3%。全年完成電信業務收入6.55億元。全市固定電話用戶23.94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25.74萬戶,其中,4G移動電話用戶95.83萬戶;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31.17萬戶;移動互聯網用戶數94.81萬戶。
六、貿易和旅游業
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2.16億元,比上年增長2.6%。按消費類型統計,商品零售額228.09億元,增長5.0%;餐飲收入額74.07億元,下降4.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71.57億元,增長2.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0.59億元,增長3.4%。
在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零售額比上年下降4.1%,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20%,化妝品類下降11.3%,金銀珠寶類下降22.4%,日用品類下降13.5%,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13.6%,中西藥品類下降1.3%,文化辦公用品類下降34.6%,家具類下降37.5%,通訊器材類下降35.5%,建筑及裝潢材料類下降55%,石油及制品類下降6%,汽車類下降5.4%。
全年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20.67億元,比上年增長25.0%。其中,出口13.73億元,增長12.7%;進口6.94億元,下降59.2%。
七、金融和保險業
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801.7億元,比年初增加66.43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508.72億元,增加20.73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住戶存款余額570.31億元,增加47.48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住戶貸款余額103.09億元,減少2.62億元。其中,中長期消費貸款余額68.65億元,下降3.47億元。
全市小額貸款公司9家,注冊資本合計1.40億元。發放貸款47筆,累計1475萬元,收回貸款91筆,累計2024萬元。
全市共有市級商業保險公司21家,保險行業當年實現保費收入27.91億元,比上年增長2.27%。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5.47億元,同比增長9.44%;人壽險保險費收入22.44億元,同比增長0.66%。當年各類保險賠款給付總額6.39億元,同比下降10.87%。其中,財產險賠款金額2.55億元,同比增長19.25%;人壽險賠款及給付金額3.83億元,同比下降23.70%。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全市列入國家、省級科技發展計劃項目共計25項,獲1798.8萬元科技經費支持;新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家,全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4家,新獲批吉林省小巨人企業11戶,全市小巨人企業累計達到30戶。白山市和一硅藻科技有限公司等26戶企業成功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名單。
全市有小學121所,在校學生41039人,專任教師4881人;初中88所,在校學生23484人,專任教師3507人;高中14所,在校學生17477人,專任教師1799人;特殊教育學校2所,在校學生146人,專任教師47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5所,在校學生3545人,專任教師521人;高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1516人,專任教師241人;幼兒園154所,在校幼兒15772人,專任教師1024人。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事業
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6個,公共圖書館6座。全年各博物館接待人數達120.5萬人次。各群眾藝術館、美術館、文化館等組織各類美術作品展50項。全市有市級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共1座,縣級廣播電視臺5座。有線數字電視用戶已達到4.2萬戶,有線電視數字轉換率達到95%,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6.31%,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51%,全市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登記錄入各類古代文化遺存共147處。
全市現有各類診所(門診部)635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6所,�?萍膊》乐螜C構5所,婦幼保健機構7所,衛生監督機構4所,健康教育機構1所,采供血機構1所;其它衛生機構3所;開放床位9838張。全市有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3613人,注冊護士3852人。
全年全市運動員在國際比賽中獲得1枚金牌,1枚銅牌;在國家級比賽中獲得26枚金牌,20枚銀牌,27枚銅牌;在省級比賽中獲得33枚金牌,28枚銀牌,49枚銅牌。全年共銷售體育彩票1.34億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市戶籍總人口為116.5萬人,按城鄉性質劃分,城鎮人口為86.46萬人,占總人口比重74.2%;鄉村人口為30.05萬人,占總人口比重25.8%。全年出生人口6803人,出生率為5.8‰,比上年下降0.1個千分點;死亡人口8067人,死亡率為6.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人口性別比為101.47(以女性為100)。
表42019年年末人口數及其構成
指標
年末數
(萬人)
比重(%)
全市總人口
116.5
100
其中:城鎮
86.46
74.2
鄉村
30.05
25.8
其中:男性
58.68
50.4
女性
57.83
49.6
其中:0—17歲
14.81
12.7
18—34歲
21.48
18.7
35—59歲
52.86
45.4
60周歲及以上
27.36
23.5
全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648元,比上年增長8.2%。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093元,增長8.4%。城鎮新增就業2.17萬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06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0.4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59%。
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1.09萬人,離退休21.54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18.66萬人,達到領取待遇年齡參保人數8.31萬人;失業保險參保11.97萬人。
全市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61.4萬人(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30.7萬人、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30.7萬人);工傷保險參保20.73萬人;生育保險參保18.97萬人。
全市城鄉低保戶數為71402戶,低保人數97942人,占全市總人口的8.29%。共發放低保資金4.51億元。其中,納入城市低保44542戶,共計60463人,占全市城鎮人口的6.90%,共發放城市低保資金3.10億元;納入農村低保26860戶,共計37479人,占全市鄉村人口的12.3%,共發放農村低保資金1.41億元。低保保障標準城鎮月人均達到540元,農村年人均達到3900元。
十一、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全社會用電32.21億千瓦時,增長1.6%。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
市中心區優良天數達到352天,同比增加了2天,環境空氣質量六項指標均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優良率達96.4%,創歷史新高。全年PM10均值為56微克/立方米,較2018年持平,PM2.5均值為29微克/立方米,較2018年下降9.3%。
市中心區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56.4分貝,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67.6分貝,滿足噪聲標準要求。
全市4個國控斷面、8個地表水省級考核斷面、9處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
全市共發生各類事故120起,死亡23人,同比增加54起死亡減少10人,死亡下降33.86%,其中:生產事故12起,死亡12人,未發生較大以上事故,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平穩
注:
1.本公報為初步(快報)統計數據,最終結果將以統計年報數據為準。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資料來源:本公報中使用的部分數據來源于相關部門提供的部門統計數據,其他數據均來自白山市統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