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面對復雜的內外部形勢和艱巨繁重任務,全市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吉林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力提高質量發展,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經濟運行保持平穩,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的進展。
一、國民經濟
經濟總量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416.6億元,比上年增長1.5%。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62.8億元,增長1.8%;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510.3億元,下降3.5%;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743.5億元,增長5.5%。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關系由上年的10.5:38.6:50.9調整為11.5:36:52.5,第三產業比重提升1.6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4335元[2],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為4977.2美元。
財政收支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76.9億元,比上年增長0.4%;市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84.8億元,增長3.1%。全市一般公共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288.0億元,下降3.9%;一般公共預算地方級財政收入完成97.9億元,下降6.1%。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支出420.6億元,增長2.1%。
民營經濟
全年全市民營經濟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65.0億元,比上年增長7.0%;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47.4%;民營經濟從業人員達到102.9萬人,增長0.5%。截至年末,工商注冊登記民營企業戶數達6.9萬戶,增長11.3%;工商注冊登記個體工商戶22.2萬戶,增長8.2%。
市場價格
全年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8%。其中,食品煙酒類價格上漲7.4%,其他用品和服務類價格上漲2.6%,衣著類價格上漲2.2%,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價格上漲1.6%,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上漲1.6%,居住類價格上漲1.5%,醫療保健類價格上漲1.4%,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下降2.9%,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2.5%。
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3.4%。其中:生產資料出廠價格下降5.2%,生活資料出廠價格上漲1.5%。生產資料三大構成中,采掘類價格上漲8.9%,加工類價格下降3.4%,原材料類價格下降8.4%。
農業
全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70.4億元,比上年增長1.7%,低于全省0.8個百分點。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65.4萬公頃,比上年下降0.9%。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3.4萬公頃,下降2.6%;玉米種植面積48.5萬公頃,下降1.4%;大豆種植面積2.9萬公頃,增長16.5%。
全年糧食總產量428.8萬噸,比上年增長9.9%。其中:水稻產量101.4萬噸,增長2.7%;玉米產量318.4萬噸,增長12.5%;大豆產量6.4萬噸,增長4.9%。
全年豬牛羊禽肉類總產量31.9萬噸。其中:豬肉產量14.5萬噸,比上年下降21.2%;牛肉產量6.4萬噸,增長4.7%;羊肉產量0.06萬噸,下降35.6%;禽肉產量11.0萬噸,下降0.4%。禽蛋產量12.2萬噸,增長32.7%。生牛奶產量2.2萬噸,下降3.1%。年末生豬存欄101.0萬頭,增長14.8%;全年生豬出欄184.1萬頭,下降19.1%。
工業
全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比上年可比增長2.2%。十大行業產值二升八降,其中:冶金行業產值增長3.1%,能源行業產值增長4.6%,石化行業產值下降4.8%,輕紡行業產值下降17.8%,醫藥健康行業產值下降13.3%,機械加工與制造行業產值下降10.8%,汽車及配件制造行業產值下降51.3%,電子行業產值下降13.9%,建材行業產值下降4.9%,農副食品加工行業產值下降9.5%。
規模工業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下降7.1%,利潤總額下降79.0%。
高新技術產業[3]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7.2%,比上年增加1.4個百分點。
重點產品中,原油加工量、乙烯、水泥、粗鋼、成品鋼材、生鐵、石墨及碳素制品等產品產量同比增加,鐵礦石原礦量、原煤、化學纖維、鐵合金、汽車、黃金等產品產量同比減少。
建筑業
全年全市建筑業增加值117.1億元,比上年下降26.0%。有資質建筑業企業415戶,其中:具有一級資質的企業有17戶。房屋施工面積463.4萬平方米,竣工面積229.3萬平方米。建筑業企業共簽訂合同額404.7億元,其中:本年新簽合同額占比57.0%。
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下降49.0%[4]。5000萬元及以上在建項目217個,其中:億元以上在建項目121個。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為0.6:30.7:68.7,其中:工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的比重為25.1%,房地產投資占比46.7%,基礎設施投資占比5.7%,商貿業投資占比2.3%,醫療、衛生投資占比0.4%。民間投資下降46.8%,占比67.8%。
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增長6.7%,其中:住宅投資增長6.2%。本年房屋竣工面積增長24.2%。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13.4%,其中:住宅銷售面積下降11.0%。商品房銷售額下降8.9%。
國內貿易
全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3.2%。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增長3.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3.3%,批發業零售額增長2.0%,零售業零售額增長3.7%,住宿業零售額增長7.2%,餐飲業零售額增長2.2%。
招商引資
全年全市新簽約3000萬元以上招商項目146個,新開工3000萬元以上招商項目138個。各層次招商項目中,工業用地擺放項目77個,新簽約工業項目106個,占比72.6%;新開工工業招商項目99個,占比71.7%。
對外經濟貿易
全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實現65.0億元,比上年下降18.7%。其中:出口實現41.9億元,下降28.4%;進口實現23.1億元,增長7.5%。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實現6690.0萬美元。全市有進出口業績企業達到202家,進出口商品達到681種,與99個國家(地區)有經貿往來。
開發區建設
全年吉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下降5.3%;規模工業增加值可比下降2.8%;全口徑財政收入17.5億元,下降9.7%;固定資產投資下降79.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8%;招商引資到位資金37.9億元,增長22.3%;外資到位資金0.07億美元,下降90.3%。
全年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0.1%;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0.1%;地方級財政收入3.1億元,下降18.5%;固定資產投資下降77.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3.1%;實際利用外資847.0萬美元。
交通運輸和郵電
全年全市公路水路貨物運輸量4098.0萬噸,貨物周轉量139.0億噸公里[5]。全年旅客發送量3285.0萬人次,其中:公路客運量3232.0萬人次,比上年下降2.1%;水路客運量53.0萬人次,下降2.4%。客運周轉量19.8億人公里,其中:公路客運周轉量19.7億人公里,下降3.4%;水運水路客運周轉量1071.1萬人公里,下降6.9%。
年末全市民用機動車擁有量達到78.3萬輛,比上年末增長2.2%。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56.4萬輛,增長6.6%;民用轎車擁有量34.5萬輛,增長7.1%,其中:私人轎車32.7萬輛,增長7.6%。
全年郵政業務總量10.5億元,增長11.7%;郵政業務收入11.7億元,增長16.8%。
旅游業
全年全市累計接待游客總人數7344.8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3.8%;實現旅游總收入1184.4億元,增長18.3%。2018-2019年雪季,全市累計接待游客2930.7萬人次,增長14.9%,實現旅游收入490.0億元,增長20.0%。
全年舉辦了第25屆中國·吉林國際霧凇冰雪節、吉林市首屆松花江避暑休閑季等大型文旅活動,吉林市被評為“中國冰雪旅游十強市”和“中國避暑旅游樣本城市”。市文創企業獲中國特色旅游商品大賽2金、1銀、1銅,獲省旅游商品大賽1金、3銅。
金融保險業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904.3億元,比年初增加207.0億元。其中:本外幣境內存款余額2901.9億元,比年初增加207.2億元;本外幣境外存款余額2.4億元,比年初減少0.2億元。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為2201.6億元,比年初增加93.1億元。年末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為2200.9億元,比年初增加93.4億元,其中:境內貸款余額2200.9億元,境外貸款余額0.01億元。
年末全市共有財、壽險公司29家,其中財產險公司13家,壽險公司16家。全年保費收入92.6億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0.7億元,壽險保費收入71.9億元。財險賠款金額10.3億元,壽險給付及賠款支出金額14.7億元。
二、社會發展
科技
全年全市共認定技術合同341份,技術合同成交總金額比上年增長8.0%。吉林省科技小巨人企業達到72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了147戶。“鄉村振興”科技創新項目10個,重點產業科技創新支撐平臺項目1個。省科學技術獎46項(自然科學獎8項、技術發明獎1項、科技進步獎37項)。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達到15個。吉林(中國-新加坡)食品區獲批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成校城融合細分產業研究中心5家。
教育
年末全市共有幼兒園1130所(含附設幼兒班340所)、幼兒教師9817名、在園兒童77077名;小學553所、小學教師15324名、小學生167025名;初中146所、初中教師11828名、初中生90106名;普通高中39所、高中教師6694名、高中生57622名;中等職業學校33所(含職高、成人中專、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進修學校)、職校教師3725名、職校生22769名;特教學校10所、特教教師370名、特教學生1653名。
文化
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10個,總藏量370.5萬冊(包括數字圖書),博物館16個,文化館11個(包括群眾藝術館),藝術表演團體8個。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8.6%和97.3%。中、短波轉播發射臺2座,調頻、電視轉播發射臺6座。
吉林市被國家文旅部、財政部批準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創新舉辦了吉林市首屆“盛世中華·國樂江城”藝術季、廣場文化活動周、朝鮮族民俗文化節等系列大型品牌活動;組織開展了松花江文化講壇、公演童話劇、公益電影放映以及輔導培訓等8大類3200余場(期)惠民活動,其中:國樂藝術季邀請趙聰、王中山等國內頂級藝術名家來我市演出和交流,舉辦各類高品質活動24項。
創排了音舞詩畫《祖國萬歲》《凇雪情緣》,民族舞劇《紅旗》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吉劇《黃大年》作為全省優秀劇目進京展演,拉場戲《有多少愛可以重來》《乘龍快婿》獲省“桃李梅”二人轉戲劇劇目獎。廣電新聞作品獲省一等獎47個、二等獎86個、三等獎143個,獲科技創新獎19項。市歌舞團連續第22次參加了央視春晚,參與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晚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國家級大型演出25場,舉辦或參與各類演出490場。
6處遺產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保數量達到24處。4個非遺項目增補為省級名錄,4家單位被評定為省級非遺傳承基地。《奮進70年大型主題展覽》入選國家文物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慶祝改革開放40年成就展》獲省第三屆陳列展覽特別獎。舉辦隕石特色文化活動、行走的博物館、開筆禮成人禮等系列傳承活動近300場。
圍繞文化旅游市場監管的六大領域,深入開展了行業整治年等8個專項執法行動,全年共檢查文化旅游經營場所700余家次,處罰違規經營場所18家,處理舉報(投訴)案件辦結率和回復率100%。
衛生
年末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人口覆蓋率達到100%;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3933所,其中:醫院170所、療養院1所、衛生院97所、門診部245所、急救中心1所、采供血機構2所、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0所、婦幼保健機構11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1所、衛生監督機構1所、醫學科學研究機構2所、診所1406所、衛生所(醫務室)357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76所、村衛生室1482所、護理站21所、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10所。全市衛生技術人員34013人,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3762人,注冊護士15425人,全市編制醫療床位27686張。
體育
全年全市共舉辦各類群眾體育賽事活動120余項,參與人數近100萬人(次),成功舉辦了2019“吉林碳谷”吉林市國際馬拉松、“VHL-絲路杯”高級冰球聯賽、“中順潔柔杯”第十七屆中國吉林體育舞蹈公開賽、全國花樣滑冰俱樂部聯賽、吉林市首屆萬科松花湖冰雪越野賽、第二屆中國·吉林市“黑毛牛”杯紫御溫泉冬泳邀請賽、第二屆吉林市坐標城市定向賽等30多項有影響力的賽事活動。舉辦了“吉林市第四屆冬季運動會”,設置短道速滑、速度滑冰、冰球、越野滑雪、高山滑雪、單板滑雪平行回轉等6個項目,全市共有3000余人參賽。利用北山四季越野滑雪場優勢,廣泛開展越野滑雪進校園,組織了全市12所中小學校學生400余人參與,共接待中小學生上雪約5000余人次。全年開展中小學生上冰、上雪各類活動30余次,累計上冰雪人數2萬余人次;投入體彩公益金50萬元,開展了市直機關干部“暢享”滑雪體驗活動,全市共有82家機關單位,3100余人參與其中,五大雪場共接待機關干部1萬余人(次);投入體彩公益金200萬元,澆制室外免費冰場122片,累計參與上冰人數達30余萬人次;全市各雪場接待上雪人數達200余萬人次。2019年群眾共參與冰雪運動人數超過300萬人(次)。
我市運動員參加國際級冰雪賽事7項(次),獲獎牌14枚,其中:金牌10枚。參加國家級冰雪賽事16項(次),獲獎牌73枚,其中:金牌27枚。參加省級冰雪賽事4項(次),獲獎牌59枚,其中:金牌35枚。2019—2020短道速滑世界杯賽(美國鹽湖城第一站),我市輸送的運動員武大靖、韓雨桐、張楚桐再傳捷報,為我國獲3金1銅;全國第二屆青年運動會上,我市冰雪運動員獲得11金10銀8銅的優異成績,11名運動員被吉林省體育局授予優秀運動員、5名教練員被授予優秀教練員、3名教練員給予通報表揚。
城市建設和市政公用事業
年末全市有熱電廠5家、供熱企業22戶,在網供熱面積8707.0萬平方米,其中: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面積8275.0萬平方米,熱電聯產供熱比例為95.0%;燃煤區域鍋爐房供熱面積286.0萬平方米,生物質、燃氣等其它方式供熱面積146.0萬平方米。城區供熱管網總長度為3315.5公里,其中:供熱一次管網長度878.5公里,二次庭院管網長度2437.0公里。
全市現有水廠5座,DN75以上管網895.6公里,日供水總能力為50.5萬噸,最高日供水量40.0萬噸。排水管線總長度1120.1公里,其中:污水管線474.4公里,雨水管線632.4公里,合流管線13.4公里,明溝暗渠26.0公里。全市建有雨污排水系站41座,其中:雨水泵站18座,污水泵站23座。
全市現有市管市政橋梁81座,總長度26.0公里,面積60.5萬平方米。大型橋梁31座[6]、中型橋梁38座、小型橋梁12座。
全市現有市政道路751條,總長度2099.0千米,面積29.3平方千米。按道路等級分類:城市主干路48條,次干路57條,支路277條,胡同369條。按管理層級分類,我市道路分市區兩級管理。市管道路93條,總長度28.8千米,其中:主干路38條,長度18.5千米;次干路37條,長度8.0千米;支路17條,長度2.2千米;胡同1條,長度560米。區管道路658條,總長度47.3千米,其中:城市主干路10條,長度3.7千米;次干路20條,長度5.1千米;支路260條,長度25.6千米;胡同368條,長度12.9千米。船營區支路37條,胡同127條,總長度7.2千米;昌邑區支路52條,胡同107條,總長度6.7千米;龍潭區支路67條,胡同72條,總長度10.1千米;豐滿區支路44條,胡同6條,總長度7.7千米;高新區主干路5條,次干路6條,支路45條,胡同9條,總長度8.9千米;經開區主干路5條,次干路14條,支路15條,胡同7條,總長度6.9千米。
全市燃氣氣源有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兩種,共有燃氣企業49家,液化石油氣總儲氣能力8170立方米,天然氣管道1206公里,天然氣供氣總量6.7億立方米(其中居民用氣量5071萬立方米),天然氣居民用戶總數為53萬戶,全年液化石油氣銷量5.3萬噸,城鎮燃氣氣化率為99.6%。
三、人民生活
人口與計劃生育
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411.6萬人,其中:男性人口206.4萬人,女性人口205.2萬人。城鎮人口218.1萬人,鄉村人口193.5萬人。2019年,出生人口2.3萬人,死亡人口2.0萬人,人口出生率5.7‰,死亡率4.8‰,人口自然增長率0.8‰。符合政策生育率達99.0%,比2018年上升0.1個百分點;一胎率達64.5%,比2018年上升2.7個百分點。
就業
全年全市實現城鎮新增就業6.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0.2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為零。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1.5萬人,培訓城鎮失業人員16718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319人。開展創業培訓4220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1億元,扶持1345名創業者,帶動就業5141人。
生活與保障
全年全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40元,增長5.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83元,增長7.1%。
截至年底,7020戶城鎮低收入家庭享受到了住房租賃補貼1539.5萬元,301戶中低收入家庭享受到時公租房實物配租。對17個小區、145棟住宅樓、73萬平方米的老舊小區實施綜合宜居改造。
年末全市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總人數達到76.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萬人,增長2.2%,其中:在職參保42.1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7.4萬人。全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總人數達到26.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5萬人,增長1.9%,其中:參保人數14.4萬人。
年末全市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224.2萬人(城鎮職工參保82.2萬人,城鎮居民參保141.8萬人),新農合參保人數171.1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81.9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56.2萬人。
全年全市社會福利事業持續發展,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事業單位72個,城鎮社區公共服務中心354個,全市福利彩票站616個,中福在線銷售大廳7個,銷售社會福利彩票4.1億元,接受社會捐贈717.0萬元。
全市有12.8萬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鎮6.6萬人,農村6.2萬人;最低生活保障資金支出6.3億元,其中:城鎮支出4.4億元,農村支出1.9億元。全市有1.2萬余人享受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其中:有1051人享受城鎮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有11206人享受到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金支出9659.5萬元,其中:城鎮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金支出1112.6萬元,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金支出8546.9萬元。
全年全市共登記管理社會團體562個,民辦非企業1370個。
全年全市登記結婚25017對,離婚19018對,救助流浪乞討人員2320人次。
資源和環境
全年全市大氣主要污染物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38.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59.0微克/立方米下降35.6%;全年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2.5%。松花江吉林江段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Ⅲ類標準,水質狀況為良好。
全年全社會綜合能源消費量2012.9萬噸標準煤,單位GDP能耗降低率為-3.2%,“十三五”期間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7.7%,其中:規模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1441.7萬噸標準煤,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率為-5.9%。全社會用電量157.3億千瓦時,增長2.3%,其中:工業用電量為115.7億千瓦時,增長2.2%。
說明:
本公報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分項與合計不等的情況。
[1]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不變價格計算。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吉林省統計局對各地區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等相關指標的歷史數據進行了修訂。本公報中涉及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三次產業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和以地區生產總值為分母計算的強度指標均以反饋修訂后的2018年數據為基數。
[2]見說明[1]。
[3]高技術產業包括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信息化學品制造業。
[4]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和統計數據核查結果,對2019年固定資產投資數據進行了調整修定。
[5]交通部根據專項調查,調整2019年公路貨物運輸量、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統計口徑,故數據與上年不可比。
[6]含江城大橋、臨江門大橋、吉林大橋、江灣大橋、霧凇大橋、龍潭大橋、清源橋、松江大橋、哈龍橋、秀水橋、金珠大橋等11座跨江橋梁。
資料來源:本公報中財政數據來自市財政局;價格指數、城鄉居民收支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吉林市調查隊;用電量數據來自市電力公司;公路里程、公路運輸、水路運輸數據來自市交通運輸局;貨物進出口數據來自市商務局;旅游數據來自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金融類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吉林市中心支行;城鎮新增就業、登記失業率、社會保障數據來自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生活救助資金、城鄉低保等數據來自市民政局;教育數據來自市教育局;衛生數據來自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科研機構、科研成果、技術合同、專利等數據來自市科技局;藝術表演團體、博物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廣播電視、報紙、期刊、圖書數據來自數據來自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體育數據來自市體育局;環境監測數據來自市生態環境局;民營經濟數據來自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招商引資數據來自市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郵政業務數據來自市郵政管理局;保險數據來自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吉林監管分局;城市建設和市政公用事業數據來自市住建局;基本養老保險數據來自市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基本醫療保險數據來自市醫療保險局;其他數據均來自市統計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