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五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積極落實中央關于擴大內需、促進發展的一系列措施和我市跨越式發展規劃,突出結構調整的工作主線,既抓當前發展,又注重抓長遠、打基礎,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社會秩序的基本穩定,人民生活的進一步提高,取得了各項社會事業的新成就,較好地完成了跨越式發展的年度工作任務。
一、國民經濟
經濟總量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初步統計,全市實際完成國內生產總值452億元,增長12.9%,消化了部分企業的遺留問題后,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46億元,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1%;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0億元,增長8.9%;第二產業增加值175億元,增長9.7%;第三產業增加值201億元,增長9.7%。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334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5%。
財政收支
2001年全地區一般預算全口徑收入36.4億元,比上年增長8.2%。全地區一般預算體制留用收入14.6億元,比上年增長5.3%。
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保證了重點支出的資金需要。2001年全地區一般預算支出完成30.5億元,為支出預算的107.9%,比上年增長26.7%。
國企改革
按照“調整、創新、落實、提高”的方針,進一步深化全市企業改革工作,推進了國有經濟布局的調整;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步伐,推進了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加快了國有資產運營體制的改革步伐;推進了“三項改革”工作的落實;推進了小城鎮的改革與發展。
在全口徑企業(縣、市、區國有和集體)2173戶中,應直接參加改制企業為1625戶,截止到2001年11月末已完成1586戶,占應改制企業總數的97.6%。市直屬和局屬國有(集體)企業240戶中,應參加改制企業183戶,到2001年末,完成改制企業157戶,占應改制企業總數的86%,其中:采取股份制形式的有119戶,出售24戶,兼并9戶,解體5戶。
全年全市規模工業企業470戶,虧損企業有150戶,虧損面為31.9%,比去年同期上升6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為18.4億元,上升1.4倍。
開發區建設
全市各級各類開發區立足跨越式發展的總體需要,以全方位經營開發區為基本理念,保持了加快建設和發展的良好勢頭,對全市經濟發展的促進帶動作用日趨顯著。吉林高新區全年實現全口徑技工貿總收入270億元,增長26.8%,引進外資項目23個,到位外資2198.6萬美元,有36個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產業化和科工貿項目開工建設;吉林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加快了項目進區步伐,推進了全區軟硬環境建設進程,實現了各項工作的整體推進,全年實現工貿總收入29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5億元,已投產或開工建設的工業項目主要有:吉林娃哈哈的純凈水、內蒙古伊利集團的冷飲制品、60萬噸燃料乙醇、京泰化工的聚烯烴助劑等。
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發展迅速,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據市民營經濟發展局統計,全年實現增加值175億元,比上年增長26.8%;實繳稅金6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出口創匯實現123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5%。規模企業進一步增多,成功地引進了吉林建龍鋼鐵有限公司、大福源超市等超億元大項目。全市民營企業集團達到21戶。
市場價格
2001年我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3%,自1997年以來市場物價首次出現漲勢,終于控制住了連續四年市場物價陰跌的局面。
在統計的八大類消費品價格指數中,有五大類呈現漲勢。其中: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上漲11.2%,居住類上漲8.7%,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1.2%,食品類上漲1%,交通及通訊類上漲0.3%;有三個大類呈降勢,其中:煙酒及用品類下降2%,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0.8%,衣著類下降0.4%。
農業
農業和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8億元(現價,下同),增長8.3%。
種植業結構有所調整。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下降1.7%,其中:玉米播種面積下降6.3%;水稻播種面積下降6.1%;大豆播種面積下降8.2%。經濟作物面積增長4%,其中:油料面積增長0.7%;糖料增長5%;煙葉下降24.9%。
全年實現農業產值55.6億元,比上年下降1.3%。全年糧食總產量227.7萬噸,比上年下降7.3%,其中:水稻82萬噸,下降17.3%,玉米120萬噸,增長2.5%,大豆20萬噸,下降11.4%;油料產量1.6萬噸,增長3.8%;糖料產量2.3萬噸,下降21.7%;煙葉0.5萬噸,下降31.5%;水果42.4萬噸。
畜牧業繼續保持穩定發展。全年實現牧業產值46.3億元,比上年增長16.1%。豬牛羊肉產量達到35.5萬噸,增長9.9%;牛奶產量3.3萬噸,增長3.1%。
全年漁業完成產值4億元,水產品總產量達到2.6萬噸,下降12.1%。
林業經濟保持發展勢頭,開發與資源保護全面推進。全年林業產值完成2.3億元,增長25.9%。當年完成造林面積4278公頃,比上年下降56.1%;跡地更新面積(包括低產林改造)2112公頃,下降39%;全年四旁植樹160萬株,下降25.5%。連續保持22年無重大森林火災。
農機裝備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綜合機械化裝備水平有所提高。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1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4.8%。以農田水利建設和節水灌溉工程等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綜合防災抗災能力明顯增強。
工業
2001年全市規模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94億元,比上年增長4.98%。其中:重工業增加值75.9億元,增長3.3%;輕工業增加值18.1億元,增長12.4%。全年實現銷售收入339億元,比上年下降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4%,比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全年規模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4.35億元,比上年減盈增虧9.53億元。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5.41億元,比上年減盈增虧9.59億元。市及市以下工業企業盈利水平明顯提高,全年實現利潤3.48億元,比上年增長39.9%。
工業產業結構在發展中調整,重點行業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全年開發新產品350種,實現新產品產值31.4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9.2%;、汽車兩大傳統支柱產業全年完成產值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7.8%。汽車產量達到4.8萬輛,增長44.9%;化學纖維產量達14.8萬噸,增長15.9%;原煤產量217萬噸,增長11.1%;生鐵產量9萬噸,增長9.4%;成品鋼材產量5.5萬噸,增長24.3%;鋁產量4.5萬噸,增長57.8%;水泥產量178.5萬噸,增長62.4%;乙烯產量47.3萬噸,增長9.4%;半導體分立器件產量41030萬只,增長32.1%;飲料酒產量達25.8萬噸,增長4.9%;乳制品269噸,增長2.3倍。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75.57%,比上年下降2.13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3.59%,比上年下降1.07個百分點;資產保值增值率137.49%,比上年提高34.47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1.04次,比上年加快0.02次;資產負債率66.45%,比上年下降9.79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1.21%,比上年下降2.76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35568元/人,比上年增長4536元。
建筑業
建筑業發展加快。全年建筑業完成總產值42.6億元,比上年下降4%。預計建筑企業完成增加值15.6億元,實現利稅總額19.4億元。全年施工工程1900個,其中,投標工程950個,占全部施工工程的50%。建筑施工面積430.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3萬平方米,增長2.7%;竣工面積273.6萬平方米,增加25.6萬平方米,增長10.3%。
固定資產投資
全市在增加投資擴大內需政策的支持下,加大對城市基礎設施、交通通訊、農林水利、經濟適用住房和高新技術等方面的投入,圍繞優勢產業靠項目建設推進產業升級,更新改造成為拉動投資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
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0億元,比上年增長22.9%。其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59.9億元,比上年增長28.4%;更新改造完成投資29.6億元,比上年增長23.3%;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24.6億元,比上年增長36%;其它投資完成12.4億元,比上年下降10.8%;集體投資完成3.4億元,比上年增長11.8%。
全年施工房屋面積612.1萬平方米,其中,住宅308.5萬平方米;全年竣工房屋面積406.9萬平方米,其中,竣工住宅227.3萬平方米。全年商品房竣工面積194.6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120.2萬平方米;實現商品房銷售額16億元。商品住宅銷售面積105.5萬平方米,占全部商品房銷售面積的87.8%。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如吉林60萬噸燃料乙醇完成投資1.7億元、吉林新力熱電有限公司建設工程完成投資4.1億元、吉林電業局城網改造完成投資6.6億元、吉林紙業10號機改造完成投資2.99億元、吉林市交通局城鄉道路建設完成投資9.2億元、吉林炭素超高功率石墨電極改造完成投資0.5億元、吉化公司ABS增產改造完成投資1.7億元。
全年建成投產項目613個,新增固定資產87.2億元,全市基建和更新改造新增主要生產能力有:無縫鋼管年產2萬噸、蒸汽120噸/小時、熱水45兆瓦/小時、電解鋁1.3萬噸、軟飲料11.5萬噸、合成橡膠350噸、各類學生席位9750個、醫院病床794張、擴建城市道路236公里。
國內貿易
全市加大促進消費的各項政策力度,在國家擴大消費信貸、調整收入分配等擴大內需的政策推動下,實現了消費的快速增長。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5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剔除價格變動因素,實際增長11.1%。分城鄉看,城鄉消費品市場同步發展,城市零售額156億元,增長15.8%;縣及縣以下零售額38.8億元,增長5.7%。按行業分組,全年餐飲業零售額29.8億元,增長22.6%;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153.9億元,增長14.2%;其它行業零售額11.2億元,下降8.9%。全市集市貿易成交額達49.9億元,比上年增長2.1%,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5.6%。
市場體系得到完善。2001年末,全市擁有各類市場313個。其中:消費品市場267個、生產資料市場26個、生產要素市場20個;市場成交額達141.4億元,其中:消費品市場成交48.8億元、生產資料市場成交8.9億元、生產要素市場成交83.7億元。
對外經濟貿易
據海關和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統計,由于受國際經濟衰退及“9.11事件”的影響,對外經貿受到沖擊,2001年全市對外經濟貿易各項指標都呈下降趨勢,全市出口創匯完成15752萬美元,下降4.7%,其中:外貿企業出口10342萬美元,下降1.8%;三資企業出口5410萬美元,下降9.9%。全年進出口總額31820萬美元,下降5.9%;合同利用外資完成11253萬美元,下降5.7%;實際利用外資完成6721萬美元,下降16.3%。全市完成勞務輸出5285人,增長3.6%。
交通運輸和郵電
交通運輸業平穩發展。全年完成貨物周轉量759236萬公里,比上年下降2.3%,其中,鐵路運輸702100萬噸公里,下降2.6%;公路運輸57071萬噸公里,增長2.7%;水路運輸47萬噸公里,增長19.6%;民用航空運輸18.2萬噸公里,下降24.2%。全年旅客發送量406851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2.9%。其中,鐵路306400萬人公里,增長0.3%;公路93594萬人公里,增長11%;水運643萬人公里,增長83.7%;民用航空6214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8%。
郵電通信業加快發展,現代化通信能力快速提高。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1.54億元,下降8.7%;電信業務總量6.27億元,增長28%;移動電話業務總收入4.83億元,增長19%;無線尋呼業務收入934萬元(15萬戶)。電纜長度9483皮長公里,增長52.3%;長途業務電路達2.59萬路,增長66%;年末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103.41萬門,增長10.1%;電話用戶數達到72.77萬戶,增長11.6%,其中:住宅電話69.73萬戶,增長20.2%。移動通信繼續發展。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達到57.5萬戶,比上年末增加85.5%;無線尋呼用戶30.6萬戶。郵電系統注冊國際互聯網絡用戶18384戶,比上年增長34.5%。
旅游業
旅游業邁上了產業化發展的道路。全市旅游工作突出城市整體形象宣傳,創新節慶活動,打造品牌做特色文章,加大旅游投入,新建、擴建、改建旅游基礎設施、配套服務設施及旅游開發項目20余項,引資4億多元。據旅游局統計,全年共接待海內外旅游者497萬人次,增長8.8%,其中:接待國內旅游者495萬人次,海外旅游者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1億元人民幣,增長32.1%;實現海外旅游收入1.85億元,增長22%,創匯2256萬美元,(含小額旅游貿易出口),旅游業務總收入占全市GDP4.7%。
金融保險業
金融業進一步強化和完善服務功能,加快信貸結構調整,努力改善資產質量,合理運用國家各項金融調控政策,支持和推動全市經濟發展。年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余額407.7億元,比年初增加31.5億元,其中,企業存款余額75.5億元,增加3.6億元。各項人民幣貸款余額388億元,比年初增加13.7億元,增長10.7%。其中,短期貸款余額295.7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74.2億元。全年銀行累計現金總收入1051.1億元;累計現金總支出1086.8億元。全年貨幣收支相抵凈投放35.7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18.2億元,增加30.7億元,增長10.7%。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保險事業平穩發展。全年保費收入4.5億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1億元,人身險保費收入3.4億元。財產險賠款金額0.7億元,人身險給付金額3.8億元。
二、社會發展
科技
全面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積極推進科技事業發展,為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
2001年,全市登記的科研成果98項,其中,達到國際水平的2項,填補國內空白的10項,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的26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42項,達到省內先進水平的18項。按項目類型分,工業成果24項,農業成果18項,醫藥衛生成果40項,軟科學成果5項,林業成果8項,畜牧成果3項。成果推廣應用率達到87%。
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1053份,各類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56億元,比上年下降8.8%。
技術監督工作加大了對假冒偽劣商品的查處力度和產、商品的監督工作,取得很大成效。全年行政處罰假冒、偽劣產品案件1618件,罰沒收入452萬元。完成了對農用產品、建材、機電、能源、冶金產品和金屬制品等8類50個品種的質量監督抽查3382批次;完成了對農用產品、加工食品和飲料、家電、輕工、紡織和鞋類產品、化工、建材、機電、冶金及金屬制品等9大類33個品種的市場監督抽查1405批次;產品質量后處理結案率達86%;商品質量處理率96%。
教育
基礎教育工作成果顯著。全市共有普通中學252所,在校學生260029人,教師13520人,其中:高級中學21所,完中(高中、初中)39所,初級中學167所,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7%;小學1405所,在校學生347416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9%;幼兒園1683所,在園兒童57064人;全市有各級特殊教育學校10所,在校學生達656人。
文化
文化事業改革平穩推進。2001年末,全市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8個,藝術表演場所6個,影劇院13個,文化藝術館(站)87個,公共圖書館10個,總藏書量達到170萬冊,博物館3個,文物藏品16054件。
廣播電視事業加快建設,總體提升廣播電視裝備水平,強化新聞宣傳成績顯著。2001年,全市有廣播電臺6座,中短波發射機2座,調頻發射臺6座,每日播出節目9套,播音時間達到118小時53分,廣播人口覆蓋率達到97.8%;電視臺6座,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7座,每天播出自辦節目9套,每周播出時間達到820小時25分,電視人口覆蓋率95.7%。
新聞出版業發展較好,豐富了江城人民的業余文化生活。全年出版各類雜志720萬冊;發行報紙3654萬份。
衛生
全市衛生事業“三項改革”、執法監督和預防保健體制改革進展順利,衛生服務網絡不斷完善。2001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480個,其中:醫療機構1426所,婦幼保健機構8所,?品乐螜C構12所(結防所、牙病防治所),衛生防疫和執法監督機構13所,中等醫藥教育機構7所,醫學研究機構1所,其它衛生機構13所。醫療機構中,政府舉辦201所,企事業單位舉辦417所,私人開業596所;全市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2987人,其中,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14555人,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5.54人,其中城市10.06人,農村3.32人;全市擁有醫療床位17233張,千人口擁有病床4.09張,其中城市7.45張,農村2.46張。
體育
體育事業成績喜人。2001年我市共舉辦國際級比賽2項,國家級比賽10項次。舉辦省、市級比賽51項次。共舉辦各企事業運動會近3720次,參加人數140萬人次。我市運動員參加全國比賽11項次,獲金牌10枚。參加省級比賽32項次,獲金牌72枚。學生體育達標率為89.5%。
我市全民健身意識增強。全市有組織的晨晚練活動站189個,自發活動站近34個,參加活動人數達45萬人,活動項目共23余項。
城市建設和市政公用事業
2001年城建重點工程全年開工17項,工程總投資為3.5億元。松江西路改造、臨江門廣場、河南街改造等13項工程已竣工或基本竣工,污水處理工程、棋盤街道路等4項工程進展順利。
城市公用事業取得新成績。城市供水總量87062萬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5896萬立方米。液化石油氣總量為1.9萬噸、人工煤氣供氣總量1279萬立方米、天燃氣供氣總量1995萬立方米。家庭用液化氣用戶達20萬戶。供熱總量1993萬吉焦,城市集中供熱面積2374萬平方米。市區共有汽車線路51條,運營線路網長632公里,標準運營車數1085標臺,客運總量15213萬人次。年末實有出租汽車數6742輛。
城市綠化覆蓋面積5529公頃,其中:建成區4444公頃。園林綠地面積5133公頃,其中:建成區3968公頃。公共綠地面積729公頃。
三、人民生活
人口與計劃生育
2001年末全市總人口達431.4萬人,比上年減少0.3萬人。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219.6萬人,比重為50.9%;女性人口211.7萬人,比重為49.1%。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26‰,比上年下降0.14個千分點。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222.3萬人,比上年減少1萬人,下降0.4%;非農業人口209.1萬人,增加0.8萬人,增長3.7%。全年全市出生人口3.01萬人,死亡人口2.03萬人,人口出生率7.0‰,死亡率4.7‰。市區總人口179.2萬人,減少971人。其中農業人口54.8萬人,比上年減少0.2萬人,下降0.4%;非農業人口124.4萬人,比上年增加0.1萬人。全市計劃生育率達94.8%,比去年下降1.1%;一胎率達86.8%,比去年下降2.3%。
另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普查口徑含半年以上流動人口),全市人口448.5萬人,其中:0-14歲人口79.4萬人,比重17.7%;15-64歲人口341.5萬人,比重76.1%;65歲以上人口27.6萬人,比重6.2%。
生活與保障
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和生活水平繼續改善。據城市抽樣調查統計,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83元,比上年增長9.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2%;人均消費性支出4801元,比上年增長7.7%。據農村抽樣調查統計,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700元,比上年上升2.3%;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779元,下降3.3%。城市人均居住面積達9.0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2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面積18.2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
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加快。全年省統籌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80530人,領取養老金的人數達113089人,全年征繳社會保險費35918萬元,支出養老金82957萬元,納入社會化發放人數109900人,社會化發放率達到97%;地方統籌養老保險參保人數50968人,征繳社會保險費8251萬元,發放養老金7955萬元;參加失業保險人數達到361016人,征繳失業保險費6801萬元,領取失業金的人數52192人,發放失業金9288萬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社會福利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全市有各類社會福利事業單位113個,擁有床位7137張,收養4793人。農村敬老院109個,收養孤寡老人4123名,使他們老有所養。到2001年末,全市城鎮社區服務設施1529個。全市各類社會福利企業269戶,共安置3421名城鎮殘疾人就業。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6950萬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893.4萬元,接收社會捐贈389.5萬元。
2001年,全市有37479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補助,全市低保資金達到2187.4萬元,其中城鎮1758.7萬元,農村428.7萬元。
環境保護
我市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綜合防治污染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主要環境質量指標除TSP年均值受沙塵暴影響略有回升,年日均值為0.48mg/m3(去年為0.45mg/m3)外,其余污染指標均比往年有所下降。其中二氧化硫年均值為0.045毫克/立方米,比去年下降27%;松花江吉林江段高錳酸鹽指數達到5.95毫克/升,比上年下降了2.1%;水源江段水質除高錳酸鹽指數、糞大腸菌群數外,其余指標達到國家地面水二類水體標準。
2001年吉林市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成果進一步得到鞏固,經過復查和抽查,鞏固率在95%以上;全年共審批建設項目36項,全部執行了環境影響評價,環評率100%,驗收建設項目6項,“三同時”執行率100%;排污收費完成了市政府下達的任務,全年共收繳排污費2597萬元;環保產業工作取得顯著成果,環保產業產值超過往年,達到4.2億元;全面完成招商引資任務,全年共引入外資13358萬元,有力地推動了我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著重解決了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全年共接到環境信訪案件498件,結案率98%,其中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12件,辦結率100%,受理上級轉辦案件53件,辦結率100%。
四、主要問題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運行質量不高,經濟發展回升的基礎不穩固,經濟結構不合理矛盾較為突出;企業效益不夠理想,少數企業困難較大,虧損嚴重;企業管理水平、創新能力及適應市場能力還不高;財政收入增長低于經濟增長幅度;融資能力差;農業抗御災害能力不強,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市就業壓力大,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
注:本公報中部份指標為快報數,個別指標因口徑變動,變化較大,由統計局負責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