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吉林

吉林市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05 12:36:52 來源:吉林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2045次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開拓進取,奮力突破,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比較明顯的成績,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的良好開局,為“奮斗三年總量翻番”奠定了更加穩固的基礎。

一、國民經濟

經濟總量

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健康增長。據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28.9億元,比上年增長12.9%(按現價計算增長15.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0.5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增加值332.9億元,增長13.6%;第三產業增加值285.5億元,增長14.9%。三次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的比例關系由上年的16:44.9:39.1調整為15.2:45.6:39.2。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6796元,按現行匯率折算為2159美元。

財政收支

全市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65.7億元,由于受增值稅轉型退稅、原油和成品油價格倒掛等多種減收因素的影響,比上年下降2.1%;全市地方級收入完成27.6億元,在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土地增值稅和契稅等收入增收較多的影響下,比上年增長10.6%。全市一般預算財政支出完成79.2億元,比上年增長17.3%。

開發區建設

2006年,高新區加快項目建設,加大固定資產投資,提升招商引資水平,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取得了新的進展。據高新區統計,江南新建區全年技工貿總收入完成147.5億元,增長25.4%;工業總產值完成88億元,增長25.7%;財政收入3.8億元,增長15%;固定資產投資67.6億元,增長62.1%;招商引資到位資金45.5億元,增長73.7%;實際利用外資0.28億美元,增長25%。

吉林經濟開發區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為重點,全力發展化纖紡織、精細化工和品牌食品三大主導產業,經濟繼續平穩增長。全口徑地區生產總值38.5億元,增長35.1%;固定資產投資66.3億元,增長60%;財政收入3.3億元,增長32%;工業總產值91.9億元,增長20.9%;招商引資實際利用內資42.6億元, 增長40%;實際利用外資0.33億美元, 增長62.9%;新增入區企業62戶,新開工3000萬元以上項目58項,其中工業項目12項。

民營經濟

2006年,全市民營經濟呈現出增長速度與發展質量同步提升的良好態勢。據市中小企業局統計,民營經濟增加值287億元,增長23.2%,實繳稅金22.3億元,增長31.2%;全市共新生成民營企業2070戶,全市投資額在千萬以上的項目共開工422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85個。

市場價格

2006年我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2%,其中居住類上漲6.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8%,食品類上漲1.7%,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上漲1.5%,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1.1%,衣著類上漲0.3%;交通和通訊類下降5.1%,煙酒及用品類下降2.6%。

工業品出廠價格比上年上漲3.66%,其中:生產資料出廠價格比上年上漲3.87%;生活資料出廠價格下降0.22%。生產資料三大類構成中,采掘工業類價格上漲5.48%;原料工業類價格上漲8.09%;加工工業類價格下降5.29%。

農  業

2006年,繼續貫徹落實扶持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農業取得良好發展,效益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糧食產量突破歷史新高。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7.5億元,比上年增長9.8%。種植業結構有所調整。糧食播種面積減少0.2%,其中:玉米播種面積增長0.7%;水稻播種面積增長7.2%;大豆播種面積降低9.7%。

全年實現農業產值85.7億元,比上年增長7.4%。糧食總產量355.7萬噸,增長19.8%,其中:水稻104.9萬噸,增長3.5%,玉米218萬噸,增長34.9%,大豆26.9萬噸,減少4%。油料產量1.1萬噸,減少48.4%;煙葉0.2萬噸,與上年持平。

全年實現牧業產值79.2億元,比上年增長11.6%。生豬出欄391.5萬頭,增長11.4%,肉牛出欄152.3萬頭,增長2.5%。豬牛羊肉產量達到48.9萬噸,增長8.6%,牛奶產量8.8萬噸,下降0.6%。

全年漁業完成產值5.6億元。水產品總產量達到3.2萬噸,比上年增長8.2%。

全年林業產值完成5.5億元。當年完成造林面積1267公頃,下降28.7%;跡地更新面積1234公頃,增長30.9%;全年四旁植樹102.5萬株,下降29.3%。

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結構進一步改善,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60.8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3%。

工 業

工業經濟平穩快速發展。2006年全市規模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26.2億元,同比增長18.2%。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14.6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工業產品銷售率98%,比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全年實現出口交貨值26.1億元,增長1.2%。

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12.1億元,其中:中央工業虧損8.8億元,同比減虧13.8億元;省屬工業盈利4.6億元,同比增利2.9億元;市及市以下地方工業累計實現利潤16.3億元,同比增利2.7億元。

全市規模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為159.4,同比增加27.2。總資產貢獻率6.4%,同比增加1.9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26.2%,同比提高14.9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51%,同比下降7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2.6次,與上年持平;成本費用利潤率1.4%,同比增加2.3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123292.5元/人,同比增加21611.4元/人。

全市規模工業實現原煤產量200萬噸,同比下降10.6%;生鐵產量115.5萬噸,同比增長6.5%;鋼產量135.7萬噸,同比增長6.2%;水泥產量308.5萬噸,同比增長4.2%;乙烯產量75.2萬噸,同比增長47%;合成橡膠產量18.7萬噸,同比增長8.9%;化學纖維產量達到22.6萬噸,同比增長4.3%;汽車產量7萬輛,同比增長11%;發電量127.1億千瓦時,同比下降6.1%,其中:水電30.5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5%。

建筑業

全年建筑業企業完成總產值55.9億元,比上年增加11.9%,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24.6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21.1萬平方米。

固定資產投資

全市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91.8億元,比上年增長52%。其中:城鎮投資完成583.1億元,增長33.6%;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46.6億元,增長39%。

房屋施工面積1200.49萬平方米,其中:住宅施工面積372.94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783萬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積173.87萬平方米。

在建項目3459項,其中,完成投資億元及以上項目及單位62個,完成投資3000萬元及以上項目及單位602個。吉林化纖集團有限公司的15萬噸腈綸纖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0.1億元;吉林化纖集團有限公司的15萬噸腈綸自備電站項目累計完成投資4億元;吉林沱牌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的50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累計完成投資5.45億元;吉林晨鳴紙業有限責任公司的低定量涂布紙生產線項目累計完成投資3.8億元;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責任公司的年產40萬噸燃料乙醇改擴建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1億元;香港新實業國際集團吉林山梨酸鉀配套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4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建成投產項目2844項,新增固定資產514.34億元。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新增主要生產能力有:鐵合金1萬噸/年;生鐵1萬噸/年;硫鐵礦開采1.2萬噸/年;石墨及碳素制品4500噸/年;硫酸800噸/年;熱軋鋼材257萬噸/年;熱軋窄鋼帶97萬噸/年;焊接鋼管160萬噸/年;水泥98萬噸/年;鉀肥5000噸/年;塑料樹脂及共聚物5550噸/年;化學原料藥4010噸/年;中成藥4000噸/年;高等院校學生席位19600個,建筑面積36.65萬平方米;醫院病床173張;賓館、旅館、招待所客房240間,賓館、旅館、招待所客房面積1萬平方米;城市道路擴建長度44.89公里,城市道路擴建面積100.99萬平方米;城市防洪堤長度22.82公里。

招商引資

2006年,全市招商工作強化“招商、安商、親商、扶商”意識,優化引資環境,使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全市招商引資到位資金516億元,比上年增長53.6%。特別是引進外省資金增長幅度較大,居全省首位。

國內貿易

2006年消費需求持續旺盛,消費品市場繼續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9.6億元,增長16.1%,比上年增速提高0.6個百分點。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實現281.9億元,增長16.1%,餐飲業零售額實現47.3億元,增長16.5%。分地域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實現273.6億元,增長17.4%;縣以下農村市場消費品零售額實現56億元,增長18.1%。

對外經濟貿易

2006年全市出口創匯4.5億美元,增長14%。其中外貿企業出口3.2億美元,增長2.6%。全年進出口總額7.5億美元,增長8.9%。實際利用外資2.5億美元,增長13%。

對外經濟合作繼續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新簽合同項目19項,增長5%;新簽合同額6681萬美元。全年外派勞務人員1611人。

交通運輸和郵電

交通運輸業平穩發展。全年貨物周轉量①105173萬噸公里,同比增長26.7%,其中,公路運輸105126萬噸公里,同比增長26.6%,水路運輸47萬噸公里。全年旅客發送量155487萬人公里,同比增長12.7%。其中,公路153782萬人公里,同比增長12%;水運1705萬人公里,同比增長147.1%。

郵電通信業繼續發展。全年郵政業務總量2.5億元,比上年增長20.7%;電信業務總量28.9億元,增長75.3%,其中:移動電話業務總收入19.6億元,增長143.6%;長途電話業務電路1.5萬路;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84.9萬戶,增加0.03%;年末本地電話用戶113.4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80.7萬戶,鄉村電話用戶31.9萬戶;年末住宅電話用戶92.2萬戶;年末長途電話交換機容量2.7萬路端;局用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144.2萬路端;長途光纜線路長度0.2萬公里;互聯網用戶39.3萬戶。

旅游業

借全省旅游產業大會之勢,傾力打造地方品牌,整合優勢資源,旅游經濟健康、迅猛發展,截至到2006年末,共接待國內游客870萬人次,增長11.5%,實現旅游收入55億元,比上年增長19.6%;接待入境旅游者4萬人次,創匯1088.2萬美元。

金融保險業

金融運行平穩,信貸資金來源穩步增長,貸款適度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799.5億元,比年初增加104.6億元。其中:本外幣企事業存款余額119.6億元,比年初增加10.1億元;城鄉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584.4億元,比年初增加53.2億元。剔除剝離因素,年末本外幣貸款余額為410億元,比年初增加63.1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為400.4億元,比年初增加66億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256.3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117.8億元。全年累計現金收入2392億元,累計現金支出2425億元,收支相抵凈投放33億元。

保險市場主體增加,保險事業蓬勃發展。全市共有產壽險公司14家,其中財險公司8家,壽險公司6家。全年保費收入15.96億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2.76億元,壽險保費收入13.2億元;財產險賠款金額1.2億元,壽險給付金額2.1億元。

二、社會發展

科技

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增強科技競爭優勢,自主創新邁出較大步伐。

2006年,全市共實施各級各類科技計劃164項,其中國家級25項,省級39項,市級100項。

共登記科技成果43項,其中 3項達到國際水平,3項填補國內空白,37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共列入國家級重點新產品計劃7項,列入省級重點新產品計劃25項。

共列入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24項,列入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項目18項。

共獲省科技進步獎13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9項;共授予市科技進步獎64項,其中一等獎 4項,二等獎37項,三等獎 20項,推廣獎3項。

共申報各類專利360項,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288項。共認定登記技術合同167份,新確認科技企業20戶。

技術監督工作不斷加強對食品和特種設備“兩個安全”的監督力度,確保了百姓人身安全和生產安全,取締42戶生產假冒偽劣食品和環境惡劣的企業,對222戶企業下達了停產通知,并開展了對含乳飲料、醬油、夏季食品、八類重點食品的專項整治。共出動檢查1669人次,下達安全指令書751份,安全告知書264份,取締土鍋爐1臺,查處舉報案件54起。

教育

2006年,我市教育在辦好優質、和諧、普惠和讓人民群眾滿意教育上取得了較好成績。切實加強了中小學校的德育工作,我市“成長驛站”活動經驗在全國宣傳推廣。穩妥推進了教育布局調整和資源整合,調整中小學校69所,職業學校10所。扎實有效地開展了教育教學管理年活動,在高考中,我市文科和理科超過600分學生的數量和比率均居全省第一,全省文理科狀元均出自吉林市。教育發展整體水平繼續保持全省領先地位。目前,我市共有中等職業學校45所,在校學生55699人,專任教師3323人;普通高中50所(含完中30所),高中生85165人,專任教師3760人;初中166所(含九年制學校29所),初中生161397人,專任教師9830人;小學921所,小學生238800人,專任教師18905人;幼兒園842所,在園兒童61502人,專任教師3246人;特殊教育學校10所,在校生958人,專任教師263人。

文化

一年來,共創作和改編了大型歌舞晚會、兒童劇、二人轉劇(目)40余臺(個),一大批劇目獲獎。市歌舞團、市話劇團、市戲曲劇團共完成各類演出310場,市歌舞團連續九年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歌舞晚會和元宵節晚會的演出;與著名導演張藝謀合作的大型歌舞劇《圖蘭朵》成功到意大利、日本等國家巡回演出。全年組織大型群眾文化活動173場,送演出下鄉310場、送電影下鄉215場、送圖書下鄉2.3萬冊。堅持高雅藝術進廣場,成功組織了“松花江之夏”和“松花江金秋”廣場文化活動周,邀請了上海芭蕾舞團來廣場演出。吉林文廟、阿什哈達摩崖石刻、龍潭山山城、樺甸蘇密城四處文化遺址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做大做強了吉林劇場五星級電影城、江城劇場二人轉演出中心和童話大世界三個文化產業中心品牌。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2006年,廣播電視事業穩步發展,全市有廣播電臺6座,節目套數9套,全年廣播公共播出時間52476小時;電視轉播發射臺10座,節目套數10套,全年電視公共播出時間61598.39小時;中波發射臺2座,調頻發射臺6座,電視轉播發射臺10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7.9%;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6.08%。

衛生

全市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呈現出穩步發展的良好態勢。到2006年底,全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到4040所,其中:醫院143所,療養院2所,衛生院107所,門診部63所,急救中心1所,采供血機構3所,專科疾病防治機構11所,婦幼保健機構11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2所,衛生監督所2所,醫療科學研究機構5所,診所1057所,衛生所(醫務室)172所,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2394所,村衛生所31所,其它衛生機構26所。全市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6185人,增長2.8%,千人口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1人。全市擁有醫療床位17694張,增長1.7%,千人口擁有醫療床位4.1張。

全市醫療機構完成門診量721.9萬人次,比上年增加73.2萬人次,增加幅度為11.3%,入院24.6萬人,比上年增加1.5萬人,增加幅度為6.5%,病床使用率為47.13%,比上年減少1.77個百分點。出院者平均住院11.76天,比上年增加0.24天,增加幅度為2.1%。政府辦非營利性醫院平均每診療人次花費91.56元,平均每出院者住院醫療費2893.2元,比上年減少134.09元。

體育

2006年舉辦以“我們和世界一起奔跑”為主題的吉林市人民迎接亞冬圣火暨第6屆亞冬會火炬傳遞活動,在“攜手亞冬”2006吉林市第十一個全民健身活動月期間,舉辦各級各類群眾體育活動100多項次,參與人員50多萬人次。

永吉縣被國家體育總局最終確定為國家“雪炭工程”的受贈單位,獲贈150萬元人民幣用于建設全民健身場館。

競技體育工作穩步發展,全年獲得世界冠軍2人次,亞洲冠軍2人次,全國冠軍11人次。榮獲2006年全省“競技體育突出貢獻獎”,吉林市體育運動學校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在全省第十五屆運動會上獲得金牌152枚,銀牌88枚,銅牌98枚,總分6245分,分列市州組金牌榜、團體總分、田徑團體、速度滑冰團體第二名,并榮獲體育道德風尚獎。培養國家級裁判員1人,一級裁判員36人,二級裁判員58人,運動員達國家級運動健將6人,國家一級運動員32人,國家二級運動員257人。

全年投入資金144萬元,建設全民健身工程28處428件,其中室外廣場1處60件;室外路徑24處318件;室內器材3處50件。動員社會力量投入全民健身設施,各縣(市)區以及市內相關企業在社區投入18處200多件全民健身路徑器材。組織培訓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50人,目前,全市晨晚練站已發展到300多個,約有40多萬人在晨晚練站的組織下參加體育鍛煉,體育類民辦非企單位20個,涉及項目12個,會員近3000人。榮獲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周”優秀組織獎,全國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先進單位,全國“億萬婦女健身活動”先進單位,吉林省群眾體育先進獎等榮譽稱號。

電腦體育彩票銷售額達到22735萬元,比上年增長64%。

城市建設和市政公用事業

2006年,城市建設圍繞振興老工業基地和建設工業強市這個中心任務,圍繞解決事關老百姓的熱點、難點問題,結合“民生民利工程”三年實施計劃和棚戶區改造計劃,共開工建設項目720個,年度完成投資78.5億元。

以路橋建設和街巷改造為重點的“便行暢通工程”開工建設624項,霧凇中路、琿春中街、解放西路等19條新建、續建道路竣工通車;琿春北街、霧凇中路立交橋、秀水南街按既定目標完成年度建設任務; 51條主次街路、4座橋梁、575條巷路、18條街路路燈照明設施和14項排水設施的維修改造任務全部完成。冰上訓練中心交付使用。

全市新增綠地103.2公頃,城市綠化覆蓋面積7917公頃,其中:建成區6925公頃。綠地面積6050公頃,其中:建成區6050公頃。公園綠地面積1015公頃。當年完成硬覆蓋面積52萬平方米。建設休閑亮化小品2個,改造江濱路堤岸燈450套。

三水廠擴建工程竣工,對332棟樓10萬米的二次供水管線進行了改造,新建供水管線7.5公里。城市供水總量81770萬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5591萬立方米。

新鋪設熱網主干線13.5公里,取消小鍋爐房20座,實現并網102萬平方米。供熱總量1595萬吉焦,其中:熱水1519萬吉焦、蒸氣76萬吉焦。城市集中供熱面積3220萬平方米。

新增天然氣中低壓管線15公里、管道燃氣用戶12000多戶,新建加氣站2座。液化氣供氣總量2.9萬噸、人工煤氣供氣總量781萬立方米、天然氣供氣總量2813萬立方米。家庭用液化氣用戶達22.2萬戶。

完成了污水處理廠廠區建設和小沙河北部2386米污水干線的管線鋪設;實施了東部11個沿江污水吐口的截流和4個污水吐口的達標處理。

購置清雪鏟車3臺;新建水洗公廁20座,改造、維修旱廁28座;垃圾焚燒電站土建工程開工。凈水廠、垃圾中轉站竣工投入使用。

更新公交車輛76臺,調整改造公交線路9條。市區共有公共汽車線路68條,運營線路網長750公里,標準運營車數931標臺,客運總量19512萬人次。年末實有出租汽車數4429輛。

對哈達灣區域的粉塵污染實施全面治理。完成了鐵合金集團605#、606#、504#電爐除塵器改造工程和吉林炭素2臺焙燒爐除塵系統的改造;實施松花湖污染源專項整治。

全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全年完成拆遷總面積141萬平方米,騰空工業用地257公頃,涉及居民2.5萬戶、8.9萬人;回遷房建設開工58萬平方米,當年竣工35萬平方米。當年回遷進戶0.57萬戶,貨幣安置1.15萬戶,回遷安置率達到61%以上;棚戶區配套設施建設全部完成。

三、人民生活

人口與計劃生育

2006年末,戶籍總人口430.4萬人,其中,男性人口218.5萬人,女性人口211.9萬人。農業人口220.1萬人,非農業人口210.3萬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63‰。比上年減少0.01個千分點。出生人口3.12萬人,死亡人口1.98萬人,人口出生率7.25‰,死亡率4.62‰。全市計劃生育率達94.95%,減少0.67%;一胎率達74.97%,增長1.95%。

生活與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改善。據城市抽樣調查統計,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55元,比上年增長10%,人均消費性支出8346元,比上年增長7.8%。據農村抽樣調查統計,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905元,增長13.2%;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027元,增長16.5%。城市人均住宅使用面積達14.62平方米,減少0.2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0.92平方米,增加0.33平方米。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2006年,參加養老保險人數達到57.3萬人,完成指標100.11%;全年征繳養老保險基金10.87億元,完成指標108.79%;全年擴面395戶,新增參保人員1.17萬人,征繳基金0.72億元;辦理個人續保30.1萬人,征繳基金5.28億元;為24.3萬名離退休人員,按時足額發放養老金20.14億元,社會化發放率100%;全年納入社會化管理服務退休人員23.7萬人,社會化管理率達到97.5%,納入社區管理人數21.4萬人,社區管理率達到88.1%。

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9.1萬人,征繳失業保險基金1.18億元,完成指標的117.98%,為20.5萬人次失業人員,按時足額發放失業保險金2480萬元,發放率100%。

全地區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達到67萬人,收繳基本醫療保險金11.2億元,為339萬人(次),參保患者支付醫療費6.9億元;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累計達到30萬人,全地區高風險行業參保310戶,職工7.2萬人,占高風險行業的96%。收繳工傷保險基金0.84億元,接收工傷職工2.6萬人,支付工傷保險基金0.74億元,靈活就業人員參保9377人。

社會福利事業持續發展。全市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事業單位107個,擁有床位5173張,其中光榮間308個,全年共收養133.4萬人次,年末在院人數3595人,其中:收養優撫對象3089人,收養三無對象2816人,到2006年年末,全市城鎮社區服務設施418個,全市各類社會福利企業123戶,福利工廠73個,共安置1556名城鎮殘疾人就業,其中女城鎮殘疾人745人,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2.51億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1200萬元,接受社會捐贈1262.2萬元,接受社會捐贈衣被11.9萬件。

全市有31.34萬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補助,其中城市有18.8萬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農村有9.56萬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有7595人享受到農村特困救濟,有22947人享受到農村五保救助,保障資金達到23839.2萬元,其中城鎮20511萬元,農村3383.2萬元;保障撫恤補助優撫對象15850人,安置退役士兵和復員干部2175人,保障離退休職人員880人,其中本年接受軍隊離退休干部69人。

登記管理社會團體943個,民辦非企業138個,本年登記結婚34115對,離婚11991對,救助2633人。

環境保護

2006年我市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城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年好于2級以上環境空氣質量天數達到332天,比上年增加39天;松花湖水質達標率為86.6%,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松花江吉林江段水質達標率為96.1%,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區域環境噪聲為53.8分貝,比上年下降0.2分貝。

加強了機動車污染防治,全年共檢測機動車35021臺,治理超標車輛5000多臺,有效地減少了機動車尾氣污染。

開展專項行動,對市管101戶企業進行了拉網式清查,共排查污染源266個,檢查污染防治設施219套;對41戶經營性鍋爐超標排放單位下達了環境監察要情通報,責令其實現達標排放;對百姓反映強烈的環境難點問題進行了認真查處,著重解決了中、高考期間噪聲擾民問題,全年受理信訪案件1056件次,立案率100%,結案率99%。

四、主要問題

2006年,全市經濟運行態勢良好,但在經濟發展進程中還存在經濟增長速度不快,投資結構不優,財政收入與經濟增長不同步,就業壓力依然較大等問題。

說明:①交通運輸客貨運量數據中不含鐵路。

本公報中部分指標為快報數。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 | 久热中文字幕播放 | 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青青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址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看片一国产 | 五月激情丁香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