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是實施“十五”計劃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努力踐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緊緊圍繞“工業立市、農業增效、財政翻身”三項主要任務,以深化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解放思想,扎實工作,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經過全市人民共同努力,我市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明顯成效,國民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實現了“十五”規劃的良好開局。
一、綜合
全市經濟總量進一步擴大,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3.8億元,增長19.1%;第二產業增加值46.2億元,增長12.3%;第三產業增加值59.4億元,增長8.1%。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40.3:25.6:34.1變為2001年的41.1:25.7:33.2。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551元,比上年增長13.4%。
市場價格在低位運行,價格總水平降幅趨緩,全年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98.9%,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99.3%,比上年提高3.0個百分點。其中食品類價格指數98.8%;衣著類價格指數99%;家庭設備及用品類價格指數97.6%;交通和通訊工具類價格指數98.7%;娛樂教育文化用品類價格指數101.6%;居住類價格指數103.4%;服務項目類價格指數103.7%。
二、農業
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抗旱保苗取得了重大勝利。種植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全市糧食播種面積53.9萬公頃,比上年增長2.4%,其中玉米面積37.4萬公頃,比上年增長4.0%;大豆面積5.97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5.5%;水稻面積4.96萬公頃,比上年減少15.3%;小麥面積1.5萬公頃,比上年減少14.4%。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33億元,比上年增長31%。糧食總產量達425萬噸,比上年增產161萬噸,增長61.0%。其中玉米產量350萬噸,比上年增長66%,水稻產量43萬噸,比上年增長21.3%;大豆產量13.1萬噸,比上年增長102.0%;油料產量1.85萬噸,比上年增長147.9%;蔬菜產量102.3萬噸,比上年下降29.0%;水果產量29萬噸,比上年下降42.6%。
訂單農業規模擴大,訂單面積達到18.1萬公頃,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30%。
畜牧業發展較快,成為全市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全年實現畜牧業產值68億元,比上年增長20.2%,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1.1%。豬牛羊肉產量達到53.7萬噸,比上年增長8.2%;禽蛋產量33.3萬噸,比上年增長7.8%;牛奶產量6.4萬噸,比上年增長13.3%。水產品產量3234噸,比上年下降52.5%。
林業穩步發展,全年實現林業總產值8043萬元,比上年增長65.4%。全年完成造林面積7970公頃,比上年增長20.9%,完成幼林撫育面積37107公頃,比上年下降32.0%。
產業化經營取得成效,糧畜產品深加工轉化能力進一步增強,公司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龍型經營模式和產業化格局已見雛型,黃龍玉米深加工,華正120萬頭豬等產業化項目進展順利。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農業綜合機械化裝備水平進一步提高。江河整治和水庫加固、灌區配套等工程建設進度加快。農業綜合防災能力得到增強,農業生態環境得到保護。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33.55萬千瓦,比上年增長4.4%;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14.68萬公頃,比上年增長30.7%;農用拖拉機4.9萬臺,比上年下降3.7%;農用載重汽車661臺,比上年增長10.9%;農村用電量3.8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4%;化肥施用量45.4萬噸,比上年增長2.3%。
三、工業和建筑業
在市委、市政府“工業立市”思想指引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大力開拓市場,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有力地促進了工業增長質量的提高。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30.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0%。其中,重工業增加值17.4億元,增長10.9%;工業增加值12.7億元,增長11.2%,國有企業增加值10億元,下降0.2%;集體企業增加值5.8億元,增長15.0%;股份制企業增加值2.8億元,增長1.3%;外商及港澳臺企業增加值5.1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加值6.4億元,增長51.3%。工業產銷銜接水平較好,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實現銷售收入89.97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工業產品銷售率96.7%,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61.2%,比上年下降7.8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3.3億元,增虧1.7億元。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水泥109萬噸,增長10.5%;鋼材3.5萬噸,下降22.4%;化學纖維9149噸,下降4.9%;卷煙11萬箱,增長15.8%;紗7608噸,增長1%;硫酸1.8萬噸,增長27.8%;原煤39.1萬噸,下降9.1%。
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改革方向,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29戶,虧損企業138戶,虧損面為41.9%,比上年上升了0.6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為5.4億元,上升43.3%。
地方工業企業扭轉了多年的虧損局面,盈虧相抵后,盈利110萬元。
建筑業發展加快,全年建筑業完成增加值10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實現利稅3780萬元。全年施工單位工程550個,建筑施工面積92萬平方米,竣工面積65萬平方米。
三、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下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3億元,比上年下降31.2%。其中,國有經濟投資19.3億元,下降24.4%;城鄉居民個人投資5.2億元,下降53.9%。基本建設投資10.3億元,下降57.4%;更新改造投資8.7億元,增長29.2%;房地產開發勢頭較旺,全年完成投資4.6億元,增長6.1%。商品房銷售強勁,個人購房踴躍,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33.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9.8%。
新開工項目減少。全年新開工的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項目122個,比上年減少21個。全年新增生產能力有:改建公路23.2公里,其中,一級公路19.6公里;高等院校學生席位4100個,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中等專業學校席位4027個,建筑面積14714平方米;其他學校學生席位3200個,建筑面積10277平方米。
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四平──白山一級公路,四平、公主嶺、梨樹污水處理廠等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四平電信樞紐大樓、四平供熱網工程,糧食倉儲設施和城網、農網改造等項目進展順利。
四、交通郵電業
交通運輸業平穩發展,全年完成交通運輸郵電業增加值8.8億元,比上年增長8.6%。全年旅客發送量2363萬人,比上年增長3%;貨物發送量2340萬噸,比上年下降1%;公路貨物周轉量89176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3%;旅客周轉量86395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4%;全市公路通車里程3355.7公里,營運線路667條,比上年增加49條。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郵電通信業保持快速發展,現代化通信能力迅速提高。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億元,比上年增長22.3%。其中,郵政業務總量7329萬元,比上年增長81.1%;電信業務總量3.3億元,增長13.2%。
年末全市程控電話機容量達39.7萬門,比上年增加8.6萬門。固定電話用戶數達38.3萬戶,比上年增加7.8萬戶,其中住宅電話31.6萬戶,增加4.4萬戶。移動通信繼續高速發展,年末移動電話用戶數達到23.7萬部,比上年增加13.1萬部,增長123.2%。計算機互聯網絡用戶達5.7萬戶,比上年增加4.5萬戶,增長3.9倍。
五、國內外貿易
全市努力改善城鄉消費環境,擴大招商引資,使全市消費需求有所升溫,實現了消費的穩步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1億元,比上年增長7.2%。剔除價格變動因素,實際增長8.4%。分城鄉看,農村好于城市。城市零售額34億元,增長6.4%;縣及縣以下零售額29.1億元,增長8.1%。分行業看,全年餐飲業完成營業額6.9億元,增長8.8%;批發零售貿易業完成營業額55.6億元,增長14.8%。商品交易市場發展較快,為消費市場增加了活力。2001年,全市城鄉集貿市場發展到325個,比上年增加11個,增長3.5%,全市集市貿易成交額達42.6億元,比上年增長6.2%,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67.5%。其中:城市成交額12.4億元,下降15.9%;農村成交額30.2億元,增長19.1%。
全年商品進出口總額280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8.4%。其中出口總額222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4.8%;進口總額58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33.1%。
招商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市共實現招商項目698個,總投資48.98億元。
六、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深化財政改革,財政收入保持了平穩增長。全市全口徑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1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其中市區收入5.3億元,比上年增長13.1%,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改善,保證了重點支出,有力地支持了各項事業的發展,全口徑一般預算支出15.5億元,比上年增長29.1%。
金融業繼續發揮對經濟的支撐作用,貸款規模和業務不斷擴大。全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141.4億元,比年初增加32.1億元。其中企業存款余額20.3億元,比年初增加2.2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118.4億元,比年初增加7.5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32.5億元,比年初增加11.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為190.8億元,比年初增加8.9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為37.6億元,比年初增加5.5億元。工業貸款為30.8億元,比年初增加3.7億元。
稅收形勢較好。全年稅收收入11.9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國稅收入7.6億元,比上年增長6.8%;地稅收入4.3億元,比上年增長16.9%。
保險業穩步發展,全年各類保險企業保費收入2.2億元,全年承保金額138.6億元,已決賠款5766萬元。
七、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教育事業成效顯著,基礎教育穩步發展。全年全市小學在校生27.9萬人,比上年減少3萬人。普通初中招生52557人,在校生14.1萬人,畢業生數38319人。特殊教育學校4所,招生36人,在校生 212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5297人。
高中階段教育穩步發展。全年高中段招生70899人,比上年增加1636人。在校生18.92萬人,比上年增加0.38萬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11741人,比上年增加1440人,在校生30264人,比上年增加2808人。
中等專業學校招生2427人,比上年增加425人,在校生9649人,比上年減少1364人。
繼續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事業成果顯著。2001年,申報國家級和省級新產品5項,國家級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3項,省級技術創新基金4項,國家級火炬3項,獲省級科技進步獎4項,市級科技進步獎12項。全市高新技術企業15個,創產值3.9億元,實現利稅0.5億元,為我市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八、文化、衛生、體育
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文化市場管理不斷加強。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6個,文化藝術館(站)42個,公共圖書館5個,博物館2個,文物保護單位5個,廣播電臺5座,電視臺5座。廣播人口覆蓋率達98%,與上年持平。電視人口覆蓋率94%,與上年持平。2001年成功地舉辦了一系列慶祝建黨80周年文藝演出活動,二人轉《喜蓮》榮獲全國部分小戲劇匯演一等獎。新聞出版健康發展,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發展迅速,大大豐富我市文化市場。
衛生事業繼續發展,衛生服務網絡不斷完善。2001年,全市共有衛生機構584個,衛生技術人員15411人,醫院、衛生院143個,醫院、衛生院床位8289張。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嬰兒死亡率降低到13.27‰。完成了衛生監督體制改革,在全省率先開展了藥品集中招標采購。農村三級醫療保健體系繼續完善,鄉村聯辦、一體化管理開展面達100%。
體育工作繼續保持全國、全省先進水平,群眾體育事業不斷增強,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2001年,全市體育人口達130萬人,中小學體育達標率為90.1%;職工參加體育活動人數達20余萬人;社區參加晨晚練人數突破20萬人。我市已連續十二年被授予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市稱號。競技體育成績優異。2001年,我市運動員共參加吉林省8個夏季項目的比賽,獲金牌54枚、銀牌53枚、鋼牌39枚,金牌、獎牌數和團體總分均列全省第二名。
九、環境保護
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城市環境整治力度繼續加大。實施“藍天、碧水、綠色”工程,市容市貌日見整潔。工業污染防治能力繼續增強,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42.38%,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為49.76%。市區大氣總懸浮微粒率均值為327微克/立方米,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進展順利。城市綠化美化成效顯著,城區累計植樹1.5萬株,栽花325萬株,人均綠地面積達到6.4平方米。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計劃生育工作成效顯著,人口繼續低速增長。據統計,全年總人口為323.5萬人,比上年增加6298人,市區人口47.2萬人,比上年增加3921人,全年出生人口1.3萬人,出生率為7.4‰,全年死亡人口1.4萬人,人口死亡率為4.2‰,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2‰。
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據抽樣調查統計,全年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223元,比上年增長10.2%;人均消費支出3136元,比上年增長4.5%。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143元,比上年增長30.0%。城鄉居民住宅條件顯著改善。市區人均居住面積達10.5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9平方米。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在崗職工工資水平增加。年末全部在崗職工人數為29.6萬人,比上年下降1.7%;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為17.7億元,比上年增長2.9%;在崗職工平均貨幣工資為5945元,比上年增長4.3%。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和健全,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等保障工作成效顯著。全市參加保險的職工數達到19.8萬人,比上年增加8657人。納入統籌的離退休職工社會化發放率達到97.6%,基本做到了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繼續實施再就業工程,通過多種渠道實現再就業。全面啟動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撥付率達到100%。下崗和失業職工基本生活費和保險金得到足額發放。擴大了城市“低保”覆蓋面,新增城鎮“低保”對象2726人,全年共有16452戶居民55939人領到了最低生活保障金。累計發放保障金1483萬元。災區人民生活得到保障,累計下撥救災款1482萬元。社會福利事業取得較大進展,全市共有各類福利事業單位118個,社會福利床位5068張,收養4081人,各類福利企業113個,安置965名殘疾人就業。
說明: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產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幅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