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為契機,堅持科學發展觀,繼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真抓實干,克難攻堅,全市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主要社會經濟指標創多年來的最好水平,完成了“十五”時期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綜 合
GDP總量繼續擴大,經濟增長速度創2000年以來最好水平。據初步核算,全市生產總值實現330.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6.2 億元,增長24.2%;第二產業增加值98.1億元,增長27.1%;第三產業增加值105.8億元,增長13.1%。人均生產總值達10010元,比上年增長18.5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占生產總值比重由上年的40.2:28.9:30.9調整為38.2: 29.7: 32.1。
財政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全市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達19.15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5.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19億元,比上年下降0.9%。支出結構進一步改善,重點支出得到保障。全市一般預算財政支出33.18億元,比上年增長20.4%。農業支出、教育支出、科技三項費用支出、科學支出分別為19372萬元、61391 萬元、2069萬元、631萬元,增幅分別為29.8%、9.4%、525.1%、2.8%。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支出為20355萬元,比上年增長16.8%;社會保障補助支出43039 萬元,比上年增長 28.8 %。
市場物價總體水平繼續保持上升勢頭,但其升幅與2004年相比有明顯的回落態勢。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2.1%,增幅低于上年2.8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上漲0.6%,增幅低于上年3.7個百分點;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1.24%。
過去的一年全市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經濟總量小、結構不優、效益不高、市場化水平低、經濟發展的后勁還顯不足,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夠穩固,財政支撐保障能力不強,開放度依然較低,就業再就業壓力仍然較大。
農 業
全市認真落實中央關于減免農業稅、促進農民增收的各項政策,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業取得較好發展,農業生產的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全年糧食產量在播種面積下降的情況下達604.9萬噸,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17.4億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農業產值89.95億元,增長1.1%;林業產值1.8億元,增長179.1%;牧業產值120.2億元,增長13.0%;漁業產值0.2億元,增長29.8%。
農業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8.5萬公頃,比上年下降0.74萬公頃。其中,玉米面積45.8萬公頃,比上年下降0.47萬公頃;水稻面積4.9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1萬公頃;小麥面積2264公頃,比上年下降1034公頃;大豆面積5.1萬公頃,比上年下降1.8萬公頃。
畜牧養殖業發展良好。全年豬、牛、羊肉產量分別為49.2萬噸、18.8萬噸、1.7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14.7%、8.6%、-6.5%。禽蛋產量44.7萬噸,比上年增長12.7%;牛奶產量11.6萬噸,比上年增長16.4%;水產品產量2957噸,比上年增長29.4%。
工業和建筑業
在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帶動下,全市工業發展步伐加快,工業經濟增幅居全省前列,進入良性發展階段。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68.5億元 ,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25.0%。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79.1億元,比上年增長26.6%;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43.1%,比上年提高8.9個百分點,全市實現利稅總額129925萬元,比上年增加10303萬元。實現利潤34147萬元,比上年減少3484萬元。其中,地方工業實現利潤27705萬元,比上年減少5308萬元。
工業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農產品深加工和機械制造兩大主導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發展到138戶。
工業企業改革、改制取得顯著成效,全市共有153戶國有企業完成改制,原聯合化、收割機、油脂化、鋼絲繩等一批“老大難”企業改制后重新煥發生機。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78戶,其中虧損企業71戶,比上年增加2戶。企業虧損面為25.5%,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18000萬元,比上年增加6806萬元。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快速增長。
建筑業保持較快發展。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實現增加值19.2億元,比上年增長35.1%。全年施工單位工程48個,其中投標承包工程40個,占全部施工工程的83.3%。建筑施工面積8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5%,竣工面積78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9%。
固定資產投資
全力抓好“項目落實年”工作,項目建設勢頭強勁,成果顯著。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87.4億元,比上年增長58.9%。
全年新增固定資產43.6億元,比上年增長50%。新增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為100%,比上年上升61.1個百分點。
國內外貿易
全市消費水平明顯提高。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8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剔除價格變動因素,實際增長14.7%。分城鄉看,城市好于農村。城市零售額65.6億元,比上年增長19.1%;縣的零售額11.9億元,比上年增長11.5%;縣以下零售額32.3億元,比上年增長9.6%。分行業看,餐飲業零售額12.3億元,比上年增長11.6%;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97.5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其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9.1億元,比上年增長63.6%;限額以下批發零售業完成零售額78.4億元,比上年增長8.1%。.
進出口貿易穩步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達1010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53.9%。其中進口總額6973萬美元,是上年的5.5倍;出口總額313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7%。
招商引資成果顯著。全年共引進招商項目886個。實際到位資金86.4億元,比上年增長65.8%。通過一系列經貿洽談會等大型招商活動,擴大了四平的知名度。
金融和保險
金融運行平穩。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270.0億元,比年初增加35.6億元。其中企業存款余額27.8億元,比年初增加4.6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224.0億元,比年初增加27.5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為244.6億元,比年初增加10.2億元。其中短期貸款164.4億元,比年初下降4.5億元;中長期貸款66.1億元,比年初增加8.2億元。
保險業進一步發展。全年各類保險企業財產險承保金額380.0億元, 保費收入8767.5萬元,賠付金額為4814.7萬元。各類保險企業人壽險保費收入29496萬元,賠付金額1111.4萬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交通郵電業
交通運輸業繼續發展,郵電通信業快速增長。全年完成交通運輸、倉儲、郵電業增加值13.7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1 %。全年公路旅客發送量2784 萬人,比上年增長3.6%;公路貨物發送量2685 萬噸,比上年增長3.1 %;公路貨物周轉量99507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3%;旅客周轉量99657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7 %。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59516萬元,比上年增長9.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0233萬元,增長11.9%;電信業務總量49283萬元,增長9.5%。全市程控電話機容量達73萬門,比上年增加13萬門。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數(包括小靈通用戶)達140.2萬戶,其中小靈通用戶9.6萬戶,比上年減少3.2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達86.8萬戶。
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數量和項目均創歷史新高。英雄大街西街、平東大路、平東南路建成通車,北迎賓街公鐵立交橋投入使用,修建巷路、人行步道38條,解決了人民群眾出行不便的問題。火車站、戰前廣場和周邊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一個美麗的現代化窗口展現在世人面前。宏泰公園、熱電廣場周邊綠地主體工程圓滿竣工,鐵東公園的建成結束了鐵東區沒有文化娛樂場所的歷史。小區建設水平有新提高,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凈化、綠化、亮化、美化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年內新增綠地56.23萬平方米。鞏固了國家衛生城市成果。
市容市貌日見整潔,市區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全市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為35.1 %,工業廢水處理排放達標率為51.5 %。市區大氣總懸浮微粒年均值為246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6.1%。
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有較大發展,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2005年全市共有大學2所,招生5303人,在校生18429人,畢業生4509人;共有中等專業學校11所,在校生10420人,招生4306人,畢業生3192人;普通中學213所,在校生178778人,招生58389人,畢業生56150;小學1138所,在校生193132人,招生25697人,畢業生39186;盲童聾啞學校4所,在校生181人,招生23人;幼兒園256所,在園幼兒22421人。
科教興市步伐進一步加快,加大促進企業科技創新,抓大項目推進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科技投入主體地位建設的工作力度。組織市直企業申報重大科技項目40項。2005年第一批已通過批準立項28項,項目總投資1.59億元。
文化、衛生、體育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加大了文化市場監督管理力度,大力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 16個,文化館9個,公共圖書館5個,博物館4個,廣播電臺5座、電視臺5座,有線電視用戶207217戶,全市廣播人口覆蓋率達100%,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8.8%。
繼續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衛生監督與疾病預防、控制能力進一步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成效顯著,參合率達到76.7%。全市共有衛生機構509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39個,衛生技術人員13957人、衛生院床位8061張。人民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嬰兒死亡率降低到6.3‰;孕產婦死亡率降低到10.01/10萬。
體育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社區體育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今年共投入配建設體育設施12處,總價值近百萬元,為全市體育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組織開展了市直機關乒乓球賽、市演武大會、廣場大秧歌賽、老年門球賽等系列活動。成功主辦了第十屆全國百城市自行車賽四平賽區決賽。在全省農民運動會上,我市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市”。競技體育成績斐然。我市運動員在全省運動會13個比賽項目中共獲金牌66枚、銀牌41枚、銅牌58枚。在十一屆全運會上,共獲金牌4枚、銀牌1枚、銅牌2枚,并有一人打破全國記錄。在卡塔吉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舉重錦標賽上,我市運動員獲得了2金2銀2銅的優異成績,再一次展示了我市競技體育的實力和我市運動員的良好精神風貌。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自然增長率繼續保持低水平,年末,全市總人口為331.9萬人,比上年增加4.2萬人。市區人口60.0萬人,比上年增加8.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8‰,全年出生人口2.9萬人,人口出生率為8.7‰。全年死亡人口1.3萬人,人口死亡率為3.9‰。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年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641.3元,比上年增長11.1%;人均消費支出6566.64元,比上年增長2.8%。其中食品支出2153.94元,比上年增長5.8%。居民用于交通與通訊、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等方面的費用增加較多,居民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2005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費總支出的比重)32.8%,比上年上升0.9個百分點。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65元,比上年增長6.6%。城鄉居民住宅條件顯著改善,市區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為18.5平方米,比上年增長8.8%;農村人均居住面積為21.6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9%。
在崗職工工資水平增加。年末全部在崗職工人數為 20.7萬人,比上年減少2.7萬人;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為21.7億元,比上年增長4.3%。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10220 元,比上年增加1426元,增長16.2 %。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和健全,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等保障工作全面推進。2005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28.1萬人,比上年增長5.2%。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18.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全市城鎮低保對象達10.5萬人,比上年增加0.3萬人。累計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8200余萬元。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 ,全市共有各類福利企業151個,安置2063名殘疾人就業。全年累計下撥救災款1361萬元。
說明:1、本公報部分指標數據為快報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部分指標數據由有關部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