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努力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扎實工作,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擴大內需,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成效,實現了“十五”計劃的良好開局。
綜合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增長,綜合實力增強。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37016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8998萬元,下降4%,第二產業增加值176961萬元,增長15%,第三產業增加值301057萬元,增長10%。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126元。同比下降7.7%。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構成比例由2000年的28.4:25.7:45.9發展為2001年的25.0:27.8:47.2。
市場價格在低位平穩運行。全年居民消費同比價格指數為101.5%。其中,食品類價格指數102.6%;煙酒及用品類價格指數101.7%;衣著類價格指數96.5%;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價格指數99.8%;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價格指數101.3%;交通和通信類價格指數99.6%;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指數102.9%;居住類價格指數104.6%;服務項目價格指數103.0%。
以國企改革為中心環節的各項改革繼續深化。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向前推進。全市70%以上國有大中型企業完成公司化改造。有1戶股份有限公司擴股上市;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有82.7%的國有中小企業已經放開;加大了實施兼并破產力度,全年爭取國有兼并破產項目2項,核呆總額3億元,7戶國有大中型企業授權經營。按照國家統一要求和部署,繼續深化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完善了價格機制。養老、醫療、失業保險制度等改革進一步深化。
勞動就業工作得到加強,再就業工作取得進展。年末全市單位從業人員12.2萬人,比上年減少7241人。
城鎮登記失業人數7711人,登記失業率為3.7%。本年失業人員再就業人數16677人。
穩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財政收入實現了較快增長,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對經濟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大。全年全市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32789萬元,按可比口徑增長8%,其中市本級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21794萬元,按可比口徑增長10.4%,全市財政支出完成75462萬元,按可比口徑增長30.8%。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還不夠穩固,社會需求內生性增長能力依然較弱,部分國有工業資金供需矛盾仍較大,城鄉部分居民生活還有很多困難,社會保障體系尚待進一步完善,就業壓力仍然很大,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還有很多問題,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待提高。
農業
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村經濟持續發展。
種植業結構得到優化,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31967公頃,同比增加1596公頃,增長1.2%。其中,玉米85525公頃,增加7096公頃,增長9.0%,水稻15785公頃,減少1536公頃,下降8.2%。在糧食生產遭受嚴重干旱的情況下,全年糧食產量達到了574507噸,減產246113噸,下降30.0%。
畜牧業發展較快,成為全市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全年實現牧業產值119470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3.2%,同比下降6.5%。豬牛羊肉產量達到92447噸,同比增長4.4%;禽蛋產量42659噸,增長12.2%,牛奶產量5226噸,同比增長11.2%。全年水產品產量達到2026噸,同比下降16.1%。全年實現林業產值1207萬元,增長5.7%。全年完成造林面積570公傾,完成幼林撫育實際面積2683公頃。
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企業努力適應市場需求,狠抓結構調整,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企業的競爭力增強,工業生產增長。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不變價)335216萬元,同比增長20.52%,其中,重工業173295萬元,同比增長20.13%,輕工業161921萬元,同比增長20.94%,全年實現銷售收入323114萬元,工業產品銷售率94.7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9586萬元,其中:中省直企業-13276萬元,地方企業盈利3690萬元,利稅總額10550萬元。
重點行業繼續發揮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化學纖維制造業完成產值31861萬元;紡織業28100萬元;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27648萬元;煤炭采選業27594萬元;食品加工業24763萬元;醫藥制造業20713萬元。分別占全部產值的9.5%、8.4%、8.2%、8.2%、7.4%、6.2%。企業創新步伐加快,全年實現新產品產值17041萬元,占全部產值的5.1%。
目前全市工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部分企業虧損還很嚴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有虧損企業53戶,虧損面28.3%。其中,國有企業虧損37戶,占虧損企業總數的69.8%,虧損面為33.6%。
建筑業發展加快。全年建筑業完成產值45698萬元,同比下降3.3%,全年施工工程444個,其中投標工程159個,占全部施工工程的35.8%。建筑施工面積680670平方米,同比增加26874平方米,增長4.1%;竣工面積405150平方米,減少79171平方米,下降16.3%。
固定資產投資
在國家增加投資擴大內需政策的支持下,全市積極爭取國家投資,努力抓好地方配套資金的落實,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有力地促進全市投資規模的快速增長。
2001年,全市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3739萬元,同比增長15.5%,,從投資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設完成投資128578萬元,同比增長55.1%,更新改造完成投資57942萬元,同比減少29.6%;其它投資完成3743萬元,同比增長34.6%;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22193萬元,同比增長37.1%。
投資重點較為突出,結構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投入加大。熱電聯產工程完成投資5017萬元;遼源電信局完成投資3158萬元;集中供熱熱網改造工程完成投資2980萬元;公路建設完成投資55232萬元;東遼白泉水庫工程完成投資1850萬元;市污水處理公司完成投資9250萬元;遼源電廠改造工程完成投資27098萬元;遼源得亨更改項目完成投資15815萬元。
國內貿易
隨著居民消費信心的增加和各項擴大內需政策的實施,全市消費品市場銷售活躍,保持了較快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44522萬元,同比增長7.0%。分城鄉看,城市零售額120056萬元,增長7.8%;縣及縣以下零售額124467萬元,增長6.3%;城鄉市場銷售差距有所縮小。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完成零售額214039萬元,增長6.5%,其中,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完成零售額31952萬元,增長14.7%;限額以下批發零售業及個體完成零售額182088萬元,增長5.2%。餐飲業完成零售額19483萬元,增長11.4%。其他行業完成零售額11000萬元,增長7.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市場建設步伐加快。部分國內大型商社在市內落戶,超市等商貿經營形式、“假日經濟”,正在成為拉動市場銷售增長的主要形式。
對外經濟
調整出口產品結構,開拓領域。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1244萬美元,同比增長10.0%;其中,出口總額完成837萬美元,同比增長26.1%。出口國家有日本、韓國、美國等13個國家和地區。
加強經貿合作與交流,組團赴新疆、浙江、北京、天津、山東等地進行了經貿交流,成功地舉辦了首屆中國遼源鞋襪展銷會。招商引資取得新成效,實際利用外資完成3416萬美元,同比增長11.6%,引進域外資金完成161580萬元,同比增長14%。
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繼續發展,郵電通訊快速增長。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5970萬元,同比增長17.4%,其中,郵政業務總量完成3313萬元,同比增長5.1%;電信業務總量完成12143萬元,同比增長7.0%。全市本地光纜長度585皮長公里,同比增長8.7%;年末全市局用交換機總容量達到232580門,同比增長40.0%;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57104戶,其中住宅電話141412戶,同比增長28.6%。年末移動電話用戶數達到95227戶,同比增長85.1%,無限尋呼用戶數達到38653戶,同比下降33.5%;全市互聯網用戶25356戶,同比增長2.5倍。全市電話普及率20.3%,其中,固定電話普及率12.6%,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7.7%。
全年完成客運量1628萬人。其中:鐵路76萬人,公路1552萬人;全年完成貨運量1453萬噸。其中:鐵路181萬噸,公路1272萬噸。
旅游業發展步伐加快。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者35.21萬人。其中,外國人137人。旅游總收入1.25億元,其中,外匯收入3萬美元。
金融和保險
金融繼續發展對經濟的支撐作用,貸款規模和金融業務不斷擴大。全年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700344萬元,比年初增加87509萬元。其中企業存款余額117457萬元,增加44633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51582萬元,增加41524萬元。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998444萬元,比年初增加91852萬元。其中,短期貸款余額752970萬元,中長期貸款余額5444萬元。現金收支相抵凈投放貨幣139045萬元。
保險事業穩步發展。全年保費收入91423千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30837千元;人身險保費收入60586千元。財產險賠款金額17702千元,人身險給付金額26574千元。
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教育事業成就顯著。
鞏固和提高“兩基”成果,基礎教育穩步發展。全年小學招生14324人,在校生99049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普通初中招生17714人,在校生54291人,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40.0%,特殊教育學校招生54人,在校生336人;幼兒園在園幼兒童15224人。
高中階段教育穩步發展。全年高中段招生4544人,比上年增加809人,在校生11714人,增加938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4013人,增加708人,在校生10403人,增加1052人;中等專業學校招生418人,增加92人,在校生2301人,減少1860人。
高等專科校招生619人,增加273人,在校生1245人,增加619人。
科技體制改革取得進展,全市有獨立科研所5個。
全市共爭取到國家級項目8項,省級11項,項目累計總投資達25959萬元,爭取科技貸款11316萬元,無償投資205萬元。安排市級科技項目80項,其中,工業項目15項,農業、星火計劃項目32項、醫藥衛生20項、軟科學13項。抓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全年評出市級科技成果88項,其中,一等獎31項,二等獎47項、三等獎10項。
全市專業技術人員33033人,同比減少2704人,下降7.6%。在總計中,具有高級職稱人員1342人,中級職稱人員6149人。
科技經費投入增加,全年科技“三費”支出396萬元,同比增長23.8%。
技術市場活躍。全年共簽定各類技術合同60份,累計總額1828萬元,技術貿易成交額達到1819萬元,同比增長122%。
技術監督工作取得實效,全年各級技術監督部門查處違反質量技術監督法律法規產品案件793件,挽回經濟損失240萬元,罰沒119萬元。
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天氣和地震觀測系統。截止2001末,全市已建立了2個VSAT單向衛星地面接收站,1個VSAT雙向衛星地面接收站。1個遙測地震臺站。
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欣欣向榮。藝術表演團體積極探索發展新路子,穩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文藝創作取得成果。全年新創作劇目3個。
2001年末。全市藝術表演團體3個,文化館4個,文化站2個(國辦),群眾藝術館1個,公共圖書館3個。《遼源日報》年發行312萬份。
廣播電影電視事業成果顯著。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網有所擴大。2001年,全市有廣播電臺1座,節目播出2套,年制作廣播節目5032小時;全市有電視臺1座,電視節目套數3套;有線電視5.8萬戶。廣播覆蓋率達到95.00%;電視覆蓋率達到95.51%。
衛生事業繼續發展。2001年,全市共有衛生機構88個,衛生技術人員5197人,醫院、衛生院66個,床位4671張。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加強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大力開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實行醫院藥品收支兩條線管理,開展醫療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等。農村衛生工作進一步加強。
體育事業成績突出。體育競技水平不斷提高。2001年,共獲得省級比賽136獎牌,創歷史最好水平。其中:獲48枚金牌,45枚銀牌,43枚銅牌。其中:金牌:乒乓球9枚,田徑4枚,武術7枚,速滑1枚,摔跤7枚,柔道4枚,舉重12枚,體操4枚。舉辦市級比賽13次。群眾體育意識不斷增強。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在吉林市舉辦的全國大秧歌比賽中,龍山區老年秧歌一隊獲得第二名。全市晨晚練輔導站60個,社會體育指導員126人。
環境保護
環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資8152萬元。其中廢水治理投資為4787萬元,廢氣治理投資為3207萬元,固體廢物治理投資為158萬元。
化學耗氧量排放為1.5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為1.6萬噸,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為1.3萬噸。
煙塵控制區覆蓋率為83.1%,噪聲達標區覆蓋率為52.92%,市區大氣總懸浮微粒年日平均值為0.347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為0.040毫克/立方米,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95.9%,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為57.4分貝,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為69.5分貝。
人口
計劃生育工作成效顯著,人口繼續低速增長。年末全市總戶數378211戶,總人口1242513人,全年出生人口10575人,人口出生率為8.51‰;死亡人口6494人,死亡率為5.2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28‰。在總人口中,男性人口為635804人,女性人口為607709人。城鎮人口1009783人,農村人口232730人;非農業人口570503人,農業人口672010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據抽樣調查統計,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0.30元,同比增長7%,人均消費支出3647.05元,同比增長1.6%。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792元,同比下降19.5%。城鎮竣工住宅面積達到15488平方米,農村竣工住宅面積達到7126平方米。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和健全,社會保障事業取得新進展。基本達到了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省級社會化發放率達到100%;集體統籌社會化發放率達到97.5%全面啟動了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參保人數達到5.5萬人。積極籌措資金,全年發放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5038.8萬元。其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3298。6萬元,養老保險金1584.3萬元,失業保險金155.9萬元。加強了最低生活保障基礎工作,全市納入城市低保對象28829人,共發放抵保資金610.5萬元。
說明:1、本公報數為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