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區人民克服了“非典”疫情的沖擊、持續百余天的森林火災和農業的前旱后澇等各種不利因素,在地委、行署、林業集團公司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努力實施生態戰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特色經濟,實現了經濟和社會的穩步發展。
一、綜合
宏觀經濟持續增長。初步核算,2003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532374萬元,比上年增長7.5%,連續三年保持了7%以上的增長速度。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58184萬元、161860萬元、212330萬元,分別增長11.1%、5.5%和6.5%。三次產業結構為29.7:30.4:39.9。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61元,增長7.6%。
2003年是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深化的一年。結構調整框架已初步形成,一是抓對俄采伐,實現傳統產業的戰略轉移;二是抓優勢產業,推進林產工業精深加工;三是抓特色經濟發展,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加強。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按時足額發放率為100%,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足額按時發放率為100%,企業養老金征繳率為99.0%,符合條件的城鎮困難群眾能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的有3.48萬人,保障率達到100%,撥付救災、救濟和低保資金到位率為100%。
勞動就業工作進一步加強。2003年新增就業人數實現0.55萬人,再就業率實現65.0%,登記失業率為3.7%。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工業基礎薄弱,產業化程度低,經濟發展缺少大項目拉動;二是由于自然災害導致農業欠收、農民減收,給今年的農業生產帶來了一定困難;三是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企業管理、市場營銷、農牧業等專業人才嚴重匱乏。
二、農業
2003年,是我區農業發展不平凡的一年,全區上下認真貫徹地區經濟發展的總思路,實施生態戰略,發展特色經濟,實現種植業與畜牧業“主輔換位”。面對嚴重的火災、旱災和嚴重的洪澇及低溫等多種自然災害,廣大人民群眾奮起抗災自救,努力降低損失,農業經濟持續增長,全年共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3.1億元,比上年增長5.7%。
種植業總產量因災減產。
林業快速發展,全年共實現林業產值145547萬元,比上年增長19.1%,其中木材采運產值96629萬元,比上年增長4.1%。營林情況良好,全年完成造林面積5811公頃,零星植樹135.3萬株,育苗84.6公頃。
畜牧業迅猛發展。全區畜牧業總產值達36998萬元,比上年增長91.5%,占農林牧漁業產值比重由上年的8.7%上升到15.9%。奶牛存欄2230頭,增長36.6%。肉、蛋、奶產量分別增長23.3%、22.4%和101%。
特色養殖業快速發展,全區2003年特色養殖業為畜牧業貢獻產值1.3億元,占全區畜牧業總產值的35.1%,比上年增長11%。
農業生產條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區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達23.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7.4%。擁有農用拖拉機8146臺,增長7.8%。化肥施用量(折純)4507噸。農村用電量526萬千瓦小時,增長1.7%。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03年,全區工業企業乘西部開發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的東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適應市場變化,努力克服多種困難,確保我區工業經濟快速發展。
全區工業企業共實現工業總產值211196萬元,比同期增長22.5%,其中國有經濟完成產值68285萬元,同比下降0.9%;非國有經濟完成產值142911萬元,同比增長33.4%;森工工業完成產值125588萬元,同比增長16.3%,地方工業完成產值85608萬元,同比增長33.2%。全區工業經濟步入了一個新的增長高點,全年都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對全區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動作用。
產業結構和產品調整繼續加大,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產值比由上年的40.0∶60.0調整為今年的32.3∶67.7;木材加工業與非木材加工業產值比由上年的39.2∶60.8調整為今年的41.1∶58.9。
受固定資產投資下降的影響,2003年全區建筑業發展也呈下降趨勢。全年全區級別以上建筑企業完成產值48922萬元,比上年下降39.1%,其中:建筑、安裝工程45075萬元,比上年下降42.2%。2003年級別以上建筑企業實現利潤1052萬元,稅金總額達到1690萬元。全年施工房屋面積31.6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5%,竣工房屋面積25.7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2%。
四、固定資產投資
2003年以來,我區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目標,緊緊圍繞“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的總體部署,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繼續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投資結構進一步調整,但由于沒有大項目的及時跟進,我區2003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6616.8萬元,比上年下降14.9%,扣除天保事業費后完成投資137007.8萬元,比上年下降5.7%。在全部投資中國有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2598.8萬元,比上年下降21.5%。完成投資占總投資的82.7%。
從投資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設投資完成149280萬元,比上年下降23.5%,扣除天保費用后基本建設投資完成89671萬元,比上年下降18.0%;更新改造投資13049萬元,比上年下降8.6%;其他投資13862.8萬元,比上年下降3.2%;房地產開發投資20425萬元,比上年增長1.8倍。從隸屬關系看:中央項目完成投資104390.8萬元,比上年下降15.7%;地方項目完成投資92226萬元,比上年下降13.9%。
固定資產投資新增生產能力有:新建、改建公路63.2公里,新建中小學建筑面積5880平方米,新增中等學校學生席位1200個,城市防洪堤長度4.75公里,城市自來水供水能力2.4萬噸/日。
五、國內貿易、物價
2003年我區繼續實施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積極財政政策,消費品市場呈現持續、穩步增長的良好態勢。雖然“非典”疫情對我區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影響是暫時的、有限的。全年全區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72250萬元,增長7.1%。其中:縣的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58698萬元,增長7.4%,縣以下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3552萬元,增長4.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達139563萬元,增長6.0%;餐飲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實現零售額為16832萬元,增長10.7%;其他行業零售額為15855萬元,增長14.5%。從商品類別看:食物類商品零售額為76309萬元,增長5.6%;穿著類商品零售額為32612萬元,增長8.9%;用品類商品零售額為42043萬元,增長9.6%。
全區城鎮居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2003年,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656元,比上年增長9.9%。城鎮恩格爾系數為35.1%,比上年高0.8個百分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物價小幅上漲。全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3%,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1%。分類別看,煙酒及用品、衣著、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和通訊價格分別上漲5.7%、1.5%、9.8%、3.9%;食品、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價格分別下降1.3%、4.5%、0.4%、0.1%。
六、對外經濟和旅游業
2003年我區對外進出口大幅增長,據海關統計,全年進出口總值完成356.17萬美元,增長27.3%,其中出口完成172.74萬美元,下降38.1%;進口完成183.43萬美元,增長299.7倍。
2003年對俄經濟技術合作進一步擴大。境外采伐完成15萬立方米,增長21.9%;在外勞務人員1164人,增長51.9%。
我區加大了旅游宣傳力度,旅游業穩步增長。全年接待各類旅游者89300人次,增長12.0%。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1904人次,創造旅游者外匯收入28萬美元,增長86.7%;全年實現旅游業總收入5216萬元,增長10.0%。
七、交通、郵電業
2003年,交通運輸業受“非典”和春季火災的影響,客運量下降,貨運量增長。2003年,全區完成貨運量872萬噸,比上年增長1.8%,其中,鐵路貨運量完成530萬噸,同比增長14.2%,公路貨運量完成342萬噸,同比下降13.0%;全區客運量完成292萬人,同比下降13.9%。
郵電通信業仍保持了大幅增長。全年完成郵電通信業務總量32136萬元,比上年增長14.0%;全區本地電話用戶達18.5萬戶,比上年增長35.0%;移動電話年末達19.2萬戶,比上年增長22.3%;國際互聯網用戶2.7萬戶,比上年增長17.4%;特快專遞8.5萬件,同比增長30.8%。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入繼續增長。2003年,全區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8813萬元,按可比口徑比上年增長4.0%。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6933萬元,增長1.7%。全區地方財政支出67796萬元,比上年增長14.9%。其中,一般預算支出64551萬元,增長11.3%。財政支出體現了“有保有壓”的原則:農業支出2912萬元、林業支出7838萬元、支援不發達地區823萬元,分別增長176.5%、274.3%和93.6%。
金融形勢平穩。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886303萬元,比年初增加71340萬元。其中,企業存款153895萬元,增加25124萬元;居民儲蓄存款687148萬元,增加56880萬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96800萬元,比年初減少11144萬元。其中,短期貸款188746萬元,減少了9816萬元;中長期貸款85413萬元,增加6193萬元。年末貨幣累計凈投放70562萬元。
保險事業快速發展。全年保費收入24186萬元,比上年增長25.4%,其中:財產險收入3000萬元,增長3.8%;壽險收入21186萬元,增長29.3%。支付各類賠款2080萬元,比上年下降26.2%。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1503萬元,比上年下降3.0%;壽險賠付577萬元,增長17.7%。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在改革調整中穩步發展。2003年新成立的大興安嶺職業學院當年招生873人,其中:本科100人、專科370人、中專403人。學年末在校學生2349人,其中:本科257人,專科817人,中專1275人。學年末全區共有普通中學33所,招生9466人,在校學生27799人,同比增長1.4%;小學117所,招生5672人,在校學生38657人,下降4.2%;幼兒園16所,入園2360人,在園幼兒3470人,下降14.5%。
科技研究開發及產業化取得新進展。現有科學研究開發機構3個,科研人員124人;有4家企業設立了研發機構和技術中心。全年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18項,獲得科技經費384萬元。地級科技項目計劃經費400萬元,共5個大項目38個課題。全年進行科技成果鑒定4項,獲地級科技進步獎7項。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藝術、廣播影視等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年末全區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4個,文化站10個,公共圖書館6個,新落成博物館一個。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2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86.2%,比上年提高0.04個百分點;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54座,其中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7座,有線電視用戶5.76萬戶,比上年增加0.03萬戶,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9.9%。
衛生事業規范運行。年末全區共有衛生機構36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57個。衛生機構床位數2164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數2027張。全區共有專業衛生技術人員3078人,其中執業醫師1141人,執業助理醫師216人,注冊護士1064人。全區共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20個,衛生技術人員188人。婦幼保健機構4個,衛生技術人員74人。全區共有鄉鎮衛生院32個,床位327張,衛生技術人員402人。
體育事業繼續蓬勃發展。在參加上級舉辦的各種賽事中,我區體育健兒成績顯著,全年共獲得金牌15枚,銀牌17枚,銅牌21枚。
十一、人口
人口低速增長。2003年全區人口出生率6.07‰,死亡率3.43‰,人口自然增長率2.64‰。年末全區總人口527797人。其中城鎮人口476523人,占總人口比重90.3%;鄉村人口51274人,所占比重為9.7%。男性人口272092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1.6%;女性人口255705人,所占比重為48.5%。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6.4。0―14歲人口79856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5.1%;15―64歲人口415693人,所占比重78.8%;65歲及以上人口32248人,所占比重6.1%。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03年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總量減少,職工平均工資增加。年末全區城鎮單位從業人員105736人,下降4.8%。年末在崗職工103770人,下降5.3%。全區在崗職工平均工資8358元,增長9.9%。
注:
1、本公報中的國內生產總值數為初步核算數。
2、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或總產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三次產業結構按新的行業分類標準進行了調整。
4、由于統計制度方法的變化,個別指標總量的增長情況與上年公報發表的數據不一致,均以本公報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