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統計局
二○一二年三月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改善民生,全面實施“兩區兩帶一城”戰略,加快推進“十項重點工程”建設,全市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態勢,實現了“十二五”時期發展的良好開局。
一、綜合
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經初步核算,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25.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9.2億元,比上年增長15.1%;第二產業增加值166.2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其中,工業增加值142.0億元,比上年增長19.7%;第三產業增加值269.9億元,比上年增長11.8%,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28.6:26.1:45.3調整為30.2:26.6:43.2。
市場物價增幅較大。全年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5.7%。從商品類別看,呈現“六升一平一降”趨勢。食品價格上漲11.8%、煙酒及用品價格上漲5.1%、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7.9%、居住價格上漲4.8%、衣著價格上漲1.4%、交通和通訊價格上漲0.2%;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與上年持平;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下降1.7%。
就業形勢總體基本穩定,全市實現城鄉新就業16.1萬人,創業帶動就業3.1萬人,保持了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新農保覆蓋面達到83%,新農合參合農民102.27萬人,參合率99.48%,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新增參保9389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有了提高。全市城鎮養老保險新增參保9389人,新農保覆蓋面達到83%。
二、農業
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03.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2%。糧食總產再創新高。全年糧食總產量730萬噸,增長26.8%,其中:水稻產量327萬噸,增長46.5%;玉米產量315.6萬噸,增長34.6%;大豆產量73.6萬噸,下降29.9%。經濟作物中,煙葉產量8322噸,下降14.9%;烤煙產量8322噸,下降7.3%。
畜牧養殖業持續穩定增長。全市實現畜牧業總產值83.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2%,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7.6%。年末奶牛存欄56120頭,比上年增長13%。肉、蛋和牛奶產量分別增長26.1%、3.2%和12.4%。水產品產量5.05萬噸,同比增長3.1%。
綠色食品種植面積756.85萬畝,實物總量245萬噸,實現總產值6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7.5%和8.3%。新增有機標志4個,新增綠色食品標志23個,新申報地理標志6個。全市72個鄉鎮全部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組織,981個村建立了土地流轉服務站,土地流轉面積299.1萬畝,同比增長12%;有45個村實現了整村土地流轉。
截止2011年末,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為362.4千公頃;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8千公頃;節水灌溉面積195.3千公頃。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積1.5萬公頃,其中幼林撫育面積1.19萬公頃。
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100萬畝。秋整地948萬畝,深松410萬畝。秋建育秧大棚8195棟,秋做床2573萬平方米,新建智能化催芽基地建設28處。農業生產條件建設繼續得到改善。截止到2011年末,共完成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796萬元,補貼購置機具4912臺(套)。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325萬千瓦,農機保有量達到12萬臺,全市綜合農業機械化程度達90%。新建農機合作社7個。
累計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36.1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6.4億元。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對俄出口果菜基地面積累計達17.87萬畝,比上年增長20%。在俄開發面積累計達113.4萬畝,同比增長3.6%。在俄遠東地區從事勞務、經貿、辦實業的人員達到2萬多人,年創勞務收入8億多元。
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效果。全市各類合作經濟組織達到954個,全市共有農產品加工企業200余戶,可加工糧食270萬噸,占全市糧食產量的60%以上。省級龍頭企業12家,市級龍頭企業65家。2011年,全市新解決60村屯3.2萬人飲水安全問題,修村內路272公里。改造泥草房9059戶,計76萬平方米。新建文化廣場45個,安裝路燈1554盞。全市有43個(鄉)鎮98個村實施沼氣“一池三改”。農村農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50%以上,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穩定在98%以上。二級以上醫療衛生機構對口支援鄉鎮衛生院達到30所,16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派出各類醫務人員90人到受援鄉鎮衛生院開展工作,農村農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50%以上,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了99.72%。農村低保標準由1200元提高到1350元。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68.5%。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水平穩步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全部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94.4億元,增長26.1%。實現工業總產值393.4億元,增長35.5%,其中,輕工業產值165.7億元,增長31.4%,重工業產值227.7億元,增長38.7%。
工業經濟效益水平持續快速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27.13,比上年提高13.86個百分點,實現利稅總額38.2億元,比上年增長43.4%,實現利潤總額27.2億元,比上年增長54.5%。其中地方工業實現利稅總額29.7億元,增長39.0%,實現利潤總額21.9億元,比上年增長53.5%。
建筑業穩定快速發展。全年建筑企業實現增加值24.2億元,比上年增長16.2%。全市資質等級三級及三級以上的建筑企業實現總產值82.4億元,增長21.3%,實現竣工產值55.4億元,增長26.7%,房屋建筑施工面積546.9萬平方米,增長8.7%。招投標面積保持穩定擴大,全市實行投標承包面積達313.3萬平方米,占全部施工面積的57.3%。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實現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93.3億元,比上年增長37.8%。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9.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9.5%;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69.6億元,比上年增長45.7%;農村完成投資3.8億元,比上年下降29.5%。全年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0.4億元,比上年增長164.2%;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10.9億元,比上年增長30.4%;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68.2億元,比上年增長41.9%。城鎮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由上年的2.4:41.0:56.6調整為3.6:38.3:58.1。工業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全市工業投資110.2億元,比上年增長32.6%,占全部投資的比重達37.6%;房地產市場持續走旺,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69.6億元,比上年增長45.7%。商品房銷售面積309.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8.7%,其中住宅249.8萬平方米,增長23.8%;商品房銷售額96.6億元,比上年增長45.0%,其中住宅66.8億元,比上年增長36.1%;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3123元/平方米,其中住宅2676元/平方米。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年內全市施工項目個數578個,其中本年新開工項目441個,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新增固定資產241.7億元,比上年增長58.0%。固定資產投資新增的主要生產能力有:輸電線路長度(11萬伏及以上)64.4公里;水泥147萬噸/年;平板玻璃254萬重量箱/年;白酒2.31萬噸/年。
五、國內貿易
消費需求持續旺盛,消費品市場蓬勃發展。大力推進“兩區兩帶一城”建設進程,區域中心城市優勢不斷顯現,消費環境不斷優化。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5.5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全面落實國家“家電下鄉”、“萬村千鄉”、“以舊換新”政策,不斷提高城市中心商業區服務功能,城鄉居民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農村市場消費明顯擴大。全市城鎮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4.4億元,增長18.1%;農村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1億元,增長18.4%,增幅高于城鎮0.3個百分點。批發業持續快速增長,零售業增勢平穩。全市批發業實現商品零售額35.4億元,增長33.8%;零售業實現商品零售額180.5億元,增長15.9%。住宿餐飲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市住宿業和餐飲業營業額分別實現7.1億元和29.1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2.6%和23.2%。限上貿易企業快速增長,對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拉動明顯。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累計實現零售額63.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6.6%,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業實現營業額2.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3%;限下企業及個體經營戶銷售額、零售額穩定增長。全市限下批發零售業及個體經營戶實現零售額152.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3%,其中,批發業12.5億元,增長8.7%;零售業139.6億元,增長12.6%。限額以下住宿業營業額6.4億元,增長24.9%,限額以下餐飲業營業額27.6億元,增長24.3%。消費結構繼續優化,消費品位進一步提升,統計結果顯示,居民用于娛樂、休閑和享受型的商品銷售持續走旺,家具、家用電器、音像制品、金銀珠寶和通訊器材類的商品銷售增幅明顯高于居民平均消費增幅。
六、對外經濟
對外開放規模不斷擴大,外貿進出口總額穩定增長。按照我市“十項重點工程”戰略部署,充分發揮外貿資源優勢,積極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加快推動對俄經貿合作升級,加大新興市場開拓力度,對外貿易事業取得新進展。2011年,我市有外貿進出口實績的企業達到214戶,同比增加12戶。全市進出口總值超千萬美元的企業54戶;超億美元的企業8戶,占全市進出口總值的43.9%,從而帶動了全市外貿進出口的增長。全市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實現36.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6%。其中,進口總額6.4億美元,增長197.5%,出口總額30.1億美元,增長6.1%。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完成28.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9%,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完成0.2億美元,增長18.2%,邊境小額貿易進出口總額完成7.2億美元,增長73.2%,其他貿易進出口總額完成0.9億美元,下降25.6%。從企業性質看,外資和私營企業外貿進出口總額分別比上年增長64.2%和22.6%,占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1.6%和98.0%。
市場多元化戰略實施成效顯著,主要貿易伙伴進出口總值多數呈增長態勢,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全年對俄貿易進出口完成9億美元,同比增長24.5%,占全市進出口總額的24.6%。其中:出口完成3.3億美元,同比下降35.8%;進口完成5.6億美元,同比增長180.6%;對美國進出口總值6.3億美元,同比增長175.2%,占全市進出口比重17.4%;對歐盟進出口總值5.9億美元,同比增長119.1%,占全市進出口比重16.1%;對北美洲進出口6.9億美元,同比增長158.6%;對大洋洲進出口0.9億美元,同比增長119.1%;對拉美洲進出口1.7億美元,同比增長72.1%。對德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進出口也有很大增長,分別增長148.9%、164.3%和58.3%。
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進展。2011年,全市實現國內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00億元,比上年增長38%;實際利用外資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5%。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保持良好發展。全年簽訂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項目26項,合同金額達2.7億美元。其中:對俄合作項目24項,合同金額2.4億美元。對俄勞務輸出3726人次。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的貨物吞吐量3324萬噸,比上年下降0.9%。其中,鐵路314.9萬噸,下降1.5%;公路2899萬噸,下降0.2%;水運110萬噸,下降15.4%;航空758.5噸,下降28%。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3454.7萬人,下降0.3%。其中,鐵路512.4萬人,增長1.3%;公路2904萬人,下降0.5%;水運17萬人,下降26.1%;航空21.3萬人,增長10.9%。
郵電通信業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5億元,增長7.3%,郵政業務總量1.8億元,增長60.9%。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達到153.3萬門;本地固定電話用戶41.9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20萬戶,增長7.5%;全市互聯網接入業務用戶達26萬戶,增長18.7%;本地網中繼光纜線路總長度12506公里。
旅游業持續平穩發展。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旅游者298萬人,比上年增長16.7%,其中,接待國內旅游人數282萬人,增長17%,接待國際旅游人數16萬人,增長11.1%;實現旅游業總收入14.1億元,增長23.4%,其中,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1.6億元,增長17.2%,創造旅游外匯收入3793萬美元,增長12.6%。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稅源培育成效顯著。全市財政總收入65億元,比上年增長29.5%,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1.5億元,比上年增長51.0%,。增值稅完成2.7億元,增長12.2%,營業稅完成6.5億元,增長35.6%,企業所得稅完成3.8億元,增長27.8%,個人所得稅完成1.3億元,增長19.5%。全年實現基金收入9.5億元,比上年下降6.7%。全市財政總支出153.8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一般預算支出142.3億元,增長16.8%,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1.5億元,增長13.5%,教育支出22.6億元,增長36.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1.5億元,增長43.7%,醫療衛生支出11.5億元,增長31.6%,城鄉社區事業支出6.8億元,增長14.3%。全年基金支出11.5億元,比上年增長1.5%。
金融運行平穩,存貸款結構合理。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01.8億元,較年初增加69.4億元,增長11.0%,其中單位存款199.0億元,較年初增加19.7億元,增長11.0%;個人儲蓄存款488.1億元,較年初增加44.8億元,增長10.1%。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443.8億元,較年初增加112.3億元,增長32.8%。其中,短期貸款300.2億元,較年初增加106.2億元,增長51.9%,個人貸款及透支94.3億元,較年初增加23.8億元,增長33.9%。中長期貸款143.5億元,較年初增加11.4億元,增長8.6%。其中,個人貸款93.3億元,較年初增加14.4億元,增長18.3%,個人消費貸款47億元,較年初增加14.4億元,增長44.1%;單位貸款50.2億元,較年初減少3億元,下降5.7%;經營貸款7.3億元,較年初減少2.4億元,下降24.6%;固定資產貸款42.9億元,較年初減少0.7億元,下降1.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保險事業穩定健康發展。全年保險業業務收入21.4億元,其中,財產險收入7.1萬元;壽險收入14.2億元。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持續發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所,招生8627人,在校生31593人,畢業生8904人,在校研究生1202人,畢業研究生334人。成人高等學校招生6777人,在校生14725人,畢業生6174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12131人,招生3891人,畢業生2081人。普通中學145所,招生44927人,在校生150598人,畢業生48270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20所,招生3082人,在校生10387人,畢業生3625人;小學304所,招生29597人,在校生187463人,畢業生29017人;特殊教育學校6所,招生75人,在校生601人,畢業生47人;幼兒園218所,在園幼兒45967人。
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年末全市國有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4122人,其中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人員20306人,其中高級職稱人員4830人。
科技科研成果豐碩。全市新增創新型企業1家,新增創新型試點企業2家,新增創新型培育企業5家;市級科技成果達到100項,在省科技廳登記科技成果60項,推薦省科技成果8項,獲省政府獎勵成果7項。應用類成果轉化率達到70%,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率達90%以上;申報國家級項目5項,申報省級科技項目40項。爭取國家、省級科技項目資金1585萬元;專利申請量達到650項,獲得專利授權量達到500項。高新區牽頭實施的國家、省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通過分類指導,加強督查,跟蹤服務,獲批國家級中小企業創新基金3項,獲得資金190萬元,完成省級中小企業創新基金3項,獲得資金70萬元,全年項目申報、獲批資金如期完成,并取得比較理想的成效。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7個,文化館11個,公共圖書館7個,博物館6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29%,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92%,全市通廣播電視的鄉鎮和行政村達到100%。全市圖書館年末藏書73.4萬冊,全年共接待讀者25.9萬人次。
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672個,其中醫院71個。衛生機構實有床位數11156張,其中醫院實有床位7842張。衛生技術人員13820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557人,注冊護士4734人。婦幼保健院、站18個,實有床位363張,衛生技術人員700人。專科疾病防治機構12個,實有床位1388張,衛生技術人員886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2個,衛生技術人員415人。全市共有鄉鎮衛生院75個,實有床位1563張,衛生技術人員1343人。
體育事業成績突出。2011年我市參加省級比賽共獲得獎牌220枚,其中金牌81枚、銀牌77枚、銅62牌枚。11月全國短道冠軍賽獲得金牌1枚、銀牌3枚、銅牌4枚;3月我市參加全國男子冰球錦標賽獲得銅牌1枚;參加全省速滑、短道速滑比賽獲5金18銀11銅;參加全省田經比賽獲59金41銀37銅;參加全省射擊、射箭比賽獲17金18銀14銅。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據公安部門戶籍統計,全市人口出生率7.57‰,死亡率7.24‰,人口自然增長率0.33‰。年末全市總人口250.5萬人。全市人口主要構成情況如下: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24元,比上年增長14.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048元,增長27.2%。城鎮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8.6%,農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50.1%。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7.2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05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20.2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1平方米。
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9.5萬人(在職),其中,企業職工參保人數21.3萬人,機關事業單位參保人數2.5萬人;離退休人員15.8萬人。截止到2011年末,參加基本醫療保險99.1萬人,其中城鎮職工38萬人,城鎮居民61.1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離休人員0.29萬人。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穩步發展。全市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院1所,床位達300張,收養298人。建立起各種城鎮社區服務設施192處。全年銷售福利彩票16622萬元,提取社會福利資金1292萬元。直接接受社會捐贈91萬元。
十二、環境保護
年末全市環境保護系統共有職工385人,各級環境監測站7個。建成煙塵控制區29個,總面積55.51平方公里;建成噪音達標區24個,達標區面積44.36平方公里。全年出動環境執法人員6383人次,檢查企業3100家(次)。
生態市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市有自然保護區23個,自然保護區面積542115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面積251939公頃,省級自然保護區9個,面積143656公頃。
節能降耗工作成效顯著。全市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通過積極推進環保、節能、循環經濟等項目建設,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效。全市萬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3.61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2.98%。
注:1、本公報各項統計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及三次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