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齊哈爾市統計局
(2021年4月13日)
2020年,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二屆六次、七次、八次全會精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錨定目標、攻堅克難、精準施策,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全市經濟穩步復蘇,民生福祉持續改善,為“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基礎。
一、綜合
國民經濟。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00.4億元,比上年增長3.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1.0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268.9億元,增長7.1%;第三產業增加值550.5億元,增長1.0%。三次產業結構為31.7:22.4:45.9。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3.5%、54.0%和12.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4273元,增長4.3%。第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2個、1.9個和0.4個百分點。
人口。全市戶籍總人口522.1萬人,比上年下降0.9%。其中,鄉村人口323.9萬人;城鎮人口198.2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為3.9‰,下降0.3‰;人口死亡率為6.6‰,增長1.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7‰。
就業。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6萬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4萬人。
物價。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比上年同期上漲2.7%,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上漲0.5%。消費品價格指數上漲2.7%,其中,食品煙酒價格指數上漲6.8%,衣著價格指數下降2.6%,居住價格指數上漲0.7%,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指數上漲0.8%,交通和通信價格指數下降3.7%,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指數上漲1.8%,醫療保健價格指數上漲8.5%。
二、農業
農林牧漁業。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52.8億元,比上年增長4.7%。其中,農業產值393.5億元,增長2.1%;林業產值10.2億元,增長2.4%;畜牧業產值328.4億元,增長8.6%;漁業產值13.2億元,下降0.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5億元,增長6.2%。
畜牧業。全年肥豬出欄334.0萬頭。牛出欄67.7萬頭。羊出欄266.4萬只。全年肉類總產量48.9萬噸。
糧食產量。全年糧食總產量236.4億斤,比上年增長0.06%。其中,水稻59.2億斤,增長11.69%;玉米142.0億斤,下降8%;大豆31.1億斤,增長46.52%;其他糧食4.1億斤,下降46.86%。
全市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積1156萬畝。全市綠色食品認證數量442個,有機食品認證數量119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11個。
三、工業
工業生產。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5%。其中,輕工業增加值下降3.1%,重工業增加值增長24.1%。全年裝備工業增加值增長24.9%。食品工業增加值下降3.5%。
工業效益。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21戶。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23.1%。利潤總額131.8億元,增長117.3%。資產合計1756.7億元,增長7.8%。流動資產合計967.6億元,增長8.8%。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增長較快的有:礦山專用設備24080噸,增長3.3倍;成品糖203583.9噸,增長61%;飼料添加劑305031噸,增長20.1%;鋼材1802078噸,增長13.3%。下降較快的有:硅酸鹽水泥熟料300000噸,下降48%;鐵路貨車9085輛,下降31.4%;白酒1.1萬千升,下降27.9%;熟肉制品8436噸,下降21.4%。
四、固定資產投資、建筑業和房地產開發
固定資產投資。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7.7%。其中,民間投資增長13.5%;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下降9.9%;外商及港澳臺投資增長87.3%。裝備、食品兩大主導產業完成投資增長24.1%,占工業投資的43.8%。新增固定資產增長35.9%。
建筑業。全年實現建筑業總產值44.7億元,比上年增長4.5%。從事建筑業活動的平均人數16470人,下降12.5%。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49.1萬平方米,下降11.8%。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9.9億元,增長23.8%;利潤總額0.33億元,下降10.5%。
房地產開發。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48.6億元,比上年下降22.8%。本年到位資金55.6億元,下降27.5%。商品房銷售面積123.4萬平方米,增長7.5%。商品房銷售額67.9億元,增長16.3%;其中,住宅銷售額62.0億元,增長22.3%。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每平方米5507元,增長8.3%;其中,住宅平均銷售價格每平方米5421元,增長10.7%。
五、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上年下降11.6%。分行業看,批零貿易業實現零售額下降11.0%;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下降16.4%。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下降11.8%;農村消費品零售額下降10.3%。
商品零售。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批發零售貿易業27類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增長14.7%,中西藥品類增長46.2%,通訊器材類增長15.3%,金銀珠寶類下降19.3%,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8%,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18.8%,石油及制品類下降26.1%,汽車類下降20.5%。
六、對外經濟
利用外資。全市實際利用外資額12316.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6%。新批外商投資企業6戶。
對外貿易。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52.0億元,比上年增長22.0%。出口總額30.0億元,增長0.2%。進口總額22.0億元,增長73.4%。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全年完成貨運量8872.94萬噸。其中,鐵路1381.9萬噸,公路7491萬噸,航空0.04萬噸。客運量1963.5萬人。其中,鐵路564.4萬人,公路1362萬人,航空37.4萬人。
郵政電信。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29.1億元。其中,電信業務總量219.1億元,郵政業務總量10.0億元。
旅游。2020年末,A級及以上景區50個,比上年增長5.3%,其中,4A級以上景區10個;接待游客1650萬人次,下降44.5%;實現旅游收入102.5億元,下降33.1%。
八、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支。全年財政總收入149.8億元,比上年增長0.7%。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4.6億元,增長2.5%。財政總支出580.1億元,增長7.2%,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28.9億元,增長9.6%。
金融市場。全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587.5億元,比年初增長14.0%。住戶存款2071.9億元,增長18.4%。其中,活期存款735.1億元,增長15.0%;定期及其他存款1336.9億元,增長20.4%。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520.5億元,增長4.9%。住戶貸款427.3億元,增長0.4%。其中,短期貸款112.9億元,增長8.6%;中長期貸款余額314.4億元,下降2.3%。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學研究。全年實施重點科技計劃項目29項;獲省級以上科學技術獎11項;科技成果驗收457項;全年認定技術合同278項。
教育事業。202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收學生2萬人,比上年增長17.6%;在校學生6.7萬人,增長19.6%。普通高中招收學生2.5萬人,增長6.8%;在校學生6.9萬人,增長3.3%。初中招收學生3.2萬人,下降8.3%,在校學生10.6萬人,下降7.1%,初中入學率達100%。小學招收學生2.3萬人,下降14.1%;在校學生16.9萬人,下降5.7%;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產業。2020年末,全市共有文化單位49個。其中,圖書館13個,群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6個,博物館19個。文物保護單位190個。其中,國家級12個,省級45個,市縣級133個。非物質文化遺產200個。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0個。文藝專業技術人員1114人。廣播、電視電臺14座,廣播人口覆蓋率達100%,電視人口覆蓋率達100%。
醫療衛生。2020年,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2735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68個,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8個,婦幼衛生機構17個。衛生機構床位編制數3.2萬張,實有3.4萬張。衛生技術人員3.1萬人,其中,醫生1.2萬人。
體育事業。2020年,全市共有體育館15個,各類體育場9個,體育社團116個,國家一級運動員39人次,國家二級運動員59人次。體育健兒在國際比賽獲得冠軍2次、前八名2次(不包含冠軍),全國比賽冠軍5次、前三名9次(不包含冠軍),省比賽冠軍73次。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居民收入。2020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6元,比上年增長2.3%;城鎮人均消費支出20428.7元,下降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57元,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3441.9元,下降2.6%。
社會保障。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64.2萬人;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19.5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400.4萬人。
養老產業。全市養老機構316個。其中,公辦27個,養老床位7786個;民辦289個,養老床位29696個;開展醫養結合的養老院316個;鄉鎮敬老院25個,入住老人3210人。
十二、環境保護
園林綠化。全年完成植樹造林14.7萬畝,其中,三北防護林工程4.7萬畝。園林綠地面積4581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為37.7%。公園21個,公園面積511公頃。
自然保護區。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13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8.31萬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面積20.59萬公頃;省級自然保護區10個,面積17.72萬公頃。
注:1.本公報各項統計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
2.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著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3.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總產值絕對數指標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4.本公報中城鎮新增就業、社會保障、財政、金融、旅游、環保、教育、體育、文化、科技、衛生等數據來自于部門統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