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統計局
2000年1月14日
1999年,全市人民深入貫徹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精神及市委提出的“千方百計把經濟搞上去,一心一意為人民辦實事”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以國有企業脫困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努力克服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困難,全市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顯著成效,城鄉人民生活質量提高,改革開放、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共同發展。
一、綜合
國民經濟保持快速增長,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據初步測算,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83.3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75.4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增加值276.6億元,增長10.8%;第三產業增加值431.3億元,增長11.5%。經濟結構由上年的21.2:30.6:48.2調整為19.9:31.3:48.8,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1.2%、40.0%、48.8%。非國有經濟實現增加值512.3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8.0%。人均國內生產總值9142元,比上年增長9.5%。
市場物價低位運行。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下降2.8%,商品零售價格下降3.1%,兩種價格指數分別比上年水平低3.4個和0.9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連續16個月負增長,商品零售價格連續26個月負增長。
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施債轉股、破產、兼并和關閉等政策措施,落實重點技改項目,積極推進銀企合作,進行優勢企業深化改革試點,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工作取得進展,全市有12戶企業完成了公司制改組,20戶國有企業列入國家經貿委“債轉股”建議名單,第二毛紡廠破產和第三水泥廠兼并列入國家計劃,空調機、阿繼股票掛牌上市和醫藥集團、歲寶集團配股融資10.1億元。
再就業工程取得成效。根據發展與就業并行,安置與自謀職業相結合的原則,全市多方開辟就業門路,全年共有9.6萬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通過多種途徑實現了再就業。
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不快;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較突出;工業經濟效益低下的狀況尚未從根本上好轉;農村居民收入略有下降。
二、農業
農業生產獲豐收。今年我市糧食生產雖然受到播種階段氣候變化異常、播期拖后以及秋季霜凍災害等不利因素影響,但是由于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業生產投入,在全市大力推廣應用農業科學技術,廣大干部群眾積極采取查田補種、適時追肥和促早熟等項技術措施,將災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全年糧食總產量達86.37億公斤,雖略低于上年產量,但仍是豐收年,油料、麻類等經濟作物大幅度增長。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6.4億元(現價,下同),比上年增長6.8%,其中:農業產值157.6億元,增長4.0%。
林業、牧業、漁業生產繼續發展。全年實現林業產值7.3億元,比上年增長5.2%;完成育苗面積0.49萬公頃,造林面積5.17萬公頃,分別比上年增長36.1%、34.3%。全年實現牧業產值95.8億元,比上年增長11.8%;肉類產量42.8萬噸,增長4.6%。年末大牲畜存欄135.1萬頭,增長0.4%;生豬存欄230.4萬頭,增長6.9%;家禽存欄4385.7萬只,增長10.6%。全年實現漁業產值5.7億元,比上年增長9.2%;水產品產量7.3萬噸,增長9.2%。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達268.1萬千瓦,比上年增長8.0%;大中型農用拖拉機和農用載重汽車分別達到1.1萬臺和0.3萬輛,分別比上年增長9.0%和2.2%;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23.9萬噸,增長1.4%;農村用電量7.4億千瓦小時,增長4.8%。已配套機電井達9108眼,比上年增長2.5%。
鄉鎮企業保持快速發展。全年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487.5億元,比上年增長27.6%;實現稅金6.6億元,增長21.4%。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227.1億元,比上年增長10.0%。完成工業總產值870.3億元(現價,下同),比上年增長14.5%,其中:輕工業完成產值402.4億元,重工業完成產值467.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8.6%和11.2%;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完成產值296.8億元,非國有工業完成產值573.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2%和15.3%。
工業經濟效益有所好轉。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比上年增長9.7%,實現利稅增長20.7%,實現利潤減虧0.18億元,虧損企業虧損額下降4.1%。1999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54.9,比上年提高4.01個百分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為4.2%,降低0.12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11.9%,提高9.23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為75.2%,下降0.6個百分點。
建筑業生產快速發展。全年建筑業實現增加值49.5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全員勞動生產率達48938元/人,比上年增長4.3%。建筑業生產經營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招投標制度逐步完善。全年建筑企業施工的單位工程個數2331個,其中:新開工個數1641個。市區應招標工程526個,實行招標508個,招投標覆蓋率達96.6%,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完成房屋竣工面積644.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2萬平方米。全年竣工單位工程1235個,工程質量優良品率達38.3%,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全年建筑企業實現利稅總額為4.65億元,比上年增長9.4%。建筑業單位工程獲國家魯班獎2項,省優質工程48項,“沈、長、哈”三市聯檢優質樣板工程16項。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加快。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2.5億元,比上年增長15.1%,增幅比上年增加4.8個百分點,其中:國有經濟投資139.1億元,增長7.9%;集體經濟投資7.8億元,增長136.4%;城鄉居民個人投資10.0億元,增長8.2%;其他經濟類型投資45.6億元,增長32.3%。在全部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106.9億元,比上年增長28.4%;更新改造投資30.7億元,下降22.8%;房地產開發投資44.3億元,增長24.0%。
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年能源工業完成投資20.6億元,比上年增長26.1%,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9.3%提高到10.2%;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5.6億元,增長115.1%,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4.1%提高到7.7%。
全年基本建設、更新改造竣工項目620個,項目建成投產率68.6%,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新增固定資產146.5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達72.3%。全年新增生產能力或效益主要有:①石油輸送管道(大慶-哈爾濱)183公里,運輸能力200萬噸/年;②火力發電能力160萬千瓦;③化學原料藥485噸/年;④中成藥999噸/年;⑤肉制品加工10000噸/年;⑥糧食倉儲能力8390萬公斤;⑦方便食品39750噸/年;⑧奶粉15150噸/年;⑨學生席位32295個,其中:高等院校7190個;⑩哈爾濱市檔案館建成投入使用。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繼續發展。全年實現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增加值75.3億元,比上年增長9.1%,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3%提高到8.5%。
交通運輸能力提高。鐵路貨物列車發出正點率達96.5%,貨物列車運行正點率達96.9%;旅客列車出發正點率達99.9%,旅客列車運行正點率達97.8%。
郵電通信業再上新臺階。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0.7億元,比上年增長27.5%。全市本地局用程控交換機容量達182.8萬門,比上年增加10.7萬門,程控化比重達100%。全市公用電話用戶達3.25萬戶,比上年增加0.45萬戶。本地電話年末到達戶數135.1萬戶,比上年增長16.9%。市區每百戶居民擁有電話70.8部(不含移動電話),比上年增加8部。全市已通電話的行政村達2767個,比上年增加229個,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78.3%。各類電信新興業務迅猛發展,移動電話年內新增用戶14.76萬戶,年末到達55.53萬戶;計算機網絡用戶達2.12萬戶,比上年增加1.13萬戶。
六、國內貿易
商品銷售平穩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1.9億元,比上年增長9.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29.1億元,增長10.1%;餐飲業零售額36.4億元,增長11.2%;制造業零售額8.3億元,增長5.3%;其他行業零售額38.2億元,增長0.3%。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72.2億元,增長35.8%。
各種經濟類型中:國有經濟零售額72.2億元,比上年增長4.5%,占全部零售額的比重由上年的18.3%下降到17.5%;非國有經濟零售額339.7億元,增長10.1%,其中:集體經濟零售額35.1億元,增長5.4%;私營經濟零售額34.3億元,增長11.5%;個體經濟零售額211.2億元,增長13.8%;股份制經濟零售額23.2億元,下降0.4%;其他經濟零售額35.8億元,增長1.3%。
從銷售用途看,各類商品銷售中:吃的商品零售額比上年增長7.2%,占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比重為43.9%,比上年降低0.8個百分點;穿的商品零售額增長5.5%,占全部零售額的比重為19.1%,比上年降低0.6個百分點;用的商品零售額增長13.8%,占全部零售額的比重為34.5%,比上年增加1.4個百分點;燒的商品零售額增長8.9%,占全部零售額的比重為2.5%,與上年持平。
七、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形勢有所好轉。全年實現海關進出口總值10.3億美元,比上年下降7.4%,下降幅度比上年減少16.1個百分點,其中:進口下降5.4%,出口下降9.1%,下降幅度分別比上年減少13.1個和18個百分點。市屬外貿實現進出口總值8.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進口總值4.7億美元,增長3.1%,出口總值4.2億美元,增長1.0%,增幅比上年提高15.8個百分點。
利用外資規模擴大。全年簽訂利用外資協議金額2.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6.2%;實際利用外資1.85億美元,增長1.1%,其中:外商實際直接投資1.51億美元,增長0.7%。到年末全市有三資企業1862家。全年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金額1.4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2.8%;完成營業額2.0億美元,增長1.7倍。
兩個開發區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1021家,全年完成產值100.6億元,實現利稅13.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0%和24.0%,其中:三資企業167家,投資總額5.0億美元,實現利稅2.5億元,增長4.0%。經濟技術開發區共批準企業1433家,其中:三資企業352家,投資總額15.9億美元;內聯企業1081家,注冊資本45億元。1999年經濟技術開發區完成工業總產值58.3億元,實現稅收4.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0.8%和23.4%。
國際旅游業繼續發展。我市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優勢,積極開發冰雪觀光、金源文化、城市特色等旅游產品,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全年接待國際旅游人數14.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1%,其中:外國人10.0萬人次,增長9.1%;華僑、港澳臺同胞4.4萬人次,增長9.4%。旅游外匯收入444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商品性收入1168萬美元,增長14.4%;勞務性收入3274萬美元,增長9.1%。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繼續增加。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79.5億元,按可比口徑(下同)比上年增長9.1%。地方財政收入50.1億元,增長15.0%,其中:增值稅收入7.8億元,增長5.2%。地方財政支出71.0億元,增長18.3%,其中:企業挖潛改造支出7.5億元,增長16.5%;城市維護費7.1億元,增長27.5%;教育事業費11.0億元,增長16.4%;衛生事業費3.4億元,增長14.4%。
金融信貸規模擴大。全市金融機構深入貫徹國家實施的積極貨幣信貸政策,努力組織存款,調整信貸結構,在防范金融風險的同時積極擴大信貸規模。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009.1億元,比上年增長17.4%,其中:企業存款309.3億元,增長42.0%;城鄉居民儲蓄存款645.0億元,增長12.1%。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883.7億元,比上年增長26.2%,其中:短期貸款659.7億元,增長18.9%;中長期貸款193.8億元,增長65.3%;工業貸款264.7億元,增長11.0%;農業貸款20.9億元,增長7.0%。
保險事業穩定發展。全年保費收入10.4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4.4億元,增長6.8%;人身險保費收入5.95億元,增長13.9%。全年財產險賠款金額2.04億元,比上年下降20.2%;人身險賠款金額0.70億元,增長73.5%。
社會保險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市有91萬企業職工參加了社會保險部門的基本養老保險,有30.5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離退休費社會統籌。失業保險機構為4.4萬人次失業職工提供了失業救濟,全年共發放失業救濟金1021萬元,比上年增長1.5%。全市98%鄉鎮開展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加保險的人數45萬人。全市養老保險、失業保險覆蓋面分別達72%和83%。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全市縣以上國有獨立研究開發機構136個,高等院校辦科研機構151個,大中型工業企業辦科研機構134個。全年用于科研活動的經費支出16.2億元,比上年增長17.5%,其中: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8.4億元,增長94.9%。全年共組織實施重要科技項目262項,其中:科技攻關項目181項,星火項目25項,火炬項目21項,科技成果推廣項目20項,微機推廣應用項目15項。全年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936項,其中:國際先進科技成果201項。全年受理專利申請1372項,授權專利1085項。全年共簽訂技術貿易合同5722份,成交金額8.3億元,比上年增長2.5%。
教育事業蓬勃興旺。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24所,全年招生4.1萬人,比上年增長55.1%;在校學生10.2萬人,增長23.0%;在校研究生0.8萬人,增長19.7%。成人高校招生3.5萬人,增長34.3%;在校生9.1萬人,增長29.3%。普通中學在校生60.3萬人,比上年增長15.1%。各類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在校生9.2萬人,比上年下降11.5%。小學在校生75.7萬人,比上年下降13.4%。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8%,比上年增加0.5個百分點。成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2.2萬人,下降2.6%;成人技術培訓161萬人,增長45.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希望工程取得新的進展。全年接受海內外捐款50余萬元人民幣,資助建設希望小學4所,到年末全市希望小學已達96所。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協調發展。全市共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8個,各類電影放映單位84個,文化館21個,公共圖書館19個,博物館9個,檔案館21個。藝術表演團體全年共創作劇本10個,其中:重點劇目4部,話劇《脊梁》、《良宵》,兒童劇《淘淘和小羅卜頭的故事》均在全國和東北三省獲獎,全年共演出1797場,觀眾達168萬人次;獲國家和國家系統獎勵14項,獲省級獎勵90項。圖書館藏書225萬冊;全年共出版圖書1.1億冊;報紙5.8億份;雜志0.7億冊。全市共有廣播電臺1座,廣播調頻轉播臺139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7.0%,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有電視臺1座,一千瓦以上電視發射臺和轉播臺11座,電視人口覆蓋率96.1%,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衛生事業進一步加強。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1270個,床位3.48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494個,床位3.24萬張。全市共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4.8萬人,比上年下降0.4%,其中:醫生2.1萬人,增長1.7%;護師、護士1.6萬人,增長1.4%。預防保健和農村衛生工作進一步加強,全市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53個,衛生技術人員0.2萬人;婦幼衛生機構22個,衛生技術人員0.1萬人。農村有衛生院261個,床位0.4萬張,衛生技術人員0.6萬人。
體育事業成績斐然。在國內外重大體育比賽中,我市運動員共獲得金牌45枚,銀牌32枚,銅牌30枚。群眾性體育活動更加活躍,獨具北方特色的“百萬青少年上冰雪”活動中,全市共澆冰場430處,“上冰雪”人數達到42.3萬人,七區和阿城市等7個縣(市)被評為省級“上冰雪”活動先進單位,有131所學校被評為省級“上冰雪”活動先進學校。
十一、環境保護和城市建設
環境保護事業取得新進展。市區環境保護系統有各級環境監測站8個,環境監測人員174人,實現了市區內不同地區環境污染情況的定期報告。全年治理噪聲源45處,比上年增加28處,環境噪聲達標區面積累計達133.8平方公里。全市環衛系統擁有環衛車輛511輛。全年清運垃圾120.6萬噸;清掃面積3569.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84.6萬平方米。
城市市政建設成效顯著。完成了學府路、友誼路西段拓寬改造工程;紅旗大街全線貫通;機場高速路、二環快速干道等重點工程進展順利。松北新區上塢堤防建設、三處水源地輸水管線、堤壩和6座沿江水損泵站等修復工作如期完成。改造了極樂寺周邊地區等7個重點區域,形成了“三線、六點、一環”的燈飾化格局;建成大型綠地41片,比上年增加12片,新增公共綠地面積45萬平方米,到年末建成區綠地面積已達3953.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7.6萬平方米。
城市公用事業有新的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加快營運車輛更新步伐,部分線路增加豪華空調營運車輛和更換小型無軌電車。到年末,城市公共交通營運線路達96條,比上年增加3條;營運車輛3420輛,增加96輛;全年客運量5.1億人次,下降3.6%。擁有出租汽車8948輛,增加998輛。全年城市用電量46.6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6.7%,其中:居民生活用電12.3億千瓦小時。煤氣管道長度1581公里,比上年增加4.2公里;煤氣供應量2.3億立方米,增長20.4%;煤氣普及率57.8%,比上年增加4.66個百分點。全年供水量3.6億噸,比上年增長1.1%,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8億噸,增長5.5%。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總人口968.61萬人,比上年增加4.99萬人,其中:市區人口338.20萬人,增加0.51萬人。在總人口中:農業人口521.91萬人,增加3.99萬人;非農業人口436.87萬人,增加3.35萬人。常住人口932.09萬人,流動人口36.52萬人。男性人口492.72萬人,增加2.55萬人;女性人口475.89萬人,增加2.44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9.51‰,人口死亡率5.57‰,人口自然增長率3.94‰,比上年降低0.61個千分點。
勞動就業形勢穩定,從業人員工資水平提高。年末全市從業人員263.8萬人,比上年增長1.8%。年末城鎮職工人數217.8萬人,比上年減少0.9萬人;城鎮私營個體從業人員43.6萬人,增加5.7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7.97萬人,登記失業率2.93%。全市職工平均工資為6370元,比上年增長14.1%。
城市居民生活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據300戶城市居民家庭生活的抽樣調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33元,比上年增長13.1%,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6.4%;人均消費性支出4216元,增長9.7%。城市居民耐用消費品擁用量持續增加,每百戶城市居民家庭擁有家用電腦1.7臺,比上年增加0.7臺;影碟機10臺,增加2.7臺;微波爐5臺,增加2臺;移動電話4.7部,增加2.7部;彩色電視機102臺,增加2.3臺;電冰箱80臺,增加4.3臺。
農村居民收入略有下降,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2408元,比上年下降7.0%,扣除物價因素實際下降3.9%。據900戶農村居民家庭生活的抽樣調查,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洗衣機39臺;自行車110輛,比上年減少5輛;摩托車11輛,增加5輛;電風扇11臺,增加5臺;大型家具301件,增加10件;彩色電視機46臺,增加11臺。
城鄉居民居住水平繼續提高。全年市區完成住宅建設投資38.7億元,比上年增長20.2%;竣工住宅面積301萬平方米,市區人均居住面積8.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由上年的17.65平方米,提高到18平方米;農村鋼木結構住房比重67.2%,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社會福利事業穩步發展,社會救濟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1999年全市共有國家和集體辦各類福利院、敬老院255個,床位1萬張,收養孤、老、殘、幼0.8萬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各區、縣(市)建立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市有2.05萬人得到國家定期撫恤補助。
注:1、本公報各項統計數據為年度初步統計數字。
2、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農林牧漁業經濟指標數據是與首次農業普查資料銜接后的數據。
4、人口數為1999年1%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