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緊緊圍繞“一改兩開、富民興市”的總體思路和“突出一條主線、構建四大格局、強化五個保障、建設綠色生態旅游城市”的任務和目標,搶抓有利發展機遇,狠抓政策貫徹落實,形成了“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的喜人局面。宏觀經濟經過抗“非典”、戰農業災害,國民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社會事業實現全面進步。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預計169.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5%。產業結構有所調整。
一、農業
2003年,我市農業戰線以創建全國綠色食品主產區為主攻方向,全力推進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戰勝了自然災害的影響,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全年農業總產值實現39.4億元,比上年增長20.2%。農業增加值21.0億元,比上年增長30.8%。糧食產量98.3萬噸,比上年增長17.7%。
綠色食品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綠色食品種植基地面積230萬畝,比上年增加28%。全市獲綠標使用權產品達29個。全年實現綠色食品種植業產值18.1億元,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為45.8%。
植樹造林工作取得新進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積8088公頃,退耕還林面積6593公頃,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畜牧業發展勢頭良好,所占比重提高。全年實現畜牧業總產值12.1億元,比上年增長26.6%。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達30.8%,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肉類總產量7.1萬噸,比上年增長10.9%。水產品產量3.2萬噸,與上年比增長10.3%。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76.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6%。有效灌溉面積74.3千公頃,與上年持平。農用拖拉機3.6萬臺,增長4.8%。農村用電量14770萬千瓦小時,增長5.6%。
鄉鎮企業發展步伐加快。據統計,全年鄉鎮企業實現產值97.9億元,增長20.7%;營業收入92.7億元,增長14.2%;增加值27.9億元,增長15.1%;凈利潤6.6億元;實繳稅金0.9億元。
二、工業和建筑業
2003年,全市以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為契機,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并舉,優勢產業得到進一步加強,工業生產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市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3.1億元,比上年增長18.4%。從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11.9億元,增長19.9%,集體企業增加值3.8億元,增長12.4%,股份制企業增加值4.6億元,增長21.3%。從輕重工業看,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9.5億元,增長18.3%,輕工業完成3.6億元,增長18.6%。
工業經濟效益繼續攀升。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63.0億元,比上年增長26.6%;利稅總額9.6億元,比上年增長38.6%。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89.2,比上年提高6.3個百分點。其中:總資產貢獻率7.0%,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29.5%,與上年持平;負債率90.3%,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流動資金周轉率為0.78次,比上年加快0.16次;成本費用利潤率為6.9%,提高0.5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12410元/人,提高24.6%;產品銷售率為92.1%,提高了0.9個百分點。
建筑業呈較快發展勢頭。全市完成建筑業增加值2.5億元,比上年增長28.9%;實現利稅4612萬元,增長28.6%,實現利潤2688萬元,增長98.2%。施工工程個數422個,實施投標工程個數171個;施工房屋面積73.8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49.1萬平方米。
三、固定資產投資
2003年,我市充分利用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機遇,重點實施大項目戰略,啟動“百項工程”建設,推動了投資增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6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從投資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設投資12.4億元,同比增長28.0%;更新改造投資7.7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房地產投資1.7億元,同比增長27.7%。
投資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全年農林牧漁水利業投資4622萬元,增長12.5%,運輸郵電通訊投資5.0億元,增長98.0%。
投資效益有所提高。全年基本建設、更新改造建成投產項目582個,比上年增長1倍;建成投產率94.7%,比上年提高15.6個百分點;新增固定資產24.5億元,比上年增長1.1倍。
全年新增主要生產能力有:新建公路11.14公里,改建公路99公里,火力發電3萬千瓦,糧食倉庫1.4億公斤,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
四、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業平穩發展。鐵路、公路基礎設施不斷改善,綜合運輸能力增強。全年貨物運輸總量為3726萬噸,比上年下降5.7%。其中,鐵路運輸總量2563萬噸,比上年增長8.1%;公路運輸總量1163萬噸,下降26.4%。全年完成客運量3211萬人,下降9.3%。其中,鐵路旅客運輸量204萬人;公路旅客運輸量3007萬人。
郵電通信事業繼續加速發展,服務領域不斷拓展,整體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年郵電業務總量11.5億元,比上年增長7.3%。
五、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隨著全市宏觀經濟增長加快以及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拉動,消費品市場穩中見旺。全年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6.9億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城市的零售額41.2億元,增長7.7%,縣及縣以下零售額5.7億元,增長13.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6.1億元,增長3.6%,餐飲業零售額9.0億元,增長8.3%,其他行業零售額1.7億元。農民對城鎮居民的零售額3.8億元,下降23.3%。從商品類別看,食品類零售額19.6億元,增長4.9%,占全部零售額的比重為41.7%;衣著類零售額16.1億元,增長10.2%,所占比重為34.4%;用品類零售額10.3億元,增長14.7%,所占比重為21.9%。市場物價略有上漲,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1.1,上漲1.1%。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持續活躍。2003年通過實施外經貿跨越式發展戰略,加強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全市外項型經濟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全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8301.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17.6%,其中出口7369.6萬美元,進口931.9萬美元。邊境貿易6705.5萬美元。利用外資穩定增長。全年協議利用外資1807.3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85萬美元。
七、財政、金融、保險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我市財政收支狀況良好。2003年全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1.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不含上劃收入、下同)完成6.3億元。其中,基金收入7035萬元,一般預算收入完成5.6億元,可比口徑比比上年增長12.6%。金融機構存貸款穩定增長。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94.1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5.8%。其中,企業存款余額為19.2億元,增長23.2%;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75.6億元,增長14.3%。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182.0億元,增長3.7%。銀行貨幣收入600.6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年末貨幣凈投放17.6億元,比上年增長76.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保險事業繼續壯大。保費收入5.1億元,比上年增長45.6%,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4906萬元,增長8.5%;壽險保費收入46427萬元,增長51.0%。支付各類賠款3569萬元,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2399萬元,人身險賠付金額1170萬元。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對經濟的支撐作用日益增強。2003全市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48%,全市科技計劃項目實施率達到98%以上,全市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151戶。
教育事業在改革調整中穩步發展。全市擁有普通高校1所,在校學生0.8萬人;普通中學166所,在校學生13.8萬人;小學522所,在校學生11.6萬人。學齡前兒童入學率99.6%。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全年演出61場次;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2個;公共圖書館4個,藏書35.1萬冊;廣播電臺4座,電視臺3座;全市共出版地方報紙535萬份。
衛生事業得以鞏固和發展。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76個,擁有床位7312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8395人,其中醫生3519人,護師、護士2957人。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2003年我市體育健兒在國家和省級比賽中,獲得金牌38枚,銀牌35枚,銅牌42枚。全年共舉辦區以上運動會12次,參加的運動員達4000人。
十、人口、就業與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全市人口下降。2003年末全市總人口194.51萬人(公安局統計數據)。全市人口出生率6.31‰,死亡率3.68‰,人口自然增長率2.63‰。
在崗職工人員略有減少,職工工資小幅增長。年末全市城鎮在崗職工人數20.4萬人,比上年下降1.3%,在崗職工平均工資9018元,比上年增長5.6%。個體從業人員14.1萬人,與上年持平,私營企業從業人員1.5萬人,比上年增長7.9%。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2003年全市基本養老保險費收繳率98%,參加養老保險職工13.8萬人,參保率97%;參加失業保險職工21.5萬人,占應參保職工的比重92%;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18.9萬人。
城鎮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質量繼續提高。200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12元,比上年增長9.1%;農民人均純收入2766元,比上年增長20%。城鄉居民居住條件繼續改善,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15.4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6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達21.13平方米。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2003年全市各類社會福利院50所,擁有床位1485張,收養1137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