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大慶調查隊
2007-03-16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創建百年油田、構建戰略新高、共建和諧社會、推動大慶邁上科學發展新階段”的主旋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不斷創新發展思路,積極搶抓歷史機遇,大力推進各項改革,全市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充分體現出質效優先、又好又快的良性發展特征,實現了“十一五”計劃的良好開局。
一、綜合
經濟總量穩步增長。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20.3億元,比上年增長10.5%(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0.3億元,比上年增長11.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388.6億元,比上年增長9.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81.4億元,比上年增長16.3%。
結構調整又見成效。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05年的3.0:85.9:11.1調整為3.1:85.7:11.2;油與非油經濟比例由2005年的65:35調整為64.6:35.4;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比例由2005年的85.2:14.8調整為84.5:15.5。
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工業品價格有所回落。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比上年增長2.8%,其中,服務項目價格上漲0.1%、食品價格上漲5.6%、衣著價格上漲8.0%、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價格上漲0.3%、居住價格下降4.7%;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117.8%,漲幅比2005年回落10.6個百分點。
勞動就業取得新進展。年末單位從業人員達52.4萬人,比上年增加5.3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4.2%,比上年降低0.1個百分點。
二、農業
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1.1億元,同比增長8.8%;實現增加值50.3億元,同比增長11.5%。
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2.1萬公頃,同比增長5.7%,新增播種面積3.4萬公頃。優質糧食種植面積達26.7萬公頃,同比增長14.3%;綠色特色和有機食品種植面積達15.1萬公頃,占總播種面積的24.3%。全市糧食總產量達257.3萬噸,同比增長8.6%。
畜牧業繼續承接良好發展勢頭,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全市實現畜牧業產值51.3億元,占第一產業總產值的50.8%;實現畜牧業增加值23.7億元,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49.1%。
林業生產穩定。全年實現產值1.3億元。造林720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0.0%,比2005年增長0.7個百分點。
漁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年實現產值4.4億元,水產品產量6.9萬噸。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06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1352.0億元,同比增長9.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436戶,實現增加值1284.4億元,同比增長9.5%。工業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6.7%。
規模以上工業重點行業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實現增加值1101.5億元,同比增長4.7%;石化行業實現增加值90.4億元,同比增長16.3%;農副產品加工業實現增加值19.2億元,同比增長18.9%;建材行業實現增加值8.7億元,同比增長28.7%;機械制造業實現增加值9.2億元,同比增長27.6%。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繼續提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再次突破1000點,達到1002點。
地方工業快速增長。全市地方工業實現增加值152.9億元,同比增長36.8%,占全市工業比重達到11.3%。
高新技術企業快速發展。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注冊的企業達1860家,同比增長22.4%;實現技工貿總收入405億元,同比增長25.7%;實現工業總產值288億元,同比增長26.0%;實現工業增加值71億元,同比增長31.6%,占地方工業增加值的46.4%;實現利稅31億元,同比增長19.2%。高新區經濟對地方工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較強的拉動作用。2006年,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337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99億元,實現利稅20億元。
建筑企業全年完成施工產值106.3億元,同比增長15.7%。按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13.4萬元/人,同比增長11.6%。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84.6億元,同比增長27.2%。其中,中省直企業完成投資260.5億元,同比增長25.1%;地方企業完成投資124.1億元,同比增長32.0%。從產業投向看,第一產業投資2.4億元,同比增長41.2%;第二產業投資288.3億元,同比增長23.9%,其中工業投資286.9億元,同比增長24.5%;第三產業投資93.9億元,同比增長37.3%。
全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56.6億元,同比增長88.2%。商品房銷售面積200.5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0.6%;其中住宅184.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3.6%。商品房銷售額51.5億元,同比增長126.9%。
五、國內外貿易和旅游
消費市場購銷兩旺。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2.2億元,同比增長16.3%。按行業分,批發和零售業實現零售額220.8億元,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9.6億元,其他行業實現零售額1.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6.0%、19.8%和1.7%;按構成分,吃、穿、用、燒商品零售額分別為43.3億元、40.0億元、128.2億元、40.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2%、12.0%、11.7%和10.9%。
對外貿易大幅增長。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4.43億美元,同比增長61.8%。其中,出口1.85億美元,同比增長89.7%;進口2.58億美元,同比增長46.4%。全市GDP對外貿易依存度由2005年的1.6%,提高到2006年的2.1%,經濟外向程度進一步提高。利用外資有新進展,全年實際利用外資4429萬美元,同比增長43.8%。
旅游業繁榮興旺。全市努力打造以石油文化游為龍頭、溫泉度假游為特色、濕地休閑游為亮點、民俗風情游為輔助的旅游品牌,全年共實現旅游業總收入11.8億元,同比增長16.8%。接待國內游客589萬人次,同比增長13.5%;接待海外游客9775人次,同比增長15.0%。旅游外匯收入162.8萬美元,同比增長15.1%。
六、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全年公路客運量787萬人,同比增長2.4%,客運周轉量73220萬人公里,同比增長3.6%;全年公路貨運量2067萬噸,同比增長2.8%,貨運周轉量50512萬噸公里,同比增長2.8%;全年鐵路客運量954萬人,同比增長11.6%,貨運量1368萬噸,同比下降5.5%。
郵政電信業發展較快。2006年,全市郵政電信業實現營業收入22.4億元,同比增長11.2%。其中,郵政業務收入2.6億元,增長5.3%;電信業務收入19.8億元,增長12.0%。全年訂銷報刊44萬份,同比增長2.3%;收寄特快專遞43萬件,同比增長10.3%;發送函件402萬件,同比下降12.8%。年末固定電話用戶88.9萬戶,同比增長2.0%。移動電話用戶200萬戶,同比增長19.0%;互聯網用戶29.1萬戶,同比下降12.2%。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七、財政和金融
財政收入增長較快。全年地方財政收入(不含杜蒙,下同)60.2億元,同比增長24.2%。其中,增值稅3.9億元,增長0.6%;營業稅5.0億元,增長29.7%;企業所得稅4.0億元,增長39.4%;城市維護建設稅18.4億元,增長18.0%。全年地方財政支出80.2億元,同比增長21.8%。其中,基本建設支出6.8億元,增長42.2%;教育事業費支出10.1億元,增長23.4%;醫療衛生經費支出3.6億元,增長38.8%;企業挖潛改造資金支出1.4億元,下降81.4%。地稅完成稅收53.4億元,同比增長16.1%;國稅完成稅收438.4億元,同比增長24.5%。
金融運行平穩。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017.1億元,比年初增加111.8億元。其中,企業存款321.6億元,儲蓄存款573.4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46.0億元、46.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19.3億元,比年初增加33.9億元。全年貨幣凈投放61.3億元,同比增長28.8%。
八、教育和科學技術
年末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4所,全年招收本專科學生1.6萬人,本專科在校生達到5.4萬人,畢業生1.4萬人。全年在校研究生達到1889人。本專科在校生與在校研究生分別比上年增加0.3萬人和748人。
年末全市有普通中等學校165所,小學777所,高中階段在校生5.6萬人,初中、小學階段在校生29.9萬人。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達到93.5%,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全市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
2006年,全市共組織實施國家級科技項目44項,省級科技項目88項,申報市級科技項目230項。引進11家科研院所,全市59家高科技企業組建研發中心,成功申報1個國家級、6個省級工程技術中心。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6%。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全年共創作文化藝術作品81部(首),獲省級獎勵5項,國家級獎勵4項。投資建設大劇院、博物館、圖書城三個標志性建筑,基礎文化設施大幅度改善。啟動了“書香大慶”百萬市民讀書活動和“激情之夏”、“大地歡歌”農民藝術節、中國·大慶汽車文化節等群眾性活動,城市文化底蘊更加豐厚。完成數字電視轉換10萬臺,廣播人口綜合覆蓋率和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100%和99.2%。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至年末,全市共有醫院、門診所、療養院等各種醫療衛生機構497所,編制床位9634張,衛生技術人員12683人。
體育事業成績喜人。全年共獲得世界級體育比賽金牌3枚,國家級體育比賽獎牌27枚(金牌15枚、銀牌7枚、銅牌5枚),省級體育比賽獎牌304枚(金牌132枚、銀牌105枚、銅牌67枚)。
十、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實施了林業生態工程、水環境治理工程、大氣污染治理工程,初步實現了工業固體廢棄物、燃煤鍋爐房、化工氣體的達標排放。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59天,優良率為98.4%,在全國113家環境空氣重點監測城市中名列前茅。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5.5%,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80.6%,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51.1%。
十一、人口與計劃生育
人口總量繼續保持低速增長。年末全市總人口269.3萬人,凈增人口49232人。其中,市區人口125.4萬人,四縣人口143.9萬人。隨著我市計劃生育工作的不斷加強、人們生育觀念的轉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市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繼續保持較低水平。全年出生人口25149人,出生率為9.38‰;死亡人口7295人,死亡率為2.72‰;自然增長率為6.66‰。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職工工資水平繼續提高。年末全市在崗職工總數50.4萬人,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37.3億元,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26982元,同比增長10.0%。
據抽樣調查資料統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90.9元,同比增長8.3%;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9085.1元,同比增長5.6%。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0.1%,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610元,同比增長12.7%。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0.2%,同比下降5.1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4.0平方米,與上年持平。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由上年的24.2平方米增加到24.8平方米,增長2.5%;住房磚瓦化率由上年的45.2%提高到46.7%。
年末全市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27.3萬人、71.5萬人和18.2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凈增3.3萬人、10.1萬人和0.5萬人。全市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10.5萬人。社會保障相關待遇標準有所提高。全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為6.9萬人,比上年減少0.4萬人。
注:1、本公報為初步統計數據。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