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上海

上海市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05 20:02:31 來源:上海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2837次

上海市統計局

2003年1月29日

2002年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第一年。一年來,全市人民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積極適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新形勢,以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取得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全面完成了各項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經濟發展

經濟總量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408.7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0.9%。產業結構在調整中不斷優化,第二、第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格局進一步鞏固。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88.24億元,比上年增長3%;第二產業增加值2564.69億元,增長12.1%;第三產業增加值2755.83億元,增長10%。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不斷提升,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繼續提高,達到51%。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年全市財政收入2202.25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全年地方財政收入719.79億元,比上年增長30%。其中,增值稅136.83億元,增長22.2%;營業稅251.85億元,增長31.8%;個人所得稅67.08億元,增長41%;房產稅19.68億元,增長34.3%。全年地方財政支出877.84億元,比上年增長20.9%。其中,基本建設支出184.14億元,增長27.4%;科教文衛事業支出170.57億元,增長9.3%;企業挖潛改造資金支出119.83億元,增長18.7%。

固定資產投資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拓展多元化、市場化融資渠道,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58.41億元,比上年增長8.2%,增幅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多元投資格局進一步形成。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基本建設投資784.13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36.3%;更新改造投資422.58億元,比重為19.6%;房地產開發投資720.23億元,比重為33.4%。從產業投向看,第一產業投資5.09億元,比上年下降21.7%;第二產業投資726.19億元,比上年增長6.2%;第三產業投資1427.13億元,增長9.4%。三次產業的投資比例為0.2∶33.7∶66.1。從投資主體看,國有經濟投資752.78億元,比上年下降1%,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4.9%;外商及港澳臺投資394.9億元,比上年增長9%;民間投資1010.73億元,增長15.9%,比重由上年的43.7%上升到46.8%,其中私營企業投資162.7億元,增長37.9%。

價格

市場價格低位運行。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升0.5%。其中,食品類價格上升2.9%,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升0.8%,居住類與上年持平。除此以外,煙酒及用品類下降1.1%,衣著類下降2.5%,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下降2.3%,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下降2.4%,交通和通信類下降3.1%。全年商品零售價格水平比上年下降1.3%。

生產領域價格持續下降。全年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水平比上年下降2.3%,工業品出廠價格水平下降3.6%。

農業

農業結構調整加快推進,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33.76億元,比上年增長3%。其中,種植業產值97.38億元,增長1.2%;畜牧業產值87.06億元,比上年下降2%;漁業產值42.27億元,比上年增長6.1%。

農業生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大結構調整力度,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全年調減35.25萬畝糧食種植面積,使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播種面積比例調整為40∶60。農產品品質結構不斷優化,優良品種覆蓋率上升。郊區水稻優質品種種植率達73%,油料作物優質品種種植率達60%。實施農業產品安全化生產,市場品牌意識增強。至年末,全市注冊品牌的農產品59個,有23家企業的51個農產品通過市安全衛生優質農產品認證。郊區退耕造林進展加快,全年完成植樹造林21.5萬畝。農業生產布局的調整,使農產品生產發生變化,水產品、蔬菜等產品產量大幅增加。全年牛奶產量27.8萬噸,比上年增長6.8%;水產品產量32萬噸,增長7.5%;蔬菜產量476.6萬噸,增長12.4%。而生產污染較大的生豬、家禽等產品產量下降。全年生豬出欄數450萬頭,比上年下降6.3%;家禽產量1.59億只,下降8.1%。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出口農產品生產,新型蔬菜、優質花卉、特色瓜果等出口比重明顯提高。全年初級農產品出口總額8.8億元,比上年增長2.3%。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繼續推進。至年末,全市有1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187個規模化、現代化蔬菜園藝場。

工業

以四大產業基地建設為基礎,全面推進工業新高地建設。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2312.77億元,比上年增長12.7%,增幅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其中,輕工業增加值839.46億元,增長8.9%;重工業增加值1473.31億元,增長14.9%。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8476.05億元,比上年增長14.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740.56億元,增長14.7%。

工業生產產銷銜接良好,經濟效益總體水平繼續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9%。全年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70.59,比上年提高13.6點。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44.63億元,比上年增長18.5%;實現稅金435.55億元,增長18.6%。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18.2億元,增長33.9%,占工業利潤總額的58.4%;實現稅金301.88億元,增長21.8%,占工業稅金總額的69.3%。

新產品開發力度加大。全年開發新產品2萬多項,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新產品產值1108.92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14.3%。

區縣工業增勢強勁,工業園區集聚效應進一步增強。在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區縣工業總產值3457.73億元,比上年增長24.3%,高于全市工業平均增幅9.7個百分點;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4%,比上年提高22.1個百分點。全年“1+3+9”工業園區完成產值3118.3億元,比上年增長21.8%。其中,市郊九大工業園區完成產值549.01億元,增長43.2%。

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1980.08億元,比上年增長18.7%,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3.4%,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重點發展行業競爭力不斷增強。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制造業、精品鋼材制造業、成套設備制造業、生物醫藥制造業等六個重點發展的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517.88億元,比上年增長18%,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8.4%,其新增產值占全市工業新增產值的比重達到77.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適應消費結構升級和市場需求的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全年半導體集成電路產量比上年增長31.7%,移動電話機產量增長13%,彩色電視機產量增長26.5%,微型電子計算機產量增長59.1%,轎車產量增長35.2%,發電設備產量增長37.4%,乙烯產量增長26.8%,金屬切削機床產量增長42%。

建筑業

建筑業生產增速加快。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251.92億元,比上年增長6.4%。

本市建筑企業全年完成施工產值810.21億元,比上年增長10.9%;完成施工面積5729.12萬平方米,增長4.3%;竣工面積2582.04萬平方米,增長6.1%。建筑企業以質量求生存,以創新促發展,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按施工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人均13.32萬元,比上年提高12.3%。

金融保險業

金融保險業加快服務創新,不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全年實現金融保險業增加值584.67億元,比上年增長0.3%。

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加快。至年末,在滬經營性外資金融機構已達54家(含6家同城支行),其中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有30家。有22家在滬外資銀行被其總行確定為中國境內業務的主報告行。外資銀行在滬營運資金不斷擴大,年內有33家在滬外資銀行獲準增加營運資金或資本金,共新增5.29億美元。至年末,在滬外資銀行營運資金總額達15.38億美元。

金融業務運行穩定。至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4035.77億元,當年新增2776.44億元;貸款余額10550.94億元,當年新增1771.68億元。其中中長期貸款增加944.4億元,占新增貸款的53.3%。個人消費貸款余額1513.67億元,當年新增512.61億元,其中住房按揭貸款余額1086.71億元,當年新增443.29億元。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11698.86億元,現金支出11947.35億元,收支相抵現金凈投放248.49億元。

資本市場平穩發展。全年上海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4.8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9%。股票和基金交易較為平淡。股票成交額1.7萬億元,比上年下降25.3%;基金成交額556.77億元,下降58.7%。證券市場證券品種繼續增加。至年末,上市證券數達826只,當年新上市86只,其中股票759只,當年新上市70只。全年滬市共籌資614.3億元,比上年下降35.8%。其中,發行新股籌資516.96億元,比上年下降3.2%;再次發行(增發、配股和國有股配售)籌資97.34億元,下降77%。債券交易活躍。全年債券成交額3.0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6%。全年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外匯成交額97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9.5%。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成交金額突破10萬億元,達到11.8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4倍。

保險市場健康發展,保險業收入大幅增加。至年末,全市有各類保險機構36家,其中外資保險機構15家。全年保費收入239.34億元,比上年增長32.8%。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44.39億元,增長11.1%;人身險保費收入193.3億元,增長37.8%。在全年保費收入中,中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209.04億元,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30.3億元。全年支付各類保險賠款及給付49.85億元,比上年增長28.4%。其中,財產險21.59億元,增長12.3%;人身險28.26億元,增長44.1%。

國內商業

商業企業以加快結構調整、發展新型商業業態為抓手,努力改善消費環境,擴大市場銷售。全年實現國內商業增加值363.44億元,比上年增長11.1%。

消費品市場銷售穩定增長。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35.21億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額825.33億元,增長9%;穿的商品零售額268.71億元,增長8.7%;用的商品零售額925.02億元,增長9.8%。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汽車、通信類產品以及與住房相關的商品消費進一步擴大。全年汽車零售量6.4萬輛,比上年增長25.5%,其中轎車5.47萬輛,增長26.8%;移動電話61.66萬部,增長51.4%;攝像機3.02萬架,增長27.7%;家用電腦17.03萬臺,增長7.7%;傳真機5.51萬臺,增長33.6%;復印機0.71萬臺,增長35.3%。

連鎖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連鎖業發展勢頭強勁,規模效應凸現,成為最顯成長性、最具活力的市場經營業態。全年連鎖商業銷售額630.05億元,比上年增長21.2%。至年末,本市連鎖網點達6432家,其中,連鎖超市門店1289家,便利店3266家。

商業流通規模繼續擴大。全年實現商品購進總額4417.18億元,比上年增長9.8%;商品銷售總額5021.35億元,增長9.8%,其中批發銷售3411.74億元,增長10.4%。

商品交易市場交易活躍。至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場900個,全年成交額1600億元,比上年增長15.4%,其中農副產品市場成交額210億元,增長5%。

郵電通信和交通運輸業

郵電通信及交通運輸業服務水平繼續改善,經營效益不斷提高。全年實現郵電通信及交通運輸業增加值380.5億元,比上年增長9.7%。

郵電通信業繼續快速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35.8億元,比上年增長20.6%。郵政服務門類增多,投遞速度加快。全年發送信函4.99億件,比上年增長6.7%,其中國際特快專遞66.9萬件,增長17.4%。電信業務迅速發展。全年新增電話交換機72.5萬門,總容量達到811萬門。年末電話用戶672萬戶,其中住宅電話499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達到912萬戶,比上年末增加286萬戶。IP電話通話時長22億分鐘,比上年增長60.6%。固定電話長途通話時長22.4億分鐘,比上年增長9.3%,其中國際及港澳臺長途電話通話時長1.5億分鐘,增長7.1%;移動長途電話通話時長13.5億分鐘,增長23.9%。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達到4000兆,比上年增長60%。年末,國際互聯網用戶達到419.6萬戶,比上年末增加109.6萬戶;寬帶接入用戶34.79萬戶,增加22.29萬戶;長途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2767公里,增加996公里;衛星站點837個,增加377個。集約化信息通信管線累計完成860溝公里,比上年增加310溝公里。

交通運輸業走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道路,綜合運輸能力不斷提升。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總量56651.6萬噸,比上年增長6.5%。其中,鐵路運輸3339.8萬噸,增長1%;公路運輸29759萬噸,增長3.1%;水路運輸23421.1萬噸,增長11.9%;民用航空運輸131.7萬噸,增長31.7%。全年完成旅客發送7325.0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8%。其中,鐵路3518.1萬人次,增長8.9%;公路2045.62萬人次,增長35.7%;水路525.8萬人次,比上年下降3.2%。上海浦東、虹橋兩大機場全年共起降航班22.5萬架次,比上年增長16.1%;進出港旅客達到2471.48萬人次,增長19.6%,其中發送旅客1235.5萬人次,增長18.5%。在民用航空進出港旅客中,國內航線進出港旅客1530.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6.7%;國際及地區航線進出港旅客940.78萬人次,增長24.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積極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增強口岸功能。至年末,全市擁有114條國際航線,與近96個國家和地區的275個港口建立業務聯系。全年貨物吞吐量達到2.64億噸,比上年增長19.4%。全年集裝箱吞吐量861.2萬國際標準箱,比上年凈增227.2萬國際標準箱,增長35.8%。

房地產業

房地產業快速發展。全年實現房地產業增加值373.63億元,比上年增長14.5%。

房地產開發與銷售同步增長。從開發看,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6853.1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4.5%;竣工面積1983.92萬平方米,增長10.7%。從銷售看,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1960.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9.1%,其中商品住宅銷售1839.05萬平方米,增長9.4%。在商品住宅銷售面積中,個人購房比重已達97.5%,比上年提高4.1個百分點。存量房產交易穩步上升。全年成交過戶面積1790.4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68.05萬平方米,增長25.9%。房屋租賃市場交易活躍。全年商品房屋出租面積597.19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7.5%。

二、改革開放

所有制結構

所有制結構加快調整,非公有制經濟比重繼續上升。在全市國內生產總值中,公有制經濟增加值3680.87億元,比上年增長5.7%;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727.89億元,增長23.9%,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8.6%上升到31.9%。

各種所有制工業企業共同發展。全年規模以上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3552.31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股份制工業企業總產值1776.32億元,比上年增長12.9%;股份合作制工業企業總產值156.95億元,增長8.9%;外商及港澳臺投資工業企業總產值4572.64億元,增長19.3%。

非公有制經濟商業企業成為推動市場銷售的主要動力。在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股份制商業企業零售額370.04億元,比上年增長29.4%;外商及港澳臺投資商業企業零售額187.58億元,增長63.8%;私營和個體商業企業零售額261.12億元,增長31.2%;國有和集體商業企業零售額1005.01億元,比上年下降5.5%。

國有資產管理和國有企業改革

國有企業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積極利用資本市場,實施國有資產重組和有序流動,促進企業優勝劣汰,國有企業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年內國有資本通過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等方式,共吸納社會資本近1300億元。至年末,全市795家中央和市屬重點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有513家完成改制,占64.5%。已改制企業的資產總額占795家企業資產總額的比重達88%。國有資產融資能力不斷加強。全年有33家含國有股的上市公司通過協議轉讓、劃轉、資產置換、國有股回購等方式進行了資產重組,涉及資金總額55.92億元。有7家企業通過發行新股、增資配股、增發新股等方式,累計籌集資金54.68億元。年內批準設立股份有限公司22家,總股本3.16億元。積極穩妥地實施國有資產的有序流動,全年實施破產的國有企業38戶。其中,完成32戶,6戶正在清算過程中。在已完成的32戶企業中,核銷銀行呆壞帳20多億元,減少債務32億元。產權交易日益發揮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成為技術、金融與產業資本嫁接的橋梁。全年共成交各類產權6471宗,比上年增長14.2%;交易金額2268.96億元,增長47%。其中,國有企業產權3732宗,比上年增長1.7倍;交易金額1636億元,增長2.5倍。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積極成效。全市原有的2027項行政審批事項中,已取消和不再審批、調整審批方式的行政審批事項共801項,占全市審批事項的39.5%。

為確保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和其他政策措施與WTO協定一致,對全市法規進行了全面清理。213件市政府及辦公廳文件被宣布失效,1件地方性法規、22件市政府規章被廢止,2件地方性法規、20件市政府規章被修改后重新發布。政府部門廢止的規范性文件達4000件,對600多件規范性文件的內容作了修改。

行業協會與市場中介

行業協會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貫徹按新機制重點在入世相關領域、新興產業和優勢產業中發展行業協會的方針。年內新組建了會展業、人才中介、電子商務、信息安全等28家行業協會,并對原有的133家行業協會中的60多家進行了改革調整。至年末,全市共有行業協會160家。年內還對110名行業協會秘書長進行了培訓,為實施職業人制度創造了條件。

市場中介機構的規范管理開始起步。年內出臺了《關于本市經濟鑒證類社會中介機構規范管理的若干意見》以及《關于進一步促進律師協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等6個分行業的經濟鑒證類中介機構規范管理意見,為加強規范管理提供了良好基礎。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市已有10.1萬家城鎮機關、企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以及自由職業者共452.85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436.01萬人參加失業保險。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覆蓋率均達到98.5%。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至年末,全市有8.06萬家城鎮機關、企事業單位,共675.91萬人(包括離退休人員)加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醫療保險單位參保率達到98.35%。年內出臺了《上海市城鎮從事自由職業人員和個體經濟組織業主及其從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險暫行辦法》,制定實施了《上海市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暫行辦法》。全市共有18.92萬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

國內合作

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原則,積極開展國內經濟技術合作,不斷提高服務全國的水平。年內新增國內各地來滬投資企業6427家(注冊資本100萬元以上控股企業),其中注冊資本1億元以上的有57家;注冊資本總額546.48億元。年內上海在全國各地投資簽訂的合作項目420項,項目總金額達242.91億元。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與西部省市開展全方位、多領域的合作。全年上海與西部省市簽訂各類經濟技術合作項目237項,總金額129.17億元,涉及工業、農業、商貿、旅游、房地產、教育、文化、衛生、人才交流和基礎設施等領域。

上海對云南、西藏日喀則地區、新疆阿克蘇地區、三峽庫區等地對口幫扶與協作的力度繼續加大。全年新安置來滬三峽庫區農村外遷移民448戶,共1862人。至年末,已累計安置1305戶,共5509人。

商業部門以優勢業態、優質商品、優良管理加快拓展國內市場。至年末,上海在外省市開設的商業連鎖企業網點達2134家;全年實現銷售額236.22億元,比上年增長1.9倍。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對外貿易

外貿部門以加入世貿組織為契機,大力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積極推進跨國采購中心建設,努力擴大外貿出口。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726.6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3%。其中,進口總額406.09億美元,增長22.1%;出口總額320.55億美元,增長16%。在外貿出口總額中,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穩步增長,私營企業出口迅速上升。全年外商投資企業出口191.6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1%;私營企業出口3.27億美元,增長7倍。一般貿易增長加快。全年一般貿易出口137.1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9%,增幅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加工貿易出口174.24億美元,增長10.8%,比上年提高4.4個百分點。出口產品結構調整加快,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大幅增長。全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74.8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8.2%,占全市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19.6%提高到23.3%;機電產品出口168.34億美元,增長18.5%,占全市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52.5%。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取得新成效。全年對亞洲出口161.7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5%;對歐洲出口57.52億美元,增長7%;對北美洲出口78.24億美元,增長23.7%;對拉丁美洲出口10.41億美元,增長19.1%;對大洋洲出口6.77億美元,增長22%。

“大通關”改革成效明顯,上海口岸的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全年上海口岸進出口總額1425.0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3%。其中,進口總額606.98億美元,增長15.7%;出口總額818.03億美元,增長20.3%。

吸收外資

充分發揮經濟中心城市的綜合優勢,以擴大服務貿易領域的開放為重點,進一步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吸收外資繼續保持良好的增長態勢。全年批準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3012項,比上年增長22.5%;吸收外資合同金額105.76億美元,增長43.4%;實際到位金額50.3億美元,增長14.5%。服務領域的吸收外資大幅度增長。全年第三產業吸收外資合同金額35.7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3.6%,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的比重為33.8%,比上年提高8.8個百分點。其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業合同金額1.88億美元,批發、零售貿易及餐飲業合同金額2.83億美元,房地產業合同金額12.66億美元。利用外資質量明顯提高。全年批準總投資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234項;吸收外資合同金額73.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8.3%。外資企業外商增資繼續大幅度增加。全年外商投資企業增資40.24億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的38%。至年末,在上海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04個。

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

上海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對外經濟合作水平不斷提高。全年新簽訂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802項,比上年下降19.1%;合同金額15.4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1%;實際完成營業額12.63億美元,增長11%;派出勞務人員1.11萬人次,下降5.2%。對外承包工程領域不斷擴大。積極向制造業、石油化工、電力、通信、交通運輸和航空航天等高技術領域拓展。至年末,上海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涉及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36個。

旅游

旅游行業整合都市旅游資源,加強行業管理,努力實現從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全年實現旅游產業增加值323.87億元,比上年增長17.5%。

旅游配套設施不斷完善。至年末,全市星級賓館已達319家,其中五星級賓館20家。全市已有旅行社596家,其中,國際旅行社41家,國內旅行社555家。全年接待由上海入境的境外旅游者272.5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3.4%。其中,入境外國人210.66萬人次,增長43.3%;港、澳、臺同胞56.58萬人次,增長7.5%。國際旅游外匯收入22.7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8%。全年接待國內旅游者8760.9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1%,其中外省市來滬旅游者6797.12萬人次,增長5.1%。國內旅游收入993.8億元,比上年增長23.3%。

浦東開發開放

浦東新區在制度創新和擴大開放等方面取得新進展。全年浦東新區實現增加值1251.16億元,比上年增長16.7%;外貿出口總額136.02億美元,增長23.4%;簽訂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26.68億美元,增長33.3%。金融服務功能日趨增強。至年末,已有130家中外營業性金融機構集聚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外高橋物流園區和浦東空港物流園區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外高橋港口貨物吞吐量達3913.6萬噸,比上年增長56.7%;集裝箱吞吐量463.4萬國際標準箱,增長60.2%。金橋出口加工區產業升級取得突破。至年末,已有60多家跨國公司企業在金橋投資落戶,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782.82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5.7%。張江高科技園區聚焦效應明顯。已完成土地開發面積10平方公里,全年簽訂合同項目244個,投資額27.83億元。區內擁有研發機構20多個,已形成16萬平方米的孵化基地,孵化項目達219個。以浦東軟件園為核心的軟件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已有170家企業入駐浦東軟件園。

三、城市建設和管理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全年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583.49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7%。其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投資171.25億元,增長1.7%;市政建設投資201.68億元,增長13.4%;公用事業投資148.42億元,增長60.9%。年內建成蘇州河綜合整治一期、外環線浦東段、同三國道上海段、外高橋港區四期、四川北路綠地、長橋水廠改造等重大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其中首批向社會招商的同三國道上海段、滬青平中段、莘奉金三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標志著上海西南地區率先形成“153060”高速公路網絡框架。為進一步緩解過江交通壓力,盧浦大橋、外環隧道、大連路隧道、復興東路隧道等工程正在加快建設。

公用事業

疏通交通瓶頸,優化線網布局,城市交通綜合能力得到提高。年末,全市公交線路達951條,公交運營車輛1.85萬輛,運營出租車4.75萬輛。全年市內公共交通客運量27.75億人次,比上年增長3.4%;軌道交通客運量3.57億人次,增長26.1%。公交車輛、出租汽車、軌道交通客運量形成7∶2∶1的格局。公交車輛加快升級換代,年內更新車輛1589輛。為疏通中心城區道路網絡,完成了龍華路、陜西北路、昌化路等市中心18條瓶頸、堵頭和錯位道路的拓寬改造工程。

各項公用事業設施繼續改善,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全年自來水日供水能力為1063.51萬立方米。自來水售水量20.26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0.9%,其中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售水量11.89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全年全市用電量645.71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8.9%,其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61.85億千瓦·時,增長8.5%。年內完成84.33萬戶居民電表分時計價改造。年末,人工煤氣及液化氣家庭用戶522.3萬戶,比上年增長2.1%。全年人工煤氣供應總量23.27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5.9%。年末,全市天然氣家庭用戶已達70.08萬戶。全年天然氣售氣量3.8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34.6%。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市環境保護和治理

環境保護以“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全面推進水環境和大氣環境治理,城市整體環境進一步改善。

蘇州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建成竣工,六條支流沿線的2529家單位的污染源被截流,日截流污水21萬立方米;新建泵站19座,改造原直排河道的雨水泵站9座;關閉或搬遷畜禽牧場36家,治理8家;拆除廢棄碼頭144座,搬遷環衛碼頭9座,貨運及專用碼頭19座,使蘇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河水生態功能開始恢復,主要水質指標基本達到景觀水標準。完成龍華港水系一期、松江新城龍興港、嘉定墅溝等河道綜合整治。年內市中心區關停并轉污染企業67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城區總懸浮顆粒年平均值基本保持穩定,二氧化硫濃度比上年下降16.3%,二氧化氮濃度下降9.5%。積極創建“基本無燃煤區”。年內創建12個無燃煤街道、22個基本無燃煤街道。至年末,全市煙塵控制區總面積達到915.1平方公里。全年空氣質量指數達到一級的天數有73天,達到二級的天數有208天,空氣質量指數達到二級和優于二級的天數占全年的77%。加快推進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年內建成江橋生活垃圾焚燒廠。新增24個社區廢品回收利用交投、分揀場(站),51座居民生活垃圾壓縮收集站。完成20個易積水點改造,緩解了市中心居住區暴雨積水矛盾。

城市綠化

全面推進城市綠化建設,城市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市新建公共綠地1988公頃,新增3000平方米以上的城市景觀綠地65塊;中心城區建成古城公園、不夜城綠地、四川北路綠地、徐家匯公園(二期)等大型開放式公共綠地。全線建成了長97公里,寬100米的環城綠帶。全年新建居住區綠地470公頃,完成破墻透綠0.88萬米。年末,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0%;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6平方米。年內世紀公園、靜安公園等10座星級公園在滬誕生。

四、城市信息化

信息產業

信息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信息產業增加值489.07億元,比上年增長17.8%,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9%。其中,信息產品制造業增加值296.29億元,增長18.5%;信息產品銷售業增加值16.38億元,增長11%;信息服務業增加值176.4億元,增長17.4%。全市用于信息化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252.13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11.7%。

信息技術應用

信息技術應用領域不斷擴大。電子政務加快建設,“中國上海”門戶網站正式運行,全年主頁訪問數達400萬人次,實現網上辦事144項,提供表格下載561項。社會保障卡發放800萬張,社會保障卡服務熱線(962222)咨詢人數達52.16萬人次。至年末,公交“一卡通”發卡量達到475.9萬張,數字證書發放36.13萬張。社會信用體系框架基本建成,形成了290萬市民信用記錄和59萬家企業信用記錄,累計提供個人信用報告50.5萬份。全市銀行卡基本形成同城跨行、國內異地跨行和跨國聯網的三級網絡體系。至年末,全市17家發卡銀行發放銀行卡3565萬張。全年完成電子商務交易額253.86億元,比上年增長80.2%。年內超級計算中心項目通過驗收,主機平均使用率達80%左右。有線電視雙向改造累計完成161.5萬戶,有線電視用戶達到335.42萬戶。

信息化環境

信息化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信息化服務熱線(82000)開通,全年接受咨詢4.8萬人次。大力開展信息技術人才培訓。至年末,全市有334萬人次的市民參加了計算機等級考試。年內IT行業企業建立了知識產權保護體系試點,政府軟件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全面落實信息安全防范責任制,對重要信息系統安全進行了測評和安全就緒狀況評估。

五、社會事業

科技

堅持依托科教興市戰略,以科技進步和創新推進科技事業發展。全年用于研究與發展(R&D)經費支出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89%。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418項。其中,屬于國際領先的有65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有603項。全年受理專利申請量19963件,比上年增長56.3%;專利授權量6693件,增長24.6%。

強化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至年末,全市已累計建成25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103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年內共有502項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獲得認定。在認定的項目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新材料三大重點領域的項目占66.1%;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占57.8%;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項目占71.5%。至年末,共認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1850項,其中70%的項目已實施產業化,累計新增產值500億元。技術交易規模擴大。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交易合同2.6萬項,比上年增長9.2%;合同金額120.22億元,增長13.2%。

教育

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推進高校布局結構和專業結構調整,各級各類學校整體辦學質量全面提高。至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0所,其中,高等職業技術學院18所,成人高校30所。全年普通高等院校、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共招收本科、專科、高職學生10.92萬人,比上年增長10.8%;在校學生33.16萬人,增長18.4%;畢業學生5.52萬人,增長29%。全年招收研究生1.92萬人,比上年增長21.4%;畢業研究生0.79萬人,增長16.3%。松江大學城首批三所高校二期工程竣工,學生生活區入住1.1萬名新生。

全面提升中小學教育水平,加快基礎教育現代化建設步伐。至年末,全市共有小學751所,在校學生67.24萬人,比上年下降7%。普通中學857所,在校學生78.97萬人,比上年下降1.6%,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學生27.22萬人,比上年增長8.5%。中等專業學校82所,在校學生12.66萬人,比上年增長4.5%。全市九年制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9.99%,高中階段入學率99.2%。繼續加快實施“校校通”工程,使所有學校都能通過區域教育信息中心實現高速、安全上網。年內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全面完成。

成人教育加快發展。全年成人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專科學生6.73萬人,比上年增長25.1%;在校學生17.09萬人,增長23.6%,其中本科學生6.29萬人,增長27.9%。

積極探索和推進多元投資辦學,民辦學校規模不斷擴大。至年末,全市共有9所民辦高校,在校學生2.49萬人;188所民辦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2.5萬人;38所民辦小學,在校學生5.47萬人。

文化

文化、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事業取得新發展。年內成功地舉辦了2002年國際旅游交易會、第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2002年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第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等一系列國內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在全國和國際性重要文藝評獎中,上海共獲獎60余項,其中雜技《兜杠》獲十四屆初登舞臺國際雜技藝術節“金K獎”優秀劇目獎。至年末,全市有市、區(縣)文化館、群眾藝術館53個,公共圖書館32個,檔案館44個,博物館21個。在上海博物館首次成功舉辦了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共展出37天,接待觀眾23萬人次。文化部門藝術表演團體28個。全年共攝制電影故事片10部。廣播電視播放時間延長,節目豐富多彩。年內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和上海東方廣播電臺通過整合,實行廣播頻率專業化,設置了新聞、交通、文藝、戲劇等10套新節目。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節目4套,平均每天播音76小時;上海東方廣播電臺節目6套(其中對臺廣播1套),平均每天播音94小時。上海電視臺節目7套,平均每周播放949小時;上海東方電視臺節目4套,平均每周播放511小時;上海教育電視臺平均每周播放129.5小時。全國有11個省、市、自治區衛星電視節目進入上海電視網播放。新聞出版事業發展迅速。全年共出版報紙16.46億份、各類雜志1.8億冊、圖書2.59億冊(張)。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衛生

以控制費用、改善服務、提高質量為主題,積極推動醫保、醫療、醫藥聯動改革,滿足市民群眾不同層次的醫療服務需求。至年末,全市分類登記的醫療機構3504所,其中非營利性2732所,營利性772所。年內2350人獲得《醫師資格證書》,1.49萬名醫師和4萬名護士進行了注冊登記。全面推行住院費用“一日清”,實行醫療信息公示制度。完成了中心城區51家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的重危病人急救預報網絡建設。新增流動采血車25輛。啟動衛生投融資改革,成立衛生國資公司和申康投資公司。兩批共29個市臨床醫學中心建設全面啟動,初見成效。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基本完成了城區95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標準化建設。

體育

競技體育取得新突破。年內成功地舉辦了ATP網球大師杯賽、世界杯射擊賽等19項國際體育賽事和37項國內重要體育賽事。在第十四屆亞運會上,上海運動員獲得31枚金牌(人次)、14.5枚銀牌和9.5枚銅牌。其中有1人1次打破1項世界紀錄、2人2次打破2項亞洲紀錄、1人1次平1項亞洲紀錄、5人8次打破8項亞運會紀錄、1人1次平1項亞運會紀錄,創造了上海運動員在歷屆亞運會上的最好成績,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在全國最高級別比賽中,上海運動員共獲31項冠軍和34項亞軍。

群眾性體育運動蓬勃開展。全市新增491個社區全民健身活動場所,建成31個健身苑、460個居委會健身點,總面積達39.2萬平方米。全年為各居住小區的健身苑、健身點配置各類健身器材7000多件。

社會福利與救助

積極推動社會力量參與福利事業建設,社會化、網絡化、制度化的社會福利與救助體系基本形成。至年末,全市共有養老機構458家,床位3.35萬張,年內新增養老床位2500張。由社會投資開辦的養老機構109家,床位0.94萬張。全年在社區新建40個老人日托機構、487個老年活動室。圍繞“應保盡保”,進一步實施各項社會救助措施。全年有9.07萬人享受政府生活困難補助,12.69萬人享受糧油幫困,1.45萬人享受實物幫困。城鎮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覆蓋人數43.16萬人,農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覆蓋人數6.18萬人。年內新辦福利企業82家,新安置968名殘疾人就業。全市共有5.72萬人次的大病重病患者獲得醫療救助,全年支出醫療救助金5761.3萬元,人均救助金額1008元。多渠道助學資金籌措體系基本建立,全年全市受助高校學生2.49萬人,助學金額1194萬元。

六、人民生活

人口

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334.7萬人,人口出生率為4.6‰,死亡率為7.2‰,自然增長率為-2.6‰。

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成功地推出了人才居住證制度。至年末,已有8255名在上海發展創業的國內外人才獲得上海居住證。在國內人才中,碩士以上學歷占8.6%,本科以上學歷占72.8%。在國外人才中,碩士以上學歷占55.7%,本科以上學歷占78.8%。

就業

年末,全市城鎮從業人員576.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5.94萬人。其中,城鎮單位從業人員336.02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23萬人;城鎮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138.4萬人,增加39.27萬人;非正規勞動組織就業人員20.16萬人,增加3.74萬人;自由職業者14.15萬人,增加3.71萬人。

大力發展勞動力市場,促進就業機制市場化。至年末,全市有職業介紹機構417個。全年凈增就業崗位11.83萬個。“4050”工程累計開發1548個項目,已實施1521個項目,安置5萬名“4050”人員上崗就業。對困難群體實施雙向承諾就業援助,年內又有2萬多名就業困難人員基本得到妥善安置。積極推進以提高青年解決實際問題和參與就業競爭能力為目標的“青年職業見習”計劃,年內已建立職業見習基地114家,見習學員5966人,覆蓋電子、機械制造、物流、咨詢服務等領域。

居民收入和儲蓄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提高。全市職工年平均工資19452元,比上年增長9.5%。據抽樣調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3250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1.5%;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6212元,增長6.2%。

隨著收入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明顯增加。據抽樣調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戶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城市居民家庭:彩電160臺,家用空調118臺,影碟機60臺,移動電話93部,照相機79臺,家用電腦51臺,熱水器76臺;農村居民家庭:彩電120臺,輕騎、摩托車83輛,洗衣機71臺,熱水器53臺,移動電話63部,影碟機31臺,家用空調24臺,家用電腦12臺。

居民儲蓄繼續增加。年末全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915.54億元,當年新增1020.48億元。其中,城鎮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662.95億元,新增987.96億元;農村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52.59億元,新增32.52億元。

居住

住宅建設和舊區改造加快發展,居民居住質量不斷提高。全年全市完成住宅建設投資562.73億元,比上年增長24.3%;住宅竣工面積1753.95萬平方米,增長10.3%。建成為住宅配套服務的公共設施面積197.3萬平方米,相當于全市住宅竣工面積的11.2%。新建住宅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年內建成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施工和高水平管理的四高優秀小區85個,比上年增加17個。年內完成市區多層住宅平頂改坡頂1257幢,水箱改造628個。新一輪舊區改造穩步推進。全年拆除舊住宅建筑面積48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25.4%。年末,市區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3.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6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積18.1平方米,增加0.8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達到87.4%。年內擴大菜單式全裝修試點住房3.2萬套。

全面實施廉租房制度,改善最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居住條件,全年受理4181戶,登記3730戶,配租3501戶。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市場供求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就業壓力仍然較大;社會保障體系還需不斷完善;國有企業改革仍需繼續深化等。

說明:

1、本公報數為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和總產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國內商業統計范圍包括國內貿易、物資供銷和飲食業。

4、民間投資是指除國有和外商及港澳臺商以外的其他經濟類型主體進行的投資。

5、信息產業包括信息產品的制造、銷售和信息服務等活動。旅游產業包括與旅游有關的交通、郵電、旅館、餐飲、貿易及文化娛樂等活動。信息產業、旅游產業的增加值是依據若干行業的有關資料進行跨行業核算的,不能將其與國內生產總值中其他行業的增加值進行簡單加總,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6、“1+3+9”工業園區中的“1”是指浦東新區;“3”是指三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區;“9”是指九家市級工業園區----莘莊工業區、康橋工業開發區、嘉定工業區、上海市工業綜合開發區、松江工業區、青浦工業園區、金山嘴工業開發區、寶山城市工業園區和崇明縣工業園區。

7、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城鎮從業人員統計口徑有所調整,自2002年起不再包含部分協保人員。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97 | 夜夜久久国產精品亚洲 | 中文在线一区精品 | 日韩国产精品一区二区Hd | 亚洲丁香六月开心婷婷 | 尤物AⅤ国产在线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