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上海

上海市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05 20:04:04 來源:上海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4822次

上海市統計局

2006年2月8日

2005年是實施“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一年來,全市人民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措施,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著力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使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社會和諧穩定,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圓滿完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項任務和預期目標,為“十一五”規劃開局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經濟發展

經濟總量

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經國家統計局聯審通過,全年實現上海市生產總值(GDP)9143.9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1%,自1992年以來已連續第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二、三產業共同推動全市經濟增長。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79.65億元,比上年下降9.7%;第二產業增加值4475.92億元,比上年增長12.1%;第三產業增加值4588.38億元,增長10.5%。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2%。

財政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全年全市財政收入4095.8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全年地方財政收入1433.9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20.7%。其中,增值稅226.12億元,增長13.4%;營業稅512.93億元,增長15.9%;個人所得稅111.92億元,增長26.2%;房產稅34.1億元,增長25.9%。全年地方財政支出1660.32億元,比上年增長19%。其中,基本建設支出369.21億元,增長18.8%;科教文衛事業支出277.45億元,增長18.7%;企業挖潛改造資金支出237.92億元,增長22.7%。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適度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542.55億元,比上年增長14.8%,增幅比上年回落11個百分點。

投資結構發生新變化。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城市基礎設施投資885.74億元,比上年增長31.7%,高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幅16.9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1246.86億元,增長6.1%。從產業投向看,第一產業投資5.58億元,比上年增長5.6%;第二產業投資1082.1億元,增長7.1%,其中工業投資1074.76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投資2454.87億元,增長18.6%。從投資主體看,國有經濟投資1240.27億元,比上年增長29.9%,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35%;集體經濟投資131.07億元,比上年下降10.6%,所占比重為3.7%;股份制經濟投資916.27億元,比上年增長37.3%,所占比重為25.9%;外商及港澳臺投資640.31億元,比上年下降24.8%,所占比重為18.1%;其他經濟投資614.63億元,比上年增長32.4%,所占比重為17.3%。

價格

消費市場價格保持基本穩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4.5%,拉動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5個百分點,是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的主要因素;居住類價格上漲2.9%;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價格上漲0.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價格上漲0.8%;煙酒及用品類價格下降0.3%;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下降1.7%;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下降2.5%;衣著類價格下降7.9%。

生產領域價格水平漲幅回落。全年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水平比上年上漲6.8%,工業品出廠價格水平上漲1.7%,漲幅分別比上年回落9.6個和1.9個百分點。

房地產價格漲幅回落。全年房屋銷售價格水平比上年上漲9.7%,漲幅比上年回落6.2個百分點。其中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水平上漲9.2%,漲幅比上年回落6.6個百分點。全年房屋租賃價格水平上漲3.6%,漲幅比上年回落1.9個百分點。全年土地交易價格水平比上年上漲6.9%,漲幅比上年回落13.4個百分點。

農業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繼續推進。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36.78億元,比上年下降9.6%。其中,種植業產值108.84億元,下降8.1%;畜牧業產值60.28億元,下降16.3%;漁業產值51.47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全年糧油作物優質化率分別達到94%和70%。嚴格實行耕地保護,糧食生產實現“雙超”。全年糧食種植面積超過13.33萬公頃(200萬畝),達到16.61萬公頃(249.15萬畝);糧食產量超過100萬噸,達到105.36萬噸。全年水產品產量35.35萬噸,比上年增長2.7%;蔬菜產量387.02萬噸,比上年下降11.4%;生豬出欄數280萬頭,下降15.4%;牛奶產量23.76萬噸,下降5.7%;家禽產量0.76億只,下降22.1%。農產品出口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初級農產品出口13.34億元,比上年增長26%。

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繼續提高。至年末,已建立54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食用農產品安全性不斷提高。至年末,全市注冊品牌的農產品139個,有149家企業的273個農產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安全衛生優質農產品、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認證。全市已實施3.67萬公頃基本農田有機肥推廣使用。全市化肥每公頃年施用量比上年下降7.9%;全年生產基地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達到95%以上。

農業規模化生產和科技水平穩步提高。至年末,全市有143個規模化、現代化蔬菜園藝場;1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投入各類建設資金54.82億元,引入產業開發項目128個,有163項科研成果在園區推廣應用。全市有農業產業化企業420家。其中,被列為國家級龍頭企業11家,市級龍頭企業25家。至年末,有農民專業合作社310家。

工業

依托大基地、大項目建設,促進工業生產持續增長。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155.2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994.68億元,增長12.5%。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1081.75億元,增長9.6%;重工業增加值2912.93億元,增長13.7%。全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6876.78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806.78億元,增長13.9%。

區縣工業增長加快。在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區縣工業總產值9175.33億元,比上年增長18%,高出全市工業平均增幅4.1個百分點。區縣工業總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8.1%,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0.3個百分點。全年“1+3+9”工業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7349.67億元,比上年增長15.5%,其中九個市級工業園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399.77億元,增長19.2%。

高新技術產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826.67億元,比上年增長22%,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8.6%,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重點發展行業對工業生產的拉動作用明顯。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制造業、精品鋼材制造業、成套設備制造業、生物醫藥制造業等六個重點發展工業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9993.55億元,比上年增長16.5%,拉動全市工業增長10.1個百分點,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3.2%,其新增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新增產值的比重達到70.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適應市場需求的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8.6%。全年大規模半導體集成電路產量比上年增長13.2%,發電設備產量增長40.6%,微型電子計算機產量增長1.2倍,金屬切削機床產量增長35.8%,原油加工量增長7.3%,鋼材產量增長8%,家用電冰箱產量增長28.8%,民用鋼質船舶產量增長11.6%,乙烯產量增長67.8%。

受成本和市場因素的雙重制約,工業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全年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39.56億元,比上年下降10.8%;實現稅金總額605.59億元,比上年增長2.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10.75億元,比上年下降16.6%;實現稅金395.23億元,增長1.7%,占全市工業稅金總額的65.3%。全市工業企業虧損面為18.6%。盈利工業企業盈利額1118.72億元,比上年下降4.1%;虧損工業企業虧損額179.16億元,比上年增長56.9%。全年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02.27,比上年下降4.26點。

建筑業

建筑業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320.69億元,比上年增長6.3%。

全市建筑企業全年完成施工產值1892.97億元,比上年增長12.1%;施工面積13586.96萬平方米,增長18%;竣工面積4761.16萬平方米,增長4.5%。建筑企業按施工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人均19.41萬元,比上年提高14.4%。

金融業

金融業市場化進程加快,金融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689.8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

金融機構加快集聚。全年新增各類金融機構73家,其中,銀行類機構11家,保險類機構59家,證券類機構3家。至年末,全市有各類金融機構527家,其中,銀行類機構130家,保險類機構227家,證券類機構91家。至年末,在滬經營性外資金融機構達到123家,其中年內新增14家。在滬經營的84家外資銀行及財務公司資產總計達到484.33億美元,其中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的有65家,人民幣資產總額達到1144.55億元。有29家在滬外資銀行被其總行確定為中國境內業務的主報告行。

金融服務功能不斷增強。至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3320.86億元,當年新增3142.83億元;貸款余額16798.12億元,當年新增1785.93億元。個人消費貸款余額2814.16億元,當年新增141.5億元。其中住房按揭貸款余額2644.94億元,當年新增199.4億元。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21195.88億元,現金支出21701.53億元,收支相抵現金凈投放505.65億元。金融機構資產質量繼續提高。全市中資銀行不良貸款率為3.39%,比年初下降0.58個百分點。

金融要素市場加快創新,在改革和規范中穩定發展。全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各類證券成交額4.97萬億元,比上年下降35.2%。其中,股票成交額1.92萬億元,下降27.3%;債券成交額2.81萬億元,下降43.4%;基金成交額155.86億元,下降37.4%。證券市場證券品種不斷增加。至年末,上市證券數1069只,比上年末增加73只,其中股票878只,減少3只。全年通過資本市場籌資299.77億元,比上年下降49.1%。其中,發行新股籌資28.55億元,下降88%;再次發行(增發、配股和國有股配售)籌資271.22億元,比上年增長23.5%。至年末,已有125只股票完成股權分置改革,占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的14.2%。積極推動金融創新,推出滬深300指數、債券遠期交易、企業短期融資券等新產品。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成交金額23.2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3.3%。期貨市場全年成交量6757.95萬手,比上年下降16.7%;成交金額6.54萬億元,下降22.4%。黃金市場交易活躍。全年黃金市場成交金額1168.43億元,比上年增長46.7%。鉆石市場成交金額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4%。

保險業健康發展。至年末,全市有各類保險公司70家,比上年末增加12家;保險中介機構157家,增加47家。全年保費收入333.62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87.86億元,增長18.2%;人身險保費收入245.76億元,增長5.8%。在全年保費收入中,中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275.4億元,比上年增長5.6%;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58.22億元,增長27.1%。全年支付各類保險賠款及給付87.46億元,比上年增長23.2%。其中,財產險47.26億元,增長38.8%;人身險40.2億元,增長8.9%。

國內貿易

不斷加快商業布局與結構調整,市場流通規模繼續擴大。全年實現國內商業增加值588.11億元,比上年增長12.7%。

消費品市場銷售穩中趨旺。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72.97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額1172.05億元,增長12.3%;穿的商品零售額381.31億元,增長11.7%;用的商品零售額1388.32億元,增長11.3%。餐飲業、家居和通信類商品消費增長強勁。全年餐飲業實現零售額達到350.31億元,比上年增長25.4%;家居類商品實現零售額341.13億元,增長22.5%;通信類商品實現零售額78.02億元,增長25.4%。主要耐用消費品銷售穩定增長。全年汽車零售量9.08萬輛,比上年增長1.8%,其中,轎車8.32萬輛,增長0.3%;移動電話186.47萬部,增長12.4%;攝像機5.99萬臺,增長17.1%;脫排油煙機34.83萬臺,增長26.1%;家用空調器120萬臺,增長10.7%。

連鎖超市、專賣店、倉儲式商場等商業業態整體規模不斷擴大。至年末,全市連鎖商業網點達到9264家,其中,連鎖超市門店2315家,便利店3894家。全年連鎖商業銷售額1078.94億元,比上年增長16.6%。

各類商品市場持續發展。全年全市實現商品銷售總額12943.25億元,比上年增長15%。至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場1053個,全年成交額2545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農副產品市場成交額310億元,增長6.9%。年內建成標準化菜市場100家,生鮮食品超市23家。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綜合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全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581.27億元,比上年增長13.8%。

客貨運輸全面增長。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總量68739.82萬噸,比上年增長8.8%。其中,鐵路運輸1278.3萬噸,比上年下降0.5%;公路運輸32684萬噸,比上年增長3.6%;水路運輸34557萬噸,增長14.6%;民用航空運輸220.52萬噸,增長13.9%。全年完成旅客發送9486.8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8%。其中,鐵路運輸4313.1萬人次,增長5.8%;公路運輸2468萬人次,增長0.1%;水路運輸625.9萬人次,增長0.7%;民用航空運輸2079.81萬人次,增長15.2%。各類民用車輛擁有量持續增加。至年末,全市擁有各類民用車輛220.5萬輛,比上年增長8.7%,其中汽車擁有量95.16萬輛,增長13.9%。在民用汽車擁有量中,私人汽車擁有量41萬輛,比上年增長29.1%。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建成開港,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全年上海港貨物吞吐量達到4.43億噸,比上年增長16.9%,躍居世界第一大港。集裝箱運輸快速增長。全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808.4萬國際標準箱,比上年凈增353萬國際標準箱,增長24.3%,繼續保持世界第三位。至年末,上海港擁有16條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上海港每月集裝箱航班數已達1967班,其中國際航班942班。上海浦東、虹橋兩大機場全年共起降航班37.51萬架次,比上年增長13.9%;進出港旅客達到4139.16萬人次,增長15.3%。其中,國內航線進出港旅客2679.87萬人次,增長16.3%;國際及地區航線進出港旅客1459.29萬人次,增長13.5%。

郵政業務發展加快。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38.49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全年發送信函9.14億件,比上年增長11%;國際及港澳特快專遞144.3萬件,增長24.5%。

房地產業

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促進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全年實現房地產業增加值670.23億元,比上年下降4.1%。

房地產市場保持基本穩定。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額1246.86億元,比上年增長6.1%;商品房施工面積10462.39萬平方米,增長10.3%;竣工面積3095.74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1%;銷售面積3158.87萬平方米,下降9.5%,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2845.7萬平方米,下降12%。全年商品房銷售額2161.3億元,比上年下降4.5%,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額1906.05億元,下降7.7%。全年存量房成交過戶面積1971.5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7.7%。

二、改革開放

所有制結構

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在全市生產總值中,公有制經濟增加值5261.26億元,比上年增長7.3%;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3882.69億元,增長16.7%,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0.4%上升到42.5%。其中私營及個體經濟增加值1501億元,增長16%,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6.4%。

各種所有制工業企業全面發展。全年規模以上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018.86億元,比上年增長8%。在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股份制工業企業總產值4357.52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外商及港澳臺投資工業企業總產值9828.19億元,增長16.9%。

非國有商業企業發展迅速。在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股份制商業企業完成零售額265.41億元,比上年增長9%;外商及港澳臺投資商業企業完成零售額418.58億元,增長11.9%;私營和個體商業企業完成零售額1375.47億元,增長17.7%。

國有資產管理和國有企業改革

國資國企改革進一步深化。至年末,全市國有資產總量達到7300多億元,比上年末凈增400億元。國有資產通過重組,布局進一步優化,競爭力不斷增強。全年國有資產完成重大資產重組1300億元,破產、債轉股退出、債務重組63億元,募集資金規模150億元。其中上海電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募集資金60億元。年內廣電集團完成股權結構調整。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加速推進。在全市地方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中,需股改的公司共72家,其中年內已完成或啟動44家,涉及總股本303.78億股。穩妥推進企業破產。全年實施、終結政策性破產的國有企業9家,有40家企業申請了依法破產并進入法律程序,其中,地方國有企業35家,中央在滬企業5家。

產權交易市場健康發展。全年交易各類產權3395宗,比上年下降34.1%;交易總額4002.8億元,比上年增長10.8%。

政府職能轉變

政府職能轉變取得新進展。基本建成以公務網、政務外網、政府門戶網站為主體的電子政務基礎框架,全年政府部門主動公開信息目錄5.6萬條,依申請公開信息目錄1.27萬條,申請答復率達到95%。全年“中國上海”門戶網站主頁訪問數達1824.15萬人次,網上直接受理事項704項。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行政審批效率進一步提高。年內初步確定了國家創設正在本市實施的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和涉密的行政審批項目100項,其中,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87項,涉密的審批事項13項。浦東、長寧、閔行等區的行政審批改革試點進一步深化。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市共有734.5萬人(包括離退休人員)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有466.06萬人參加失業保險,全年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26.74萬人。小城鎮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至年末,參保人數達到110.16萬人,其中被征用土地農民參保人數79.22萬人。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參保人數不斷增加,至年末,參保人數達到247.65萬人。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繼續提高。月最低工資標準由上年的635元提高到69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由上年的5.5元提高到6元。

醫保改革繼續深化。至年末,全市共有15.9萬家城鎮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共713.63萬人(包括離退休人員)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有18.26萬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至年末,全市醫保定點零售藥店達到244家,其中當年新增60家,覆蓋全市214個街道、鄉鎮。醫保社會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年內建成10個標準化的區醫保事務中心,100個醫保事務服務點。

國內合作

積極參與西部開發和東北振興,支持中部地區崛起,加強長三角區域聯動,共同推進“長江黃金水道”建設,上海服務全國的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年與各地簽訂各類合作項目368項,項目總金額達602億元。全年與東北地區簽訂各類經濟技術合作項目67項,總金額164億元;與西部省市簽訂各類經濟技術合作項目89項,總金額147億元。合作項目涉及工業、農業、金融、科技、教育、人才、資產運作、資源開發、城鎮建設、文化旅游、對外經貿等領域。

集中集聚,形成合力,深入開展對口支援。全年在云南、西藏日喀則地區、新疆阿克蘇地區、三峽庫區等8個對口地區投入援助資金3.29億元,完成無償援建項目448個。

商業部門開拓國內市場取得新進展。至年末,上海在各地開設的連鎖商業網點達到4774家;全年實現銷售額485.44億元,比上年增長12.6%。

對外貿易

外貿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1863.6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5%,增幅比上年回落25.9個百分點。其中,進口總額956.23億美元,增長10.5%,增幅回落24.8個百分點;出口總額907.42億美元,增長23.4%,增幅回落28.2個百分點。私營企業出口保持高速增長,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出口增幅回落幅度較大。全年私營企業完成出口74.9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6.2%;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完成出口615.93億美元,增長24.4%;國有企業完成出口206.85億美元,增長9.3%;集體企業完成出口9.71億美元,增長14.9%。外貿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一般貿易完成出口339.1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加工貿易完成出口518.84億美元,增長21.3%。機電產品出口的主導地位日益增強。全年機電產品出口602.4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9%,占全市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65.1%提高到66.4%。全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362.5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5%,占全市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由上年的39.3%提高到40%。積極開拓多元化出口市場。全年對亞洲出口383.9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1%;對歐洲出口216.28億美元,增長28.7%;對北美洲出口247.11億美元,增長27.8%;對拉丁美洲出口24.89億美元,增長18.2%;對大洋洲出口21.22億美元,增長32.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深化“大通關”工程,推進“電子口岸”建設,上海口岸功能明顯增強。全年上海口岸進出口商品總額3506.7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1%。其中,進口總額1382.48億美元,增長14%;出口總額2124.3億美元,增長31.7%。

吸收外資

利用外資規模擴大,質量不斷提高。全年批準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4091項,比上年下降5.6%;吸收外資合同金額達到138.3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3%;實際到位金額68.5億美元,增長4.7%。外商直接投資加快向商貿、物流、廣告、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領域拓展。全年第三產業吸收外資合同金額73.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0.2%,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的比重首次超過50%,達到52.9%。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合同金額13.71億美元,增長1.8倍;批發和零售業合同金額12.07億美元,增長1.2倍。全年第二產業吸收外資合同金額65.06億美元,比上年下降7.9%。外商增資勢頭明顯,大項目投資比重繼續提高。全年外商投資企業增資68.95億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的比重達到49.8%,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全年批準總投資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資項目307項,比上年下降21.7%;合同金額101.0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4%,占全市外資合同金額的比重達73.1%。至年末,在上海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20個。總部經濟得到大力發展,功能性外資項目明顯增加。年內新落戶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投資性公司和外資研發中心分別達到38家、25家和30家。至年末,在上海落戶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24家,投資性公司130家,外資研發中心170家。

金融業對外開放不斷深化。至年末,在滬經營性外資金融機構實到資本金(營運資金,下同)35.69億美元,當年新增7.31億美元。其中,銀行及財務公司實到資本金26.56億美元,當年新增5.42億美元;保險機構實到資本金5.7億美元,當年新增2.08億美元;證券機構實到資本金3.43億美元,當年減少0.19億美元。

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

開拓多元化海外市場,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全年批準對外投資項目59項,投資總額6.87億美元。簽訂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1249項,比上年增長16.1%;合同金額24.6億美元,增長22.4%;實際完成營業額19.41億美元,增長29.7%;派出勞務人員1.29萬人次,增長0.6%。至年末,上海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涉及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35個。

旅游

優化旅游環境,加快旅游資源整合,旅游業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全年實現旅游產業增加值584.26億元,比上年增長15.8%。

至年末,全市星級賓館已達351家,其中五星級賓館25家。全市已有旅行社763家,其中,國際旅行社52家,國內旅行社711家。入境旅游人數穩定增長。全年接待國際旅游入境人數571.3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6.1%。其中,入境外國人452.27萬人次,增長21.8%;港、澳、臺同胞119.08萬人次,比上年下降1.3%。在國際旅游入境人數中,入境過夜旅游人數444.5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3%。國際旅游外匯收入36.0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8%。全年接待國內旅游者9011.9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6%,其中外省市來滬旅游者6804.98萬人次,增長7.2%。國內旅游收入1308.41億元,比上年增長7.6%。

浦東開發開放

以推進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契機,浦東新區繼續在功能開發、產業升級、擴大開放等方面發揮綜合優勢。新區全年實現增加值2108.79億元,比上年增長12.1%;完成外貿出口總額372.12億美元,增長14.9%;簽訂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56.54億美元,增長75.4%;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31.11億美元,增長30.8%;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4.99億元,增長13.2%。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融機構加速集聚。至年末,已有360余家中外資金融機構進駐。外高橋保稅區現代物流功能不斷提升。全年物流企業營業收入1350億元,比上年增長29.5%。外高橋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0646萬噸,比上年增長33.2%;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272.5萬國際標準箱,增長34.9%。金橋出口加工區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319.5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張江高科技園區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撐,加快創意產業基地和銀行卡產業園區建設。全年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1.88億元,比上年增長23.3%;生物醫藥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4.07億元,增長17%。至年末,園區內已有經認定的各類研發機構58家。

三、城市建設和管理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年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885.74億元,比上年增長31.7%,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25%。其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投資443.91億元,增長19.5%;市政建設投資276.28億元,增長49.5%;公用事業投資41.33億元,增長53.6%。年內浦東鐵路一期、軌道交通4號線、翔殷路隧道、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東海大橋等重大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建成。建成A6新衛、A7亭楓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網通車里程達到560公里。

公用事業

公共交通設施不斷完善,城市交通運營效能繼續提高。年內新辟和調整公交線路169條;軌道交通營運線路長度由121.23公里提高到148公里(包括磁浮線)。至年末,全市公交線路達到940條,公交運營車輛1.8萬輛,運營出租車4.8萬輛。全年市內公共交通客運量44.09億人次,比上年增長0.3%。其中,軌道交通客運量5.94億人次,增長23.8%;公共汽電車客運量27.81億人次,比上年下降2%。公共交通設施更新加快。空調車占公交車的比重由上年的39.9%提高到45.8%。年內中心城區新增4條總長21.6公里的公交專用道,改造完成28個瓶頸、堵頭道路。

公用事業改革繼續推進,管理和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全市自來水日供水能力達到1096萬立方米。全年自來水售水總量22.81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4.5%,其中生活用水13.54億立方米,增長2.4%。全年全市用電量921.97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12.2%,其中城鄉居民生活用電109.2億千瓦小時,增長20.5%。至年末,全市人工煤氣及液化氣家庭用戶達到490萬戶,比上年末下降3.4%;天然氣家庭用戶達到186萬戶,比上年末增長31.6%。全年人工煤氣供應總量22.8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天然氣售氣量17.5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78.6%。

環境保護和治理

加大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力度,整體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全年用于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281億元,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3.07%。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年內新建倒臥式河口水閘1座,泵站12座,改造泵站4座,蘇州河水系有594家單位的污染源被截流,蘇州河干流基本消除黑臭,主要水質指標已穩定達到景觀水標準。全年整治中心城區河道76條(段)共60公里,中心城區河道水質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提高。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2天,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8.2%。以清潔能源為依托,年內基本完成內環線內所有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替代,實現了“無燃煤化”;全年建成49.73平方公里“基本無燃煤區”;全市區域月降塵平均值為8.8噸/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11.8%。年內新建10個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大力推進機動車污染治理。年內更新9500輛出租車和1700輛公交車;淘汰20萬輛燃油助動車。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污水處理能力達到418.1萬噸/日,比上年增加28.4萬噸/日;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0.2%。全年新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5400噸/日。年內新建1996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站和90個生活垃圾小型壓縮站。老港填埋場四期和江橋垃圾焚燒廠二期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設施投入使用。工業區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深入。年內吳淞、桃浦工業區實現了環境綜合整治目標,中心城區96家污染企業完成結構調整。

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全市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從上年的0.95噸標準煤降至0.93噸標準煤,萬元工業總產值綜合能耗從上年的0.32噸標準煤降至0.29噸標準煤。

城市綠化

城市綠化建設加快推進。全年新建綠地2100公頃,其中公共綠地1000公頃。年內相繼建成并開放了九子公園、羅城路綠地、上海南站廣場綠地、新江灣城綠地以及蘇州河沿線多塊濱河綠地。全年新建居住區綠地422公頃。至年末,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7%,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平方米,全市實行免費開放的公園達到122座。

郊區林業建設平穩發展。年內新增造林面積6329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1.6%。郊區新建1783公頃水源涵養林、256公頃經濟林和587公頃沿海防護林。

四、城市信息化

信息產業

信息產業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實現信息產業增加值1097.91億元,比上年增長25.7%,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2%。其中,信息產品制造業增加值653.75億元,增長25.8%;信息產品銷售業增加值21.66億元,增長12.7%;信息服務業增加值422.5億元,增長26.4%。全市用于信息化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308.87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8.7%。

信息技術應用

城市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加強,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電子商務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年完成電子商務交易額1327.09億元,比上年增長78.6%;數字證書累計發放56.1萬張。“大通關”電子平臺進一步完善。全年傳輸報文5184萬份,比上年增長1.1倍;電子支付交易額達到480億元,增長92%。銀行卡累計發放5729.8萬張,全年交易額2761.18億元,比上年增長61.9%,其中持卡消費1233.15億元,增長7.1%。社會誠信體系進一步完善。至年末,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共采集618萬市民的信用記錄,比上年末增加85萬人;出具個人信用報告460萬份,增加182萬份;企業聯合征信機構的入庫企業達到60萬戶。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信息化程度進一步提高。至年末,“市民信箱”注冊用戶達到86.98萬人。“付費通”業務平臺全年完成交易733.75萬筆,交易金額7.27億元。社保卡累計發放963.67萬張。居住證累計發放7.71萬張;臨時居住證累計發放18.73萬張。交通卡累計銷售1974.02萬張,比上年增加504.73萬張,全年銷售額達8.28億元。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加強。全年完成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測評33個。信息化發展環境日趨完善。全市累計有401.4萬人次的市民參加了計算機應用能力等級考核,其中185.4萬人次取得合格證書;社區居民信息化技能普及培訓合格人數達72.6萬人。

信息基礎設施

信息基礎設施集約化建設加快。至年末,集約化信息管線完成1621溝公里,比上年末增加361溝公里。全年新增電話交換機444.5萬門,總容量達到1356.5萬門。至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996.7萬戶,其中住宅電話685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444.2萬戶,比上年末增加138.2萬戶。全年長途電話通話時長110億分鐘,比上年增長11.8%。其中,固定電話長途通話時長31.2億分鐘,增長5.4%;移動電話長途通話時長19.6億分鐘,比上年下降2.5%;IP電話通話時長59.2億分鐘,比上年增長21.6%。在長途電話通話時長中,對國際及港澳臺電話通話時長5.7億分鐘,比上年增長7.5%。至年末,互聯網用戶達到803萬戶,比上年末增加170萬戶;寬帶接入用戶247.4萬戶,增加88.58萬戶;有線電視用戶達到427.3萬戶,增加49.3萬戶,其中有線電視雙向改造完成185.66萬戶,增加12.77萬戶;衛星站點915個,比上年末減少2個。

五、社會事業

科技

深入實施科教興市主戰略,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全年用于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214億元,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為2.34%。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701項。其中,屬于國際領先的有123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有629項。年內本市共有46個項目(人)獲得2005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占全國獲獎總數的14.3%。其中,1人首次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7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34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獲國家技術發明獎,1人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大。全年受理專利申請量3.27萬件,比上年增長59.9%,其中發明專利1.04萬件,增長55%。全年專利授權量1.26萬件,比上年增長18.6%,其中發明專利1997件,增長18.4%。至年末,全市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7人,其中年內新增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67人。

落實促進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政策,科研成果產業化進程加快。年內新認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602項。在認定的項目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的項目占92%;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占89.4%;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項目占82.3%。注重培育自主創新能力,企業創新活力增強。至年末,全市共認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3555項,其中70%的項目已實現產業化,累計新增產值2497億元。至年末,全市共有29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166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其中年內新認定3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技術交易日趨活躍。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交易合同3.03萬項,比上年增長10.8%;合同金額231.73億元,增長35%。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繼續推進,年內新建科普教育基地15個。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教育

不斷完善重點學校和重點學科建設,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加快調整。至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60所。其中,本科院校30所,高職、高專院校30所。在校學生44.26萬人,比上年增長6.5%。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共招收本科、專科學生13.18萬人,比上年增長0.9%;畢業學生10.34萬人,增長16.7%。全年招收研究生2.77萬人,比上年增長9.3%;畢業研究生1.67萬人,增長24.3%。

全面深化素質教育,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至年末,全市共有小學640所,在校學生53.5萬人;普通中學807所,在校學生77.02萬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學生30.82萬人;中等專業學校81所,在校學生13.67萬人。全市九年制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9.9%,高中階段入學率99.7%。郊區薄弱學校改造建設加快。年內完成郊區355所中小學教育設施改造。

各類民辦教育加快發展。至年末,全市共有16所民辦普通高校,在校學生6.3萬人;129所民辦普通中學,在校學生9.23萬人;19所民辦小學,在校學生2.63萬人。

多層次成人教育網絡基本形成。至年末,全市共有成人高校21所,在校學生14.72萬人;成人網絡教育在校學生7.73萬人;成人中等學校、初等學校65所,在校學生4.11萬人。成人中等技術培訓學校901所,畢業人數達177.5萬人次。年內新辦521所老年教育機構,在校學習的老年人達80萬人。繼續推進多層次的職業培訓,提高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能力。全年對29.7萬人實施職業培訓,其中中高級培訓人數所占比重達到61.4%。

文化

文化、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事業取得新成就。年內成功地舉辦了中法文化交流上海“馬賽周”、第七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第八屆上海國際電影節、2005年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等一系列國內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在全國和國際性重要文藝評獎中,上海共獲獎58項,其中昆劇《班昭》被評為2004~2005年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獲獎劇目。至年末,全市有市、區(縣)文化館、群眾藝術館32個,藝術表演團體85個,公共圖書館28個,檔案館45個,博物館100個。全年共攝制電影故事片13部。廣播電視節目豐富多彩。全市共有公共廣播節目21套,公共電視節目25套。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繼續推進,全市有1696個村開通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87%。新聞出版事業不斷發展。全年共出版報紙19.06億份,各類期刊1.91億冊,圖書2.59億冊。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創作和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年內全市共舉辦各類群眾文化活動6.23萬場次,1600多萬人次參加,創作各類群眾文藝作品8303個(件)。年內完成30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設。

衛生

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和健康城市建設,公共衛生應急處置和醫療服務水平繼續提高。至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527所。其中,醫院487所,門診部199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2所,衛生監督所20所。至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0.35萬人。其中,執業醫生4.4萬人,注冊護士3.94萬人。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斷推進。年內6個市級專科急救中心、5所市級醫院傳染病病房和20所市級醫院傳染病專用門診基本建成。實施新一輪醫學重點學科建設,年內重點建設30個三級醫院醫學重點學科、30個二級醫院重點專科和40個社區衛生重點項目。醫療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年內共獲中華醫學科技獎17項。衛生監督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強,年內全市共進行衛生監督23.75萬戶次。

體育

競技體育取得好成績。年內成功地舉辦了F1世界一級方程式上海站錦標賽、第48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網球大師杯賽等36項國際體育賽事和42項國內重要體育賽事。在第十屆全運會上,上海運動員共獲得26枚金牌、48枚銀牌、44.5枚銅牌,團體總分2105.7分,獎牌總數和總分數均名列全國第三;同時,上海體育代表團還獲得了體育道德風尚獎等4個獎項。在國際重大比賽中,上海運動員共獲得7項世界冠軍。

群眾性體育運動蓬勃發展。年內成功舉辦了第十屆全民健身節等10余項大型群眾性體育活動。社區健身設施建設投入加大。至年末,全市共建成社區公共運動場76個,其中年內新增41個;社區市民健康體質測試站80個,其中年內新增20個。建成街道(鄉鎮)健身苑201個,居(村)委會健身點4345個,安置各類健身器材5.65萬件,累計投入資金3.64億元。

社會福利與救助

整合政府救濟與社會幫困資源,社會福利與救助力度明顯加大。至年末,全市共有養老機構474家,床位4.95萬張。其中,年內改擴(新)建薄弱養老機構35家,新增養老床位9393張。鼓勵社會各界開辦養老機構。在全市養老機構中,由社會投資開辦的231家,床位2.56萬張。全年新建83家社區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233個社區助老服務社,為16萬名獨居及其他需特殊照顧的老人提供上門照顧等服務。社會救助政策不斷完善,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年內統一了農村最低生活標準,城鄉居民最低生活標準進一步提高。城鎮低保標準由上年的月人均290元提高到300元。農村低保標準由上年的年人均郊區2240元和海島1980元歸并提高到2340元。至年末,全市有55.23萬人享受政府救助,比上年末凈減3.4萬人。其中,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6.74萬人,凈減3.62萬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1.55萬人,比上年末凈增1.56萬人;有6.94萬協保人員享受政府生活困難補助,比上年末凈減1.34萬人。低保家庭中有10.95萬老幼病殘人員享受糧油幫困。全年全市共有7.7萬人次的大病重病患者獲得醫療救助。

對殘疾人的福利服務穩步開展。年內新辦福利企業40家,新安置750名殘疾人就業。殘障人、老年人出行條件繼續改善。年內新建盲道303.1公里,鋪筑坡道6288處,完成4754處公共場所無障礙設施改造。

六、人民生活

人口

至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360.2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8.24萬人,出生率為6.08‰;死亡人口10.23萬人,死亡率為7.5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46‰。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778萬人。

積極營造良好環境,吸引優秀人才集聚。年內吸引0.52萬留學人員來滬工作,至年末,已吸引6萬留學人員來滬工作,注冊的留學人員科技企業達3200家。年內有4.4萬名境內外人才獲得上海市居住證,至年末,已有10.67萬名境內外人才獲得上海市居住證。其中,境外人才0.28萬名,境內人才10.39萬名。在獲得上海市居住證的人才中,本科以上學歷占73.3%,研究生以上占8.2%。

就業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優化創業環境,加大就業援助力度,進一步促進就業。至年末,全市城鎮從業人員598.3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9.37萬人。其中,城鎮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221.3萬人,增加7.19萬人;非正規勞動就業人員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45.31萬人,增加1.75萬人。全年新增就業崗位65.1萬個,其中15.2萬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非農就業。以援助困難人員為重點的“萬人就業項目”繼續推進,年內吸納就業人員11.6萬人。自主創業扶持政策體系初步形成。至年末,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達到3.4萬家,為35.5萬人提供就業崗位。至年末,全市青年職業見習學員達到6.2萬人,見習后就業率達到66.1%。至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7.5萬人,登記失業率為4.4%。

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日趨多元化。至年末,全市有11.23萬名當年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就業率達96%。年內設立了“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提高,全年大學生申請創業項目165項,使用創業基金1350萬元。

加強勞動者合法權利保護。全年受理各類投訴舉報2.34萬件,檢查用人單位3.95萬家,查處各類違法單位1.48萬家,追繳社會保險費2.29億元,補發工資和清退押金2.59億元。

居民收入和儲蓄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據抽樣調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8645元,比上年增長11.8%;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8342元,增長10.7%。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773元,比上年增長9%,其中服務性消費支出4447元,增長8.9%;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7265元,增長14.8%,其中服務性消費支出2359元,增長13.7%。

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繼續增加。據抽樣調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戶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家用空調168臺,影碟機93臺,組合音響48套,移動電話181部,家用電腦81臺,熱水淋浴器90臺。平均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彩電157臺,輕騎、摩托車72輛,洗衣機86臺,熱水淋浴器78臺,移動電話130部,影碟機33臺,家用空調84臺,家用電腦32臺。

居民儲蓄持續增加。年末全市居民儲蓄存款余額8432.49億元,當年新增1471.35億元。其中,定期儲蓄存款余額6071.83億元,新增1166.81億元;活期儲蓄存款余額2360.66億元,新增304.54億元。

居住

居民居住水平不斷提高。全年全市完成住宅建設投資929.73億元,比上年增長1.7%。建成為住宅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面積264.4萬平方米。舊區改造突出重點,動拆遷保持合理規模。全年拆除住宅建筑面積851.8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91.1%;動遷居民7.45萬戶,增長34.5%,其中世博園區完成居民動遷1.79萬戶,總簽約率達到96.9%。至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1.3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9平方米;人均住房居住面積15.5平方米,增加0.7平方米。居民住宅成套率達到93%。

住房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受益面擴大。至年末,享受廉租住房政策的家庭達到18074戶。年內完成平改坡綜合改造386萬平方米。完成舊住房綜合整治1550萬平方米,使41.3萬戶家庭的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企業盈利能力有所下降;能源、土地資源和環境的約束趨緊;就業壓力仍然較大等。

說明:

1、本公報數為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上海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和總產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國內商業統計范圍包括國內貿易、物資供銷和飲食業。

4、信息產業包括信息產品的制造、銷售和信息服務等活動。旅游產業包括與旅游有關的交通、郵電、旅館、餐飲、貿易及文化娛樂等活動。信息產業、旅游產業的增加值是依據若干行業的有關資料進行跨行業核算的,不能將其與全市生產總值中其它行業的增加值進行簡單加總,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5、“1+3+9”工業園區中的“1”是指浦東新區;“3”是指三個國家級工業開發區——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區;“9”是指九個市級工業園區——莘莊工業區、康橋工業開發區、上海市嘉定區試點園區、上海市工業綜合開發區、松江工業區、青浦工業園區、金山工業開發區、寶山城市工業園區和崇明縣工業園區。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日韩AV在线中文字幕高清 | 日本精品一区免费中文视频 | 中文字幕日产乱码久久 | 激情综合五月天在线观看 | 亚洲在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亚洲AV香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