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很不尋常、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外部嚴峻復雜經濟環境的不利影響和上海自身發展轉型的嚴峻考驗,全市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團結奮斗,克難前行,國民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繼續改善,完成了年初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任務。
一、綜合
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實現上海市生產總值(GDP)13698.1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7%(見圖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1.8億元,增長0.7%;第二產業增加值6235.92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增加值7350.43億元,增長11.3%。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7%,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
圖1上海市生產總值與增長

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在全市生產總值中,公有制經濟增加值7431.48億元,比上年增長8.1%;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6266.67億元,增長11.7%,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提高到45.7%。其中私營及個體經濟增加值3116.49億元,增長13.2%,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2.8%。
全年經工商登記新設立的各類市場主體12.9萬戶,比上年增長4.4%。其中,企業8.21萬戶,增長5.4%;個體工商戶4.61萬戶,增長0.7%;農民專業合作社846戶。在新設立企業中,內資企業(不含私營企業)3928戶,比上年增長1.9%;外商投資企業6374戶,下降15.7%;私營企業71787戶,增長8%。
財政收入平穩增長。全年地方財政收入2382.34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其中,地方級稅收收入2223.43億元,增長12.6%。在地方級稅收收入中,增值稅334.89億元,增長6.9%;營業稅763.38億元,增長6.8%;個人所得稅204.89億元,增長20.9%;企業所得稅548.37億元,增長28.7%。全年地方財政支出2617.68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98.71億元,增長8.8%;公共安全支出149.57億元,增長11.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34.97億元,增長22.2%;工業商業金融等事務支出359.86億元,增長23.8%。
固定資產投資結構繼續優化。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829.46億元,比上年增長8.3%(見圖2)。其中,城市基礎設施投資1733.18億元,增長18.2%。從產業投向看,第一產業投資8.4億元,比上年增長0.4%,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0.2%;第二產業投資1420.82億元,增長1.7%,所占比重為29.4%;第三產業投資3400.24億元,增長11.4%,所占比重為70.4%。從投資主體看,國有經濟投資2295.75億元,比上年增長29%,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47.5%;集體經濟投資104.86億元,下降13.7%,所占比重為2.2%;股份制經濟投資1026.67億元,下降12.2%,所占比重為21.3%;外商及港澳臺投資748.13億元,增長5.2%,所占比重為15.5%。
圖2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與增長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5.8%。八大類價格同比漲幅呈現“六漲二跌”格局(見表1)。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15.3%,影響總水平上升5個百分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價格上漲8.3%;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價格上漲3.1%;居住類價格上漲2.5%。
表1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指 標 指 數(上年=100)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105.8
食 品 115.3
煙酒及用品 101.7
衣 著 101.6
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108.3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103.1
交通和通信 97.5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98.2
居 住 102.5
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水平上漲2.2%,漲幅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水平比上年上漲10.3%,漲幅比上年提高6.2個百分點。
全年房屋銷售價格水平比上年上漲5.9%。其中,新建房銷售價格水平上漲5.3%。全年房屋銷售價格累計環比下降1.7%。其中,新建房銷售價格下降1.6%。在新建房銷售價格中,新建住宅銷售價格水平比上年上漲5.7%;新建住宅銷售價格累計環比下降1.9%。全年房屋租賃價格水平比上年上漲4.6%。
二、農業
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80.7億元。其中,種植業產值135.73億元,比上年增長1.5%;畜牧業產值66.12億元,增長0.9%;漁業產值60.11億元,下降4.5%。
農產品結構調整加快。郊區奶牛良種率達到100%,生豬良種率超過95%,水稻、蔬菜良種覆蓋率均超過95%。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7.45萬公頃;糧食產量達到115.67萬噸,比上年增長5.9%。主要農副產品生產保持穩定(見表2)。
表2 主要農副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 位 產 量 比上年增長(%)
糧食 萬噸 115.67 5.9
蔬菜 萬噸 397.00 -4.0
生豬出欄 萬頭 258.22 2.7
牛奶 萬噸 23.29 5.6
鮮蛋 萬噸 6.20 0.6
水產品 萬噸 36.90 -0.3
品牌農業大力發展。至年末,已認證各類安全優質農產品571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380個,綠色食品37個,有機食品154個。
現代農業發展勢頭良好。至年末,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89.64萬千瓦。全年建成0.53萬公頃設施糧田,0.27萬公頃設施菜田。積極組織實施農業科技入戶,至年末,共培養科技示范場507個、科技示范戶2754戶。農業組織化加快發展。至年末,全市建成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場)210個;全市有1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48家,比上年增加13家,帶動農戶49.97萬戶。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保持平穩增長。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784.99億元,比上年增長8.4%(見圖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649.6億元,增長8.3%。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1539.7億元,增長7.7%;重工業增加值4109.9億元,增長8.5%。全年工業總產值25638.97億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4404.97億元,增長8%。
圖3工業增加值與增長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制造業、精品鋼材制造業、成套設備制造業、生物醫藥制造業等六個重點發展工業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5664.26億元,比上年增長7.9%,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4.2%(見圖4)。
圖4 六個重點發展工業行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

高技術產業快速增長。全年高技術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041.98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增幅高出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6個百分點,所占比重為24.8%。
工業產銷率保持較高水平。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8.7%。
表3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 位 產 量 比上年增長(%)
微型電子計算機 萬部 5767.97 31.8
程控交換機 萬線 456.00 2.2
成品鋼材 萬噸 2074.95 -2.8
汽車 萬輛 80.65 -1.8
# 轎車 萬輛 80.00 -1.4
家用電冰箱 萬臺 123.21 12.2
電力電纜 萬公里 11.69 0.3
民用鋼質船舶 萬總噸 416.35 38.1
發電量 億千瓦小時 773.54 4.8
起重設備 萬噸 130.84 3.7
乙烯 萬噸 182.03 -2.8
化學原料藥 萬噸 1.74 21.7
業企業經濟效益下降。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359.69億元,比上年增長8.3%;實現利潤總額949.77億元,下降28.9%;實現稅金總額802.92億元,下降2.4%。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26.34億元,下降51.5%;實現稅金524.85億元,下降4.8%,占全市工業稅金總額的比重為65.4%。全市工業企業虧損面為25.9%。全年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23.11,比上年下降4個點。
建筑業平穩發展。全年實現建筑業增加值450.93億元,比上年增長5.7%。
全年建筑業總產值3071.76億元,比上年增長21.7%;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6838.03萬平方米,增長5%;竣工面積5121.17萬平方米,下降15.9%。建筑企業按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人均28.23萬元,比上年提高23.4%。
四、批發和零售業
商品市場流通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1266.37億元,比上年增長11.6%。
市場銷售增長加快。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37.14億元,比上年增長17.9%(見圖5)。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額1800.16億元,增長18.1%;穿的商品零售額556.17億元,增長16.7%;用的商品零售額2114.16億元,增長17.7%。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3853.14億元,比上年增長17.5%;餐飲業實現零售額669.54億元,增長20.3%。分類別看,家居類商品實現零售額569.67億元,比上年增長21.7%;通訊類商品實現零售額118.94億元,增長19.9%;轎車類商品實現零售額287.84億元,增長25.1%。主要耐用消費品銷售穩步增長。全年汽車零售量13.15萬輛,比上年增長19.1%。其中,轎車12.08萬輛,增長18.4%;移動電話276萬部,增長9.9%;攝像機7.7萬臺,增長8.8%;脫排油煙機47.85萬臺,增長10.6%。
圖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增長

各類連鎖商業規模效應進一步顯現。至年末,全市連鎖商業網點達到12608家。其中,連鎖超市門店3078家,便利店4135家。全年連鎖商業銷售額1556.48億元,比上年增長14.3%。
全年實現商品銷售總額26798.44億元,比上年增長31.4%。其中,批發銷售額22945.31億元,增長34%。至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場970個。全年成交額4400億元,比上年增長12.5%。
五、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穩步發展。全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769.64億元,比上年增長1.8%。
客貨運輸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總量81449萬噸,比上年增長3.6%。旅客發送總量10834.2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5%(見表4)。
表4 貨物運輸量與旅客發送量
指 標 單 位 絕對值 比上年增長(%)
貨物運輸量 萬噸 81449.00 3.6
鐵 路 萬噸 985.00 -13.8
水 運 萬噸 42729.00 2.9
公 路 萬噸 37430.00 5.0
民用航空 萬噸 305.00 5.0
旅客發送量 萬人次 10834.22 4.5
鐵 路 萬人次 5338.95 11.3
水 運 萬人次 88.90 -6.1
公 路 萬人次 2841.00 -1.1
民用航空 萬人次 2565.37 -1.7
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全年貨物周轉量15866.76億噸公里,比上年下降1.4%。上海港貨物吞吐量達到5.82億噸,增長3.6%,連續第四年保持全球第一。全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800.6萬國際標準箱,增長7.1%,繼續名列全球第二位。其中,洋山深水港區完成822.7萬國際標準箱。洋山深水港國際標準集裝箱水水中轉比例達到49.8%。上海浦東、虹橋兩大國際機場全年共起降航班45.1萬架次,比上年增長2.3%;進出港旅客達到5103.85萬人次,下降1%。其中,國內航線進出港旅客3456.35萬人次,增長0.8%;國際及地區航線進出港旅客1647.5萬人次,下降4.5%。
公交優先戰略加快實施。至年末,全市軌道交通線路達到9條,運營線路長度達到264.3公里(含磁浮線路29.1公里)。年內新辟和調整公交線路244條。至年末,全市公交線路達到1058條,公交運營車輛1.7萬輛,運營出租車4.81萬輛。全年市內公共交通客運量49.04億人次,比上年增長8.6%。其中,軌道交通客運量11.28億人次,增長38.6%;公共汽電車客運量26.63億人次,增長0.4%。公交換乘優惠范圍進一步擴大,年末日均受惠人次達到153萬。
各類民用車輛擁有量平穩增長。至年末,全市擁有各類民用車輛268.15萬輛,比上年增長5.7%。其中,汽車擁有量132.12萬輛,增長10.4%。在汽車擁有量中,私人汽車擁有量72.04萬輛,比上年增長17.5%。
全年完成郵政電信業務總量833.82億元,比上年增長17.6%。其中,郵政業務總量57.7億元,增長21.5%;電信業務總量776.12億元,增長17.3%。至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1015.4萬戶。其中,住宅電話660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880.9萬戶,比上年末增加104.4萬戶。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旅游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全年實現旅游產業增加值958.5億元,比上年增長7.1%。
至年末,全市已有星級賓館310家。其中,五星級賓館37家。旅行社901家。其中,國際旅行社55家,國內旅行社846家。A級旅游景點24家。其中,5 A級景點2家,4 A級景點21家。紅色旅游基地26個。其中,全國紅色旅游基地4個。工業旅游示范點15個,農業旅游示范點16個。旅游咨詢服務中心27個,旅游集散中心站點5個。全年接待國際旅游入境人數640.37萬人次,比上年下降3.8%(見圖6)。其中,入境外國人507.4萬人次,下降5.5%;港、澳、臺同胞132.97萬人次,增長3.2%。在國際旅游入境人數中,過夜旅游人數526.4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全年接待國內旅游者11005.6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7.8%。其中,外省市來滬旅游者7842.05萬人次,增長1%。全年國際旅游外匯收入50.2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1%;國內旅游收入1612.41億元,增長0.1%。
圖6 國際旅游入境人數

六、金融和保險
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全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1442.6億元,比上年增長15%。
金融機構加快集聚。全年新增各類金融機構82家。其中,銀行業機構12家,保險業機構30家。至年末,全市有各類金融機構689家。其中,銀行業機構124家,保險業機構291家,證券業機構94家。在滬經營性外資金融機構達到165家。其中,年內新增14家。在滬經營的外資銀行及財務公司(不含外資銀行同城支行)93家。其中,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的57家。外資銀行及財務公司資產總計7606.98億元。其中,人民幣資產總計3970.6億元。
存貸款規模繼續擴大。至年末,全市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35589.07億元,貸款余額24166.12億元(見表5)。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27410.94億元,現金支出28263.65億元,收支相抵現金凈投放852.71億元。
表5 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
指 標 絕對值(億元) 比年初增減額(億元)
各項存款余額 35589.07 5255.66
# 企業存款 17899.74 2066.98
居民儲蓄存款 12083.66 2744.46
各項貸款余額 24166.12 2562.79
# 短期貸款 8788.06 897.62
中長期貸款 13712.53 1514.82
# 中資個人消費貸款 3146.95 77.28
# 個人住房貸款 2915.49 57.23
汽車消費貸款 50.71 24.44
全年通過資本市場籌資3294.91億元,比上年下降53.5%。其中,發行新股籌資733.54億元,下降83.3%;再次發行(增發、配股和配售)籌資1504.62億元,下降38%;發行可轉換債券61億元,增長16%。至年末,證券市場上市證券數1184只。其中,股票908只,比上年增加4只。全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各類有價證券成交金額27.18萬億元,比上年下降28.5%。其中,股票成交金額18.04萬億元,下降40.9%。期貨市場成交金額28.8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4.8%。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成交金額110.7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5.4%(見圖7)。上海黃金交易所成交金額8995.48億元,比上年增長1.7倍。上海鉆石交易所成交金額13.0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0.5%。
圖7 證券、期貨、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成交額

全年保費收入600.06億元,比上年增長24.3%。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31.79億元,增長10.3%;人身險保費收入468.27億元,增長28.9%。在全年保費收入中,中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500.35億元,比上年增長38.6%;外資保險公司保費收入99.71億元,下降18.1%。全年支付各類保險賠款及給付184.09億元,比上年增長31.7%。其中,財產險79.52億元,增長50%;人身險104.57億元,增長20.5%。
七、對外經濟
上海口岸服務輻射功能不斷增強。全年關區進出口商品總額6065.5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3%。其中,進口總額2129.07億美元,增長10.3%;出口總額3936.5億美元,增長19.9%。
外貿出口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3221.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8%(見圖8)。其中,進口總額1527.88億美元,增長9.9%;出口總額1693.5億美元,增長17.7%。私營企業出口增速保持領先。全年私營企業完成出口207.8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7%;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出口1137.35億美元,增長16.3%;國有企業出口335.71億美元,增長17.4%;集體企業出口12.53億美元,增長1.1%。
圖8 外貿進出口總額與增長

外貿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高新技術產品和機電產品出口快速增長。全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713.0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8%,占全市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42.1%;機電產品出口1185.15億美元,增長20.3%,所占比重達到70%。一般貿易出口642.1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1%;加工貿易出口917.99億美元,增長15.2%。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成效顯現(見表6)。
表6 外貿出口市場結構
類 別 絕對值(億美元) 比上年增長(%)
外貿出口商品總額 1693.50 17.7
# 亞洲 668.67 15.5
# 日 本 200.39 17.5
中國香港 125.72 0.5
歐洲 467.67 24.7
北美洲 402.70 8.0
# 美 國 372.10 7.5
拉丁美洲 74.56 47.5
大洋洲 46.27 21.5
利用外資增長態勢良好。全年批準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3748項,比上年下降10.9%;吸收外資合同金額171.12億美元,增長15.1%;實際到位金額首次突破百億美元,達到100.84億美元,增長27.3%。第三產業利用外資加快增長。全年第三產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68.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8.6%,占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達到67.8%。全年外商投資企業增資107.5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8%,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的比重達到62.9%。全年批準總投資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25項;合同金額135.86億美元,增長23.4%。至年末,在上海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38個。總部經濟不斷擴大。年內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40家、投資性公司13家、外資研發中心30家。至年末,在上海落戶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224家,投資性公司178家,外資研發中心274家。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走出去”戰略加快實施。全年新批對外投資項目104項,投資總額7.08億美元。簽訂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5815項;合同金額111.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1.6%;實際完成營業額55.96億美元,增長11.4%;派出勞務人員1.62萬人次,下降13%。至年末,上海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涉及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77個。
世博會籌辦工作進展顯著。至年末,已有229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正式確認參展,其中17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已簽署參展合同。世博中心、中國館、主題館實現結構封頂,道路、通信、綠化等項目建設正在加快推進。
八、浦東改革開放
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穩步推進,浦東新區繼續在體制機制改革、擴大開放等方面發揮示范帶頭作用。新區全年實現增加值3150.99億元,比上年增長11.6%(見表7)。陸家嘴功能區域金融機構加速集聚,至年末,已有504家中外資金融機構進駐。外高橋功能區域產業功能實現新拓展,全年保稅區完成出口總額158.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外高橋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13122.8萬噸,比上年增長0.4%;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538.7萬國際標準箱,下降1.2%。物流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356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張江功能區域創新要素加快集聚,全年專利授權數1825件,比上年增長84%。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58.3億元,比上年增長14.8%;生物醫藥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8.06億元,增長13.2%。金橋功能區域主導產業引領作用凸現,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501.04億元,比上年增長5.6%。金橋出口加工區生產性服務業單位已達99家,實現經營收入148.19億元。
表7 浦東新區主要經濟指標
指 標 單 位 絕對值 比上年增長(%)
增加值 億元 3150.99 11.6
工業總產值 億元 5649.22 9.4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億元 872.68 11.3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526.89 15.6
外貿出口總額 億美元 604.23 14.4
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 億美元 49.93 0.9
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 億美元 34.35 3.9
九、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
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重大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加快建設。全年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733.18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35.9%。其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投資947.5億元,市政建設投資543.34億元,公用事業投資112.81億元(見表8)。年內洋山深水港區三期二階段工程、浦東國際機場第二航站樓、A11滬寧高速公路拓寬改建等重大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基本建成并投入運營。軌道交通基本網絡建設加快推進,7號線、8號線二期、9號線二期、11號線北段一期實現結構貫通。全市高速公路網通車里程達到637.4公里。
表8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指 標 絕對值(億元) 比上年增長(%)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1733.18 18.2
電力建設 129.53 -20.7
交通運輸 838.91 -0.2
郵電通信 108.59 6.9
公用事業 112.81 85.2
市政建設 543.34 81.0
公用事業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全市自來水日供水能力達到1069萬立方米。全年全市用電量1138.22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6.1%(見表9)。至年末,全市家庭人工煤氣用戶185.6萬戶;家庭液化氣用戶291.6萬戶;家庭天然氣用戶達到307.9萬戶。
表9 公用事業
指 標 單 位 絕對值 比上年增長(%)
自來水日供水能力 萬立方米 1069.00 -1.0
自來水售水總量 億立方米 24.28 1.6
# 生活用水 億立方米 17.98 5.0
工業用水 億立方米 6.30 -7.0
用電量 億千瓦小時 1138.22 6.1
# 城市居民生活用電 億千瓦小時 135.83 11.7
煤氣銷售總量 億立方米 17.70 -4.3
液化氣銷售總量 萬噸 48.60 -4.0
天然氣銷售總量 億立方米 28.40 6.8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366.87億元,比上年增長4.5%;商品房施工面積10390.67萬平方米,下降3.5%;竣工面積2475.04萬平方米,下降26.8%;銷售面積2296.12萬平方米,下降37.9%。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1965.86萬平方米,下降40.1%。全年商品房銷售額1895.45億元,比上年下降38.6%。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額1608.47億元,下降40.6%。全年存量房成交過戶面積1413.41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9.1%。
十、城市信息化
信息產業繼續保持較快發展。全年實現信息產業增加值1670.52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其中,信息產品制造業增加值944.61億元,增長11.2%;信息產品銷售業增加值35.27億元,增長21%;信息服務業增加值690.64億元,增長18.4%。全市用于信息化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278.69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5.8%。
信息基礎設施服務能級進一步提升。至年末,集約化信息管線累計敷設4007.14溝公里,比上年末增加876.14溝公里;互聯網用戶達到1160萬人,增加80萬人;寬帶接入用戶418.6萬戶,增加54.6萬戶;IPTV用戶達到74.6萬戶,增加52.6萬戶;有線電視用戶達到527.2萬戶,增加28萬戶,其中有線數字電視用戶70.9萬戶。
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繼續提升。全年“中國上海”門戶網站主頁訪問量達1725.23萬人次,實現網上辦事事項1677項。全年政府部門主動公開信息4.99萬條,可依申請公開信息目錄1.49萬條,受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7270件,同意公開和部分公開率達到68.5%。全年完成電子商務交易額2758.17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口岸稅費電子支付系統入網企業累計3500家,全年實現電子支付金額1004億元,比上年增長14.1%。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信息化建設不斷深化(見表10)。
表10 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信息化
指 標 單 位 絕對值 比上年
“市民信箱”累計注冊用戶 萬人 361.20 增加28.25萬人
全年“付費通”業務平臺交易量 萬筆 3801.50 增長30.8%
全年“付費通”業務平臺交易額 億元 35.48 增長43.7%
社保卡累計發放量 萬張 1425.57 增加313.35萬張
#敬老服務專用卡累計發放量 萬張 136.97 增加136.97萬張
交通卡累計銷售量 萬張 4161.49 增加920.85萬張
全年交通卡銷售額 億元 13.41 增長15.0%
銀行卡累計發卡量 萬張 7915.22 增加1133.58萬張
全年銀行卡交易額 億元 6918.92 增長15.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信息化發展環境不斷完善。至年末,數字證書累計發放138.65萬張。全市累計有417萬人次參加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其中195萬人次取得合格證書。社會信用體系持續完善。至年末,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覆蓋1047萬人的信用信息,比上年末增加118萬人;個人信用產品提供量達到1008萬份,增加100萬份。
十一、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加快發展。至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學校61所;獨立學院5所;普通中等學校903所;普通小學672所;特殊教育學校29所。普通高校在校生和畢業生數持續擴大,中等學校在校生和畢業生數繼續下降(見表11)。至年末,全市共有53家機構培養研究生。全年研究生教育共招生3.21萬人,在學研究生9.55萬人,畢業生2.58萬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免除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本費和作業本費,直接撥給小學、初中的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基本標準分別從上年的520元、720元提高到1400元、1600元。全市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保持在99.9%以上。為解決郊區適齡兒童入園難問題,在郊區新建52所幼兒園。繼續加大對來滬從業人員子女學校辦學經費、師資培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來滬從業人員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達到60%。年內有32所中等職業學校試行招收來滬從業人員同住子女。
表11 各級各類學校學生情況
類 別 在校學生數(萬人) 比上年增長(%) 畢業學生數(萬人) 比上年增長(%)
普通高等學校 50.29 3.7 12.21 3.0
普通中等學校 79.97 -6.1 26.03 -5.0
中等專業學校 12.08 -5.7 3.71 -3.9
職業學校 4.80 -7.7 1.66 9.2
技工學校 1.32 -15.4 0.57 -27.8
普通中學 61.77 -5.8 20.09 -5.4
高 中 19.26 -15.9 9.51 -7.1
初 中 42.51 -0.4 10.58 -3.7
普通小學 59.06 10.7 10.44 -1.0
特殊教育學校 0.51 1.7 0.08 -6.5
各類教育發展穩定。至年末,全市共有16所民辦普通高校,在校學生9.25萬人;119所民辦普通中學,在校學生8.69萬人;87所民辦小學,在校學生8.22萬人。全市共有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18所,在校學生(含網絡本專科)37.52萬人;成人中等學校45所,在校學生3.45萬人;職業技術培訓機構781所,注冊生193.08萬人次;老年教育機構276所,在校學員49.55萬人。
自主創新推進力度不斷加大。全年用于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350億元,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為2.55%(見圖9)。年內大型飛機、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核高基”等國家重大專項任務落戶上海,神舟七號部分子系統研制任務成功完成,上海光源工程基本建成,生物醫藥、新材料、重大裝備制造等領域一批產業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圖9 R&D支出及其相當于生產總值的比例

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866項。其中,屬于國際領先的有125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有664項。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全年受理專利申請量5.28萬件,比上年增長11.9%。其中,發明專利1.78萬件,增長17.2%。全年專利授權量2.45萬件,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發明專利4258件,增長30.7%。至年末,全市共有37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分中心;253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高技術成果產業化步伐加快。全年新認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760項。其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的項目占81.3%;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占100%。至年末,全市共認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5790項。其中,71.9%的項目已實現產業轉化,累計實現銷售收入4664億元。技術交易穩步發展。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交易合同2.87萬項,比上年增長3.5%;合同金額485.75億元,增長12.3%。
十二、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事業取得新發展。年內成功地舉辦了第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第十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2008年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等一系列國內外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在全國和國際性重要文藝評獎中,上海共獲獎41項。其中,雜技《玉蘭初蕊》獲第二十一屆摩納哥“初登舞臺”國際雜技節金K獎;京劇《成敗蕭何》獲第五屆中國京劇藝術節一等獎(榜首)。至年末,全市有市、區(縣)級文化館、群眾藝術館29個,藝術表演團體105個,市、區(縣)級公共圖書館29個,檔案館41個,博物館110個。全市共有公共廣播節目21套,公共電視節目25套。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新聞出版事業繁榮發展。全年共出版報紙17.26億份,各類期刊1.9億冊,圖書2.64億冊。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全年共組織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和各級各類群眾性業余團隊活動35余萬場次,3000余萬人次參加。年內建成28家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774個村級信息服務站,完成農村電影放映數字化轉換和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
醫療衛生改革繼續深化。至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2809所,衛生技術人員12.77萬人(見表12)。加大社區衛生投入力度,轉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運行機制。年內郊區村衛生室普遍實行基本藥品零差率政策,鼓勵和組織三級、二級醫院醫生深入社區,完成郊區300所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醫療急救網絡建設進一步加強。年內新增120輛救護車,新建15個急救分站。
表12 衛生機構情況
指 標 單 位 絕對值 比上年增長(%)
衛生機構數 所 2809 6.2
# 醫院 所 300 4.2
門診部 所 358 17.0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所 266 14.7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所 22 平
衛生監督所 所 20 平
衛生技術人員數 萬人 12.77 4.3
# 執業醫生 萬人 5.12 4.9
# 醫院執業醫生 萬人 3.05 1.3
注冊護士 萬人 4.88 6.6
競技體育取得新進展。年內成功地舉辦了北京奧運會足球比賽上海賽區賽事、F1世界一級方程式上海站錦標賽、ATP網球大師杯賽等49項98次國際體育重大賽事和52項248次國內重要體育賽事。成功地舉辦了奧運會、殘奧會火炬接力上海傳遞活動。在2008北京奧運會上,上海共有66名運動員、20名教練員入選中國代表團,共獲得4.5枚金牌、3枚銀牌、10枚銅牌,打破了3項世界記錄、2項奧運會記錄、5項亞洲記錄。
群眾性體育活動廣泛開展。年內成功主辦和承辦了東方明珠市民元旦登高等110項大型群眾性體育活動。體育健身設施繼續增加。至年末,全市共建成社區公共運動場220處。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三、人口就業、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1888.46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1371.04萬人。常住出生人口16.66萬人。其中,戶籍出生9.67萬人。常住人口出生率為8.89‰。其中,戶籍人口出生率為6.98‰。常住死亡人口11.55萬人。其中,戶籍死亡10.7萬人。常住人口死亡率為6.17‰。其中,戶籍人口死亡率為7.73‰。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72‰。其中,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75‰。
深化積極的就業政策,扶持創業政策和就業援助機制進一步完善,就業規模繼續擴大。至年末,全市從業人員94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5.92萬人。全年新增就業崗位59.5萬個。其中,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非農就業11.8萬個。全年新安置就業困難、家庭困難人員2.8萬人。公共就業服務進一步加強。全年公共職業介紹機構為467.7萬人次的求職者提供求職服務,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12.3萬人次提供專門職業指導。全年完成職業培訓43.47萬人,共發放職業資格證書35.69萬張。至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6.6萬人,登記失業率為4.2%。
城鄉居民收入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據抽樣調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6675元,比上年增長12.9%;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1385元,增長11.4%。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398元,比上年增長12.4%。其中,服務性消費支出6287元,增長12.4%。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115元,比上年增長3.1%。其中,服務性消費支出3002元,增長6.9%。
城鄉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繼續增加。據抽樣調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戶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家用轎車11輛,家用空調191臺,移動電話219部,家用電腦109臺。平均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彩電186臺,洗衣機93臺,熱水淋浴器90臺,移動電話156部,家用空調129臺,家用電腦47臺。
居民儲蓄繼續增加。至年末,全市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2083.66億元,當年新增2744.46億元。其中,定期儲蓄存款余額8555.64億元,新增2369.78億元;活期儲蓄存款余額3528.02億元,新增374.68億元。
居民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進一步改善。全年竣工新建居住區配套公建設施265.6萬平方米。舊區改造繼續推進。全年拆除住宅建筑面積753.7萬平方米,動遷居民5.13萬戶;完成舊住房綜合改造1220萬平方米。至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3.4平方米;人均住房居住面積16.9平方米(見圖10)。居民住房成套率達到95.2%。
圖10 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積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至年末,全市共有819.68萬人(包括離退休人員)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有511.83萬人參加失業保險,全年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25.39萬人。小城鎮社會保險、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和城鎮高齡無保障老人養老保障政策覆蓋面繼續擴大。至年末,小城鎮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48.02萬人。其中,被征用土地農民參保人數92.95萬人。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83.8萬人。有5.71萬人納入城鎮高齡無保障養老政策。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和老年農民政府托底養老補貼政策進一步完善,年內納入養老保障體系的農民新增15.9萬人。提高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資、公益性崗位從業人員收入標準,對城鄉“低保”對象發放臨時補貼,低收入群眾生活得到進一步改善。城鎮低保標準從350元/月提高到400元/月;農村低保標準從2800元/年提高到3200元/年;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從840元/月提高到960元/月;小時最低工資標準從7.5元提高到8元;老年農民托底養老補貼從85元/月提高到100元/月。廉租住房保障對象準入標準放寬,住房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年內新增廉租房受益家庭1.4萬戶,累計達到4.4萬戶。
醫保改革進一步深化。至年末,全市共有24.1萬家城鎮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共773.98萬人(包括離退休人員)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有16.67萬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人員參加從事自由職業人員和個體經濟組織業主及其從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險。全面實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至年末,居民醫保登記參保人數達203萬人。完善大學生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和醫保綜合減負政策。全年有58.87萬本市普通高等院校學生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覆蓋人群范圍;醫保綜合減負45725人,減負總金額21933萬元。
養老服務加快發展。至年末,全市共有養老機構582家,床位8.06萬張。其中,年內新增養老機構22家,新增養老床位10030張。在全市養老機構中,由社會投資開辦的295家,床位4.21萬張。年內新建100家示范性老年人日間服務機構,為17.7萬名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對其中10.3萬名生活困難且需照料服務的老人給予政府服務補貼。
社會救助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全年各級政府支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0.4億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3億元,糧油幫困資金0.54億元,支出醫療救助金1.77億元。殘疾人救助力度不斷加大。年內新辦福利企業82家,新安置1385名殘疾人就業。年內新建盲道72.49公里,鋪筑坡道1209處,完成628處公共場所無障礙設施改造,基本實現了中心城區公共建筑改建的全覆蓋。
十四、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環境保護和建設成效顯著。全年用于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422.37億元,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3.08%。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市河道水質總體保持穩定;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9.6%。加強揚塵和煙塵污染控制。全年建成114平方公里揚塵污染控制區和69平方公里煙塵控制區。全市區域月降塵平均值為7.8噸/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2.5%。主要污染減排取得成效。污水處理能力達到673.25萬立方米/日,比上年增加116.7萬立方米/日;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75.5%。年內建成了白龍港污水處理廠升級擴容工程和9座郊區污水處理廠;完成總計裝機容量622.5萬千瓦的燃煤機組煙氣脫硫改造。
城市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年新建綠地1190公頃。其中,公共綠地568公頃。至年末,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51平方米。林業建設穩步推進。全年造林1915公頃。其中,防護林328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1.6%。
安全生產管理不斷強化。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工礦商貿、火災、鐵路交通、農業機械生產安全事故6991起,比上年下降22.8%;造成死亡1532人,下降5.1%。其中,工礦商貿生產安全事故711起,下降14.1%;造成死亡376人,下降1.8%。道路交通事故2745起,比上年下降30.5%;造成1100人死亡,下降6.1%;2554人受傷,下降32.3%;直接財產損失1469萬元,下降24.4%。火災事故3511起,比上年下降17.1%;造成50人死亡,與上年持平;57人受傷,增長26.7%;直接財產損失1.45億元,增長4.5倍。鐵路交通事故6起,比上年下降60%;造成5人死亡,下降44.4%。農業機械事故18起,比上年下降21.7%;造成1人死亡,下降50%。全年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114,比上年下降19.7%。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上海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
二ΟΟ九年二月十三日
說明:
1、本公報數為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上海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和總產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信息產業包括信息產品的制造、銷售和信息服務等活動。旅游產業增加值指來自境外、市外旅游者及本地居民在上海市內的旅游消費支出所形成的增加值。按消費性質可分為:旅行社服務業、旅游賓館業、旅游運輸業、郵電通訊業、旅游商業、餐飲業、城市交通業、文化娛樂業、金融業和其他服務業。信息產業、旅游產業的增加值是依據若干行業的有關資料進行跨行業核算的,不能將其與全市生產總值中其它行業的增加值進行簡單加總,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4、地方財政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務、外交、國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媒、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支出、環境保護、城鄉社區事務、農林水事務、交通運輸、工業商業金融等事務和其他支出。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主要包括人大、政協、共產黨、民主黨派及工商聯、群眾團體,以及部分政府行政部門的支出。
2009-2-13 上海統計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