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
二Ο一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年,也是改革創新的突破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全市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按照“六個著力”的要求,努力做好各項工作,國民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繼續改善。
一、綜合
經國家統計局聯審通過,全年實現上海市生產總值(GDP)19195.6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2%(見圖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4.94億元,下降0.7%;第二產業增加值7959.69億元,增長6.5%;第三產業增加值11111.06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7.9%,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全市按常住人口計算的人均生產總值為82560元。
圖1 2007-2011年上海市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
在全市生產總值中,公有制經濟增加值9584.12億元,比上年增長7.3%;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9611.57億元,增長9.1%,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9.5%提高到50.1%。其中,私營及個體經濟增加值4667.45億元,增長8.3%,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4.3%。
全年經工商登記新設立的各類市場主體18.52萬戶,比上年增長0.4%。其中,企業13.44萬戶,增長7.3%;個體工商戶4.91萬戶,下降15.5%。在新設立企業中,內資企業(不含私營企業)4853戶,增長16.8%;外商投資企業6999戶,增長8.4%;私營企業122505戶,增長6.9%。
全年地方財政收入3429.83億元,比上年增長19.4%。其中,增值稅416.7億元,增長7.2%;營業稅1041.49億元,增長11.5%;個人所得稅314.95億元,增長20.6%;企業所得稅731.05億元,增長20.6%。全年地方財政支出3914.88億元,比上年增長18.5%。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36.11億元,增長4.5%;公共安全支出206.11億元,增長10.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17.5億元,增長15.2%;醫療衛生支出190.03億元,增長18.7%;城鄉社區事務支出579.29億元,增長21.8%。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067.09億元,比上年增長0.3%。其中,第一產業投資18.62億元,增長22.6%;第二產業投資1295.83億元,增長0.3%;第三產業投資3752.64億元,增長0.2%(見表1)。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額507.19億元,比上年增長9.5%。
表1 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絕對值(億元) 比上年增長(%)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5067.09 0.3
按經濟類型分
#國有經濟 1875.48 -10.5
集體經濟 133.33 -24.0
股份制經濟 1349.65 16.9
外商及港澳臺投資 726.57 11.5
按產業分
第一產業 18.62 22.6
第二產業 1295.83 0.3
#工業 1282.91 0.2
第三產業 3752.64 0.2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5.2。其中,食品類價格指數110.8;煙酒類價格指數101.3;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價格指數107.1(見表2)。
表2 2011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指標 指數(上年=100)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105.2
食品 110.8
煙酒 101.3
衣著 104.3
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107.1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104.1
交通和通信 100.2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99.2
居住 105.4
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為102.9,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為107.5。
全年新建住宅銷售價格指數為102.2。其中,商品住宅價格指數為102.5。全年住宅租賃價格指數為106.7。
二、農業
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314.11億元,比上年下降1.3%。其中,種植業產值165.59億元,增長0.6%;林業產值7.61億元,下降4.9%;畜牧業產值77.11億元,增長1%;漁業產值54.06億元,下降9.3%;農林牧漁服務業9.74億元,增長6.4%。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8.63萬公頃;糧食產量達到121.95萬噸,比上年增長3%。郊區奶牛、生豬、水稻、蔬菜良種覆蓋率超過95%。
至年末,全市有548家企業、2263個產品獲得農產品認證。其中,無公害農產品436家企業、1939個產品;綠色食品98家企業、137個產品;有機農產品14家企業、187個產品。
至年末,建成設施糧田8.65萬公頃,設施菜田1.33萬公頃,標準化畜牧養殖場170家,標準化水產養殖場養殖面積0.84萬公頃。至年末,全市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295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05家。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7230.57億元,比上年增長7.5%。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798.28億元,增長7.4%。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2046.98億元,增長9.4%;重工業增加值4751.3億元,增長6.5%。全年工業總產值33834.44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987.44億元,增長6.4%。
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出10194.85億元,按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2%。其中,制造業部分實現工業總產值7850.35億元,增長11.5%,高出規模以上工業現價增速2.3個百分點;服務業部分實現營業收入2344.5億元,增長14.8%(見表3)。
表3 2011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出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絕對值(億元) 比上年增長(%)
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出 10194.85 12.2
#制造業部分工業總產值 7850.35 11.5
#節能環保 407.83 13.4
新一代信息技術 2228.69 7.0
生物 627.50 10.7
高端裝備 2584.66 11.4
新能源 520.49 27.5
新材料 1731.72 14.5
新能源汽車 27.46 15.5
#服務業部分營業收入 2344.50 14.8
全年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制造業、精品鋼材制造業、成套設備制造業、生物醫藥制造業等六個重點工業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1332.66億元,比上年增長6.5%,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6.7%。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達到99%。汽車、發電機組、集成電路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長較快(見表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表4 2011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及其增長速度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乳制品 萬噸 45.75 8.9
乙烯 萬噸 197.53 -12.9
太陽能電池 萬千瓦 13.14 -17.5
民用鋼質船舶 萬載重噸 1334.69 9.2
鋼材 萬噸 2482.81 0.5
汽車 萬輛 191.57 12.8
房間空氣調節器 萬臺 619.91 54.8
微型計算機設備 萬臺 10162.53 8.2
集成電路 億塊 166.31 46.6
發電機組(發電設備) 萬千瓦 2889.59 12.8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176.13億元,比上年下降1.3%;實現稅金總額1508.85億元,增長12.5%。其中,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114.47億元,增長3%;實現稅金1155.88億元,增長15.3%,占稅金總額的比重為76.6%。工業企業虧損面為18%。
全年建筑業總產值4579.37億元,比上年增長6.5%;房屋建筑施工面積24004.25萬平方米,增長4.4%;竣工面積5704.16萬平方米,下降8.5%。建筑企業按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人均37.74萬元,比上年提高9.5%。
四、批發和零售業
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3040.99億元,比上年增長12.6%。
全年實現商品銷售總額4.6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3.3%。其中,批發銷售額4.01萬億元,增長24.9%。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777.11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4938.46億元,增長12.6%(見表5)。全年家電以舊換新實現零售430.32萬臺,比上年增長7.9%。
表5 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絕對值(億元) 比上年增長(%)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6777.11 12.3
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 4938.46 12.6
#批發零售貿易業 4515.66 13.8
住宿餐飲業 422.80 2.0
#國有 324.91 -1.7
私營 1208.76 8.5
外商投資 1057.12 17.5
#吃的商品 1264.70 11.3
穿的商品 572.58 10.3
用的商品 2673.22 12.3
燒的商品 427.96 22.5
至年末,全市連鎖商業網點達到13880家。其中,連鎖超市門店2715家,便利店4804家。全年連鎖商業銷售額2310億元,比上年增長11%。
五、交通、郵電和旅游
全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913.6億元,比上年增長7.1%。
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總量93318.1萬噸,比上年增長15.2%。旅客發送總量13519.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0.5%(見表6)。
表6 2011年貨物運輸量與旅客發送量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單位 絕對值 比上年增長(%)
貨物運輸量 萬噸 93318.10 15.2
鐵路 萬噸 887.88 -7.4
水運 萬噸 49389.00 27.3
公路 萬噸 42685.00 4.4
機場 萬噸 356.22 -3.9
旅客發送量 萬人次 13519.20 0.5
鐵路 萬人次 6198.09 1.7
港口 萬人次 78.47 -7.6
公路 萬人次 3477.00 -4.3
機場 萬人次 3765.64 3.4
全年上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7.28億噸,比上年增長11.4%。全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3173.93萬國際標準箱,比上年增長9.2%。集裝箱水水中轉比例達到41.1%,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上海浦東、虹橋兩大國際機場全年共起降航班57.41萬架次,比上年增長4.2%;進出港旅客達到7455.88萬人次,增長3.7%。其中,國內航線進出港旅客5234.84萬人次,增長2.5%;國際及地區航線進出港旅客2221.04萬人次,增長6.7%。
至年末,全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達到12條,運營線路長度達到454.1公里(含磁浮線路29.11公里)。全年優化調整公交線路305條。其中,新辟71條。至年末,公交專用道路達到161.8公里。公交運營車輛1.66萬輛,運營出租車5.04萬輛。全年市內公共交通客運量60.9億人次,比上年增長2.8%。其中,軌道交通客運量21.01億人次,增長11.5%;公共汽電車客運量28.11億人次,增長0.1%。日均公交優惠換乘和老年人免費乘車分別達到248.6萬人次和57.5萬人次。
至年末,全市擁有各類民用車輛329.17萬輛,比上年增長6.3%。其中,汽車194.96萬輛,增長11%。在汽車擁有量中,私人汽車119.92萬輛,比上年增長15.4%。
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50.96億元,比上年增長34.6%。電信業務總量(按2010年不變單價計算)409.8億元,,比上年增長9%。至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926.4萬戶。其中,住宅電話560.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620.6萬戶,比上年末增加259.1萬戶。其中,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G)用戶464.7萬戶,比上年末增加267.3萬戶。
全年實現旅游產業增加值1411.26億元,比上年增長1.7%。
至年末,全市已有星級賓館297家,旅行社1175家,A級旅游景區(點)74個,紅色旅游基地33個(見表7)。
表7 2011年旅游設施情況
指標 單位 絕對值
星級賓館 家 297
#五星級 家 53
四星級 家 66
旅行社 家 1175
#經營出境旅游業務的旅行社 家 46
A級旅游景區(點) 個 74
#5A級景區(點) 個 3
4A級景區(點) 個 35
紅色旅游基地 個 33
#全國紅色旅游基地 個 9
旅游咨詢服務中心 個 45
旅游集散中心站點 個 6
全年接待國際旅游入境人數817.57萬人次,比上年下降3.9%(見圖2)。其中,入境外國人648.31萬人次,下降2.6%;港、澳、臺同胞169.26萬人次,下降8.7%。在國際旅游入境人數中,過夜旅游人數668.61萬人次,比上年下降8.9%。全年接待國內旅游者23079.17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9%。其中,外省市來滬旅游者10877.27萬人次,下降3.4%。全年入境旅游外匯收入58.3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8.9%;國內旅游收入2786.54億元,增長9.6%。
圖2 2007-2011年國際旅游入境人數
六、金融和保險
全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2240.47億元,比上年增長8.2%。
全年新增各類金融單位138家。其中,銀行業5家,證券業11家,保險業13家。至年末,全市有各類金融單位1048家。其中,銀行業160家,證券業149家,保險業333家。至年末,在滬經營性外資金融單位數達到173家,外資金融機構代表處221家。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至年末,全市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58186.48億元,比上年增長12.3%;貸款余額37196.79億元,增長10.3%(見表8)。
表8 2011年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情況
指標 絕對值(億元) 比年初增減額(億元)
各項存款余額 58186.48 6369.61
#單位存款 34941.43 3772.09
個人存款 18920.43 2283.91
各項貸款余額 37196.79 3654.34
#短期貸款 11265.81 1434.68
中長期貸款 22803.21 1813.63
#中外資金融機構人民幣個人消費貸款 5914.48 555.32
#個人住房貸款 4753.99 217.69
汽車消費貸款 662.65 190.90
全年通過上海證券市場籌資5489.75億元,比上年下降27.6%。其中,發行新股籌資1014.01億元,下降46.4%;再次發行(增發、配股、權證行權和可轉債轉股籌資)2185.68億元,下降40%;發行債券2293.8億元,增長11.7%。至年末,上海證券市場上市證券數1691只。其中,股票975只,比上年增加37只。全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各類有價證券成交金額45.4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其中,股票成交金額23.76萬億元,下降21.9%。上海期貨交易所各品種總成交金額86.91萬億元,比上年下降29.6%。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總成交金額43.7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6%。全國銀行間貨幣和債券市場成交金額196.6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9.4%。上海黃金交易所總成交金額4.4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倍。
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753.11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財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244.57億元,增長24%;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508.54億元,增長2%。全年保險賠付支出260.71億元,比上年增長50%。其中,財產險賠款支出104.32億元,增長23.8%;壽險給付92.08億元,增長41%;健康險賠款給付60.68億元,增長1.9倍;意外險賠款支出3.63億元,增長19%。
七、對外經濟
全年上海關區進出口總額8123.1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6%。其中,進口3123.5億美元,增長19.5%;出口4999.64億美元,增長18.1%。
全年上海市進出口總額4374.3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6%(見圖3)。其中,進口2276.47億美元,增長21%;出口2097.89億美元,增長16%。在出口總額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出口1424.43億美元,增長13.1%;私營企業出口308.01億美元,增長35.1%;國有企業出口348.53億美元,增長13.3%;集體企業出口16.76億美元,增長36.8%。
圖3 2007-2011年上海市進出口總額及其增長速度
在上海市出口總額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933.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機電產品出口1484.14億美元,增長13.2%;一般貿易出口771.55億美元,增長21.9%,加工貿易出口1090.56億美元,增長8.6%。按出口市場分,對日本出口239.7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對歐盟出口435.75億美元,增長4.4%;對美國出口483.94億美元,增長18.1%。
全年批準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4329項,比上年增長10.8%;合同金額201.03億美元,增長31.3%;實際到位金額126.01億美元,增長13.3%。全年第三產業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104.3億美元,增長18.1%,占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達到82.8%。全年批準總投資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56項,合同金額170.18億美元。至年末,在上海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51個。年內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48家,投資性公司27家,外資研發中心15家。至年末,在上海落戶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353家,投資性公司240家,外資研發中心334家。
全年新批對外投資項目172項,比上年下降3.9%;投資總額26.58億美元,增長9.8%。簽訂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額123.4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2%;實際完成營業額59.41億美元,下降13.8%;派出人員5559人次,下降15.5%。對外勞務合作派出人員8749人次,比上年下降6.1%。至年末,上海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涉及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77個。
八、浦東改革開放
全年浦東新區實現增加值5484.35億元,比上年增長11.1%(見表9)。
表9 2011年浦東新區主要經濟指標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單位 絕對值 比上年增長(%)
增加值 億元 5484.35 11.1
#第二產業 億元 2306.32 9.5
第三產業 億元 3143.57 12.4
#金融業 億元 991.61 10.8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億元 9253.61 10.6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億元 1435.39 0.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1204.04 16.1
進出口總額 億美元 2259.99 21.1
#出口總額 億美元 888.98 20.3
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 億美元 65.97 17.3
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 億美元 52.97 37.4
至年末,已有71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入駐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綜合保稅區新設4家融資租賃公司和11個單船單機項目公司(SPV)項目;全年集裝箱吞吐量2880.7萬國際標準箱,比上年增長14.8%;進出口總額980億美元,增長22%。全國首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在外高橋保稅區掛牌成立。張江高科技園區被批準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全年信息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分別實現營業收入475.58億元和595.43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37.8%和38.2%。金橋出口加工區全年生產性服務業營業收入達到414.51億元,比上年增長12.1%。
九、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
全年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157.34億元,比上年下降16.9%。其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投資668.52億元,市政建設投資315.8億元,公用事業投資54.22億元(見表10)。年內京滬高速鐵路上海段、崇啟通道、迎賓三路隧道、林海公路建成通車,長江西路越江隧道和S26、S6高速公路建設加快。全市高速公路網通車里程達到806公里。
表10 2011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絕對值(億元) 比上年增長(%)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1157.34 -16.9
電力建設 118.81 -10.4
交通運輸 595.75 -15.8
郵電通信 72.76 -30.3
公用事業 54.22 -31.1
市政建設 315.80 -14.6
全市自來水日供水能力達到1150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7%。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全面投入運行,受益市民超過800萬。全年全市用電量1339.62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3.4%(見表11)。至年末,全市家庭人工煤氣用戶101.8萬戶,家庭液化氣用戶310.6萬戶,家庭天然氣用戶達到455.9萬戶。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表11 2011年公用事業主要指標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單位 絕對值 比上年增長(%)
自來水日供水能力 萬立方米 1150.00 1.7
自來水售水總量 億立方米 24.41 -0.1
#生活用水 億立方米 18.81 0.9
工業用水 億立方米 5.60 -3.5
用電量 億千瓦小時 1339.62 3.4
#城鄉居民生活用電 億千瓦小時 175.22 3.7
煤氣銷售總量 億立方米 10.80 -16.3
液化氣銷售總量 萬噸 39.70 -0.8
天然氣銷售總量 億立方米 51.40 20.4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170.31億元,比上年增長9.6%;商品房施工面積12983.32萬平方米,增長14.9%;竣工面積2240.62萬平方米,增長15.4%;銷售面積1771.3萬平方米,下降13.8%。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1473.72萬平方米,下降12.6%。全年商品房銷售額2568.88億元,比上年下降13.2%。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額1981.91億元,下降17.3%。全年存量房成交過戶面積1398.67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8.9%。
十、城市信息化
全年實現信息產業增加值1874.77億元,比上年增長11.5%。其中,信息服務業增加值1106.21億元,增長17.3%。
至年末,集約化信息管線累計敷設6258溝公里,比上年末增加437溝公里。全年新增移動通信宏基站500個,室內覆蓋站點800個。新增光纖到戶能力覆蓋家庭數超過380萬,實際光纖用戶超過100萬。至年末,互聯網用戶1691萬人,普及率為72%。無線局域網場點達到12000個,比上年末增加5000個。國際、國內互聯網出口帶寬分別達到450Gbps、2000Gbps。交互式網絡電視(IPTV)用戶達153萬戶,比上年末增加23萬戶。全市用于信息化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129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總額的比重為2.6%。
信息服務業中軟件產業全年實現經營收入1766.1億元,互聯網信息服務業494.5億元。年內198家企業獲得計算機信息系統資質認證,其中1級12家。新增認定軟件企業386家,登記軟件產品3634個。信息服務業上市企業43家。經營收入超億軟件企業192家。
全年完成電子商務交易額5401億元,比上年增長27%。口岸稅費電子支付系統入網企業累計7012家,全年電子單證傳輸量為17047萬張,實現電子支付金額9110億元,比上年增長4.8倍。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信息化建設不斷深化(見表12)。
表12 2011年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信息化指標及其增長情況
指標 單位 絕對值 比上年
“市民信箱”累計注冊用戶 萬人 409.00 增加10萬人
全年“付費通”業務平臺交易量 萬筆 9555.90 增長27.7%
全年“付費通”業務平臺交易額 億元 70.90 增長13.6%
全年交通卡銷售額 億元 13.60 下降47.6%
銀行卡累計發卡量 萬張 13098.00 增加1670.4萬張
全年銀行卡交易額 億元 13887.70 增長22.8%
至年末,數字證書累計發放268.81萬張。至年末,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覆蓋1156萬人的信用信息,比上年末增加18萬人;收到個人信用信息查詢請求累計1479萬次,查詢量累計943萬次。提供個人信用評分累計168萬份。
十一、教育和科學技術
至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學校(含獨立學院)66所,普通中等學校856所,普通小學764所,特殊教育學校29所。普通高校和小學畢業生數持續擴大,中等學校畢業生數繼續下降(見表13)。至年末,全市共有53家機構培養研究生。全年招收研究生4.01萬人,在學研究生11.9萬人,畢業研究生3.08萬人。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保持在99.9%以上。年內新增85所幼兒園。
表13 2011年各級各類學校學生情況及其增長速度
類別 在校學生數(萬人) 比上年增長(%) 畢業學生數(萬人) 比上年增長(%)
普通高等學校 51.13 -0.9 13.90 4.0
普通中等學校 73.96 -1.6 20.18 -4.6
普通中學 59.17 -0.5 15.48 -4.0
高中 16.11 -4.6 5.85 -6.3
初中 43.06 1.2 9.63 -2.6
中等專業學校 10.22 -6.3 3.14 -6.0
職業學校 3.52 -6.6 1.24 -9.5
技工學校 1.05 -2.8 0.32 3.2
普通小學 73.11 4.2 13.09 5.2
特殊教育學校 0.49 -2.0 0.09 平
至年末,全市共有20所民辦普通高校,在校學生9.04萬人;106所民辦普通中學,在校學生7.66萬人;181所民辦小學,在校學生16.67萬人。全市共有成人中高等學歷教育學校55所,成人職業技術培訓機構843所,老年教育機構277所。
全年用于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568億元,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為2.9%(見圖4)。
圖4 2007-2011年R&D支出及其相當于生產總值的比例
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2388項。其中,屬于國際領先的有211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有598項。全年受理專利申請量80215件,比上年增長12.7%。其中,發明專利32142件,增長22.8%。全年專利授權量47959件,比上年下降0.5%。其中,發明專利9160件,增長33.4%。至年末,全市共有43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分中心,360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至年末,全市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3589家。其中,復審通過高新技術企業1489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76家。至年末,全市共認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7831項。其中,年內認定616項。在年內認定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項目占87.8%;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占100%。年內全市市級創投引導基金兩批共18家合作基金完成募資協議或簽約,與國家聯合組建的5只創投基金正式運行。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交易合同2.93萬項,比上年增長11.8%;合同金額550.32億元,增長4.7%。
十二、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內成功舉辦“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第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第十四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第七屆中國國際動漫游戲博覽會等重大文化活動。至年末,全市有市、區(縣)級文化館、群眾藝術館27個,藝術表演團體95個,市、區(縣)級公共圖書館25個,檔案館41個,博物館120個。全市共有公共廣播節目21套,公共電視節目25套。有線電視用戶627.2萬戶,有線數字電視用戶285.6萬戶。年末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全年生產電視劇35部1189集,動畫電視4254分鐘。全年共出版報紙15.6億份,各類期刊1.81億冊,圖書2.88億冊。全年共組織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和各級各類群眾性業余團隊活動41萬余場次,3600萬人次參加。年內完成100萬戶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建設。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基礎服務項目實現免費開放,文化廣場、巴金故居、錢學森圖書館等一批重大文化設施相繼竣工。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至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358所,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3.91萬人(見表14)。全年全市醫療機構共完成診療人數2.02億人次。全市嬰兒死亡率為5.7‰,孕產婦死亡率為7.36/10萬。年內推出優化醫院就診流程、方便慢性病患者配藥等9項便民措施。
表14 2011年衛生機構基本情況及其增長速度
指標 單位 絕對值 比上年增長(%)
醫療衛生機構數 所 3358 2.7
醫院 所 308 0.7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所 2907 3.0
#門診部 所 470 9.6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所 301 1.7
專業公共衛生機構 所 101 平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所 21 平
衛生監督所 所 19 平
其他醫療衛生機構 所 42 5.0
專業衛生技術人員數 萬人 13.91 2.7
#執業醫師 萬人 5.21 1.6
#醫院執業醫師 萬人 3.17 平
注冊護士 萬人 5.89 5.4
年內成功地舉辦了第十四屆國際泳聯世界錦標賽等29項46次國際重大體育賽事和32項78次國內重要體育賽事。在第二屆全國智力運動會上,上海代表團共獲17枚金牌、12枚銀牌、9枚銅牌,包攬金牌、獎牌、總分三個第一。在世界三大賽(奧運會、世錦賽、世界杯)中,上海運動員共獲得5大項9小項9枚金牌。在全國最高級比賽中,上海運動員共獲得43枚金牌,創歷史新高。年內新建90處社區公共運動場,建成50條百姓健身步道、10個百姓游泳池和30個社區健身房。
十三、人口和就業
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347.46萬人。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為16.2萬人,常住人口死亡為11.85萬人。常住人口出生率為6.97‰,常住人口死亡率為5.1‰,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87‰。至年末,全市戶籍人口總數為1419.36萬人。全年戶籍人口出生為10.15萬人,戶籍人口死亡為11.11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為7.17‰,戶籍人口死亡率為7.85‰,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8‰。戶籍人口平均期望壽命達到82.51歲。
全年新增就業崗位64.16萬個(見圖5)。其中,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非農就業13.03萬個。全年新安置就業困難人員1.86萬人,新消除零就業家庭450戶。全年幫助成功創業人數達到10563人。共完成職業培訓47.63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達到26.05%。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和雛鷹歸巢計劃,年內首批160位海外高層次人才入選上海“千人計劃”。年內成立由22家單位組成的首批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至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7.3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2%。
圖5 2007-2011年新增就業崗位情況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據抽樣調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36230元,比上年增長13.8%;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5644元,增長13.8%。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5102元,比上年增長8.2%。其中,服務性消費支出7721元,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1272元,比上年增長10.2%。其中,服務性消費支出3349元,增長13.5%。
據抽樣調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戶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家用轎車18輛,家用空調207臺,移動電話236部,家用電腦138臺。平均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家用汽車10輛,彩電188臺,洗衣機88臺,移動電話189部,家用空調130臺,家用電腦50臺。
至年末,全市儲蓄存款余額17958.22億元,當年新增1521.36億元。
全年拆除住宅建筑面積182.8萬平方米,動遷居民2.23萬戶。“四位一體”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全年經濟適用住房開工面積541萬平方米,竣工面積200.63萬平方米;動遷安置住房開工面積983.55萬平方米,竣工面積298.25萬平方米,搭橋供應607.36萬平方米;公共租賃住房已建設籌措226萬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1.2萬戶,累計受益家庭8.7萬戶;新增經濟適用住房簽約購房家庭1.85萬戶。至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3.4平方米,折合人均住房居住面積17平方米(見圖6)。居民住宅成套率達到96%。
圖6 2007-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積
至年末,全市共有1290.88萬人(包括離退休人員)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有604.2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全年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21.9萬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上年每人每月450元提高到505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人每年3600元提高到4320元。
至年末,全市共有1342.06萬人(包括離退休人員)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至年末,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含普通高等院校學生)達249.75萬人。
至年末,全市共有各類提供住宿的收養性社會服務機構634個,床位10.37萬張,收養各類人員6.7萬人。其中,養老機構631家,床位10.19萬張,收養老人6.6萬人。在全市養老機構中,由社會投資開辦的335家,床位5.32萬張。年內新建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23家,新設社區老年人助餐點46個,建設改造3836家標準化老年活動室,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對象達到26.2萬人。
全年各級政府支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4.26億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32億元,糧油幫困資金0.64億元,醫療救助金2.22億元。全年向城鄉低收入困難群眾發放臨時補貼29.42萬人次,支出資金2.6億元;發放臨時物價補貼85.89萬人次,支出資金8589萬元。年內新辦福利企業55家,新安置1237名殘疾人就業。
十五、環境保護
全年用于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557.92億元,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91%。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2.3%,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全年建237.5平方公里揚塵污染控制區和4.13平方公里無燃煤區。全年區域月降塵平均值為6.6噸/平方公里。污水處理能力達到694.05萬立方米/日。中心城區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為0.029毫克/立方米,與上年持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0.051毫克/立方米,比上年增長2%;可吸入顆粒平均濃度為0.080毫克/立方米,增長1.3%。全年處置生活垃圾704.16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7.6%,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年內在1080個居民小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業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新建綠地1063.1公頃。其中,公共綠地542.78公頃。至年末,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8.2%。全年新建公益林605公頃,經濟林105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2.58%。年內相繼完成辰山植物園、盧灣南園濱江綠地、寶山炮臺灣濕地公園二期等建設。
十六、城市運行安全和生產安全
開展建筑市場集中整治和建設工程質量大檢查,全年對全市5373個在建項目進行全覆蓋檢查,立案查處各類案件1552件,565家企業被清出建筑市場。
落實交通安全,開展道路客運安全隱患整治,共檢查軌道交通、公交、省際客運等各類企業1101家,查處安全隱患140處,已整改135處。
頒布實施《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辦法》。成立市食品安全委員會,大力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全年行政處罰立案8037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8593件,總體合格率達到94.1%,食物中毒事故發生率控制在0.87/10萬,年抽檢樣品數達到8件/千人,市民食品安全知曉度得分為80.7分。全年在10家蔬菜批發市場、150家標準化菜市場建成蔬菜流通安全追溯體系,在3家水產批發市場和30家菜市場建成水產品流通安全追溯體系。
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工礦商貿、火災、鐵路交通、農業機械生產安全事故8173起;造成死亡1250人,比上年下降11.3%。其中,工礦商貿生產安全事故249起,造成死亡261人,下降10%。道路交通事故2085起,比上年下降4.2%;造成944人死亡,下降6.6%;1749人受傷,下降6.3%;直接財產損失1295.82萬元,增長34%。火災事故5815起,造成43人死亡,下降57.4%,其中生產經營性火災事故造成21人死亡;46人受傷,下降63.2%;直接財產損失10564.07萬元,下降54%。鐵路交通事故4起,比上年下降60%;造成1人死亡,下降83.3%。農業機械事故20起,比上年增長4倍;造成1人死亡,與上年持平。全年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065。
說明:
1、本公報數為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上海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和總產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信息產業包括信息產品的制造、銷售和信息服務等活動。旅游產業增加值指來自境外、市外旅游者及本地居民在上海市內的旅游消費支出所形成的增加值。按消費性質可分為:旅行社服務業、旅游賓館業、旅游運輸業、郵電通訊業、旅游商業、餐飲業、城市交通業、文化娛樂業、金融業和其他服務業。信息產業、旅游產業的增加值是依據若干行業的有關資料進行跨行業核算的,不能將其與全市生產總值中其它行業的增加值進行簡單加總,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4、地方財政支出包括一般公共服務、國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媒、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節能環保、城鄉社區事務、農林水事務、交通運輸等支出。
5、金融單位統計中,銀行業統計至市分行;證券業統計至證券公司市分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資信評級機構、證券市場機構和登記結算機構;保險業統計至保險集團、保險公司市分公司、專業保險運營中心和保險中介機構。此外,金融單位統計包括各金融監管部門。
6、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出包括制造業和服務業,其中,制造業部分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服務業部分為營業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