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統計局2021-03-19
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和前所未有的嚴峻復雜形勢,全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和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自覺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全市經濟運行在抗疫情中體現韌性,社會民生在補短板中持續改善,奮力奪取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
一、綜合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上海市生產總值(GDP)38700.58億元,比上年增長1.7%(見圖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03.57億元,下降8.2%;第二產業增加值10289.47億元,增長1.3%;第三產業增加值28307.54億元,增長1.8%。第三產業增加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3.1%,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在上海市生產總值中,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7481.57億元,比上年增長1.3%;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21219.01億元,增長2.0%。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4.8%。
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7327.58億元,比上年增長9.2%。其中,工業增加值2959.79億元,增長9.6%;服務業增加值4367.79億元,增長8.9%(見表1)。
全年新設市場主體47.73萬戶,比上年增長10.6%,新設市場主體注冊資本(金)27681.18億元,增長33.9%。其中,新設企業41.79萬戶,增長13.7%,注冊資本27630.08億元,增長34.0%;新設個體工商戶5.91萬戶,減少7.0%,個體工商戶資金數額45.67億元,減少1.6%;新設農民專業合作社310戶,減少11.2%,農民專業合作社出資總額5.4億元,減少25.0%。至年末,上海市共有各類市場主體292.90萬戶,比上年末增長8.3%,注冊資本(金)28.59萬億元,增長10.3%。其中,企業241.91萬戶,增長9.6%,注冊資本28.54萬億元,增長10.3%;個體工商戶49.93萬戶,增長2.8%,資金總額219.18億元,增長9.5%;農民專業合作社1.06萬戶,減少0.9%,出資總額265.63億元,減少15.9%。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046.30億元,比上年下降1.7%;非稅收入占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為17.1%。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102.11億元,下降0.9%(見表2)。全年稅務部門組織的稅收收入完成13052.72億元(不含關稅及海關代征稅),下降4.7%。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上年增長10.3%。其中,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6.5%;非國有經濟投資增長13.1%(見表3)。
以上年價格為100,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1.7。其中,食品煙酒類價格指數為105.3,居住類價格指數為100.8,醫療保健類價格指數為101.2(見表4);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為98.3,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為96.9。
以上年12月價格為100,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指數為104.2,二手住宅銷售價格指數為106.3;以上年價格為100,全年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指數為103.6,二手住宅銷售價格指數為103.5。
二、農業
全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272.01億元,比上年下降7.1%。其中,種植業134.93億元,下降4.6%;林業14.60億元,下降5.6%;牧業54.27億元,下降9.6%;漁業50.39億元,下降8.4%;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17.82億元,增長7.3%。
全年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25.78萬公頃,比上年減少2.5%。其中,糧食播種面積11.43萬公頃,減少2.6%;蔬菜播種面積8.42萬公頃,減少3.0%。全年全市糧食產量91.44萬噸,比上年下降4.6%;蔬菜產量244.33萬噸,下降5.7%;生豬出欄97.74萬頭,下降17.0%;生牛奶產量29.09萬噸,下降2.2%;水產品產量24.74萬噸,下降11.8%(見表5)。
至年末,全市有效期內綠色食品企業數共875家,產品1573個,全年獲證產量125.58萬噸;地產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率達24%;農產品地理標志15個。
至年末,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11.41萬公頃;全市累計創建市級蔬菜標準園223家;納入統計范圍的農民專業合作社2506家,其中市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240家,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97家;各類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65家,其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88家,國家級龍頭企業24家;經農業農村部門認定的家庭農場3965家,其中市級示范家庭農場76家。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9656.51億元,比上年增長1.4%。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7052.59億元,增長1.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4830.97億元,增長1.9%。在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國有控股企業總產值12904.24億元,下降1.3%。
全年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930.66億元,比上年增長8.9%,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0.0%。
全年六個重點工業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3784.22億元,比上年增長4.1%,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68.3%(見表6)。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9.4%。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23.86萬輛,增長1.9倍;3D打印設備產量961臺,增長23.2%;集成電路產量288.67億塊,增長21.7%(見表7)。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831.81億元,比上年下降2.3%;實現稅金總額1754.00億元,下降0.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為21.6%。
全年實現建筑業總產值8277.04億元,比上年增長5.9%;房屋建筑施工面積53798.60萬平方米,增長5.7%;竣工面積8150.76萬平方米,下降11.7%。
四、批發和零售業
全年實現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4869.89億元,比上年下降3.3%。
全年實現商品銷售總額13.98萬億元,比上年下降2.6%。其中,批發銷售額12.51萬億元,下降3.1%。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932.50億元,比上年增長0.5%(見表8)。其中,無店鋪零售額3041.75億元,增長4.5%。網上商店零售額2606.39億元,增長10.2%,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6.4%。
全年完成電子商務交易額29417.4億元,比上年下降11.4%。其中,B2B交易額17697.3億元,下降11.5%,占電子商務交易額的比重為60.2%;網絡購物交易額(含商品類、服務類交易)11720.1億元,下降11.1%,占電子商務交易額的比重為39.8%。
五、交通、郵電和旅游
全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1474.82億元,比上年下降8.4%。
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量139226.01萬噸,比上年下降7.2%。旅客發送量11973.18萬人次,下降46.2%(見表9)。
全年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71669.95萬噸,比上年下降0.5%;集裝箱吞吐量4350.34萬國際標準箱,增長0.5%。集裝箱水水中轉比例達51.6%,國際中轉比例12.3%,分別比上年提高3.3和1.5個百分點。上海浦東、虹橋兩大國際機場全年共起降航班54.51萬架次,下降30.5%;實現進出港旅客6164.21萬人次,下降49.4%。其中,國內航線進出港旅客5644.24萬人次,下降29.3%;國際及地區航線進出港旅客519.97萬人次,下降87.6%。
建成龍耀路越江隧道、滬蘇通鐵路一期,軌道交通10號線二期、18號線一期(御橋路至航頭路)建成投入試運行。至年末,全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18條,長度達到729.2公里,運營車站430個。至年末,地面公交運營車輛達1.77萬輛。其中,國V及以上和零排放公交車15720輛,占全部公交運營車輛的89.0%。公交運營線路達1585條,線網長度9116公里;運營出租車3.7萬輛,客運量3.67億人次。全年公共交通客運總量42.35億人次,日均1157.1萬人次,比上年下降29.6%。其中,軌道交通客運量28.32億人次,下降27.1%;公共汽電車客運量13.65億人次,下降34.5%。
至年末,全市擁有各類民用汽車470.43萬輛,比上年末增長6.5%。其中,私人汽車365.56萬輛,增長7.5%。
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848.14億元,比上年增長10.4%;電信業務總量2822.91億元,增長25.8%。郵政業全年完成郵政函件業務3.14億件、包裹業務204.90萬件、快遞業務33.63億件;快遞業務收入1428.19億元。
全年實現旅游產業增加值1314.11億元,比上年下降42.0%。年內評定推出首批4家市級旅游度假區和16家市級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區域,100家旅游咨詢社區服務點實現掛牌服務。
至年末,全市已有星級賓館193家,旅行社1790家,A級旅游景區(點)130個,紅色旅游基地34個(見表10)。
全年接待國際旅游入境者128.62萬人次,比上年減少85.7%。其中,入境外國人83.01萬人次,減少88.0%;港、澳、臺同胞45.61萬人次,減少77.8%。在國際旅游入境者中,過夜旅游者104.18萬人次,減少85.8%。全年接待國內旅游者23605.71萬人次,減少34.7%,其中外省市來滬旅游者11834.57萬人次,減少31.1%。全年入境旅游外匯收入37.74億美元,減少55.0%;國內旅游收入2809.50億元,減少41.3%。
六、金融業
全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7166.26億元,比上年增長8.4%。
金融改革創新深入推進,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和市政府聯合發布‘金融30條’。金融業對外開放‘首家’‘首批’示范效應明顯,一批知名外資金融機構在滬設立獨資或合資機構。LPR利率期權、低硫燃料油期貨、國際銅期貨等重要金融產品和業務推出,證券市場籌資額、現貨黃金交易量、原油期貨市場規模等均位居世界前三。金融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成功舉辦,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升至世界第三。
至年末,全市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55865.06億元,比年初增加23018.75億元;貸款余額84643.04億元,比年初增加6741.57億元(見表11)。
全年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2274.8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7.6%(見圖2)。上海證券交易所總成交額366.70萬億元,增長29.4%。其中,股票成交額83.99萬億元,增長54.4%;債券成交額11.45萬億元,增長78.7%。全年通過上海證券市場股票籌資9151.73億元,比上年增長18.9%;發行公司債和資產支持證券共48224.56億元,增長37.8%。至年末,上海證券市場上市證券22922只,比上年末增加5299只。其中,股票1843只,增加228只。
全年上海期貨交易所總成交金額152.8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5.8%。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總成交金額115.44萬億元,增長65.8%。銀行間市場總成交金額1618.23萬億元,增長11.2%。上海黃金交易所總成交金額21.66萬億元,增長50.7%。
全年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864.99億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財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594.35億元,下降7.6%;人身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270.64億元,增長18.0%。全年原保險賠付支出630.70億元,下降3.7%。其中,財產險業務原保險賠款支出278.46億元,下降9.0%;壽險業務原保險給付223.75億元,下降0.6%;健康險業務原保險賠款給付108.28億元,增長7.5%;意外險業務原保險賠款支出20.2億元,下降11.7%。
七、對外經濟
全年上海口岸貨物進出口總額87463.10億元,比上年增長3.8%,繼續保持世界城市首位。其中,進口37648.80億元,增長6.2%;出口49814.30億元,增長2.1%。全年上海關區貨物進出口總額64604.64億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進口27024.82億元,增長3.1%;出口37579.82億元,增長0.9%。
全年上海市貨物進出口總額34828.47億元,比上年增長2.3%。其中,進口21103.11億元,增長3.8%;出口13725.36億元,與上年持平(見圖3、表1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市比重為42.1%。按市場分,對歐盟進口4898.39億元,增長7.8%;出口2081.71億元,增長2.3%;對美國進口1836.99億元,增長5.8%;出口2980.31億元,增長6.6%;對東盟進口3150.37億元,增長8.9%;出口1690.70億元,下降6.5%;對日本進口2555.60億元,增長8.7%;出口1256.44億元,下降7.5%(見表13)。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重要節點城市貨物貿易額占全市比重達到22.5%。
全年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751家,比上年下降15.4%;合同金額516.54億美元,增長2.8%;全年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202.33億美元,增長6.2%。全年制造業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10.94億美元,下降36.1%,占全市實際利用外資比重為5.4%;第三產業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191.12億美元,增長10.6%,占比為94.5%。“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滬投資實到金額占全市比重為11.1%。至年末,在上海投資的國家和地區達189個,上海市累計認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771家(亞太區總部137家),外資研發中心481家。年內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51家。其中,亞太區總部21家;外資研發中心20家。
全年備案對外直接投資項目814個,比上年下降3.7%;對外直接投資中方投資額151.16億美元,增長8.0%。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額93.13億美元,下降25.8%;完成營業額96.71億美元,增長2.9%;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24629人次,下降15.3%。
全年全市共舉辦各類展會及活動550個,總面積1107.8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3%。其中,舉辦國際展181個,展覽面積873.7萬平方米,下降41.9%;舉辦國內展258個,展覽面積166.8萬平方米,下降38.9%;舉辦活動111個,活動面積67.3萬平方米,下降59.5%。
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來自124個國家(地區)的企業踴躍參展,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上合組織全部成員國均有企業參展,數十家龍頭企業連續簽約未來三屆。按一年計,累計意向成交726.2億美元,比上屆進博會增長2.1%。
八、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
2020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七年來,圍繞黨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先后推進實施了1.0版、2.0版、3.0版等三個總體方案,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深化自貿區試驗區制度創新、改革集成,不斷增創國際開放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為上海加快打造國內大循環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發揮更大作用。
投資環境進一步優化。代理記賬許可審批改革取得明顯成效。率先建立健全《浦東新區代理記賬行業綜合監管辦法》及配套制度,依托代理記賬行業綜合監管平臺,實現可視化、智能化、協同化、精準化的全過程閉環監管,改革后由原來3個工作日壓縮至0.5個工作日,部分變更和備案事項實現即到即辦,審批效率全市領先。海關優化服務推動首票中歐班列運輸整車入區,優化通關流程,充分發揮“汽車保稅倉儲+集中匯總征稅”組合政策優勢和“大車拉小車”模式,完成4臺意大利法拉利整車運輸。
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自由貿易賬戶功能持續發揮,首批保險機構接入自貿區試驗區分賬核算單位,自此實現銀行、證券、保險三類金融機構全覆蓋。截止2020年底,累計開立FT賬戶13.2萬個,全年跨境人民幣結算總額54311.8億元,比上年增長4.3%,占全市比重為41.4%;跨境人民幣境外借款總額6.7億元,比上年下降84.2%。上海首單自貿區人民幣債券獲批發行。
貿易服務體系不斷完善。2020年8月3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上海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轉型為上海外高橋港綜合保稅區。自貿文投平臺作用顯現,先后推出藝術品進出口批文申辦5個工作日完成、藝術品進境免除CCC證明、藝術品進出境備案免除文廣局批文等貿易便利化創新措施,進出境文化藝術品量從上年的61件增加至2020年的2234件,占全國總量90%,保稅區文化藝術品累計進出境貨值逾480億元。
重點產業蓬勃發展。2020年,自貿試驗區高技術產業產值達2905.78億元,比上年增長6.7%,其中汽車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行業分別增長37.6%、9.5%、2.1%。
九、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
全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比上年下降3.6%。其中,電力建設投資下降0.4%;交通運輸投資下降27.0%;公用事業投資下降8.6%;郵電通信投資下降12.7%;市政建設投資增長33.9%(見表15)。
至年末,全市公交專用道路長度471公里(不含有軌電車長度)。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里岸線公共空間基本貫通開放。完成124公里架空線入地及合桿整治。完成103.3公里燃氣隱患管網改造及11.3萬戶立管改造。
全市自來水供水能力為1221萬立方米/日,與上年下降2.4%。全年供水總量為28.86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1%;售水總量為23.59億立方米,下降1.7%。其中,工業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分別為3.89億立方米、18.32億立方米,分別下降3.8%和1.6%。全年全市用電量1575.96億千瓦時,增長0.5%(見表16)。至年末,全市家庭液化氣用戶222萬戶,增長3.3%;家庭天然氣用戶753萬戶,增長2.7%。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額比上年增長11.0%。其中,住宅投資增長4.3%;辦公樓投資增長20.8%;商業營業用房投資增長22.4%。商品房施工面積15740.34萬平方米,增長6.3%;竣工面積2877.78萬平方米,增長7.8%。商品房銷售面積1789.16萬平方米,增長5.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434.07萬平方米,增長5.9%。全年商品房銷售額6046.97億元,增長16.2%。其中,住宅銷售額5268.85億元,增長18.2%。全年二手存量房買賣登記面積2546.17萬平方米,增長21.3%。
大力推進舊區改造,完成中心城區成片二級舊里以下房屋改造75.3萬平方米、受益居民3.6萬戶;完成709萬平方米三類舊住房綜合改造,受益居民約13萬戶;修繕保護各類里弄房屋55.8萬平方米;完成751幢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計劃立項,完工運行294臺。新建和轉化租賃房源10萬套,新增代理經租房源9.9萬套。全年新增供應各類保障房6.1萬套。
十、城市信息化
全年實現信息產業增加值4524.85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其中,信息服務業增加值3250.74億元,增長13.5%。
至年末,千兆接入能力已實現全市覆蓋。光纖到戶能力覆蓋家庭數達960萬戶,比上年末增加1萬戶。家庭寬帶用戶平均接入帶寬達209.9Mbps,比上年末增加28.4Mbps。4G用戶數達3246.2萬戶,比上年末減少353.4萬戶;5G用戶數達612.7萬戶,比上年末增加591.2萬戶。互聯網省際出口帶寬28863GB,比上年末增加7003GB,互聯網國際出口帶寬6941.9GB,比上年末增加1865.5GB。IPTV用戶數達564.8萬戶,比上年末增加7.9萬戶。年內完成建設15837個5G基站(累計建成32038個5G基站),37648個5G室內小站(累計建成51560個5G室內小站),實現5G網絡中心城區和郊區重點區域連續覆蓋。以行業示范應用帶動5G產業鏈、業務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在智能制造、健康醫療、智慧教育等十大領域累計推進400余項5G應用項目。2020年,上海市智慧城市發展水平指數為109.77,較去年提高3.91,連續7年持續增長。
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實現行政審批事項全覆蓋,至年末,“一網通辦”總門戶已接入3071項服務事項,其中83%的事項可實現全程網辦。日均辦事17.3萬件,實際網辦率達58.0%,實際全程網辦率達51.9%,分別比上年提升30個和41個百分點;321個事項可“一件事一次辦”。“一網通辦”個人實名用戶數達4415.9萬,同比增長3.3倍;法人用戶超214萬。總客服解決率和滿意率分別達到98.8%和85.8%。推出“隨申碼”支持疫情防控,用碼人數超4409萬人,累計使用超20.8億次。推進長三角三省一市21類電子證照共享互認,實現83項服務事項跨省通辦。拓展長三角“一網通辦”線下專窗,開通550個線下專窗辦理點,全程網辦辦件460萬余件。
十一、教育和科學技術
至2020學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學校63所,普通中等學校929所,普通小學684所,特殊教育學校31所。普通高等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數及畢業生數有所增加(見表17)。全市共有49家機構培養研究生,全年招收全日制研究生6.33萬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17.81萬人,畢業全日制研究生4.58萬人。
至2020學年末,全市共有民辦普通高校19所,在校學生12.59萬人;民辦普通中學131所,在校學生8.87萬人;民辦小學78所,在校學生10.56萬人。全市共有成人中高等學歷教育學校24所,成人職業技術培訓機構807所,老年教育機構286所。
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約1600億元,相當于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例為4.1%左右(見圖4)。
全市新增科技小巨人企業和小巨人培育企業190家,累計超2300家;新認定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19家,累計認定235家。年內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396家,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數達17012家,每萬戶企業法人中高新技術企業達380家。全年共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減免所得稅額166.23億元,享受企業數2918家,落實技術先進型企業減免所得稅額6.85億元,享受企業數131家。全年共認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845項,比上年增長2.8%。其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制造與自動化等重點領域項目占83.6%。至年末,共認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13785項。建成軟X射線、超強超短激光等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15個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
全年專利申請量21.46萬件,比上年增長23.6%。其中,發明專利8.28萬件,增長16.0%;實用新型專利10.70萬件,增長32.8%;外觀設計專利2.47萬件,增長14.6%。全年專利授權量為13.98萬件,比上年增長39.0%。其中,發明專利2.42萬件,增長6.5%;實用新型專利9.22萬件,增長49.7%;外觀設計專利2.33萬件,增長43.9%。全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為3558件,比上年增長29.9%。至年末,全市有效專利達54.25萬件,比上年增長22.3%。其中,發明專利14.56萬件,增長12.2%;實用新型專利32.03萬件,增長26.9%;外觀設計專利7.67萬件,增長24.8%。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0.2件,增長12.5%。
全年商標申請量為50.53萬件,比上年增長15.1%;商標注冊量為30.74萬件,下降14.9%,均位于全國第七。至2020年末,商標有效注冊量達173.74萬件,比上年末增長18.0%,位列全國第五;商標活躍度(每新增1戶市場主體同時新增注冊商標)達到0.64件,下降23.8%,平均每新增1.55個市場主體就新增1件注冊商標;商標集聚度(每萬戶市場主體的平均有效注冊商標擁有量)為5931件,增長8.8%,平均每1.69個市場主體就擁有1件注冊商標。全年經認定登記的各類技術交易合同26811件,比上年減少26.2%;合同金額1815.27億元,增長19.3%。
深入推進科創板注冊制試點,至年末累計上市企業215家,共募集資金3061.62億元。科創板上海上市企業37家,居全國第二位;融資額1099.66億元、總市值8756.94億元,均居全國首位。
十二、文化、衛生和體育
年內成功舉辦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第二十六屆上海電視節、上海市民文化節等重大文化活動。上海電視節首次推出全線上的國際影視云市場,海外參展商占比首次突破50%。年內成立“演藝大世界在線演藝聯盟”,全市演藝新空間增至66家,“演藝大世界”申報國內演出1.3萬余場。
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和非遺保護傳承獲得新突破。在第二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中,審批文物拍賣會556場,成交額突破32億元,同比增長23.0%。深入推進“建筑可閱讀”工作,實現開放歷史建筑1039處,完成二維碼設置2458處。評選“非遺在社區”示范項目19個、示范點14個。
文化旅游數字化轉型邁出新步伐,年內共組織“云展覽”“云演出”“云游園”“云過節”“云直播”等3萬余場在線公共文化活動,吸引超過2億人次參與。重大文旅節展賽會探索新模式,英雄聯盟S10總決賽吸引2億人次在線觀看,5000場線下活動吸引300余萬人次參與。
至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23個,總流通人次668.3萬人次;備案博物館149個,接待觀眾總量982萬人次。全年共出版報紙6.94億份、各類期刊0.62億冊、圖書4.95億冊;攝制完成80部影片。
至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905所,衛生技術人員22.64萬人(見表18)。全年全市醫療機構共完成診療人次2.41億人次;上海地區嬰兒死亡率2.66‰;上海地區孕產婦死亡率3.66/10萬,其中戶籍人口孕產婦死亡率5.62/10萬。
堅持發熱門診“監測哨”作用,對122家發熱門診開展標準化建設,率先建成224個社區發熱哨點。至年末,全市發熱哨點共有留觀床位1100張,負壓救護車108輛,累計接診發熱病人111.6萬人次。提升檢測能力,至年末,全市核酸檢測機構增至134家。年內,全市醫療系統先后派出九批1649名醫護人員援鄂,累計救治2549名確診病例。
“量質并舉”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市家庭醫生“1+1+1”簽約超800萬人,常住居民簽約率超過30%,簽約居民年內門診就診72%在簽約醫療機構組合內,57%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內。
兒科醫療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市提供兒科診療服務的醫療機構增加到308家,其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57家。至年末,兒科醫聯體簽約醫療機構325家,簽約率99.4%。基本完成26輛新生兒救護專用車輛配置項目。全市危重孕產婦、危重新生兒搶救成功率分別達98.3%和91.4%。
年內建成11個醫療急救分站,全市醫療急救分站增至187個,急救分站平均覆蓋半徑從2015年的4公里縮短為3.5公里;救護車輛達到每3萬人一輛救護車,全年急救平均反應時間縮短至12分鐘。年內提前超額新建134家智慧健康驛站,累計達219家驛站。年內批準50家醫院開設互聯網醫院,在線提供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服務,有效降低疫情交叉感染風險,累計診療服務12.23萬人次,開具處方7.05萬張。
年內共舉辦40項國際國內重大賽事。成功舉辦2020上海馬拉松、MAGIC3上海市第二屆青少年三對三超級籃球賽等品牌賽事。創新舉辦第三屆市民運動會,共舉辦線下賽事近6300場,線上賽事近800場,參與市民1093萬人次。年內上海運動員在全國最高級比賽中共獲得24枚金牌、19枚銀牌、30枚銅牌。上海女子冰球隊取得全國女子冰球錦標賽冠軍;上海男排實現聯賽六連冠;上海女排獲得聯賽亞軍;上海農商銀行女足獲聯賽季軍。重大體育設施項目順利推進,市民體育公園一期正式對外開放,2021年賽艇世錦賽修繕工程完工。新建改建112條市民健身步道、585個市民益智健身苑點、96片市民多功能運動場。至年末,累計建成364片社會足球場。2020年度全市體育場地面積5850.51萬平方米,人均面積2.409平方米。
十三、就業
全年新增就業崗位57.04萬個(見圖5),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6.33萬人,新消除零就業家庭180戶。全年幫扶引領成功創業12546人,其中,青年大學生9414人;幫助9956名長期失業青年實現就業創業。全年共完成補貼性職業培訓176.25萬人。其中,農民工補貼性職業培訓95.7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比例達到35.03%。
至年末,累計核發外國人工作許可證26萬余份,其中外國高端人才(A類)近5萬份,約占18%。累計辦理外國高端人才確認函近800張。
至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13.5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7%,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4.3%以內。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據抽樣調查,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232元,比上年增長4.0%(見圖6)。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437元,增長3.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11元,增長5.2%。全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2536元,比上年下降6.7%。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4839元,下降7.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2095元,下降1.6%。
至年末,全市共有1616.67萬人(包括離退休人員)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有76.1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月最低工資標準為248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為22元。
至年末,全市共有1588.41萬人(包括離退休人員)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有355.9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深化完善社區嵌入式養老。年內新增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52家、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212個、養老床位7646張,改造老年認知障礙照護床位2320張,實施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區建設試點50家。深化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至年末,享受服務老人達41.7萬人。至年末,全市建有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320家,社區老年助餐服務場所1232個。全市共有養老機構729家,床位16.12萬張。其中,由社會投資開辦的356家,床位6.67萬張。
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人每月1160元調整為每人每月1240元,同步調整特困人員供養標準等社會救助標準。全年各級政府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資金23.17億元、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資金0.92億元、支出型貧困生活救助資金0.08億元、臨時救助資金0.19億元、糧油幫困資金0.80億元。
全年全市共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約8.21億元。其中,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2.95億元,累計惠及近9.02萬殘疾人;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約5.26億元,累計惠及近22.11萬殘疾人。落實殘疾人集中就業企業社會保險費補貼政策,對申請年度社保補貼的620家企業經市、區兩級審核后發放1.05億元社保補貼,惠及殘疾職工1.6萬人。
至年末,全市共有97名社會散居孤兒、1206名困境兒童享受基本生活保障,360人次孤兒和1913人次困境兒童享受了階段價格臨時補貼,69名在學在讀孤兒享受“孤兒助學”補助資金。
十五、環境保護
全年全社會用于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1087.86億元,相當于上海市生產總值的比例為2.8%。
全年環境空氣質量(AQI)優良率為87.2%,比上年上升2.5個百分點;二氧化硫年日均值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日均值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9%;細顆粒物(PM2.5)年日均值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6%;二氧化氮年日均值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9%;一氧化碳年日均值0.7毫克/立方米,與上年持平;臭氧日最大8小時滑動平均值達標率92.6%,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年末,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840.3萬立方米,比上年末提高0.7%。全市清運生活垃圾約867.34萬噸(干垃圾+濕垃圾),日均2.37萬噸,其中干垃圾519.49萬噸,合14193.82噸/日,同比減少20%;濕垃圾347.85萬噸,合9504.01噸/日,同比增長27.5%。生活垃圾焚燒處置量18337噸/日,濕垃圾生化處置量3463噸/日,填埋1810噸/日。生活垃圾焚燒和濕垃圾資源化能力28095噸/日,另有應急填埋能力5000噸/日。已建成焚燒廠12座,焚燒能力21300噸/日;濕垃圾處理能力共計6795噸/日,濕垃圾集中處理設施10座,處理能力5530噸/日,另有分散處理能力1265噸/日。可回收物收運量233.34萬噸,合6375.42噸/日,同比增長57.5%;有害垃圾處理量940.62噸,合2.57噸/日,同比增加328.5%。
全年完成新建綠地1202公頃,其中公園綠地655公頃;完成造林9萬畝;新建綠道212公里;新建立體綠化43.1萬平方米。全面推進17條(片)市級重點生態廊道建設,滬蘆高速、沈海高速、金山化工區、老港固廢基地周邊等10條(片)基本建成,重點生態廊道面積達到10.3萬畝。至年末,全市森林面積達175.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18.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6平方米,城市公園數達406座,濕地保有量46.55萬公頃,保護率達到50.4%。
十六、生產安全和食品藥品安全
全年共發生生產安全死亡事故457起、死亡501人,比上年分別下降10.7%、6.7%。其中,工礦商貿死亡事故212起、死亡217人;生產經營性道路交通事故226起、死亡233人;水上交通生產安全死亡事故9起、死亡(含失蹤)37人;生產經營性火災死亡事故6起、死亡10人;航空運輸死亡事故2起、死亡2人;鐵路運輸死亡事故1起、死亡1人;農業機械死亡事故1起,死亡1人。全年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013人,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10萬人死亡率為1.625/10萬。
全市食品安全總體監測合格率為99.4%,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市民食品安全基本知識知曉度評分為85.4分;市民食品安全狀況總體滿意度評分為86.5分。全年共報告發生集體性食物中毒3起,中毒人數62人(無死亡病例),食物中毒發生率為0.26例/10萬人口,未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上海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
2021年3月19日
說明:
1.本公報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上海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和總產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2020年上海市生產總值數據執行國家統計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
3.所有制經濟增加值按控股法核算,其中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非公有制經濟包括私人經濟和外資經濟。2020年所有制經濟核算口徑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統計監測方案有所調整。
4.戰略性新興產業包含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兩個部分,是本市根據國家制定的戰略性新興產品目錄進行的行業劃分。其中,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和總產值均為規模以上口徑。
5.自2019年起,上海證券交易所單列的股票、債券成交金額僅指現貨,不再包含回購;公司債發行金額包含資產支持證券。
6.電信業務總量按2015年不變價格計算。
7.旅游產業和信息產業的增加值是依據若干行業的有關資料進行跨行業核算的,不能將其與上海市生產總值中其他行業的增加值進行簡單加總,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8.銀行間市場成交額包括銀行間本幣市場和外匯市場成交額。自2017年起,各市場成交額按單邊計算。
9.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數據按注冊地口徑統計,統計范圍包括保稅片區、陸家嘴片區、世博片區、張江片區、金橋片區(120.72平方公里)和臨港新片區產城融合區(386區域)浦東部分(341平方公里)。
10.學年是指教育年度,即從一年的9月1日(學年初)至第二年的8月31日(學年末)。
11.2020年開展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相關數據將于2021年4月份后統一發布,本公報中不再單獨發布人口相關數據。公報中涉及的人均指標根據人口預計數計算得到。
12.2012年四季度,國家統計局實施了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改革,統一了城鄉居民收入名稱、分類和統計標準,在上海選取6000宅(戶)城鄉居民家庭,直接開展調查。2015年起,發布城鄉可比的新口徑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環境空氣質量(AQI)優良率是國家發布的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標準。AQI監測體系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六項污染物指標。2019年起,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狀態執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修改單,監測數據與歷年已發布數據不具有可比性。
14.商標申請量、注冊量指2019年12月16日至2020年12月15日的商標統計情況,有效注冊量截至2020年12月15日。
15.因統計口徑變化,市公安局將本市2019年生產經營性道路交通事故數據修正為:全年共發生生產經營性道路交通死亡事故313起,死亡319人。修正后,2019年本市生產安全死亡事故和死亡人數調整為:全年共發生生產安全死亡事故512起,死亡537人。
數據來源:
本公報中新設企業數據、專利和商標數據、食品安全數據來自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財政數據來自上海市財政局;農業企業和農產品認證、設施糧田、市級蔬菜標準園、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數據來自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郵政數據來自上海市郵政公司和上海市郵政管理局;星級賓館、旅行社、A級旅游景點、紅色旅游基地、接待國內外游客和旅游收入、文化活動數據來自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廣播電視局、上海市文物局);電影數據來自上海市電影局;存貸款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證券數據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期貨數據來自上海期貨交易所;金融期貨數據來自上海金融期貨交易所;銀行間市場數據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黃金數據來自上海黃金交易所;保險數據來自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管局;貨物進出口數據來自上海海關;電子商務、城市商業綜合體、外商直接投資、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國際經濟合作、對外承包工程、派遣勞務和展覽會數據來自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數據來自浦東新區統計局;航運、軌道交通、民用汽車數據來自上海市交通委員會;黃浦江兩岸岸線、商品房開發、銷售、存量房交易、規范房地產市場、居民居住、舊區改造、燃氣數據來自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自來水數據來自上海市水務局;城市信息化數據來自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教育數據來自上海市教育委員會;科技數據來自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專利和商標數據來自上海市知識產權局;出版數據來自上海市新聞出版局;醫療衛生數據來自上海市衛生和健康委員會;體育數據來自上海市體育局;就業、養老保險、最低工資數據來自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醫療保險數據來自上海市醫療保障局;收養性社會服務機構、養老機構、低保數據來自上海市民政局;環保投入、空氣質量數據來自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城市污水處理數據來自上海市水務局;城市綠化建設、市容管理、生活垃圾處理數據來自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生產安全數據來自上海市應急管理局;其他數據來自上海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