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 2010-2-13
2009年是浦東開發開放以來上海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自身發展轉型的雙重考驗,全市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四個確保”要求,堅定信心,迎難而上,奮力拼搏,國民經濟實現了持續回升,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繼續改善。
一、綜合
全年實現上海市生產總值(GDP)14900.9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2%(見圖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3.82億元,下降1.1%;第二產業增加值5939.96億元,增長3.1%;第三產業增加值8847.15億元,增長12.6%。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9.4%,比上年提高3.4個百分點。
圖1 上海市生產總值與增長
在全市生產總值中,公有制經濟增加值7676.17億元,比上年增長8%;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7224.76億元,增長8.5%,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7.8%提高到48.5%。其中,私營及個體經濟增加值3583.72億元,增長8.8%,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4.1%。
全年經工商登記新設立的各類市場主體16.86萬戶,比上年增長30.7%。其中,企業10.75萬戶,增長31%;個體工商戶6萬戶,增長30.3%。在新設立企業中,內資企業(不含私營企業)3959戶,增長0.8%;外商投資企業5080戶,下降20.3%;私營企業98482戶,增長37.2%。
全年地方財政收入2540.3億元,比上年增長7.7%。其中,增值稅372.47億元,增長11.2%;營業稅839.68億元,增長10%;個人所得稅230.44億元,增長12.5%;企業所得稅481.69億元,下降12.1%。全年地方財政支出2989.65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其中,基本公共管理與服務支出206.68億元,增長4%;公共安全支出163.41億元,增長9.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36.08億元,增長0.3%;醫療衛生支出132.85億元,增長8.6%;工業商業金融等事務支出357.14億元,下降0.8%。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273.33億元,比上年增長9.2%(見圖2)。其中,城市基礎設施投資2113.45億元,增長21.9%。從產業投向看,第一產業投資11.41億元,比上年增長35.8%,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0.2%;第二產業投資1427.5億元,增長0.5%,所占比重為27.1%;第三產業投資3834.42億元,增長12.8%,所占比重為72.7%。從投資主體看,國有經濟投資2618.61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49.7%;集體經濟投資132.3億元,增長26.2%,所占比重為2.5%;股份制經濟投資1174.81億元,增長14.4%,所占比重為22.3%;外商及港澳臺投資617.9億元,下降17.4%,所占比重為11.7%。
圖2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與增長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99.6(見表1)。其中,食品類價格指數102.1;煙酒及用品類價格指數100.8;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價格指數101.5。
表1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指 標
指 數(上年=100)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99.6
食 品
102.1
煙酒及用品
100.8
衣 著
99.3
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101.5
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99.4
交通和通信
97.5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98.0
居 住
96.6
全年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93.8,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指數為89.8。
全年房屋銷售價格指數環比累計上漲7.4%。其中,新建住宅銷售價格指數環比累計上漲9.2%。在新建住宅銷售價格中,商品住宅指數環比累計上漲9.9%。其中,普通商品住宅指數環比累計上漲11.1%。全年住宅租賃價格指數環比累計上漲1.9%。
二、農業
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283.13億元,比上年下降0.9%。其中,種植業產值146.8億元,下降1.8%;畜牧業產值65.84億元,增長6.8%;漁業產值53.4億元,下降7.6%。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達到19.33萬公頃;糧食產量達到121.68萬噸,比上年增長5.2%。郊區奶牛良種率達到100%,生豬良種率超過95%,水稻、蔬菜良種覆蓋率均超過96%。主要農副產品產量(見表2)。
表2 主要農副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 位
產 量
比上年增長(%)
糧食
萬噸
121.68
5.2
蔬菜
萬噸
394.40
-3.8
生豬出欄
萬頭
269.74
4.5
牛奶
萬噸
21.25
-8.8
鮮蛋
萬噸
6.17
-0.5
水產品
萬噸
33.60
-8.8
至年末,全市有370家企業、800個產品獲得農產品認證。其中,無公害農產品有308家企業、583個產品;綠色食品有45家企業、55個產品;有機農產品有17家企業、162個產品。
至年末,農機總動力達到98.21萬千瓦。全年建成設施糧田0.57萬公頃,設施菜田0.27萬公頃。至年末,全市有12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19家,實現銷售419.5億元,銷售額比上年增長12%。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5374.91億元,比上年增長2.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152.02億元,增長3%。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工業增加值1632.01億元,增長1.5%;重工業增加值3520.01億元,增長3.7%。全年工業總產值24888.08億元,比上年增長3.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3873.08億元,增長3.2%。
全年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制造業、精品鋼材制造業、成套設備制造業、生物醫藥制造業等六個重點發展工業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5346.24億元,比上年增長7.3%,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64.3%(見圖3)。
圖3 六個重點發展工業行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年高技術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560.65億元,比上年增長8.2%,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3.3%。微型電子計算機、汽車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長較快(見表3)。
表3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 位
產 量
比上年增長(%)
微型電子計算機
萬部
7320.15
26.5
成品鋼材
萬噸
2181.37
-0.3
汽車
萬輛
125.03
55.0
# 轎車
萬輛
122.46
55.5
家用電冰箱
萬臺
189.15
28.4
電力電纜
萬公里
51.97
16.6
發電量
億千瓦小時
778.20
0.6
起重機
萬噸
132.89
-0.5
乙烯
萬噸
180.30
-0.9
化學原料藥
萬噸
2.57
45.6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405.74億元,比上年增長43.8%;實現稅金總額1114.42億元,增長33.4%。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87.03億元,增長1.1倍;實現稅金770.02億元,增長47.3%,占全市工業稅金總額的比重為69.1%。全市工業企業虧損面為23.5%。全年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33.78,比上年提高10.48個點。
全年建筑業總產值3827.84億元,比上年增長17.9%;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9032.62萬平方米,增長5.4%;竣工面積5397.15萬平方米,下降5.7%。建筑企業按總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人均34.09萬元,比上年提高16.1%。
四、批發和零售業
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實現增加值2183.86億元,比上年增長13.6%。
全年實現商品銷售總額31974.39億元,比上年增長19.3%。其中,批發銷售額27568.74億元,增長20.1%。至年末,全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場1160個,全年成交額5100億元,比上年增長12.6%。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72.88億元,比上年增長14%(見圖4)。其中,吃的商品零售額2060.58億元,增長14.5%;穿的商品零售額639.9億元,增長15%;用的商品零售額2296.21億元,增長14.9%。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4395.65億元,比上年增長14.1%;餐飲業實現零售額761.5億元,增長13.7%。
圖4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增長
至年末,全市連鎖商業網點達到13256家。其中,連鎖超市門店3107家,便利店4352家。全年連鎖商業銷售額1819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
五、交通、郵電和旅游
全年實現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642.13億元,比上年下降4.2%。
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運輸總量76967.57萬噸,比上年下降8.8%。旅客發送總量11136.2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8%(見表4)。
表4 貨物運輸量與旅客發送量
指 標
單 位
絕對值
比上年增長
(%)
貨物運輸量
萬噸
76967.57
-8.8
鐵 路
萬噸
941.32
-7.0
水 運
萬噸
37983.00
-11.1
公 路
萬噸
37745.00
-6.4
機 場
萬噸
298.25
-1.2
旅客發送量
萬人次
11136.25
1.8
鐵 路
萬人次
5161.07
-3.4
港 口
萬人次
89.80
1.0
公 路
萬人次
2995.00
2.1
機 場
萬人次
2890.38
12.5
全年上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5.92億噸,比上年增長1.8%。全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2500.2萬國際標準箱,比上年下降10.7%。上海浦東、虹橋兩大國際機場全年共起降航班47.7萬架次,比上年增長5.8%;進出港旅客達到5699.96萬人次,增長11.5%。其中,國內航線進出港旅客4089.65萬人次,增長18.2%;國際及地區航線進出港旅客1610.31萬人次,下降2.4%。
至年末,全市軌道交通線路達到11條,運營線路長度達到355.05公里(含磁浮線路29.1公里)。全年優化調整公交線路282條。其中,新辟98條。公交運營車輛1.63萬輛,運營出租車4.91萬輛。全年市內公共交通客運量51.27億人次,比上年增長4.6%。其中,軌道交通客運量13.18億人次,增長16.9%;公共汽電車客運量27.06億人次,增長1.6%。
至年末,全市擁有各類民用車輛283.81萬輛,比上年增長6.3%。其中,汽車147.3萬輛,增長11.5%。在汽車擁有量中,私人汽車85.19萬輛,比上年增長18.3%。
全年完成郵政電信業務總量875.45億元,比上年增長5%。其中,郵政業務總量68.59億元,增長18.9%;電信業務總量806.86億元,增長4%。至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935.48萬戶。其中,住宅電話616.24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106.32萬戶,比上年末增加225.46萬戶。
全年實現旅游產業增加值1007.08億元,比上年增長6.9%。
至年末,全市已有星級賓館298家,旅行社923家,A級旅游景點50家,紅色旅游基地27個(見表5)。
表5 旅游設施情況
指 標
單位
絕對值
星級賓館
家
298
# 五星級
家
38
四星級
家
58
旅行社
家
923
# 經營出境旅游業務的旅行社
家
42
A級旅游景點
家
50
# 5A級景點
家
2
4A級景點
家
25
紅色旅游基地
個
27
# 全國紅色旅游基地
個
4
工業旅游示范點
個
53
農業旅游示范點
個
18
旅游咨詢服務中心
個
3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旅游集散中心站點
個
6
全年接待國際旅游入境人數628.92萬人次,比上年下降1.8%(見圖5)。其中,入境外國人489.74萬人次,下降3.5%;港、澳、臺同胞139.18萬人次,增長4.7%。在國際旅游入境人數中,過夜旅游人數533.39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3%。全年接待國內旅游者12360.7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3%。其中,外省市來滬旅游者8483.68萬人次,增長8.2%。全年國際旅游外匯收入47.96億美元,比上年下降4.6%;國內旅游收入1913.8億元,增長18.7%。
圖5 國際旅游入境人數
六、金融和保險
全年實現金融業增加值1817.85億元,比上年增長25.6%。
全年新增各類金融單位98家。其中,銀行業9家,保險業16家。至年末,全市有各類金融單位787家。其中,銀行業132家,證券業93家,保險業307家。至年末,在滬經營性外資金融單位數達到170家。其中,年內新增11家。
至年末,全市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44620.27億元,貸款余額29684.1億元(見表6)。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28079.22億元,現金支出29033.36億元,現金凈投放954.14億元。
表6 中外資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
指 標
絕對值
(億元)
比年初增減額(億元)
各項存款余額
44620.27
9010.88
# 企事業單位存款
22772.28
4979.24
儲蓄存款
14357.65
2269.23
各項貸款余額
29684.10
5371.55
# 短期貸款
8511.56
-329.94
中長期貸款
17933.57
4126.12
# 中資商業銀行人民幣個人消費貸款
4262.65
1116.29
# 住房按揭貸款
3912.88
996.07
汽車消費貸款
90.89
40.26
全年通過上海資本市場籌資4817.66億元,比上年增長46.2%。其中,發行新股籌資1251.25億元,增長70.6%;再次發行(增發、配股和權證行權)籌資2091.91億元,增長39%;發行債券1474.51億元,增長39.5%。至年末,上海證券市場上市證券數1351只。其中,股票914只,比上年增加6只。全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各類有價證券成交金額44.1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2.5%。其中,股票成交金額34.65萬億元,增長92%。上海期貨交易所各品種總成交金額73.7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6倍。銀行間同業拆借與債券市場成交金額137.5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4.2%(見圖6)。上海黃金交易所總成交金額11030.63億元,比上年增長22.6%。上海鉆石交易所成交金額15.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4%。
圖6 證券、期貨、銀行間同業拆借與債券市場成交額
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665.03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財產險保險費收入151.81億元,增長15.2%;人身險保險費收入513.22億元,增長9.6%。在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中,中資保險公司保險保費收入552.17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外資保險公司保險保費收入112.86億元,增長13.2%。全年支付各類保險賠款及給付176.74億元,比上年下降4%。其中,財產險78.5億元,下降1.3%;人身險98.24億元,下降6.1%。
七、對外經濟
全年上海關區進出口總額5154.89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5%。其中,進口總額1903.61億美元,下降10.6%;出口總額3251.28億美元,下降17.4%。
全年上海市進出口總額2777.3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3.8%(見圖7)。其中,進口總額1358.17億美元,下降11.1%;出口總額1419.14億美元,下降16.2%。全年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出口970.92億美元,下降14.6%;私營企業完成出口174.04億美元,下降16.3%;國有企業出口264.59億美元,下降21.2%;集體企業出口9.48億美元,下降24.3%。
圖7 上海市進出口總額與增長
在上海市出口總額中,高新技術產品出口636.16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0.8%,機電產品出口1025.63億美元,下降13.5%;一般貿易出口488.62億美元,下降23.9%,加工貿易出口814.63億美元,下降11.3%。
表7 上海市出口市場結構
類 別
絕對值
(億美元)
比上年增長(%)
上海市出口總額
1419.14
-16.2
# 亞 洲
573.95
-14.2
# 日 本
160.84
-19.7
中國香港
109.86
-12.6
歐 洲
370.76
-20.8
北美洲
343.68
-14.7
# 美 國
320.94
-13.8
拉丁美洲
58.64
-21.3
大洋洲
39.92
-13.7
全年批準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項目3090項,比上年下降17.6%;吸收外資合同金額133.01億美元,下降22.3%;實際到位金額105.38億美元,增長4.5%。全年第三產業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76.16億美元,增長11.4%,占全市實際利用外資的比重達到72.3%。全年批準總投資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資項目177項,合同金額107.92億美元。至年末,在上海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44個。年內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6家、投資性公司13家、外資研發中心30家。至年末,在上海落戶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260家,投資性公司191家,外資研發中心304家。
全年新批對外投資項目166項,投資總額15.36億美元。簽訂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7480項;合同金額124.0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2%;實際完成營業額73.41億美元,增長31.8%;派出勞務人員1.39萬人次,下降13.7%。至年末,上海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涉及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77個。
至年末,已有2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確認來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參展。世博園區主要場館和基礎建設基本建成,“一軸四館”永久性建筑和一批外國自建館、租賃館、聯合館相繼竣工。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八、浦東改革開放
原南匯區劃入浦東新區工作順利實施。浦東新區全年實現增加值4001.39億元,比上年增長10.5%(見表8)。
表8 浦東新區主要經濟指標
指 標
單 位
絕對值
比上年增長
(%)
增加值
億元
4001.39
10.5
# 第三產業增加值
億元
2264.49
14.5
工業總產值
億元
7038.19
6.7
固定資產投資總額
億元
1420.77
16.2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億元
859.63
14.4
出口總額
億美元
576.50
-16.9
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
億美元
55.29
0.3
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到位金額
億美元
39.08
0.9
至年末,已有135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入駐浦東。全年外高橋保稅區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353.8萬國際標準箱,比上年下降12%。物流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313.6億元,比上年下降1%。張江高科技園區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94.91億元,比上年下降21%;生物醫藥制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09.53億元,增長26.5%。金橋出口加工區完成工業總產值2486.36億元,比上年增長4.9%。
九、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地產
全年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113.45億元,比上年增長21.9%,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40.1%,比上年提高4.2個百分點。其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投資1100.9億元,市政建設投資623.21億元,公用事業投資135.95億元(見表9)。一批世博配套路網項目和中心城路網改造工程年內相繼完成。長江隧橋工程和新建路、人民路、西藏南路越江隧道、內環線浦東南段、機場高速公路、滬杭高速上海段改建等工程建成通車。全市高速公路網通車里程達到767.5公里。
表9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指 標
絕對值(億元)
比上年增長
(%)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2113.45
21.9
電力建設
253.39
95.6
交通運輸
978.24
16.6
郵電通信
122.66
13.0
公用事業
135.95
20.5
市政建設
623.21
14.7
全市自來水日供水能力達到1096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2.5%。全年全市用電量1153.38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1.3%(見表10)。至年末,全市家庭人工煤氣用戶151.5萬戶;家庭液化氣用戶310.2萬戶;家庭天然氣用戶達到366.8萬戶。
表10 公用事業
指 標
單 位
絕對值
比上年增長
(%)
自來水日供水能力
萬立方米
1096.00
2.5
自來水售水總量
億立方米
24.06
-0.9
# 生活用水
億立方米
18.47
2.7
工業用水
億立方米
5.59
-11.3
用電量
億千瓦小時
1153.38
1.3
# 城市居民生活用電
億千瓦小時
152.52
4.1
煤氣銷售總量
億立方米
14.20
-19.7
液化氣銷售總量
萬 噸
40.10
-17.5
天然氣銷售總量
億立方米
31.30
10.2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464.18億元,比上年增長7.1%;商品房施工面積9961.6萬平方米,下降4.1%;竣工面積2104.98萬平方米,下降15%;銷售面積3372.45萬平方米,增長46.9%。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2928.04萬平方米,增長48.9%。全年商品房銷售額4330.22億元,比上年增長1.3倍。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額3620.23億元,增長1.3倍。全年存量房成交過戶面積2809.45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98.8%。
十、城市信息化
全年實現信息產業增加值1632.39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信息服務業增加值768.48億元,增長12.8%。至年末,通過CMM/CMMI3級以上國際認證的企業達到113家。其中,5級14家。172家企業獲得計算機信息系統資質認證。其中,1級11家。經營收入超億元軟件企業135家。全市用于信息化建設的固定資產投資209.36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4%。
至年末,集約化信息管線累計敷設5354.13溝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346.99溝公里;互聯網用戶達到1250萬人,增加90萬人;寬帶接入用戶470.32萬戶,增加51.72萬戶,其中,家庭寬帶用戶數423.28萬戶;IPTV用戶達到101萬戶,增加26.42萬戶。有線電視用戶達到557.99萬戶,增加30.79萬戶,其中,有線數字電視用戶84.36萬戶。
全年完成電子商務交易額3252.21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口岸稅費電子支付系統入網企業累計達到4000家,全年實現電子支付金額1048.48億元,比上年增長4.4%。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信息化建設不斷深化(見表11)。
表11 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信息化
指 標
單 位
絕對值
比上年
“市民信箱”累計注冊用戶
萬人
385.46
增加24.26萬人
全年“付費通”業務平臺交易量
萬筆
4649.81
增長22.3%
全年“付費通”業務平臺交易額
億元
46.53
增長31.1%
交通卡累計銷售量
萬張
4944.28
增加782.79萬張
全年交通卡銷售額
億元
11.94
下降11.0%
銀行卡累計發卡量
萬張
10009.93
增加2094.71萬張
全年銀行卡交易額
億元
9517.10
增長37.6%
至年末,數字證書累計發放175.18萬張。社會信用體系持續完善。至年末,個人信用聯合征信系統覆蓋1109.62萬人的信用信息,比上年末增加62.62萬人;個人信用產品提供量達到1071.92萬份,增加63.92萬份。
十一、教育和科學技術
至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學校(含獨立學院)66所;普通中等學校871所;普通小學751所;特殊教育學校29所。普通高校在校生和畢業生數持續擴大,中等學校在校生和畢業生數繼續下降(見表12)。至年末,全市共有54家機構培養研究生。全年研究生教育共招生3.74萬人,在學研究生10.35萬人,畢業生2.83萬人。全市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保持在99.9%以上。全年新增86所來滬從業人員子女學校納入民辦教育管理,并投入4300萬元用于改善其辦學條件,來滬從業人員子女在公辦學校或政府委托的民辦學校就讀的比例達到92.7%。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表12 各級各類學校學生情況
類 別
在校學生數(萬人)
比上年
增長(%)
畢業學生數(萬人)
比上年
增長(%)
普通高等學校
51.28
2.0
12.69
3.9
普通中等學校
77.07
-3.6
22.51
-13.5
普通中學
60.37
-2.3
17.03
-15.2
高 中
17.76
-7.8
7.04
-26.0
初 中
42.61
0.2
9.99
-5.6
中等專業學校
11.50
-4.8
3.39
-8.6
職業學校
4.14
-13.8
1.73
4.2
技工學校
1.06
-19.7
0.36
-36.8
普通小學
67.12
13.6
11.36
8.8
特殊教育學校
0.50
-1.7
0.09
8.8
至年末,全市共有21所民辦普通高校,在校學生9.52萬人;111所民辦普通中學,在校學生8.22萬人;171所民辦小學,在校學生15.1萬人。全市共有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18所,在校學生(含網絡本專科)36.62萬人;成人中等學校47所,在校學生3.43萬人;職業技術培訓機構789所,注冊生185.8萬人次;老年教育機構278所,在校學員51.47萬人。
全年用于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401億元,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為2.7%(見圖8)。
圖8 R&D支出及其相當于生產總值的比例
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2166項。其中,屬于國際領先的有260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有651項。在已頒布的200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獲獎人選和項目中,上海共有56項(人)獲獎,占獲獎總數的15%。全年受理專利申請量6.22萬件,比上年增長17.8%。其中,發明專利2.2萬件,增長23.5%。全年專利授權量3.49萬件,增長42.7%。其中,發明專利5997件,增長40.8%。至年末,全市共有38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分中心;281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全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13家。至年末,全市共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2500家。高技術成果產業化加快推進。全年新認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791項。其中,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的項目占88.6%;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占100%。至年末,全市共認定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6581項。其中,69%的項目已實現產業轉化。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交易合同2.71萬項,比上年下降5.6%;合同金額489.86億元,增長0.9%。
十二、文化、衛生和體育
至年末,全市有市、區(縣)級文化館、群眾藝術館29個,藝術表演團體112個,市、區(縣)級公共圖書館28個,檔案館49個,博物館111個。全市共有公共廣播節目21套,公共電視節目25套。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全年共出版報紙16.33億份,各類期刊1.79億冊,圖書2.74億冊。全年共組織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和各級各類群眾性業余團隊活動41.8萬場次,3593萬人次參加。年內建成800個“農家書屋”,31家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和1697個村級信息服務點。
至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3013所,衛生技術人員13.09萬人(見表13)。年內建立和完善5家危重孕產婦會診搶救中心、6個危重新生兒會診搶救中心和8個專科急救中心。完成郊區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3家社區衛生服務分中心、426家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實現800所村衛生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時報銷。
表13 衛生機構情況
指 標
單 位
絕對值
比上年增長(%)
衛生機構數
所
3013
7.3
# 醫 院
所
296
-1.3
門診部
所
376
5.0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所
284
6.8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所
21
-4.5
衛生監督所
所
20
平
衛生技術人員數
萬人
13.09
2.5
# 執業醫生
萬人
5.11
-0.2
# 醫院執業醫生
萬人
3.15
3.3
注冊護士
萬人
5.23
7.2
年內成功地舉辦了30項39次國際重大體育賽事和27項53次國內重要體育賽事。在第十一屆全運會上,上海代表團共獲得41枚金牌、34枚銀牌、46.5枚銅牌,獎牌總數121.5枚,總分2548.25分,取得了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在第一屆全國智力運動會上,上海代表團共獲9枚金牌、10枚銀牌、8枚銅牌,金牌榜名列全國第一。至年末,全市共建成社區公共運動場263處。其中,年內新建41處。
十三、人口、就業、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1921.32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1379.39萬人。常住出生人口16.46萬人。其中,戶籍出生9.23萬人。常住人口出生率為8.64‰。其中,戶籍人口出生率為6.62‰。常住死亡人口11.32萬人。其中,戶籍死亡10.67萬人。常住人口死亡率為5.94‰。其中,戶籍人口死亡率為7.64‰。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7‰。其中,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02‰。
至年末,全市從業人員105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76萬人。全年新增就業崗位59.6萬個。其中,農村富余勞動力實現非農就業11.6萬個。全年新安置就業困難人員1.5萬人,新消除零就業家庭2017戶。全年完成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11.62萬人。至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27.87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
據抽樣調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8838元,比上年增長8.1%;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2324元,增長8.2%。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0992元,比上年增長8.2%。其中,服務性消費支出6656元,增長5.9%。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804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服務性消費支出2896元,下降3.5%。
據抽樣調查,至年末,平均每百戶城市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家用轎車14輛,家用空調196臺,移動電話223部,家用電腦123臺。平均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擁有量:彩電190臺,洗衣機93臺,熱水淋浴器94臺,移動電話174部,家用空調135臺,家用電腦54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至年末,全市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4357.65億元,當年新增2269.23億元。其中,定期儲蓄存款余額9733.13億元,新增1158.43億元;活期儲蓄存款余額4624.53億元,新增1110.81億元。
全年竣工新建居住區配套公建設施213萬平方米。舊區改造力度加大,進度加快。全年拆除住宅建筑面積612.6萬平方米,動遷居民6.54萬戶;完成高層舊住房綜合整治1257萬平方米,多層舊住房綜合改造3274萬平方米。至年末,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4平方米;人均住房居住面積17.2平方米(見圖9)。居民住房成套率達到95.6%。
圖9 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積
至年末,全市共有845.71萬人(包括離退休人員)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有523.53萬人參加失業保險,全年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27.02萬人。至年末,小城鎮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55.39萬人,其中,被征用土地農民參保人數97.77萬人。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78.41萬人。有5.62萬人納入城鎮高齡無保障養老政策。全市農村戶籍人員養老保障覆蓋面達到99.1%。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和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待遇。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400元/月提高到425元/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3200元/年提高到3400元/年。
至年末,全市共有26.36萬家城鎮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共951.2萬人(包括離退休人員、個體工商戶、自由職業人員)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至年末,居民醫保參保人數(含普通高等院校學生)達254.18萬人。
至年末,全市共有養老機構615家,床位8.99萬張。其中,年內新增養老機構33家,新增養老床位10084張。在全市養老機構中,由社會投資開辦的321家,床位4.79萬張。年內新建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54家,為21.9萬名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對其中12.9萬名生活困難且需照料服務的老人給予政府服務補貼。
全年各級政府支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1.81億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22億元,糧油幫困資金0.56億元,支出醫療救助金2.13億元。年內新辦福利企業113家,新安置2351名殘疾人就業。年內新建盲道416.5公里,鋪筑坡道7275處,完成4002處公共場所無障礙設施改造。
十四、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全年用于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460.42億元,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3.09%。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1.5%,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污水處理能力達到686.5萬立方米/日,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78.9%,比上年增加3.4個百分點。年內完成竹園第一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工程和5座郊區污水處理廠新建擴建工程。全年處置生活垃圾710萬噸,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2.3%,比上年提高5.4個百分點。
全年新建綠地1096公頃。其中,公共綠地582公頃。至年末,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38.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8平方米。全年新建公益林560公頃,經濟林53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11.6%。年內完成董家渡外馬路綠地、蝴蝶灣綠地、大連路公共綠地和崇明新城公園等建設。
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工礦商貿、火災、鐵路交通、農業機械生產安全事故9512起;造成死亡1479人,比上年下降3.5%。其中,工礦商貿生產安全事故576起;造成死亡368人,下降2.1%。道路交通事故2831起,比上年增長3.1%;造成1042人死亡,下降5.3%;2702人受傷,增長5.8%;直接財產損失1216萬元,下降17.2%。火災事故6086起;造成62人死亡,增長24%,其中生產經營性火災事故造成13人死亡;41人受傷,下降28.1%;直接財產損失0.39億元,下降73.1%。鐵路交通事故16起,比上年增長1.7倍;造成6人死亡,增長20%。農業機械事故6起,比上年下降66.7%;造成1人死亡,與上年持平。全年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1。
上海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上海調查總隊
二Ο一Ο年二月十二日
說明:
1、本公報數為初步統計數。
2、本公報上海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和總產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3、信息產業包括信息產品的制造、銷售和信息服務等活動。旅游產業增加值指來自境外、市外旅游者及本地居民在上海市內的旅游消費支出所形成的增加值。按消費性質可分為:旅行社服務業、旅游賓館業、旅游運輸業、郵電通訊業、旅游商業、餐飲業、城市交通業、文化娛樂業、金融業和其他服務業。信息產業、旅游產業的增加值是依據若干行業的有關資料進行跨行業核算的,不能將其與全市生產總值中其它行業的增加值進行簡單加總,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4、地方財政支出包括基本公共管理與服務、國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媒、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支出、環境保護、城鄉社區事務、農林水事務、交通運輸、工業商業金融等事務和其他支出。其中,基本公共管理與服務支出主要包括人大、政協、共產黨、民主黨派及工商聯、群眾團體,以及部分政府行政部門的支出。
5、根據國家規定,自2009年起,本市地方財政收支預算中的“城市公用事業附加”項目,調整納入政府性基金收支預算,為便于同口徑比較,2008年地方財政收支基數作了相應調整。
6、金融單位統計中,銀行業統計至市分行;證券業統計至證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貨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證券市場機構和登記結算機構;保險業統計至保險集團、保險公司市分公司和保險中介機構。此外,金融單位統計包括各金融監管部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