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統計局
2001年3月25日
200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經濟效益明顯改善,投資和消費穩步增長,農村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金融形勢穩定,財政收入較快增長,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得到改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良好。
一、綜合
初步統計,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10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12.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4億元,增長6%;第二產業增加值494億元,增長12%;第三產業增加值472億元,增長13.1%。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8600元。
經濟結構繼續得到調整。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構成比例,由上年的5.8:48.4:45.8調整為5.3:48.4:46.3。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整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5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外商投資、個體私營經濟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00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1%,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
2000年我市在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是:盡管我市城鄉居民收入有所增長,但增幅還不夠大,收入分配的差距也有所擴大,部分低收入的群眾生活較為困難;部分企業因經營困難而投資能力減弱,社會投資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創新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雖然總體上我市的經濟規模較大、發展速度較快,但其回升的基礎還不夠穩固,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地解決,就業和再就業的壓力仍然很大。
二、農林牧漁業
農村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在市委、市政府“縮糧擴經”政策引導下,各郊縣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的要求,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糧食產值(現價)在種植業產值中所占份額由上年的37.8%下降到30.16%;經濟作物產值所占份額上升到69.84%。
全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現價總產值106.3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比上年增長8.2%。其中,農業產值61.65億元,比上年增長2.6%;林業產值2.40億元,比上年增長39.9%;畜牧業產值25.33億元,比上年增長14.5%;漁業產值16.96億元,比上年增長14%。
全年糧食產量143.37萬噸,比上年下降15.6%;油料產量22.01萬噸,比上年增長14.6%;茶葉產量1708噸,比上年增長5.9%;蔬菜產量227.69萬噸,比上年增長24.3%;肉類總產量18萬噸,比上年增長10.8%;禽蛋產量6.86萬噸,比上年增長8.5%;牛奶產量6.71萬噸,比上年增長56.7%;水產品產量11.9萬噸,比上年增長12.1%;水果產量2.36萬噸,比上年增長7.2%。
農業生產的物質裝備投入基本保持上年水平。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166.7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0.6%;擁有大中型拖拉機1100臺,比上年增長3.8%;小型拖拉機51200臺,比上年增長7.1%;農用載重汽車2671輛,比上年增長4.8%;農用排灌動力機械67.7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3.3%。水利建設得到加強,建成達標防洪堤36.4公里;年末有效灌溉面積達198.03千公頃。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00年,是加大工業改革、改組、改制力度的重要年份,也是全面實現國有企業改革與脫困三年奮斗目標的決戰之年。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達412億元,比上年增長12.8%。
實現了國有工業企業三年脫困目標。通過“綜合整治,分兵突圍,加快改制,兼并重組”等政策措施,使國有大中型企業三年脫困目標得以實現。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改制面達到80%以上,國有大中型企業虧損面為15.7%,好于19.2%的目標要求。
全年全市獨立核算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完成增加值397.59億元,比上年增長16.7%。其中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157.36億元,比上年增長30.4%;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完成增加值108.77億元,比上年增長27.8%。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銷售產值1568.1億元,比上年增長21.8%。全年全市工業產品產銷率為97.8%,保持了近幾年來的較高水平。
工業企業新產品開發的力度加大。全市完成新產品產值353.3億元,比上年增長29.7%,新產品產值率達到22%,增幅及新產品產值率均創“九五”時期的最高水平。
全市工業出****貨值達到150.7億元,比上年增長33.5%,占銷售產值的比重接近10%,創歷史最高水平。在全市376家有出****貨值的工業企業中,超過億元的達24家。
全市工業企業盈利水平在上年較高基數的基礎上再創新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142.4億元,比上年增長18.6%,其中利潤56.7億元,比上年增長31.5%。
2000年在全市工業主要行業中,產品銷售收入位居前列、企業經濟效益增長較快、且對全市GDP增長貢獻較大的企業有:
揚子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醫藥產業集團
愛立信通信有限公司南京雨潤肉食品公司
躍進汽車集團公司南京錦湖輪胎有限公司
南京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南京南瑞集團公司
華飛彩色顯示系統有限公司江蘇雨花集團公司
金城集團有限公司南京汽輪電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南京卷煙廠南京自來水總公司
南京金蛙集團有限公司南京海爾曼斯服飾總廠
南京浦鎮車輛廠南京奶業(集團)公司
金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南京化纖股份有限公司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較大規模。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12.05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其中,基本建設投資144.02億元,比上年增長7.2%;更新改造投資74.51億元,比上年增長19.5%;房地產開發投資99.34億元,比上年增長1.5%。
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長江二橋合龍、南京地鐵開工,金陵石化、揚子石化和南京大化肥等工程項目建設均達到了預期的目標要求。
全市建筑業完成增加值82億元,比上年增長6.2%。
五、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倉儲業繼續發展,全年實現增加值47億元,比上年增長6%;郵電通訊業快速增長,全年實現增加值32億元,比上年增長44%。
全年全市各種運輸方式共完成客運周轉量170.83億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6.3%;完成貨運周轉量515.58億噸公里,比上年減少1.7%。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52.74億元,比上年增長48.6%。新增移動電話用戶47.4萬戶,年末達94.6萬戶;無線尋呼用戶繼續減少,年末為27.32萬戶;全年發展電話用戶20.15萬戶,累計達到131.85萬戶;發展公用電話2.94萬部,其中IC卡電話7671部。全市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186.09萬門。全市計算機互聯網用戶達18.39萬戶,比上年末增長1.58倍。國際國內特快專遞共完成179.49萬件,比上年增長13.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2000年我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低物價水平和上年較高基數的基礎上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9.81億元,比上年增長10.9%,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1.8%。
城鄉市場銷售基本同步增長。按銷售地劃分,市區零售額344.01億元,比上年增長11%;縣的零售額40.1億元,比上年增長10.2%;縣以下零售額35.7億元,比上年增長10.7%。市區零售額占全市零售總額的比重為81.9%;縣及縣以下的零售額所占份額分別為9.6%和8.5%。
國內消費品市場供大于求的總體格局沒有改變,物價總水平持續走低。全年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和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分別為99.2和100。在居民消費價格中,與上年相比,除鮮菜、肉禽、水產品、醫療、保健、居住和服務項目等分別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外,其它消費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七、對外經濟
2000年我市對外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全年進出口總額達40.9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1.9%,其中:出口總額達17.86億美元,增長54.6%;進口總額23.13億美元,增長49.9%。進、出口額占全市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為56.4%和43.6%。“三資”企業出口創匯9.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2.9%,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利用外資保持了一定的規模。全市實際利用外資9.8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1%,其中外商直接投資8.13億美元,增長5.4%。新簽外商投資合同數313個,合同外資項目平均規模達664萬美元。截止2000年底,全市實有外商投資企業2487家。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業務繼續快速發展。新簽承包勞務合同額和實際完成營業額再創新高,全年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合作合同金額達1.6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1%;全市完成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1.3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4.7%。在外勞務人數4595人,下降14.6%。
八、旅游業
2000年我市在加大旅游資源綜合開發力度的同時,抓住“假日經濟”的發展機遇,充分發揮我市歷史文化、人文景觀和自然資源的優勢,開展各種旅游促銷活動,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全年接待海內外旅游者154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國際旅游創匯約2.2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0%;全市旅游總收入達到156億元,比上年增長12.9%。
2000年末,全市擁有旅游涉外賓館飯店135家,比上年增加12家。現有旅行社200家,其中從事國際旅游業務的旅行社24家,旅游定點單位40家。
九、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2000年財政收入情況良好。在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和工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的基礎上,全市財政收入達164.6億元,比上年增長28.1%。
金融形勢平穩。2000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1963.76億元,比年初增長13.7%,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596.7億元,比年初增長5%。全市金融機構貸款余額1704.65億元,比年初增長19.9%。
全年商業性保險保費收入達24.91億元,比上年增長1.5%。其中,人身險保費收入17.75億元,較上年下降0.5%,占全市保費收入的71.3%;非人身險保費收入7.16億元,比上年增長6.6%,占全市保費收入的28.7%。保險賠款支出3.8億元,比上年增長26.5%。其中,非人身險全年賠款支出達3.42億元,占全市保險賠款支出的90%。
十、城市建設
2000年,我市進一步加快城市交通、道路、環境及公用設施建設,城市的整體形象又有新的改善。
國家重點項目南京二橋建設進展順利,實現了全橋貫通,進入橋面施工階段;江北大道三期改造工程完成;寧高、雍六、高望、老明和浦泗等公路建成通車,在省內率先實現了縣縣通高速公路。其他列入年度建設計劃的各項重點道路工程項目均已基本完成。南京地鐵南北線一期工程已在年內正式開工。全市共新建、改建道路長度123公里,其中市區41公里;新增道路面積達129萬平方米,其中市區80萬平方米,人均擁有道路面積8.54平方米。山西路廣場、白馬公園一期工程和花卉大道等一批重點工程項目,以及幕府山和棲霞山風景區建設均進展順利;一批防洪排澇工程設施均已竣工投入使用。
全市新增公共綠地面積130.46公頃,園林綠化覆蓋面積達1.1萬公頃,人均綠地面積達8.79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1.0%,被國家授予“全國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
在城北水廠一期工程和50萬立方米新氣源廠全面竣工投產的基礎上,分別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網和供氣管網,緩解了城市供氣、供水緊張的局面。
全年購置公交車783輛,完成90%的出租汽車更型達標。文化藝術中心、國際展覽中心等大型標志性工程項目順利完成。
十一、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教興市”戰略繼續得到加強。2000年,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態勢良好,從事軟件開發和生產的企業已達200多家,從業科技人員達1萬多人,銷售收入超億元的企業已有20多家。全市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已達245家。全市科技經費投入繼續加大,科技三項費增長12%。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高等學校的合并與擴招,給南京教育事業改革帶來新動力,全市城鄉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的各項教育綜合改革不斷深入,教育質量進一步提高,教學設施進一步改善。2000年,在寧普通高等學校為27所(不含部隊院校),在校學生21.69萬人;普通中學294所,在校學生25.38萬人;中等專業學校42所,在校學生7.6萬人;小學1100所,在校學生45.41萬人;幼兒園601所,在園兒童10.31萬人。成人教育深入發展,年培訓規模達84萬人次。全市農村非文盲率達98.5%。
十二、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繁榮,文藝創作豐富多彩。在全國第四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獎中,有7部作品入選,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全國第六屆藝術節中,我市話劇《秦淮人家》獲中國藝術節大獎。全年出版報紙63種、雜志297種;市區新華書店銷售圖書2655萬冊。全市共有文化館15個、公共圖書館19個、檔案館16個、各類電影放映單位192個。
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醫療條件不斷改善。2000年,全市擁有醫療衛生機構1269個,醫院及衛生院擁有病床2.1萬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3.53萬人。其中,醫生1.52萬人,護師、護士1.16萬人。全市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72人;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3.91張。以街道為單位的計劃免疫四苗覆蓋率達95%以上;以鄉鎮為單位的計劃免疫四苗覆蓋率達90%以上。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率達99.4%。
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全市已形成競技體育和群眾性體育活動相結合的多層次共同發展的格局。2000年,全市共舉辦市級體育競賽82項次,并先后承辦了40項次省級比賽,2項次全國比賽和3項次國際比賽。全市有8人21次破16項省記錄,31人9次破81項市記錄。在省第四屆農運會上,我市獲得金牌9枚、銀牌10枚、銅牌8枚的歷史最好成績。各級各類學校體育運動廣泛開展,在校學生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率達到95.8%。全年共銷售體育彩票4億多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三、人民生活
2000年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544.89萬人,比上年增加7.45萬人。其中市區289.59萬人,增加7.31萬人;五縣255.30萬人,增加0.14萬人。在全市人口中,非農業人口309.52萬人,占全市人口數的56.8%,農業人口235.37萬人,占全市人口數的43.2%。全市計劃生育率達95%。
居民生活水平繼續得到提高。據抽樣調查,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233.01元,比上年增長7%;人均消費性支出7047.46元,比上年增長9.7%。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4061.67元,比上年增長5.2%。
居民住房條件和生活環境繼續得到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10.1平方米。
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全市有86.9萬名職工參加養老保險,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達96.7%,33.25萬名離退休人員當期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注:①公報中部分數據為初步統計數,正式統計數據以《南京統計年鑒》為準。
②國內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