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江蘇

常州市200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06 14:08:22 來源:常州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1290次

2000年,在中共常州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圓滿完成了全年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主要目標。全市經濟建設及各項社會事業呈現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工業經濟、外向經濟呈現積極變化,社會事業穩步前進,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城市環境日益改善。

一、經濟發展

經濟總量

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經濟總量再上臺階。據初步測算,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60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99年(下同)增長10.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億元,增長3%;第二產業增加值336.8億元,增長11.2%;第三產業增加值218.5億元,增長12.1%。三次產業結構為7.5:56.1:36.4。人均GDP17625元,比上年提高1791元。

財政收入增長較快,地方財力明顯增強。全市完成財政收入60.2億元,增長22.4%;地方財政收入32.9億元,增長28.7%。財政支出32.2億元,增長25.2%。

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增速有所加快,產業投向更趨合理。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3.4億元,增長12.8%,增幅較上年提高9.4個百分點。其中,基本建設完成59.1億元,更新改造完成67.5億元,房地產開發完成30億元,分別增長31.4%、12.6%和17.6%。投資方向更趨合理,城鎮集體以上投資中三次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3.1%、32.7%和64.2%。全年新增固定資產102.2億元,主要新增生產能力:常州鍋爐廠新增3000蒸噸GEF高效工業鍋爐制造能力;東風農機集團新增5000臺大中型拖拉機制造能力;華源蕾迪斯有限公司新增2萬噸/年合成纖維生產能力;常州港擴建年新增80萬噸吞吐量等。

價格

價格水平仍處低位,下降幅度有所趨緩。全年商品零售價格水平下降2%,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下降0.5%,下降幅度均低于上年。在居民消費價格中,食品類下降4.5%,衣著類下降4.7%,家庭設備及用品類下降0.3%,醫療保健類上升1.8%,交通和通訊工具類下降2.4%,娛樂教育文化用品類上升1.7%,居住類上升3.8%,服務項目類上升11.7%。

農業

農業生產平穩增長,多種經營全面發展。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現價)85.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6%。多種經營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達76%,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糧食總產量136.2萬噸,下降12%;油料9.3萬噸,增長24.7%;豬牛羊肉產量7.1萬噸,增長7.5%;水產品產量11.1萬噸,增長1.6%;茶葉產量2680噸,下降2.3%。

農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產業化、規模化繼續推進。全市特種水產、經濟林果、花卉苗木、食草畜禽等主導產業已初具規模,區域特色日趨明顯,多種經營規模種養面積占總面積50%以上,產量占60%。又有長青牌臺灣風味肉松、強健牌苦瓜茶等16只農產品獲市級以上名優農產品稱號。糧油產業化經營逐步實施,金壇市以“蘇牌”注冊了全省第一個高檔優質稻米商標。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機械作業程度逐年提高。藻港水利樞紐三項主體工程全面完成。全市加固圩堤865公里,疏浚河道409公里。改造中低產田10.1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5.2萬畝。全市完成機收三麥76.3萬畝,占三麥種植面積的92.3%,比上年提高8.8個百分點;機收水稻68.5萬畝,機開溝75萬畝,占播種面積的90%。

工業

工業經濟健康運行,股份、三資企業表現突出。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1250億元,增長12.5%。國有企業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74億元,增長13.6%,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下降9.1%,集體企業下降3.6%,股份制企業增長47.8%,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25.7%。

經濟運行質量較好,效益增長快于生產。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30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1.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銜接水平較好,利稅增長幅度較大。工業產品銷售率97.2%;完成銷售收入835.8億元,增長16.4%;實現利稅58.3億元,增長26.6%;利潤總額25.4億元,增長55.7%;虧損企業虧損額下降16.1%。

重點支撐作用顯現,優勢企業明顯增多。六大支柱產業的銷售收入、實現利稅、利潤總額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的46.9%、37.7%、36.3%;30戶重點企業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利稅、利潤的比重分別為31.1%、31.7%、39%。全市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利稅超5000萬元的企業分別達到11家和20家,均比上年增加5家。

鄉鎮工業健康發展,自營出口穩步上升。全市鄉鎮工業完成總產值848.7億元,增長14%;實現銷售收入、利稅、利潤分別增長17.1%、20%、33.9%,增速均超過上年;鄉鎮企業自營出口60.2億元,增長12%。

建筑業

建筑企業平穩發展,施工質量繼續提高。全市建筑業實現增加值34.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8%。建工系統全行業全員勞動生產率7.1萬元,增長8.4%。溧陽市、金壇市獲省政府授予的“建筑之鄉”稱號。全市建筑業外出施工總人數9.2萬人,分布在北京、上海、廣東等22個省、市、自治區。金壇市第三建筑公司、建昌公司參建的首都機場新航站樓,常州華藝鋁型材有限公司參建的鄭州火車站主站樓鋁合金、幕墻工程均獲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常州建筑企業獲江蘇省工程質量“揚子杯”獎8項,省優工程20項,省級文明工程20項。

金融保險業

金融運行情況正常,證券市場成交活躍。年末金融機構存款余額629.4億元,增長12.4%;金融機構貸款余額389.3億元,增長15%。全年現金凈投放43億元,比上年多投放1.4億元。全市各類證券市場累計成交額646.2億元,增長68.7%。

保險收入穩定增加,壽險收入增幅較大。全年保險業務收入12.4億元,增長13.2 %,其中,人壽險8.1億元,增長17.5%;財產險4.3億元,增長5.8%。保險業務支出3.5億元,下降19.8%。

國內商業

商品消費逐步回暖,零售增速回升較快。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2.3億元,增長9.7%,增速比上年加快3.7個百分點。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增長14.7%,餐飲業增長13.7%。在全部消費品零售額中,城市(包括縣城)136.8億元,增長12.8%;農村65.5億元,增長3.7%。

市場建設穩步推進,連鎖超市迅速發展。年末各類市場已達457個,成交額322.6億元,增長13.5%。全市超億元市場達47個。十大重點市場成交額156億元,增長11.5%,其中,江蘇凌家塘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江蘇蘇浙皖邊界市場和常州市宣塘橋水產品交易市場成交額超過20億元。連鎖超市發展迅速,時代超市懷德店、大潤發貨倉超市和華聯吉買盛等大型超市開張營業。完成了會館浜、清涼兩個菜市場的改造。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郵電通訊業和交通運輸

郵電事業發展迅猛,新興業務增勢強勁。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8.4億元,增長62.3%。固定電話增長較快,年末本地網固定電話用戶75.9萬戶,增長27.2%;移動電話成倍增長,年末移動電話用戶56.5萬戶,增長1.2倍;多媒體又有新突破,因特網用戶16.3萬戶,新增14.3萬戶,增長6.8倍;ISDN(一線通)用戶6422戶,新增4833戶,增長3倍。企業上網工程進展迅速,已有1.1萬家企業上網。綜合通信能力大大增強,市話、農話分別擴容4萬線和3.5萬線。建成信息骨干網二期工程,全年完成管道工程366.2孔公里,布放光纜2萬芯公里。多媒體綜合寬帶平臺工程建成,常州互聯網出口帶寬由50M提高到2560M,提速達50倍。郵政綜合計算機網完成廣域網建設。

交通運輸穩步增長,綜合運能有所擴大。全年完成客運量10196萬人,增長10.6%,其中,公路9620萬人,增長11.3%;鐵路556.7萬人,增長1.1%;航空18.7萬人。完成旅客周轉量44億人公里,增長11.4%。完成貨運量4696萬噸,下降4.3%,其中,公路3335萬噸,增長1.1%;鐵路223.4萬噸,增長0.7%。完成貨物周轉量26.8億噸公里。

常州長江港全年接靠外貿船舶124艘次,增長1.5倍,其中,外籍輪55艘次,增長4.5倍。完成貨物吞吐量95萬噸,增長45%,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34.5萬噸,增長2.5倍。

房地產業

房地產業比較興旺,住宅消費增長加快。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積407.4萬平方米,增長17.4%;竣工面積204萬平方米,增長20.5%,其中,竣工住宅面積161萬平方米。房產市場成交活躍,個人購房熱情較高。全年商品房銷售額25.2億元,增長17.8%,其中,銷售給個人的22.3億元,增長14.9%。怡康花園一期、藻江花園、麗景花園、兆豐園等一批有一定規模的住宅小區相繼建成。怡康花園一期工程通過建設部小康示范綜合驗收和2A級住宅性能認定。

旅游產業

旅游事業加速發展,旅游知名度有所上升。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3.3萬人次,增長18.3%;接待國內旅游者428萬人次,增長10.9%。全社會旅游總收入38.1億元;實現旅游增加值15.6億元;旅游外匯收入2412萬美元,增長10.7%。全市新增星級飯店8家,年末共有各類星級飯店22家,其中,四星級3家,三星級7家。全市共有旅行社24家,常州青年旅行社被評為全國百強國內旅行社。天目湖旅游度假區被評為國家最高級別的4A級旅游區。中華恐龍園一期建成營運,開園以來已接待游客31萬人次。舉辦了首屆常州旅游節,組織了千禧千騎游龍城、天目湖雙摩大賽等多項旅游節慶活動,進一步提升了常州旅游業的知名度。

二、改革開放

國有企業改革

改制改組進展順利,脫困目標基本實現。全市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完成改制21戶,改制面累計達84.4%;國有小型工業企業完成改制30戶,改制面累計達91.1%。列入全國6599戶重點脫困企業名單的23戶地方國有大中型企業中,累計完成脫困20戶,脫困面86.96%。

個私經濟

個私經濟發展迅速,社會貢獻成效顯著。年末個私經濟戶數10.2萬戶;注冊資金86億元,增長31.6%。全年個私經濟完成工業總產值210億元,增長22.0%;完成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00億元,增長17.3%。個私經濟的發展為吸納下崗職工發揮了積極作用,全年共有3000多戶(次)私營企業參加下崗(失業)職工招聘洽談會,達成用工意向9000余人。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逐步完善,醫療保險穩步推進。年末全市參加養老保險的單位達4464戶,人員34.9萬人,增加0.5萬人;養老保險費收入8.6億元,征繳率達到93.6%。全市13.5萬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全部實現社會化發放。參加失業保險統籌的職工50.2萬人,增加3.2萬人;失業保險基金收入1.1億元。年末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0.7萬人。出臺了常州市基本醫療保險實施辦法及配套文件,確定了35家定點醫療機構和3家定點零售藥店。全市已有19萬職工參加了醫療保險。

對外貿易

外貿出口增勢強勁,貿易結構繼續優化。全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海關數)28.2億美元,增長46.4%,其中,出口總額18.6億美元,增長45.7%。全年出口10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39家,增加9家,其中,超過5000萬美元的企業4家。出口的國別和地區達141個。機電產品出口額占自營出口額的比重達31%,提高1個百分點;遠洋市場出口比重37.6%,提高6.6個百分點。

吸收外資

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利用外資穩步增長。全市新簽協議外資項目329個,其中,外商直接投資總額1000萬美元及以上項目18個,增加4個。新簽協議外資金額10億美元,增長11.2%。實際利用外資7億美元,增長11.9%。全市年末投產開業三資企業907個,銷售超過1億元的三資企業39家,利稅在1000萬元以上的三資企業40家。

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

外經合作領域擴大,經營業務發展迅速。全市新簽外經合同金額1.25億美元,增長32.4%;完成外經營業額9409萬美元,增長13.2%;年末在外人數4060人,增長26.5%。

外事

外事工作穩步推進,友城關系更加密切。全年共接待邀請外賓62批425人次,其中,副部長級以上團組9批93人次,來常考察訪問的外國駐華使、領館官員10批71人次,接待來訪的外國記者4批11人次,接待友城來訪團組11批120人次。我市10個團組52人次出訪了6個友好城市。

開發區建設

開發開放力度更強,開發區建設成績顯著。年末共有1個國家級和8個省級開發區。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42.5億元,累計開發面積40平方公里。全年實現業務總收入344.1億元,增長24.3%;實現工業產品銷售收入218億元,增長35.6%。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60個;合同利用外資3.7億美元,增長57.8%,占全市比重達36.6%,提高11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1.9億美元,增長17.8%,占全市比重27.7%,提高1.5個百分點;自營出口3.9億美元,增長69.6%。

新區發展引人注目,招商引資成效突出。常州新區環保園、托普軟件園等特色招商成績喜人,旅游、教育等主題招商取得突破,外向特征更加明顯。新批合同利用外資2.5億美元,增長84.6%。總投資超過1000萬美元的項目7個,其中超過3000萬美元的項目5個,振發電子、新湖石化、臺光照明等一批高新大外資項目落戶新區。實際利用外資1.2億美元,增長13.6%。

三、社會事業

科技

技術開發力度增強,科技進步成果明顯。全市組織實施重大科技發展項目80項,其中,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0項,重點科技開發項目20項,重點技術創新項目30項,主要新產品引進試驗項目20項。實施省級以上火炬、星火計劃62項,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23項。全市工業科技進步貢獻份額達41%,農業科技進步貢獻份額達54%,科技進步綜合實力繼續保持全省第四位。總結鑒定科技成果418項,省級科技新產品203只,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20項。年末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30家,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20%。專利事業發展較快。全年專利申請837件,專利授權731件,分別比上年增長22%、13.5%。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科技隊伍穩定發展,技術市場日趨活躍。年末全市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9.1萬人,增長6.3%,接收、引進各類專業技術人才8663名。全年引進各類可供轉讓的有效科技成果5000項,簽約實施合作項目380項,交易合同805個,完成技術貿易額3億元。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智力成果118項,完成科技經濟項目國際標準化論證101項。

教育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年末各類全日制學校811所。在校學生57萬人,增長1.6%,其中,普通高校2萬人,增長20.7%;普通中專、技工學校、職業中學6.8萬人,下降9.5%;普通中學18.2萬人,增長13.9%;小學30萬人,下降2.9%。教職工3.9萬人,與上年持平,其中專任教師2.8萬人,增長0.7%。繼續推進普及12年教育,全市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9.28%,提高0.34個百分點;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0.28%,提高0.86個百分點。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招生比為1:0.81。

文化

文化事業豐富多彩,獲獎劇目明顯增多。成功舉辦了“兩節一展”,即第六屆中國藝術節(常州分會場)、首屆常州藝術節和國際中國畫大展。在藝術節上有2臺劇目榮獲藝術節大獎,2臺劇目榮獲優秀表演獎,1臺劇目榮獲優秀劇目獎。滑稽戲《我要做好孩子》在國家級大獎“文華獎”評比中榮獲第九屆“文華新劇目獎”,同時還獲得江蘇“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一等獎和優秀劇目演出百場獎。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0個,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4個,博物館1個。

廣電事業加快發展,設施改造穩步實施。年末擁有廣播電臺5座、電視臺4座、有線廣播電視臺4座。有線電視網入戶數達50.4萬戶,增長17.8%,其中市區18.2萬戶,增長13.8%。廣播節目覆蓋率、電視節目綜合覆蓋率均達到100%。全年出版發行《常州日報》2920萬份,《常州晚報》2420萬份,《常州廣播電視報》676萬份。全市完成有線電視網16萬戶戶端網設施改造和電視臺、有線廣播電視制作設備數字化改造。

衛生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醫療水平繼續提高。年末衛生機構782個(包括企事業單位衛生所)。衛生技術人員16731人,增長1.4%,其中醫生7779人,增長1.3%。年末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9人,其中醫生2.3人。每千人擁有床位3.1張。全市27所縣及以上醫院完成總診療426.4萬人次,增長1.5%,其中門診367.9萬人次,急診45.6萬人次,分別增長0.9%、8.4%。全市首例同種異體肝臟移植術在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取得成功,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的DSA下超選擇性急性腦梗塞溶栓治療也取得突破性進展。預防保健成果得到鞏固,傳染病總發病率繼續下降,全市共創建7個省級衛生鎮和14個省級衛生村。

體育

體育事業更加興旺,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齊頭并進。全年建成白云廣場、武進湟里等4個健身工程和鐵北新村、郵電新村等14個市民健身苑(點)。完成1萬人成人體質監測工作。《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施行率100%,達標率96%,優秀率20%。全市舉辦國家級比賽1次,省級比賽1次,市級比賽14次。常州籍運動員獲全國比賽金牌28枚,銀牌17枚,銅牌15枚;獲省級比賽金牌50枚,銀牌58枚,銅牌54枚。新區體育中心一期工程進展順利。全年發行體育彩票1.5億元。

社會福利

福利事業得到加強,保障范圍有所擴大。全市及時兌付最低生活保障金,全年累計發放630.2萬元。同時,將低于生活保障標準的城鎮居民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逐步向貨幣化過渡。扶貧解困形式多樣,共籌集扶貧資金250萬元,扶貧1693戶,脫貧率達62%。年末全市各類社會福利院床位達4979張,收養4091人。全年發行電腦福利彩票4000萬元。

四、城市建設

基礎設施

基礎建設成效顯著,重大項目有序推進。寧杭、錫宜高速公路常州段建設全面啟動,常州港萬噸級通用泊位改擴建全面完工,客運服務中心主體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城中北路、鐵路平交改立交、清潭污水處理廠擴建、龍游河支流和關河整治等重點工程順利完成。延陵東路改建、采菱路、永寧路交叉口改造、荊川公園二期已建成竣工投運。其中延陵東路改建總投資約2.2億元,同時進行東市河景觀整治,建設蘭陵市井、清城廂圖等景點,保護和恢復了歷史文化特色。

公用事業

公用事業加快發展,城市功能持續增強。新增公交車112輛,新增公交線路4條。完成“一戶一表”改造1.1萬戶。市區煤氣用戶達8.9萬戶,新增7674戶,城市供氣氣化率99.8%。市區全年供水總量達1.7億立方米,供水普及率達100%。完成局前街燈光工程和延陵西路、懷德中、北路等路燈改造。全社會用電量74.4億千瓦時,增長16%,其中城鄉居民用電9.7億千瓦時,增長23.8%。

五、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和治理

全民環保意識增強,環境狀況不斷優化。完成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任務,鞏固了太湖水污染源達標排放成果。對武進港、太鬲運河及其支流實施了大規模綜合整治,兩個國家考核的入湖斷面水質基本達到三類水質標準。紅梅東村橫塘浜支流、清潭蔣家浜等新村內河塘逐步得到治理。完成縣北新村、工人新村等18項城市防汛工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廢水中的COD年排放量1.6萬噸,減少0.3萬噸;廢氣中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3.9萬噸,減少0.8萬噸。全市工業廢水處理率96.7%,工業廢氣處理率96.8%,分別提高3.1和1.3個百分點。全市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轉率達90%以上,市區達到97%。

城市綠化

綠化進程繼續加強,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市區新增綠地62.5公頃,新增公共綠地面積18.3公頃,人均公共綠地5.6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1.7%。完成了新區中心公園、中華恐龍園、廣化橋等綠化工程,新建怡康花園、麗景花園、天安新城市花園等一批小區綠化。年末共有省級園林式居住小區13個,省級園林式單位18個。全年共組織120萬盆花卉裝綴街頭、廣場。

六、人口與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總量低速增長,計劃生育扎實推進。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341.5萬人,增長0.5%。全市計劃生育率99.4%,提高1個百分點;節育率達92.6%;獨生子女率76.7%,提高1.8個百分點。

就業

年末全市從業人員178.4萬人。其中,單位從業人員41.2萬人,減少4.5萬人;個體私營從業人員34.8萬人,增加2萬人。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2.98%,全年安置就業2.3萬人。

人民生活

職工收入穩步提高,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全市城鎮集體以上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1542元,增長9.8%。據城鄉居民生活抽樣調查,城市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540元,增長8.5%;農民人均純收入4430元,比上年增加116元。平均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彩電135臺,空調機60.5臺,電腦11.5臺,移動電話35.5部。平均每百戶農村家庭擁有彩電77.7臺,空調機11.7臺,移動電話13.3部。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10.8平方米,住房成套率達到78%;農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積42平方米。居民儲蓄存款增加,增速減緩。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55.6億元,增長6.9%。人均儲蓄存款10440元,增加649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注:1.公報中各項統計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各項統計數據除注明按可比價格計算外,其余均按現行價格計算。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性色αv国产精品久久久 | 中文字幕国产专区99 | 日本欧美大码a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AV | 日本精品第一视频在线 | 亚洲中文字永久幕乱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