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在香港順利回歸祖國和黨的一五大勝利召開這兩件大事的鼓舞和推動下,市委、市政府領導全市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穩中求進”的方針和加強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實施“科教興市、外向帶動、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大跨度調整經濟結構,扎實推進兩個根本性轉變,努力克服前進中的各種困難,不斷加快基本現代化建設步伐。全市經濟發展態勢良好,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各項改革全面推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事業健康發展,城鄉面貌有新變化,人民生活繼續改善。
一、經濟發展
1997年,全市國民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的勢頭,實現穩中有進,運行質量趨好。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33億元,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40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1%和17.9%。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4.5%提高到3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2000美元。實現財政收入76.54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9.58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5%和21.8%。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
農業
全市各級進一步加強了對農業的領導,認真貫徹落實了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保護和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林牧漁各業全面發展,農業基礎地位有所增強。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90年不變價)89.30億元,比上年增長2.2%。
農業增產新技術大力推廣應用,良種覆蓋面繼續擴大,豐產示范領導工程建設成效顯著。糧棉油生產戰勝了多種自然災害獲得較好收成,多種經營穩步發展,“菜籃子”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強,已建成的一批高標準蔬菜園藝場對保障和豐富市場供應,穩定蔬菜副食品價格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功能不斷增強。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擴大,農業產業化步伐明顯加快,特色種養業、創匯農業基地建設取得新進展,培育發展了一批專業村、專業戶、專業市場和貿工農一體化企業。
水利建設、土地整理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新成績,農業機械化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全年投入4億多元用于水利建設,其中農田水利建設資金1.58億元,水利建設完成土石方48l4.6萬立方米。望虞河、太浦河和環太湖大堤三大治太骨干工程基本完成,我市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骨口水利樞紐工程建成投入運行,為根本解決太湖水患提供了有力保障。長江江堤的高標準整治已全線啟動。高速公路沿線等高標準農田建設進展較快。年末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81.73萬干瓦,比上年增長2.4%;擁有大中型拖拉機6073臺、聯合收割機5756臺,分別比上年增長13.4%和25.5%。全年施用化肥21.6萬噸,農林牧漁水利業用電13.64億干瓦時,分別比上年增長1.7%和3.6%。
工業
在買方市場條件下,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面對重重困難,全市工業企業加大了市場開拓力度,加快了結構調整步伐,加速轉換經營機制、轉變增長方式,努力提高競爭能力,工業生產繼續穩定增長。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990年不變價)2357億元,其中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166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7%和10.3%。在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總產值971億元、重工業總產值696億元,分別增長8.9%和12.4%,輕重工業之比由上年的59:41調整為58.2:41.8。
新興工程、振興工程和雙加技改工程繼續推進,扶優扶強力度不斷加大,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等新興支柱產業快速成長。工業產銷銜接較好,運行質量有所提高,整體素質正在逐步改善。全市鄉及鄉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銷售產值1548億元,比上年增長5.5%,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5.6%。實現利稅總額82.26億元,比上年增長7.1%,資產負債率為60.1%,比上年下降1個百分點。按增加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為3.7萬元,比上年提高9.6%。
建筑業
全市建筑行業以專項治理為抓手,進一步規范和強化了行業管理,廣泛開展了安全施工、文明工地、優質工程活動,在城鄉建設特別是蘇州新區、工業園區等各級各類開發區和重點工程建設中作出了新的貢獻。全市493個建筑施工企業,全年施工項目10546個,竣工項目7964個,施工面積1292.45萬平方米,竣工面積727.41萬平方米,實現施工產值85.79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5.91萬元。蘇州建筑隊伍走向全國和世界,國內國際建筑市場進一步拓展。
運輸郵電業
交通基礎設施向高等級、立體化、開放式方向發展。年末全市實有公路1778公里,其中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816公里,占總里程45.9%。蘇州至6個縣級市及周邊省市公路已基本達到二級以上。實有航道2899公里。蘇南運河蘇州段整治全面竣工,航道等級由原來的五、六級提高到四級,通航能力顯著增強。常熟港、太倉港建設取得新進展,張家港港已建成生產用碼頭泊位16個,其中13個為萬噸級泊位;浮筒泊位12個,其中萬噸級泊位10個。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促進了運輸業的發展。年末全市擁有機動車42.77萬輛,其中民用汽車8.66萬輛,分別比上年增長11.5%和10.8%。全年完成客運量1.57億人次,客運周轉量58.12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39%和3.5%;貨運量7237萬噸,貨運周轉量44.96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下降12.8%和11.5%。鐵路旅客發送量800.61萬人次,旅客到達量157.91萬人次,貨物到達量661.83萬噸。內河港口吞吐量4171萬噸,比上年增長40.7%;張家港港口吞吐量1129萬噸,比上年增長4.4%。
郵電通信業繼續加快通信網擴容等基礎建設,一個完整、統一、先進的公用通信網正在形成,服務領域不斷拓寬。年未本地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183.61萬門,比上年增長39%,住宅電話81.03萬戶,公用電話3.03萬部,移動電話18.33萬戶,分別比上年增長40.1%、40.3%和91.9%;城鄉話機普及率達到每百人30.94部,比上年增加9部。郵電無線尋呼用戶55.47萬戶,比上年增長51.1%。全年實現郵電計費業務總量(1990年不變價)26.18億元,比上年增長38.6%。發送郵政快件223萬件、特快專遞143萬件、報刊29548萬份。窄帶綜合業務數字網等郵電新業務數字網也開始啟動。
國內貿易業
經濟發展使供給能力不斷增強,社會供給總量與需求總量大體平衡,大多數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處在較為寬松的供求環境中。全年批發零售企業商品購進總額757億元,銷售總額936億元。
消費品市場商品豐富,供應充足。居民消費心理穩定,儲蓄和其他投資傾向有所增強,購買力分流進一步擴大,消費品零售市場穩中偏淡。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6.6億元,比上年增長7.7%,其中市區零售額75.21億元,6個縣級市零售額211.3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3%和8.7%,國有經濟零售額71.74億元,集體經濟零售額107.8億元,私營和個體經濟零售額61.91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物資系統加快轉制力度,采取多種形式盤活資產存量,資本營運質量和經濟效益有所提高。物資控股(集團)公司全年實現銷售額30多億元,比上年增長9%以上。供銷系統堅持為農服務宗旨,在農資供應和農副產品收購方面發揮了主渠道作用。全年實現農資供應額8.62億元,農副產品收購額4.89億元。
市場物價
“短缺經濟”現象基本消除,買方市場初步形成。市場物價由穩趨降,物價指數低位運行。市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0.6%,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98.4%,分別比上年回落10.4和7.8個百分點,均為1985年恢復物價統計調查制度以來的最低點。各大類價格指數如下:
金融保險業
金融部門繼續貫徹執行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深化改革,加強調控,強化監管,改制組建了蘇州城市合作銀行,浦東發展銀行蘇州分行和日本住友銀行蘇州分行相繼設立。金融秩序良好,形勢比較穩定。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911.56億元,貸款余額610.94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182.55億元和82.95億元。全年銀行現金收入1828.29億元,現金支出1844.6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0.7%和22.5%。
證券業健康發展。市證券公司完成了重組增資工作。全市年末擁有證券機構21家,資金帳開戶數26.26萬戶;全年代理債券34.4億元,代理股票795.7億元。
商業保險快速發展。全市保險機構承保額2115.32億元,保費收入12.18億元,已決賠款3.34億元,賠付率為27.4%。
二、改革開放
1997年,全市上下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全面推進以市場取向的各項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正在逐步形成。繼續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努力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數量擴張和質量提高并重,加快經濟國際化進程。
企業和資產管理體制改革
企業改革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和“抓大放小”戰略,積極推進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加快實施股份制改造。市級以上現代企業制度試點企業已有40家,其中省級試點企業21家,已批準試點方案的24家,正式掛牌運行的11家,已設立股份有限公司39家,有限責任公司5040多家,有5家企業股票上市。吳江絲綢集團進入國家重點扶持的大型企業行列。堅持以股份合作制為重點,采取多種形式放開搞活小企業,已有90%以上的鄉鎮企業進行了轉制,涉及產權改革的企業占40%以上。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較快。
按照“搞活企業、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方針,積極推進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市區已組建22家控股公司,制定了資產監管、營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初步建立了由資產經營管理決策機構、資本經營主體和自主經營企業組成的資產經營管理體制框架,被列為全國國有資本營運體制改革試點城市。
社會保障和住房制度改革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按照“統一管理、整體設計、分步實施”的要求,積極穩妥地推進。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等五大社會保險已全部推出,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初步形成。全市已有69.06萬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3.5萬職工參加醫療保險。
住房制度改革進展較快,至年末,市區已出售公房6.68萬套,占可售公房的63.4%。累計已向8929戶職工發放公積金住房低息貸款2.9億元。對國家安居工程、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和街坊改造的住房公積金投放力度加大,累計投資總額已達4.55億元,共建成國家安居工程和經濟適用住房40多萬平方米。年末住房公積金余額為6.16億元。
市場建設
全市商品市場比較發達,要素市場已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布局比較合理的市場體系,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逐步增強。商品市場全年成交額達610億元,其中消費品市場成交額49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1%和10.5%。生產要素市場全年成交額31億元。
外貿和外資
全市出口創匯能力增強,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全年實現自營進出口總額84.46億美元,其中出口創匯50.44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3.4%和30.8%。三資企業出口34.47億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68.3%。加工貿易出口、代理進出口業務發展較快,貿易方式趨向多元化。據海關統計,全年加工貿易進出口總值比上年增長34.9%,占全市對外貿易總值的67.2%;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機電產品出口比重已占加工貿易出口總值的49.2%。利用外資在外經貿政策調整、東南亞出現金融危機、招商難度增加的情況下,難中求進。全年新批三資企業648家,新增合同外資44.1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4.4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8.4%。利用外資呈現大型項目多、外商獨資多、增資項目多、新興產業多的特點,質量檔次提高,投資結構趨好。全年新批外商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123個,合同外資36億美元,占全市總額的81.6%,外商獨資項目42O個,合同外資近30億美元,占全市總額的68%。新批生產性外商投資項目548個,合同外資40多億美元,占全市總額的90%以上。農業、第三產業和基礎設施利用外資步伐加快;外商投資于新興支柱產業的比重明顯提高。三資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全年涉外“兩稅”收入已超過10億元。
外經和國際旅游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領域拓寬,規模擴大,保持較快發展。全年新簽對外勞務承包合同金額10025萬美元,完成對外勞務承包營業額9269萬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3%和14.4%。年末外派勞務人員3935人,比上年增長24%。正在實施的82個承包工程項目和272個勞務合作項目分布在52個國家和地區。全市在28個國家和地區投資興辦了海外項目61個。
國際旅游的接待能力增強,服務質量和創匯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年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數41.58萬人,其中在蘇過夜旅游者27.57萬人,分別比上年增長17.6%和9.8%。平均每個境外旅游者在蘇逗留時間提高到2.16天。旅游外匯收入首次突破1億美元,達到1.05億美元。年未擁有接待外賓的定點飯店賓館53家,其中星級飯店賓館34家。
開發區建設
各級各類開發區開發建設快速推進,5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0個省級開發區投資環境日趨完善,外商投資勢頭強勁,產出規模不斷擴大,輻射帶動功能和政策優勢日益顯現,成為全市對外開放的窗口,利用外資的主要載體,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基地,基本現代化建設的示范區。至年末,15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已開發面積156.88平方公里,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1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63.39億美元。全年新增合同外資26.52億美元,實際到帳外資18.59億美元,分別占全市總額的60.1%和76%。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蘇州工業園區全年新增合同外資10.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7億美元,實現財政收入比上年增長96.4%。至年末,累計合同外資總額36.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2.9億美元,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40多億元,供電、供熱、供氣、供水和污水處理等工程全部建成投入運行,首期8平方公里的開發基本完成,已全面實現了3年發展的目標。
蘇州新區開發建設進展快,成效大,招商引資勢頭良好,新興產業初具規模,產出能力不斷增強,城市功能日趨完善。至年末,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3億元以上,批準進區三資企業292家,合同外資總額2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ll.6億美元。全年實現財政收入4.4億元,比上年增長80.2%。先后被批準為全國首批向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開放的科技工業園區、全國唯一的ISO14000環保質量體系試點城區和社會綜合發展試驗區。
張家港保稅區開發建設步伐加快,進區的生產性項目數量增加,規模增大。區內自來水廠、熱電廠和3座萬噸級碼頭已投入使用,形成了商貿集結區、生產加工區、碼頭作業區等功能區。全年進出口貿易額3.5億美元,保稅倉儲貨物總值1.7億美元,實現稅收1.8億元。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累計興辦三資企業42O家,合同外資總額26.5億美元,已有243家開業投產,聚集和輻射功能進一步增強。蘇州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加快旅游度假項目和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將太湖山水、橋島風光。田園情趣和古吳文化融為一體,初步形成了以賓館、酒店、度假村為主,以主題公園、游樂園為輔的休閑度假區。10個省級開發區和一批鄉鎮工業小區開發建設也取得新進展。
三、社會事業
1997年,全市繼續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和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更加繁榮,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科教文化
科技事業取得新成果。全市共組織實施各類科技項目355項,又有134項科技成果獲市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其中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省科技進步獎24項。全年專利申請量891件,專利授權量581件,分別比上年增長12.8%和14.1%。組建培育了一批技術中心、中試基地和產學研聯合體,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和推廣農業科技成果,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實施火炬計劃31項,星火計劃19項;巳有高新技術企業164家。技術貿易更加活躍,科技咨詢、民營科技和國際科技合作交流發展較快。
教育事業取得新成績。各類教育全面協調發展,九年制義務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高中段教育加快普及,高等教育、中等專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規模擴大。小學畢業生升學率由上年的99.12%提高到99.17%,初中畢業生升學率由上年的81.34%提高到83.35%。小學在校學生48.49萬人,初中在校學生16.85萬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6.47萬人,職業中學在校學生3萬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9萬人,畢業生0.68萬人。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在校學生5.31萬人,畢業生1.26萬人。成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2.04萬人,畢業生0.43萬人。其他各類教育也得到加強。
文化事業取得新成就。文藝創作以“五個一工程”為龍頭,涌現出一批貼近生活、弘揚“主旋律、富有地方特色的優秀作品,滑稽戲《一、二、三,起步走》榮獲文華大獎和“五個一工程”獎。群眾文化活動空前活躍,被評為全國文化模范城市。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健康發展。全市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7個,群眾藝術館、文化站195個。公共圖書館10個,出版社2家,公開出版報紙7種。廣播電臺7座,電影放映單位241個,電視臺8座。文化市場管理和文物保護進一步加強。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4個古典園林已被聯合國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衛生體育
衛生事業獲得新發展。城鄉衛生創建力度繼續加大,繼張家港、昆山、吳江市建成國家衛生城市后,蘇州市區的創建工作又通過了國家級調研;常熟、太倉、吳縣市的創建工作加速推進。全市已建成42個省級衛生鎮和171個省級衛生村。城鄉醫療網絡有新發展,農村改水改廁工作成效顯著,城鄉醫療衛生條件繼續改善,防病治病和人們的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433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12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51萬人,其中醫生1.19萬人,護師、護士7470人;衛生機構床位數1.97萬張。
體育水平有新的提高。蘇州籍運動員在第十一屆世界女子舉重錦標賽上獲金牌、銀牌各3枚,打破4項世界紀錄;在第八屆全國運動會上獲金牌3枚、銀牌2枚。我市運動員在省賽中獲金牌48枚、銀牌45枚。成功地承辦了省青少年女子籃球比賽、少年摔跤比賽。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在青少年、中學生中開展了田徑、游泳等15個項目的比賽。張家港市南沙鎮、塘橋鎮被命名為省十大體育鄉鎮,又有19個鄉鎮被命名為省級體育先進鄉鎮。體育場館建設有所加強,體育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
四、投資建設
1997年,全市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區建設、重大生產性項目建設、街坊改造和安居工程建設,加強城鎮管理和環境綜合治理。經濟發展后勁和城鎮綜合功能不斷增強,投資環境、生活環境和城鄉面貌日益改善。
固定資產投資
建設規模有所擴大,投資平穩增長,結構調整,效果較好。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5.18億元,比上年增長6.5%。城鎮集體以上單位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75.43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其中基本建設投資69.11億元,增長19.8%;更新改造投資35.65億元,增長16.6%;房地產開發投資51.23億元,增長2.2%;城鎮集體單位投資10.59億元,下降30.4%;其他投資108.85億元,增長21.9%。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由上年的0.1:44.6:55.3調整為0.3:52.5:47.2;房地產開發投資比重由上年的20.6%降至18.6%。全年竣工房屋面積650.91萬平方米,房屋竣工率為52.9%,比上年提高5.5個百分點;新增固定資產205.29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為74.5%,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新增了一批生產能力和效益。
城鎮建設和管理
城鎮建設以完善功能、提高水平為重點,加速推進。市區實事工程基本完成,古城區街坊保護性改造、無地隊和低洼區改造進程加快,安居工程、路橋、供水、供氣、供電、污水處理等市政重點項目建設有較大成績。市區綠化東、中、西聯動,道路綠化、廣場綠化、新村綠化和單位綠化取得突破性進展,市區新增綠地72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25.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4.64平方米,榮獲省級綠化先進城市稱號。中心城鎮建設也取得較大成就。城鎮管理和環境整治進一步加強。大氣質量基本保持在國家二級標準;飲用水源水質和大部分湖泊水質穩定在國家地面水質量Ⅱ一Ⅲ類標準;城鎮道路交通噪聲和區域環境噪聲也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功能區標準。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公用事業
城鎮公用事業有新發展。市區公交營運線路26條,營運汽車715標臺,全年運客總量1.ll億人次;營運出租汽車2354輛。日供水能力62萬立方米,全年供水量22608萬立方米;全年煤氣供氣總量5020萬立方米,液化氣供氣總量58071噸,居民家庭氣化率達到95.13%;全年用電量27.31億千瓦時。污水日處理能力23萬立方米。
五、人民生活
1997年,全市計劃生育、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進一步加強,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人口
全市年末總人口574.9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86.18萬人,分別比上年增加0.87萬人和10.18萬人。市區總人口107.07萬人,比上年增加0.63萬人。
就業和再就業
就業和再就業向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發展。年末城鎮職工人數93.69萬人,其中國有單位職工53.19萬人,集體單位職工29.12萬人,其他經濟單位職工11.38萬人。全年安置城鎮失業人員2.57萬人,其中市區安置0.8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7%,其中市區為2.5%。通過各種渠道分流安置下崗職工再就業2.3萬人,其中市區分流安置1.1萬人。
城鄉居民生活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924元,城鎮職工平均工資8443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7%和9.1%;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9元,比上年增長13.5%。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533.78億元,比上年增長30.7%。城鄉居民居住條件不斷改善,農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56.9平方米,市區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13.9平方米。社會救濟,扶貧幫困。送溫暖工作繼續加強。
當前正處在經濟轉型和體制轉軌時期,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矛盾也比較多。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結構低度化問題仍比較突出,名牌產品和龍頭大企業較少;部分企業特別是傳統行業虧損增加,有的停產半停產,商貿企業經營中困難較多;職工下崗。失業增加,就業和再就業壓力較大;部分城鄉居民收入下降,生活比較困難;農業比較效益有所下降,產業化程度不高。對此,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正在采取積極措施,化解矛盾、克服困難,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的大局,加快發展,堅定不移地推進蘇州基本現代化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