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統計局
2002年1月28日
世紀初年,國際國內極不平凡。面對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及加入WTO的機遇和挑戰,蘇州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中央的重大決策,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圍繞加快發展主題,突出結構調整主線,全面實施科教興市、經濟國際化、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化戰略。搶抓機遇,發揮優勢,克服困難,戰勝風險,化解種種外在變數,較好地完成了“十五”計劃初始年的預期目標。于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之林保持“一枝獨秀”之時,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值得慶賀,值得回味。
一、經濟運行
全市經濟在高平臺、低波動、較高速度的軌道上運行,經濟總量刷新紀錄,經濟結構得到優化。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76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2.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萬元,按現行匯率折算已超過3600美元。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5.9:56.5:37.6調整為5.3:56.7:38。全年實現財政收入突破200億元,達208.95億元,比上年凈增50.68億元,增長32.0%,首次位居全省第一。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11.57億元,增長35.0%。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連續6年持續上升,2001年為11.9%,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農林牧漁業
全市農林牧漁業生產在結構調整中求發展,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74.2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2.3%。為了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以及回避加入WTO所帶來的風險,全市大力調整農業結構,以壓縮糧棉種植面積、擴大優質高效經濟作物和養殖業生產規模為主的結構調整加快推進。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比例由上年的54:46調整為49:51;全市糧食作物總播種面積共調減了84.4多萬畝,用于發展水產、蔬菜、飼料牧草等附加值較高的多種經營,養殖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扣除農民家庭兼營工業)的比重超過50%。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區域化布局步伐加快,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變,“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區域經濟特色初步形成。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以圩區治理為重點取得成效。全年投入水利建設資金3.97億元,完成土石方4373萬立方米。建設擋墻護坡72公里,完成防滲渠道100公里,修復水毀工程46處,疏浚河道2299公里。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年農林牧漁業用電量6.38億千瓦時;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61.09萬千瓦;擁有大中型拖拉機5095臺,聯合收獲機5490臺。
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克服了國際市場突變、國內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嚴重困難,在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中快速增長,工業經濟的運行質量穩定提高。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4113.69億元,其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以下簡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794.5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0%和15.6%。全年工業用電量186.14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1.5%。全市加大了工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以電子信息制造業為重點的新興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中,國有工業總產值188.39億元,集體工業總產值335.53億元,三資工業總產值1411.5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2%、15.8%和15.1%;輕工業產值1291.51億元,重工業產值1503.0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9%和18.1%;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7%,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3%,比上年下降0.1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2635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利稅總額218.71億元,其中利潤總額126.0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8.0%和25.8%;虧損面為22.5%,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19.24億元,比上年上升5.1%;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42.8%,比上年提高7.6個百分點。農村工業活力增強,呈現良好發展勢頭,實現銷售收入1160億元,利稅總額89.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4.6%和25.5%。
全市建筑行業市場秩序不斷規范,健全規章制度,強化行業管理,提高工程質量,為城鄉建設尤其是重點工程建設做出了新貢獻,也獲得了較快發展。全市建筑施工企業全年施工項目1.3萬個,竣工項目1.06萬個。施工面積210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300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長28.2%和26.8%。實現總產值122億元,比上年增長11.8%。
運輸郵電
經濟發展對物流的需求,促進交通運輸業發展。全市機動車輛增多,社會運輸能力提高。年末擁有機動車88.95萬輛,其中汽車15.57萬輛,分別比上年增長16.2%和23.7%。全年完成客運量1.95億人次,旅客周轉量106.40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5.1%和5.0%;完成貨運量7988萬噸,比上年增長2.2%,貨物周轉量46.40億噸公里,增長1.1%。全市港口吞吐量8064萬噸,比上年增長0.4%。郵政在改革中發展,郵政業務收入達到5.81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全年發送函件4992萬件、特快專遞175.9萬件,報刊26176萬份;年末郵政儲蓄余額54.4億元,比上年增長20.9%。
電信產業在競爭中獲得發展,各項業務保持快速增長,提升了蘇州市的信息化水平。年末市話和農話交換機總容量317.8萬門,比上年增長15.3%;市話和農話用戶200.54萬戶,其中住宅電話158.71萬戶,分別比上年增長18.0%和13.7%;移動電話用戶197.16萬戶,比上年增長78.8%。城鄉話機普及率達到每百人97.9部,比上年增加24.7部。年末電信局計算機互聯網用戶93.45萬戶,比上年增長1.6倍;ISDN用戶2.67萬戶,DDN用戶8699戶,以ADSL為代表的寬帶網正在迅速接入家庭和單位,電信局ADSL寬帶用戶數達7380戶。
國內貿易
全市國內貿易業面對消費品市場需求相對不足、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抓住市場和品牌拓展,調整結構,提高銷售和效益。新的業態加速發展,大賣場、連鎖店、直銷店、主題商場爭相推進,原有業態精心策劃,抓住一切有利商機,實現了消費品市場平穩發展,穩中顯旺。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1.54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增幅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296.01億元,餐飲業零售額49.0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4%和45.0%,餐飲業大幅增長,成為消費的一大亮點。城市消費品零售額273.04億元,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18.5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6%和12.2%。
市場物價
市場物價與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99.5,價格總水平下降0.5%,部分消費品價格穩中有降,百姓得到很多實惠。與上年相比,食品類、衣著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和交通及通訊價格分別比上年下降2.9%、2.5%、2.8%和4.0%;煙酒及用品、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居住價格分別比上年上升1.9%、0.2%、5.1%和3.3%。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1.9%。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金融業
金融業切實改進金融服務,積極化解金融風險,在總量擴張的同時保持了健康發展,蘇州被評為全省唯一的金融安全區。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731.62億元,各項貸款余額1059.82億元,分別比年初增加254.77億元和88.34億元,存款余額增加幅度大于貸款余額增加幅度。全年銀行現金收入4965.75億元,現金支出5085.29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2.5%和22.8%。
證券市場在規范中發展,全市證券營業部發展到27家。蘇州證券和蘇州信托增資擴股,組建東吳證券,向綜合性證券公司發展,本地證券企業實力增強。在股市不振的情況下,全市證券交易額達到1250億元。
保險業繼續快速發展,2001年又有大眾、新華、泰康三家保險機構進駐蘇州開始籌建,全市保險機構達到9家,全年保險業務收入29.57億元,比上年增長34.1%,已決賠款及給付7.05億元。在保險業務收入中,人壽保險份額加速提高,財產險與人壽險的比例從34.1:65.9調整為31.8:68.2。
房地產業
全市房地產銷售大幅上升,住宅價格上揚,同時房地產開發總量合理調控,空置房消化成效明顯。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66.77億元,比上年增長9.1%,商品房施工面積839.5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0.2%,竣工面積422.90萬平方米,下降4.9%,商品房銷售面積433.07萬平方米,銷售額79.1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0%和19.2%。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390.71萬平方米,增長18.3%。房屋二級市場置換價格上漲交易活躍,市區舊住宅成交過戶面積達67.27萬平方米,成交額6.88億元。
旅游業
《蘇州市旅游總體規劃》已經出臺,以重點支柱產業為目標培育旅游產業。加大了實施“人間天堂,蘇州之旅”品牌戰略的力度。以“三古一湖”旅游產品為中心,加快新品開發,以旅游節慶為龍頭,加大市場促銷力度,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171.49億元,比上年增長20.9%。國際旅游克服了近幾年前所未有的困難,取得一定增長,接待境外旅游者77.82萬人,旅游外匯收入2.34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0%和16.3%。接待國內游客1672萬人,比上年增長11.8%。由各旅行社組織市民出游52.16萬人,比上年增長12.6%。全市新增星級飯店21家,年末擁有星級飯店87家,其中四星級以上飯店15家。星級飯店總床位數達2萬張,增長30%。全市旅游景區標準化建設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繼拙政園、虎丘、蘇州樂園、周莊成為全國首批4A級景區后,又新增加了甪直古鎮、同里古鎮、虞山-尚湖景區。蘇州、常熟、昆山、吳江、吳中已經通過國家旅游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驗收。旅游企業改制步伐加快,從業人員素質提高,城市的接待水平經受APEC財長會議等一系列國際高層會議的考驗。
二、改革開放
全市繼續深化各項改革,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體制改革取得突破,對外開放創出新績。
體制改革
黨政機關機構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市級機關審批總事項減少42.8%,其中審批、核準事項減少49.3%。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也在順利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實施。城市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城市投融資體制改革和建立創業投資機制的工作進入實質性階段,組建了城市建設投資公司。
進一步推動國有(集體)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國有資本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和優質資產向國有投資主體集中,通過整體改制、局部改制、建新租舊、破產兼并等多種形式的改制,加大了企業改制的力度,規范完善企業改制。市屬工業企業改制面達到93%,非工業企業改制面為65%,全市鄉鎮企業已基本完成改制。通過市場進行資本運作取得新進展,牡丹汽車在香港上市,江蘇吳中、蘇州高新、保稅科技配股募集資金9.2億元。全市進入上市輔導期的企業有16家,其中6家結束了輔導。
對外貿易
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達到236.6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9%,其中出口總額123.0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4%,出口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7.9%,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在國際經濟環境變化比較大、困難比較多,對出口的影響逐步顯現的情況下,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各外貿主體采取了有效的應對措施,全市對外貿易取得不俗的成績。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97.11億美元,內資企業出口額25.96億美元,其中外貿公司出口額18.17億美元,私營企業出口額0.75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7.7%,16.4%,14.5%和226.8%。對各大市場出口均有增長,對亞洲出口額63.89億美元,增長25.7%,對北美洲出口額27.99億美元,增長5.1%,對歐洲出口額24.52億美元,增長13.5%,對大洋洲出口額2.46億美元,增長22.0%,對拉丁美洲出口額2.89億美元,增長8.3%,對非洲出口額1.32億美元,增長23.8%。對日本、美國出口分別占全市出口總額的26.3%和21.6%,出口額分別為32.35億美元和26.61億美元,對日出口增長迅速,達25.3%,對美出口受911事件影響,速度放緩,增長4.8%。機電產品出口比重繼續提高,全年機電產品出口額7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5%,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達62.6%,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47.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2.1%,占全市出口總額的比重為38.4%。
利用外資
在我國加入WTO和世界產業分工的大背景下,蘇州以優越的投資環境迎來了新一輪外商投資熱。全年新增合同外資72.30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0.22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4.6%和4.8%,新增合同外資在全國名列前茅。外商投資中大項目、獨資、增資項目明顯增多。新批合同外資超千萬美元的項目239項,增資超千萬美元的項目31項,二項合計合同外資57.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8.1%,占全市總額的79.1%;新批獨資項目1059家,合同外資64.29億美元,占全市新增合同外資總額的88.9%;有317家(次)外商投資企業先后增資12.84億美元,占全市新增合同外資總額的17.8%。鄉鎮引進外資大量增加,全市鄉鎮新增合同外資34.59億美元。私營企業利用外資有所突破,新批私營企業利用外資項目35個,合同外資3493萬美元。至年末,全市累計合同外資415.77億美元,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中累計有81家先后來蘇州投資興辦了188個項目,合同外資59.3億美元;累計實際利用外資233.43億美元。大批外商投資企業投產達產,經營效益良好,對全市的財政收入貢獻逐年加大,全年涉外稅收80.64億元,占全市財政收入的38.6%。
外經合作
全市外經合作取得新進展。全年新簽對外勞務承包合同額1.45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3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8%和11.8%。年末在外勞務人員6421人,其中當年新派勞務人員3787人。當年新辦境外企業5家,累計興辦境外企業79家,其中新開業53家,境外加工貿易企業7家。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私營個體經濟
全市私營個體經濟蓬勃發展,全年新增私營企業1.45萬家,個體工商戶1.9萬戶,私營企業已發展到4.26萬家,從業人員48.74萬人,注冊資金296.2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2.4%、40.7%和69.2%;個體工商戶已有16.89萬戶,從業人員26.96萬人,注冊資金39.2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6%、16.1%和21.2%。個私經濟貢獻份額繼續加大,全年私營個體經濟上交稅金34.2億元,增長54.5%,占全市財政收入的比重為16.4%。
開發區建設
以園區、新區、昆山開發區為龍頭的5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0個省級開發區,吸引外資總量再創新高,共新增合同外資53.3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1.3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5%和8.4%,占全市總額的73.7%和70.7%。開發區成為臺商投資集中區,臺資約占開發區引進外資總量的40%。至年末,累計開發面積163.04平方公里,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43.44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40.49億美元。開發區經濟規模迅速成長,批準進區三資企業已達3210個,成為全市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增長點,對全市國民經濟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蘇州工業園區實現財政收入24.39億元,進出口總額39.16億美元,其中出口額16.79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9.7%、5.5%和8.8%。蘇州新區實現財政收入20.73億元,進出口總額58.74億美元,其中出口額29.72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7.2%,21.2%和30.2%。昆山開發區實現財政收入17.72億元,進出口總額29.03億美元,其中出口額14.56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3.0%,59.9%和43.9%。這三個開發區的財政收入、進出口總額和出口額分別已占全市總量的30.1%、53.6%和49.6%。
三、社會事業
積極實施科教興市、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大改革力度,社會事業取得新成果,實現了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
科技事業
全市以建設國際新興科技城市為主線,實施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為重點,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積極實施農業科技示范、高新技術產業化和招才引智三大工程,科技事業獲得新發展。全市組織實施科技攻關、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火炬計劃、星火計劃、成果推廣、國際科技合作等科技項目50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77項,省級項目291項,市級項目140項。153項科技成果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其中江蘇省獎26項。全年專利申請量2345件,專利授權量1609件,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左右。至年末,全市專利申請總量1.42萬件,專利授權總量1萬件。高新技術產業化進程加快,各類專業特色鮮明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進展順利,繼昆山周莊傳感器園被批準為國家火炬計劃傳感器產業基地以后,又申報了蘇州新區國家環保產業園和吳中醫藥產業基地。全市新認定省級高新技術產品240個,累計已達800個,已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5家,當年新增省級高新技術企業64家,實有總數達到410家。企業與100多所高校、科研所共建200多個產學研聯合體,新簽合作協議81項。科技合作從國內合作開始走向國際,成功承辦第四屆APEC技術展示暨交易會,26個APEC成員體的近1000個參展機構參加了本屆技交會,成交項目513個。工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47.6%,列全省第一,比上年提高1.13個百分點,省科技廳、省統計局組織實施的科技進步統計監測綜合評價得分為94.67,全省并列第二。蘇州市和張家港、昆山被省推薦為國家科技進步城市。
教育事業
全市繼續高標準實施義務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育整體水平進一步提高。2001年,全市小學入學率、鞏固率和畢業率都達到100%,初中入學率、鞏固率和畢業率分別達到100%、99.92%和99.11%。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5.09%,應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達84.2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3%。全市小學在校學生42.91萬人,初中在校學生25.82萬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7.69萬人,職業中學在校學生1.46萬人;技工學校在校學生1.23萬人,畢業生0.58萬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學生4.36萬人,畢業生1.27萬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5.87萬人,畢業生0.96萬人;成人高等學校在校學生3.24萬人,畢業生0.68萬人。民辦教育繼續發展,現有民辦大學3所,民辦普通中小學20所,民辦職業學校4所。全市絕大多數鄉鎮通過省、市實施教育基本現代化工程示范和先進鄉鎮驗收,教育現代化、信息化工程成效明顯。蘇州城建環保學院與鐵道師范學院合并組建蘇州科技學院,蘇州大學通過國家教育部“211工程”復查驗收。
文化事業
全市文藝工作者精心組織了第八屆APEC財長會文藝演出,成功組織蘇州旅游節和國際絲綢節文藝活動、《紅的暢想》大型文藝晚會以及新年音樂周、民間民俗文化周、少兒藝術活動周、群眾文化周等文化活動。2001年5月,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并在國內外組織了一系列慶祝演出活動,大力弘揚了蘇州傳統文化。蘇州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發放圖書卡近十萬張,接待讀者近百萬人次,蘇州日報社新聞大樓等文化設施建設順利竣工。蘇州廣播電視總臺組建成立,蘇州電視臺制作播出中心工程進入裝修等后期工作,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圍繞重要工作、重大活動、重點工程,開展了形式多樣富有成效的新聞宣傳。文化出版市場管理和文物保護進一步加強。文化、廣電等企事業改革進一步深化,為文化市場增添了活力。年末全市有文藝表演團體18個,群眾藝術館、文化站159個,公共圖書館11個,出版社2家,公開出版報紙11種,雜志27種,廣播電臺6座,電視臺6座,電影放映單位217個,電影觀眾151.47萬人次。
衛生事業
全面實施區域衛生規劃,推進城鄉聯動的社區衛生服務,健全了衛生監督和疾病控制體系,完成了“120”與“110”并軌的急救指揮中心、市中心血站等工程建設。加強衛生防病工作,醫療衛生條件繼續改善,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成績顯著,合作醫療覆蓋面達95%以上。加強無償獻血工作,無償獻血占臨床用血量的78%。年末全市擁有醫療衛生機構1252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91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2.46萬人,其中醫生1.15萬人,衛生機構醫療床位1.80萬張。
體育事業
蘇州市體育中心體育館如期竣工,體育場裝飾等后期工作順利進行。全市新建6個國家級10個省級全民健身工程和一批全民健身點。深入貫徹《全民健身綱要》,組織“全民健身周”活動,舉辦各類比賽活動59項次。蘇州籍體育健兒屢創佳績,獲得世界大賽4金1銀,九運會4金。銷售電腦體育彩票超過2億元,銷售即開型體育彩票超過3000萬元,占全省三分之一。成立了蘇州市體育實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體育事業向產業化發展,積極拓展體育市場消費,臺灣新浪獅俱樂部籃球隊落戶蘇州,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四、城鄉建設和管理
2001年,全市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重大工程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城鄉規劃管理進一步加強,城市形態開始向“五區組團”轉變,環境保護和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成效,公用事業快速發展。
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需求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對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564.33億元,比上年增長9.3%,比上年提高了0.6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單位投資119.14億元,增長7.0%,城鎮集體投資4.3億元,下降53.5%,私營個體投資140.96億元,增長70.9%,城鄉個人投資完成額20.21億元,下降20.8%。私營個體完成的投資額較上年凈增58.47億元,成為投資的主要增長源。從各類投資看,基本建設完成86.17億元,增長8.7%,更新改造完成35.97億元,下降1.7%,其他投資完成110.7億元,下降14.1%,房地產開發完成66.77億元,增長9.1%。全市50個重點項目共完成投資46.2億元,35項實事工程項目完成投資42.2億元。全年施工房屋面積1410.22萬平方米,下降2%,竣工房屋面積771.11萬平方米,增長1.5%,房屋竣工率為54.7%,新增固定資產319.89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為105.3%。新增生產能力和效益主要有:熱軋鋼材50萬噸/年,高檔羽絨服200萬件/年,空調器40萬臺/年,改擴建公路446公里等。
建設和規劃管理
新設立的吳中區、相城區發展態勢良好,城市形態開始向“五區組團”轉變。全市城鎮規劃和建設管理力度加大,27個重點中心鎮的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順利進行。蘇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總投資5.85億元的城區防洪綜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市區水環境綜合整治、金雞湖環境治理等工程繼續推進,城鄉河道清淤加快。嚴格環保執法,認真執行蘇錫常地區限期禁采地下水的決定。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成效,市容市貌明顯改善。完成了蘇州公園等園林規劃建設項目。市區新增綠地202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33.5%,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人均公共綠地面積5.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平方米。繼張家港、昆山和蘇州市區之后,太倉、常熟又進入國家環保模范城市行列。蘇州被建設部授予最佳人居環境獎。
公用事業
為改進城市生活環境和承辦APEC財長會議,城市公用事業加快發展,主要市政道路橋梁等設施得到整治。市區道路罩鋪瀝青20多萬平方米,鋪設人行道板6萬多平方米,維修橋梁20多座,同時還對雨水管、污水管、城市路燈等市政設施進行了維護。年末市區公交營運線路49條,營運車輛728輛,線路總長度793公里,全年運客總量2.06億人次,營運出租汽車2367輛。煤氣供氣總量7067萬立方米,液化氣供應總量95454噸。
五、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1年,全市計劃生育、勞動就業等工作取得新成績,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社會保障覆蓋面擴大,生活條件繼續改善。
人口和就業
全市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加強,人口出生率穩定在較低水平上。全市出生36694人,出生率為6.3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9‰。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580.53萬人,比上年增加2.3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14.77萬人,比上年減少17.06萬人,非農業人口265.76萬人,比上年增加19.42萬人。市區總人口209.45萬人,比上年增加2.26萬人。
年末全市城鎮從業人員73.12萬人,其中國有單位34.3萬人,集體單位8.38萬人,其他經濟單位30.4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5%。
人民生活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市區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15元,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579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4%和5.5%。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市區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270元,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127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4%和1.3%。市區居民人均非消費性支出3329元,增長40.8%,主要用于購建房等。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農民為43.5%,市區居民為42.0%。儲蓄存款增多,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937億元,比年初增加133億元,人均儲蓄存款1.61萬元。住房條件進一步改善,市區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為17.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住宅成套率達81%。完成住房解危10萬平方米和房屋屋頂“平改坡”試點工作。
社會保障
全市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等保險制度基本建立,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市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工作取得突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為97.4%,基本養老保險費收繳率為96.8%,居全省首位,實現了養老金100%社會化發放。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單位20308戶,參保職工87.22萬人,增長13.6%,離退休人員27.59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迅速擴大,參保單位16378戶,參保人數達到102.04萬人,凈增52.7萬人,增幅超過一倍。全市商業人壽保險保費收入達20.16億元,增幅達38.6%,成為社會保險體系的一個重要補充。
蘇州市率先在全省出臺了《蘇州市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辦法》。社會弱勢群體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全市共有12243戶32675人納入低保范圍,其中城鎮4761戶12300人,農村7482戶20375人,各級發放低保資金2486.86萬元。全市各項社會福利保障發展迅速。
展望來年,中國加入WTO給蘇州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但也不能低估面臨的挑戰。目前蘇州也還存在城市信息功能、流通功能、消費功能落后于生產功能,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的深層次矛盾還比較突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難度、就業和再就業壓力依然較大,低收入群體生活比較困難,社會保障體系支撐作用有待加強等問題。對此,市委、市政府正在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逐步解決,相信在蘇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世紀的蘇州經濟能夠在世界經濟總體放緩的趨勢中“逆風飛揚”。
注:本公報統計數據為預計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