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是我市實施“快速崛起,富民強市”的關鍵一年。一年來,全市人民團結奮斗,進一步樹立強烈的連云港意識,緊緊圍繞開放興市、科教興市、以港興市三大主戰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鞏固了“十五”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格局。
一、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初步統計,全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50.30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增幅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是1999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1.95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155.13億元,增長14.4%;第三產業增加值113.22億元,增長11.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585元,比上年增長10.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4.7:43.4:31.9調整為23.4:44.3:32.3,其中第一產業比重下降了1.3個百分點,第二、三產業比重分別上升了0.9和0.4個百分點,二、三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5.1%和31.9%。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創造的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達42.1%。城市化進程呈加快態勢,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達33%,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全市中心城鎮聚集功能和輻射作用進一步得到加強。
勞動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年末全市城鎮集體以上單位從業人員28.94萬人,其中國有單位19.71萬人,集體單位3.79萬人,其他單位5.44萬人。私營個體從業人員13.08萬人,其中城市私營個體從業人員5.21萬人。全年組織大規模就業專場招聘會39次,開發就業崗位1.44萬人,失業人員實現就業1.29萬人,增長15%,下崗職工再就業率達68%。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是:經濟總量偏小、整體實力不強,工業化、城市化水平偏低,就業、再就業壓力加大,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三農”問題比較突出,部分國有企業經濟效益較差等。
二、農林牧漁業
全市農村工作以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為目標,深化農業結構調整,推進科技及體制創新,推進農產品質量建設,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有力地推進了全市農村經濟的發展。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55.48億元,比上年增長4.9%。其中農業產值88.32億元,增長1.1%;林業產值2.49億元,增長15.6%;牧業產值25.40億元,增長5.2%;漁業產值39.27億元,增長14.7%。
種植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農業生產穩定提高。全年糧食總產230.6萬噸,比上年增長1.9%。棉花和花生在播種面積減少及嚴重干旱情況下,總產分別為4.1萬噸和15.3萬噸,比上年分別下降-18.3%和-8.8%。全市糧經比例5.26:4.74。洋蔥、萵苣、秋蕃茄、白蒜、淺水藕等十大生產基地規模繼續擴大,無公害蔬菜生產明顯加快。林業生產形勢繼續好轉,重點項目建設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成片造林面積0.77萬公頃,新建農林網1.17萬公頃,完成沿海防護林建設0.8萬公頃。加大防護林體系建設力度,全市沿海全長168.6公里、寬30米的沿海防護林基干林帶全面建成合攏。年末全市林木覆蓋率17.3%。畜牧業發展勢頭良好,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年末生豬存欄125.6萬頭,比上年增長3.5%;大牲畜16.7萬頭,增長2.6%;豬牛羊禽肉產量16.1萬噸,增長3.0%;禽蛋產量11.96萬噸,增長3.5%。漁業生產形勢喜人,品種結構繼續優化。全年水產品產量39.8萬噸,比上年增長5.6%;其中海水產品產量26.08萬噸,增長4.8%。海洋經濟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建成了全省最大的海水育苗基地。紫菜養殖、稻田養殖及各類海珍品養殖規模明顯擴大。
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農業現代化水平逐步提高。全年完成水利投資1.57億元,大浦抽水站、石梁河水庫及小塔山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全面建成。全年改造中低產田1.41萬公頃,建設高效農田0.94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2.7平方公里。全市農機總動力208萬千瓦,農機化綜合水平達77%,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在深化改革中繼續呈現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127.11億元,比上年增長14.3%。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簡稱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88.38億元,增長20.0%;完成工業增加值75.78億元,增長17.6%。國有工業繼續保持穩定發展,集體工業及“三資”企業發展迅速。全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完成增加值11.62億元,增長5.7%;集體工業完成增加值12.12億元,增長16.4%;“三資”企業完成增加值19.61億元,增長25.2%。集體工業和“三資”企業累計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41.9%,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52.1%。農村工業發展態勢良好,私營工業異軍突起。農村工業累計完成增加值24.50億元,比上年增長19.2%。規模以上私營工業戶數197戶,比上年末增加66戶;完成增加值12.82億元,比上年增長101.2%,占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16.9%。
企業規模進一步壯大,支柱行業支撐作用明顯。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94戶,其中資產過億元的企業39戶,比上年末增加4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35戶,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23戶,比上年末分別增加5戶和2戶。醫藥、化工、紡織、食品及建材五大支柱行業共完成工業增加值48.26億元,占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63.7%,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66.9%。在這五大支柱行業中,主要產品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從產量上看,軟飲料增長23.4%,紗、布分別增長32.5%和24.4%,人造板增長23.4%,合成氨增長32.0%,化學纖維增長56.0%,人造毛皮增長48.4%,化學原料藥增長14.2%,塑料制品增長13.3%,純堿在上年超能力生產的基礎上又增長6.9%。
高新技術工業快速發展,工業整體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全年高新技術工業實現產值28.83億元,比上年增長30.0%;實現銷售收入24.83億元,增長24.0%;實現利稅5.77億元,增長30.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258.60億元,增長20.0%;實現利稅22.31億元,增長19.9%;其中利潤11.38億元,增長34.8%。企業虧損面13.7%,比上年末縮小1.7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下降4.5%。全市工業企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141.7%,比上年提高15.8個百分點。
建筑業快速發展。全年完成建筑業增加值28.02億元,增長14.6%。建筑業完成施工產值73.6億元,增長23.8%。全年施工單位工程個數2420個,單位工程竣工個數1980個,其中優質工程826個。房屋建筑施工面積89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676萬平方米,分別比上年增長13.5%和15.9%。建筑業市場開拓能力不斷增強,全年承接工程遍及11個國家地區和國內21個省市,外出施工人員15.17萬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0.54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其中城鎮集體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含房地產)完成133.06億元,增長29.8%。從投資來源看,中央投資55.2億元,省投資21.8億元,占城鎮集體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的57.9%。
投資結構繼續改善。全年基本建設投資完成88.62億元,增長26.8%;更新改造投資完成21.50億元,增長25.0%;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6.02億元,增長65.9%。在基本建設投資中,大中型項目完成68.6億元,增長103.0%。其中電力供應業完成投資52.9億元,增長69.1%;市政道路等完成投資52.9億元,增長75%。在更新改造投資中,制造業完成投資11.9億元,增長46.6%。在城鎮集體以上投資中,生產性投資74.76億元,增長57.4%;其中工業企業的設備購置投入及安裝工程投入47.6億元,增長86.8%。非生產性投資42.28億元,下降7.3%。
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全市56項重點建設項目當年完成投資75.67億元,占全市城鎮集體以上投資的56.9%。其中國家重點項目10項,完成投資65.56億元;省重點項目13項,完成投資3.63億元;市重點項目33項,完成投資6.48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成果顯著。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項目751個,其中當年新開工項目624個,當年竣工項目614個,計劃完成率93.2%,比上年提高4.2個百分點;項目建成投產率81.8%,提高3.5個百分點。當年新增固定資產61.3億元,增長38.7%;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51.2%,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
五、交通運輸和郵政通訊業
交通運輸生產穩定增長。全年交通運輸業完成增加值22.33億元,比上年增長6.0%。全社會公路運輸完成客運量5104萬人,增長3.4%;完成貨運量2962萬噸,增長1.7%。全社會水路運輸量完成254萬噸,比上年下降1.6%。民航旅客吞吐量完成3.53萬人次,下降11.1%。
連云港港口吞吐量再創歷史新高。全年完成吞吐量3316.2萬噸,比上年增長8.4%;其中外貿吞吐量完成2001.7萬噸,增長6.6%。集裝箱吞吐量20.51萬標箱,增長30.2%。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基本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四縣為紐帶的快速通道網絡。年末全市公路總里程達336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208公里;全年新增公路里程81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80公里。全市中高級客車已達1778輛,客車檔次有了明顯提升。連云港港口生產泊位已達30個,其中萬噸級泊位25個,年末綜合生產能力達2265萬噸。
郵政通訊發展加快。全年郵政通訊業完成增加值5.58億元,比上年增長21.1%。郵電通訊業務收入完成9.27億元,增長16.0%。全市電話用戶新增31.5萬戶,比上年增長45.8%,其中新增固定電話用戶15.5萬戶,新增移動電話16.01萬戶。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已達69.69萬戶,比上年末增長28.7%;移動電話用戶已達48.76萬戶,增長48.3%。
六、國內貿易及市場物價
消費品市場穩中見旺。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3.02億元,比上年增長9.8%;分城鄉看,城市零售總額54.40億元,增長13.5%;農村(縣及縣以下)零售總額58.62億元,增長6.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87.35億元,增長11.3%;餐飲業零售額11.96億元,增長10.1%;其他行業13.71億元,增長1.3%。
年末全市各類商品交易市場已達310個,其中成交額超億元的市場達34個,比上年增加2個。全年實現市場成交額228.3億元,比上年增長9.8%,比上年增幅提高7.5個百分點。
市場物價總水平回落。全市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97.5,比上年回落1.3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98.9,比上年回落1.8個百分點。其中價格指數回升的主要有服務項目、娛樂教育文化用品、鮮菜及鮮果等,其余均較上年有不同程度回落。
七、對外經濟和旅游業
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積極實施“開放興市”主戰略,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對外貿易持續增長。全年進出口總額7469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9.6%;其中進口24374萬美元,增長26.2%;出口50316萬美元,增長3.1%。利用外資取得突破。全年新簽利用外資協議161項,比上年增長73.1%;協議利用外資19677萬美元,增長94.6%;實際利用外資53726萬美元,增長1.76倍;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0009萬美元,增長73.1%。新簽利用外資中,二、三產業比重分別提高6個和8個百分點。世界排名500強的美國杜邦公司和法國羅蓋特公司在我市落戶,益海糧油和集裝箱項目的引進,使我市臨海工業實現了零的突破。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穩步增長。全年新簽對外勞務合同額1167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9.0%;實現營業額10007萬美元,增長18.0%。年末在外勞務人員9120人,增長18.7%。
對內經濟技術協作繼續取得好成績。全年新增內聯項目703個,比上年增長25.1%;引進市外客方到位資金15.7億元,增長67.7%。開發園區建設全面提速。年末全市市級以上重點開發園區10個,重點鄉鎮級開發園區15個。全年實際利用外資到帳達8369萬美元,自營出口實現1.55億美元,業務總收入達182億元,財政收入實現5.97億元。
連云港經濟技術開區建設步伐加快。全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8.1億元,比上年增長35.1%。全年實際利用外資5085萬美元,新簽協議利用外資1億美元。全年實現財政收入4.92億元,增長78%。
旅游產業進一步壯大。全市以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為目標,積極實施大旅游戰略,強化旅游業的主導產業地位,旅游經濟呈現持續快速發展勢頭。花果山景區先后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第五批“全國文明旅游區示范點”,連島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成為遠近聞名的海濱旅游度假區,漁灣和高公島游覽區也均被評為國家2A級景區。全市各類星級飯店達到40家,連云港之夏及西游記文化旅游節的影響日益擴大,使我市旅游綜合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達38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0.7%,實現旅游收入28億元,增長6.7%。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全市各級財政部門狠抓增收節支工作,財政收入實現較快增長,財政支出進一步得到調整和優化。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26.99億元,比上年增長31.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7.16億元,增長48.7%。全年財政支出25.62億元,增長23.9%。其中,用于農業支出1.37億元,增長5.5%;用于教育支出6.30億元,增長25.6%;用于社保補助支出和撫恤及社會福利救濟支出分別增長40.4%和11.0%。
金融形勢基本平穩,信貸結構得到有效調整。全市金融機構現金收入786.47億元,比上年增長20.6%;現金支出785.29億元,增長19.7%。收支相抵凈回籠1.18億元。年末各類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259.88億元,比年初增長16.1%;各類貸款余額200.74億元,增長15.2%。其中用于工業貸款余額31.21億元,比年初增長3.5%;用于建筑業貸款余額3.32億元,增長102.4%;用于農業貸款余額27.27億元,增長21.9%。用于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余額9.67億元,比年初增長70.1%。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保險事業發展迅速,保險補償作用得到較好發揮。天安保險公司入戶我市,為我市保險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年各類保險機構保險費收入實現7.88億元,比上年增長45.3%;全年賠付額1.23億元。財產保險累計承保金額381.20億元,保險費收入1.85億元,增長13.3%;賠付金額0.91億元,賠付率49.4%。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隊伍擴大,綜合素質提高。年末全市人才總量18.58萬人,比上年增長2.4%;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1.51萬人,比上年增長1.5%。其中高級職稱4829人,增長8.8%;中級職稱32761人,增長7.6%。
科技活動增多,科研成果顯著。全年組織新上省級及以上科技計劃項目255項,國家重點星火計劃項目2項。全年共組織實施40項工業研究開發計劃項目,51個產品被認定市級高新技術產品,38個產品被認定為省級高新技術產品,3個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新產品。其中有20個項目列入省火炬計劃,有5個項目列入國家電子信息應用貸款建議項目計劃。全年批準申請專利108項,全市技術成交項目333項,比上年增長8.8%;技術成交額2.13億元,增長33.7%。全年鑒定驗收各類科技成果133項,其中達到國際水平的5項,達到國內先進的82項。6項科技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89項科技成果獲市科技進步獎。全市現有省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1家,其中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8家。成功舉辦了連云港新醫藥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專家論壇暨成果展示會。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取得可喜成績。切實抓好“兩基”的鞏固與提高,加快發展高中段教育,努力發展地方高等教育,穩步進行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改革,著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市高等院校通過合并重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現有在校學生21572人,比上年增長11.8%,普通中學202所,在校學生30.50萬人,增長15.4%;普通小學1368所,在校學生56.47萬人,減少7.2%;職業中學14所,在校學生13098人,增長24.6%。學齡兒童入學率99.96%,小學畢業升學率95%,高中段入學率72.02%。全年有12995人被普通高校錄取,其中本科7671人,專科5324人,錄取率達到65.1%。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先后成功組織了《世紀港城,萬馬奔騰》春節廣場文藝表演和第三屆“在海一方”百場廣場文化活動。舉辦了“港圣杯”第二屆全民讀書節和首屆農民藝術節,進一步繁榮群眾文化生活。成功發掘海州漢墓,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年末全市各類文化館站111個,各類藝術表演團體8個,全年演出場次159場,比上年增長63.9%;公共圖書館藏書84.99萬冊,增長0.9%;有線電視入戶數14.28萬戶,增長17.8%,鄉鎮有線電視聯網率100%,新開通了670個行政村的有線電視信號,聯網率提高到37%。
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年末全市衛生機構數703個,其中各類醫院154個;衛生技術人員11364人,其中職業醫師及助理醫師4824人,注冊護士3520人。全市每萬人擁有職業醫師10.4人,每萬人擁有醫院病床數12.9張。全市農村衛生水普及率68%,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比上年下降11.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鄉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率86.3%,全市合作醫療參加率55.7%,農村覆蓋率為57.3%。
體育事業取得矚目成績。在第15屆省運動會上,獲得金牌27.5枚。在釜山亞運會上,獲金牌2枚。在全國信鴿比賽中,獲團體總分第1名;在全國拔河錦標賽上,獲團體亞軍。擁有全民健身工程16處,在校學生體育達標率達98%,國民身體健康綜合測評合格率為70%。
十一、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邁上新臺階。全年共完成建設項目279項,完成投資額43億元,其中市區137項,完成投資22.6億元。新區建設全面啟動,舊城改造日新月異。新浦新區的“五路三橋”工程已全部竣工,有62%的土地正在開發和已確定開發。全年市區老城區開發面積突破140萬平方米,開發投資突破10億元,興業時代花園、萬潤花園、新電光明小區等已投入使用,新銀雙廈、急救中心大樓等一批標志性建筑相繼建成,已成為城市建筑的新亮點。四縣縣城舊城改造全面展開,城市面貌明顯改觀。年末新海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二期處理工程已開工建設,市區水環境質量進一步得到改善。園林綠化成效明顯,景區建設進一步加快。年末綠化總面積達83萬平方米,其中新增綠地50萬平方米,改造綠地33萬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共綠地7.2平方米,綠化覆蓋率33%。全市風景區重點建設項目達32項,總投資3.3億元,完成了花果山游客接待中心、山門廣場擴建、《西游記》鍛銅壁畫等19項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小城鎮建設進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全年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入2.79億元,新建道路173萬平方米,鋪設排水管道129公里,新建改建小水廠14個,供水普及率達81.1%。年末全市建制鎮已增加到56個,占全市鄉鎮總數的60.9%。創建“省級示范小城鎮”4個,“市級新型小城鎮”37個。
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以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生態城市為目標,以鞏固提高“一控雙達標”成果為重點,加大環保工作力度,在地表水保護、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物管理及生態示范區建設等方面均取得較好成績。全年薔薇河飲用水質達標率一直保持在100%,客水污染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煙控區覆蓋率保持100%,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已動工建設,市區及4縣全部成為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地區。
十二、人口與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總人口464.03萬人,比上年末凈增4.39萬人,增長0.96%;其中市區人口64.74萬人,凈增0.88萬人,增長1.4%。全市非農業人口127.08萬人,凈增6.41萬人,增長5.3%;其中市區非農業人口53.62萬人,凈增1.48萬人,增長2.8%。全年人口出生率為9.45‰,計劃生育率達90.3%。
社會保障繼續得到加強。年末全市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均實行社會化發放,社會化發放率和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率均達100%。醫療保險面繼續擴大,全市共有參保單位2236家,涉及參保職工23.4萬人,比上年增長78%。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全年享受保障人數比上年增長21.1%,城鄉“五保”對象全部得到供養。
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30元,比上年增長9.3%;人均消費支出5059元,增長3.1%。城鎮在崗職工人均工資首次突破萬元大關,達10045元,增長11.8%;其中市區12488元,增長12.3%。農村居民人均年純收入2991元,比上年增長8.3%;人均生活費支出1723元,增長5.9%。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總使用面積20.9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0%;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2.5平方米,增長0.9%。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人均3447元,比上年增長22.0%;其中城鎮居民人均10485元,增長14.8%;農村居民人均867元,增長18.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注: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