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8日
2008年是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一年。一年來,盡管遭受許多突如其來的困難和挫折,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萬眾一心,開拓進取,逆勢拼搏,在非常之年實現了非常發展,全年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面依然呈現出“總量突破、增長加速、質量提升、發展和諧”的良好態勢,總體發展仍是多年以來取得成果較為豐碩和充實的一年。
一、綜 合
經濟總量實現歷史突破。據初步統計,200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簡稱GDP,下同)再次創造歷史,全年實現GDP750.10億元,較上年增加131.92億元,按可比價格較上年增長13.1%(簡稱同比增長,下同),較全省平均增長高出0.8個百分點;增幅在全省13個市中位居第8位,較上年前移4個位次。
人均水平躍上新的臺階。按常住人口計算,2008年,全市人均GDP達到16808元,同比增長13.8%。按現行匯率計算(下同),在上年突破2000美元的基礎上達到2457美元。其中市區人均GDP達到37308元,即首次突破5000美元達到5454美元,標志著連云港發展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三次產業實現協調發展。全市三次產業繼續呈現“穩固、提升、活躍”的良好局面。全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2.78億元,同比增長5.8%,增幅居全省第2位;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55.06億元,增長14.5%,居全省第4位;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72.26億元,增長14.9%,居全省第7位。全市三次產業的結構調整為16.4:47.3:36.3。
縣域經濟繼續全面加速?h域GDP共實現441.43億元,占全市比重59.0%,同比提高0.8個百分點;縣域GDP增長15.2%,增速較全市高2.1個百分點。從全省來看,盡管在經濟總量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從發展速度上看,全市縣域經濟加速態勢明顯,贛榆、東海、灌云、灌南四縣GDP增幅在全省52個縣(市)中分別居第6位、4位、4位、3位。
全面小康進程明顯加快。從25個重點監測的小康指標看,全市有11個指標達到小康標準值,達標率提高到44%。11個達到小康目標標準的指標分別是: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農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城鎮人均擁有道路面積、百戶家庭電話擁有量、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城鎮社區居委會依法自治達標率、農村村委會依法自治達標率、城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等。
節能減排取得顯著進展。年內,實施新電公司余熱利用等20項重點節能改造項目和福東照明電熔爐改造等10項重點節電項目,關停3條水泥企業立窯生產線,關停小化工企業25家,實現了三年目標兩年完成。對4家年綜合能耗3000噸標煤以上企業技改項目進行了節能評估,對20家企業進行了節能監測。東成生化、中大海藻和湛藍科技等3家企業成為江蘇省第二批省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全市單位GDP能耗可望下降5.2%,完成省下達年度目標任務。
主要矛盾和問題依然存在。2008年,面對當前趨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仍很突出,主要表現有:經濟增長顯現下行趨勢、社會需求呈現減緩跡象、對外經濟放緩發展步伐、重點行業發展壓力增多、社會就業面臨前所未有困難、企業家信心指數呈現回落、縣區及城鄉經濟發展依然不夠平衡、橫向比較總量差距依然等等。這些矛盾和問題,亟需引起高度重視,有待進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農林牧漁業
糧食生產連續六年豐收。2008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709萬畝,畝產達到451公斤,同比增長9.5%;糧食總產量達到320萬噸,連續六年實現豐產豐收,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灌南縣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高效農業步入全省前列。全市高效農業面積新增25萬畝,累計達到140萬畝,占耕地面積的23%;設施農業新增10萬畝,累計達50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3%,居全省領先水平。東海、贛榆進入全省前十名,其中贛榆設施農業面積占耕地比重在全省名列第六位。
林果生產實現新的突破。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積20.4萬畝,建設農田林網79萬畝,森林覆蓋率為18.05%,同比提高1.42個百分點。全市重點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楊樹速豐林、優質果品基地48個,打造林業特色鄉鎮9個,新發展苗木花卉面積5.44萬畝,新發展面積列全省第一。苗木花卉總面積達12.64萬畝,其中鮮切花類達1.2萬畝,為全省最大的鮮切花生產基地。
畜牧業規;M程加快。全市初步建成瘦肉型豬、蛋雞、肉禽、食草家畜四大生產基地,有規模畜牧業養殖場(戶)已經達到8500個,各類養殖小區140個。年末,生豬存欄143.29萬頭,牛存欄3.08萬頭,羊存欄11.32萬只,家禽存養量達到1232.63萬只,豬牛羊禽肉20.5萬噸,增長13.6%。各項疫病防治工作扎實有力,抗體檢測處于全省前列,基本保持重大動物疫情清凈。
漁業生產繼續穩步推進。全年完成水產品產量54.42萬噸,同比增長3.02 %;其中海水產品完成35萬噸,增長4.0%。全市高效規;瘽O業面積已經達17萬畝,全年高效外向漁業產值占整個漁業產值的比重達25%。泥鰍養殖、水庫網箱養殖、觀賞魚養殖等特色養殖逐漸成為我市漁業經濟發展的亮點,板橋紫菜加工園年加工紫菜3億張,現已成為全省最大的以紫菜加工為主導產品的加工園區。
生態農業建設全面加強。突出農業品牌建設,建成平明稻米、歡墩蘆筍、黃川草莓、陡溝蘆蒿、灌南淮山藥等36個市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品牌增加到230個。強化農貿市場、超市、畜產品生產企業的監督檢測工作,蔬菜合格率達96%以上,生豬“瘦肉精”和生鮮牛奶“三聚氰胺”均為陰性。全市無公害水產品總數達到45個,無公害水產品基地總面積達到37萬畝,全年水產品檢測樣品合格率達到95%以上。
農業機械化程度繼續提高。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301.31萬千瓦,擁有大中型拖拉機7158臺。機耕面積達到482千公頃,機播面積216千公頃,機械植保面積350千公頃。全年共組織13410臺聯合收割機參加跨區作業,共推廣各類農機具10411臺套,新增水稻插秧機869臺,基本實現水稻種植機械化示范村34個,基本實現水稻種植機械化示范鄉鎮2個。
農業水利建設力度加大。全市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完成投資12.26億元,再創歷史新高。農村水利共完成投入1.53億元,完成土石方5930萬方,加固加高圩堤68公里,疏浚縣級河道35條,改造中低產田11.61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8平方公里,增加有效灌溉面積10.41萬畝,恢復改善灌溉面積33.98萬畝,年節水量266萬立方米。新沂河50年一遇工程、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大浦河調尾工程等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主導地位日益顯現。2008年,全市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281.29億元,同比增長16.3%,是三次產業中增長最快的。全市工業化率達到37.5%,同比提高0.4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經達到1262家,其中有165家企業銷售收入過1億元,較上年凈增51家。
工業生產態勢總體平穩。據初步統計,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973.56億元,同比增長37.3%;共擁有資產1001.59億元,增長25.6%;實現銷售收入954.12億元,增長38.0%;實現利潤81.13億元,增長47.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271.04億元,增長18.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9個百分點,增幅在全省13市中居第4位;全市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31.5,列全省第6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3個百分點。
工業科技含量提升明顯。全年規模以上高新技術工業產值突破200億元,達到200.80億元,同比增長40.7%;增幅高于產值增長3.4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20.6%,同比提高0.9個百分點;實現銷售產值184.71億元,增長35.4%;完成出****貨值22.99億元,增長54.1%,占全市規模以上出****貨值的25.6%。實現銷售收入186.18億元,增長39.7%;實現利稅36.67億元,增長41.5%。
支柱行業地位舉足輕重。全市農副食品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五大行業共實現產值576.43億元,同比增長33.7%;實現銷售收入559.53億元,增長35.5%;實現利稅89.85億元,增長49.2%。五大支柱行業工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59.2%,實現銷售收入占59.0%。其中醫藥制造業完成產值86.69億元,增長37.9%;實現銷售收入74.92億元,增長32.5%;實現利稅23.99億元,同比增長22.0%。
建筑業保持發展態勢。全市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283家,簽訂合同額270.83億元,增長11.2%;其中本年新簽合同額195.14億元。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12.64億元,增長25.2%;其中省外承攬工程完成產值76. 0億元,增長18.3%;全市施工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竣工產值174.69億元,增長27.1%。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力度持續加強,投資結構趨于優化。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達777.68億元,同比增長33.0%;規模以上投資692.5億元,增長36.5%,增速列全省前列。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增長28.7%,第二產業投資增長36.9%,第三產業投資增長35.8%。三次產業投資比例為0.45:64.7:34.9,“擴內需、促增長、調結構”的目標初步實現。
重點項目進展順利,制造業投資依然強勁。全市在建規模以上投資項目1358個,項目平均規模同比增長33.7%;其中在建億元以上投資項目204個,增長32.5%;億元項目完成投資315.5億元,增長89.9%;億元項目完成投資占規模以上項目投資比重52.8%,提高14.0個百分點。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制造業投資433.9億元,增長48.4%,其中造船、石化、汽車、冶金、新材料等產業均取得實質性突破。
房地產投資平穩增長,住房構成有所改善。在國家強化宏觀調控的新形勢下,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受慣性作用,在上年高平臺上基礎上平穩增長。全市共有開發量企業266家,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12.88億元,增長42.2%。其中商品住宅投資82.41億元,增長33.7%。全市90平方米以下商品住宅完成投資額為14.26億元,增長1.3倍,占商品住宅投資的比重由上年的12.6%上升到17.3%。
房屋施工面積突破歷史,宏觀調控取得實效。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積達到150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5.2%。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積達到1190萬平方米,增長46.4%。年內商品房新開工面積達到769.66萬平方米,增長56.0%。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為297.88萬平方米,增長9.6%;商品房銷售額為81.33億元,增長17.1%。全市商品房銷售均價為2716元/平方米,同比提高6.5%。其中商品住宅銷售均價為2500元/平方米,提高4.4%。與上年比較,全市房地產市場走勢在合理的范圍內波動,達到了保持市場穩定的期望目標。
五、交通運輸和信息通訊業
港口建設步伐全面加速,億噸大港目標順利實現。年內完成港口公共基礎設施及碼頭、疏港公路和航道、外圍交通基礎設施、內河碼頭及港口物流園區等固定資產投資64億元,港口全年新增吞吐能力1600萬噸。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0060萬噸,同比增長18.3%,成功躋身億噸大港行列。港口集裝箱完成300.05萬標箱,增長49.9%,繼續保持沿海十強、全球百強港地位。中韓客貨班輪航線完成集裝箱6萬標箱,運送旅客10.2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14.7%和40%;大陸橋過境集裝箱運輸完成6.4萬標箱,增長7.7%。
交通工程建設全面突破,城鄉交通呈現新局面。全年共完成交通工程建設投資達45.6億元,農村公路建設完成投資5.84億元,建成通車1385公里,完成農村公路危橋改造45座。 全年交通服務業實現增加值4.52億元,同比增長46.8%。新增更新客車86輛,縣際以上客運班線公司化經營率達73.3%;新增更新公交車96輛,新增公交?奎c52個。更新出租車448輛,建成城鄉客運一體化候車亭216個,城鄉客運一體化率達60%,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達99.2%。
民航服務環境逐步提升,生產保持較好增長勢頭。以“奧運安全、正常、優質服務年”活動為契機,全年安全保障航班飛行4,702架次,實現了第24個安全年,成為華東地區率先同時通過綜合安全審計和航空安保審計的機場之一。機場全年完成運輸生產總量23萬人次,仍保持了10.3%的增長。新開了深圳、長春、寧波三條航線,較好的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
郵政通訊建設全面提速,信息化程度提升明顯。2008年,是連云港郵政通訊重點投入之年,全市郵電通信業務收入突破20億元,達到21.48億元,同比增長19.2%。其中郵政總收入首次突破2億元,達到2.05億元,增長18.0%,增幅居全省第二位。電信業務收入19.44億元,增長19.4%;其中中國移動業務收入突破10億元,達到10.08億元,增長44.4%。年末全市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達到25.97萬戶,同比增長36.0%。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城鄉市場依然紅火。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0.44億元,同比增長24.6%,增速較全省平均增長高出1.3個百分點,在全省居第4位,較上年增長位次前移了7個位次。其中住宿業消費增速最快,實現消費4.79億元,增長69.5%;餐飲業實現消費額33.0億元,增長36.2%。
流通業態豐富完善。以時代超市、蘇果、大潤發等為龍頭的大型現代商貿企業發展迅速,全年新建、改造“農家店”366家,累計達到1398家,鄉級“農家店”覆蓋面達到100%,行政村覆蓋面達到70%以上,基本形成了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流通網絡。升級改造12個農貿市場,市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成投入使用。全市已注冊登記的各類專業市場119個,其中億元以上市場達22個;億元以上市場全年成交額127.6億元,其中消費品零售額46.98億元,增長10.2%;年成交額超10億元的4個,成交額75.29億元,增長15.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消費價格總體平穩。受宏觀調控和國際金融危機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全市居民消費價格經歷大起大落的高位震蕩變化,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即CPI) 同比上漲4.8%,雖創出1997年以來的歷史最高位,但仍達到了年初所定的調控目標。從內部情況看,消費品價格上漲5.2%,服務項目價格上漲3.7%;其中食品類價格漲幅最高,同比上漲11.8%。
工業品價格呈現起伏。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即PPI)為108.5,其中輕工業產品為104.0,重工業產品為117.5。從全市監控的155個工業產品來看,上半年漲價的產品比較多,從七月份開始,漲價的產品開始大幅下降,到十二月份漲價的產品只占年初的五分之一。而跌價產品達到102個,比重高達65.8%。
七、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占據全市 “半壁江山”,稅收繼續穩定增長。全年民營經濟完成增加值382.55億元,同比增長14.8%,較全市GDP增幅高1.7個百分點,占GDP比重為51%,民營經濟增加值對GDP增長的貢獻達56.8%。民營經濟實現稅收47.43億元,增長30.9%,占全市全部稅收47.6%。
私營個體企業保持相對穩定,資本總量有所壯大。年末,全市私營個體企業總數達11.54萬戶,其中私營企業21544戶,增長17.2%;個體經營戶93879戶,下降5.7%。全市私營個體經濟總注冊資本500.84億元,同比增長30.8%;其中私營企業總注冊資本達到472.19億元,增長34.9%,個體經營戶總注冊資本28.64億元,下降13.1%。
民營工業企業活力依舊,民營外貿企業發展良好。全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實現產值499.42億元,同比增長46.1%,總量占全市的比重達到51.3%,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8個百分點,對全市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59.6%;實現利稅60.41億元,增長58.3%,總量占全市的46.2%,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9個百分點,對全市利稅增長的貢獻率達49.5%。年末全市共有民營外貿企業499戶,同比增長26.3%,占全市全部外貿企業的72.2%;實現進出口總額13.11億美元,增長24.5%,占全市全部外貿企業的29.5%;其中出口額10.71億美元,增長18.5%,占全市全部外貿企業的46.7%。
八、對外經濟和旅游業
口岸規模再創新高,地方外貿逆勢增長。連云港口岸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173.9億美元,同比增長48.7%,其中出口實現89.9億美元,增長44.9%。全年入庫稅收達到93.08億元,增長46.8%,其中關稅、代征稅等增長均創歷史最高水平。 全市地方外貿共完成進出口總值44.49億美元,增長36.8%,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6個百分點,增速列全省第5位;進出口值在蘇北5市穩居第一位。
招商引資增長強勁,項目質量明顯看好。全年利用外資實際到賬9.35億美元,增長26.8%,增長幅度在全省名列前茅,到賬外資總額位居蘇北第一位。完成國際服務貿易總額4.7億美元,增長39%;完成外經營業額2.92億美元,增長19.5%;境外投資項目6個,中方境外協議投資2568萬美元,增長2.7倍。全市新批外資項目147個,項目平均投資規模1537萬美元,同比增長46.4%;新批項目投資總額超過2000萬美元的項目59個,合計投資總額18.4億美元。
旅游事業繼續突破,產業呈現轉型增效。年內先后舉辦了首屆鄉村旅游節、連云港之春、連島沙雕節、《西游記》旅游文化節等活動。星級賓館飯店已達到66個,其中新評了凱悅花園大酒店、普陀山大酒店等四家三星級賓館,云臺賓館五星級正式掛牌,實現了我市五星級旅游飯店零的突破。全市名勝風景區達17個,抗日山榮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突破1000萬人次,達到1074.16萬人,同比增長16.8%,較全省平均增長高出4.8個百分點,接待總量在全省各市中居第9位;旅游總收入116.64億元,增長19. 1%。旅游總收入增幅高于游客接待量的增幅,旅游產業呈現轉型增效的發展態勢。
九、園區建設
園區規模擴展迅速,產業積聚效應明顯。年末,全市開發園區達到14個,其中省級以上9家。14個園區全年完成利用外資8.48億美元,占全市的比重達92.0%;引進內資97.34億元,占全市比重為30.0 %;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14億元,占全市比重達66.0%;實現一般預算收入25億元,占全市比重38.0%。臨港4個產業園區快速發展,投入規模大,集聚效應明顯。實際利用外資、固定資產投入等投入指標占全市開發園區的50%左右,業務總收入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等產出指標占全市開發園區的30%以上。項目集中度高,有在建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34個,占全市開發園區的60%,投資2000萬元以上項目238個,占全市開發園區的49%。
連云港開發區發展強勁,綜合水平繼續提升。全年共實現GDP126.3億元,同比增長23.2%;財政總收入34.2億元,增長49%,其中一般預算收入9.11億元,增長22.3%;完成進出口總額22.9億美元,增長34.7%;實際利用外資2.72億美元,增長18.8%;市外內聯到位資金47.9億元,增長29.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0.5億元,增長38.6%,其中工業投入67.3億元,增長46.1%。年內還被新定為新材料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江蘇省國際服務外包示范區,在全國53個國家級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中,2007年又上升了1位,三年躍升了9位。
十、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地方財力顯著增強。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80.6億元,同比增長47.0%: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66.21億元,增長35.7%;一般預算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8.8%,同比提高近1.0個百分點。全年一般預算支出96.23億元,增長28.8%。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教育、農林水、城鄉社區事務、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占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達70%。
稅收貢獻明顯突出。全年財政稅收收入完成53.38億元,同比增長33.4%。其中國稅部門完成13.76億元,占全市一般預算收入的20.8%,增長39.8%。地稅部門完成33.50億元,占全市一般預算收入的50.6%,增長34.4%。
信貸形勢保持穩定。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558.5億元,較年初新增97.3億元;各項存款余額821.3億元,較年初增加178.1億元;共達成銀企合作項目475個、金額58.8億元;小額擔保貸款余額1.12億元,繼續保持全省第一。
金融服務繼續改進。全市新增POS機1378臺,完成交易額46.5億元;全年共辦理各級預算收入273億元,庫款支撥249億元。積極開展反洗錢調查等工作,完成了133家中小企業的資信評級試點工作和27家擔保機構的信用評級,企業征信系統收錄的企業和其他組織數量達到1.6萬戶,個人征信系統建立個人信息檔案39.77萬份。全年累計投放現金2826億元,滿足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保險事業蓬勃發展。全市現有保險主體24家,其中產險公司15家,壽險公司9家,保險從業人員已達9000余人。全年保費收入21.61億元,同比增長36.9%,創近五年來增幅新高。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6.44億元,增長23.8%;人身險保費收入15.17億元,增長43.2%。全年共支付保險賠款8.50余億元,為支持生產,恢復正常的生活秩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十一、科技教育和衛生事業
科技事業實現飛躍。全年新上國家和省科技計劃項目125項,其中新上國家級項目41項,新上省級項目84項,共獲批科技撥款9753萬元,創歷史最好水平。全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達到1453件和342件,同比分別增長44.4%和6.2%。716研究所躋身省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計劃單位行列。累計組織申報省級各類農業科技計劃項目86項,其中34個項目共獲得省科技撥款1014萬元,項目和經費總數居蘇北前列。全年完成并通過鑒定項目127項,其中達到國際水平2項,達到國內先進水平60項,達到省內先進水平27項,填補市內空白38項。我市新材料產業繼2004年國家科技部批準建立東海硅材料產業基地后,2008年又被國家發改委批準為全國7個國家新材料高技術產業基地之一。國家級新醫藥產業基地被省科技廳確定為重點支持創建的百億產業基地;中科院能源動力研究中心獲準開工建設,這一定位為世界一流能源研究機構的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將使我市吸納國際國內各類資源特別是科技創新資源的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全市現有全日制大學3所;普通中等專業學校5所;普通中學200所,在校學生35.65萬人;普通小學494所,在校學生33.46萬人;各類幼兒園420所,在園幼兒16.1萬人。全市義務教育普及率已達100%,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小學在校學生鞏固率、初中入學率、初中生鞏固率等綜合指標平均達到或接近歷史最好水平。全面免除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學雜費,有125萬人次學生享受到此惠民政策。成人教育快速發展,全年完成農村實用技術培訓45.46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4.65萬人,企業職工培訓16.39萬人。全市高考繼續取得佳績,各類普通高校錄取我市新生25881人,高考錄取率達74.3%。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完成新改擴建校舍60萬平方米。
衛生事業亮點明顯。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參合人口331萬人,參合率為99.8%,同比提高3.3個百分點;全市參合農民住院費用實際補償增幅位居全省第4位,平均人次住院費用為全省最低。新建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165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已擁有專業技術人員800余人,市民“15分鐘健康服務圈”基本形成,實現了以街道為單位的全覆蓋。市一院、市中醫院雙雙晉級“三甲”,成為全市衛生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的標志。市二院東院區門急診病房樓投入運行,市一院東方醫院病房樓開工建設。年末,全市各類衛生機構達800個,其中各類醫院164所;衛生工作人員16643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3369人;全市現有執業醫師5465人,注冊護士4818人;衛生機構床位數11345張,同比增長14.1%。高效處置“問題”奶粉事件,全市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連續15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質量基礎穩步增強。積極開展質量振興活動,指導中復連眾申報中國名牌,17個產品通過省名牌初審,新認定24個市名牌。43家企業58個單元產品獲得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55家企業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全市共有586家食品企業獲得613張食品生產許可證,44家食品相關產品企業也獲證生產。檢驗食品445批次,合格率為97.3%;抽查小作坊食品264批次,合格率為83.3%。
十二、文化宣傳和體育事業
文化藝術空前活躍。精心編訂《連云港文化建設實施綱要》及《西游記文化建設實施綱要》,同時配套編制108個文化項目。舉辦“和諧文化進萬家”暨“在海一方”廣場文化系列活動200多場,組織開展“歡樂社區行、歡樂新農村”電影大放送活動1.5萬余場。舉辦“全市首屆行業歌曲大賽”和第二屆“新農村、新文化、新農民”文藝調演。完成24個鄉鎮文化站達標建設工程,新建700多個村級文化室、500 余個“農家書屋”。舉辦《大潮連云》、“連云港頌”和“飛越夢想”等大型音舞詩畫音樂會,F代淮海戲《左鄰右舍》獲31屆世界戲劇節劇目創新獎,王詠梅創作的歌曲《最愛的還是你》獲中國杯全國原創歌曲大賽一等獎。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新發現252處文物,有26個項目申報省第二批“非遺”保護名錄。年末,全市各類藝術表演團體8個,文化館站104個,博物館文物藏品16243件,公共圖書館藏書145.72萬冊,較上年凈增29.45萬冊。
宣傳事業濃墨重彩。精心打造“蒼梧論壇”、“蒼梧講壇”、“市民課堂”等宣講載體,在省電臺用稿668篇,躍居市級臺第一位。在中央電視臺用稿22篇,在省電視臺用稿284篇,位居第一方陣。開辦了《行風熱線》報紙版,全年共有56件作品獲獎,其中《東方女孩》欄目榮獲廣電總局、省廣電局少兒原創扶持一等獎。電視晚會《春約梨園》獲第四屆電視戲曲“蘭花杯”一等獎!陡鄢365》榮獲全省第六屆廣播電視“十大優秀欄目”稱號。重點加快了全市為民辦十件實事之一的農村有線電視進村入戶步伐,全市有線電視節目套數達到83套,有線電視入戶達到82.71萬戶,較上年凈增13.18萬戶;平均入戶率為60%,同比提高6.0個百分點。
體育事業成績優異。2008年是我市體育設施大建設之年,市體育中心、體校和縣體育中心工程建設快速推進。“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為主題的群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先后舉辦了第五屆農民體育節、第四屆社區體育節、第三屆老年人體育節等,還承辦了全省第六屆農運會暨全民健身運動會舞龍、健身秧歌、拔河、太極拳、門球及江蘇省釣魚高手賽等。在省第六屆農民運動會上,我市農民代表隊獲得了團體總分第一名,創造了我市參加省農運會的最好成績。全年獲得省以上比賽獎牌107枚,其中金牌32枚。東海縣被省命名為體育強縣,44個鄉鎮被省命名為體育強鎮(鄉),全市體育強鎮(鄉)比例已達到66%以上,為創建體育強市打下堅實的基礎。
十三、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建設全面推進,城市面貌顯著改觀。全年城鄉建設完成投資150億元,實施了860個建設項目,中心城區完成投入80億元,共組織實施城市建設項目320項,其中市建設局直接投資29億元,全面完成了10大類121個建設項目。舊城改造全面推進,新區框架進一步拉開,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95平方公里,較上年增加5平方公里。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公用事業強化投入,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全市政道路建設投資5.3億元,新建、改建中央景觀大道、海昌北路、南極南路等29條城市主次干道,新增道路長度30公里,其中新建東路、幸福路等12條道路建成通車,城區道路通行能力全面提高。公用設施建設共完成投資3.2億元,市區供水普及率達100%,新建中壓燃氣管道40公里,建成新海天然氣汽車加氣站,城市氣化率達98%。在污水處理方面,在全省領先建成并正式運行城市污泥焚燒項目,墟溝污水處理廠投入試運行,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75%。
村鎮建設同步實施,園林綠化成效顯著。組織實施了新型小城鎮、康居示范村創建活動,完成85個村莊整治任務,列入省級整治的18個村莊已高標準通過驗收,浦南鎮太平村等6個村被命名為江蘇省康居示范村、贛榆縣海頭鎮等4個鎮被命名為省級新型小城鎮。全市投資5.06億元,實施春秋兩季綠化,全面完成了八大類52項園林綠化建設任務,新增綠地面積240公頃。開工建設了青年公園、孔望山公園、花果山大道、東鹽河風光帶;重點實施了玉帶河綠化景觀工程、龍尾河生態景觀長廊等濱河生態綠地工程;建成了海州開發區中心公園、薔薇河游園、人民橋濱河游園、青年路游園、連高路游園等游園綠地;完成了蒼梧東路、解放東路等21條道路配套綠化工程;城市綠化覆蓋率40.5%,綠地率35.73%,人均公園綠地10.51平方米。
全面推進城鄉環保建設,城市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根據建設“大尺度、生態型、高端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國際性海濱城市”的要求,加快推進生態建設,在全市范圍內劃定26個特殊生態功能保護區,占全市總面積15%以上。全市有36個鄉鎮被命名為市級環境優美鄉鎮,8個村被命名為省級生態村,55個村被命名為市級生態村。四縣生態示范區創建工作全部通過國家考核驗收,生態縣建設規劃全部通過省環保廳評審。全市空氣質量總體較好,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35天,優良率91.5%,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得到加強,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100%,地表水環境得到改善,聲環境質量優于國家標準,全市小康社會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84.9分,同比提高1.4分。
十四、人口及人民生活
人口總量平穩發展,城市化水平明顯提升。年末,全市戶籍總戶數138.66萬戶,其中市區25.06萬戶;戶籍總人口達到488.25萬人,其中市區80.88萬人,較上年分別增加6.02萬人和9.32萬人。戶籍人口出生率11.73‰,下降1.82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5.20‰,上升5.09個千分點。全市人口計劃生育率90.95%,獨生子女率54.14%,較上年提高2.31個百分點。全市常住總人口445.56萬人,較上年減少1.42萬人,其中市區92.10萬人,較上年增加10.13萬人。城市化水平達42.0%,提高1.5個百分點。政區組織有所變動,年內,東?h浦南鎮及崗埠農場整建制劃歸新浦區。年末城市街道辦事處17個,鄉鎮83個,其中鎮53個;居委會214個,村委會1436個。
居民收入提高顯著,生活質量切實改善。全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26596元,較上年增加5114元,同比增長23.8%,居全省第一,增幅較上年提高2.9個百分點,增幅達到14年來最高。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5000元,達到15255元,增長15.1%,增幅在全省位居第4位,較全省平均增長高出1.0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454元,增長13.0%,增幅居蘇北第一,較全省平均增長高出0.9個百分點,是1996年以來增長最快的年份之一。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明顯,市區居民人均消費首次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598元,同比增長26.8%;全市農村居民人均消費實現3476元,增長13%。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平均達到40.7%,同比降低1.1個百分點,已接近低于40%的小康目標。據抽樣調查,市區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家用電腦達到68臺,較上年末增加了23臺,增長51%。
城鄉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勞動保險覆蓋面持續擴大。全市城鎮新增就業7.67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新增2.42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03%。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8.12萬人,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累計達106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2%。全市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24.3萬人次,企業基本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險種平均每個險種參保人數凈增超3萬人,全市城鄉企業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達94.3%,同比提高10.2個百分點。
改善民生政策頻頻出臺,“平安連云港”創建扎實推進。年內相繼出臺城鄉低保金提標、無固定收入重殘人員生活救助、城鄉困難群眾臨時生活救助、城鎮困難居民醫療救助、農村五保供養工作實施意見等5部惠及民生百姓的社會救助政策,政策出臺密度創全市民政歷史之最。年末共有城鄉低保對象14.1萬人,在蘇北率先出臺養老床位補貼辦法,全市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 65.7%。進一步做好社會矛盾糾紛的分析預警、排查調處和應急處置,年末各級人民調解組織共調處民間糾紛9268起,調解成功率達98.6%,充分發揮了維護社會穩定“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全年辦理法律援助案件3372件,增長120.5%,辦案增長率位列全省第三。簽訂省際連臨、連日,市際連徐、連淮、連鹽、連宿等“平安邊界創建協議”,為“平安連云港”建設作出積極貢獻。(連云港市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連云港調查隊 孫明 馬清濤)
注:1、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絕對值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2、本公報中數據除注明據初步統計指標外,其他均為年度定案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