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會員中心
   
統計年鑒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年鑒分省、行業總索引 ]
統計公報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統計公報分省總索引 ]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統計公報 > 江蘇

揚州市200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時間:2010-01-06 18:17:02 來源:揚州市統計局 作者:admin 點擊:1358次

2003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開局之年。全市上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緊緊圍繞“富民強市、建設名城”的總要求和實現“兩個率先”、力爭蘇中第一的總目標,全面推進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各項工作,克服了非典和洪澇災害的嚴重影響,經濟建設快速增長,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城市面貌大為改善,人民生活明顯提高,多項指標創造了十年來最新記錄。

一、綜合

全年經濟運行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GDP增速穩步攀升,工業經濟貢獻份額明顯增大。二是財政收入再上新臺階,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三是利用外資高速增長,民資投入增勢強勁。四是三大需求明顯提升,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品零售總額和進出口增長加快。

初步統計,2003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47.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4%,高于全國4.3個百分點,是1995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一產增加值75億元,增長6%;二產增加值327.05億元,增長16.2%;三產增加值245.17億元,增長12.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4300元,按現價匯率折算,達1730美元。

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全市堅持以產業結構調整為核心,積極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深層次問題。三次產業構成比例由2002年的12.7:48.8:38.5調整為2003年的11.6:50.5:37.9;第一、第三產業比重分別下降1.1和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上升1.7個百分點。

沿江開發全面啟動!稉P州市沿江開發總體規劃綱要》經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沿江高等級公路6.4公里先導試驗段建成通車,揚瓜公路以及揚子江南路、江都興港路等縱向通道正在進行改造?偼顿Y9000萬美元的PTG項目、總投資15億元的精細化工及熱電項目等已進入揚州(儀征)化學工業園區建設。揚州開發區初步建成電子一條街,形成了4英寸、5英寸、6英寸、8英寸等系列芯片生產能力。海克賽爾、華督、可瑞爾等項目已經投產,川奇光電、晶芯半導體、華夏集成光電、明揚威電、阿波羅蓄電池等項目陸續動工。全年沿江開發完成基礎設施投入25億元以上。

2003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農業結構調整的區域特色和農產品競爭力還不夠強,農民持續增收的途徑不多;部分工業企業機制轉換不快,技術層次不高,工業大項目引進不多,產業集中度不夠;外向型經濟的規模不夠大,沿江開發及園區建設的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就業、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居民收入總體水平不高,社會保障壓力加大等。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優化。全市糧食種植面積調減18.2萬畝,調增各種經濟作物24.8萬畝。全年糧食總產180.13萬噸,比上年下降15.4%;棉花總產1.05萬噸,下降4.5%;油料總產12.57萬噸,增長7.3%。全市生豬出欄209.24萬頭,增長0.2%;家禽飼養6507萬只,增長5.9%;奶牛飼養3800頭,增長27.6%;水產品產量28.14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特種水產品產量6.55萬噸,增長18.4%。全年實現現價農業總產值151.9億元,增長6.1%。其中,農業產值71.95億元,增長5.8%;林業產值4.68億元,增長11.2%;牧業產值35.01億元,增長3.9%;漁業產值40.26億元,增長7.9%。

農業產業化經營持續發展。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全面啟動,形成了一批知名品牌。全市30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2億元,利稅2.2億元,分別增長16.1%和20.1%。

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水利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業物質裝備水平提高,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76.93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1.1%。

農村經濟在改革中平穩發展。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農民負擔得到有效控制。農村土地流轉進一步規范。鄉鎮企業生產效益提高。農村私營個體經濟和第三產業加快發展。“三資”開發農業勢頭良好,全市農業利用外資2218萬美元,民資、工商資本8.9億元。全年轉移農村勞動力107.61萬人,比上年增加12.17萬人。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03年,全市堅持以“工業興市”為目標,以制度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動力,以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不斷完善現代工業體系,加快工業化進程,進一步提升了工業經濟綜合競爭力。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230億元,增長2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837.24億元,增長21.3%;完成增加值226.47億元,增長17.5%,增速分別比上年提高7.7和6.3個百分點。

化學纖維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紡織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六大重點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26.3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50.9%,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50.5%,拉動工業增長9.9個百分點。

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國企改革重組成效明顯。市直58家工業企業“四到位一保障一規范”改革改制工作順利推進。先后實施了通華公司與中集集團、江揚集團與浙江春和、亞星股份與格林柯爾等近20個資產重組項目,涉及資產達30億元。聯環藥業A股成功發行上市。瓊花高科、寶勝科創A股已通過證監會的發行審核。

全年工業產銷銜接有所好轉,經濟效益逐步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772.62億元,增長28.3%;實現利稅總額65.01億元,增長25.8%,其中利潤29.51億元,增長35.3%,;全年工業產品銷售率累計達97.32%,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

全年工業用電量46.88億千瓦時,增長23.6%。

建筑業發展較快。全年建筑企業完成總產值292億元,增長24.7%;實現增加值67億元,增長22%。建筑企業施工面積3249.7萬平方米,增長31%。

四、固定資產投資

2003年,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7億元,增長37.1%,其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75.5億元,增長18.2%;更新改造投資26.9億元,增長32%;房地產開發投資43.8億元,增長67.3%。投資增速逐年提升。2003年投資總量和增幅均創1995年以來新高。

重點工程進展順利。西北繞城高速公路、潤揚大橋北接線沿線橋梁工程全部結束,進入路面施工階段;寧啟鐵路揚州段完成全線鋪軌;揚州火車站開工建設。揚州職大、電大新校區一期工程建成招生。揚州(湯汪)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全面開工。揚州港3萬噸多用途碼頭、南水北調東線一期等項目進展順利。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全市圍繞新“三創”目標,大力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市區實施了城建“十大工程”、“三大戰役”,共拆除各類建(構)筑物近50萬平方米,拓寬改造道路56條共81公里,新增綠化114萬平方米。揚子江中路、揚子江北路、文匯南路拓寬改造工程如期完成;運河北路、南通東西路、大學南北路拓寬改造、平山堂西路新建工程等項目竣工或基本竣工。東關歷史街區保護一期工程、個園南部住宅維修工程全面建成;教場改造和文昌廣場二期工程全面啟動,來鶴臺廣場、維揚廣場建成開放。新城西區建設全面啟動。全年完成城建投資50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固定資產投資成果顯著。全年國有及其他投資建成投產項目216個,項目建成投產率為57.1%;新增固定資產75.29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為61.1%。

五、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加快,綜合運輸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年共完成公路客運量6880萬人次,客運周轉量43.4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4.7%和4.9%;完成公路貨運量3977萬噸,貨運周轉量23.8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6.2%和6.3%;完成水路客運量17萬人次,客運周轉量368萬人公里,分別下降10.5%和13.4%;完成水路貨運量1246萬噸,貨運周轉量32.5億噸公里,分別增長3%和4%。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1768萬噸,增長10%,其中,專業港口貨物吞吐量1036萬噸,增長34.2%。

郵政、電信業務總量持續快速增長。公用通信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年凈增固定電話用戶20.47萬戶,達到145.75萬戶;新增移動電話22.5萬戶,達到101.3萬戶;全市電話普及率52.33%,其中,市區76.4%。無線市話、寬帶等電信業務快速擴張。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流通業態不斷創新,消費品市場穩中趨活。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96億元,增長12.5%,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168.71億元,增長12.4%;餐飲業24.01億元,增長13.2%。城市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39.21億元,增長12.4%;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58.75億元,增長12.5%。全年市場成交額300億元,增長12%。

市場物價小幅上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1.6%,比上年上升1.6%;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0.6%,比上年上升0.6%。其中,食品類價格上升4.6%;衣著類下降0.8%;家庭設備用品類下降3%;居住類上升1.1%;娛樂文化教育上升0.7%;醫療保健上升0.5%;交通和通訊下降0.4%。

七、招商引資、對外貿易和旅游

全市新批外資項目295項,協議注冊外資額9.51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9.2%和105.4%,注冊外資實際到帳額4.81億元,增長88.6%。利用外資項目規模不斷擴大,平均單體項目協議注冊外資額322萬美元,比上年增加104萬美元。外資投資領域不斷拓寬,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

“一區五園”和儀征、江都、高郵、寶應開發區建設加快。啟動建設揚州(儀征)化學工業園,儀征汽車工業園規劃擴大到30平方公里。晶新微電子、科龍冰箱、臺灣大連化學、上汽、上海匯眾汽車、揚農精細化工、揚州石化8萬噸聚乙烯、華芮紡織等一批項目相繼入園建設。園區全年引進總投資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達38個。全市園區開工500萬元以上民資項目達500個,其中1000萬元以上項目218個。

私營個體經濟加快發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私營工業完成產值368.18億元,增長22.4%,超過全市工業增幅1.1個百分點;私營個體經濟投資70.8億元,增長49.6%,超過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幅12.5個百分點;私營個體經濟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91億元,增長15.5%,超過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3個百分點;全市私營個體經濟實現增加值238.18億元,增長16.9%,超過全市GDP增幅3.5個百分點,占全市GDP比重為36.8%,比上年同期上升0.8個百分點。

2003年全市進出口總額20.23億美元,增長33.6%,其中出口總額11.12億美元,增長39%,出口依存度達到14.2%,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私營和“三資”企業出口持續快速增長,加工貿易出口比重不斷上升。市場多元化戰略取得新進展,在鞏固和擴大亞洲傳統市場出口的同時,積極開拓歐洲、拉美市場,增強了出口抵御風險的能力。

旅游業發展加快。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者737.8萬人次,增長14.3%;實現旅游業總收入62.3億元,增長19.8%。其中,接待國內旅游者724.9萬人次,增長14.5%;實現國內旅游收入58億元,增長20.6%。接待入境旅游者12.9萬人次,增長6.5%;國際旅游外匯收入5678.7萬美元,增長19.1%。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躍上新臺階。2003年,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72.91億元,增長31.1%,在上年突破50億元的基礎上又上了一個臺階,比2000年增長1.14倍,超額完成了三年翻一番的目標。人均財政收入繼上年過千元之后,又創新高,達1611元。財政收入占GDP比重為11.3%,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實現地方財政收入30.04億元,增長55%。全市財政支出38.66億元,增長33.1%。

金融業務穩步發展。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47.7億元,比年初增加128.7億元。其中,儲蓄存款余額449.13億元,比年初增加7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452億元,比年初增加84.4億元。其中,個人消費貸款37.1億元,比年初增加16.14億元。全年實現保費總收入23億元,增長31.4%。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全年共組織申報國家級科技項目120項,省級343項;實施省級以上火炬、星火計劃項目64項,其中國家級32項;培育國家級重點新產品、省級高新技術產品65個;新培育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0家,累計達93家。

各級各類教育全面發展。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99%以上,高中階段入學率88.6%。高考升學率達78%,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繼續推進教育改革,加快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教育質量不斷提高。

十、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藝術創作成果豐碩。木偶劇《三個和尚新傳》和大型揚劇《史可法》分別獲全國、全省金獎?脊虐l掘工作取得新成績。“雙博”工程全面開工。舉辦了鑒真東渡成功1250周年紀念活動。廣播電視制作能力和技術傳輸裝備不斷完善。

公共衛生工作得到加強。2003年全市奪取了抗擊非典階段性勝利,成為全省3個“零病例”的地區之一。投入公共衛生體系建設資金4290萬元,農村合作醫療行政村覆蓋率達70%,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89%,衛生廁所覆蓋率達63.2%。計劃生育成果進一步鞏固,全市計劃生育率達99%。

全民健身進一步普及,競技體育實力增強。承辦了全國足球甲B聯賽舜天隊13場比賽、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坐式排球比賽等重大體育賽事。

十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創建全國生態示范市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繼寶應、江都、高郵、儀征四縣(市)通過國家考核驗收,被命名為全國生態示范區后,2003年10月,邗江區也通過國家環?偩值尿炇眨链,我市所屬各縣(市)全部建成全國生態示范區。在全市范圍內基本建成了全國生態示范區群,全年新建縣級自然保護區1個,建設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93萬畝,共形成有機食品7個,綠色食品30個,無公害農產品107個,建設城市生態住宅小區5個。全市6個社區創成綠色人居環境社區,年內建成5個安靜小區。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大力發展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經濟體系。建設農業循環經濟項目50項,涉及30多個鄉鎮;工業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和IS014000認證,全市已有51家工業企業通過了清潔生產審核,其中39家企業已被公布為“全省清潔生產審核合格企業”,另有11家單位通過了IS014000認證。揚州發電有限公司、揚州聯環藥業有限公司、江都銀河生態產業園、揚州棲月苑住宅小區被命名為“江蘇省循環經濟示范單位”。

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新成績,年內榮獲“國家園林城市”、“江蘇人居環境獎”等稱號;通過了“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暢通工程優秀城市”考核;《揚州生態示范市建設規劃》通過國家環?偩衷u審并經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2003年年末全市總人口453.61萬人。全年共出生3.41萬人,比上年減少0.36萬人;出生率為7.53‰,比上年降低0.83個千分點。死亡2.9萬人,比上年增加0.08萬人;死亡率為6.4‰,比上年上升0.17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1.13‰,比上年下降1個千分點。

全市在崗職工年均工資13799元,比上年增長14.9%。全年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5元,增加872元,增長11.1%;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含維揚、廣陵及市開發區)4220元,增加294元,增長7.5%。年末全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449.13億元,增長18.8%。城鄉住房解困解危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全市改造危房22.5萬平方米,其中市區改造危房11.5萬平方米;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50萬平方米;新建8萬平方米解困定銷房,已有891戶居民入住新居;安置拆遷戶3000多戶,住房面積20萬平方米。農村改造草危房和救災建房7998戶。

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力度加大。全市采集就業崗位5.35萬個,凈增就業1.7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2%。累計發放養老金91153萬元,社會化發放率達100%。城市低保實現“應保盡保”,農村的貧困人口中有42.8%納入低保對象。全市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覆蓋率為84.2%,比上年提高15.2個百分點。

注:①本公報數為初步統計數。

②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和工、農業總產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關閉
關注公眾號 獲取新動態
91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久久婷五月综合97狠狠澡,亚欧人成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看片 | 欧美国产亚洲欧美 | 网爆热门视频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 午夜福利波多野结衣黑人网站 |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精品 | 在线播放极品女神被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