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面落實宏觀調控各項措施,搶抓改革發展機遇,堅定不移地推進“兩個率先”,全市保持了經濟快速穩定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的良好態勢。全年主要經濟指標全面超額完成年初調控目標,是多年來完成目標較好的一年,為實現“再干三五年,實現新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綜合
綜合實力顯著提升。近年來隨著擴大投入、調整結構所形成的積極效應得到釋放,全市國民經濟繼續沿著“十五”以來逐年提升的增長軌道平穩運行。初步統計,全市實現生產總值788.13億元,年增量140.9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4.7%,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美元,達2100美元,這是繼2002年達1500美元后又一次新的躍升,綜合實力再邁新平臺。
結構調整取得實效。2004年全市實現一產增加值79.7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二產增加值419.87億元,增長17.3%,其中,工業增加值366.64億元,增長18%;三產增加值288.47億元,增長13.5%。全市積極適應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要求,堅持以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產業競爭力為目標,順應國際產業調整趨勢,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發展重點,努力促進區域生產力的合理布局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全市三次產業的比重結構由上年的10.8:51.4:37.8調整為10.1:53.3:36.6,第二、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62.1%和30.9%。工業經濟貢獻率54%。
經濟運行質量大幅提高。針對宏觀調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全市堅持以改善運行環境、培植發展后勁為重點,努力求得速度與效益、規模與結構、經濟與環境的統籌協調發展,全市經濟效益和運行質量保持了穩步提高態勢。2004年,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比上年提高7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在近年來逐步上升的基礎上繼續提高,2004年達到11.9%,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
開發開放明顯加快。實施經省批準的《揚州市沿江開發詳細規劃》,全年沿江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投入64.8億元。沿江高等級公路京杭大運河以西段建成通車,以東段開工建設。揚州港3萬噸多用途碼頭建成并投入使用,江都港區1號碼頭正式對外開放。熱電、供水、污水處理、防洪排澇及海關直通點等項目開工建設,部分已建成。5個省級開發區和一批園區產業集聚初具規模。揚州開發區以項目為抓手加速發展,川奇光電、中集專用車和汽車零部件等項目先后投產;揚州化學工業園區東西向主干道基本建成,臺灣大連化工、江蘇優士化學等項目相繼落戶。沿江農業綜合開發區成為全省示范區。全年沿江地區協議注冊外資、注冊外資實際到帳、外資企業稅收分別占全市總額的90%、90.1%和75.9%。
2004年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糧食價格上漲較快,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突破調控目標,低收入群體的生活保障存在一定困難;工業集聚度不高,產業優勢尚未形成;電力、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制約加大,經濟增長方式轉換不快;區域發展不平衡,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力不強;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社會穩定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等。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全年糧食總產204.97萬噸,增產24.84萬噸,比上年增長13.8%;棉花總產1.04萬噸,下降1%;油料總產13.71萬噸,增長9.2%。全市肉類總產量29.5萬噸,下降2.7%;水產品產量32萬噸,比上年增長13.9%。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59.31億元,現價增長14.5%。其中,農業產值65.53億元,增長21.8%;林業產值4.14億元,增長22.12%;牧業產值38.02億元,增長9.0%;漁業產值44.33億元,增長9.45%;農業服務業產值7.29億元,增長11.47%。
農業產業化經營繼續發展。農業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全面啟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高效經濟作物發展較快,建成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192萬畝,確認“三品”品牌277個。全市35家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75.6億元、利稅2.75億元,增幅均為21.9%。
農業生產條件持續改善。水利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業物質裝備水平提高,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79.44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1.4%。
農村經濟在改革中平穩發展。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落實水稻直補、水稻良種補貼和購買農機補貼的政策,全市農民減負增收2.1億元,人均68元。農村土地流轉進一步規范,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51.3萬畝,占農戶承包耕地面積的16%。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深入推進。落實基本農田保護措施,復墾新增耕地2萬畝,全市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全年農村縣外勞務輸出55萬人,比上年增加6.6萬人。農村呈現出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良好局面。
三、工業
工業經濟提速增效。2004年,全市堅定工業第一方略不動搖,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強力推進企業改制和戰略重組;以加快發展為目標,工業增速明顯提升,經濟效益顯著改善。全年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1599.2億元,增長29.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1129.6億元,增長34.7%;完成增加值324.8億元,可比價增長23%,比上年提高5.5個百分點,在全省位次由上年第11位前移至第6位;實現產品銷售收入1046.5億元,增長33.3%;實現利稅83.4億元、利潤40.4億元,分別增長31.2%和44.8%。
各項改革全面推進,體制機制轉換加快。全市95%以上的縣(市、區)屬國有、集體企業完成改制,公有股本的比重進一步下降。市直基本完成105家工業、商貿流通企業改革,調整勞動關系和妥善安置職工3.36萬人,11家長期虧損的國有、集體企業破產終結。舉辦了公有資產重組招商洽談會。市直冶金機械、建筑機械等16家重點企業戰略重組取得積極進展,涉及資產近100億元。寶勝科創、瓊花高科成功上市。市直近90家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工作基本結束。
全年全社會用電量72.92億千瓦時,增長15.4%;其中,工業用電量54.69億千瓦時,增長16.7%。
四、固定資產投資
2004年,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0.05億元,增長33.6%,比2001年凈增186億元,增長1.3倍。其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94.77億元,增長25.5%;更新改造投資23.05億元,下降14.4%;房地產開發投資63.98億元,增長46%。全年工業投資完成156億元,比上年增長41%。
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寧啟鐵路揚州段開通運行;潤揚長江公路大橋及其北接線進入后期完善階段;西北繞城高速公路、淮江公路路面改造工程、沿江高等級公路一期工程建成通車;揚州港3萬噸多用途碼頭建成投入使用,4號泊位正在施工;江都港區1號碼頭正式對外開放;揚州二電廠二期、揚州發電廠發電供熱機組擴建工程進展順利;南水北調工程加快推進。
城市面貌再現新姿。2004年我市堅持以美化城市形象、拓展城市空間、提升城市品味、增強城市功能為目標,緊緊圍繞建設最適宜人居和創業的現代城市要求,不斷推進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實現了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區域結構調整的互動并進。城市建設力度再創新高,市區新、改建道路25條、56公里,整治河道8條、16公里,新增綠化面積160萬平方米;相繼建成了揚州火車站站前廣場、蜀崗西峰生態公園、新城西區中心公園、曲江公園和漕河綠化風光帶等。“城中村”、“城中廠”改造有序推進。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又創佳績,喜獲“中國人居環境獎”,成為省內首個全國最佳人居城市。
固定資產投資成果顯著。全年國有及其他投資建成投產項目259個,項目建成投產率為59.4%;新增固定資產136.3億元,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為86.05%。
五、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快,綜合運輸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年共完成公路客運量7413萬人次,客運周轉量46.64億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7.7%和7.6%;完成公路貨運量4197萬噸,貨運周轉量25.05億噸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5.5%和5.2%;完成水路客運量17萬人次,客運周轉量362萬人公里,分別持平和下降1.6%;完成水路貨運量1317萬噸,貨運周轉量33.88億噸公里,分別增長3.5%和2.6%。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2256.4萬噸,增長27.6%。
郵政、電信業務總量持續快速增長。全年郵電通訊業實現業務收入22.6億元,增長15%。公用通信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年凈增電話用戶21.11萬戶,達到166.86萬戶。其中,新增小靈通18.22萬戶,達到35.48萬戶。無線市話、寬帶等電信業務快速擴張。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流通業態不斷創新,消費品市場穩中趨升。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8.01億元,增長15.2%,增幅比上年快2.7個百分點。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192.17億元,增長13.9%;餐飲業31.4億元,增長30.8%。城市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161.8億元,增長16.2%;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66.2億元,增長12.7%。
市場物價溫和上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3.9%,比上年上升3.9%;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2.9%,比上年上升2.9%。其中,食品類價格上升10.1%;衣著類下降1.7%;家庭設備用品類下降2%;居住類上升2.2%;娛樂文化教育上升0.2%;醫療保健上升0.3%;交通和通訊上升0.5%。
七、招商引資、對外貿易和旅游
利用外資持續攀升。全市新批外資項目330項,比上年增加38項;協議注冊外資1000萬美元以上新批項目55個,比上年增加29個;協議注冊外資額16.4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72.4%;注冊外資實際到帳額8.14億美元,增長69.3%,比2001年翻3番。項目平均規模由2003年的322萬美元提高到493萬美元。
民營經濟彰顯活力。全市民營企業在政策鼓勵、政府引導、部門扶持、社會支持的良好氛圍中,自主創業熱情高漲,經營規模和發展速度連年跨上新臺階。民營經濟已成為牽引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2004年,全市新增私營企業6118戶,新增個體工商戶2.58萬戶,分別增長13.9%和1.7%;規模以上私營工業完成產值537.92億元,增長34.2%;私營個體經濟完成投資117.01億元,增長63.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33億元,增長14.7%;實現增加值301.85億元,增長19.5%,比全市GDP增幅快4.8個百分點,占全市GDP比重為38.3%,比上年提高1.5個百分點。
對外貿易持速增長。2004年全市進出口總額24.18億美元,增長19.5%,其中出口總額13.5億美元,增長25.4%。完成外經營額8562萬美元,增長29%。自營生產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分別出口2.91億美元和7.87億美元,分別增長44.3%和24.1%,占全市出口額的79.8%,成為推動出口增長的主要力量。
旅游業發展加快。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者922.3萬人次,增長25%;實現旅游業總收入78億元,增長25%。其中,接待國內旅游者903.5萬人次,增長24.6%;實現國內旅游收入67.8億元,增長16.9%。接待入境旅游者18.8萬人次,增長45.7%;旅游外匯收入1.09億美元,增長91%。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再上新臺階。2004年,全市完成財政總收入93.89億元,同口徑增長28.8%,比2001年增長1.3倍;一般預算收入38.14億元,增長36.7%。財政總支出65.85億元,增長27.2%,其中一般預算支出49.27億元,增長22.6%。
金融業務穩步發展。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839.7億元,比年初增加119.1億元。其中,儲蓄存款余額522.8億元,比年初增加73.7億元。各項貸款余額470.7億元,比年初增加53.1億元。其中,個人消費貸款49.93億元,比年初增加14.2億元。全年實現保費總收入23.75億元,下降2%。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進步與人才引進步伐加快。全年組織實施省級以上科技項目381項,增長1.8倍;實施省級以上火炬、星火計劃項目77項,其中國家級26項;培育國家級重點新產品、省級高新技術產品132個,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0家;11個市級信息化示范工程進展順利。全年引進高校畢業生3000人;市開發區設立了留學人員創業園。
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持續發展,高等教育規模有所擴大。年內完成了市職大(電大)新校區二期工程。教育信息化提前實現省“十五”目標。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和“三新一亮”工程實施到位。初中畢業升學率92.28%,高考錄取率79%,同比分別提高3.62和1個百分點。
十、文化、衛生、體育事業
文化、衛生、體育事業又有新發展。完成了揚州博物館、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主體建筑、漢墓博物館一號墓維修工程。承辦了第2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頒獎晚會、“同一首歌?走進揚州”等活動。加大了文化市場整頓力度。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建成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中心血站、蘇北醫院門(急)診樓等設施。殘疾人康復中心投入使用。江都小紀鎮成為國家衛生鎮,新增省級衛生鎮4個。普及全民健身活動,成功舉辦了市第十屆運動會,承辦了第二屆亞洲藝術體操錦標賽和全國舉重冠軍賽等賽事。全市電視信號村戶覆蓋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達60.4%。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進一步加強。檔案、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績。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生態環境繼續改善。頒布《揚州生態市建設規劃》,編制完成了《南水北調東線水源地國家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規劃工作大綱》。2004-2005規劃實施的148個項目已完成41個單項工程。切實加強環境保護,否決或勸阻了90個污染嚴重項目,加大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推進循環經濟,7家企業成為全省循環經濟試點企業,25家企業通過省級清潔生產審核。寶應被列為全國有機食品基地建設試點縣。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數量有效控制。2004年年末全市總人口454.39萬人。全年出生人口4.05萬人,比上年增加0.64萬人;出生率為8.92‰,比上年上升1.39個千分點。死亡3.82萬人,比上年增加0.92萬人;死亡率為8.42‰,比上年上升2.02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0.5‰,比上年下降0.63個千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我市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富民放在優先的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確保人民群眾在改革和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851元,增長13.2%;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755元,增長12.6%,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6008元,比上年增長16%。扣除物價因素,分別增長9%、7.6%和11.6%。全市年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22.8億元,增長6.4%;人均儲蓄存款余額達11517元,比上年增長16.1%。
就業和再就業穩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全市采集就業崗位6.6萬個,推薦就業2.8萬人,其中安置城鎮下崗職工失業人員就業1.4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18%。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社會化發放率達100%。城市低保實現“應保盡保”,農村貧困人口均已納入低保對象。全市參加城鎮醫療保險職工達54萬人,覆蓋率為92%,比上年提高7.8個百分點。
注:①本公報數為初步統計數。
②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