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全市國民經濟發展實現了歷史跨越。初步統計: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05.1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1%。人均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8946元,比上年增長11.6%,按現價匯率折算,人均為2277美元,邁進了全國國內生產總值超500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2000美元城市的行列。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15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280.0億元,增長12.6%;第三產業增加值191.0億元,增長10.3%。國民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上年的7.1∶55.4∶37.5調整為6.8∶55.4∶37.8。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尤其是私營個體經濟增長明顯,私營個體經濟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達20%以上。整體經濟運行質量有所提高,財政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2%上升到8.1%,比上年增加0.9個百分點。
200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經濟綜合實力與蘇南地區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顯得不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比重偏低;部分企業競爭力偏弱,資金矛盾依然突出,投資需求增長乏力,重大投資儲備項目不多,特別是工業大項目投入偏少,市場發展滯后,城鎮待業人員增多,社會再就業壓力加大;農民增收難度增大,城鄉部分低收入家庭生活比較困難。
一、農林牧漁業
農業經濟穩步發展,多種經營取得成效。全市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目標,加大投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施科教興農戰略。農業結構不斷優化,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特色農業初具規模,形成一批市場潛力較大的新品種。據統計: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4.18億元,比上年增長3.9%。受種植面積調整的影響,糧食種植面積166.1千公頃,下降8.1%;糧食總產量109.12萬噸,下降7.5%。棉花種植面積2.94千公頃,增長20.5%;棉花總產量1948噸,增長20.8%。油料種植面積47.16千公頃,增長3.7%;油料總產量8.5萬噸,下降2.5%。多種經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實現總產值19.33億元,比上年增長4.9%,占全市比重30.1%。品種結構趨于優化,特色農業生產逐步形成。主要農產品中:肉類產量6.67萬噸,比上年增長7.5%;家禽782萬只,增長16.7%;蛋類總產量1.73萬噸,增長7.5%;水產品總產量6.65萬噸,增長10.8%。茶葉、水果、花卉、蔬菜等均有不同程度增長。
農業物質裝備提高,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年末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18.98萬千瓦,比上年增長0.8%。大中型拖拉機2478臺,小型拖拉機16890臺,農用排灌動力機械43933臺。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8.82萬噸,比上年下降8.0%,農村用電量14.5億千瓦時,增長13.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35.11千公頃,節水灌溉面積31.63千公頃,年內造林面積1.87萬畝。
二、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運行質量有所提高。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238.57億元,比上年增長13.8%。
全部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62.4億元,比上年增長13.8%。其中:重工業完成增加值85.5億元,增長15.6%;輕工業完成增加值76.9億元,增長11.8%。重工業生產發展加快,高于輕工業3.8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工業增加值34.0億元,增長22.8%;集體工業增加值59.8億元,增長8.0%;股份制工業增加值19.1億元,增長14.2%;股份合作制工業增加值4.8億元,增長3.3%;外商港澳臺投資工業增加值32.4億元,增長14.6%;聯營、私營等其他經濟類型工業增加值12.4億元,增長17.8%。農村工業穩定發展,完成增加值79.8億元,增長9.4%。大中型工業企業發展勢頭較好,完成增加值58.7億元,增長17.1%。市直工業保持較快增長,完成增加值55.3億元,增長20.8%;完成銷售收入170.3億元,增長24.2%。受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變化的影響,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有升有降。
企業改革穩步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改制面達89.1%,7家企業進入上市輔導期。資產重組項目順利推進,全市首家列入國家計劃的鎮江諫壁船廠破產項目完成,中小企業改革取得成功經驗,列入全市25戶重點培育企業(集團、公司)健?
搗⒄梗迪止ひ翟黽又?3.02億元,占全市比重26.5%;完成銷售收入177.2億元,占全市比重34.9%;實現利稅總額9.96億元,占全市比重31.1%。
產銷銜接狀況較好,經濟效益有所提高。全市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07.3億元,比上年增長14.6%。產品銷售率96.6%,提高1.4個百分點。庫存積壓降低,年末工業產成品庫存49.97億元,下降16.5%。盈利水平有所提高,實現利稅總額32.02億元,增長9.4%。實現利潤總額8.93億元,增長14.0%,但部分企業虧損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扭轉,企業虧損面達18.8%,增加0.56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3.93億元,增長2.2%。
建筑業生產經營回升。全市完成建筑業增加值41.5億元,比上年增長6.0%。建筑業市場管理不斷完善,企業素質不斷提高。擁有一級資質企業10家、二級資質企業34家。全市建工系統完成施工總產值28.43億元,比上年增長8.9%,全員勞動生產率5.86萬元/人,比上年增長3.1%。完成竣工面積247.36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1%。
三、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150.9億元,比上年增長7.1%。其中:基本建設投資52.3億元,增長8.9%;更新改造投資16.9億元,下降6.0%;房地產開發投資14.2億元,增長10.5%。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額7.1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完成投資額88.3億元,增長10.8%;第三產業完成投資額55.5億元,增長3.7%。在第三產業投資中:用于交通運輸郵電業投資13.8億元,增長4.5%;用于文教衛投資5.4億元,增長7%。房地產業發展下滑,商品房施工面積169.8萬平方米,下降9.9%,竣工面積86.1萬平方米,下降19.7%。
重大項目支撐作用明顯。全年確定的27個重大項目完成投資額25.93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的17.3%。金東紙業2號涂布機、華東泰克西汽車鑄造、長江路二期、大市口廣場、鎮寶路拓寬改造、城市電網建設與改造等一批項目順利竣工。國亨塑膠3萬噸丁苯粉、太白集團造紙化纖鈦白粉、正茂集團中速柴油機、索普醋酸二期等一批項目順利開工。
四、交通運輸和郵電業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年完成投資5.33億元。潤揚大橋南接線全面開工建設,諫壁二線船閘工程建成通航,干線公路網化建設進展順利,完成萬噸級舾裝碼頭、2萬噸船臺、200噸行車的建設任務。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運輸生產運行正常。全年完成客運量5854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8%。其中:鐵路客運量443萬人次,增長1.6%;公路客運量5390萬人次,增長4.2%;水路客運量21萬人次,下降22.2%。完成貨運量4285萬噸,增長4.5%。其中:鐵路貨運量406萬噸,增長6.0%;公路貨運量3460萬噸,增長3.5%;水路貨運量419萬噸,增長12.0%。全市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2697萬噸,比上年增長3.3%。其中:長航完成貨物吞吐量2216萬噸,增長3.0%。郵電通訊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市完成郵政電信業務總量23.5億元,比上年增長45.1%。全市擁有郵政局(所)140處,郵政報刊圖書銷售亭(點)415處,郵路總長度達3139公里。年末擁有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04.75萬門,電話用戶76.4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35.2萬戶,電話普及率每百人擁有64.4部;農村電話用戶41.2萬戶,電話普及率每百人擁有42.3部。全市擁有公用電話1.94萬部,電話普及率每千人擁有7.3部。年末移動電話用戶37.33萬戶,增長26.7%。通信網絡、信息服務業發展迅速,年末互聯網用戶達18.16萬戶,增長37.3%。
五、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市場銷售穩中有升,物價運行穩中趨漲。全年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4.62億元,比上年增長8.2%。其中:個體經濟零售額43.3億元,增長10.6%,占全市比重32.2%。在消費品市場中:城市消費品市場平穩轉旺,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90.88億元,增長8.3%;農村消費品市場有所啟動,實現消費品零售總額43.74億元,增長8.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89.79億元,增長8.0%;餐飲業零售額16.79億元,增長12.6%;制造業零售額10.02億元,增長7.2%;其他行業零售額3.17億元,增長15.9%。
市場建設取得進展。年末擁有各類市場249個。在各類市場中:消費品市場235個,成交額133.9億元;生產資料市場14個,成交額8.4億元。
市場物價雖有短期波動,但總體價格水平略高于上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0.3,比上年上升0.3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98.7,比上年下降1.3個百分點。從分類看:商品性消費價格呈現下跌,而非商品性消費價格仍呈上升趨勢。
六、對外經濟和旅游
外向型經濟進一步拓寬。積極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加大對外貿易和招商引資力度。成功舉辦2001年中國鎮江旅游節暨科技經貿洽談會,以及“世界華商鎮江行”活動。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溫州等地成功組織或參加了一系列經貿洽談活動。對外貿易保持較快增長。全市完成自營進出口總額14.54億美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自營進口總額7.08億美元,下降11.8%;自營出口總額7.46億美元,增長13.2%。招商引資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項目258個,增加79個,協議利用外資10.85億美元,增長174.8%,其中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8個。實際利用外資3.26億美元,增長11.4%。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全年新簽對外承包勞務合同額10617萬美元,增長20.7%,實際完成對外承包勞務營業額8841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8.9%,年末境外從業人員5080人,增長22.8%。
?⑶ㄉ櫛炔椒⒄梗庀虼饔妹饗浴H形甯鍪〖犢⑶屢钅?46個,總投資達54億元,其中:新批外商投資企業59個,協議利用外資金額5.88億美元,占全市比重54.2%;實際利用外資1.86億美元,占全市比重57.1%,開發區已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旅游發展勢頭良好,資源開發力度加大。全年接待旅游、參觀、訪問、探親、經貿洽談以及從事其他活動的國內外游客496.36萬人,增長9.6%,其中:接待境外游客10.68萬人,增長1.8%。在接待境外游客中:外國人5.58萬人,增長22.6%;港澳同胞2.3萬人,下降39.1%;臺灣同胞2.01萬人,下降6.9%。接待國內游客485.7萬人,增長9.8%。全市旅游總收入47.5億元,增長3.1%,其中:旅游創匯收入5333萬美元,增長6.9%;國內旅游收入43.1億元,增長2.9%。七、財政、金融和保險業財政收入增長較快。全年財政總收入完成40.81億元,凈增8.4億元,增長25.9%,是歷史上最好的年份。其中:中央財政收入19.12億元,增長32.1%;地方財政收入21.69億元,增長20.9%,占全市財政總收入的53.1%。全市財政總支出24.77億元,增長19.0%。
金融形勢穩定發展,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85.45億元,比年初增加48.09億元,其中:企業存款114.2億元,比年初增加11.24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281.76億元,比年初增加29.63億元。在貸款中:短期貸款余額219.72億元,比年初增加12.58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43.59億元,比年初增加13.25億元。個人住房、汽車、教育等消費貸款發展迅速,年末個人消費貸款余額12.28億元,比年初增加6.02億元。
保險事業穩步發展。全年承保總額897.2億元,增長8.7%。保費收入8.01億元,增長37.4%。保險業務賠付總額1.26億元,增長10.5%,其中:財產險1.05億元,增長6.1%;壽險0.21億元,增長40.0%。
八、科學技術和教育
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年末全市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5萬人,科研開發機構27個,科技投入6.29億元。全市組織市級以上各類科研項目966項,完成61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2項,省級項目80項。獲省?
萍冀澆?8項,獲市科技進步獎69項。全年實施國家和省星火計劃12項,其中國家級8項;實施國家和省級火炬計劃31項,其中國家級16項。
培育高新技術產品群,推動高新產業化發展。年末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01家,其中: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80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21家;擁有高新技術產品528個,其中: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324個,市級高新技術產品204個。高新技術產品實現銷售收入96.96億元,實現利稅總額18.63億元,分別增長37.4%和45.1%。企業創新機制逐步健全,全市廠辦科研機構394家。省、市國際科技合作項目5項。技術市場交易活躍,全市技術合同金額2.05億元,增長3.0%。專利事業發展較快,全年專利申請量323件,授權專利197件。
教育結構調整加快,教育投入不斷增加。九年制義務教育得到鞏固提高,高中階段教育發展加快,成人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得到積極發展。全市擁有普通高校3所,在校學生3.5萬人,增加0.95萬人;中等專業學校9所,在校學生1.86萬人,減少0.32萬人;普通中學134所,在校學生15.53萬人,增加1.41萬人;職業中學24所,在校學生0.99萬人,增加0.32萬人;普通小學453所,在校學生21.35萬人,減少1.11萬人;特殊教育學校6所,在校學生0.09萬人,增加0.03萬人。幼兒園209所,在園幼兒5.1萬人,減少0.21萬人。全市各類學校教職員工3.41萬人,其中專任教師2.52萬人。中小學教職員工2.54萬人,其中專任教師2.04萬人。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學齡前三年幼兒教育普及率94.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99.3%;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0.9%;普通高考錄取率77.9%,本科錄取率41.7%。職業學校對口升學率穩步上升,成人教育進一步推進,農村各類實用技術培訓達33萬人次,參加社會自學考試4.74萬人次。
辦學條件改善,布局逐步優化。建成國家級重點職高2所、省重點普高15所,4所高中通過國家級示范性高中省級驗收,一批中小學、幼兒園被評為省示范性校(園)。64%以上的鄉鎮基本達到教育現代化省定標準。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年投資1.5億元新建、改建、擴建校舍22.3萬平方米。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文化市場健?
搗⒄埂O群缶淖櫓幌盜兄卮笪幕疃3曬侔臁蹲呦蚧曰汀反笮透櫛柰砘帷ⅰ督蕉嘟俊反笮凸慍∥囊昭莩觥ⅰ督鶘街埂反笮兔竇涿袼滓帳醣硌蕕然疃R慌幕帳踝髕吩謔〖兌隕媳熱謝窠薄P〉ぞ紜凍破牌擰貳⑿⊙錁紜段舛馇欏貳⒀鎦萜闌啊兌槐示仍摯睢肪竦萌謔喚臁叭盒墻薄苯鸞保凍倘盞蔽紜坊袢捌壓⒔薄貝醋鶻鸞薄⒈硌萁鸞保妒侶ァ貳渡餃ぁ坊袢捌壓⒔薄貝醋鶻鸞薄⒈硌菀薄!墩蚪氈ā貳毒┙肀ā分柿坑興岣擼⑿辛吭齟蟆9悴サ縭庸飫巒綹腦觳椒ゼ涌臁9悴ァ⒌縭癰哺鍬示锏?00%,市縣聯網率100%。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和傳播質量有新的提高,成功舉辦《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江》風光片衛視大賽。文化設施改造加快,年末擁有公共圖書館5個,總藏書量116.3萬冊(件);擁有劇院、影劇院86個;無線廣播電臺5座、電視臺5座。
衛生保健得到加強。年末有各類衛生機構715個,其中:醫院28個,衛生院87個。擁有衛生機構床位7732張,其中:醫院病床位4854張,衛生院病床位2566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1928人,其中:醫生5361人、護師和護士3555人。全市基本實現以鄉(鎮)為單位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84.0%的鄉(鎮)實行“鄉村一體化”管理,農村居民參加合作醫療或大額費用醫療保險覆蓋率34.0%。強化衛生防疫工作,全年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得到有效控制,比上年下降10.2%。兒童計劃免疫防范措施不斷加強,完成各種疫苗接種32萬人次,其中“四苗”覆蓋率達98%以上。
體育運動蓬勃發展。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八個一工程”開始實施,群眾體育和全民健身活動生機勃勃。先后舉辦萬人集體長跑迎國慶活動,萬人晨練邁進新世紀和全民健身活動周等。承辦第四屆全國老將田徑運動會及其他比賽活動。全年組織參加省、國家各項體育競賽,獲金牌43枚、銀牌38枚、銅牌27枚。鎮江籍運動員秦志戩和隊友奪得46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混合雙打冠軍,李若凡獲亞洲象棋錦標賽冠軍,薛鵬獲亞洲沙灘排球巡回賽遼寧營口站比賽亞軍,張國鳳在全國象棋個人賽中獲得冠軍。國際間體育交流頻繁,先后接待6批境外體育團體和體育愛好者,向省級運動隊輸送11名優秀運動員,向省體校輸送7名新生。十、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打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實施一批城市重點建設工程和民心實事項目,創下“投資量最大、拆遷量最多、建設速度最快、工程質量最優”的歷史記錄,城市建設四大重點工程全面完成。“引資大道”鎮寶路拓展改造工程、“城市客廳”大市口廣場、“珍珠項鏈”長江路拓寬改造二期工程和中山路、解放路中心路段美化亮化整治出新四大重點工程,總投資4億元,占全年城建總投資的75.0%。拆除各類房屋10.37萬平方米,建設和改造道路總里程8.2公里,新增道路面積9.2萬平方米,新增綠地面積12.8萬平方米,道路兩側建設綠化帶和小游園,配置新型路燈以及其他交通附屬設施,極大改善了城市形象,顯現“城市山林,大江風貌”獨特個性,凝聚民心民力,成為新世紀鎮江邁向現代化城市的標志性形象。一批為民辦實事項目如期完成,加快西津渡古街保護建設,復建金陵渡小山樓,建成西津渡碑林等。昭關石塔、觀音洞、救生會三個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2001年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完成街巷道路改造1.35萬平方米,治理危房2萬平方米,抗震加固1.18萬平方米,拆除違章建筑2.2萬平方米。污水截流建設加快,完善頭擺渡泵站,建成新河橋泵站,完成長江二期工程截流管道,開工建設迎江橋泵站,啟動“西氣東輸”工程。
公用事業繼續發展,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年末擁有公共交通客運車輛325輛,其中新增75輛。客運總量達8362萬人次。新開通公交線路5條,調整和延伸線路17條。加快出租車更新步伐,擁有出租車1258輛,基本更新完畢。城市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新鋪和改造供水管道,市區自來水日供水能力達57.5萬立方米,自來水普及率100%;煤氣供應總量3478萬立方米,液化石油氣供應總量3.34萬噸,氣化率進一步提高。城市衛生狀況進一步改善,街巷小區清掃保潔“三位一體”試點取得經驗并正在推開。
綠化亮化建設步伐加快。全年新增綠化面積45.54萬平方米,新增公共綠地20.79萬平方米。繼續推進古運河整治及風光帶建設,住宅小區路燈更新改造得到加強,消滅無燈小區24個,年末市區擁有路燈1.93萬盞,市區路燈亮燈率達98.5%。
城市環境治理力度加大。全面啟動“創模”工程,人民生活環境質量有所改善。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其中: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上年均有所削減,城市煙塵控制區面積60.2平方公里,覆蓋率保持100%;噪聲達標區面積41.88平方公里,覆蓋率70%。城市環境功能區基本達標。市區工業廢水處理率100%,消煙除塵率100%,固廢綜合利用率83.72%。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據統計,全市年末戶籍總人口266.58萬人,比上年減少0.09萬人,其中:男性人口135.31萬人;女性人口131.27萬人。市區年末總人口62.82萬人,增加0.28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45‰,下降1.25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5.41‰,下降0.44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由上年的0.81‰上升為2.03‰。
勞動領域改革繼續深化,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全年安置城鎮失業人員1.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26%,安置分流下崗職工0.25萬人,再就業率47.4%。年末全市參加養老保險職工31.9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39.8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41.24萬人。全市企業離退休人員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發放離退休人員養老金59691萬元,實現社會化發放100%。社會福利事業得到加強,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對象9813人,兌付保障金566.97萬元。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年末全市城鎮從業人員41.73萬人,增加1.2萬人,其中在崗職工31.56萬人,減少2.62萬人。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1742元,增長14.3%。私營企業從業人員10萬人,增加3.3萬人;個體從業人員10.9萬人,增加3.2萬人。據城鄉居民生活抽樣調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98元,增長7.4%;人均實際消費支出7413元,增長8.1%。農民人均純收入4191元,增長5.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36.75億元,比年初增加32.78億元。消費結構不斷改善,耐用消費品擁有量持續增加。年末城市百戶居民家庭擁有彩電123臺、電冰箱93臺、空調機53臺、摩托車18輛、家用電腦11臺、移動電話44部。農村百戶居民家庭擁有自行車204輛、洗衣機65臺、彩電72臺、電冰箱32臺、空調機4臺、摩托車33輛。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注:1.本《公報》數為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國內生產總值和各產業增加值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