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立志“兩率先,兩步走”,按照“全面提升,全力爭先”的總要求,負重奮進加快發展,強化市民富裕安康,著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健康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事業不斷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加快,為“十五”發展劃上了圓滿句號。
一、綜合
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健康發展。初步核算,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71.6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5.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69億元,增長3.1%;第二產業增加值528.16億元,增長15.1%;第三產業增加值304.82億元,增長16.6%。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9534元,按現行匯率折算達3659美元。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經濟運行質量和綜合競爭力不斷提高。財政收入占GDP比重達13.6%,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24.6%,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需求拉動由原來的投資型向投資、消費和出口全面拉動的轉變,消費和出口需求持續轉旺。
市場物價運行總體平穩。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2%。八大類消費品價格“六升二降”,其中:食品類上漲4.5%,煙酒及用品類上漲0.9%,衣著類上漲0.5%,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下降2.4%,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上漲0.7%,交通和通訊類下降3.3%,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1.1%,居住類上漲5.8%。
城鄉就業形勢有所好轉。城鎮就業再就業工作明顯加強,就業渠道不斷拓寬,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年末全市城鄉從業人員148.46萬人,比上年增加3.41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2.55萬個,1.67萬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5%,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發展動力強勁。年末全市私營企業達16711戶,本年新增3041戶,總注冊資本達214.64億元,本年新增32.61億元,從業人員30.44萬人,新增2.58萬人;個體工商戶77965戶,本年新增16089戶,總注冊資本達24.42億元,本年新增6.83億元,從業人員14.52萬人,本年新增2.45萬人。全年私營個體經濟實現稅收16.45億元,比上年增長28.3%。
值得強調的是,過去的五年,是建國以來全市綜合實力提高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五年,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國民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堅持吸納集聚發展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的五年,也是居民收入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和全面建設小康進程快速推進的五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2005年比2000年增長1.06倍,年遞增13.4%,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5年比2000年翻一番。財政總收入年遞增29.6%。進出口總額比“九五”時期增長1.7倍,其中出口總額增長1.1倍。城市化水平達59.1%,比2000年提高8.7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分別達11.6%和8.3%,全市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到92.9%。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產業層次結構偏低;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企業經濟效益有所下滑;引進大項目不多,經濟發展后勁不足,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拉大;居民收入增長乏力,少數低收入家庭生活仍比較困難等。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生產形勢基本穩定。2005年,全市農業稅費減免政策得到全面落實,農民種糧積極性得到保護,農村經濟呈現穩定上升的勢頭。全市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8.36億元,比上年增長2.1%。糧食種植面積繼續擴大,受氣候和病蟲害的影響,糧食產量有所下降,全市糧食種植面積155.6千公頃,比上年增長1.8%;糧食總產量90.68萬噸,比上年下降8.4%,糧食減產主要是秋糧下降幅度較大,今年水稻總產量下降11.7%。棉花種植面積1.93千公頃,比上年下降6.3%,棉花總產量0.18萬噸,比上年增長4.2%。油料種植面積43.99千公頃,比上年下降3.0%,油料總產量8.57萬噸,比上年下降6.3%。
林業、牧業和漁業生產有升有降。全年造林面積2069公頃,比上年下降22.5%。肉類總產量7.59萬噸,比上年增長3.1%;禽蛋總產量2.02萬噸,增長1.1%;牛奶總產量1.39萬噸,下降11.5%。水產品產量7.38萬噸,增長3.9%
農業生產條件持續改善,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134.77千公頃,比上年減少0.6千公頃;防滲渠長度1645公里,新增122.5公里;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29.3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4%,其中:大中型拖拉機4754臺,小型拖拉機15869臺,農用排灌動力機械51204臺。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9.51萬噸,比上年增長7.3%。農村用電量28.92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7.5%。農村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農村居民自來水普及率明顯提高,有線電視用戶達28.9萬戶,新型合作醫療覆蓋率達91.6%,新改擴建農村公路里程739公里,農村道路交通進一步完善。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持續快速增長。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60.44億元,增長23.4%,其中國有工業增加值31.94億元,增長16.5%。集體工業增加值31.6億元,增長21.2%。民營工業增加值146.03億元,增長24.2%。股份制工業增加值131.77億元,增長29.9%。外商港澳臺投資工業增加值123.04億元,增長23.0%。大中型工業增加值174.72億元,增長23.0%。全年完成輕、重工業增加值111.49億元、248.95億元,分別增長19.5%和25.4%。全年用電量97.18億千瓦時,增長17.2%,其中工業用電79.96億千瓦時,增長19.4%。
工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支柱行業的支撐帶動作用增強,全市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產值211.9億元,增長39.5%;造紙及紙制品業產值102.8億元,增長24.5%;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產值112.9億元,增長30.5%;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產值90.8億元,增長35.6%。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工業高新產品產值325.0億元,增長30.4%。產業集群規模不斷擴大,我市已初步形成了造紙及紙制品、基礎化學和醫藥、合成材料、金屬制品、電子及通信設備、工程電器、交通運輸設備、建筑材料等年產出規模較大的產業集群。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多數保持增長。在列入統計的46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保持增長的有33種,下降的有13種。
工業經濟效益有所改善。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45.6億元,比上年增長24.5%。企業盈利水平逐步提高,實現利稅總額97.71億元,比上年增長27.7%,其中:利潤總額47.8億元,增長31.4%。但部分企業虧損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扭轉,企業虧損面為17.9%,虧損企業虧損總額達6.2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建筑業發展比較平穩。全年實現建筑業總產值133.45億元,增長4.2%。建筑業實現利稅總額3.48億元,增長66.2%。建筑業企業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001.5萬平方米,增長20.4%;房屋建筑竣工面積534.63萬平方米,增長10.8%。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適度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4.75億元,比上年增長26.2%,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260.35億元,增長25.5;農村固定資產投資140.48億元,增長30.2%。在全社會投資中,國有經濟投資97.69億元,增長1.6%;外商、港澳臺經濟投資69億元,增長52.7%。民間投資201.75億元,增長25.1%,民間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49.8%。
工業投資規模繼續擴大。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0.15億元,比上年增長49倍%;第二產業投資129.88億元,增長25.1%;第三產業投資132.74億元,增長28.1%。工業投資126.79億元,增長30.9%。在工業投資中:其中電力工業投資33.45億元,下降27.9%;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18.96億元,造紙及紙制品業18.5億元,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6.45億元,分別增長47.3%、48.1%和210.1%。第三產業投資中,房地產開發投資60.48億元,增長53.2%;交通運輸業投資33.1億元,增長15.1%。
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交通基礎建設投入繼續加大,2005年滬寧高速鎮江段擴建工程完成投資17億元,312國道鎮江段擴建工程完成投資14.5億元,潤揚大橋建成投入使用,鎮溧高速完成投資13億元。重大工業項目建成投產,2005年鎮江發電2臺60萬千瓦機組完成投資45.1億元,諫壁電廠2臺30萬千瓦機組完成投資25.8億元,金東3號紙機完成投資41.9億元。
房地產市場保持平穩運行。全市擁有房地產企業196家。全年完成商品房竣工面積213.2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4.1%,其中:住宅面積182.44萬平方米,增長38.3%;實現商品房銷售面積174.56萬平方米,增長36.0%,其中:住宅面積154.1萬平方米,增長39.0%;商品房銷售額38.71億元,增長46.8%,其中:住宅銷售額31.66億元,增長51.8%。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增長較快。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1.37億元,比上年增長15.0%,增幅提高1個百分點。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90.53億元,增長15.6%;農村消費品零售額50.84億元,增長13.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201.32億元,增長14.2%;餐飲業零售額37.07億元,增長20.0%。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全年實現商品銷售123億元,比上年增長17.1%,其中批發業79億元,零售業44億元,分別增長23.4%和7.3%。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快,汽車、居住和信息通訊類消費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旅游、休閑娛樂等新型消費保持較快增長,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企業汽車、建筑材料、通訊器材類零售額增幅均超過20%。
各類商品市場健康發展。年末擁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202家,成交額123億元,其中:消費品市場184個,生產資料市場8個,其他各類市場10個。市場規模有所擴大,全市年成交額超億元的骨干市場有20家,成交額62.8億元。
六、開放型經濟
外貿出口增勢強勁。全年進出口總額39.6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出口總額20.35億美元,增長34.0%;進口總額19.26億美元,下降1.7%。在出口方式中,一般貿易12.75億美元,增長41.8%;加工貿易7.60億美元,增長22.7%。在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完成出口8.25億美元和1.5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比重40.5%和7.5%。在出口企業中,外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完成出口11.15億美元和7.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比重54.8%和37.3%。在出口市場中,對美國、日本、香港和韓國的出口分別為4.26億美元、3.14億美元、1.55億美元和0.89億美元,分別增長35.4%、26.5%、33.3%和88.2%。
利用外資保持平穩發展。全市新批外資項目471個,比上年減少6個,其中總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179個,比上年增加44個。全年合同利用外資為32.1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0%;實際到帳注冊外資5.96億美元(商務部口徑),增長33.2%。對外經濟取得積極進展。全年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金額1.9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9.2%;完成營業額1.64億美元,增長9.8%;新派出境外勞務人員3994人次,增長2.9%;年末在外人數9811人,增長2.6%。全年新批境外企業9家,中方投資1709萬美元。
開發區建設穩步推進。園區吸納集聚發展效應明顯,大港開發區順利通過國家審核驗收。全年五個省級開發區完成基礎設施投入24.77億元,比上年增長4.3%;新簽合同利用外資13.6億美元,占比重42.3%;實際到帳注冊外資3.54億美元,占比重59.4%;完成出口總額7.19億美元,增長41.4%,占比重35.3%;完成業務總收入934億元,增長31.9%。
七、交通運輸、郵電業和旅游
交通運輸穩步提高。全年完成貨物、旅客發送量5231萬噸和7223萬人次,分別增長0.8%和8.3%,實現貨物、旅客周轉量298091萬噸公里和307083萬人公里,分別增長8.6%和8.4%。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6001萬噸,增長12.3%。年末全市等級公路里程4145公里,比上年增加1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06公里。鐵路營業里程105公里。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85074輛,比上年增長8.8%,其中本年新注冊汽車12514輛,增長2.0%。年末私人汽車保有量48560輛,其中本年新注冊汽車8758輛,分別增長17.4%和6.6%。年末私人轎車保有量19234輛,其中本年新注冊轎車6440輛,分別增長27.4%和10.5%。
郵電通信業繼續穩定發展。全年郵電業務總量(2000年不變價)21.26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30億元,電信業務總量18.97億元,分別增長13.1%和7.8%。郵電業務收入17.1億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郵政業務收入1.96億元,電信業務收入15.14億元,分別增長7.1%和9.6%。年末擁有郵政局(所)136處,郵政報刊圖書銷售亭(點)396處,郵政線路總長度達4872公里;擁有局用交換機總容量183.21萬門,本地電話用戶140.98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100.18萬戶,移動市話(小靈通)用戶40.8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106.1萬戶。長途光纜線路總長度3718公里,比上年增加137公里。年末互聯網用戶14.73萬戶,比上年增加1.6萬戶。
旅游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接待國內旅游人數1166.97萬人,比上年增長20.2%;國內旅游收入103.48億元,增長20.3%。接待境外旅游者人數30.6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5.7%,其中外國人22.95萬人次,增長34.1%,港澳臺同胞7.7萬人,下降1.3%。國際旅游外匯收入1.79億美元,增長37.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18.42億元,增收24.91億元,上年增長26.6%。地方一般預算收入47.14億元,增收9.84億元,增長26.4%,其中國稅完成13.46億元,增長17.9%;地稅完成20.62億元,增長26.9%;財政稅費完成13.06億元,增長35.7%。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主體稅種增長較快,分別比上年增長27.9%、25.7%和24.0%。
財政支出結構積極調整。全年一般預算支出49.9億元,增支7.76億元,增長18.4%。在一般預算支出中,農林水氣象支出2.81億元,社會保障補助支出1.36億元,醫療衛生支出2.81億元,教育支出8.28億元,科學支出0.9億元,企業挖潛改造支出1.75億元,行政管理費支出7.58億元。
金融形勢總體平穩發展。金融系統繼續采取有保有壓的貨幣信貸政策,通過優化信貸結構,確保重點行業和重點項目的有效供給,滿足了經濟發展合理資金需求。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560.50億元,比年初增加88.94億元,同比多增10.5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1.22億元,同比多增13.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2.05億元,同比少增12.06億元。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803.96億元,比年初增加123.15億元,同比少增27.48億元,其中:企業存款比年初增加16.55億元,同比少增15.63億元;儲蓄存款比年初增加69.99億元,同比多增19.74億元。
保險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擁有保險企業21家,參保人數258.9萬人次。承保額達到2368.18億元,比上年增長8.5%。全年保費收入19.9億元,比上年增長9.8%。其中財產險收入4.15億元,人身險收入15.75億元,分別增長7.2%和10.4%。賠付額4.7億元,比上年增長9.7%。其中財產險賠付3.02億元,增長51.8%;人身險賠付1.68億元,下降36.1%。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隊伍素質提高,科研投入持續加大,研發項目穩步上升。年末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35萬人,比上年增長4.9%,其中中高級職稱人員4.22萬人,增長4.5%。年末市級以上科研開發機構24個,全年共組織市級以上各類科研項目1200項,完成省級以上項目141項。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2項,獲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75項。全市實施國家和省級星火計劃17項,其中:國家級12項;實施國家和省級火炬計劃53項,其中:國家級25項。全年科技投入18億元,其中研究與發展活動經費支出10.5億元。
科技活動成果豐碩,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自主知識產權和專利事業穩步發展,全年專利申請量2066件,比上年增長76.9%;專利授權量729件,比上年增長25.7%。技術市場較為活躍,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915項,技術合同金額4.01億元,增長33.4%。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明顯增加,年末全市擁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91家,其中:當年新批24家;擁有高新技術產品628個,其中:當年新認定76個。高新技術產品實現銷售收入347.5億元,比上年增長36.1%,利稅總額63.4億元,比上年增長37.2%,占比重比上年提高2.1和8.1個百分點。
教育事業不斷加強,辦學水平穩步提高。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82人,在校生6.41萬人,畢業生1.06人。研究生教育招生1526人,在校研究生3593人,畢業生632人。義務教育成果得到鞏固,中小學布局逐步調整優化,城鄉辦學條件同步改善。年末擁有省級實驗小學61所,省級現代化示范初中54所,四星級以高中19所,省級以上重點中等職業學校11所。全市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5%,在校學生15.88人;普通初中升學率95.5%,在校學生10.73萬人;高中階段毛入率85.3%,普通高中在校學生5.41人,普通高校錄取率81.7%,其中:本科錄取率42.0%。幼兒園在園幼兒4.97萬人。職業教育發展步伐加快,年末職業學校在校學生1.56萬人;中等專業技術學校在校學生3.72萬人,比上年增加0.78萬人;全年農村各類實用技術培訓達0.51萬人次,參加社會自學考試6.08萬人次。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5個,藝術館、文化館6個。公共圖書館7個,圖書館閱覽人數667萬人次。廣播電臺、電視臺各1座,廣播、電視覆蓋率均達100%,市縣聯網率100%。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年末全市共有娛樂場所895個,全年組織15場“歡樂家園”廣場文化活動,組織了“豐碑風采”紀念鎮江解放56周年、經貿洽談會廣場文藝活動和演出,舉辦了市第17屆少兒創作故事演講大賽、市少兒才藝展演,有3個舞臺類、書畫類作品分別獲得省第四屆少兒藝術節一等獎。文化場館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市博物館改造完工重新開放、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二期工程順利竣工、鄉鎮文化站建設全面啟動,市博物館被國家旅游局批準為4A級風景旅游區,茅山紅色旅游被列入全國旅游精品線和經典景區名錄。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全年共查處違規經營網吧57家,收繳非法盜版音像制品15萬張。
醫療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年末全市擁有衛生機構941個,衛生技術人員13680人,醫生5226人,醫院床位數8101張。擁有省市重點?2個,國家實驗室2個,獲得醫療科技成果20項。農村居民醫療保障體系加快建設,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38.2萬人,覆蓋面達到91.6%。社區衛生服務網絡不斷健全,傳染病防治進一步強化,全年完成艾滋病監測2.9萬人,臨床血檢3.2萬人次;發現和管治傳染性肺結核病1239例;查螺面積12698萬平方米,滅螺面積2186萬平方米。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新生兒缺陷發生率均控制在較低水平。
體育事業取得明顯進步。群眾體育活動廣泛開展,先后組織了“迎十運”萬人長跑、“迎十運”全民健身周和十運會“我們萬眾一心”中國石化杯鎮江火炬傳遞等群眾性體育活動9次,參加群眾達10萬人。承辦重大體育賽事取得圓滿成功,先后承辦“十運會”女排和男籃、第六屆江蘇省無線電通訊、第二屆江蘇省象棋、江蘇省傳統校小學生乒乓球等比賽,鎮江市人民政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十運會組織工作貢獻獎”單位,鎮江賽區女子排球和男子籃球分別被評為“最佳賽區”和“優秀賽區”。競技體育成績突出,年末擁有等級運動員159名,當年向省、國家隊輸送優秀運動員9名。全年參加國家、省級體育比賽共獲得金牌44塊,其中國家級25塊。十運會上,鎮江籍運動員在擊劍、乒乓球、射擊、排球、路拳道等項目上共奪得6金、4銀、3銅。群眾性健身場所建設進展順利,全年新建健身工程2個、工程點224個。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一、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
城市綜合功能得到新提升。2005年全市城市建設投資67.2億元。建成中山北路、萬古一人路、健康廣場、黃山北路。改造街巷道路總長7.8公里,完成10個住宅區改造,總面積55萬平方米。建成丹徒新區污水處理一期工程,污水集中處理能力14.7萬立方米/日。防汛排澇能力40.5立方米/秒。城市規模繼續擴大,年末市區建成區面積達到8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2.4平方公里。
公共事業發展取得新進步。2005年城市用水、用氣及公共交通事業進一步完善,年末擁有公共汽車標準營運車輛689輛,線路43條,路網631公里,客運總量達8422萬人次,開通鎮揚城際公交旅游專線,新增環保節能公交車63輛,新辟調整優化公交線路9條,改造公交站棚37座。擁有出租車輛1256輛。市區自來水日供水能力達66.55萬立方米,自來水普及率97%。置換天然氣10萬戶,煤氣供應總量2601萬立方米,液化石油氣供應總量5.61萬噸,天然氣供應總量3140萬立方米,氣化率達到84%。
城市園林綠化邁上新臺階。年末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3330公頃,比上年增加273公頃。建成區園林綠化覆蓋率38.68%,比上年提高1.67個百分點。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5平方米。
環境質量改善取得新進展。年末全市共有環境監測站4個,設立自然保護區2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5863公頃。建成煙塵控制區21個,面積達138.3平方公里;建成環境噪聲達標區25個,面積為129.4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72.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8.4%,二氧化硫排放達標率96.9%,工業粉塵排放達標率10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96.4%。城市空氣質量逐步提高,全年二級標準以上天數達322天,比上年增加64天。飲用水源保護力度加大,城市居民用水水質得到安全保證。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總量略有增加。年末全市戶籍人口267.6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4萬人,其中:男性人口135.10萬人;女性人口132.51萬人。其中市區總人口102.01萬人,比上年增加0.65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8.03‰,上升0.43個千分點;死亡率5.95‰,下降2.45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2.08‰,上升2.88個千分點。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根據對城鎮住戶的抽樣調查,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4元,比上年增長14.1%;人均消費性支出8335元,增長13.0%,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44.2%,文化娛樂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16.1%。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5.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平方米。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電腦43臺,電話257部。根據對農村住戶的抽樣調查,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6元,比上年增長11.5%;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374元,增長15.2%,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2.5%,文化娛樂教育支出占人均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14.4%。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43.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平方米;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電腦11臺,電話208部。年末居民人均儲蓄存款余額為17144元,比年初增加2606元。
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9萬人,比上年凈增2.9萬人,覆蓋面96.4%;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54萬人,比上年凈增3.13萬人,覆蓋面99.0%;失業保險參保人數39.5萬人,與上年基本持平,覆蓋面99.1%。提高離退休人員養老金和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標準并做到按時足額發放,全年共發放離退休人員養老金10.6億元。“低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全年納入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4452人,比上年增加18285人,其中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0871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23581人,共發放最低生活保障經費2017.93萬元,比上年增長64.5%。福利事業進一步得到重視和加強,年末全市擁有社會福利院71個,其中老年福利院69個,福利院床位數2679張,收養2036人。全年籌集福利資金0.04億元,接受社會捐贈0.35億元,其中慈善總會捐贈0.34億元。社區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全市擁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3444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29個,比上年增加30個和5個。城鄉村(居)民依法自治水平穩步提高,全市城鎮社區居委會、農村村委會依法自治達標率為90%和95%。
注:1、本公報數為初步統計數
2、國內生產總值和增加值按現價計算,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