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各項措施,圍繞“五年總量翻番、八年全面小康”目標,努力克服了煤電油運緊張等不利因素影響,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長足進步,城市面貌整治一新,城鄉居民得到實惠。泰州市在2004年度首次進入全國百強城市行列,居第75位。
一、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初步核算,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05.2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14.7%,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為建市以來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2.70億元,增長4.5%;第二產業增加值380.50億元,增長18.7%;第三產業增加值242.00億元,增長12.5%。三次產業的比例關系為11.7∶54.0∶34.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4014元,增長14.8%。
全面小康進展順利。2004年,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四個方面(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25項指標中,有9項達到(超過)標準值。初步測算,全面小康綜合實現程度達到了79.8%,比上年提高了6.7個百分點。
個體、私營經濟健康發展。截止2004年末,全市經工商注冊登記的個體工商戶達12.18萬戶,增長10.7%;私營企業達17516戶,增長18.6%。全年個體、私營經濟上繳稅金16.85億元,增長29.5%;實現增加值293億元,增長23.8%。
企事業改革穩步推進。到年底,“三置換一保障”改革市(區)屬工貿企業改制面為99%,市(區)屬建筑企業改制面為100%,市(區)屬交通企業改制面為85%。全市完成257家經營性服務類事業單位改制,改制面為72%。
價格水平總體持續上揚。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4,比上年上升4%。分類指數3升5降,食品、煙酒及用品、居住類價格分別上升12.1%、1.6%和4.5%;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交通和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分別下降7.6%、4.1%、0.4%、4.0%和0.8%。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總量與結構需進一步協調,第三產業的比重有待提高;資源約束突出,煤電油運偏緊;原材料等上游產品和房地產銷售價格上升明顯;民營經濟規模和整體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等。
二、農業
糧食生產豐收。全市糧食播種面積582.21萬畝,增長4.4%;糧食畝產達到443公斤,增長7.3%;總產量達到258.12萬噸,增長12.1%。
林業、牧業、漁業穩定發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積6.99千公頃,下降10.8%;森林覆蓋率為8.5%,比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主要畜產品中,肉類總產量23.86萬噸,增長1.8%;禽蛋總產量12.02萬噸,增長0.7%;牛奶總產量1.86萬噸,增長33.8%。水產品總產量20.21萬噸,增長7.3%。
農業結構穩步調整。引進和推廣種養業新品種65個,全年優質農產品比重提高8個百分點。新增無公害農畜水產品基地55萬畝,新增無公害農產品32個,綠色產品14個。
農村基礎設施和生產條件不斷改善。2004年末,全市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04.23萬千瓦,增長1.1%。農村五件實事取得新進展,新增自來水受益人口19.30萬人,改造草危房2179戶5884間,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覆蓋面達70.5%,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702公里。
農業產業化經營持續發展。全市50家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84.95億元,增長19.2%;實現利稅4.84億元,增長17.2%;其中,實現利潤2.09億元,增長16.6%;出口創匯8714萬美元,增長44.4%。
三、工業與建筑業
工業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2004年,全市完成工業增加值突破300億元,達319.50億元,增長19.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82.14億元,增長23.2%。其中,國有企業完成30.52億元,增長42.6%;集體企業完成47.16億元,增長25.4%;股份合作企業完成8.97億元,增長7.8%;股份制企業完成121.49億元,增長17.4%;外商和港澳臺企業完成47.06億元,增長30.5%;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完成26.93億元,增長23.4%。輕、重工業協調發展,輕工業完成增加值127.04億元,重工業完成增加值155.10億元,分別增長20.1%和26.2%,輕重工業的比例為45∶55。
規模以上工業運行質量全面提升。2004年實現利稅總額86.58億元,增長26.2%;其中利潤43.05億元,增長26.8%。產品銷售收入879.94億元,增長33.3%。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76.55,比上年提高18.7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為98.0%,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
行業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全市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產值127.15億元,為第一大行業,比上年增長39.2%;通用設備制造業產值111.31億元,增長32.3%;醫藥制造業產值107.13億元,增長26.1%;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產值101.53億元,增長34.5%;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產值81.67億元,增長24.0%;紡織業產值79.82億元,增長27.2%;金屬制品業產值70.58億元,增長42.8%。
建筑業生產平穩增長。全年實現增加值61億元,增長12.9%;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02億元,增長25.2%。承建規模工程980項,施工面積2302萬平方米。三項工程一舉摘取兩個“魯班獎”(參建)和一項國優獎。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6.24億元,增長32.8%。按經濟類型看,國有經濟完成投資72.89億元,增長19.6%;集體經濟完成投資23.87億元,增長55.0%;私營個體經濟完成投資115.71億元,增長66.9%;其他各種經濟類型完成投資29.53億元,增長54.3%。在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中,基本建設完成投資47.94億元,增長29.4%;更新改造完成投資24.95億元,增長4.4%;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39.28億元,增長26.1%。在城鎮集體以上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5.33億元,第二產業投資160.01億元,其中工業投資159.46億元,第三產業投資140.90億元。
固定資產投資成果顯著。全年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項目526個,新開工項目314個,竣工項目305個;在建項目總投資規模336.06億元,增長20.1%。全年新增固定資產115.26億元,項目建成投產率58.0%,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73.4%。
房地產開發穩步發展。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積381.47萬平方米,增長20.4%;商品房竣工面積122.48萬平方米,下降2.1%;商品房銷售面積130.84萬平方米,增長6.9%;商品房銷售額24.06億元,增長29.9%;空置商品房面積34.51萬平方米,下降12.9%。
城市建設加快推進。道路橋梁工程總投資1.8億元,完成了5條新建道路和2條道路的維修,人均擁有道路面積新增0.3平方米。80多條后街背巷和7處低洼地的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東進小區低價房建設已主體封頂,南園小區整治工程全面竣工。骨干道路綠化改造、小游園建設、鳳凰河等主要景觀河道綠化建設以及坡子街濱河廣場工程全面完成,泰山公園改造和環城河風景區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市區人均綠地面積達6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5.0%,提高1.5個百分點。新區污水管網鋪設到位,市第一污水處理廠投入試運行,管道燃氣管網基本實現主城區全覆蓋,長江水達鎮工程到各鄉鎮主管網已完成。各市城區及重點中心鎮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全年中心城市建設投資35.36億元,4個市城區建設投資48.82億元,12個重點中心鎮建設投資14.94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交通運輸、郵電
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全年累計完成投資17.4億元,其中沿江高等級公路完成5億元,養護改善工程完成3.4億元。交通運輸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年完成公路客運量4238萬人,旅客周轉量299368萬人公里,較上年分別增長21.8%、18.4%。公路、水路分別完成貨運量2032萬噸和3342萬噸,貨運周轉量180038萬噸公里和384406萬噸公里。全市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847.6萬噸,集裝箱2.38萬標箱,較上年分別增長36%和42%。
郵電通信業增長緩慢。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17.83億元,增長2.7%。網絡信息技術不斷普及和提高,2004年互聯網寬帶用戶累計達6.48萬戶,增長110.1%。通訊能力進一步增強,年末市話用戶達到161.42萬戶,增長14.3%;全市移動電話發展到96.04萬戶,增長2.1%。
六、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繼續呈現活躍態勢。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突破200億,達200.69億元,增長15.5%;其中個體經濟實現零售額94.08億元,增長17.1%。城鄉市場協調發展,城市市場實現零售額136.98億元,增長16.6%,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63.71億元,增長13.1%。
餐飲業保持快速增長。全年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5.35億元,增長17.9%,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批發零售業和其他行業分別實現零售額172.26億元、3.08億元,分別增長15.4%、5.4%。商品交易市場成交活躍,完成成交額240億元,增長17.1%。
居民消費進入轉型升級階段,消費熱點進一步凸顯。全市限額以上貿易企業中,食品、飲料、煙酒類商品增長16.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商品增長11.0%,日用品類增長4.3%,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增長15.0%,通訊器材類商品增長72.3%。全年新增私家車8979輛,增長123%。
七、對外經濟
進出口貿易又創新高。2004年泰州地區累計進出口貿易額實現歷史性突破,繼2004年10月底首次突破10億美元大關以后,年終達到12.56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2.6%。其中出口9.54億美元,進口3.02億美元,實現貿易順差6.52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50.4%、22.4%和68.1%。
利用外資取得歷史性突破。全年協議利用外資7.93億美元,同比增長65.4%;實際利用外資4.17億美元,同口徑同比增長133.8%。兩項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靖江、泰興兩市實際利用外資過1億美元大關。
旅游業強勁增長。全市旅游總收入達33.67億元,增長18.2%;其中國內旅游總收入32.09億元,增長17.1%;國際旅游收入1916萬美元,增長45.6%。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23.42萬人次,增長20.3%;其中國內游客420.88萬人次,增長20.3%;海外游客2.54萬人次,增長18.8%。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86.47億元,比上年增長35.0%,財政總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2.3%,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其中:上劃中央收入38.02億元,增長28.2%;地方財政收入48.45億元,增長41.0%;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3.92億元,增長39.3%。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分別增長28.7%、45.6%和28.5%。4個市財政總收入均突破10億元大關。
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調整。全年財政支出64.41億元,增長27.3%;一般預算支出49.51億元,增長21.9%;基金支出14.90億元,增長49.4%。基本建設支出3.17億元,增長37.7%;企業挖潛改造資金3.43億元,增長1.5%;農林水利支出3.42億元,增長22.0%;教育支出11.67億元,增長24.3%;醫療衛生支出2.73億元,增長28.3%;社會保障支出1.87億元,增長48.3%;行政管理支出7.02億元,增長20.1%;公檢法司支出3.90億元,增長26.5%。
金融業健康運行。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達712.09億元,比年初增加104.08億元,其中,人民幣存款余額701.17億元,比年初增加104.83億元。城鄉居民儲蓄繼續增加,本外幣儲蓄達467.33億元,其中人民幣存款余額達461.46億元,比年初增加66.47億元。各項貸款穩定增長,信貸結構得到優化。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突破400億元,達403.11億元,比年初增加63.00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余額397.73億元,比年初增加62.06億元。在人民幣貸款中,短期貸款余額286.57億元,比年初增加29.02億元;中長期貸款余額69.76億元,比年初增加18.55億元。
保險事業平穩發展。全年實現保費收入20.95億元,增長17.2%,其中:財產保費收入3.05億元,增長38.0%;人身保費收入17.90億元,增長14.3%。賠款支出金額4.37億元,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1.76億元,人身險賠付金額2.61億元。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事業加快發展。泰州市被列為全省科技進步先進市,泰興市被列為全國科技進步示范市,姜堰市被列為全國科技工作試點市。全年組織實施省級以上火炬計劃30項,其中國家級火炬計劃16項;省級以上星火計劃15項,其中國家級星火計劃4項。年內新認定市級以上高新技術產品101項,其中省級高新技術產品51項;新認定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5家,其中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6家。年內全市專利申請量達1300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54.88億元,增長31.4%。
教育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5所,在校學生1.37萬人,增長31.8%;中等專業學校4所,在校學生2.54萬人,增長1.7%;高中41所,在校學生10.20萬人,增長10.7%;初中166所,在校學生22.99萬人,下降2.7%;職業中學24所,在校學生1.93萬人,增長64.2%;小學484所,在校學生31.97萬人,下降8.6%。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82.6%。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廣電事業繁榮發展。泰州淮劇演員陳澄榮獲國家戲劇“梅花獎”,與海軍政治部共同舉辦“光榮與我們同行”大型文藝演出,組織了中央電視臺“空中劇院·江蘇行”在泰演出。泰州圖書館全年接待讀者38萬多人次,新采編圖書1.4萬冊。城隍廟修繕、光孝寺擴建完成主體工程。泰州數字電視平臺建成并投入試運行,有線廣播電視通村率達98%,城鄉綜合入戶率達51%。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市人民醫院南院門診綜合樓竣工投入使用。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635處,其中,醫院、衛生院169處,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7處,婦幼保健機構5處。年末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6245人,其中,醫生7497人。全市擁有醫療床位11130張,其中,醫院、衛生院床位10981張。
體育事業取得新的進步。市體育中心一期工程交付使用,全市第二屆運動會成功舉辦,建成全民健身工程(點)43個。全市運動員參加省級以上比賽中共獲得金牌68枚,銀牌36枚,銅牌40枚;其中獲得世界金牌9枚,銀牌1枚。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一、資源與環境
耕地總量保持平衡。全市62個開發區(園區)予以撤銷,開發區(園區)總面積由原來規劃的12585公頃減少到5000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穩定在448.60萬畝,土地開發利用復墾整理新增耕地面積2.4萬畝。年末全市實有耕地面積31.68萬公頃,與上年基本保持平衡。
電力供求矛盾突出。全年全市社會用電量為80.47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9.5%;其中工業用電量63.97億千瓦時,增長35.0%;生活用電量9.13億千瓦時,增長13.5%。全年全市用電供電最高負荷為121.63萬千瓦,增長14.7%,電力供需缺口已達50萬千瓦。
環境保護工作繼續加強。年末全市環保系統人員613人,其中高級職稱20人,中級職稱132人,初級職稱238人。泰興市通過了國家生態示范區的考核驗收,全市創建成環境優美鄉鎮7家,生態示范村30家。擴建煙塵控制區6個,面積達121.91平方公里;擴建環境噪聲達標區6個,面積達104.58平方公里。全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數為56.7%,位居全省第一;環境質量綜合指數達82.4%,比上年提高4.7個百分點;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99%;泰州市區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優良)以上的天數占總天數的86.9%。泰州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工作取得明顯進展。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繼續下降。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502.77萬人,比上年下降1.8‰。其中,市區62.81萬人,增長8.3‰。全市城鎮人口比重達到44.4%,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全年新出生人口3.80萬人,出生率為7.55‰;死亡人口3.82萬人,死亡率為7.5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04‰。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95元,增長13.8%;人均消費性支出6318元,增長10.0%。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較快,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農民人均純收入4574元,增長12.1%,是建市以來最快增長速度;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924元,增長12.2%。全市城鎮職工平均工資13188元,增長15.4%。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城區人均住宅建筑面積28.1平方米,增加1平方米;農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41.2平方米,與上年持平。
就業局勢穩定,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年末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比上年回落0.3個百分點。全年勞務輸出總人數達8.3萬人,全市累計輸出轉移人數達143.11萬人。全年各類培訓人數達4.66萬人。城鎮勞動保障三大保險覆蓋面達97.3%,比上年提高3.1個百分點。城市低保“應保盡保”,共保障7704戶16750人,累計發放保障金1213萬元。農村扶貧8400戶,脫貧5717戶。
社會治安良好。海陵區、高港區、靖江市、姜堰市被評為2004年度省“社會治安安全縣(市、區)”,人民群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率達到96%以上。
注:1、公報中部分統計數據為初步統計數。
2、公報中全市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按經濟類型分組的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