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穩增長、調結構、抓創新、惠民生各項工作,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顯著進展,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民生得到持續改善,改革開放向縱深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在科學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一、綜 合
經濟運行高開穩走、持續向好,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初步核算,全省實現生產總值40903.3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39.6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21753.9億元,增長13.0%;第三產業增加值16609.8億元,增長13.1%。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區域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6.2∶53.2∶40.6。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提升,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0354.8億元,增長38.1%,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3%,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6731.4億元,增長13.0%,占GDP比重為40.9%,提高1.0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增長,六大新興產業全年銷售收入達20647億元,比上年增長38.0%。非公有制經濟進一步發展,實現增加值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份額達65.2%,其中私營個體經濟比重為40.2%,分別比上年提高1.1個和0.8個百分點。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水平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2∶1,收入差距是全國較小的省份之一。三大區域均呈較快發展態勢,蘇中、蘇北大部分經濟指標增幅繼續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9%。
圖1 “十一五”時期地區生產總值與增長速度
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實施重點節能減排項目,淘汰落后產能,嚴格控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全年關停化工生產企業403家,累計關停5034家。完成“十一五”單位GDP能耗降低率的總目標。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上年削減3%和2.2%。太湖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年末林木覆蓋率達20.6%。
物價水平上升。全年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8%,漲幅比上年提高4.2個百分點。食品價格上漲7.4%,其中豬肉上漲2.6%、油脂上漲3.3%、鮮蛋上漲7.7%、禽上漲6.3%、鮮菜上漲17.7%。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7.3%,其中紡織業上漲10.7%、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上漲16.7%、醫藥制造業上漲5.4%、化學纖維制造業上漲16.1%、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上漲14.5%、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上漲18.9%、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上漲7.2%。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12.8%,其中燃料動力類上漲19.6%、黑色金屬材料類上漲10.3%、有色金屬材料和電線類上漲18.4%、化工原料類上漲17%、建筑材料及非金屬礦類上漲3.1%、農副產品類上漲10.8%、紡織原料類上漲7.6%。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4.2%。
表1 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情況(%)
圖2 “十一五”時期居民消費價格漲跌幅度
就業形勢穩定。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進城鄉統籌就業,著力解決高校畢業生、外來務工人員和困難群體就業。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60.9萬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8.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16%。農村勞動力轉移大力推進,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44.1萬人。
體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省市縣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事業單位改革逐步推進。擴權強縣、擴權強鎮改革穩步進行,省直管縣財政體制進一步完善。穩步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地方金融機構繼續發展壯大。有序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城鄉基本醫療保障和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文化體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國有企業在改革中進一步發展。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年末全省工商部門登記的私營企業達104.8萬戶,比上年增長15.0%,注冊資本27996.4億元,增長39.0%;工商部門登記的個體戶300.6萬戶。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有:經濟結構仍不盡合理,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資源約束加劇、環境壓力加大;內需持續均衡增長存在較大制約,特別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待進一步提高;世界經濟走向的不確定性較大,對外向度較高的江蘇經濟影響將更為深刻;城鄉二元結構仍是制約發展的重要瓶頸因素,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比較明顯;社會建設相對滯后于經濟發展,城鄉居民增收的基礎不夠穩固,在就業、醫療、住房、市場物價、勞動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的一些突出問題尚待有效解決等。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生產形勢較好。全省不斷加大農業投入,強化科技支撐,扎實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食連續七年豐收,全年總產量達3235.1萬噸,比上年增加5萬噸,增長0.2%。其中夏糧1105.3萬噸,增長0.2%;秋糧2129.8萬噸,增長0.1%。農作物種植結構有所調整。全年糧食面積為528.2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0萬公頃;棉花面積為23.6萬公頃,減少1.7萬公頃;油料面積57.4萬公頃,減少1.9萬公頃;蔬菜面積121.3萬公頃,增加6.5萬公頃。新增高效農業面積19.7萬公頃,新增高效漁業面積7.7萬公頃,新增設施農業面積8.6萬公頃。
圖3 “十一五”時期糧食總產量
林牧漁業穩定發展。全年造林面積11.0萬公頃。全年肉類總產量366.6萬噸,比上年增長6.5%,其中豬牛羊肉產量224.0萬噸,增長4.1%;禽肉產量132.7萬噸,增長10.2%。禽蛋總產量190.6萬噸,增長2.9%。牛奶總產量57.3萬噸,增加3.4%。全年水產品總產量459.5萬噸,增長3.7%,其中淡水產品324.0萬噸,海水產品135.5萬噸,分別增長3.6%和3.9%。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表2 主要農產品產量情況
新農村建設成果顯著。全省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農業生產條件、農村面貌明顯改善。全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381.8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4萬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3937.3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3.3%。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蓬勃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登記成員達253萬戶,入社農戶比例達42%,出資額490.4億元,三項指標均居全國首位。全面實施新一輪農村六件實事工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躍上新臺階。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運行良好。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1223.8億元,比上年增長16.0%,其中,輕、重工業增加值6019.1億元、15204.8億元,分別增長14.6%和16.6%。國有工業增加值1319.4億元,增長11.1%;集體工業增加值266.9億元,增長4.2%;股份制工業增加值9709.4億元,增長15.9%;外商港澳臺投資工業增加值8683.9億元,增長16.5%。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控股工業增加值2729.1億元,增長13.6%;私營工業增加值6971.4億元,增長17.9%。
圖4 “十一五”時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與增長速度
企業效益大幅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0635.0億元,比上年增長27.3%;實現利稅8897.2億元,增長34.9%;實現利潤5705.9億元,增長43.6%。企業虧損面8.6%,比上年末下降3.1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186.9億元,下降34.9%。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41.0,提高18.9個百分點。
先進制造業增長較快。在規模以上工業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產值6449.0億元,比上年增長35.0%;醫藥制造業產值1399.1億元,增長28.6%;專用設備制造業產值3218.4億元,增長32.0%;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產值8689.6億元,增長33.1%;通用設備制造業產值6108.3億元,增長29.2%;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值12951.5億元,增長25.3%。產品結構繼續優化,實現工業新產品產值7853.8億元,比上年增長27.5%;在列入統計的75種主要工業產品中,保持增長的有56種,下降的有19種。
表3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情況
建筑業持續發展。全省建筑企業實現利稅總額1009.8億元,比上年增長28.7%。全年共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2323.6億元,增長20.1%;竣工產值9246.0億元,增長13.2%,竣工率達75.0%;建筑業勞動生產率為20.4萬元/人,上升7.4%。建筑業企業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18534萬平方米,增長18.9%;房屋建筑竣工面積45929萬平方米,增長6.1%,其中住宅竣工面積30937萬平方米,增長6.5%。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總量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186.8億元,比上年增長22.4%;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7418.9億元,增長22.1%。在全社會投資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5285.8億元,增長20%;外商港澳臺經濟投資3019.6億元,增長12.5%;民間投資14881.4億元,增長25.5%,其中私營個體經濟投資8433.1億元,增長22.7%。民間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64.2%,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圖5 “十一五”時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增長速度
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55.2億元,比上年增長22.5%;第二產業投資8250.8億元,增長21.7%;第三產業投資9113.0億元,增長22.4%。第二產業投資中,工業投資8196.3億元,增長22.5%。其中,制造業投資7645.9億元,增長25.8%;高新技術產業投資2188.3億元,增長44.6%,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26.7%。主要工業行業投資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825.9億元,專用設備制造業525.4億元,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767.1億元,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904.4億元,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254.7億元,分別增長27.4%、26.5%、48.9%、50.9%和50.4%。第三產業投資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973.1億元,增長14.2%;房地產開發投資4301.9億元,增長28.9%;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察業投資114.3億元,增長15.2%;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1455.5億元,增長17.2%;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投資156.5億元,增長25.7%。
重點項目建設力度加大。新開工項目中億元項目個數、完成投資為2040個和2956.0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67.4%和59.7%。200個省級重點項目進展順利,一批重大項目順利竣工或加快推進。江都至海安、無錫至張家港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滬寧城際高速鐵路建成通車;南京地鐵1號線南延線、2號線東延線建成投入運營,3號線開工建設;淮安漣水機場正式通航,無錫碩放機場飛行區擴建工程基本完成;連云港港疏港航道工程全線貫通;南汽轎車及發動機、無錫海力士三期、鎮江恒神碳纖維、張家港道康寧有機硅、徐工機械基地、鹽城華銳風電設備等項目順利竣工;“川氣東送”管道建成并實現供氣,如東LNG外輸管線與冀寧聯絡線和西氣東輸一線全面貫通,田灣核電項目建設繼續加快推進,海上風電加快發展。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穩步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482.3億元,比上年增長18.7%。城鄉市場均保持良好增長。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11965.5億元,增長19.2%;鄉村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1516.8億元,增長15.1%。按消費形態分,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12207.2億元,增長18.5%;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275.1億元,增長20.1%。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全年實現商品銷售額20185.8億元,增長29.4%,其中批發業15321.8億元,零售業4864.0億元,分別增長30.2%和26.7%。
熱點商品銷售旺盛。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的消費品中,金銀珠寶零售額140.7億元,比上年增長40.2%;汽車零售額1630.0億元,增長38.4%;石油及制品零售額786.8億元,增長35.2%;通訊器材零售額84.2億元,增長25.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535.8億元,增長23.1%;中西藥品零售額303.6億元,增長23.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額461.8億元,增長21.7%;食品、飲料、煙酒零售額662.4億元,增長19.4%。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圖6 “十一五”時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增長速度
六、開放型經濟
對外貿易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并逐步邁上新臺階。全年進出口總額4657.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7.5%。其中,出口2705.5億美元,增長35.8%;進口1952.4億美元,增長39.9%。
圖7 “十一五”時期進出口總額與增長速度
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高技術含量產品出口增加。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為1883.4億美元和1256.9億美元,分別占出口總額的69.6%和46.5%。其中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產品出口840.1億美元,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的66.8%。外商投資企業出口1923.2億美元,增長31.1%,占出口總額的71.1%。私營企業出口額為483.4億美元,增長55.0%,占出口總額的17.9%。對歐盟、美國、日本、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出口額分別為698.1億美元、583.4億美元、254.6億美元和179.5億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41.6%、29.2%、30.1%和26.2%;對東盟、韓國、中國臺灣省市場出口額分別為210.7億美元、137.2億美元和71.9億美元,分別增長26.3%、36.0%和46.7%;對拉丁美洲、非洲、俄羅斯出口額分別為145.5億美元、63億美元和36.5億美元,分別增長61.4%、32.9%和105.0%。
表4 進出口貿易主要分類情況
吸引外資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利用外資結構不斷改善。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4661家,新批協議外資568.3億美元;實際到賬外資285.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5%。新批及凈增資3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660個。全年服務業新批外商直接投資企業1490家,協議外資140.7億美元;實際到賬外資81.5億美元,增長22.8%。開發區建設取得新進展。全省開發區完成進出口總額3585.9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2027.3億美元,分別增長37.1%和36.2%,占全省總量的77.0%和74.9%;實際到賬外資222.3億美元,增長16.6%,占全省總量的77.9%。
圖8 “十一五”時期實際利用外資與增長速度
“走出去”勢頭迅猛。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408個,比上年增長22.9%,中方協議投資21.8億美元,增長104.6%。全年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合同額62.1億美元,增長23.3%;完成營業額59.7億美元,增長17.5%。
七、交通運輸、郵政電信業和旅游業
交通運輸業加快發展。全年完成旅客運輸量、貨物運輸量分別比上年增長12.7%和17%,旅客周轉量、貨物周轉量增長13.1%和18.6%。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5.9億噸,增長19.6%,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2.4億噸,增長18.2%。港口貨物吞吐量中,集裝箱吞吐量達1134.6萬標準集裝箱,增長29.2%。年末全省公路里程15萬公里、新增6504公里,年末高速公路里程4059公里。鐵路營業里程1907.8公里,鐵路正線延展長度2922.2公里。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567.7萬輛,凈增109.6萬輛,分別增長23.9%和29.1%。年末私人汽車保有量434.6萬輛,凈增96.3萬輛,分別增長28.5%和28.6%。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288.6萬輛,凈增72.1萬輛,分別增長33.3%和27.8%。
表5 各種運輸方式完成運輸量
郵政電信業平穩發展。全年郵政電信業務總量2194.6億元,比上年增長21.1%。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88.3億元,電信業務總量2006.3億元,分別增長21.5%和20.9%。郵政電信業務收入798.2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郵政業務收入111.1億元,電信業務收入687.1億元,分別增長22.7%和7.3%。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4288.2萬門。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498.8萬戶,減少163.6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1527.8萬戶,鄉村電話用戶971萬戶。住宅電話用戶1759萬戶,減少116.3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5916.7萬戶,凈增976.4萬戶。全省電話普及率達109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0部/百人。長途光纜線路總長度3.3萬公里,新增0.1萬公里。年末互聯網用戶1081.3萬戶,新增120.4萬戶。
旅游業發展加快。全年國內旅游人數35518.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9.5%;國內旅游收入4287.9億元,增長24.3%。全年入境旅游人數653.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7.4%。其中外國人473.5萬人次,增長19.6%;港澳臺同胞180.1萬人次,增長12%。國際旅游外匯收入47.8億美元,增長19.1%。旅行社組織公民自費出境旅游49.7萬人次,增長44.5%。
八、財政、金融、證券和保險業
表6 全年財政收入分項情況
財政收入較快增長。原口徑財政總收入達11743.2億元(不含海關代征兩稅和關稅等),比上年增長39.7%。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079.9億元,增長26.4%,增收851.1億元;基金收入3564.3億元,增長100.4%。
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一般預算支出4843.8億元,同比增長18.6%;基金預算支出3340.4億元,增長95.3%。全年教育支出854.6億元,同比增長25.6%;公共安全支出321.0億元,增長12.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55.4億元,增長18.8%;城鄉社區事務支出605.2億元,科學技術支出146.8億元,分別增長27.4%和25.5%。
金融市場穩步運行。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比年初增加10134.3億元,比上年少增1670.2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增加3253.9億元,少增105.4億元;企業存款增加2054.1億元,少增3636.7億元。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6824.3億元,比上年少增2313.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998.3億元,多增439.1億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表7 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情況
圖9 “十一五”時期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與增長速度
證券市場交易穩定。年末全省境內上市公司由上年末的128家增加到169家,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籌集資金791.8億元,其中首發融資470.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加521.0億元和378.1億元。全年證券經營機構股票交易額76897.2億元,比上年增長5.8%;期貨經營機構代理交易額215753.2億元,比上年增長135.4%。境內上市公司總股本900.0億股,比上年末增長36.7%;市價總值13867.6億元,比上年末增長56.3%。年末共有證券公司5家,證券營業部306家;期貨公司11家,期貨營業部74家,證券投資咨詢機構3家。
保險事業規模擴大。全年保費收入1162.7億元,比上年增長28.1%。其中,財產險收入311.9億元,壽險收入780.4億元,分別增長36.6%和26.0%,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收入70.4億元,比上年增長17.5%。賠付額251.8億元,比上年下降8.0%。其中財產險賠付134.4億元,增長5.5%;壽險賠付92.4億元,比上年下降26.0%;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賠付25億元,增長17.8%。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區域創新能力繼續保持全國第一。全省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4%。全年申請專利23.6萬件,比上年增長35.3%,其中發明專利5.0萬件,增長58.2%;授權專利13.8萬件,增長58.5%,其中發明專利7210件,增長35.5%。企業專利產出大幅提高,全省企業共申請專利12.5萬件,授權專利7.2萬件,分別比上年增長57.4%和53.3%。全省有46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其中自然科學獎4項、技術發明獎1項、科技進步獎41項。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2.0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317.1億元,比上年增長12.4%。
高新技術產業保持強勁發展勢頭。組織實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158項,總投入12.7億元。全省按國家新標準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3093家。當年認定省級高新技術產品4923項,國家重點新產品201項,自主創新產品516項。已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77個,其中當年新建9個。全省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9522億元,比上年增長21.9%。
科技研發投入比重繼續提升。全社會研究與發展(R&D)活動經費84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1%。全省從事科技活動人員68萬人,其中研究與發展(R&D)人員38萬人。全省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98人。各類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機構6300個,其中政府部門屬獨立研究與開發機構149個,高等院校屬科研機構450個,大中型工業企業辦科研機構2350個。已建國家和省級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重大研發機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等科技基礎設施2048個,比上年增加987個,經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1個。
質量檢驗得到加強。全省共有產品質量檢驗機構177個,國家檢測中心31個;監督抽查產品314種,比上年增長19%。共有產品質量、體系認證機構4個,完成強制性產品認證的企業8558個;法定計量技術機構159個,強制檢定計量器具499.6萬臺件,下降13%;制定、修訂地方標準239項。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24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3.3萬人,在校生164.9萬人,畢業生47.9萬人;研究生教育招生4.3萬人,在校研究生12.6萬人,畢業生3.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2%。全省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102.0萬人(不含技工學校)。小學在校生年鞏固率達100.01%,初中在校生年鞏固率達98.7%,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6%,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7.5%。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96%。特殊教育招生0.5萬人,在校生3.0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05.7萬人。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行,各級各類學校政府財政經費投入不斷加大。
表8 各類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情況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文藝創作、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和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取得新成績。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館、群眾藝術館117個,公共圖書館109個,博物館182個,檔案館168個,向社會開放檔案366萬卷(件、冊);共有廣播電臺14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21座,電視臺14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9.99%和99.88%。有線電視用戶1885.9萬戶,比上年增長9.3%。生產故事影劇片13部。全年報紙出版27.1億份,雜志出版10051萬冊,圖書出版52290萬冊。
衛生事業加快發展。城鄉基層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年末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0964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447個,衛生防疫和防治機構176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103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27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病床24.8萬張。共有衛生技術人員32.9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12.9萬人,注冊護士12.3萬人,衛生防疫和防治機構衛生技術人員0.7萬人,婦幼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0.5萬人。鄉鎮衛生院1283個,床位5.2萬張,衛生技術人員5.8萬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7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95%以上。
體育事業持續發展。全省運動員在第十六屆亞運會等重大國內、國際比賽中,有160人次獲金牌,142人次獲銀牌,105人次獲銅牌。成功舉辦第十七屆省運會,南京成功申辦2014年青奧會。
十一、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環境保護能力提高。年末全省設立自然保護區31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自然保護區面積56.5萬公頃。重點流域污染治理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取得重要進展,水資源供給和水環境保護能力明顯加強,太湖湖體水質持續改善,實現了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工業廢水排放總量25.2億噸,工業廢氣排放總量26855.7億標立方,工業粉塵排放量16.1萬噸,空氣質量監測達到二級標準的城市11個。
安全生產事故下降。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實現“雙下降”,全年發生各類事故19712起,死亡5729人,同比事故起數下降2.46%,死亡人數下降2.42%。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140人,下降16.67%。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根據對城鎮住戶的抽樣調查,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2944元,比上年增長11.6%,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7.8%;人均消費性支出14357元,增長9.2%,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36.5%。根據對農村住戶的抽樣調查,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9118元,比上年增長13.9%,增幅自1997年以來首次超過城鎮居民,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9.2%;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543元,增長12.7%,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8.1%。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33.4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46.3平方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實現城市低保家庭申請廉租住房實物配租和租賃補貼應保盡保、低收入家庭申請購買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補貼應保盡保。
圖10 “十一五”時期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增長速度
圖11 “十一五”時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增長速度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年末全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1921.4萬人(含參保離退休人員)、1843.3萬人(含參保退休人員)和1153.8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149.7萬人、142.2萬人和74.6萬人。年末享受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離退休人員418.0萬人,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退休人員441.5萬人。年末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均達97%以上。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396.8萬人,比上年增加66.9萬人。
注:1、本公報使用的數據為快報數。
2、人口統計數據詳見另行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