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
(2012年2月24日)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經濟運行新情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上下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緊扣主題主線,積極應對挑戰,創新發展思路,認真落實“六個注重”、大力實施“六大戰略”、全面推進“八項工程”,全力以赴穩增長、轉方式、抓創新、控物價、惠民生、促和諧,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良好,科學發展取得重大成效。
一、綜合
經濟在轉型升級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初步核算,全省實現生產總值48604.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64.8億元,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25023.8億元,增長11.7%;第三產業增加值20515.7億元,增長11.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61649元,比上年增加8809元。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增加值比例調整為6.3∶51.5∶42.2。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8377.8億元,增長26.4%,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35.3%,比上年提高2.3個百分點。服務業發展水平提升,全年實現服務業增加值20686.6億元,增長11%,占GDP比重為42.6%,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件和服務外包、物聯網等新興產業全年銷售收入達26090.3億元,比上年增長26.4%。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比重提升。全年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32145.4億元,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份額達66.1%,其中私營個體經濟比重為41%,分別比上年提高0.9個和0.8個百分點。年末全省工商部門登記的私營企業達119.8萬戶,比上年增長14.3%,注冊資本36197.1億元,增長29.3%;工商部門登記的個體戶330.4萬戶。城市化水平穩步提高。年末城市化率達61.9%,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蘇南加快轉型升級,蘇中崛起明顯提速,蘇北發展內生動力增強,蘇中、蘇北大部分經濟指標增幅繼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41.2%,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加快推進沿海開發,沿海地區大部分經濟指標增速超過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262.1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達17%。
節能減排力度進一步加大。把節能減排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落實責任,強化措施,扎實推進重點節能減排工程,發展循環經濟,控制高耗能產業發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強化工等行業專項整治。全年共關停小火電機組125.3萬千瓦。承擔國家和省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的66家企業,計劃淘汰的落后產能主體設備全部拆除完畢。全年節能減排有望達到時序進度要求。
物價調控取得積極成效。保障供應、疏暢流通、加強監管、健全機制,加大價格調節專項資金投入力度,建設平價商店促進農產品產銷對接,切實控制物價漲幅,下半年以后物價漲勢明顯趨緩。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5.3%,漲幅比上半年回落0.4個百分點。食品價格上漲11.8%。其中,豬肉上漲30.1%、油脂上漲13.7%、鮮蛋上漲15.5%、禽上漲14.4%、鮮菜上漲1.6%。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6.2%,其中紡織業上漲12.4%、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上漲9.5%、醫藥制造業上漲3.6%、化學纖維制造業上漲11.2%、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上漲12.1%、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上漲11.9%、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上漲5.6%。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8.9%。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12.6%。
表1 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情況(%)
指標 全省 城市 農村
居民消費價格 5.3 5.1 5.9
食品 11.8 11.7 12.2
#糧食 11.1 12.3 9.8
煙酒及用品 4.0 4.1 3.7
衣著 3.4 4.0 2.1
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 4.4 4.8 3.3
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 3.1 3.1 3.1
交通和通信 0.8 0.7 1.1
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 0.6 0.3 1.4
居住 4.1 3.7 5.7
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實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多渠道擴大就業,著力解決重點群體就業問題。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66.1萬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20.1萬人。推進城鄉統籌就業。新增城鎮就業134.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2%,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27.9萬人。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有:投資、消費、出口需求增幅不同程度回落,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物價漲幅雖有回落,但上漲的壓力仍然存在;世界經濟復蘇緩慢,對外向度較高的江蘇經濟影響較大;經濟結構不盡合理,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經濟轉型升級任務依然艱巨;社會建設和管理相對滯后,城鄉居民增收基礎不夠穩固,在公共服務、改善民生等方面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二、農林牧漁業
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工程,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糧食連續八年增產,全年總產量達3307.8萬噸,比上年增產72.7萬噸,增長2.2%。其中,夏糧1117.2萬噸,增長1.1%;秋糧2190.6萬噸,增長2.9%。全年糧食面積531.9萬公頃,比上年增加3.7萬公頃;棉花面積23.9萬公頃,增加0.4萬公頃;油料面積55.2萬公頃,減少2.2萬公頃;蔬菜面積126萬公頃,增加3萬公頃。高效農業面積增加,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1萬公頃,新增高效漁業面積7.5萬公頃,新增設施農業面積9.3萬公頃,新增設施漁業面積2.5萬公頃。
林牧漁業穩定增長。全年成片造林面積5.9萬公頃。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365.6萬噸,增長2.5%。禽蛋總產量194.9萬噸,增長2.3%。牛奶總產量59.2萬噸,增長3.3%。全年水產品總產量475.9萬噸,增長3.4%,其中淡水產品333.7萬噸,海水產品142.2萬噸,分別增長3%和4.2%。
表2 主要農產品產量情況
產品名稱 產量(萬噸) 比上年增長(%)
糧食 3307.8 2.2
棉花 24.7 -5.4
油料 144.1 -5.2
#油菜籽 105.2 -6.4
花生 370.0 -1.9
蠶繭 7.0 -11.2
茶葉 1.5 -0.9
水果(含瓜果類) 745.3 0.9
豬牛羊禽肉 365.6 2.5
水產品 475.9 3.4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全面落實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大力提高現代農業科技支撐、現代物質裝備和現代經營水平,加快推進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385.3萬公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3.3萬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5.3萬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4106.1萬千瓦,比上年末增長4.3%。扎實推進農村六件實事工程,解決了280萬農村居民飲用水安全問題。大力提升農業組織化水平,全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登記成員達562萬戶,入社農戶比例達38%,出資額909億元,三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位。農村土地使用制度、農村金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穩步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步伐加快。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穩定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8%,其中輕、重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1%和14.8%。國有工業增加值增長10.3%,集體工業增加值增長5.3%,股份制工業增加值增長13.9%,外商港澳臺投資工業增加值增長13.8%。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國有控股工業增加值增長9.5%,私營工業增加值增長16.7%。
表3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情況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比上年增長(%)
紗 萬噸 411.2 0.7
布 億米 67.7 6.6
化學纖維 萬噸 1123.8 10.5
卷煙 億支 991.1 3.3
彩色電視機 萬臺 1476.9 -10.1
家用電冰箱 萬臺 1194.8 48.0
房間空調器 萬臺 509.5 -5.1
原煤 萬噸 2100.3 -0.8
天然原油 萬噸 189.0 1.6
發電量 億千瓦小時 3755.6 10.8
粗鋼 萬噸 6838.8 9.8
鋼材 萬噸 9994.0 9.4
十種有色金屬 萬噸 67.1 18.9
水泥 萬噸 14899.7 2.8
硫酸 萬噸 488.1 7.6
純堿 萬噸 318.9 19.4
乙烯 萬噸 153.9 26.7
化肥(折100%) 萬噸 243.7 2.8
汽車 萬輛 80.4 10.2
#轎車 萬輛 38.4 22.2
發電設備 萬千瓦 779.8 23.8
集成電路 億塊 224.8 2.0
程控交換機 萬線 6.1 66.1
微型電子計算機 萬臺 9916.2 8.1
移動通訊基站設備 信道 1570774.0 145.1
企業效益平穩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6816.1億元,比上年增長24.1%;利稅10622.4億元,增長24.8%;利潤6850.4億元,增長24.3%。企業虧損面9.6%,比上年末提高1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294.1億元,增長78.6%。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268.6,提高21個百分點。
先進制造業增長較快。在規模以上工業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產值7762.7億元,比上年增長25.1%;醫藥制造業產值1793.8億元,增長29.7%;專用設備制造業產值3943.1億元,增長29.3%;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產值11054.4億元,增長32.4%;通用設備制造業產值6842.4億元,增長22.6%;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值15549.5億元,增長21.9%。產品結構繼續優化,實現工業新產品產值9593.3億元,比上年增長23.5%。
建筑業快速發展。全省建筑企業實現利稅總額1249.8億元,比上年增長42.7%。全年共完成建筑業總產值15062.2億元,增長21.4%;竣工產值10965億元,增長11.3%,竣工率達72.8%;建筑業勞動生產率為22.5萬元/人,上升8.4%。建筑業企業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41816.2萬平方米,增長19.1%;房屋建筑竣工面積52271萬平方米,增長7.6%,其中住宅竣工面積35278.7萬平方米,增長6.3%。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把擴大有效投入作為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手段,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6299.4億元,比上年增長21.5%。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5789.8億元,增長15.8%;外商港澳臺經濟投資3311.4億元,增長11.5%;民間投資17198.2億元,增長25.8%,其中私營個體經濟投資9719.1億元,增長25%。民間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65.4%,比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
投資結構繼續優化。第一產業投資155.2億元,比上年增長17.8%;第二產業投資13929.2億元,增長20.9%;第三產業投資12215億元,增長22.2%。第二產業投資中,工業投資13773.3億元,增長20.4%。其中,制造業投資13081.3億元,增長21.5%;高新技術產業投資3759.4億元,增長34.4%,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27.3%。主要工業行業投資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1315.8億元,專用設備制造業889.5億元,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1470.9億元,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1375.6億元,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418.7億元,分別增長26.5%、20.7%、31.3%、25.9%和32.7%。第三產業投資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1175.8億元,增長11.8%;房地產開發投資5552.7億元,增長29.2%;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投資225.1億元,增長65.2%;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投資145.5億元,增長34.3%。
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全年新開工項目中億元項目3457個,完成投資5800.6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33.5%和69.2%。200個省級重點項目進展順利,一批重大產業、民生、環保項目順利建成或加快推進。京滬高鐵江蘇段全線建成運營,崇啟大橋建成通車,泰州大橋順利合龍,蘇中江都機場主體建成,南水北調工程全線加快推進,淮河入江水道、蘇南運河三級航道整治工程順利開工。
五、國內貿易
消費品市場運行平穩。注重增強消費的拉動力,突出擴大居民消費,加快流通體系建設,積極改善消費環境,繼續落實好鼓勵消費的政策,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842.1億元,比上年增長17.5%。按經營單位所在地分,城鎮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14196.5億元,增長17.8%;鄉村消費品市場實現零售額1645.6億元,增長14.8%。按消費形態分,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14320.9億元,增長17.4%;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521.2億元,增長18.1%。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全年實現商品銷售額29711.7億元,增長24.3%。其中,批發業23318.7億元,零售業6393億元,分別增長24.9%和21.9%。
部分消費熱點持續活躍。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企業的消費品中,金銀珠寶零售額206.4億元,比上年增長39.8%;汽車零售額2071.1億元,增長21.3%;石油及制品零售額893.9億元,增長28%;通訊器材零售額120.9億元,增長32.3%;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714.6億元,增長26.4%;中西藥品零售額398億元,增長28.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額571.4億元,增長17.7%;食品、飲料、煙酒零售額950.6億元,增長23.9%。
六、開放型經濟
進出口規模繼續擴大。千方百計穩定外貿發展,在境內外舉辦一系列經貿活動,積極拓展市場。全年進出口總額5397.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9%。其中,出口3126.2億美元,增長15.6%;進口2271.4億美元,增長16.3%。
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一般貿易出口額1262.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6%;加工貿易出口額1721.8億美元,增長7.7%,一般貿易增速比加工貿易快19.9個百分點。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077.5億美元和1294.4億美元,分別占出口總額的66.5%和41.4%。其中,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產品出口808.1億美元,占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的62.4%。外商投資企業出口額2152.1億美元,增長11.9%,占出口總額的68.8%。私營企業出口額645.4億美元,增長33.5%,占出口總額的20.6%。對歐盟、美國、日本、香港特別行政區出口額分別為718.4億美元、619.8億美元、306.2億美元和235.5億美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9%、6.3%、20.3%和31.2%;對東盟、韓國、臺灣省出口額分別為261.1億美元、166.6億美元和82.6億美元,分別增長23.9%、21.4%和14.8%;對拉丁美洲、非洲、俄羅斯出口額分別為193.5億美元、80.6億美元和48.2億美元,分別增長33%、28%和31.8%。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表4 進出口貿易主要分類情況
指標 絕對數(億美元) 比上年增長(%)
出口總額 3126.2 15.6
#一般貿易 1262.4 27.6
加工貿易 1721.8 7.7
#工業制成品 3064.9 15.1
初級產品 61.3 40.2
#機電產品 2077.5 10.3
#高新技術產品 1294.4 3.0
#外商投資企業 2152.1 11.9
國有企業 265.1 9.0
進口總額 2271.4 16.3
#一般貿易 880.9 32.2
加工貿易 943.1 1.5
#工業制成品 1893.7 13.2
初級產品 377.6 35.1
#機電產品 1319.9 9.0
#高新技術產品 910.4 7.1
#外商投資企業 1701.6 9.9
吸引外資規模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全年新批外商投資企業4496家,新批協議外資595.5億美元;實際到賬外資321.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2.8%。新批及凈增資3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762個。利用外資結構優化,全年服務業新批外商直接投資企業1439家,協議外資167億美元;實際到賬外資117.3億美元,增長44.1%。開發區外向型經濟平穩發展。全省開發區完成進出口總額4087.5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2322.2億美元,分別增長14%和14.5%,占全省總量的75.7%和74.3%;實際到賬外資243.6億美元,增長9.6%,占全省總量的75.8%。
境外投資增勢迅猛。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505個,比上年增長23.8%;中方協議投資36億美元,增長65.5%。
七、交通運輸、郵政電信業和旅游業
交通運輸業發展較快。全年完成旅客運輸量、貨物運輸量分別比上年增長9.1%和12.8%,旅客周轉量、貨物周轉量增長10.3%和22.9%。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8.1億噸,增長13.7%,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2.8億噸,增長17.1%。港口貨物吞吐量中,集裝箱吞吐量達1418萬標準集裝箱,增長25%。年末全省公路里程15.2萬公里,新增1940公里,年末高速公路里程4122公里。鐵路營業里程2304公里,鐵路正線延展長度3720.7公里。年末民用汽車保有量688.4萬輛,凈增120.7萬輛,分別增長21.3%和10.1%。年末私人汽車保有量541.7萬輛,凈增107.1萬輛,分別增長24.7%和11.2%。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369.7萬輛,凈增81.1萬輛,分別增長28.1%和12.5%。
表5 各種運輸方式完成運輸量
郵政電信業快速發展。全年郵政電信業務總量974.3億元,同比增長14.6%。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45.5億元,電信業務總量828.8億元,分別增長17.5%和14.1%。郵政電信業務收入882.6億元,同比增長10.9%。其中,郵政業務收入133.1億元,電信業務收入749.5億元,分別增長19.8%和9.5%。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2197.8萬門。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370.9萬戶,比上年末減少127.9萬戶。其中,城市電話用戶1392.5萬戶,鄉村電話用戶978.4萬戶。住宅電話用戶1658.3萬戶,減少100.7萬戶。年末移動電話用戶6684.8萬戶,比上年末凈增768.1萬戶。全省電話普及率達115部/百人,比上年增加6部/百人。長途光纜線路總長度3.3萬公里,新增0.02萬公里。年末互聯網用戶1221.2萬戶,新增153.6萬戶。
旅游業發展加快。全年接待國內旅游人數4.1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5.8%;實現國內旅游收入5160.1億元,增長20.3%。全年入境旅游人數737.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2.8%。其中,外國人537.9萬人次,增長13.6%;港澳臺同胞199.4萬人次,增長10.8%。國際旅游外匯收入56.5億美元,增長18.2%。旅行社組織公民自費出境旅游62.9萬人次,增長26.2%。
八、財政、金融、證券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邁上新臺階。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147.9億元,比上年增長26.2%,增收1068億元;基金收入4069.6億元,增長14.2%。
表6 全年財政收入分項情況
指標 絕對數(億元) 比上年增長(%)
一般預算收入 5147.9 26.2
#增值稅(25%) 650.8 15.7
營業稅 1260.6 23.1
企業所得稅(40%) 730.1 31.7
個人所得稅(40%) 237.7 31.4
契稅 319.8 -1.5
上劃中央四稅 3800.6 21.3
#國內消費稅 431.5 19.4
增值稅(75%) 1964.8 15.2
基金預算收入 4069.6 14.2
財政支出結構持續優化。一般預算支出6115.3億元,比上年增長18.9%;基金預算支出3926.2億元,增長13.7%。全年教育支出1025.4億元,增長19.7%;公共安全支出367.7億元,增長12.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94億元,增長35.5%;城鄉社區事務支出790.2億元,科學技術支出206.9億元,分別增長26.5%和37.6%。
金融市場貨幣供應量平穩回落。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比年初增加6730.8億元,比上年少增3345.6億元。其中,儲蓄存款增加2617.1億元,少增601.9億元;單位存款增加3305億元,少增3283.9億元。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5791.6億元,比上年少增1031.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3708.9億元,多增710.7億元。
表7 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情況
指標 絕對數(億元) 比年初增加(億元) 比上年末增長(%)
年末各項存款余額 65723.6 6730.8 11.4
#單位存款 37300.0 3305.0 -
儲蓄存款 25914.7 2617.1 11.1
年末各項貸款余額 47868.3 5791.6 13.6
#短期貸款 21338.3 3708.9 20.6
中長期貸款 25067.3 1944.1 8.2
#消費貸款 7539.3 892.3 11.7
#個人住房貸款 6603.0 691.5(本外幣) 11.7
注:“單位存款”因口徑調整無上年同期數據,故無法計算增速。
證券市場交易有所回落。年末全省境內上市公司由上年末的169家增加到214家,在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籌集資金670.2億元,其中首發融資476.9億元,再融資193.3億元,分別比上年下降121.6億元和6.2億元。全年證券經營機構股票交易額59694.5億元,比上年下降7.4%;期貨經營機構代理交易額178479.6億元,比上年下降17.3%。境內上市公司總股本1136.7億股,比上年末增長26.4%;市價總值10514.5億元,比上年末下降23.9%。年末共有證券公司6家,證券營業部346家;期貨公司11家,期貨營業部87家,證券投資咨詢機構2家。
保險事業規模擴大。全年保費收入1200億元,同比增長14.6%。其中,財產險收入379.9億元,壽險收入741.1億元,分別增長21.8%和10.8%,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收入79億元,增長19.9%。賠付額324.4億元,同比增長34.4%。其中財產險賠付178.5億元,增長32.8%;壽險賠付109億元,增長28.4%;健康險和意外傷害險賠付37億元,增長67.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九、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技產出水平提升。創新驅動力不斷增強,區域創新能力繼續位居全國前列。全省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2%。全年授權專利20萬件,比上年增長44.4%,其中發明專利1.1萬件,增長53.2%。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2.5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463.1億元,比上年增長46.1%。企業專利產出大幅提高,全省企業共申請專利19.6萬件,授權專利11.9萬件,分別比上年增長56.8%和65.7%。
高新技術產業保持強勁發展勢頭。組織實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138項,總投入258.4億元,其中省撥款12.6億元。全省按國家新標準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達3852家。當年認定省級高新技術產品6938項,國家重點新產品201項。已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92個。全省國家和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技工貿總收入34849億元,比上年增長21%。
科技研發投入比重穩步提升。全社會研究與發展(R&D)活動經費107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2%,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全省從事科技活動人員84.2萬人,其中研究與發展(R&D)人員44.6萬人。全省擁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90人。已建國家和省級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重大研發機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等科技基礎設施2360個,比上年增加312個,經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54個。
質量檢驗能力進一步增強。全省共有產品質量檢驗機構177個,國家檢測中心31個;監督抽查產品339種,比上年增長8%。共有產品質量、體系認證機構7個,完成強制性產品認證的企業9258個;法定計量技術機構159個,強制檢定計量器具878.2萬臺件,增長75.8%;制定、修訂地方標準257項。
教育事業全面協調發展。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26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3.6萬人,在校生165.9萬人,畢業生47.7萬人;研究生教育招生4.4萬人,在校研究生13.4萬人,畢業生3.3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45%。全省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達92.5萬人(不含技工學校)。小學在校生年鞏固率達99.85%,初中在校生年鞏固率達98.6%,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7%,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7.7%。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99.94%。特殊教育招生0.4萬人,在校生2.3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17.5萬人。
表8 各類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情況單位:萬人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館、群眾藝術館117個,公共圖書館112個,博物館239個,美術館9個,檔案館166個,向社會開放檔案370萬卷(件、冊);共有廣播電臺14座,中短波廣播發射臺和轉播臺21座,電視臺14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99.99%和99.88%。有線電視用戶1970.1萬戶,比上年增長4.5%。生產故事影劇片19部。全年報紙出版28.4億份,雜志出版1.1億冊,圖書出版5.6億冊。
衛生事業快速發展。城鄉基層衛生服務網絡更加健全。年末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2萬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508個,衛生防疫和防治機構183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105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29.6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病床27.2萬張。共有衛生技術人員35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13.6萬人,注冊護士13.1萬人,衛生防疫和防治機構衛生技術人員7603人,婦幼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5652人。鄉鎮衛生院1219個,床位5.2萬張,衛生技術人員5.8萬人,鄉村醫生和衛生員6.2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95%以上。扎實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體育事業持續發展。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我省體育健兒在第七屆全國城市運動會等重大國內、國際比賽中,有169人次獲金牌,137人次獲銀牌,116人次獲銅牌。
十一、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環境保護能力提高。年末全省設立自然保護區31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自然保護區面積56.5萬公頃。深入實施“清水藍天”工程,新增城鎮污水日處理能力106萬立方米,太湖水質進一步改善,大氣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組織實施美好城鄉建設行動,大力推進村莊環境整治,城鄉人居環境繼續改善。扎實推進綠色江蘇建設,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1%,國家生態市(縣、區)達到17個,比上年末新增12個,生態示范創建繼續位居全國前列。
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實現“雙下降”,全年發生各類事故18708起,死亡5520人,同比分別下降4.35%、2.87%。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114人,下降18.57%。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總量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898.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9.5萬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59%。,比上年下降0.14個千分點;人口死亡率6.98%。,下降0.10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2.61%。,下降0.24個千分點。
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扎實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實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計劃。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根據對城鎮住戶的抽樣調查,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341元,比上年增長14.8%,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9.2%;人均消費性支出16782元,增長16.9%,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費性支出的比重為36.1%。根據對農村住戶的抽樣調查,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10805元,比上年增長18.5%,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實際增長11.9%,年人均純收入25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提前一年全面脫貧;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693元,增長17.6%,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8.5%。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44∶1,收入差距是全國較小的省份之一。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34.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48.6平方米。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實現城鄉低保、新農合、新農保、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社會養老保險五個“全覆蓋”。年末全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2110.7萬人(含參保離退休人員)、2012.4萬人(含參保退休人員)和1238.2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增加188.9萬人、164.2萬人和84.4萬人。年末享受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離退休人員450.3萬人,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退休人員470.8萬人。年末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年末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1515.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13.9萬人。大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標任務45.3萬套(戶),超額完成國家和省定的年度目標任務,城鎮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保障實現應保盡保。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注:本公報使用的數據為快報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