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宿遷調查隊
(2012年3月8日)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省委省政府扶持宿遷實現更大突破的首戰之年。盡管面臨發達經濟體債務危機、國內宏觀調控政策收緊等多重考驗,但是全市上下奮力拼搏,迎難而上,圍繞四屆市委提出“推進更大突破、實現全面小康”的奮斗目標,深入貫徹“三量提升”、“六大戰略”和“七化進程”工作部署,多渠道引進項目,全方位謀劃發展,全市經濟運行開局良好。
一、綜合
經濟運行穩中見快。2011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04.81億元,比上年增長12.8%,比全省增速快1.8個百分點。其中,一產實現209.72億元,增長4.3%,快于全省0.3個百分點;二產實現604.52億元,增長16.6%,快于全省4.9個百分點;三產實現490.57億元,增長12.3%,快于全省1.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為16.1:46.3:37.6,第一產業比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二、三產業分別比上年提升1.3個和0.2個百分點。
圖12005-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及增幅圖
圖22011年全市三次產業結構圖
圖32005-2011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圖
全面小康建設成效斐然。2011年是全市歷年全面小康新增達標數量最多的一年。據初步統計,4大類18項25個全面小康監測指標中,有18個指標達到目標值,比上年新增5個,即人均GDP、農民人均純收入、百戶家庭電腦擁有量、恩格爾系數和城市綠化覆蓋率。其中人均GDP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兩項為核心指標。人均GDP達27501元,提前一年完成了“兩步走”中“打基礎”的第一步(即“到2012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26400元左右,超過2009年全國平均水平”),首次超過24000元的全面小康目標要求;農民人均純收入8344元,首次超過8000元的全面小康目標要求;百戶家庭電腦擁有量49.9臺,首次超過40臺的全面小康目標要求;恩格爾系數為38.9%,首次低于40%;城市綠化覆蓋率預計可達40.5%,超過40%的全面小康目標要求。
表1:2011年已達全面小康目標值的指標
景氣指數逐步回落。受全球經濟增速減緩、通脹壓力持續加大、國家宏觀政策趨緊等因素影響,企業家對經濟預期較為謹慎,企業景氣指數持續回落,企業景氣指數從一季度的140.6下降至四季度的111.3,全年下降29.3個點。企業家信心指數從一季度的135.8下降至四季度的102.9,全年下降32.9個點。
圖42011年企業家信心指數和企業景氣指數走勢圖
市場物價上漲顯著。全年物價總水平呈現前高后低、逐漸回穩態勢,居民消費價格增長5.0%,創近年新高。八大類商品和服務價格“五升三降”。其中,食品、煙酒、衣著、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居住分別上漲10.9%、5.5%、2.7%、4.1%和5.5%;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分別回落0.3%、0.3%和0.2%。在國家宏觀調控及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下,物價漲幅自下半年起逐步走低,12月漲幅為2.8%,比6月份回落3.9個百分點。
圖52005-2011年居民消費價格漲跌幅度圖
圖62011年居民消費價格漲跌幅度圖(月度同比)
2011年全市經濟雖然呈現良好發展態勢,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經濟增長基礎不夠穩固,主要指標增速有所回落;二是結構性矛盾仍較突出,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偏少,服務業發展水平不高;三是區域競爭壓力不斷增大,與周邊發展差距有不斷擴大趨勢;四是節能降耗壓力增大,單位能耗不降反升;五是中心城市發展滯后,城鄉統籌步伐緩慢等。
二、農林牧漁業
2011年,全市農村經濟平穩發展,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79.1億元,增長4.7%。
糧食總產再創歷史新高。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060.13萬畝,比上年增加4.19萬畝,增長0.4%。其中糧食種植面積854.15萬畝,比上年減少1.88萬畝,下降0.2%。全市夏糧遭遇干旱和倒春寒的影響,單、總產全面下降。夏糧單產356公斤/畝,比上年減少5公斤/畝,下降1.3%;夏糧總產146.80萬噸,比上年減少1.78萬噸,下降1.2%。全市秋糧長勢較好,獲得較好收成。秋糧單產502公斤,比上年增加13公斤,增長2.7%;秋糧總產221.74萬噸,比上年增加4.8萬噸,增長2.2%。全年糧食單產431公斤/畝,比上年增加4公斤,增長1.0%;總產368.54萬噸,比上年增加2.98萬噸,增長0.8%。單產和總產均創歷史新紀錄。
畜牧業生產形勢較好。年末生豬存欄167.38萬頭,增長4.1%;全年出欄273.73萬頭,增長6.4%。在龍頭企業的引領和帶動下,加之優惠政策的扶持和激勵,全市肉雞養殖規模不斷壯大,家禽飼養量呈快速增長勢頭。年末家禽存欄3917.73萬只,增長9.8%;全年出欄9566.14萬只,增長23.2%;肉類總產量35.85萬噸,增長14.3%;禽蛋產量13.82萬噸,增長9.5%。
漁業受災產量略降。全市水產放養面積80.66萬畝,比上年減少3.88萬畝,下降4.6%。由于遭遇50年未遇的秋、冬、春三季連旱氣候影響,全市漁業受旱嚴重,淡水捕撈產量下降幅度較大。全市水產品產量24.31萬噸,比上年減少0.42萬噸。
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快速推進。各地緊緊圍繞園區的產業特色和發展定位,加強資金、人才、科技等發展要素聚集,加速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園區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全市10個省、市級園區累計建成面積22.75萬畝,占規劃總面積的77.8%。建成各類設施農業基地16.3萬畝、標準化漁業養殖面積1.02萬畝,有力地推進了全市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全市新增高效農業面積13.3萬畝,新增設施農業面積5萬畝。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經濟保持較快發展。全市圍繞“產業強市”戰略,牢固確立工業經濟主導地位,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深化企業改革,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強力推進工業化進程,工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492.62億元,增長18.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373.99億元,增長21.2%,高出全省7.4個百分點。按企業類型分,股份制企業增長31.0%,私營企業增長32.8%;按企業規模分,大中型企業增長24.0%,小型企業增長19.0%;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增長19.9%,重工業增長24.2%。全年工業用電量66.04億千瓦時,增長35.3%。
圖72005-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及增速趨勢圖
運行質量不斷提高。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77.20,比上年提高32.1個點;實現銷售收入1396.32億元,增長46.2%;實現利稅210.32億元,增長66.1%。其中利潤150.91億元,增長74.3%。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支柱產業貢獻突出。全市釀酒食品、紡織服裝、木材加工和機械電子四大支柱產業完成增加值253.57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67.8%。以“洋河酒廠”為代表的釀酒食品業發展迅速,成為工業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全年完成增加值106.90億元,增長24.2%,占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28.6%,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25.8%。以“天能電池”為代表的機械電子業異軍突起,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0.39億元,增長26.6%,高于全市增速5.4個百分點。
高新技術增長迅猛。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132.3億元,增長80%;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9.3%,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
表2:主要行業產值及增長情況表
骨干企業隊伍發展壯大。年末全市有大中型企業75戶,其中大型企業7戶。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196戶,比上年增加36戶。其中“蘇酒集團”銷售收入超百億元,“德順紡織”、“彩塑包裝”、“綠陵化工”、“翔盛粘膠”、“金鑫軋鋼”、“天能電池”、“長江潤發”、“禾友化工”和“翔翔實業”等9戶企業銷售收入超10億元。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大幅增長。列入統計范圍的121個工業產品中,有79.3%的產品產量實現增長,其中47.9%的產品增幅在30%以上。
表3: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及增長情況表
建筑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有列統建筑業企業301家,比上年增加2家;全年完成建筑業總產值395.40億元,增長3.3倍;完成竣工產值290.69億元,增長45.9%;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545.18萬平方米,增長35.9%;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840.04萬平方米,增長31.7%。其中住宅竣工面積1260.98萬平方米,增長25.7%。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總量繼續擴張。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87.64億元,增長28.4%。在建項目(不包括房地產開發項目)計劃總投資1420.59億元,戶均投資1.20億元,增長56.3%。其中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893.95億元,戶均投資1.04億元,增長68.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完成投資5.41億元,增長46.7%;第二產業完成投資519.23億元,增長27.1%;第三產業完成投資263.00億元,增長30.8%。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由上年的0.6:66.6:32.8,調整為0.7:65.9:33.4。
民間投資比重上升。全市完成民間投資529.23億元,增長33.8%,占項目投資的88.3%,比上年占比提高3.4個百分點。國有控股單位和港澳臺及外商投資增長緩慢,比重下降,全年分別完成投資53.04億元和23.22億元,分別增長2.5%和16.9%;分別占全市投資的8.9%和3.9%,比上年分別下降2.3和0.4個百分點。
工業投資持續增長。全年完成工業投資516.55億元,增長27.3%,占全市投資的65.6%。從構成看,建筑安裝工程完成投資194.52億元,增長11.5%,占工業投資的37.7%;設備工器具購置完成投資294.18億元,增長46.3%,占工業投資的57.0%;其他費用完成投資27.85億元,下降8.1%,占工業投資的5.4%。分行業看,能源工業完成10.20億元,增長7.2%,占工業投資的2.0%;原材料工業完成65.61億元,增長20.3%,占工業投資的12.7%;機電工業完成173.12億元,增長54.9%,占工業投資的33.5%;輕紡工業完成268.60億元,增長20.7%,占工業投資的52.0%。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較快。全年306個房地產開發項目完成投資188.60億元,增長27.8%。房屋施工面積2074.78萬平方米,增長16.7%。其中住宅施工1556.93萬平方米,增長16.2%。新開工各類房屋面積850.13萬平方米,增長9.0%。其中住宅開工651.61萬平方米,增長15.5%。全年銷售商品房屋面積449.92萬平方米,下降25.5%。其中住宅銷售382.31萬平方米,下降24.9%。
表4:2011年全市房地產開發和銷售情況
五、開發區經濟
全市開發區緊緊圍繞“招大引強33112工程”開展競賽活動,堅持全員招商與專業招商“雙軌并行”,全力突破優質大項目,主要經濟指標穩步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轉型升級實現新突破。
招商引資取得新成效,投資規模繼續攀升。全年新開工項目357個,其中工業項目249個,計劃投資額超億元項目201個,比上年增加26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8.16億元,增長28.5%;其中工業投資336.65億元,增長37.5%。新開工項目中計劃投資額超20億元的項目有6個,比上年增加5個。其中“翔盛高新材料”和“邦源新能源”兩項目計劃投資額均超過30億元。
圖82005-2011年全市開發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柱形圖
經濟實現較快增長,總量躍上新平臺。全年實現業務總收入1122.60億元,增長32.9%,經濟總量首次躍上千億元平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74.81億元,增長24.2%;實現工業總產值1036.95億元,增長47.4%;完成工業增加值194.05億元,增長23.4%,高出全市增速2.2個百分點;財政收入首次超百億,達110.49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51.36億元,分別增長32.7%和38.4%,分別占全市的40.0%和42.5%。
圖92005-2011年全市開發區業務總收入柱形圖
新興產業勢頭迅猛,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全市開發區在建新興產業項目133個。其中工業項目63個,比上年增加48個;軟件與服務外包項目70個,比上年增加6個。投產新興產業企業401家,增長86.5%;實現業務收入142.48億元,增長43.5%。其中,軟件與服務外包企業375個,實現業務收入20.51億元,增長92.1%。紡織服裝、機械電子、食品飲料、醫藥化工和木材加工五大支柱產業實現產值分別為199.07億元、123.97億元、77.20億元、61.55億元和45.34億元,分別占全市開發區規上工業總產值的23.7%、14.7%、9.2%、7.3%和5.3%,合計占60.2%。其中“紡織服裝”和“機械電子”產業率先跨過百億級大關。
利用外資水平提高,外向型經濟逆勢增長。全市開發區新批外商投資企業67個,比上年增加11個。2011年由于外需不振和人民幣持續升值,全市外貿形勢面臨挑戰,進出口業務逐步放緩,但仍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8.53億美元,增長56.3%。開發區出口交貨值超億元企業有11家,實現出口35.02億元。
南北合作進一步深化,經濟規模不斷壯大。全市6個南北共建園區完成新開發面積10.12平方公里,累計開發面積達23.54平方公里;完成基礎設施投入7.38億元,增長57.0%;實現業務總收入132.38億元,增長1.3倍;完成稅收3.49億元,增長71.1%。共建園區堅持招大引強、產業集聚原則,招商引資取得較好成效。全年新開工項目71個,增長129.0%。其中億元以上項目53個,新興產業項目15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2.90億元,增長158.9%。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89.81億元,增長163.1%。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六、內外貿易和利用外資
消費品市場持續較快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6.26億元,增長17.3%。其中城鎮實現260.68億元,增長19.1%;鄉村實現75.58億元,增長11.3%。分行業看,批發和零售業實現294.00億元,增長16.3%;住宿和餐飲業實現42.27億元,增長24.3%。批發零售業全年實現商品銷售額791.77億元,增長25.9%。其中限上企業實現480.80億元,增長63.4%。全年實現汽車零售額31.83億元,增長27.8%;家用電器類零售額8.85億元,增長21.8%;金銀珠寶類、家具類零售額增幅達到50%以上,服裝鞋帽類、兒童玩具類、建筑及裝潢材料類零售額增幅均超過40%。
圖102005-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增幅圖
對外貿易高速增長。全年實現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20億美元大關,達20.70億美元,增長69.7%。其中出口17.13億美元,增長87.3%。全市進出口總額百萬美元以上企業184家,千萬美元以上企業50家。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紡織服裝、塑料制品居全市出口前三位。歐盟、美國、日本為我市三大貿易伙伴,與我市開展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達到175個。全年累計新批外商投資企業72家,其中總投資6000萬美元企業8家,實際到賬外資1.9億美元,增長5.0%。
七、郵政通信、交通運輸和旅游業
電信郵政業快速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22.30億元,增長10.0%。其中電信業務收入19.52億元,增長7.3%;郵政業務收入2.78億元,增長33.2%。局用交換機總容量664萬門,年末固定電話用戶85.70萬戶,移動電話用戶347.39萬戶。全年征訂報刊4328.75萬份,增長12.3%;郵政快遞97.26萬件,增長14.0%。
圖112005-2011年電話用戶變動趨勢圖
交通運輸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年共完成旅客運輸周轉量126.86億人公里,增長18.0%。完成貨運量9163萬噸,增長10.4%;貨物運輸周轉量155.78億噸公里,增長14.7%。其中公路108.36億噸公里,增長18.9%;水路47.42億噸公里,增長6.3%。港口貨物吞吐量1728萬噸,增長22.0%。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為推動全市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表5:2011年客貨運輸量及增幅表
旅游業較快發展。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45.09億元,增長28.6%。其中旅游外匯收入2700萬美元,增長11.8%;全年接待國內游客610.35萬人次,增長24.5%;接待入境過夜游客3.20萬人次,增長13.1%;3A級以上景區年接待人數233.61萬人次,增長27.3%;旅游飯店出租率76.8%,比上年提升3.0個百分點。
八、城鎮建設
城鎮功能持續提升。洋河新城、駱馬湖省級旅游度假區正式掛牌,形成“一核多極”發展模式。市區建成區面積68.08平方公里,建成區人口52.39萬人。古黃河水景公園、生態體育公園建成開放,寶龍城市廣場、金鷹國際購物中心、星辰國際酒店、華東農業大市場等開業運營,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館等體育場館即將啟用,“宿遷1897”、雨潤廣場等城市綜合體建設穩步推進,運河文化城、項王故里等旅游項目開工建設。沭陽藍天國際商貿城、泗洪富園廣場等加快推進。
截污導流工程投入使用,市區第二水廠并網供水,七堡引水樞紐工程管道貫通,西民便河等災后治理工程按計劃實施。小城鎮新增住房2.85萬套,農民集中居住區新建住房3.28萬套。宿淮鐵路、宿新高速、205國道宿遷段等扎實推進,326省道、330省道等啟動建設,京杭運河宿遷大橋建成通車,“虛擬高鐵站”正式運營。新增城市公交車101輛、更新52輛。全市新建農村公路212公里,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達91%。
城鄉環境逐步優化。啟動國家級生態市和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創建,建成8個省級生態鄉鎮、9個省級生態村和26個市級生態村,中心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達40.9%和37.1%。順利通過省級衛生城市驗收。積極開展“美好宿遷建設行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深入推進,疏浚縣鄉河道912公里,整治河塘1031處,創成省康居示范村4個、省人居環境范例獎1個。
九、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增收形勢良好。全市實現財政總收入276.24億元,增長34.3%。其中,國稅部門實現72.51億元,增長49.6%;財政部門實現105.56億元,增長17.1%;地稅部門實現98.17億元,增長46.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百億,達120.98億元,增長35.1%。其中稅收收入95.28億元,增長37.9%;占一般預算收入的78.8%,比上年提升1.7個百分點。
民生支出繼續增多。全市一般預算支出中,用于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125.39億元,增長30.4%;占一般預算支出的57.9%,比上年占比高0.8個百分點。
圖122005-2011年財政總收入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趨勢圖
金融體系逐步完善。積極促進金融業發展,規范提升擔保公司和小額貸款公司,加快銀行業發展。新設立農村小貸公司10家,累計達41家。農合行全部改制為農商行。“秀強股份”、“雙星新材”兩家企業成功上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997.81億元,比年初增加186.5億元。其中個人儲蓄存款497.5億元,增加78.8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934.4億元,比年初增加217.53億元。其中金融機構表內貸款余額760.0億元,增加140.53億元;表外貸款余額174.4億元,增加77.0億元。表內貸款中,工業貸款余額208.9億元,增加46.8億元;農業貸款余額199.8億元,增加42.1億元;房地產貸款余額26.0億元,增加5.0億元;個人消費貸款余額212.4億元,增加30.2億元。
表6:年末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及增幅表
單位:億元
圖132005-2011年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及增幅趨勢圖
保險事業發展較快。全年保費收入27.46億元,增長20.1%。其中財產險收入9.29億元,壽險收入17.49億元,分別增長25.4%和16.5%;農業保險保費收入0.68億元,增長58.1%。保險賠付5.06億元,其中財險賠付4.59億元,壽險賠付0.46億元。保險機構實現稅收6931.89萬元,增長38.5%。
十、社會事業
科技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全年R&D經費占GDP比重達0.88%,比上年提升0.24個百分點。獲得省以上科技計劃立項支持85個項目,撥款6426.3萬元,比上年增長57%。首屆宿遷生態科技博覽會暨產學研合作洽談會成功舉辦,東南大學(宿遷)產業技術研究院等5個科技平臺掛牌運行。新建企業研發機構230多家,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家,總數達到36家。被科技部表彰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創業創新領軍人才“千人計劃”正式啟動。培育優質教育資源,組建教育集團34個。省優質幼兒園比例達56.3%,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98.3%,省三星級以上高中、職業學校比例分別達56.3%和65%,高考本科達線率首次達到全省平均線。校安工程開工量、竣工量位居全省前列。全面加強校車安全管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得到國務院領導肯定。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醫療衛生事業穩步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探索以“補需方”為原則對接基本藥物制度。積極籌建市第一人民醫院,市中醫院獲批三乙醫院。提高城鄉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水平,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達100%,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項資金提高到25元。參加新農合農民371.28萬人,參合率提高到99.4%,基本實現了新農合制度全覆蓋;籌資標準提高到人均230元,縣鄉兩級住院費用政策補償比提高到70%左右。
其他各項社會事業有序發展。江蘇省第七界園藝博覽會在我市成功舉辦。啟動實施文化強市“三步走”行動方略,公共文化場館全部免費開放。新增農村有線電視用戶10.9萬戶,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第六屆宿遷創業文化節成果顯著,我市被評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市第三屆運動會、亞洲小輪車錦標賽等賽事活動成功舉辦。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小區物業實現屬地化管理,“六進”小區工作穩步開展。應急管理工作水平和突發事件應急能力顯著提升。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安全生產形勢進一步鞏固。認真做好國防動員、優撫安置工作,“雙擁”創建扎實推進。公眾安全感位居全省第一,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勞動和社會保障
全市年末總戶數152.27萬戶,戶籍人口555.05萬人。人口出生率16.76%。,死亡率5.81%。,人口自然增長率10.95%。。男女性別比107.22(女=100)。全市常住人口476.64萬人,城鎮常住人口占49.8%。
表7:年末人口數及構成表
職工收入增長較快。年末全市有城鎮從業人員22.86萬人,比上年增加13510人。其中在崗職工20.96萬人,增加179人。全年在崗職工工資總額67.68億元,增長18.3%;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2445元,增長17.5%。
城鎮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2元,增長17.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8%。城鎮居民人均家庭總收入15725元,增長18.2%。其中工資性收入9353元,增長15.0%;經營凈收入3672元,增長15.3%;財產性收入316元,增長32.8%;轉移性收入2385元,增長36.2%。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634元,增長24.6%。八大類消費“七升一降”。其中食品支出3995元,增長23.6%,恩格爾系數為37.6%;衣著支出1406元,增長33.6%;醫療保健支出492元,增長43.2%;交通通信支出1392元,增長12.5%;家庭設備支出732元,增長39.4%;文化教育娛樂服務支出1617元,增長50.1%;其他商品和服務支出362元,增長26.1%;居住類支出639元,下降18.2%。
居住條件持續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38.9平方米,增長2.8%。居民住房主要以三居室為主,商品房面積占總住房面積的70.7%,比上年提高20.9個百分點。獨用廁所浴室比重86.0%,安裝空調設備比重79.4%,分別比上年提高7.2和15.6個百分點。住宅建設統一規劃,社區管理更加規范,市區環境更加優美,居民生活更加舒適。
農民收入實現較快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8344元,增長19.6%,比上年提高4.4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9%。四大類收入全面增長。工資性收入4473元,增長19.8%,對純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53.9%,是拉動農民增收的主動力;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分別為3345元、123元和403元,分別增長13.5%、26.4%和68.6%。全年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838元,增長24.7%。八大類生活消費支出全面增長。其中食品支出2352元,增長17.2%;衣著支出325元,增長11.5%;居住支出841元,增長19.5%;家庭設備用品支出334元,增長43.4%;交通和通訊支出436元,增長18.7%;文化教育娛樂支出1004元,增長29.7%;醫療保健支出466元,增長85.7%;其他商品和服務消費支出81元,增長83.6%。
圖142005-2011年農民人均收支趨勢圖
就業與社會保障取得新成績。新發展私營企業1.14萬戶、個體工商戶6.38萬戶;新增城鎮就業4.1萬人,新轉移農村勞動力9萬人。援助困難群體就業4900人,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動態消除城鎮零就業、農村零轉移家庭。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城鎮職工“五險”擴面20.8萬人次,新農保擴面接續184.3萬人,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260元、210元,農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養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3500元、2800元,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年人均270元、230元。建立物價上漲補貼聯動機制,發放物價補貼5500萬元,受益群眾達26萬人。新開工經濟適用房6688套,新增廉租房1048套、公租房9968套,建設拆遷安置房213.3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設超額完成省定任務。啟動實施西南崗新一輪整體幫扶,研究部署成子湖周邊地區集中連片開發,提前完成省定脫貧攻堅任務。
注:1、地區生產總值及各產業增加值絕對值為現價,相對數按可比價計算。
2、各項指標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 |